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滑轨抱箍式热电偶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05:48: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电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滑轨多支式抱箍热电偶。


背景技术:

2.热电偶是常用的温度测试仪器,往往用于各个需要进行温控的场合或者反应装置,如化学反应釜、烧结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热电偶都是插入式使用方式,即将热电偶整体或者热电偶测温端或者测温芯体通过安装置于化学反应釜、烧结炉等设备之中,对待测温部位进行温度监测。但在某些特殊领域,或者某些特殊位置,则要求对表面(或者外表面)进行温度监测,此时则要求将温度传感器(即热电偶)设置在待测表面,才能实现测温。但对于外表面温度测量,如何进行牢固安装和温度精确测试,是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难题。我公司研发团队一直致力于客户管道内外表面的测温热电偶,尤其是针对管道外表面的温度测量提出抱箍式结构,后现有技术“卡箍式表面温度传感器”(申请号为2015200885522,申请日为2015年2月9日,授权公告日为2015年6月3日)予以公开,但这一结构是一个测温位置相对固定的热电偶,且仅能实现圆周上单点测量,无法满足客户实际使用中日益多样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现有的卡箍式表面温度传感器在一次测量过程中,其只能对管道和设备表面的一个固定位置进行温度测量,提供了一种滑轨抱箍式热电偶,在一次测量过程中,能够对管道和设备表面的两个以上的位置进行温度测量,同时,在不同测量过程中,能够通过调整测温组件在抱箍上的位置,使其能够在不同测量过程中,实现对管道和设备表面不同位置进行测温的目的。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5.滑轨抱箍式热电偶,包括抱箍组件和测温组件,测温组件滑动安装在抱箍组件上,其中:
6.抱箍组件包括第一抱箍、第二抱箍、抱箍连接件、抱箍紧固组件和紧固螺钉,在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之间形成一滑动轨道,在滑动轨道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抱箍连接件,抱箍紧固组件一体设置在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的开口处,紧固螺钉穿过抱箍紧固组件,以实现将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固定在管道和/或设备表面的目的;
7.测温组件包括接线盒、保护管、测温芯体和滑动底座,接线盒设置在保护管的首端,滑动底座设置在保护管的尾端,且能够沿滑动轨道滑动,在滑动底座上设有滑动底座通孔,在滑动底座的下表面设置测温槽,测温芯体设置在保护管内,且测温芯体穿过滑动底座通孔后设置在测温槽内,实现测温芯体与管道和/或设备表面相接触的目的,测温芯体的首端与接线盒相连。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测温槽为线形测温槽、圆形测温槽或者弧形测温槽。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测温芯体为单点式热电偶铠装丝或者单支多点式热电偶铠装丝。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接线盒和测温芯体之间设置有弹簧压紧机构。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测温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优选2个以上。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抱箍紧固组件包括第一抱箍紧固件和第二抱箍紧固件,第一抱箍紧固件设置在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的首端,第二抱箍紧固件设置在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的尾端。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保护管内下部设置有导热块,在导热块上开设有贯穿导热块的导热块通孔,导热块的下表面采用与滑动底座上表面相匹配的结构,测温芯体穿过导热块通孔和滑动底座通孔后设置在测温槽内。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保护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保护管螺纹孔,在导热块的侧壁上开设有导热块螺纹孔,保护管螺纹孔和导热块螺纹孔均与导热块通孔相连通,且保护管螺纹孔和导热块螺纹孔均与导热块通孔垂直设置,限位螺钉贯穿保护管螺纹孔和导热块螺纹孔与测温芯体的外壁相接触,以实现固定测温芯体的目的。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之间形成一滑动轨道,滑动底座沿滑动轨道能够自由滑动,实现了测温组件在不同测量过程中,能够通过调整测温组件在抱箍上的位置,使其能够在不同测量过程中,实现对管道和设备表面不同位置进行测温的目的;而在滑动轨道上设置两个以上的测温组件,实现了在一次测量过程中,能够利用同一热电偶对管道和设备表面的两个以上的位置进行温度测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导热块和滑动底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为第一抱箍,2为第二抱箍,3为第一抱箍紧固件,4为第二抱箍紧固件,5为紧固螺钉,6为滑动轨道,7为接线盒,8为保护管,9为滑动底座,10为测温槽,11为导热块,12为测温芯体。
19.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21.如附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滑轨抱箍式热电偶,包括抱箍组件和测温组件,测温组件滑动安装在抱箍组件上,其中:
22.抱箍组件包括第一抱箍1、第二抱箍2、抱箍连接件、抱箍紧固组件(即第一抱箍紧固件3,第二抱箍紧固件4)和紧固螺钉5,在第一抱箍1和第二抱箍2之间形成一滑动轨道6,用于实现测温组件沿滑动轨道6滑动的目的,在滑动轨道6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抱箍连接件,以实现利用抱箍连接件将第一抱箍1和第二抱箍2连接形成一体的目的,抱箍紧固组件一体设置在第一抱箍1和第二抱箍2的开口处,紧固螺钉5穿过抱箍紧固组件,以实现将第一抱箍1和第二抱箍2固定在管道和/或设备表面的目的。
23.测温组件包括接线盒7、保护管8、测温芯体12和滑动底座9,接线盒7一体设置在保护管8的首端(即保护管顶端),滑动底座9一体设置在保护管8的尾端(即保护管底端),且滑
动底座9采用弧形结构(与待测温管道和/或设备表面相配合),滑动底座9能够沿滑动轨道6滑动,在滑动底座9的中部开设有滑动底座通孔,在滑动底座9的下表面设置一测温槽10,测温芯体12设置在保护管8内,且测温芯体12的测温点穿过滑动底座6通孔后设置在测温槽10内,实现测温芯体12与管道和/或设备表面相接触的目的,测温芯体12的首端与接线盒7相连。
24.在保护管8内下部设置有导热块11,在导热块11上开设有贯穿导热块11的导热块通孔,导热块11的下表面采用与滑动底座9上表面相匹配的弧形结构,以实现导热块11与滑动底座9相匹配的目的,测温芯体12穿过导热块通孔和滑动底座通孔后设置在测温槽10内,以实现测温芯体12与管道和设备表面相接触的目的,既可以实现原有的测温芯体12与管道或者设备的点接触,又能够实现测温芯体12与管道或者设备的线接触或者面接触,增大了测温芯体12与管道或者设备的接触面积,使得测温芯体12测得的温度值更加准确。
25.根据实际测量需要,在滑动底座9的下表面设置测温槽,如以滑动底座通孔为中心沿滑动底座9的周向形成一测温槽10(图1所示的线形测温槽),或者以滑动底座通孔为中心形成圆形测温槽、弧形测温槽(图1和2中未显示)。
26.测温芯体12处穿过导热块通孔和滑动底座通孔后,可根据具体测温需要和设置的测温槽进行分布,如沿一个方向设置在位于滑动底座通孔一侧的测温槽内,或者将测温芯体穿过导热块通孔和滑动底座通孔后分为两个部分,沿两个方向分别设置在位于滑动底座通孔两侧的测温槽10内,或者选择两个测温芯体,沿两个方向分别设置在位于滑动底座通孔两侧的测温槽10内(如图1所示)。至于测温芯体可以选择一个单点式热电偶铠装丝,或者单支多点式热电偶铠装丝,配合测温槽的设计,既可以实现针对管壁或者设备外表面单点的测温,也可以实现针对多点或者区域的测温,实现点线面接触的测温。
27.在保护管8的侧壁上开设有保护管螺纹孔,在导热块11的侧壁上开设有导热块螺纹孔,保护管螺纹孔和导热块螺纹孔均与导热块通孔相连通,且保护管螺纹孔和导热块螺纹孔均与导热块通孔垂直设置,限位螺钉贯穿保护管螺纹孔和导热块螺纹孔与测温芯体12的外壁相接触,以实现固定测温芯体12的目的(图1和2中未显示)。
28.在接线盒7和测温芯体12之间设置有弹簧压紧机构,以实现测温芯体12与管道和设备表面接触紧密的目的。
29.抱箍紧固组件包括第一抱箍紧固件3和第二抱箍紧固件4,第一抱箍紧固件3一体设置在第一抱箍1和第二抱箍2的首端,第二抱箍紧固件4一体设置在第一抱箍1和第二抱箍2的尾端(两个抱箍都要首端和尾端相连,形成抱箍和滑轨)。
30.测温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优选2个以上。
31.使用时,根据需要测温的管道或者设备表面的测温位置与测温点数量,选择测温组件的数量以及测温芯体的数量,将测温芯体的尾端伸出滑动底座,并将伸出滑动底座的测温芯体弯折后设置在测温槽内,将测温组件安装在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上,然后将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安装在需要测温的管道或者设备表面,在利用抱箍紧固组件对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紧固前,调整测温组件在需要测温的管道或者设备表面上的位置,调整完毕后,利用抱箍紧固组件将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紧固在需要测温的管道或者设备表面,启动接线盒,利用测温组件对管道或者设备表面进行测温。
32.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
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3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