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捷组装的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23:05: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捷组装的滑板车。


背景技术:

2.滑板车作为一种娱乐和出行代步工具,已经越来越普及。为了便于收纳,滑板车把手往往被设计成可折叠的结构,而目前大部分滑板车折叠把手结构都采用圆环形套管抽拉的方式,这种折叠方式只能缩短车杆的长度,并不能改变车把手的宽度,这就导致折叠后车把手仍会导致滑板车难以被收纳,比如想要将滑板车平躺放进汽车后备箱,则平躺后车把手明显突出,容易导致车把手与箱壁卡持。因此,部分滑板车便考虑将车把手设计成可拆卸连接,这样在收纳时便可以将车把手拆下。但是,现有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多采用卡扣或卡箍,这使得车把手在组装和拆卸过程比较繁琐,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感;而且,长期使用后,这种结构容易变得松垮,导致连接不够稳定。
3.为此,如何设计一种便捷组装的滑板车,使其既能够实现方便快捷地组装或拆卸,又能够使结构长期稳定有效,防止其变得松垮,这是该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便捷组装的滑板车,使其既能够实现方便快捷地组装或拆卸,又能够使结构长期稳定有效,防止其变得松垮。
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便捷组装的滑板车,其包括:车身本体、车把手、车身连杆以及卡持套接部件,所述车身连杆设于所述车身本体上,所述卡持套接部件设于所述车身连杆的末端,所述车把手上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通过所述卡持套接部件与所述车身连杆连接;
7.所述卡持套接部件包括:固定套、活动栓以及缓冲弹性件,所述固定套安装在车身连杆上,所述固定套为中空结构,所述活动栓通过复位弹性件滑动设于所述固定套上,所述连接杆插接于所述固定套内,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与所述活动栓配合的限位槽,所述连接杆的末端抵持于所述缓冲弹性件。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套的内壁上设有引导凸棱,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与所述引导凸棱配合的引导槽。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栓包括拉杆部和抵持部,所述拉杆部穿设所述固定套并延伸至所述固定套外部,所述抵持部处于所述固定套内部,所述抵持部收容或脱离于所述限位槽;所述活动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活动栓对称分布。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弹性件为所述连接杆提供弹性力,所述限位槽的尺寸大于所述抵持部的尺寸;所述连接杆的末端上设有引导斜面。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身本体上设有减震车轮,所述减震车轮包括:避震悬架、绕转轴以及车轮部件;
12.所述避震悬架安装于所述车身本体上,所述车轮部件通过所述绕转轴安装于所述
避震悬架上,所述避震悬架与所述绕转轴之间设有避震弹簧,所述绕转轴与所述车轮部件之间设有滚动轴承。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轮部件包括:轮毂、轮胎、摩擦套环以及中心定位件,所述轮毂转动设于所述绕转轴上,所述轮胎套设于所述轮毂上,所述轮毂上开设有容纳腔,所述中心定位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摩擦套环滑动套设于所述中心定位件上,且所述摩擦套环滑动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
14.所述中心定位件上设有离心块,所述离心块驱动所述摩擦套环滑动,所述避震悬架上设有摩擦限速块,所述摩擦限速块抵持或脱离于所述摩擦套环。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摩擦套环上设有限转导向棱,所述轮毂上开设有与所述限转导向棱配合的限转导向槽;所述摩擦套环上设有防脱阻挡边,所述摩擦套环的内壁上设有摩擦片。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定位件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轮毂的容纳腔内;所述离心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离心块均匀分布于所述中心定位件上。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离心块上设有:导向倾斜面、t型棱以及伸缩弹性件,所述导向倾斜面抵持于所述摩擦套环的边缘,所述摩擦套环上设有t型滑槽,所述t型棱滑动收容于所述t型滑槽内,所述离心块通过所述伸缩弹性件与所述中心定位件连接。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定位件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环形分布的滚珠,所述滚珠可在所述中心定位件上自由转动,所述摩擦套环压持于所述滚珠上。
19.综上,本发明的便捷组装的滑板车既能够实现方便快捷地组装和拆卸,又能够使结构长期稳定有效,避免其变得松垮而导致失去作用。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1.图1为本发明的便捷组装的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所示的卡持套接部件与连接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3.图3为图2所示的卡持套接部的局部剖视图;
24.图4为组装后卡持套接部件与连接杆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25.图5为避震时卡持套接部件与连接杆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26.图6为图1所示的减震车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图6所示的减震车轮的分解示意图;
28.图8为图6所示的车轮部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29.图9为图6所示的避震悬架与绕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中心定位件与离心块的分解示意图;
31.图11为图10所示的离心块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图7所示的轮毂与摩擦套环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3为图12所示的摩擦套环的局部示意图;
34.图14为初始状态下减震车轮的状态示意图;
35.图15为用户踏上滑板车后减震车轮的状态示意图;
36.图16为自主制动时减震车轮的状态示意图;
37.图17为图7所示的中心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3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1.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捷组装的滑板车10,如图1所示,其包括:车身本体100、车把手200、车身连杆300以及卡持套接部件400,车身连杆300设于车身本体100上,卡持套接部件400设于车身连杆300的末端,车把手200上设有连接杆210,连接杆210通过卡持套接部件400与车身连杆300连接;
42.如图2及图3所示,卡持套接部件400包括:固定套410、活动栓420以及缓冲弹性件430,固定套410安装在车身连杆300上,固定套410为中空结构,活动栓420通过复位弹性件421滑动设于固定套410上,连接杆210插接于固定套410内,连接杆210上开设有与活动栓420配合的限位槽211,连接杆210的末端抵持于缓冲弹性件212。使用时,固定套410与车身连杆300组合在一起,缓冲弹性件212收容在固定套410或车身连杆300内,用户将车把手200的连接杆210插接入固定套410并下压,使得连接杆210抵持并压缩缓冲弹性件212,活动栓420与限位槽211相互卡持,如此便完成了车把手200的组装。
4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固定套410的内壁上设有引导凸棱411,连接杆210上开设有与引导凸棱411配合的引导槽213。当连接杆210插接入固定套410时,引导凸棱411被限制在引导槽213内,引导凸棱411与引导槽213配合使得固定套410与连接杆210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轴向滑动,而不能相对转动。也就是说,引导凸棱411与引导槽213配合使得车把手200无法相对车身连杆300转动,这样当用户转动车把手200时,车身连杆300便会被带动一起转动,从而转动滑板车10的前轮。
4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活动栓420包括拉杆部422和抵持部423,拉杆部422穿设固定套410并延伸至固定套410外部,抵持部423处于固定套410内部,抵持部423收容或脱离于限位槽211。并且,活动栓4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活动栓420对称分布。不受外力时,在复位弹性件421的作用下,活动栓420的抵持部423陷入限位槽211中,使得连接杆210无法被
抽出;当用户拔起活动栓420的拉杆部422时,抵持部423从限位槽211中脱离,则连接杆210便可以被取出。设置两个对称的活动栓420,使得用户需要同时拔起两个活动栓420才能解锁连接杆210,如此可以防止误触解锁等情况的发生。
4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5所示,缓冲弹性件212为连接杆210提供弹性力,当连接杆210插接入固定套410后,连接杆210便受到缓冲弹性件212的弹性支撑力。同时,限位槽211的尺寸大于抵持部423的尺寸,这样当抵持部423陷入限位槽211后,连接杆210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滑动,且在滑动过程中,缓冲弹性件212为连接杆210提供缓冲,其作用类似于悬架。而且,连接杆210的末端上设有引导斜面213,该引导斜面213可以在连接杆210插接入固定套410时,将抵持部423推开,使活动栓420做出避让动作,从而使得连接杆210更容易进入固定套410内。
46.下面结合上述,对卡持套接部件400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说明:
47.组装时,用户直接将连接杆210插接入固定套410内,并使得引导凸棱411与引导槽213对齐;插接过程中,引导凸棱411陷入到引导槽213内,连接杆210末端的引导斜面213会接触并抵持活动栓420的抵持部423,引导斜面213给活动栓420提供一个轴向运动的推力,使得活动栓420克服复位弹性件421发生移动。直至连接杆210的限位槽211下滑到活动栓420位置,此时,抵持部423在复位弹性件421的作用下陷入到限位槽211内,并且由于抵持部423与限位槽211槽壁发生撞击,发出“咔嚓”的声音,此刻说明连接杆210插接到位,缓冲弹性件212给连接杆210提供向上的弹性推力,限位槽211的槽壁与抵持部423相互抵持,则连接杆210无法被拔出,即连接杆210受到活动栓420的锁止,如此便完成了组装;
48.拆卸时,用户拉动活动栓420的拉杆部422,活动栓420受力而克服复位弹性件421做出滑动,使得抵持部423从限位槽211内脱离;此时连接杆210不再受到活动栓420的锁止,连接杆210在缓冲弹性件212的推力作用下弹起一定高度,使得限位槽211的位置与活动栓420错开。随后,用户放开活动栓420,将连接杆210从固定套410内抽出即可,如此便完成了拆卸操作。
49.要说明的是,缓冲弹性件212的设置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连接杆210插接后,缓冲弹性件212始终为连接杆210提供推力,当用户拉动活动栓420解锁时,抵持部423一旦脱离限位槽211,缓冲弹性件212便会立即将连接杆210弹起一定高度,使得限位槽211的位置与活动栓420错开,这样,用户松手后连接杆210便不会被重新锁止;另一方面,连接杆210插接后,缓冲弹性件212始终抵持连接杆210,当骑行过程中发生震动时,缓冲弹性件212可以为连接杆210提供减震作用(类似于悬架),从而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50.进一步地,目前现有的滑板车在车轮部分没有设置减震机构,在通过凹凸不平的道路时,用户体验感较差。因此,为了提高用户体验感,本发明的滑板车10做出了改进。
51.具体地,如图1及图6所示,车身本体100上设有减震车轮500,减震车轮500包括:避震悬架510、绕转轴520以及车轮部件600。其中,避震悬架510安装于车身本体100上,车轮部件600通过绕转轴520安装于避震悬架510上,避震悬架510与绕转轴520之间设有避震弹簧521,绕转轴520与车轮部件600之间设有滚动轴承(图未示)。避震悬架510上开设有腰型孔511,绕转轴520穿设于腰型孔511。当滑板车10经过凹凸不平的道路时,车轮部件600及绕转轴520会发生跳动,绕转轴520在腰型孔511内小幅度滑动,而绕转轴520的振幅传递到车身本体100之前需要先经过避震悬架510,避震悬架510与绕转轴520之间存在避震弹簧521,避
震弹簧521能够减小绕转轴520所传递的振幅,从而使得车身本体100更加平稳。
52.更进一步地,实践中发现,在滑板车10处于高速行驶过程中,用户因紧急情况突然跳下车,滑板车10仍会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继续向前滑行,而且由于载重变轻、无人制动,这种情况下的滑板车10能够滑行很长的距离,容易撞倒其他车辆或者行人。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使滑板车10能够在用户紧急跳下车时自主实现制动,本发明的滑板车10对减震车轮500及其车轮部件600做了以下特别设计。
5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车轮部件600包括:轮毂610、轮胎620、摩擦套环630以及中心定位件640,轮毂610转动设于绕转轴520上,轮胎620套设于轮毂610上,轮毂610上开设有容纳腔611,中心定位件640固定安装于容纳腔611内,摩擦套环630滑动套设于中心定位件640上,且摩擦套环630滑动收容于容纳腔611内;
54.如图7及图8所示,中心定位件640上设有离心块650,离心块650用于驱动摩擦套环630滑动,避震悬架510上设有摩擦限速块512(如图9所示),摩擦限速块512抵持或脱离于摩擦套环630。使用时,当滑板车10高速行驶,摩擦套环630便会从容纳腔611内突出;当用户跳下车时,摩擦限速块512便会与突出的摩擦套环630接触,从而通过摩擦力对车轮部件600进行刹车。具体的工作原理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55.优选的,如图10及图11所示,离心块650上设有:导向倾斜面651、t型棱652以及伸缩弹性件653,导向倾斜面651抵持于摩擦套环630的边缘,摩擦套环630上设有t型滑槽631(如图13所示),t型棱652滑动收容于t型滑槽631内,离心块650通过伸缩弹性件653与中心定位件640连接。通过t型滑槽631与t型棱652的配合,实现了离心块650与摩擦套环630的驱动连接。当离心块650受离心力而远离中心定位件640时,离心块650的导向倾斜面651会推动摩擦套环630,使摩擦套环630从容纳腔611内突出;当离心块650在伸缩弹性件653作用下复位时,t型棱652能够拉动摩擦套环630,使得摩擦套环630重新缩回容纳腔611内。
56.在本实施例中,中心定位件640通过螺栓(图未示)安装于轮毂610的容纳腔611内,使用时,中心定位件640随着轮毂610及轮胎620一起滚动。并且,如图10所示,离心块65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离心块650均匀分布于中心定位件640上,相邻两个离心块650之间存在间隙,以防止离心块650之间发生相互干涉。
5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及图13所示,摩擦套环630上设有限转导向棱632,轮毂610上开设有与限转导向棱632配合的限转导向槽612。摩擦套环630上设有防脱阻挡边633,摩擦套环630的内壁上设有摩擦片634。限转导向棱632与限转导向槽612相互配合,使得摩擦套环630与轮毂610之间无法发生相对转动,只能发生相对的轴向滑动;防脱阻挡边633用于防止摩擦套环630完全脱离轮毂610;制动时,摩擦片634与摩擦限速块512接触,并且摩擦片634会被磨损,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户只需要单独更换摩擦片634即可,而不需要更换整个摩擦套环630。
58.接下来,结合上述结构,对本发明的减震车轮500及其车轮部件600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说明:
59.要先说明的是,本方案旨在解决:高速行驶过程中,用户紧急跳下车时滑板车10自主实现制动的技术问题。其实现具有两个前提,其一,滑板车10处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其二,在车上的用户紧急跳下车。只有这两个前提同时具备,滑板车10才需要进行自主制动;
60.首先,初始状态下,如图14所示,滑板车10还未开始行驶时,用户还未上车,此时避
震悬架510上的摩擦限速块512处于摩擦套环630的上方。当用户踏上车身本体100后,此时车身本体100承受了用户的体重,避震悬架510会向下压,使得摩擦限速块512下降到了摩擦套环630的下方(如图15所示);
61.随后,滑板车10开始行驶,当滑板车10达到一定时速后时,车轮部件600的转速较快,在离心力作用下,离心块650克服伸缩弹性件653的拉力并远离中心定位件640,则摩擦套环630会受到离心块650的推动而突出轮毂610,此时,突出的摩擦套环630正好处于摩擦限速块512的正上方(如图16所示);
62.当用户紧急跳下车时,车身本体100载重变轻,避震悬架510被避震弹簧521撑起上移,此时,其上的摩擦限速块512上移并接触抵持在摩擦套环630的内壁,而摩擦套环630随轮毂610转动,摩擦限速块512不转动,两者之间发生滑动摩擦,该摩擦力对车轮部件600进行制动,直至滑板车10停下;
63.当滑板车10制动后,离心块650不再受离心力,其在伸缩弹性件653的作用下具有拉动摩擦套环630复位的趋势,但是由于此时的摩擦限速块512仍抵持着摩擦套环630,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摩擦套环630无法复位。直至用户重新踏上车身本体100,此时,车身本体100载重增加,摩擦限速块512下移与摩擦套环630脱离,离心块650在伸缩弹性件653拉力作用下可以驱动摩擦套环630复位,使得摩擦套环630缩回轮毂610内,这样便完成了复位。
64.要强调说明的是,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两个前提条件,滑板车10才会进行自主制动。若滑板车10没有高速行驶,此时即使用户跳下车,由于摩擦套环630并没有突出于轮毂610,则摩擦限速块512并不能与摩擦套环630接触,因此滑板车10不会制动;若用户没有踏在车上,而是推着车快速前进,此时,由于车身本体100载重较轻,避震悬架510没有被下压,摩擦限速块512处在摩擦套环630上方,此刻即使摩擦套环630突出于轮毂610,摩擦限速块512也不会和摩擦套环630接触,因此滑板车10不会制动。这样的设置既可以保证滑板车10在需要时可以自主制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又可以防止滑板车10在其他不需要的情景下发生自主制动,进而不会影响用户正常操作。
6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中心定位件640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环形分布的滚珠641,滚珠641可在中心定位件640上自由转动,摩擦套环630压持于滚珠641上。滚珠641可以减小摩擦套环630与中心定位件64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摩擦套环630更顺畅地滑动,避免其发生卡滞现象。
66.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便捷组装的滑板车10,既能够实现方便快捷地组装和拆卸,又能够使结构长期稳定有效,避免其变得松垮而导致失去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6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