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智能调节风流量的节能中央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0-26 09:25: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央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智能调节风流量的节能中央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在使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中,为降低空调负荷和能耗,建筑的密闭性要求较高,为满足各空调区域的卫生条件和通风的要求, 一般采用新风系统向各空调区域输送新风,传统的新风系统, 不能根据各空调区域的新风需求调节进入各空调区域的新风流量, 这样就会或因引入新风流量过多而增加空调系统的能耗,或因引入新风流量过小, 满足不了室内人员对新风的要求,使室内人员出现疲乏、瞌睡等缺氧症状,降低劳动生产效率。
3.现有专利(cn207585015u)公开了一种中央空调系统,包括冷却塔、冷冻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分水器、集水器、压差旁通阀、第一、第二压力传感器和中央控制器,冷却塔的与冷冻机管道连接,冷冻机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与分水器连接,冷冻机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后与集水器管道连接,分水器通过待冷却设备后与集水器管道连接,压差旁通阀连接在分水器和集水器之间,中央控制器用于根据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参数控制压差旁通阀的工作状态。通过压力传感器和压差旁通阀的联动结构,能够减轻冷却塔和冷冻机的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
4.然而该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送风量不能根据区域内情况改变,导致的空调效率不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风流量的节能中央空调系统,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和电磁阀,可根据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智能控制电磁阀开合角度以此智能调节风流量降低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室内人员不会出现疲乏、瞌睡等缺氧症状,从而降低劳动生产效率。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智能调节风流量的节能中央空调系统,包括空调主机,所述空调主机下端侧壁设置有中央控制器,所述空调主机的出风端固定连接有主通风管道,所述主通风管道的后端设置有空气滤芯,所述主通风管道的末端连接有第一通风管道、第二通风管道、第三通风管道,所述第一通风管道、第二通风管道、第三通风管道的管身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一通风管道、第二通风管道、第三通风管道的末端内部下壁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三流量传感器,所述第一通风管道、第二通风管道、第三通风管道的末端固定设置有第一风管机、第二风管机、第三风管机,所述第一风管机、第二风管机、第三风管机的表面右下端均嵌入连接有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三流量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中央控制器。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主通风管道与第一通风管道、第二通风管道、第三通风管道均为轻量铝制材料制成。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空气滤芯为可拆卸更换滤芯。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为可拆卸维修电磁阀。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中央控制器的内部设置有网络模块、单片机、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储存模块、信息分析模块、执行模块,所述网络模块、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储存模块、信息分析模块、执行模块电连接单片机。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执行模块电连接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空调主机。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信息收集模块电连接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
13.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风流量的节能中央空调系统,该系统设置有室内温度传感器、电磁阀、二氧化碳传感器,当要调节室内温度时中央控制器会根据不同环境下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的数值智能调节不同电磁阀的开合角度,来输入不同的风量,以此达到智能调节的目的。
15.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风流量的节能中央空调系,该系统设置有流量传感器和可拆卸电磁阀,中央控制器可根据流量传感器的数据对比电磁阀的开合角度应有的风流量数据来判断电磁阀是否损坏,及时更换电磁阀。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风流量的节能中央空调系统的正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风流量的节能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线路连接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智能调节风流量的节能中央空调系统的中央控制器剖视图。
19.图例说明:
20.1、中央控制器;2、空调主机;3、空气滤芯;4、第一电磁阀;5、第二电磁阀;6、第三电磁阀;7、第一风管机;8、第二风管机;9、第三风管机;10、二氧化碳传感器;11、室内温度传感器;12、第一流量传感器;13、第二流量传感器;14、第三流量传感器;15、主通风管道;16、第一通风管道;17、第二通风管道;18、第三通风管道;101、网络模块;102、信息收集模块;103、信息储存模块;104、信息分析模块;105、执行模块;106、单片机。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可智能调节风流量的节能中央空调系统,空调主机2下端侧壁设置有中央控制器1,空调主机2的出风端固定连接有主通风管道15,主通风管道15的后端设置有空气滤芯3,主通风管道15的末端连接有第一通风管道16、第二通风管道17、第三通风管道18,第一通风管道16、第二通风管道17、第三通风管道18的管身分别设置有第一电磁阀4、第二电磁阀5、第三电磁阀6,第一通风管道16、第二通风管道17、第三通风管道18的末端内部下壁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流量传感器12、第二流量传感器13、第三流量传感器14,第一通风管道16、第二通风管道17、第三通风管道18的末端固定设置有第一风管机7、第二风管机8、第三风管机9,第一风管机7、第二风管机8、第三风管机9的表面右下端均嵌入连接有二氧化碳传感器10和室内温度传感器11,第一电磁阀4、第二电磁阀5、第三电磁阀6、第一流量传感器12、第二流量传感器13、第三流量传感器14、二氧化碳传感器10、室内温度传感器11电连接中央控制器1。
24.通过室内温度传感器11,可根据室内温度智能调节空调主机2的工作功率,再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10和电磁阀,根据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智能控制电磁阀开合角度以此智能调节风流量降低区域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25.主通风管道15与第一通风管道16、第二通风管道17、第三通风管道18均为轻量铝制材料制成,空气滤芯3为可拆卸更换滤芯,第一电磁阀4、第二电磁阀5、第三电磁阀6为可拆卸维修电磁阀,中央控制器1的内部设置有网络模块101、单片机106、信息收集模块102、信息储存模块103、信息分析模块104、执行模块105,网络模块101、信息收集模块102、信息储存模块103、信息分析模块104、执行模块105电连接单片机106,执行模块105电连接第一电磁阀4、第二电磁阀5、第三电磁阀6、空调主机2,信息收集模块102电连接二氧化碳传感器10和室内温度传感器11。
26.工作原理:工作时,空调主机2产生的风通过主通风管道15通入到若干送风通道内,然后由若干风管机排出,在风管机附近位置设置的二氧化碳传感器10和室内温度传感器11对出风区域内部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进行监测,当第一风管机7附近的二氧化碳传感器10和室内温度传感器11监测到的数值较大,第二风管机8附近的二氧化碳传感器10和室内温度传感器11监测到的数值较小,且两个区域的环境设定的温度相同时,可判断出,第一风管机7所在环境想要达到设定温度所需风量大于第二风管机8所在环境所需风量,此时中央控制器1会控制增大第一电磁阀4打开程度,降低第二电磁阀5打开程度,由此来保证第一风管机7和第二风管机8所在环境都能够快速达到设定温度,以此达到智能调节的目的。
2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