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图像生成装置、反射镜以及平视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2022-11-13 13:09: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图像生成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生成装置的平视显示器。
2.另外,本发明涉及反射镜以及具备该反射镜的平视显示器。
3.另外,本发明涉及平视显示器。


背景技术:

4.在将来的自动驾驶社会中,预想车辆与人之间的视觉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可预想到车辆与该车辆的乘员之间的视觉交流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点上,能够使用平视显示器(hud)来实现车辆与乘员之间的视觉交流。平视显示器使图像、影像投影到挡风玻璃或合成器,使该图像通过挡风玻璃、合成器与现实空间重叠而使乘员视觉确认,由此能够实现所谓的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
5.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车辆的挡风玻璃等上显示信息的平视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显示装置。
6.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设置于驾驶席的前方的规定的显示区域显示规定的内容的车载用hud装置。
7.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平视显示装置,其具备显示器和反射装置,使显示信息的虚像显示于驾驶员的视野前方。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平视显示装置具备正面形状为矩形的凹面镜,该凹面镜具有配置于背面侧的保持件部。
8.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平视显示装置,其搭载于车辆,使显示信息的虚像显示于驾驶员的视野前方。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平视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器、反射从显示器射出的光的反射部、使反射部旋转的步进马达、以及通过控制步进马达来控制反射部的旋转的控制装置。
9.在平视显示器中,从图像生成装置射出的光被反射镜反射,照射到车辆的挡风玻璃、合成器。作为反射镜,一般已知有专利文献5和专利文献6所公开的凹面镜。
10.现有技术文献
11.专利文献
1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83593号公报
13.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19262号公报
14.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8-54966号公报
15.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6-46650号公报
16.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9-132990号公报
17.专利文献6:国际申请wo2017/20896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8.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19.然而,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现有的平视显示器中,要求削减搭载显示装置所具备的
光源的基板的制作成本。
20.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制作成本的图像生成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生成装置的平视显示器。
21.另外,在现有的平视显示器中,将规定的内容的显示范围扩大的结构存在改善的余地。
22.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扩大图像的显示范围,并且能够抑制外部光或反射光对图像的生成带来不良影响的图像生成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生成装置的平视显示器。
23.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凹面镜中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24.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大型化并且能够改善成型性的反射镜以及具备该反射镜的平视显示器。
25.另外,在平视显示器中,对于反射部向壳体的搭载结构存在改善的余地。
2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且简便的结构搭载反射部的平视显示器。
27.另外,在凹面镜的通常的制造方法中,基板使用模具由树脂成型,在成型的基板的表面通过蒸镀处理形成反射膜。在基板成型时,基板的角部分由于构成该角的两个面与模具接触,因此与其他部分相比,基板的角部分容易冷却固化,难以成型收缩。因此,存在外周角部分与其他部分产生收缩差,基板形变的情况。当基板形变的凹面镜被用于平视显示器中时,特别是存在导致影像的外周部分的文字形变显示这样的问题。
28.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成型时的基板的形变的反射镜以及使用该反射镜的平视显示器。
2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30.为了达到上述的一个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生成装置生成平视显示器用的图像,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备:
31.光源基板,所述光源基板搭载有光源;
32.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使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透过;
33.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利用透射过所述光学部件后的光形成用于生成规定的图像的光;
34.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对由所述光源基板产生的热进行散热;以及
35.保持件,所述保持件保持所述光学部件,
36.所述保持件具有多个第一卡合部,所述散热器具有在与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对应的部位设置的多个第二卡合部,
37.通过将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每一个和多个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每一个固定,从而所述光源基板以被夹在所述保持件与所述散热器之间并被容纳于在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彼此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状态被定位固定。
38.为了达到上述的一个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生成装置生成搭载于车辆的平视显示器用图像,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备:
39.变化图像生成部,所述变化图像生成部生成根据所述图像中的所述车辆的状况而变化的变化图像;以及
40.固定图像生成部,所述固定图像生成部生成与所述图像中的所述状况无关而固定的固定图像,
41.所述变化图像生成部具有:光源基板,所述光源基板搭载有光源;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使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透过;和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利用透过所述光学部件后的光形成用于生成规定的图像的光,
42.所述光源基板相对于所述显示设备的第一光射出面倾斜固定角度地配置,
43.所述固定图像生成部的第二光射出面是与所述第一光射出面平行的面。
44.另外,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平视显示器具备:
45.上述任一项的图像生成装置;以及
46.至少一个反射部,至少一个所述反射部以使由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射出的所述光向挡风玻璃或合成器照射的方式将所述光反射。
47.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反射镜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所述反射镜具备:
48.板状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用于使光反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相对于所述反射面位于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反的一侧;
49.板状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从所述第一端面连续而朝向所述反射面的背面侧突出;
50.板状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从所述第二端面连续而朝向所述背面侧突出;
51.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轴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以使所述主体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以及
52.第二轴部,所述第二轴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突出部,以使所述主体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53.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第一端面不同的位置且位于与所述反射面相反的一侧。
54.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的一个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反射镜具备:
55.基板,所述基板具有第一面和位于与所述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以及
56.反射膜,所述反射膜形成于所述第一面且反射光,
57.在所述基板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有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截面上形成至少三个钝角的面。
58.另外,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平视显示器,
59.所述平视显示器设置于车辆且构成为将规定的图像朝向所述车辆的乘员显示,并且具备:
60.上述的反射镜;以及
61.图像生成装置,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生成所述规定的图像,并向所述反射镜射出光。
62.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的一个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平视显示器,
63.所述平视显示器设置于车辆且构成为将规定的图像朝向所述车辆的乘员显示,并且具备:
64.图像生成部,所述图像生成部射出用于生成所述规定的图像的光;
65.反射部,所述反射部以使由所述图像生成部射出的所述光向挡风玻璃或合成器照射的方式将所述光反射;以及
66.壳体,所述壳体容纳所述图像生成部和所述反射部,
67.所述反射部具有:主体部;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轴部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端部向外侧突出;以及第二轴部,所述第二轴部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个端部向外侧突出,
68.所述壳体至少具有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能够将所述第一轴部的端部容纳,
69.所述端部从所述第一容纳部向外部露出。
70.发明效果
71.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削减制作成本的图像生成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生成装置的平视显示器。
72.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扩大图像的显示范围,并且能够抑制外部光或反射光对图像的生成造成不良影响的图像生成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生成装置的平视显示器。
73.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大型化并且能够改善成型性的反射镜以及具备该反射镜的平视显示器。
74.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反射镜,由于在基板的端部的一部分形成有形成至少三个钝角的面,因此与成型时在端部的一部分形成有锐角或90度的情况相比,端部的一部分不易冷却固化。因此,能够抑制成型时的基板的形变。
75.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且简便的结构搭载反射部的平视显示器。
附图说明
76.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视显示器(hud)的车辆系统的框图。
77.图2是表示hud的结构的示意图。
78.图3是表示图2的hud所具备的图像生成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79.图4是图3的图像生成装置的主视图。
80.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81.图6是透镜保持件的背面立体图。
82.图7是图3的图像生成装置的俯视图。
83.图8是图4的b-b剖视图。
84.图9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ud的车辆系统的框图。
85.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ud的结构的示意图。
86.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射镜和图像生成装置及旋转机构的立体图。
87.图12是图11的反射镜的立体图。
88.图13是反射镜的俯视图。
89.图14是反射镜的侧视图。
90.图15是在反射镜安装有旋转机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91.图16是图15所示的状态的侧视图。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非诺依曼型计算机构成。并且,计算机系统也可以由诺依曼型计算机和非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组合构成。
106.传感器5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以及陀螺仪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传感器5构成为检测车辆1的行驶状态,并将行驶状态信息输出至车辆控制部3。传感器5还可以具备检测驾驶员是否就坐于驾驶席的就座传感器、检测驾驶员的面部的方向的面部朝向传感器、检测外部天气状态的外部天气传感器以及检测车内是否有人的人感传感器等。
107.摄像机6例如是包括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互补型mos)等摄像元件的摄像机。摄像机6包括一个以上的外部摄像机6a和内部摄像机6b。
108.外部摄像机6a构成为,在获取表示车辆1周边环境的图像数据之后,将该图像数据发送至车辆控制部3。车辆控制部3基于被发送来的图像数据来获取周边环境信息。在此,周边环境信息可以包括与存在于车辆1外部的对象物(行人、其他车辆、标识等)相关的信息。例如,周边环境信息可以包括与存在于车辆1外部的对象物的属性相关的信息、和与对象物相对于车辆1的距离、位置相关的信息。外部摄像机6a可以构成为单眼摄像机,也可以构成为立体摄像机。
109.内部摄像机6b配置在车辆1的内部,并且构成为获取表示乘员的图像数据。内部摄像机6b例如作为跟踪乘员的视点e(在图2中后述)的眼部追踪摄像机而发挥功能。内部摄像机6b例如设置在车室内后视镜的附近或仪表板的内部等。
110.雷达7包括毫米波雷达、微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例如,lidar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例如,lidar单元构成为检测车辆1的周边环境。特别是,lidar单元构成为,在获取了表示车辆1周边环境的3d映射数据(点云数据)之后,将该3d映射数据发送给车辆控制部3。车辆控制部3基于被发送来的3d映射数据来确定周边环境信息。
111.hmi 8由接受来自驾驶员的输入操作的输入部和将行驶信息等向驾驶员输出的输出部构成。输入部包括方向盘、加速踏板、制动踏板、切换车辆1的驾驶模式的驾驶模式切换开关等。输出部是显示各种行驶信息的显示器(除hud之外)。
112.gps 9构成为获取车辆1的当前位置信息,并将该获取到的当前位置信息输出至车辆控制部3。
113.无线通信部10构成为,从位于车辆1周围的其他车辆接收与其他车辆相关的信息(例如,行驶信息等),并且将与车辆1相关的信息(例如,行驶信息等)发送到其他车辆(车车间通信)。另外,无线通信部10构成为从信号机、标识灯等基础设施接收基础设施信息,并且将车辆1的行驶信息发送到基础设施设备(路车间通信)。另外,无线通信部10构成为从行人携带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接收与行人相关的信息,并且将车辆1的本车行驶信息发送给便携式电子设备(步车间通信)。车辆1可以通过点对点模式直接与其他车辆、基础设施或便携式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通信,也可以经由接入点进行通信。而且,车辆1也可以经由未图示的通信网络与其他车辆、基础设施或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通信。通信网络包括互联网、局域网(lan)、广域网(wan)以及无线接入网(ran)中的至少一个。无线通信标准例如是wi-fi(注册商标)、bluetooth(注册商标)、zigbee(注册商标)、lpwa、dsrc(注册商标)或li-fi。另外,车辆1也可以与其他车辆、基础设施或便携型电子设备使用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进行通信。
114.存储装置11是硬盘驱动器(hdd)或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驱动器)等外部
存储装置。在存储装置11中,可以存储二维或三维的地图信息和/或车辆控制程序。例如,三维的地图信息也可以由3d映射数据(点云数据)构成。存储装置11构成为,根据来自车辆控制部3的请求,将地图信息、车辆控制程序输出到车辆控制部3。地图信息、车辆控制程序也可以经由通信网络与无线通信部10更新。
115.在车辆1以自动驾驶模式行驶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3基于行驶状态信息、周边环境信息、当前位置信息、地图信息等,自动地生成转向控制信号、加速控制信号以及制动控制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转向致动器12构成为从车辆控制部3接收转向控制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转向控制信号来控制转向装置13。制动致动器14构成为从车辆控制部3接收制动控制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制动控制信号来控制制动装置15。加速致动器16构成为从车辆控制部3接收加速控制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加速控制信号来控制加速装置17。这样,车辆控制部3基于行驶状态信息、周边环境信息、当前位置信息、地图信息等,自动地控制车辆1的行驶。即,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车辆1的行驶由车辆系统2自动控制。
116.另一方面,在车辆1以手动驾驶模式行驶的情况下,车辆控制部3根据驾驶员对加速踏板、制动踏板以及方向盘的手动操作,生成转向控制信号、加速控制信号以及制动控制信号。这样,在手动驾驶模式中,转向控制信号、加速控制信号以及制动控制信号通过驾驶员的手动操作而生成,因此车辆1的行驶由驾驶员控制。
117.如上所述,驾驶模式包括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自动驾驶模式例如包括完全自动驾驶模式、高度驾驶辅助模式、驾驶辅助模式。在完全自动驾驶模式下,车辆系统2自动地进行转向控制、制动控制以及加速控制的全部的行驶控制,并且驾驶员不处于能够驾驶车辆1的状态。在高度驾驶辅助模式中,车辆系统2自动地进行转向控制、制动控制以及加速控制的全部的行驶控制,并且驾驶员虽然处于能够驾驶车辆1的状态,但不驾驶车辆1。在驾驶辅助模式中,车辆系统2自动地进行转向控制、制动控制以及加速控制中的一部分的行驶控制,并且驾驶员在车辆系统2的驾驶辅助下驾驶车辆1。另一方面,在手动驾驶模式下,车辆系统2不自动地进行行驶控制,并且驾驶员在没有车辆系统2的驾驶辅助的情况下驾驶车辆1。
118.hud 20构成为,以规定的信息(以下,称为hud信息)与车辆1外部的现实空间(特别是车辆1的前方的周边环境)重叠的方式,将该hud信息作为朝向车辆1乘员的图像来显示。由hud 20显示的hud信息例如是与车辆1的行驶相关联的车辆行驶信息和/或与车辆1的周边环境相关联的周边环境信息(特别是与存在于车辆1外部的对象物相关联的信息)等。hud 20是作为车辆1与乘员之间的视觉接口发挥功能的ar显示器。
119.hud 20具备图像生成装置(pgu)24。图像生成装置24具有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固定图像生成部24b以及控制部25。
120.图像生成装置24构成为射出用于生成朝向车辆1的乘员显示的规定的图像的光。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射出用于生成规定的图像中的、根据车辆1的状况而变化的变化图像的光。固定图像生成部24b射出用于生成不管规定的图像中的车辆1的状况如何都已固定的固定图像的光。
121.控制部25控制hud 20的各部的动作。控制部25与车辆控制部3连接,基于从车辆控制部3发送来的车辆行驶信息、周边环境信息等,生成用于控制变化图像生成部24a以及固定图像生成部24b的动作的控制信号,并将生成的控制信号发送到变化图像生成部24a以及
固定图像生成部24b。控制部25搭载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处理器和存储器,处理器执行从存储器读取的计算机程序,控制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固定图像生成部24b等的动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控制部3和控制部25被设置为独立的结构,但车辆控制部3和控制部25也可以一体地构成。例如,车辆控制部3和控制部25也可以由单一的电子控制单元构成。
122.图2是从车辆1的侧面侧观察hud 20的示意图。hud 20中,至少hud 20的一部分位于车辆1的内部。具体而言,hud 20设置于车辆1的室内的规定部位。例如,hud 20可以配置在车辆1的仪表板内。
123.如图2所示,hud 20具备hud主体部21。hud主体部21具有主体壳体22和射出窗23。射出窗23由使可见光透过的透明板构成。hud主体部21在主体壳体22的内部具有图像生成装置24和凹面镜26(反射部的一例)。
124.凹面镜26配置在从图像生成装置24(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固定图像生成部24b)射出的光的光路上。凹面镜26构成为将从图像生成装置24射出的光向挡风玻璃18(例如车辆1的前窗)反射。凹面镜26具有为了形成规定的图像而弯曲成凹状的反射面,使从图像生成装置24射出并成像的光的像以规定的倍率反射。凹面镜26也可以构成为具有驱动(旋转)机构27并且能够基于从控制部25(参照图1)发送的控制信号使凹面镜26的朝向旋转。
125.图像生成装置24以在主体壳体22内朝向hud 20前方的方式设置。从图像生成装置24(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固定图像生成部24b)射出的光被凹面镜26反射而从hud主体部21的射出窗23射出。从hud主体部21的射出窗23射出的光照射到挡风玻璃18。从射出窗23照射到挡风玻璃18的光的一部分朝向乘员的视点e反射。其结果是,乘员将从hud主体部21射出的光识别为在挡风玻璃18的前方的规定的距离形成的虚像(规定的图像)。这样,由hud 20显示的图像穿过挡风玻璃18与车辆1前方的现实空间重叠,其结果是,乘员能够视觉确认由规定的图像形成的虚像对象i漂浮在位于车辆外部的道路上。
126.在此,乘员的视点e可以是乘员的左眼的视点或右眼的视点中的任一个。或者,视点e也可以被规定为连接左眼的视点和右眼的视点的线段的中点。乘员的视点e的位置例如基于由内部摄像机6b获取的图像数据来确定。乘员的视点e的位置既可以以规定的周期被更新,也可以仅在车辆1的起动时确定一次。
127.另外,在形成2d图像(平面图像)作为虚像对象i的情况下,将规定的图像投影成任意确定的单一距离的虚像。在形成3d图像(立体图像)作为虚像对象i的情况下,将彼此相同或互不相同的多个规定的图像分别投影为不同距离的虚像。另外,虚像对象i的距离(从乘员的视点e到虚像的距离)能够通过调整从图像生成装置24到乘员的视点e的距离(例如调整图像生成装置24与凹面镜26之间的距离)来适当调整。
128.图3是表示图像生成装置24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像生成装置24的主视图。
129.如图3以及图4所示,图像生成装置24具备: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其在正面观察时配置于中央部;和固定图像生成部24b,其配置于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左右两侧。变化图像生成部24a以及固定图像生成部24b被容纳于pgu壳体160。在pgu壳体160安装有:搭载有用于对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及固定图像生成部24b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5的电路基板170、和将pgu壳体160的背面覆盖的背面罩180。
130.图5是图4所示的图像生成装置24的a-a线的剖视图,即图像生成装置24中的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剖视图。
131.如图3至图5所示,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具有:光源基板110,其搭载有光源111;透镜120(光学部件的一例),其配置于光源111的前侧;以及显示设备130,其配置于透镜120的前侧。变化图像生成部24a还具有:透镜保持件140,其配置在光源基板110的前侧;以及散热器150,其配置在光源基板110的后侧。
132.光源111例如是激光光源或led光源。激光光源例如是构成为分别射出红色激光、绿光激光和蓝色激光的rgb激光光源。光源基板110例如是电路的布线被印刷在板的表面、内部的由绝缘体构成的印刷基板。在光源基板110,例如沿着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本例中为两个)激光光源。另外,在光源基板110形成有至少一个孔部112,该孔部112用于将光源基板110相对于透镜保持件140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112在光源基板110的左右两端各形成一个。
133.透镜120例如由平凸透镜构成。也可以采用棱镜、扩散板、放大镜等代替使用透镜120。透镜120安装于透镜保持件140。透镜120构成为使从光源111射出的光透过或反射而朝向显示设备130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两个光源111对应地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有两个平凸透镜。
134.显示设备130是液晶显示器、dmd(digital 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设备)等。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描绘方式可以是光栅扫描方式、dlp方式或者lcos方式。在采用dlp方式或者lcos方式的情况下,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光源111可以是led光源。此外,在采用液晶显示器方式的情况下,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光源111可以是白色led光源。显示设备130安装于pgu壳体160的前面部。显示设备130以将用于射出生成变化图像的光的光射出面130a朝向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前方的状态安装于pgu壳体160。显示设备130例如构成为能够从pgu壳体160的前表面侧安装于pgu壳体160。在显示设备130连接有将显示设备130和控制部25连接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131。显示设备130构成为利用透过透镜120的光源111的光形成用于生成规定的变化图像的光。
135.图6是透镜保持件140的背面立体图。如图3至图6所示,透镜保持件140具有:一对保持件安装部141,其形成有多个安装孔142(第一卡合部的一例);以及固定用凹部143,其设置在一对保持件安装部141彼此之间。
136.保持件安装部141例如形成为平板状。作为平板状的保持件安装部141的安装面141a(第一面的一例)形成为与安装于pgu壳体160的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平行。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平行,包括从完全平行的方向偏差
±
5度以内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件安装部141的安装孔142在各保持件安装部141沿着上下方向并列形成有两个。
137.固定用凹部143形成为比一对保持件安装部141向前侧凹陷的状态。固定用凹部143具有相对于保持件安装部141的安装面141a倾斜的倾斜面143a(第二面的一例)。倾斜面143a形成为,倾斜面143a的上部侧相对于安装面141a向前方倾斜。
138.在固定用凹部143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144,在开口部144的周围形成有框部145。开口部144形成为如下的大小及形状:在透镜保持件140的后侧配置的光源基板110的周缘重叠于框部145,并且搭载于光源基板110的光源111容纳于开口部144的内侧。在本实
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形成有两个开口部144。
139.在倾斜面143a中的固定用凹部143的后侧即倾斜背面143a1,在框部145设置有销147。销147从框部145向后方突出地设置。销147设置于能够插通于光源基板110的孔部112的位置。在本例中,销147在倾斜背面143a1的左右的框部145上各设置一个。从框部145向后方突出的销147的突出部分的高度被形成为光源基板110的厚度以下。
140.在倾斜面143a中的处于固定用凹部143前侧的倾斜前表面143a2,安装有透镜120。安装在倾斜前表面143a2上的透镜120以相对于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倾斜的状态被保持在pgu壳体160内。
141.返回图3,散热器150由导热性高的铝、铜等材料形成。为了对由光源基板110产生的热进行散热,散热器150设置为与光源基板110的背面接触。散热器150具有:一对散热器安装部151,其形成有多个安装孔152(第二卡合部的一例);和固定用凸部153,其设置于一对散热器安装部151彼此之间。
142.散热器安装部151例如形成为平板状。作为平板状的散热器安装部151的安装面151a(第三面的一例)形成为,在散热器150与透镜保持件140一起安装于pgu壳体160时,与透镜保持件140的安装面141a平行。散热器安装部151的安装孔152形成在与在透镜保持件140的安装面141a形成的安装孔142对应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散热器安装部151分别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并列的两个安装孔152。
143.固定用凸部153形成为比一对散热器安装部151向前侧突出的状态。固定用凸部153具有相对于散热器安装部151的安装面151a倾斜的倾斜面153a(第四面的一例)。倾斜面153a形成为,倾斜面153a的上部侧相对于安装面151a向前方倾斜。另外,倾斜面153a形成为与透镜保持件140的倾斜面143a平行。
144.在倾斜面153a中的处于固定用凸部153后侧的倾斜背面153a1上,形成有多个散热用的翅片154。倾斜面153a中的处于固定用凸部153前侧的倾斜前表面153a2作为与光源基板110接触的面而形成为平面状。
145.散热器150经由散热器安装部151的安装孔152通过安装螺钉155螺纹固定于pgu壳体160。另外,透镜保持件140经由安装面141a的安装孔142通过安装螺钉155螺纹固定于pgu壳体160。散热器150在使固定用凸部153与透镜保持件140的固定用凹部143嵌合,并且使散热器安装部151的安装面151a与透镜保持件140的保持件安装部141的安装面141a对置的状态下,与透镜保持件140一起通过共用的安装螺钉155螺纹固定于pgu壳体160。
146.图7是图像生成装置24的俯视图。图7表示将图3所示的图像生成装置24的各部件组合后的状态。
147.如图3、图6及图7所示,光源基板110以被夹在透镜保持件140的固定用凹部143的倾斜背面143a1与散热器150的固定用凸部153的倾斜前表面153a2之间的状态安装于pgu壳体160。即,光源基板110在透镜保持件140和散热器150的左右方向上,安装于与透镜保持件140的一对保持件安装部141以及散热器150的一对散热器安装部151相比靠内侧的位置。
148.透镜保持件140的固定用凹部143的深度形成得比散热器150的固定用凸部153的高度深。具体而言,固定用凹部143的深度形成为比固定用凸部153的高度深大约光源基板110的厚度的程度。因此,若使散热器150的固定用凸部153与透镜保持件140的固定用凹部143嵌合,则在透镜保持件140的倾斜背面143a1与散热器150的倾斜前表面153a2之间形成
与光源基板110的厚度相当的空间148(参照图5及图7)。光源基板110容纳于在该透镜保持件140的固定用凹部143与散热器150的固定用凸部153之间形成的空间148。具体而言,光源基板110以配置在固定用凹部143的框部145上并且在框部145设置的销147插通于光源基板110的孔部112的状态容纳于空间148。
149.光源基板110容纳于空间148,由此,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移动被插通于孔部112的销147限制。并且,通过将光源基板110容纳于空间148,从而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透镜保持件140的固定用凹部143和散热器150的固定用凸部153限制。这样,通过将光源基板110容纳于空间148,从而光源基板110相对于透镜120和显示设备130的位置被固定。此外,通过将光源基板110容纳于空间148,从而搭载于光源基板110的光源111被配置于固定用凹部143的开口部144内。
150.光源基板110以与透镜保持件140中的固定用凹部143的倾斜面143a和散热器150中的固定用凸部153的倾斜面153a平行的方式,即,以相对于安装于pgu壳体160的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倾斜固定角度的状态安装于pgu壳体160。与光源基板110同样地,配置在光源基板110前侧的透镜120也以相对于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倾斜固定角度的状态安装于pgu壳体160。
151.图8是图4所示的图像生成装置24的b-b线的剖视图,即图像生成装置24中的固定图像生成部24b的剖视图。
152.如图8所示,固定图像生成部24b具有:光源基板510,其搭载有光源511;透镜520,其配置于光源511的前侧;扩散板530,其配置于透镜520的前侧;以及遮光部件540,其配置于扩散板530的前侧。
153.光源511与上述光源111同样,例如是激光光源或led光源。光源基板510例如是电路的配线被印刷在板的表面、内部的由绝缘体构成的印刷基板。透镜520形成为能够提高从光源511射出的光的利用效率的规定的形状。透镜520构成为使从光源511射出的光透过或反射而朝向扩散板530均匀地射出。另外,也可以使用棱镜、扩散板、放大镜、反射器等中的至少一个来代替使用透镜520。扩散板530例如形成为在合成树脂膜的前表面设置光扩散用的微细的阶梯(step)。或者,扩散板530例如也可以由添加有用于使光扩散的光扩散剂的膜构成。遮光部件540例如由合成树脂膜和形成于该合成树脂膜的至少单面的遮光膜(遮光罩)构成。
154.扩散板530以与安装于pgu壳体160的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平行的方式安装于pgu壳体160。而且,扩散板530以与安装于pgu壳体160的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并列的方式安装于pgu壳体160。在本实施方式中,扩散板530与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地安装于pgu壳体160。
155.如图3所示,图像生成装置24的电路基板170以配置在散热器150与背面罩180之间的方式安装于pgu壳体160。在电路基板170形成有用于将电路基板170安装于pgu壳体160的多个安装孔17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矩形形状的电路基板170的一个对置的角部各形成一个安装孔171。在pgu壳体160形成有用于安装电路基板170的凸台161。凸台161以朝向pgu壳体160的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电路基板170经由安装孔171通过安装螺钉172螺纹固定于pgu壳体160的凸台161。
156.凸台161以与已安装于pgu壳体160的散热器150的固定用凸部153的倾斜面153a垂
直的方式形成。因此,安装于凸台161的电路基板170以与散热器150的固定用凸部153的倾斜面153a平行的方式、即以相对于散热器150的散热器安装部151的安装面151a倾斜的状态的方式安装于pgu壳体160。由此,电路基板170以不与在固定用凸部153的倾斜背面153a1形成的散热用的翅片154接触的方式相对于翅片154具有固定的间隔地安装。电路基板170经由fpc 131与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和固定图像生成部24b连接。通过搭载于电路基板170的控制部25,控制显示设备130和光源基板110、210等。
157.如图3所示,在电路基板170安装于散热器150的后侧的状态下,图像生成装置24的背面罩180以覆盖电路基板170的背面的方式安装于pgu壳体160。背面罩180具有背面部181和从背面部181向前方立起的侧面部182。
158.在背面部181形成有用于将背面罩180安装于pgu壳体160的安装孔183(卡合孔的一例)。背面部181的形成有安装孔183的区域形成为比背面部181的其他区域朝向背面罩180的向pgu壳体160的安装方向(前方向)凹陷的凹部184。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84分别形成于具有矩形形状的背面部181的四个角部。pgu壳体160形成有用于安装背面罩180的凸台162。凸台162形成为从pgu壳体160朝向背面罩180(朝向后方)突出。背面罩180经由安装孔183通过安装螺钉185螺纹固定于pgu壳体160的凸台162。
159.凸台162形成为与在pgu壳体160安装的散热器150的散热器安装部151的安装面151a垂直。背面罩180的背面部181中的形成有凹部184的区域形成为,在背面罩180安装于pgu壳体160时,与散热器150的散热器安装部151的安装面151a平行。与此相对,在背面罩180的背面部181中的凹部184以外的区域、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部181的四个角部以外的区域形成为,在背面罩180安装于pgu壳体160时,与散热器150的固定用凸部153的倾斜面153a平行。
160.因此,在背面罩180安装于pgu壳体160时,背面部181的形成有凹部184的区域相对于pgu壳体160的凸台162以正交的朝向被螺纹固定。另一方面,背面罩180的背面部181中的凹部184以外的区域以在背面罩180安装于pgu壳体160时与电路基板170的背面平行的方式安装。
161.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生成装置24具备:光源基板110,其搭载有光源111;透镜120,其使从光源111射出的光透过;显示设备130,其利用透过透镜120的光形成用于生成规定的图像的光;散热器150,其对由光源基板110产生的热进行散热;以及透镜保持件140,其对透镜120进行保持。而且,透镜保持件140具有多个安装孔142(第一卡合部),散热器150具有设置于与多个安装孔142对应的位置的多个安装孔152(第二卡合部)。通过固定多个安装孔142的每一个和多个安装孔152的每一个,光源基板110以被夹在透镜保持件140与散热器150之间且被容纳于在多个安装孔142彼此之间形成的空间148的状态被定位固定。根据该结构,与假设在光源基板110上形成与在透镜保持件140、散热器150上形成的安装孔142、152相同的安装孔并且将这些安装孔一并固定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在光源基板110上形成安装孔。因此,能够减小光源基板110的尺寸,能够削减图像生成装置24中的光源基板110的制作成本。
162.在图像生成装置24中,透镜保持件140具有:一对安装面141a,该一对安装面141a与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平行;以及倾斜面143a,其形成在一对安装面141a彼此之间并相对于一对安装面141a倾斜。在一对安装面141a分别设置有安装孔142。在倾斜面143a设
置有开口部144和将开口部144的周围包围的框部145。并且,通过在框部145安装光源基板110,从而光源111配置在开口部144内。根据该结构,光源111的光射出面成为相对于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倾斜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外部光在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反射而成为杂散光,能够抑制对虚像带来不良影响。另外,能够防止从光源111射出的光的反射光直接向光源111入射。并且,若像该结构那样将光源基板110夹入并固定于透镜保持件140与散热器150之间,则能够容易地将光源111的光射出面以相对于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倾斜的状态组装。
163.在图像生成装置24中,光源基板110具有至少一个孔部112,能够插通于至少一个孔部112的至少一个销147从框部145突出。因此,通过将光源基板110夹在透镜保持件140与散热器150之间,且在至少一个孔部112中插入至少一个销147这样的容易的结构,能够进行光源基板110的准确的定位。
164.在图像生成装置24中,散热器150具有:一对安装面151a,其为与透镜保持件140的一对安装面141a平行的面,且分别形成有多个安装孔152;以及倾斜面153a,其形成于一对安装面151a彼此之间,且与透镜保持件140的倾斜面143a平行。并且,光源基板110容纳于在倾斜面143a与倾斜面153a之间形成的空间148。这样,通过使散热器150具备具有不同倾斜度的安装面151a和倾斜面153a,从而能够将需要具有与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不同倾斜度的光源基板110在透镜保持件140与散热器150之间以有不同倾斜度的状态稳定地保持。
165.图像生成装置24还具备能够搭载显示设备130的pgu壳体160。透镜保持件140和散热器150经由多个安装孔142及多个安装孔152通过安装螺钉155安装于pgu壳体160。因此,能够以容易的结构将小型化的光源基板110夹在透镜保持件140与散热器150之间来进行固定。
166.图像生成装置24还具备:至少对显示设备130进行控制的电路基板170;和将pgu壳体160的背面覆盖的背面罩180。在电路基板170以配置于散热器150与背面罩180之间的方式安装于pgu壳体160的状态下,背面罩180安装于pgu壳体160。由此,还包括搭载有用于对显示设备130进行控制的电路的电路基板170而进行单元化。因此,与将图像生成装置24和电路基板170分别组装到hud主体部21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另外,通过将电路基板170预先组装固定于pgu壳体160,从而将电路基板170和显示设备130连接的fpc131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并且,与将图像生成装置24和电路基板170分别向hud主体部21组装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fpc 131的长度,能够降低成本。
167.在图像生成装置24中,背面罩180具备背面部181和从背面部181立起的侧面部182,在背面部181形成有至少一个安装孔183,该至少一个安装孔183能够相对于从pgu壳体160朝向背面罩180突出的凸台162螺纹固定。形成有至少一个安装孔183的区域比背面部181的其他区域朝向背面罩180的向pgu壳体160的安装方向凹陷。因此,能够使从背面罩180的形成有安装孔183的区域到pgu壳体160的凸台162的距离接近,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用于安装pgu壳体160和背面罩180的安装螺钉185、凸台162的长度。
168.并且,在图像生成装置24中,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光源基板110相对于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第一光射出面的一例)倾斜固定角度地配置。另外,固定图像生成部24b的扩散板230(第二光射出面的一例)是与光射出面130a平行的面。根据该结构,能够以
附加到由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生成的变化图像的方式适当地生成由固定图像生成部24b生成的固定图像。因此,无需增大高成本的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就能够通过附加固定图像生成部24b的图像来扩大图像显示范围。并且,由于以光源111的光射出面成为相对于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倾斜的状态的方式配置光源基板110,因此外部光、来自光源111的射出光被显示设备130分别反射,能够抑制该反射光对图像的生成带来不良影响。
169.然而,若变化图像生成部24a与固定图像生成部24b的光射出面不平行,则需要在凹面镜设置台阶部而调整反射面,有时用于向凹面镜蒸镀铝等以形成反射膜的蒸镀工序变得繁杂。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生成装置24,由于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光射出面130a与固定图像生成部24b的作为光射出面的扩散板230平行,因此能够不使凹面镜26成为复杂的结构而构成为一张连续面。由此,能够简化蒸镀工序。
170.在图像生成装置24中,固定图像生成部24b的扩散板230以与安装于pgu壳体160的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并列的方式安装于pgu壳体160。因此,能够以容易的结构将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显示设备130的光射出面130a与固定图像生成部24b的扩散板230保持为平行。
171.本实施方式的hud 20具备:上述结构的图像生成装置24;和至少一个凹面镜26(反射部的一例),其以使由该图像生成装置24射出的光向挡风玻璃18照射的方式反射光。因此,能够削减hud 20中的图像生成装置24的制作成本。并且,能够以低成本扩大图像的显示范围,并且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外部光或反射光对虚像的生成带来不良影响的hud 20。
172.(第二实施方式)
173.以下,参照图9~图19,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ud进行说明。图9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ud的车辆系统的框图。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ud的结构的示意图。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74.如图9所示,hud 1020具备图像生成装置1024和控制部25。图像生成装置1024具有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和固定图像生成部24b。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hud 1020中,图像生成装置1024和控制部25分别设置,但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hud 20(图1)同样,是在图像生成装置1024内设置控制部25的结构。
175.如图10所示,hud 1020具备hud主体部21。hud主体部21具有主体壳体22和射出窗23。射出窗23由使可见光透过的透明板构成。hud主体部21在主体壳体22的内部具有图像生成装置1024(图像生成部的一例)、凹面镜26(反射镜的一例)、用于使凹面镜26旋转的旋转机构27、和平面镜28。
176.图像生成装置1024在主体壳体22内以使光向上方射出的方式设置。平面镜28配置在从图像生成装置1024射出的光的光路上。具体而言,平面镜28配置在图像生成装置1024的上方,构成为将从图像生成装置1024射出的光向凹面镜26反射。
177.凹面镜26配置在从图像生成装置1024射出并被平面镜28反射的光的光路上。具体而言,凹面镜26在主体壳体22内配置于图像生成装置1024以及平面镜28的前侧。凹面镜26构成为将从图像生成装置1024射出的光向挡风玻璃18(例如车辆1的前窗)反射。凹面镜26具有为了形成规定的图像而弯曲成凹状的反射面,使从图像生成装置1024射出并成像的光的像以规定的倍率反射。
178.旋转机构27构成为能够通过使凹面镜26旋转来使凹面镜26的朝向变化。旋转机构27以与图像生成装置1024在左右方向上并列的方式容纳于主体壳体22内。关于主体壳体22的详细结构,在图17至图19中后述。旋转机构27与控制部25(参照图9)连接,基于从控制部25发送来的控制信号使凹面镜26旋转。另外,旋转机构27可以与hud主体部21的外部的控制部连接。可以通过旋转机构27或者其他部件来变更凹面镜26的位置。
179.从图像生成装置1024射出的光被平面镜28以及凹面镜26反射而从hud主体部21的射出窗23射出。从hud主体部21的射出窗23射出的光照射到挡风玻璃18。从射出窗23照射到挡风玻璃18的光的一部分朝向乘员的视点e反射。其结果是,乘员将从hud主体部21射出的光识别为在挡风玻璃18前方的规定的距离形成的虚像(规定的图像)。这样,由hud 1020显示的图像穿过挡风玻璃18与车辆1的前方的现实空间重叠,其结果是,乘员能够视觉确认由规定的图像形成的虚像对象i漂浮在位于车辆1外部的道路上。
180.图11是表示hud 1020的去除了主体壳体22的状态的图像生成装置1024、凹面镜26以及旋转机构27的立体图。在图11中,省略了平面镜28的图示。图12是从表面(反射面)侧观察凹面镜26的立体图。图13是从上方观察凹面镜26的图。图14是从左侧方观察凹面镜26的图。
181.如图11所示,本例的图像生成装置1024具有变化图像生成部24a和以在左右方向上夹着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方式并列配置的一对固定图像生成部24b、24b。变化图像生成部24a的光射出面以及一对固定图像生成部24b、24b的光射出面以使光向配置在图像生成装置1024的上方的平面镜28(参照图10)射出的方式向上配置。
182.如图11至图14所示,凹面镜26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d为中心转动。凹面镜26具有主体部31、第一突出部33、第二突出部34、第一轴部35以及第二轴部36。主体部31形成为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1形成为例如横长矩形的板状。主体部31例如由聚碳酸酯等树脂构成。主体部31具有形成有反射膜32的第一面261(反射面的一例)和与第一面261相反的一侧(主体部31的背面侧)的第二面262。第一面261形成为凹面状,第二面262形成为凸面状。凹面镜26以凹面状的第一面261面向图像生成装置1024和平面镜28的方式配置。
183.主体部31在第一面261与第二面262之间具有第一端面263、第二端面264、第三端面265以及第四端面266这4个面。第二端面264相对于第一面261位于与第一端面263相反的一侧。第四端面266相对于第一面261位于与第三端面265相反的一侧。第一端面263至第四端面266形成为其面积比第一面261的面积小。第一端面263和第二端面264形成为其面积比第三端面265和第四端面266的面积小。即,第三端面265和第四端面266构成横长矩形状的主体部31的长边方向a(图12以及图13的箭头a方向)的端面。第一端面263和第二端面264构成横长矩形状的主体部31的短边方向b(图12及图14的箭头b方向)的端面。
184.反射膜32形成于主体部31的第一面261的表面。反射膜32由使光反射的材料构成。反射膜32例如通过将铝等金属蒸镀在主体部31的第一面261的表面而形成。另外,也可以由能够反射光的白色系的树脂材料来制作主体部31自身,从而代替通过铝蒸镀等在第一面261上形成反射膜32。
185.第一突出部33是形成于主体部31的第一端面263侧的端部的板状的部件。第一突出部33以从主体部31的第一端面263连续的方式从第一面261朝向第二面262侧突出地设
置。第一突出部33的末端在沿着旋转轴d的方向上位于与第一端面263不同的位置且与作为反射面的第一面26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比第一端面263靠外侧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突出部33设置为向从与主体部31的长边方向a和短边方向b正交的方向c(图13以及图14的箭头c方向)朝向外侧倾斜了角度θ1的方向延伸。角度θ1例如为15度。
186.如图14所示,第一突出部33具有与第一端面263连续的第一连续面231。第一连续面231形成为越接近第一端面263则主体部31的短边方向b上的宽度越宽的所谓的下摆扩展状。下摆扩展状的第一连续面231的两侧的倾斜形成为,相对于从第一突出部33的第一端面263大致垂直地突出的方向即方向c,倾斜角度θ2例如为15度以上。第一连续面231两侧的倾斜从第一端面263立起的立起部部分232形成为圆弧状。
187.第二突出部34是形成于主体部31的第二端面264侧的端部的板状的部件。第二突出部34以从主体部31的第二端面264连续的方式从第一面261朝向第二面262侧突出地设置。第二突出部34的末端在沿着旋转轴d的方向上位于与第二端面264不同的位置且与作为反射面的第一面26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比第二端面264靠外侧的位置。第二突出部34与第一突出部33同样,被设置为向从方向c朝向外侧仅倾斜角度θ1的方向延伸。
188.第二突出部34具有与第二端面264连续的第二连续面241。第二连续面241与第一连续面231同样地形成为越接近第二端面264则主体部31的短边方向b上的宽度越宽的下摆扩展状。第二连续面241的形状与第一突出部33相同,因此省略图示。
189.第一轴部35设置于第一突出部33的第一连续面231、即与第二突出部34对置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第一轴部35形成为沿着旋转轴d从第一连续面231朝向与主体部31相反的一侧即左外侧延伸。第一轴部35具有嵌合轴部35a和作为与嵌合轴部35a嵌合的对象物的嵌合对象轴部35b。嵌合轴部35a与第一突出部33一体地形成,从第一连续面231连续地形成。另一方面,嵌合对象轴部35b是与主体部31分体的部件,通过与嵌合轴部35a嵌合而安装于主体部31。
190.嵌合轴部35a形成为外周面的一部分被切除的d字状。嵌合对象轴部35b的外表面形成为圆形状。嵌合轴部35a的直径形成为比嵌合对象轴部35b的直径小。在嵌合对象轴部35b形成有供嵌合轴部35a嵌合的嵌合孔。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嵌合对象轴部35b的嵌合孔与嵌合轴部35a的形状相同,为d字状,形成为与嵌合轴部35a大致相同大小的直径。嵌合对象轴部35b通过与嵌合轴部35a嵌合而安装于主体部31,与嵌合轴部35a一起构成第一轴部35。第一轴部35作为用于使主体部31以旋转轴d为中心地转动的轴部发挥功能。
191.第二轴部36设置于第二突出部34的第二连续面241、即与第一突出部33对置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第二轴部36形成为沿着旋转轴d从第二连续面241朝向与主体部31相反的一侧、即右外侧延伸。第二轴部36形成为圆柱状。第二轴部36的直径形成为与第一轴部35的嵌合对象轴部35b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大小。第二轴部36与第一轴部35一起作为用于使主体部31以旋转轴d为中心地转动的轴部发挥功能。
192.如图13所示,第一轴部35和第二轴部36配置成其旋转轴d穿过比作为主体部31的背面侧的凸面状的第二面262的顶部p更靠第一面261侧的位置。或者,第一轴部35和第二轴部36也可以以与顶部p接触的方式配置。
193.图15是从凹面镜26的表面侧观察凹面镜26和安装于该凹面镜26的旋转机构27的立体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状态的侧视图。
194.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旋转机构27具有嵌合对象轴部35b、臂部251以及驱动部252。
195.嵌合对象轴部35b是构成上述凹面镜26的第一轴部35的一部分。嵌合对象轴部35b在与凹面镜26的嵌合轴部35a嵌合的状态下沿着旋转轴d延伸。嵌合对象轴部35b在主体部31的第一突出部33侧的端部具有凸缘271。凸缘271以在嵌合对象轴部35b的外周向径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圆板状的凸缘271遍及嵌合对象轴部35b的整周设置。
196.臂部251是从嵌合对象轴部35b朝向驱动部252延伸的板状的部件。臂部251的一端与嵌合对象轴部35b一体地形成。在臂部251的另一端安装有驱动部252。驱动部252例如由蜗轮和dc马达构成。驱动部252具有能够伸缩的轴部253,通过轴部253的伸缩而使臂部251动作。旋转机构27通过驱动部252使臂部251在沿着嵌合对象轴部35b(第一轴部35)的径向的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凹面镜26以旋转轴d为中心地旋转。由此,凹面镜26的作为反射面的第一面261的朝向发生变化。
197.图17是表示在主体壳体22容纳有凹面镜26和旋转机构27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是在将凹面镜26和旋转机构27卸下的状态下的主体壳体22的立体图。图19是图18的状态下的主体壳体22的侧视图。
198.如图17至图19所示,主体壳体22具有:能够容纳凹面镜26的第一轴部35的第一容纳部310;能够容纳凹面镜26的第二轴部36的第二容纳部320;以及用于限制凹面镜26移动的限制部360。
199.第一容纳部310配置于主体壳体22的左端部,第二容纳部320配置于主体壳体22的右端部。限制部360设置于第一容纳部310与第二容纳部320之间。即,第一容纳部310、第二容纳部320以及限制部360在主体壳体22的左右方向上的直线上排列设置。
200.在本例中,第一容纳部310设置于主体壳体22的左侧壁340。第一容纳部310具有:圆形状的孔部311,该孔部311容纳有第一轴部35;和变形部312,其以形成该孔部311的形状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于孔部311的前侧斜上方。在孔部311中容纳有第一轴部35的嵌合对象轴部35b。嵌合对象轴部35b的末端部被容纳在孔部311内,并且嵌合对象轴部35b以末端面272从孔部311向第一容纳部310的外部露出的状态被容纳。
201.变形部312由在主体壳体22的左侧壁340设置的一对狭缝313a、313b划分成大致矩形状。一对狭缝313a、313b以与孔部311连续的方式设置。即,变形部312的一个端部与主体壳体22的左侧壁340连续,另一个端部形成孔部311的形状的一部分。变形部312能够弹性变形,成为容易沿着主体壳体22的左右方向变形的结构。
202.第二容纳部320具有容纳第二轴部36的凹部321。凹部321形成为直径与第二轴部36的直径相同或者比第二轴部36稍大,以使被容纳的第二轴部36能够在凹部321内转动。第二容纳部320的凹部321例如形成为具有能够插拔第二轴部36的开口的大致u字状。
203.限制部360形成为板状,以沿着与一对狭缝313a、313b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限制部360设置在第一容纳部310与第二容纳部320之间的靠近第一容纳部310的位置。限制部360具有能够容纳第一轴部35的凹部361。在凹部361中,与第一容纳部310同样地容纳有第一轴部35的嵌合对象轴部35b。凹部361形成为直径与嵌合对象轴部35b的直径相同或者比嵌合对象轴部35b的直径稍大,以使得所容纳的嵌合对象轴部35b能够在凹部361内转动。限制部360的凹部361例如形成为具有能够插拔嵌合对象轴部35b的开口的
大致u字状。嵌合对象轴部35b以设置于第一突出部33侧的凸缘271配置于限制部360的内侧(靠近第二容纳部320的一侧)的方式容纳于凹部361。在凹面镜26被容纳于主体壳体22的状态下,即,在嵌合对象轴部35b被容纳于限制部360的凹部361的状态下,嵌合对象轴部35b的凸缘271与限制部360抵接,从而限制部360限制凹面镜26向第一容纳部310侧的方向(左方向)移动。
204.凹面镜26如以下那样安装于主体壳体22。首先,作业者以将凹面镜26的第二轴部36插入主体壳体22的第二容纳部320的凹部321的方式将第二轴部36容纳于凹部321。接着,作业者以嵌合对象轴部35b的凸缘271配置于限制部360的内侧的方式将嵌合对象轴部35b容纳于限制部360的凹部361。进而,作业者用嵌合对象轴部35b的末端部将主体壳体22的第一容纳部310的变形部312向主体壳体22的外侧(左方向)按压而弹性变形,并且使嵌合对象轴部35b的端部移动至第一容纳部310的孔部311。通过使嵌合对象轴部35b的端部移动到孔部311,从而被向主体壳体22的外侧推出的变形部312以恢复原状而形成孔部311的形状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孔部311的前侧。嵌合对象轴部35b以其末端面272从孔部311向第一容纳部310的外部露出的状态容纳于孔部311。由此,凹面镜26以被定位于主体壳体22的状态容纳于主体壳体22内,并且能够以旋转轴d为中心地转动。
205.旋转机构27容纳于凹面镜26的第一轴部35的后侧、即主体壳体22的左端后部。旋转机构27的臂部251配置在第一容纳部310(左侧壁340)与限制部360之间。旋转机构27的驱动部252配置于容纳图像生成装置1024(pgu)的pgu壳体部350的侧部,具体而言,配置于pgu壳体部350的左侧部。
206.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凹面镜26能够以旋转轴d为中心转动,具备:板状的主体部31,其具有形成有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膜32的第一面261、第一端面263和第二端面264;板状的第一突出部33,其以从第一端面263连续的方式朝向第一面261的背面即第二面262侧突出;以及板状的第二突出部34,其以从第二端面264连续的方式朝向第二面262侧突出。凹面镜26还具备为了使主体部31以旋转轴d为中心地转动而设置于第一突出部33的第一轴部35和设置于第二突出部34的第二轴部36。第一突出部33的末端在沿着旋转轴d的方向上位于与第一端面263不同的位置且位于与第一面261相反的一侧。同样地,第二突出部34的末端在沿着旋转轴d的方向上位于与第二端面264不同的位置且位于与第一面261相反的一侧。根据该结构,从主体部31的两端部分别朝向第二面262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3以及第二突出部34在从主体部31向外侧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容易通过模具成型来制作凹面镜26。因此,能够使用模具将尺寸大的凹面镜26用一个部件成型。因此,能够提高凹面镜26的成型性。并且,根据本结构,在将凹面镜26安装于主体壳体22时,主体部31与主体壳体22的间隔被向外侧倾斜的第一突出部33以及第二突出部34充分地确保。因此,即使在使凹面镜26旋转的情况下,主体部31也不会与主体壳体22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在主体部31的第一面261形成的反射膜32因与主体壳体22的接触而损伤。
207.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凹面镜26中,第一面261形成为凹面状,第一轴部35以及第二轴部36以第一轴部35以及第二轴部36的旋转轴d与凹面状的第一面261的背面侧的顶部p相接或者从比顶部p更靠表面侧的位置穿过的方式配置。这样,通过增大主体部31的弯曲率,从而弯曲状的第一面261的表面积比将第一轴部35与第二轴部36之间的距离设为与本例相同的距离且将主体部设为平面状的情况下的第一面的表面积大。由此,能够增大由
凹面镜26反射的光的有效面积。
208.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凹面镜26中,第一轴部35的嵌合轴部35a形成为外周面的一部分被切除的d字状。因此,能够容易地限制嵌合轴部35a与作为旋转机构27的嵌合对象的嵌合对象轴部35b嵌合时的嵌合轴部35a与嵌合对象轴部35b的旋转方向。由此,能够通过旋转机构27使凹面镜26的嵌合轴部35a顺畅地旋转,能够准确地调整凹面镜26的位置以及角度。
209.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凹面镜26中,与第一突出部33的第一端面263连续的第一连续面231、以及与第二突出部34的第二端面264连续的第二连续面241分别形成为越接近第一端面263以及第二端面264则越宽的下摆扩展状。具体而言,第一连续面231和第二连续面241各自的两侧的倾斜度优选相对于方向c具有15度以上的倾斜度。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成型凹面镜26时的模具的起模角度。另外,通过扩大与第一端面263以及第二端面264连续的第一突出部33以及第二突出部34的下摆部分,从而能够提高第一突出部33以及第二突出部34的强度。
210.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凹面镜26中,第一突出部33的从第一端面263立起的部分以及第二突出部34的从第二端面264立起的部分形成为圆弧状。因此,在凹面镜26的成型时,能够抑制在第一突出部33以及第二突出部34的立起部分产生毛刺。
211.并且,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ud 1020具备:图像生成装置1024(图像生成部的一例),其射出用于生成规定的图像的光;凹面镜26(反射部的一例),其以由图像生成装置1024射出后的光向挡风玻璃照射的方式使光反射;以及主体壳体22,其容纳图像生成装置1024和凹面镜26。凹面镜26具有:主体部31;第一轴部35,其从主体部31的一个端部向外侧突出;以及第二轴部36,其从主体部31的另一个端部向外侧突出。而且,第一轴部35和第二轴部36均安装于主体壳体22。而且,主体壳体22至少具有能够将第一轴部35的端部容纳的第一容纳部310,第一轴部35的该端部的末端面372从第一容纳部310向外部露出。根据该结构,由于采用将凹面镜26的第一轴部35以及第二轴部36直接安装于主体壳体22的结构,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由此,能够以低成本且简便的结构将凹面镜26搭载于hud 1020。
212.另外,根据hud 1020,第一容纳部310具有:孔部311;和能够弹性变形的变形部312,其由与孔部311连续设置的一对狭缝313a、313b划分。并且,在将第二轴部36容纳于第二容纳部320的状态下,嵌合对象轴部35b一边使变形部312弹性变形一边移动至孔部311并容纳于孔部311内,从而凹面镜26被安装于主体壳体22。因此,能够通过使变形部312被嵌合对象轴部35b的端部按压而弹性变形这样的简单的作业将嵌合对象轴部35b容纳于孔部311,并且能够利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变形部312将容纳于孔部311的嵌合对象轴部35b的外周的一部分包围。由此,能够可靠地对容纳于主体壳体22的凹面镜26进行定位固定。
213.另外,根据hud 1020,主体壳体22具有限制部360,该限制部360用于限制凹面镜26的沿着规定的一个方向的移动,嵌合对象轴部35b具有向其外周突出的凸缘271。并且,在凹面镜26容纳于主体壳体22时,通过使凸缘271与限制部360抵接来限制凹面镜26向一个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将凹面镜26安装于主体壳体22时的凹面镜26的晃动。
214.另外,根据hud 1020,用于使凹面镜26旋转的旋转机构27由嵌合对象轴部35b、沿着嵌合对象轴部35b的半径方向从嵌合对象轴部35b延伸的臂部251、以及与臂部251的嵌合对象轴部35b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的驱动部252构成。由此,能够将使凹面镜26旋转的驱动
部252例如配置在容纳有图像生成装置1024的pgu壳体部350的侧部。因此,在将凹面镜26安装于主体壳体22时,旋转机构27不会妨碍安装作业,能够提高凹面镜26的安装作业性。
215.另外,根据hud 1020,第一轴部35的嵌合对象轴部35b作为与主体部31分体的部件而设置,能够安装于向主体部31的端部突出的第一轴部35的嵌合轴部35a。因此,能够在将嵌合对象轴部35b从主体部31取下的状态下将反射膜32铝蒸镀在主体部31的第一面261,能够提高铝蒸镀时的作业性。
216.(第三实施方式)
217.以下,参照图20~图25,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凹面镜进行说明。
218.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凹面镜326的立体图。如图20所示,凹面镜326具备基板330,该基板330具有第一面331和位于第一面331相反侧的第二面332。凹面镜326除了具备基板330以外,还具备反射膜333,该反射膜333形成于第一面331并反射从图像生成装置24射出的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331和反射膜333位于基板330的后侧,第二面332位于基板330的前侧。
219.基板330是作为用于形成凹面镜326形状的基体的部件。基板330例如以聚碳酸酯的树脂为原料,使用模具进行注塑成型。对该成型的基板330的第一面331蒸镀铝等金属,形成反射膜333。反射膜333构成为反射从图像生成装置24射出的光,并将该光朝向挡风玻璃18照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330的材料是树脂,但也可以是玻璃。
220.从由图像生成装置24射出的光入射到基板330的方向观察时,基板330的形状为长方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板330的一侧(上侧)的长边定义为上端部334,将另一侧(下侧)的长边定义为下端部335,将一侧(右侧)的短边定义为右端部336,将另一侧(左侧)的短边定义为左端部337。基板330的外周整周包括这些上端部334、下端部335、右端部336、左端部337全部。另外,反射膜333也可以蒸镀在基板330的各端部。
221.图21是凹面镜326的仰视图。如图21所示,凹面镜326具备以保持基板330的方式构成的一对肋338。一个肋338设置于第二面332的右端部336,另一个肋338设置于第二面332的左端部337。通过一对肋338来加强基板330的强度。虽未图示,但凹面镜326也可以经由一对肋338而支承于主体壳体22。
222.在基板330的下端部335设置有作为基板330的注射成型时的树脂的注入口的浇口部339。在本实施方式中,浇口部339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基板330的中央。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浇口部339设置于下端部335,但也可以设置于上端部334。另外,也可以在上端部334和下端部335分别设置浇口部339。
223.在基板330的厚度方向上,浇口部339的形状例如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六边形状。如图21所示,浇口部339的六边形状由第一浇口面91、第二浇口面92、第三浇口面93、第四浇口面94、第五浇口面95以及第六浇口面96构成。第一浇口面91是从第一面331向下方延伸的面。第二浇口面92是从第二面332向下方延伸的面。第三浇口面93是从第一浇口面91延伸的面,是形成六边形状的左上部分的面。第四浇口面94是从第二浇口面92延伸的面,是形成六边形状的左下部分的面。第五浇口面95是从第一浇口面91延伸的面,是形成六边形状的右上部分的面。第六浇口面96是从第二浇口面92延伸的面,是形成六边形状的右下部分的面。
224.形成浇口部339的六边形状的角度全部为钝角。换言之,第一浇口面91与第三浇口
面93之间的角度为钝角。第二浇口面92与第四浇口面94之间的角度为钝角。第一浇口面91与第五浇口面95之间的角度为钝角。第二浇口面92与第六浇口面96之间的角度为钝角。第三浇口面93与第四浇口面94之间的角度为钝角。第五浇口面95与第六浇口面96之间的角度为钝角。在本技术中钝角是大于90度的角度。形成浇口部339的六边形状的角度例如为120度。
225.通过使浇口部339的形状为六边形状,从而与浇口部的形状为四边形的情况相比,注入口的角部分的树脂的注入压力被分散。因此,树脂被更均匀地注入。进而,由于限定浇口部339的六边形状的角度为钝角,因此与该角度为锐角或90度的情况相比,这些钝角附近在成型时不易冷却固化,容易成型收缩。因此,与钝角以外的部分相比,这些钝角附近不易产生成型收缩的差,成型时的浇口部339的形变得到抑制。
226.图22是基板330的厚度方向上的、图21所示的凹面镜326的下端部335的放大剖视图。基板330在成型时稍微收缩。在图22中,在基板330未成型收缩的情况下,即成为与模具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的假想的位置在图22中用虚线表示。第一面331以及第二面332是成型收缩后的基板330的后侧面以及前侧面。
227.如图22所示,在下端部335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面331与第二面332之间设置有第三面343和第四面344。第三面343是从下端部335的最末端部341向第一面331延伸的面。第四面344是从下端部335的最末端部341向第二面332延伸的面。最末端部341位于基板33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1上。第三面343和第四面344相对于基板33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1线对称地形成。
228.第三面343以及第四面344设置于作为基板330的一个长边的下端部335,但除了下端部335之外,还形成在作为其他长边的上端部334。上端部334的端部形状与下端部335的形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第三面343以及第四面344在下端部335至少形成于浇口部339以外的部分,但也可以形成于浇口部339。
229.第一面331与第三面343之间的角度θ1为钝角。第二面332与第四面344之间的角度θ2为钝角。第三面343与第四面344之间的角度θ3为钝角。换言之,对于上端部334和下端部335,各自在基板的厚度方向剖面中形成有至少三个钝角θ1、θ2及θ3。
230.接着,对基板330的注射成型进行说明。图23表示成型时的基板330的剖视图。如图23所示,基板330的树脂50被注入到一对模具61及62的型腔内。一对模具61及62的分型线p与厚度方向的基板330的中心c1一致。
231.在图23中,将注入到一对模具61及62的型腔内的树脂50中的、与基板330的第一面331对应的面设为面51,将与第二面332对应的面设为52,将与第三面343对应的面设为面53,将与第四面344对应的面设为面54。一对模具61以及62形成为,面51与面53之间的角度θ1’、面52与面54之间的角度θ2’、以及面53与面54之间的角度θ3’成为钝角。角度θ1’、θ2’以及θ3’分别与钝角θ1、θ2以及θ3对应。角度θ1’、θ2’及θ3’的角度例如分别约为120度。
232.树脂50在通过浇口部339而被注入到一对模具61及62的型腔内之后,经由一对模具61及62而被冷却。树脂50从与一对模具61及62接触的面朝向中心逐渐冷却。将此时的冷却固化的情况与图24所示的比较例一起进行说明。
233.图24是作为比较例的基板的端部的角部分不是钝角而是形成为90度的情况下的基板的剖视图。如图24所示,树脂50被注入到一对模具61’和62’的型腔内。在剖视图中,所
注入的树脂50中的、相邻的面彼此之间的角度为90度。在角度为90度的情况下,由于构成该角度的两个面与模具接触,因此树脂50从这两个面双方被冷却。其结果是,角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更快地被冷却而容易固化,难以成型收缩。另一方面,其他部分不会从两个方向被冷却,因此与角部分相比,被缓慢冷却而难以固化,容易成型收缩。因此,在角部分与其他部分之间产生成型收缩的差,有时基板会形变。在角部分的角度为锐角的情况下,与角度为90度的情况相比,更容易冷却,因此更容易产生成型收缩的差异。
234.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330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在基板330的厚度方向截面上形成至少三个钝角θ1、θ2以及θ3的方式成型基板330。例如,角度θ3’附近是从面53及面54的两侧被冷却,但由于角度θ3’为钝角,因此与角度为90度的情况相比,角度θ3’缓慢地被冷却,不易固化。同样地,角度θ1’附近是从面51及面53的两侧被冷却,角度θ2’是从面52及面54的两侧被冷却,但与角度为90度的情况相比,角度θ1’和角度θ2缓慢地被冷却,不易固化。其结果是,角度θ1’、θ2’、θ3’附近容易成型收缩。即使将角度θ1’、θ2’及θ3’附近与角度θ1’、θ2’及θ3’以外的部分进行比较,也不易产生成型收缩的差异。
235.这样,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由于在基板330的下端部335生成至少形成三个钝角θ1、θ2、θ3的面,因此与角部分的角度为锐角或90度的情况相比,这些钝角附近不易被冷却固化。因此,抑制了成型时的基板330的形变。具备该基板330且具有凹状的曲面的凹面镜26能够抑制基板330的形变的影响,并且反射从图像生成装置24射出的光。在具备该凹面镜26的平视显示器20中,抑制所显示的图像的失真。而且,由于在下端部335生成有构成钝角θ1、θ2、θ3的第三面343以及第四面344,因此从图像生成装置24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在这些第三面343以及第四面344向与射出窗23不同的方向反射。由于成型时容易产生形变的部位的光向不同的方向反射,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所显示的图像的失真。
236.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三个钝角θ1、θ2、θ3分别生成于与长方形状的基板330的各长边对应的上端部334和下端部335。因此,能够成型出上端部334和下端部335各自的形变被抑制的基板330。
237.另外,假设第三面343以及第四面344(三个钝角θ1、θ2、θ3)不形成为线对称的情况下,在一个端面的剖视观察时,会产生被快速冷却的部分和另一者被缓慢冷却的部分,有时会产生成型时的形变。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面343以及第四面344(三个钝角θ1、θ2、θ3)相对于厚度方向的基板330的中心形成为线对称。因此,基板330的树脂50被从第三面343以及第四面344均等地被冷却,进一步抑制成型时的基板330的形变。
238.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三个钝角θ1、θ2、θ3形成于长方形状的基板330的各长边,但也可以遍及基板330的外周整周地形成三个钝角θ1、θ2、θ3。即,也可以在形成有一对肋338的右端部336和左端部337上也形成。通过在外周整周形成三个钝角θ1、θ2、θ3,能够进一步抑制成型时的基板330的形变。
239.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三个钝角θ1、θ2、θ3,但钝角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三个。图25表示下端部335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如图25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下端部335’形成有四个钝角θ4、θ5、θ6以及θ7。具体而言,在第一面331与第二面332之间设置有第五面345、第六面346以及第七面347。第五面345是从第一面331延伸到第七面347的面。第六面346是从第二面332延伸到第七面347的面。第七面347是从第五面345向第六面346延伸的面。第五面345、第六面346以及第七面347相对于基板33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1线对称地形
成。第五面345、第六面346以及第七面347设置于作为基板330的一个长边的下端部335’,但除了下端部335’之外,还形成在作为其他长边的上端部334’。而且,第五面345、第六面346以及第七面347也可以遍及基板330的外周整周而形成。
240.第一面331与第五面345之间的角度θ4为钝角。第二面332与第六面346之间的角度θ5为钝角。第五面345与第七面347之间的角度θ6为钝角。第六面346与第七面347之间的角度θ7为钝角。换言之,对于基板330的两个长边,分别在基板的厚度方向截面上形成有四个钝角θ4、θ5、θ6以及θ7。除了模具的形状以外,该变形例的注射成型的方法与图23的方法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241.根据本变形例,由于在基板330的下端部335’形成有四个钝角θ4、θ5、θ6以及θ7,因此与角部分的角度为锐角或者90度的情况相比,这些钝角附近不易被冷却固化。因此,抑制了成型时的基板330的形变。
242.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言而喻,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应被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限定性地解释。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实施方式的变更。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应该基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及其等同的范围来确定。
24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图像生成装置24、1024射出的光被凹面镜26反射而照射到挡风玻璃18,但不限于此。例如,由凹面镜26反射的光也可以照射到在挡风玻璃18的内侧设置的合成器(未图示)。合成器例如由透明的塑料盘构成。与向挡风玻璃18照射光的情况同样地,从hud主体部21的图像生成装置24、1024照射到合成器的光的一部分朝向乘员的视点e反射。
24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车辆的驾驶模式包括完全自动驾驶模式、高度驾驶辅助模式、驾驶辅助模式、手动驾驶模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车辆的驾驶模式不应该限定于这4个模式。车辆的驾驶模式也可以包括这4个模式中的至少1个。例如,车辆的驾驶模式可以仅执行任一个。
245.进而,车辆的驾驶模式的区分、显示方式也可以根据各国的自动驾驶所涉及的法律或法规适当变更。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记载的“完全自动驾驶模式”、“高度驾驶辅助模式”、“驾驶辅助模式”各自的定义只是一例,也可以根据各国的自动驾驶所涉及的法律或法规,适当地变更这些定义。
246.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33的末端和第二突出部34的末端均在沿着旋转轴d的方向上位于比第一端面263和第二端面264靠外侧的位置,但不限于该例。也可以是,第一突出部33的末端在沿着旋转轴d的方向上位于比第一端面263靠外侧的位置,第二突出部34的末端在沿着旋转轴d的方向上位于与第二端面264相同的位置。或者,也可以是其相反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也能够确保模具的起模角度,因此能够在维持凹面镜26的成型性的同时实现主体部31的大型化。
247.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凹面镜26的第一轴部35和第二轴部36分别直接安装于主体壳体22的第一容纳部310和第二容纳部32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凹面镜26的第二轴部36侧设置构成为与凹面镜26不同的部件的安装部件,并经由该安装部件将凹面镜26间接地安装于主体壳体22。这样,如果是将第一轴部35以及第二轴部36中的至少一者直接安装于主体壳体22的结构,则能够预见部件数量的削减的效果。
248.本技术基于2020年3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55742号、2020年3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55743号、2020年4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77611号、2020年4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77612号、及2020年5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0-88272号,其内容作为参照被取入。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