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09 21:56: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车辆中,为了将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操作传递给车轮而具备转向装置。这样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安装有方向盘;以及外筒的转向柱,其将转向轴支承为旋转自如。另外,在转向装置中,有时具备能够使方向盘的位置在转向轴的轴向上变更的机构。例如,专利文献1的转向轴具备:下轴;以及上轴,其滑动自如地与下轴连结。另外,转向柱具备:下柱,其内部包括下轴;以及上柱,其滑动自如地与下柱连结。并且,当沿轴向对方向盘施加负荷时,上轴滑动,方向盘沿轴向位移。另外,上柱追随上轴的滑动而滑动。
3.并且,专利文献1的上柱具备:夹紧部,其滑动自如地外套于下柱;筒状的筒状部,其从夹紧部向方向盘延伸出;以及一对突出部,其自夹紧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夹紧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筒状部内嵌有支承上轴的轴承。一对突出部夹着夹紧部的狭缝地配置。并且,当压缩负荷作用于一对突出部时,夹紧部的狭缝的槽宽变窄。也就是说,夹紧部夹持配置于内部的下柱。由此,上柱被限制成不相对于下柱滑动。并且,支承于筒状部的上轴也被限制滑动,方向盘的位置被固定。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5619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另外,关于筒状部的两端部,与夹紧部连续的一端侧开口,而靠近方向盘的另一端侧的内部被轴承和上轴封闭。因此,筒状部的内部经由夹紧部的狭缝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然而,当下柱进入筒状部的一端侧时,筒状部的一端侧封闭。并且,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因下柱的进入而被压缩。其结果,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通过下柱的外周面与筒状部的内周面之间而向外部空间漏出。下柱的外周面和筒状部的内周面是滑动面,涂敷有润滑脂。因此,润滑脂有可能与通过下柱与筒状部之间的空气一起向外部空间排出。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上柱具有筒状部和夹紧部,但在以往的转向装置中,也存在下柱具有筒状部和夹紧部的情况。并且,若上柱进入下柱的筒状部,则会产生同样的课题。
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下柱进入上柱的筒状部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润滑脂的排出的转向装置。或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上柱进入下柱的筒状部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润滑脂的排出的转向装置。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中,该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沿第1方向延伸且伸缩自如;以及外筒的转向柱,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旋转
自如,所述转向柱具备:下柱;以及上柱,其一端部滑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下柱,在该上柱的另一端部设有支承所述转向轴的轴承,所述上柱具备:夹紧部,其滑动自如地外套于所述下柱,该夹紧部设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狭缝;以及筒状部,其呈筒状,该筒状部的一端部与所述夹紧部相连续,该筒状部的另一端部内嵌有所述轴承而被封闭,所述筒状部具有空气孔,该空气孔与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分隔且贯通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和内周面。
12.筒状部的内部通过空气孔而始终开放。因此,当下柱进入筒状部的内部时,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经由空气孔向外部空间排出到外部。因此,涂敷于下柱的外周面和筒状部的内周面的润滑脂不会与空气一起向外部空间排出。
13.另外,在上述转向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转向轴缩短的情况下,所述下柱和所述空气孔在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重叠。
14.作为上述转向装置的期望的技术方案,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具有:第1内径部,其能够与所述下柱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以及第2内径部,其内径大于所述第1内径部的内径,所述空气孔贯通所述第2内径部。
15.当下柱进入筒状部的内部时,下柱被第1内径部支承。因此,能够抑制上柱相对于下柱晃动。另外,在下柱进入到筒状部的内部的情况下,会在下柱与第2内径部之间产生间隙。因此,空气孔始终开放,能够可靠地排出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
16.作为上述转向装置的期望的技术方案,该转向装置具备:托架,其具有从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夹着所述夹紧部的第1侧板和第2侧板;以及紧固机构,其具有贯穿所述第1侧板和所述第2侧板的紧固轴,该紧固机构紧固所述第1侧板和所述第2侧板,所述上柱具备一对突出部,该一对突出部夹着所述狭缝地从所述夹紧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所述紧固机构的紧固时,该一对突出部被所述第1侧板和所述第2侧板按压,在所述一对突出部设有供所述紧固轴插入的长槽,所述空气孔贯通的方向与所述长槽贯通的方向平行。
17.在利用铸孔形成空气孔和长槽的情况下,形成空气孔的模具和形成长槽的模具的脱模方向被统一。也就是说,能够利用一个模具来形成空气孔和伸缩用长槽,上柱的制造变得容易。
18.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中,该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沿第1方向延伸且伸缩自如;以及外筒的转向柱,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旋转自如,所述转向柱具备:下柱;以及上柱,其一端部滑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下柱,在该上柱的另一端部设有支承所述转向轴的轴承,所述下柱具备:筒状部,其呈筒状;以及夹紧部,其从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突出且滑动自如地外套于所述上柱,该夹紧部设有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狭缝,所述筒状部具有空气孔,该空气孔与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分隔且贯通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和内周面。
19.筒状部的内部通过空气孔而始终开放。因此,当上柱进入筒状部的内部时,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经由空气孔向外部空间排出到外部。因此,涂敷于上柱的外周面和筒状部的内周面的润滑脂不会与空气一起向外部空间排出。
20.另外,在上述转向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转向轴缩短的情况下,所述上柱和所述空气孔在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重叠。
21.作为上述转向装置的期望的技术方案,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具有:第1内径部,其能够与所述上柱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以及第2内径部,其内径大于所述第1内径部的内径,所
述空气孔贯通所述第2内径部。
22.当上柱进入筒状部的内部时,上柱被第1内径部支承。因此,能够抑制上柱相对于下柱晃动。另外,在上柱进入到筒状部的内部的情况下,会在上柱与第2内径部之间产生间隙。因此,空气孔始终开放,能够可靠地排出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
23.发明的效果
24.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即使下柱进入到上柱的筒状部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润滑脂的排出。或者,即使上柱进入到下柱的筒状部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润滑脂的排出。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26.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27.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28.图4是沿着轴剖切图3的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29.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上柱的侧视图。
30.图6是图5的vi-vi线向视剖视图。
31.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上柱的仰视图。
32.图8是图1的viii-viii线向视剖视图。
33.图9是沿着轴剖切本实施方式的上柱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参照附图并详细说明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并不被用于实施下述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作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要素、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所谓的等同范围的要素。并且,下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组合。
35.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沿着轴剖切图3的转向装置时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上柱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vi-vi线向视剖视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上柱的仰视图。图8是图1的viii-viii线向视剖视图。图9是沿着轴剖切本实施方式的上柱时的剖视图。
36.首先,说明转向装置100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00具备方向盘101、转向轴102、第1万向节103、中间轴104、第2万向节105和小齿轮轴106。
37.方向盘101安装于转向轴102的一端部102a。于是,当驾驶员操作方向盘101时,转向轴102会以轴线o为中心旋转,对转向轴102赋予操作扭矩。
38.在转向轴102的另一端部102b与第1万向节103之间夹设有齿轮箱110。在齿轮箱110组装有电动马达120,对转向轴102赋予辅助扭矩。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是利用电动马达120对驾驶员的操纵进行辅助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此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不具备齿轮箱110的转向装置。
39.中间轴104的一端部与第1万向节103连结。小齿轮轴106借助第2万向节105与中间轴104的另一端部连结。由此,转向轴102的操作扭矩经由第1万向节103、中间轴104、第2万
向节105向小齿轮轴106传递。
40.如图2所示,除上述结构以外,转向装置100还具备转向柱1、第1托架70、第2托架80和紧固机构90。接着,详细说明转向装置100的各结构。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xyz正交坐标系。x轴与转向轴102的轴线o平行。y轴与搭载有转向装置100的车辆的车宽方向平行。z轴相对于x轴和y轴这两者垂直。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记载为x方向,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记载为y方向,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记载为z方向。将x方向中的朝向车辆的前方的方向记为 x方向。将操作者朝向 x方向时的右方向记为 y方向。将z方向中的朝向上方的方向记为 z方向。另外,有时,将x方向称作第1方向,将y方向称作第2方向。
41.如图3所示,转向轴102以从转向柱1的-x方向上的端部突出的状态组装。如图4所示,转向轴102具备作为圆筒轴的上轴108和作为实心轴的下轴109。在上轴108的-x方向上的端部安装有方向盘(参照图1)。上轴108的 x方向上的端部外套于下轴109。另外,上轴108的 x方向上的端部和下轴109的-x方向上的端部花键嵌合。因此,上轴108能够相对于下轴109沿x方向滑动。
42.下轴109的 x方向上的端部进入齿轮箱110的壳体111的内部。在齿轮箱110的壳体111的内部设有扭力杆112、作为扭力杆112的外筒的输出轴114、以及外套于输出轴114的蜗轮115。蜗轮115与连接于电动马达120的输出轴114的未图示的蜗杆啮合。因此,当电动马达120驱动时,对输出轴114赋予扭矩。
43.下轴109的 x方向上的端部的外周面与嵌合于壳体111的内周面的密封构件118滑动接触。另外,下轴109的 x方向上的端部与扭力杆112的-x方向上的端部连结。扭力杆112的 x方向上的端部通过固定销113与输出轴114连结。在输出轴114的 x方向上的端部连结有第1万向节103。因此,下轴109的转向扭矩经由扭力杆112、输出轴114和第1万向节103向中间轴104(参照图1)传递。另外,扭力杆112根据下轴109的转向扭矩而相应地扭转,从而在下轴与输出轴5之间产生旋转角度差。
44.为了消除下轴109与输出轴114之间的旋转角度差,在输出轴114的-x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扭矩检测用槽114a。另外,在扭矩检测用槽114a的外周侧配置有圆筒构件116。圆筒构件116固定于下轴109的 方向上的端部,并与下轴109一体地旋转。圆筒构件116形成有沿径向贯穿该圆筒构件116的多个窗,对此未图示。在圆筒构件116的外周侧配置有扭矩传感器117。
45.扭矩传感器117向设于壳体111的内部的未图示的扭矩检测电路用基板发送检测结果,扭矩检测电路用基板检测下轴109与输出轴114之间的旋转角度差。扭矩检测电路用基板基于检测结果来驱动电动马达120,对输出轴114施加转向辅助扭矩。由此,下轴109与输出轴114的旋转角度变得相同。
46.如图2所示,第1托架70具备在y方向相互分隔的一对支承片71。支承片71具备沿x方向和y方向延伸的安装板72、以及沿x方向和z方向延伸的支承板73。安装板72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车身。在支承板73的-z方向上的端部,转动自如地设有沿y方向延伸的枢轴74。齿轮箱110固定于枢轴74。因此,齿轮箱110、转向轴102、转向柱1和方向盘101以能够以枢轴74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1托架70(参照图1的箭头a1、a2)。
47.如图4所示,转向柱1是沿x方向延伸并包围转向轴102的外筒。转向柱1具备:上柱2;以及下柱3,其相对于上柱2配置于-x方向。下柱3呈圆筒状。下柱3的 x方向上的端部外套
于齿轮箱110的壳体111。在此,壳体111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开口被下轴109和密封构件118密封。另外,齿轮箱110的壳体111的内部的密封性较高。因此,即使下柱3的内部的气压变高,空气也难以从下柱3的 x方向上的端部的开口进入壳体111的内部。
48.上柱2通过铸造而成。如图3、图4、图5所示,上柱2具备外套于下柱3的夹紧部10、从夹紧部10向-x方向延伸出的筒状的筒状部20、设于夹紧部10的 x方向上的端部的安装部30、从夹紧部10的外周面向-z方向突出的一对突出部40(在图3、图5中仅图示1个)、以及沿x方向延伸的抵接肋50(参照图3、图5)。
49.筒状部20的内周面为圆形形状。筒状部20的内径成为下柱3能够进入其内部的大小。在筒状部20的-x方向上的端部内嵌有轴承21。并且,筒状部20借助轴承21将上轴108支承为旋转自如。也就是说,筒状部20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开口被轴承21和上轴108封闭,从而密封性较高。另外,在轴承21具有防止轴承21的内部的润滑脂漏出的未图示的密封件的情况下,筒状部20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开口的密封性进一步变高。因此,即使筒状部20的内部的气压变高,空气也难以从筒状部20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开口向外部排出。在后面叙述筒状部20的其他结构。
50.如图6所示,夹紧部10设有狭缝11。如图7所示,夹紧部10的狭缝11沿x方向延伸。因此,夹紧部10以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状态沿x方向延伸。并且,在没有外力作用于夹紧部10的状态下,夹紧部10的内径与下柱3的外径大致相同。也就是说,夹紧部10相对于下柱3滑动自如。
51.如图6所示,从轴线o观察时,夹紧部10的狭缝11位于-z方向。因此,狭缝11的槽宽为y方向。由此,当从y方向紧固的压缩负荷作用于夹紧部10时,夹紧部10以狭缝11的槽宽变窄的方式变形。也就是说,夹紧部10缩径而夹持配置于内部的下柱3。其结果,在夹紧部10的内周面与下柱3的外周面之间作用有较大的摩擦力,上柱2的滑动被限制。
52.如图7、图9所示,安装部30的 z方向上的一部分设有缺口31。如图7所示,安装部30相对于下柱3向-z方向呈圆弧状旋绕。在安装部30的外周面的朝向-z方向的面设有安装肋32。在安装肋32设有内螺纹孔33。在内螺纹孔33安装有支承电气配线等的未图示的托架。
53.此外,在夹紧部10的狭缝11的x方向上的两端部,设有槽宽比狭缝11的槽宽沿周向扩张的第1扩张狭缝12和第2扩张狭缝13。通过该第1扩张狭缝12和第2扩张狭缝13,夹紧部10的未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筒状部20、安装部30相连续的部分增加。其结果,夹紧部10受到筒状部20、安装部30的刚度的影响变少,夹紧部10容易变形。
54.如图7所示,一对突出部40、40以在从-z方向观察时夹着狭缝11的方式配置。以下,在一对突出部40、40之中,将配置于比狭缝11靠-y方向的位置的突出部称作第1突出部41,将配置于比狭缝11靠 y方向的位置的突出部称作第2突出部42。第1突出部41和第2突出部42以与夹紧部10大致相同的长度沿x方向延伸。如图5所示,设有沿x方向延伸的长槽43、44。如图6所示,长槽43、44沿y方向进行贯通。
55.如图6所示,抵接肋50具备一对第1抵接肋51、51和一对第2抵接肋52、52。第1抵接肋51自夹紧部10的外周面突出。第2抵接肋52被设为自第1突出部41、第2突出部42的外侧面突出。
56.如图5所示,第1抵接肋51和第2抵接肋52沿x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从y方向观察时,第1抵接肋51与轴线o重叠。第1抵接肋51的-x方向上的端部与第2环状肋23连续。第2抵接肋
52位于第1突出部41的-z方向上的端部和第2突出部42的-z方向上的端部,并沿着长槽43、44的缘部延伸。由此,第1抵接肋51和第2抵接肋52夹着长槽43、44地配置。
57.如图8所示,第2托架80具备一对安装板81、81、上板82、第1侧板83、以及第2侧板84。此外,有时将第2托架80仅称作托架。
58.一对安装板81是夹着转向柱1在y方向上分隔的板状构件。安装板81借助脱离胶囊(日文:離脱
カプセル
)85连结于车身。脱离胶囊85配置于安装板81的-x方向上的端部。脱离胶囊85通过树脂构件86而与安装板81一体化。脱离胶囊85通过螺栓等固定于车身侧构件。并且,在因车辆的二次碰撞而 x方向上的负荷作用于转向柱1的情况下(参照图1的箭头d1),树脂构件86断裂,仅安装板81沿 x方向移动,从而第2托架80脱离车身。
59.上板82是将一对安装板81、81彼此间连结起来的板状构件。第1侧板83和第2侧板84是沿x方向和z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第1侧板83配置于比夹紧部10靠-y方向的位置。第2侧板84配置于比夹紧部10靠 y方向的位置。也就是说,第1侧板83和第2侧板84夹着转向柱1的夹紧部10在y方向上分隔。第1侧板83和第2侧板84通过焊接而与一对安装板81、81和上板82一体化。在第1侧板83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圆弧槽83a,在第2侧板84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圆弧槽84a。圆弧槽83a、84a以枢轴74(参照图1、图2、图3)为中心形成为圆弧状。另外,在第1侧板83的x方向上的端部设有向-y方向突出的突出板87。因此,第1侧板83的y方向上的刚度高于第2侧板84的y方向上的刚度。
60.紧固机构90是用于紧固夹紧部10而对夹紧部10施加压缩负荷的装置。紧固机构90具备紧固轴91、操作杆92、固定凸轮93、旋转凸轮94、螺母95、间隔件96和推力轴承97。
61.紧固轴91是棒状构件。紧固轴91从-y方向朝向 y方向依次插入第1侧板83的圆弧槽83a、夹紧部10的长槽43、44、第2侧板84的圆弧槽84a,且沿y方向延伸。在紧固轴91的-y方向上的端部设有头部91a。在紧固轴91的靠-y方向的端部连结有操作杆92。操作杆92从紧固轴91向-x方向延伸出,能够由车内的驾驶员操作(参照图1、图2)。于是,当驾驶员以使操作杆92以紧固轴91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进行操作时,紧固轴91连动地进行旋转。
62.固定凸轮93和旋转凸轮94以被紧固轴91贯穿的状态配置于第1侧板83与操作杆92之间。固定凸轮93与第1侧板83相邻。固定凸轮93的一部分嵌合于第1侧板83的圆弧槽83a。因此,固定凸轮93不会与紧固轴91连动地旋转。旋转凸轮94与操作杆92相邻。旋转凸轮94与操作杆92连结,且与操作杆92一体地旋转。在固定凸轮93与旋转凸轮94的彼此的相对面,设有沿着周向的倾斜面。当通过操作杆92的操作而使旋转凸轮94旋转时,固定凸轮93的倾斜面相对于旋转凸轮94的倾斜面上升或下降。由此,固定凸轮93与旋转凸轮94之间的y方向上的距离发生变化。
63.在紧固轴91的 y方向上的端部设有外螺纹部91b。螺母95螺纹结合于该外螺纹部91b。由此,紧固轴91不会从圆弧槽83a、84a、长槽43、44脱落。间隔件96和推力轴承97以被紧固轴91贯穿的状态配置于第2侧板84与螺母95之间。间隔件96抵接于第2侧板84的位于圆弧槽84a周边的部位。推力轴承97配置于螺母95与间隔件96之间。
64.由此,在通过操作杆92的操作而使固定凸轮93和旋转凸轮94在y方向上分离的情况下,紧固轴91的头部91a被向-y方向按压,螺母95向-y方向移动。由此,固定凸轮93与间隔件96之间的y方向上的距离缩短,固定凸轮93与第1侧板83之间的摩擦力和间隔件96与第2侧板84之间的摩擦力变大。其结果,紧固轴91沿着圆弧槽83a、84a在z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因此,被紧固轴91贯穿的上柱2在z方向上的移动也被限制,方向盘101的z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
65.另外,自固定凸轮93和间隔件96沿y方向对第1侧板83和第2侧板84进行紧固。因此,第1侧板83的内侧面和第2侧板84的内侧面抵接于上柱2的一对第2抵接肋52。另外,第1侧板83和第2侧板84以一对第2抵接肋52彼此被压缩的方式进行按压。由此,第1突出部41和第2突出部42受到y方向上的压缩负荷。夹紧部10的狭缝11的槽宽变窄,从而夹持下柱。由此,上柱2固定于下柱3,方向盘101的x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66.另外,第1侧板83和第2侧板84除了按压一对第2抵接肋52、52以外,还按压一对第1抵接肋51、51。由此,压缩负荷能够作用于一对第2抵接肋52、52而使夹紧部10缩径。此外,第1抵接肋51与作用紧固力的紧固轴91分隔。因此,作用于第1抵接肋51的压缩负荷小于作用于第2抵接肋52的压缩负荷。另一方面,即使对第2抵接肋52施加压缩负荷,也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即:第1突出部41和第2突出部42以仅第1突出部41的-y方向上的端部和第2突出部42的-y方向上的端部接近的方式倾倒,夹紧部10的狭缝没有变窄。也就是说,采用第1抵接肋51,能够在不经由第1突出部41和第2突出部42的情况下对夹紧部10施加压缩负荷。因此,在操作操作杆92时,夹紧部10会可靠地夹持下柱3。
67.另一方面,在通过操作杆92的操作而使固定凸轮93和旋转凸轮94在y方向上接近的情况下,固定凸轮93与间隔件96之间的y方向上的距离扩大。由此,固定凸轮93与第1侧板83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并且,间隔件96与第2侧板84之间的摩擦力也降低。因此,容许紧固轴91沿着圆弧槽83a、84a在z方向上移动。并且,当对方向盘101施加z方向上的负荷时,转向柱1、转向轴102和齿轮箱110会以枢轴74(参照图1)为中心沿箭头a1方向或箭头a2方向旋转。由此,方向盘101的z方向上的位置改变。
68.另外,对于第1抵接肋51和第2抵接肋52,解除第1侧板83和第2侧板84的紧固。因此,夹紧部10的狭缝11的槽宽变宽,解除对下柱3的夹持。并且,当对方向盘101施加x方向上的负荷时,上柱2和上轴108在x方向上滑动。由此,方向盘101的x方向上的位置改变(参照图1的箭头b1、b2)。
69.接着,说明上柱2的筒状部20的详细内容。如图5所示,在筒状部20的外周面20a,设有在x方向上相互分隔地配置的第1环状肋22和第2环状肋23。在筒状部20的外周面20a、且在第1环状肋22与第2环状肋23之间的位置,以90度间隔设有4个沿x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直线肋24a、24b、24c、24d(对于直线肋24d,参照图7)。因此,筒状部20的刚度非常高。
70.在此,如图1所示,在二次碰撞时,朝向车辆的前方的负荷作用于方向盘101(参照图1的箭头d1)。由此,如图5所示,在筒状部20的从轴线o观察时位于 z方向上的壁部作用有压缩负荷(参照图5的箭头d2)。另外,在筒状部20的从轴线o观察时位于-z方向上的壁部作用有拉伸负荷(参照图5的箭头d3)。假设筒状部20变形时,下柱3无法进入筒状部20的内部。换言之,在二次碰撞时,无法实现使转向轴102缩短而吸收碰撞能量。由此,直线肋24a、24c是提高针对在二次碰撞时作用于筒状部20的压缩负荷和拉伸负荷的刚度的肋。
71.如图5、图9所示,在筒状部20设有贯通筒状部20的外周面20a和内周面20b的空气孔25。空气孔25设于筒状部20中的从轴线o观察时位于 y方向的壁部,且与直线肋24b相邻。因此,即使在筒状部20设置了空气孔25,筒状部20中的从轴线o观察时配置于 z方向、-方向的壁部的刚度也不会降低。
72.空气孔25沿y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空气孔25与贯通下柱3的长槽43、44的方向平行。在此,长槽43、44通过铸孔而形成。详细而言,长槽43由从上柱2向-y方向脱模的模具形成(参照图6的箭头c1)。长槽44由从上柱2向 y方向脱模的模具形成(参照图6的箭头c2)。因此,形成空气孔25的模具和形成长槽44的模具的脱模方向被统一,能够利用单个模具来形成空气孔25和长槽44。
73.如图9所示,筒状部的内周面20b具备:凸缘部26,其限制轴承21向 x方向移动;第1内径部27,其与下柱3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以及第2内径部28,其内径大于第1内径部27的内径。
74.凸缘部26设于筒状部20的靠-x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第1内径部27设于筒状部20的靠 x方向的端部的位置。另外,第1内径部27向 x方向延伸出,并跨夹紧部10的内周面地设置。该第1内径部27是在夹紧部10未缩径的情况下供下柱3的外周面滑动的面。另外,在夹紧部10的内周面设有第3内径部14,该第3内径部14在 x方向上与第1内径部27分隔,该第3内径部14的内径与第1内径部27的内径相同。换言之,在第1内径部27与第3内径部14之间,设有形成为内径比第1内径部27的内径和第3内径部14的内径大的第4内径部15。由此,在夹紧部10缩径的情况下,夹紧部10的夹持力集中于第1内径部27和第3内径部14。第2内径部28位于筒状部20的x方向上的中央部。另外,空气孔25位于筒状部20的x方向上的中央部,且与筒状部20的 x方向上的端部分离。并且,空气孔25贯通第2内径部28。
75.接着,参照图9对筒状部20与下柱3的关系进行说明。此外,附图标记3a、3b、3c所示的虚线表示下柱3的-x方向上的端面。在转向轴102的x方向上的长度最长的情况下,上柱2向-x方向滑动。此时,如图9的附图标记3a所示,下柱3未进入筒状部20的内部。因此,筒状部20的 x方向上的端部开口。筒状部20的内部的空气经由空气孔25或夹紧部10的狭缝11而与外部空间连通。
76.接着,在转向轴102的x方向上的长度缩短而上柱2向-x方向滑动的情况下,如图9的附图标记3b所示,下柱3进入筒状部20的内部。于是,筒状部20的内部经由下柱3的-x方向上的端部的开口与下柱3的内部连续(参照图4)。而且,由筒状部20的内部和下柱3的内部构成的空间的 x方向上的端部被下轴109、密封构件118和齿轮箱110封闭。另外,由筒状部20的内部和下柱3的内部构成的空间的-x方向上的端部被轴承21和上轴108封闭。另一方面,筒状部20的内部经由空气孔25与外部空间连通。因此,当由筒状部20的内部和下柱3的内部构成的空间的气压上升时,筒状部20的内部的空气经由空气孔25向外部空间排出。
77.接着,在转向轴102的x方向上的长度最短的情况下,如图9的附图标记3c所示,下柱3进入筒状部20的内部的进入量增加。然后,当下柱3的进入量超过预定量时,下柱3的外周面与空气孔25相对。换言之,下柱3和空气孔25在相对于轴线o正交的方向上重叠。在此,第2内径部28的外径比第1内径部27的外径大,在第2内径部28与下柱3的外周面之间产生间隙。因此,筒状部20的内部的空气经由在第2内径部28与下柱3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和空气孔25而与外部空间连通。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筒状部20的内部的空气不会通过下柱3与第1内径部27之间而向外部空间排出。
78.如以上说明那样,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具备:转向轴102,其沿第1方向延伸且伸缩自如;以及外筒的转向柱1,其将转向轴102支承为旋转自如。转向柱1具备:下柱3;以及上柱2,其一端部滑动自如地安装于下柱3,在该上柱2的另一端部设有支承转向轴102的轴
承21。上柱2具备:夹紧部10,其滑动自如地外套于下柱3,该夹紧部10设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狭缝11;以及筒状部20,其呈筒状,该筒状部20的一端部与夹紧部10相连续,该筒状部20的另一端部内嵌有轴承21而被封闭。筒状部20具有空气孔25,该空气孔25与筒状部20的一端部分隔且贯通外周面20a和内周面20b。
79.筒状部20的内部的空气经由空气孔25向外部空间排出到外部。也就是说,筒状部20的内部的空气不会从下柱3的外周面与筒状部20的内周面之间排出。因此,能够防止涂敷于下柱3的外周面和筒状部20的内周面的润滑脂向外部空间排出。
80.在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中,在转向轴102缩短的情况下,下柱3和空气孔25在相对于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重叠。另外,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的筒状部20的内周面20b具有能够与下柱3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第1内径部27和内径比第1内径部27的内径大的第2内径部28。空气孔25贯通第2内径部28。
81.进入到筒状部20的内部的下柱由第1内径部27支承。因此,能够抑制上柱2相对于下柱3晃动。另外,由于在下柱3与第2内径部28之间产生间隙,因此空气孔25始终开放。
82.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具备:托架,其具有从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夹着夹紧部10的第1侧板83和第2侧板84;以及紧固机构90,其具有贯穿第1侧板83和第2侧板84的紧固轴91,该紧固机构90紧固第1侧板83和第2侧板84。上柱2具备一对突出部40、40,该一对突出部40、40夹着狭缝11地从夹紧部10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紧固机构90的紧固时,该一对突出部40、40被第1侧板83和第2侧板84按压。在一对突出部40、40设有供紧固轴91插入的长槽43、44。空气孔25贯通的方向与长槽43、44贯通的方向平行。
83.在利用铸孔形成空气孔25和长槽44的情况下,形成空气孔25的模具和形成长槽44的模具的脱模方向被统一,能够由单个模具来形成空气孔25和长槽44。因此,下柱3的制造变得容易。
84.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也能够应用于下柱具有筒状部和夹紧部且上柱进入下柱的筒状部的结构。也就是说,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沿第1方向延伸且伸缩自如;以及外筒的转向柱,其将转向轴支承为旋转自如。转向柱具备:下柱;以及上柱,其一端部滑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下柱,在该上柱的另一端部设有支承转向轴的轴承。并且,下柱具备:筒状部,其呈筒状;以及夹紧部,其从筒状部的一端部突出且滑动自如地外套于上柱,该夹紧部设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狭缝。筒状部具有空气孔,该空气孔与所述筒状部的一端部分隔且贯通外周面和内周面。若为这样的转向装置,则在上柱进入到下柱的筒状部的情况下,筒状部的内部的空气经由空气孔向外部空间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防止涂敷于上柱的外周面和筒状部的内周面的润滑脂向外部空间排出。
85.另外,在上柱进入下柱的筒状部而转向轴缩短的情况下,上柱和空气孔在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重叠。在这样的情况下,筒状部的内周面具有能够与上柱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第1内径部和内径比所述第1内径部的内径大的第2内径部。并且,空气孔也可以贯通所述第2内径部。由此,进入到筒状部的内部的上柱被第1内径部支承。因此,能够抑制上柱相对于下柱晃动。另外,由于在上柱与第2内径部之间产生间隙,因此空气孔始终开放。
86.附图标记说明
87.100、转向装置;101、方向盘;102、转向轴;108、上轴;109、下轴;110、齿轮箱;1、转
向柱;2、上柱;3、下柱;10、夹紧部;11、狭缝;12、第1扩张狭缝;13、第2扩张狭缝;20、筒状部;21、轴承;25、空气孔;27、第1内径部;28、第2内径部;30、安装部;40(41、42)、突出部(第1突出部、第2突出部);43、44、长槽;50、抵接肋;51、第1抵接肋;52、第2抵接肋;70、第1托架;74、枢轴;80、第2托架(托架);83、第1侧板;84、第2侧板;90、紧固机构;91、紧固轴;92、操作杆;93、固定凸轮;94、旋转凸轮;95、螺母。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