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气消毒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2:38: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消毒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2.空气净化是指针对室内的各种环境问题提供杀菌消毒、降尘除霾、祛除有害装修残留以及异味等整体解决方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采用空气净化消毒设备对所处的环境进行净化处理。
3.然而,对于一些地下气体运输工程来说,会在地下铺设很多气体运输管道,并在管道交接处设置作业井,用于对运输管道的定期维护和检修;由于作业井长时间处于密闭状态,其内部空气稀薄,并存在一定的有害气体,因此,在工作人员进入作业井前,一般需要将井盖打开后敞开一段时间,或是使用风机加速作业井内部空气流通,对作业井内部空气进行净化。
4.而上述的对作业井内部空气净化方式存在以下不足:
5.(1)直接将井盖开启,并敞开一段时间,虽然能够使得作业井内部空气向外扩散,但是,依靠空气自然流通,速度较为缓慢,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从而影响工作进程;
6.(2)若使用风机,虽然能够加快作业井内部空气流通,但是若作业井深度较大,位于下端的空气仍然难以快速向外扩散,而外部的空气难以有效的到达作业井下端,因此,在有效时间内,无法对作业井内部空气净化彻底进行消毒净化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消毒净化设备,解决了对作业井内部空气净化速度缓慢的问题。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空气消毒净化设备,包括:主体板,所述主体板上设置有消毒净化机构和为所述主体板提供支撑的移动机构,所述消毒净化机构包括壳体、空气流通部、用于对作业井井口封堵的封堵部、用于对作业井内部空气消毒净化的消毒净化部和用于驱动所述壳体升降的升降件,所述壳体活动安装在所述主体板上,所述空气流通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下端,所述封堵部与所述壳体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消毒净化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上端,且所述消毒净化部与所述空气流通部连接,所述升降件固定安装在所述主体板上,且所述升降件的伸缩端与所述壳体外周侧转动连接。
9.所述空气流通部包括收卷转件、排气管道、连接管道、进气管道和用于驱动所述收卷转件转动的动力组件,所述收卷转件转动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侧壁的下端,所述排气管道缠绕在所述收卷转件上,且所述排气管道靠近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贯穿所述收卷转件,所述排气管道远离所述收卷转件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壳体、所述封堵部;所述连接管道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侧壁的下端,所述连接管道的下端与所述排气管道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管道的上端与所述消毒净化部排气端连接;所述进气管道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侧壁的下端,所述进气管道的上端与所述消毒净化部的进气端连接,所述动力组件设置在所
述壳体内侧壁的下端,所述动力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收卷转件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封堵部包括封堵底板、两个转动连接件、两个滑杆和两个缓冲弹簧,所述封堵底板位于所述壳体的正下方,两个所述转动连接件对称转动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外周侧上,两个所述滑杆对称固定安装在所述封堵底板两个垂直段上,两个所述转动连接件靠近所述封堵底板垂直段的一端与所述滑杆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缓冲弹簧分别套设在所述滑杆的周侧。
11.优选的,所述消毒净化部包括吸气泵、吸附板、杀菌灯、臭氧发生器、过滤网和外部进气管件,所述吸气泵、所述吸附板、所述杀菌灯、所述臭氧发生器由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侧壁的上端,所述过滤网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侧壁相对的一侧之间,并位于所述壳体上端进气口的正下方,所述外部进气管件的排气端与所述吸气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外部进气管件的外部与所述进气管道的上端连通,所述外部进气管件的进气端位于所述过滤网的正下方,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气连接管道的上端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排气管道与所述进气管道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隔离斗,所述排气管道上的所述隔离斗外周侧均匀设有排气孔。
13.优选的,所述排气管道设置为不锈钢软管,所述进气管道设置为不锈钢伸缩管道。
14.优选的,所述升降件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升降件对称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周侧,所述升降件设置为液压缸。
15.优选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从动齿轮、电机和主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固定套设在所述收卷转件的外周侧,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侧壁的下端,所述主动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且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相啮合。
16.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防护罩、转动把、两个支撑部、滚轮件和定位转件,所述防护罩固定安装在所述主体板的上端面,所述转动把转动安装在所述防护罩内侧壁相对的一侧之间,两个所述支撑部以所述转动把为对称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主体板的上端面,两个所述支撑部均与所述转动把连接,所述滚轮件转动安装在所述主体板下端面靠近所述转动把的一端。
17.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杆、活动件、摆动杆和齿轮,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主体板远离所述转动把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活动件水平滑动安装在所述主体板的上端面,所述活动件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防护罩的内侧,所述主体板靠近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对称设有两个转动槽,所述摆动杆转动安装所述转动槽的内侧壁上,所述摆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杆以及所述活动件滑动连接,所述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动把靠近所述防护罩的一端,所述活动件靠近所述防护罩的一端设有齿条,且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所述主体板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踩踏板。
18.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消毒净化设备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1)通过设置消毒净化机构,可实现对作业井内部空气的消毒净化功能,在使用时,通过将进气管道设置在作业井上端位置,排气管道设置在作业井下端位置,可实现作业井内部的空气由下至上的依次流动,一方面,促进空气的快速流动,缩短了对作业井内部空气消毒净化时间,使得工作人员可以短时间进入作业井内进行作业;另一方面,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深度的作业井,可确保不同位置的空气都能上快速流动,对作业井内部空气彻底吸收后并进行消毒净化处理,使得作业井内部处于安全的环境中,从而方便工作人员进行
作业;
20.(2)通过设置空气流通部,可对作业井内部空气进行转换流通,其主要利用收卷转件转动,可控制排气管道的长度,使其可以根据作业井的深度适应调节排气管道的长度,确保排气管道排出的净化气体是由作业井由底部向上流动,进而加快作业井内部空气流动速度,并使得净化后的空气均匀在作业井内部扩散,实现对作业井内部空气短时间内的彻底净化功能;
21.(3)通过设置封堵部,在将作业井内部空气吸出时,利用封堵底板与作业井井口紧密贴合,可对作业井井口进行密封,使其与外部环境分离,可避免外部空气和作业井内部空气混合被吸入,实现对作业井内部空气单独吸入功能,可加快作业井内部空气的吸出速度;另外,通过转动连接件将封堵底板与壳体连接,在主体板处于非水平状态时,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使得封堵底板始终处于水平状态,进而使其可以与作业井井口紧密接触,避免出现缝隙,影响其封堵效果,进一步增加了封堵底板稳定适应能力,更好的适用于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
22.(4)通过设置移动机构,可实现空气消毒净化消毒设备自由移动,其中,设置支撑部与转动把配合使用,可实现支撑杆的自动收缩功能,在将空气消毒净化设备移动至作业井井口位置时,能够针对作业井井口的高度,对应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使得支撑杆既能够为主体板提供稳定支撑,同时又不会妨碍空气消毒净化设备顺利通过作业井井口,增加了支撑杆使用时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消毒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消毒净化设备的俯视图。
25.图3为图2所示的a-a面的剖视图。
26.图4为图2所示的b-b面的剖视图。
27.图5为图1所示的消毒净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图4所示的空气流通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图1所示的主体板与移动机构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图7所示的支撑部与转动把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31.图中标号:1、主体板;2、消毒净化机构;21、壳体;22、空气流通部;221、收卷转件;222、排气管道;223、连接管道;224、进气管道;225、动力组件;2251、从动齿轮;2252、电机;2253、主动齿轮;23、封堵部;231、封堵底板;232、转动连接件;233、滑杆;234、缓冲弹簧;24、消毒净化部;241、吸气泵;242、吸附板;243、杀菌灯;244、臭氧发生器;245、过滤网;246、外部进气管件;25、升降件;3、移动机构;31、防护罩;32、转动把;33、支撑部;331、支撑杆;332、活动件;333、摆动杆;334、齿轮;34、滚轮件;4、踩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此过程中,为确保说明的明确性和便利性,我们可能对图示中线条的宽度或构成要素的大小进行夸张的标示。
33.另外,下文中的用语基于本发明中的功能而定义,可以根据运用者的意图或惯例
而不同;因此,这些用语基于本说明书的全部内容进行定义。
34.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一种空气消毒净化设备,包括:主体板1,主体板1上设置有消毒净化机构2和为主体板1提供支撑的移动机构3。
35.请结合参阅图3,消毒净化机构2包括壳体21、空气流通部22、用于对作业井井口封堵的封堵部23、用于对作业井内部空气消毒净化的消毒净化部24和用于驱动壳体21升降的升降件25,壳体21活动安装在主体板1上,在主体板1的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有矩形通槽,与壳体21适配设置,壳体21的底端通过该矩形通槽,使得壳体21可以在主体板1上竖直方向活动;空气流通部22设置在壳体21内部的下端,用于实现壳体21内部与作业井以及井外的空气流通;封堵部23与壳体21的下端转动连接,在对作业井内部空气净化消毒时,可对作业井的井口进行封堵,避免将作业井意外的空气吸入壳体21内,加快对作业井内部空气净化速度;消毒净化部24设置在壳体21内部的上端,且消毒净化部24与空气流通部22连接,可用于对进入其内部的空气进行消毒净化处理;升降件25固定安装在主体板1上,且升降件25的伸缩端与壳体21外周侧转动连接,升降件25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升降件25对称设置在壳体21的外周侧,升降件25设置为液压缸,也可以采用其他升降器件代替。
36.请结合参阅图3、图4和图6,空气流通部22包括收卷转件221、排气管道222、连接管道223、进气管道224和用于驱动收卷转件221转动的动力组件225,收卷转件221转动安装在壳体21内侧壁的下端,用于对排气管道222进行收卷和放长,排气管道222缠绕在收卷转件221上,且排气管道222靠近连接管道223的一端贯穿收卷转件221,排气管道222远离收卷转件221的一端依次贯穿壳体21、封堵部23,排气管道222设置为不锈钢软管,可避免收卷转件221对排气管道222卷绕时将其压缩,确保内部空气流通;连接管道223固定安装在壳体21内侧壁的下端,连接管道223的下端与排气管道222的一端转动连接,不会影响收卷转件221带动排气管道222转动,连接管道223的上端与消毒净化部24排气端连接;进气管道224固定安装在壳体21内侧壁的下端,进气管道224的上端与消毒净化部24的进气端连接,用于将作业井上端的空气吸入壳体21内,进气管道224设置为不锈钢伸缩管道,可通过手动控制进气管道224的长度,方便对进气管道224的长度调节;排气管道222与进气管道224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隔离斗,排气管道222上的隔离斗外周侧均匀设有排气孔,在排气管道222到达作业井底端位置时,通过隔离斗底部与作业井底端接触,避免排气管道222与作业井底端与之接触,而造成阻塞,使得净化后的空气能够顺利通过排气孔向作业井内部流入;动力组件225设置在壳体21内侧壁的下端,动力组件225的输出端与收卷转件221连接。
37.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5,封堵部23包括封堵底板231、两个转动连接件232、两个滑杆233和两个缓冲弹簧234,封堵底板231位于壳体21的正下方,两个转动连接件232对称转动安装在壳体21的外周侧上,用于实现封堵底板231与壳体21之间稳定有效连接,两个滑杆233对称固定安装在封堵底板231两个垂直段上,两个转动连接件232靠近封堵底板231垂直段的一端与滑杆233滑动连接,两个缓冲弹簧234分别套设在滑杆233的周侧,缓冲弹簧234的两端分别与转动连接件232以及封堵底板231固定连接,主要为封堵底板231提供垂直方向的弹力,在与井口接触时,可对封堵底板231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38.请结合参阅图3,消毒净化部24包括吸气泵241、吸附板242、杀菌灯243、臭氧发生器244、过滤网245和外部进气管件246,吸气泵241、吸附板242、杀菌灯243、臭氧发生器244由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装在壳体21内侧壁的上端,过滤网245固定安装在壳体21内侧壁相对
的一侧之间,并位于壳体21上端进气口的正下方,过滤网245用于对进入壳体21内部的空气进行过滤,可将其内部的颗粒物过滤掉;外部进气管件246的排气端与吸气泵241的输入端连接,作业井以外的空气吸入壳体21内部,外部进气管件246的外部与进气管道224的上端连通,使得吸气泵241可同时将壳体21外部空气以及作业井内部空气吸入,使得两种空气混合,改善作业井内部空气浓度,外部进气管件246的进气端位于过滤网245的正下方,臭氧发生器244的输出端与排气连接管道223的上端连接。
39.请结合参阅图6,动力组件225包括从动齿轮2251、电机2252和主动齿轮2253,从动齿轮2251固定套设在收卷转件221的外周侧,电机2252固定安装在壳体21内侧壁的下端,主动齿轮2253固定安装在电机2252的输出端,且主动齿轮2253与从动齿轮2251相啮合,两者适配设置,通过电机2252转动,可使得从动齿轮2251带动收卷转件221同步转动,使得收卷转件221完成收卷和放长排气管道222的功能,动力组件225不限于上述结构形式,还可以为其他类型。
40.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7,移动机构3包括防护罩31、转动把32、两个支撑部33、滚轮件34和定位转件35,防护罩31固定安装在主体板1的上端面,转动把32转动安装在防护罩31内侧壁相对的一侧之间,方便人们将该空气消毒净化设备推动,两个支撑部33以转动把32为对称中心对称设置在主体板1的上端面,两个支撑部33均与转动把32连接,滚轮件34转动安装在主体板1下端面靠近转动把32的一端,滚轮件34是由滚轮和转动架组成,可以在主体板1的下端水平方向自由转动。
41.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支撑部33包括支撑杆331、活动件332、摆动杆333和齿轮334,支撑杆331的上端与主体板1远离转动把3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空气消毒净化设备不需要移动时,通过支撑杆331与地面接触,可为主体板1提供支撑,使其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活动件332水平滑动安装在主体板1的上端面,活动件332远离支撑杆331的一端延伸至防护罩31的内侧,主体板1靠近支撑杆331的一端对称设有两个转动槽,作为支撑杆331和摆动杆333转动空间,使得两者可以正常在主体板1上转动,摆动杆333转动安装转动槽的内侧壁上,摆动杆333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杆331以及活动件332滑动连接,在支撑杆331的外周侧以及活动件332靠近支撑杆331的一端均设有移动槽,可使得摆动杆333正常跟随活动件332移动而摆动,在活动件332上设置有活动槽,在其水平拉动摆动杆333时,使得摆动杆333可以顺利摆动,齿轮334固定安装在转动把32靠近防护罩31的一端,活动件332靠近防护罩31的一端设有齿条,且齿轮334与齿条相啮合,通过向下按动转动把32,可使得齿轮334带动活动件332水平移动,进而实现对支撑杆331的转动收缩功能,避免空气消毒净化设备移动至作业井口位置时,支撑杆331长度过长而造成阻碍;另外,为了防止在向下转动转动把32时,导致整个空气消毒净化设备被带动,主体板1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踩踏板4,在向下按动转动把32将支撑杆331收缩时,可用脚踩动该踩踏板4,可使得主体板1远离转动把32一端保持稳定状态;若是直接通过向下按动转动把32,使得空气消毒净化设备以滚轮件34为转动中心转动,不仅需要施加的按动力较大,若转动角度过大,会使得空气消毒净化设备因重心不稳而出现倾倒情况,而采用上述的移动机构3对支撑杆331进行收缩,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4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消毒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如下:
43.步骤一:在使用时,先将作业井的井盖打开,然后将空气消毒净化设备移动至作业井井口正上方位置,在推动时,若井口的离地距离低于支撑杆331的离地距离,则可以直接
推动转动把32,使得封堵部23正好处于作业井井口的上方,然后松开转动把32,使得支撑杆331与地面接触,进而使得空气消毒净化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44.若井口的离地距离大于支撑杆331的离地距离,则需要先将支撑杆331收缩起来,收缩时,先用脚踩动踩踏板4靠近滚轮件34的一端,并向下按动转动把32,可使得齿轮334带动活动件332水平移动,而摆动杆333则跟随活动件332同步转动,可使得支撑杆331受到摆动杆333转动时产生的推力作用,使其开始向靠近壳体21一侧转动,直至支撑杆331底端转动至高于井口高度,即可推动空气消毒净化设备,使其处于作业井井口正上方位置,接着向上转动转动把32,使得支撑杆331转动复位,并与地面接触为主体板1提供支撑作用,可使得空气消毒净化设备保持稳定状态。
45.步骤二:然后,通过两个升降件25收缩,可使得壳体21和封堵部23同步下移向作业井井口位置靠近,当封堵底板231下端面与作业井井口接触时,壳体21继续下移,使得封堵底板231压缩缓冲弹簧234,进而对封堵底板231起到一定缓冲作用,避免两者刚性接触,之后升降件25停止收缩,使得封堵底板231与作业井井口紧密贴合。
46.步骤三:之后,通过电机2252正向转动,可使得主动齿轮2253带动从动齿轮2251转动,而收卷转件221则跟随从动齿轮2251同步转动,使得排气管道222缓慢向作业井内部延伸,直至排气管道222移动至作业井底端位置,电机2252停止转动,此时进气管道224处于作业井的上端位置,而排气管道222则处于作业井的下端位置。
47.步骤四:接着,通过吸气泵241启动,可分别对作业井内部空气以及壳体21外部空气吸入,并输送至壳体21内部,混合的空气先通过吸附板242,将其内部的颗粒物吸附过滤掉,然后通过杀菌灯243照射的光线,将其中的细菌消除,接着进入到臭氧发生器244中,通过其内部的臭氧,可对空气进一步氧化杀菌处理,最后处理完的空气通过连接管道223进入到排气管道222中,然后由排气管道222流动至作业井底端,由于作业井底端不断有净化后的空气进入,而作业井的上端的空气又不断被吸出,使得作业井内部空气快速流动,最终使得内部空气被快速且彻底的净化消毒。
48.步骤五:消毒净化完成后,通过电机2252反向转动,可使得收卷转件221反向转动,并对排气管道222进行收收卷,然后将空气消毒净化设备移开作业井井口,工作人员便可以下井进行作业了。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