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0-26 02:34: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括八片透镜的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便携式终端如智能手机、pad等在日常拍照时,主要是靠后置摄像头,但随着用户对于拍照需求的不断提升诸如大广角,长焦等,使得摄像镜头的体积越来越大。由于现有的手机厂商在设计智能手机、 pad等编写终端时,主打轻薄设计,基于上述的原因,使得现有的智能手机越来越轻薄,但安装的摄像头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突出的摄像头使得终端的外面不太美观,另一方面突出的摄像头也更容易磕碰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八片透镜的光学成像系统,具有超长后焦的特点,具有可伸缩的功能,在不工作的时候成像系统的本体部分可以收缩在手机里,大大降低所占空间的产品需求。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其像侧面具有凸形状;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具有凹形状,像侧面具有凸形状;具有屈折力的第七透镜;第八透镜,其物侧面具有凹形状,像侧面具有凸形状;其中,相邻的所述透镜之间具有空气间隙;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ttl与所述第八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满足:ttl/bfl≦3.2。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满足:4.8mm≦imgh
×
tan(semi-fov)≦6.2mm。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 1.1≦|f1/f|≦1.6。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1.0≦|f4/r7|≦1.6。
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3.5 ≦r3/(r3-r4)≦4.5。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以及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满足:1.5≦(|f6| |f8|)/f≦3.0。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567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满足:0.5≦f567/f≦1.6。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t45,满足:3.0≦bfl/t45≦5.0。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t12、所述
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t23、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空气间隔t34以及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t45,满足:2.1≦t45/(t12 t23 t34)≦3.1。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67,满足:1.0≦|f67/f|≦1.8。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以及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1.1≦ct4/(ct3 ct5)≦2.0。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11、所述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21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满足:1.8≦sd11/sd21 sd11/sd31 ≦2.2。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七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1、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2以及所述第八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八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81,满足:2.0≦(sag71 sag81)/sag72≦2.5。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567与所述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f78,满足:0.5≦|f567/f78|≦1.5。
1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像侧凸面;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物侧凸面,像侧凹面;第四透镜;具有正或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具有正或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物侧凹面,像侧凸面;第八透镜,物侧凹面,像侧凸面;其中,相邻的所述透镜之间具有空气间隙;其中,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所述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以及所述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满足:bfl/(ct7 ct8)≦5.0。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满足:4.8mm≦imgh
×
tan(semi-fov)≦6.2mm。
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 1.1≦|f1/f|≦1.6。
2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1.0≦|f4/r7|≦1.6。
2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3.5 ≦r3/(r3-r4)≦4.5。
2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以及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满足:1.5≦(|f6| |f8|)/f≦3.0。
2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567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满足:0.5≦f567/f≦1.6。
2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t45,满足:3.0≦bfl/t45≦5.0。
2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t12、所述
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t23、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空气间隔t34以及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t45,满足:2.1≦t45/(t12 t23 t34)≦3.1。
2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六透镜和所述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67,满足:1.0≦|f67/f|≦1.8。
2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以及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1.1≦ct4/(ct3 ct5)≦2.0。
2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11、所述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21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满足:1.8≦sd11/sd21 sd11/sd31 ≦2.2。
3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七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1、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2以及所述第八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八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81,满足:2.0≦(sag71 sag81)/sag72≦2.5。
3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567与所述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f78,满足:0.5≦|f567/f78|≦1.5。
3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33.本技术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多片透镜,如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通过控制各个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使得光学成像系统具有更长的后焦,可以使镜头本体具有伸缩的空间,相机不工作状态时可以缩回相机,工作状态伸出相机,可以使不工作状态下的相机高度大大降低,满足小型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1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36.图2a至图2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1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2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38.图4a至图4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2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39.图5为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3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40.图6a至图6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3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41.图7为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4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42.图8a至图8c分别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4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
倍率色差曲线;
43.图9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5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44.图10a至图10c分别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5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45.图11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6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46.图12a至图12c分别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6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47.图13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7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48.图14a至图14c分别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7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0.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51.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52.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5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具有凸形状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具有凸形状。若透镜表面具有凹形状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具有凹形状。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54.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5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56.示例性实施方式
57.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八片镜片,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其中,各个透镜之间相互独立,各透镜之间在光轴上具有空气间隔。
58.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光学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其像侧面具有凸形状;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具有凹形状,像侧面具有凸形状;具有屈折力的第七透镜;第八透镜,其物侧面具有凹形状,像侧面具有凸形状。综合通过合理地分配八片透镜的屈折力保证光线传输稳定的同时,使系统具有结构紧凑,像素高的特点。
59.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光学成像系统,包括:第一透镜,其像侧面具有凸形状;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具有凸形状,像侧面具有凹形状;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七透镜,其物侧面具有凹形状,像侧面具有凸形状;第八透镜,其物侧面具有凹形状,像侧面具有凸形状。
6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满足:ttl/bfl≦3.2。满足条件式ttl/bfl≦3.2的该光学系统具有较长的机械后焦,可以使镜头本体具有伸缩的空间,相机不工作状态时可以缩回相机,工作状态伸出相机,可以使不工作状态下的相机高度大大降低,满足小型化的需求。更具体的,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满足:ttl/bfl≦3.19。
61.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为以及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满足:bfl/(ct7 ct8)≦5.0。通过控制条件式bfl/(ct7 ct8) 位于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控制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的中心厚度,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更长的后焦。更具体的,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为以及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满足:bfl/(ct7 ct8)≦4.99。
62.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满足:4.8mm≦imgh
×
tan(semi-fov)≦6.2mm。满足条件式4.8mm≦imgh
×ꢀ
tan(semi-fov)≦6.2mm的光学成像系统有利于镜头实现大fov情况下,还能提升进光亮,有利于加大光圈。更具体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semi-fov,满足:4.81mm≦imgh
×
tan(semi-fov)≦6.19mm。
63.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1.1≦|f1/f| ≦1.6。满足条件式1.1≦|f1/f|≦1.6的光学成像系统通过合理分配第一透镜与综合焦距之间的关系,分配屈折力,在综合像差分布中,使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在综合像差中所占比最小,也降低了第一透镜的偏心敏感度。更具体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满足:1.11≦|f1/f|≦1.59。
64.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1.0≦|f4/r7| ≦1.6。满足条件式1.0≦|f4/r7|≦1.6的光学成像系统通过约束第四透镜的物侧曲率,合理分配第四透镜的屈折力,可以校正系统的近轴球差、像散等像
差。更具体的,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与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1.01≦|f4/r7|≦1.59。
65.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3.5≦r3/(r3-r4) ≦4.5。满足条件式3.5≦r3/(r3-r4)≦4.5的光学成像系统通过约束第二透镜的曲率形状,有利于降低第二透镜的偏心敏感度,提高镜头的生产良率。更具体的,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3.51≦r3/(r3-r4)≦4.49。
66.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以及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满足:1.5≦(|f6| |f8|)/f≦3.0。通过控制该条件式1.5≦(|f6| |f8|)/f≦3.0位于合理范围内,能有效控制第六透镜和第八透镜焦距范围,能有效合理地分配屈折力,以此来满足光学系统长后焦的设计要求。更具体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以及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满足:1.51 ≦(|f6| |f8|)/f≦2.99。
67.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567与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满足:0.5≦f567/f≦1.6。通过控制该条件式f567/f位于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控制第五、六、七透镜的组合焦距,能约束屈折力进行合理分配,达成超长后焦的设计要求。更具体的,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567与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满足:0.51≦f567/f≦1.59。
68.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t45,满足:3.0≦bfl/t45≦5.0。通过控制该条件式bfl/t45位于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同时能使系统具有更长的后焦。更具体的,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t45,满足:3.01≦bfl/t45≦4.99。
69.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t12、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t2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空气间隔t34以及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t45,满足:2.1≦ t45/(t12 t23 t34)≦3.1。通过控制该条件式t45/(t12 t23 t34)位于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控制前四个空气间隙的比例,使该光学系统的前4片镜片更加紧凑,有利于加大后焦。更具体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t12、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t2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空气间隔t34以及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t45,满足:2.11≦t45/(t12 t23 t34)≦3.09。
7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67,满足:0.5 ≦|f67/f|≦1.8。通过控制该条件式|f67/f|位于合理范围内,能有效控制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能有效合理地分配屈折力,更有利于实现系统的大光圈效果。更具体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67,满足:0.51≦|f67/f|≦1.79。
71.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以及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1.1≦ct4/(ct3 ct5)≦2.0。通过控制该条件式ct4/(ct3 ct5)位于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控制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的中心厚度,使该光学系统有可加工性。更具体的,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以及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1.11≦ct4/(ct3 ct5)≦1.99。
72.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11、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21以及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满足:1.8≦sd11/sd21 sd11/sd31≦2.2。通过控制该条件式sd11/sd21 sd11/sd31位于合理范围内,能有效减小各个透镜的尺寸大小,有效减小成像镜头总体的尺寸和重量。同时控制前三透镜的光学口径的尺寸差异,有利于改善组装稳定性。更具体的,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11、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21以及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满足:1.81≦sd11/sd21 sd11/sd31≦2.19。
73.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1、第七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2以及第八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八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81,满足:2.0≦ (sag71 sag81)/sag72≦2.5。通过控制该条件式(sag71 sag81)/sag72位于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控制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镜片形状,可以有效改善第七透镜有关的鬼像。更具体的,第七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1、第七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2以及第八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八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81,满足:2.01≦(sag71 sag81)/sag72≦2.49。
74.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567与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f78,满足:0.5≦|f567/f78|≦1.5。通过控制该条件式|f567/f78|位于合理范围内,有利于控制第五、第六和第七透镜的屈折力,能对成像镜头的总体屈折力合理分配,有利于提升成像质量。更具体的,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567与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f78,满足:0.51≦|f567/f78| ≦1.49。
75.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八透镜e8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076][0077]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 c=1/r(即,近轴曲率c为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
[0078]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光阑。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例如,光阑可设置在物侧与第一透镜之间。可选地,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 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0079]
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述的八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屈折力、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使得光学成像镜头具有较大的成像像面,具有成像范围广和成像质量高的特点,并保证了手机的超薄性。
[008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的
物侧面至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中的每片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0081]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八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八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0082]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适用于上述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0083]
具体实施例1
[0084]
图1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1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第八透镜e8、滤光片e9和成像面s19。
[008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2具有凸形状。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3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4具有凹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6具有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8具有凸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9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0具有凹形状。第六透镜e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12具有凸形状。第七透镜e7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3 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4具有凹形状。第八透镜e8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5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16 具有凹形状。滤光片e9具有物侧面s17和像侧面s1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8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9上。
[0086]
如表1所示,为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087][0088]
表1
[0089]
如表2所示,在实施例1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1.40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9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4.06mm,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8.27mm。
[0090][0091][0092]
表2
[0093]
实施例1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0094]
ttl/bfl=2.51,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为所述第
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0095]
bfl/(ct7 ct8)=4.64,其中,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ct7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为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096]
imgh
×
tan(semi-fov)=5.87mm,其中,imgh为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emi-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0097]
|f1/f|=1.25,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0098]
|f4/r7|=1.21,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099]
r3/(r3-r4)=4.34,其中,r3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100]
(|f6| |f8|)/f=1.71,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
[0101]
f567/f=0.87,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0102]
bfl/t45=4.76,其中,bfl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103]
t45/(t12 t23 t34)=2.32,其中,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空气间隔,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104]
|f67/f|=0.65,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7为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
[0105]
ct4/(ct3 ct5)=1.86,其中,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106]
sd11/sd21 sd11/sd31=2.16,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21为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为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0107]
(sag71 sag81)/sag72=2.40,其中,sag71为第七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2为第七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81为第八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八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0108]
|f567/f78|=0.68,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78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
[0109]
在实施例1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八透镜e8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3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a
12
、a
14
、a
16
、a
18
、a
20
、 a
22
、a
24
、a
26
、a
28
和a
30

[0110]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s12.9058e-011.5013e-022.4124e-03-1.6751e-032.0624e-05-1.5867e-04-1.3869e-05s25.7288e-01-1.5033e-025.6819e-03-2.7965e-03-1.8576e-04-1.5410e-04-1.3762e-05s3-7.7273e-01-1.0110e-02-7.5858e-03-6.0134e-05-7.9693e-04-1.2082e-041.3837e-05s4-1.4582e 00-1.7805e-01-9.6522e-02-5.4657e-02-3.4497e-02-2.2235e-02-1.4222e-02
s53.5372e-01-4.4852e-029.3129e-03-7.7920e-032.5538e-03-2.0349e-032.5748e-04s6-8.6901e-021.6184e-02-2.4683e-021.4438e-035.0092e-05-7.8880e-045.0339e-04s76.1768e-021.9646e-02-1.1998e-023.5694e-03-1.1347e-03-3.4373e-044.5078e-05s8-2.5040e-012.0503e-028.4324e-037.4790e-03-2.7165e-03-1.0121e-03-2.7443e-04s9-1.4714e 002.1749e-01-5.1013e-021.4664e-02-1.5663e-03-1.8829e-031.2967e-04s10-1.8774e 001.6393e-013.6927e-021.4195e-02-2.4361e-035.5892e-046.6575e-04s115.0106e-01-2.1012e-015.7602e-02-2.5366e-02-5.5753e-03-2.2412e-037.8098e-04s121.3152e 002.1746e-02-1.3409e-02-2.2413e-02-1.3855e-038.3322e-041.0230e-03s13-3.3852e 001.6971e-01-5.5990e-022.7732e-02-6.2590e-03-3.4103e-03-1.2430e-04s14-3.4732e 004.5949e-01-4.2593e-021.5218e-02-1.5731e-02-3.6480e-03-2.4766e-05s152.9136e-012.5583e-01-9.9677e-03-3.2764e-023.7539e-03-5.8703e-046.5377e-04s16-1.3010e 001.0289e-01-2.7370e-028.4217e-03-7.5027e-033.3595e-033.5296e-03面号a18a20a22a24a26a28a30s1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2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3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4-7.2927e-03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5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7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8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92.6450e-0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01.4917e-05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12.1720e-059.7666e-07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23.0348e-051.3113e-0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3-1.4383e-04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4-4.4623e-06-1.1028e-06-3.0895e-07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5-5.5303e-04-2.7333e-04-9.9746e-05-2.7024e-05-4.6534e-06-1.1995e-083.8470e-08s1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
[0111]
表3
[0112]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 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2a至图2c所示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13]
具体实施例2
[0114]
图3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2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第八透镜e8、滤光片e9和成像面s19。
[0115]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2具有凸形状。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3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4具有凹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6具有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8具有凸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9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0具有凹形状。第六透镜e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12具有
凸形状。第七透镜e7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3 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4具有凹形状。第八透镜e8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6 具有凹形状。滤光片e8具有物侧面s17和像侧面s1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8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9上。
[0116]
如表4所示,为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17][0118][0119]
表4
[0120]
如表5所示,在实施例2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1.10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9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3.40mm,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8.27mm。
[0121][0122]
表5
[0123]
实施例2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0124]
ttl/bfl=2.67,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0125]
bfl/(ct7 ct8)=4.74,其中,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ct7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为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126]
imgh
×
tan(semi-fov)=6.07mm,其中,imgh为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emi-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0127]
|f1/f|=1.42,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0128]
|f4/r7|=1.26,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129]
r3/(r3-r4)=4.33,其中,r3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130]
(|f6| |f8|)/f=1.93,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
[0131]
f567/f=1.34,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0132]
bfl/t45=3.51,其中,bfl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133]
t45/(t12 t23 t34)=2.64,其中,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空气间隔,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134]
|f67/f|=0.96,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7为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
[0135]
ct4/(ct3 ct5)=1.52,其中,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136]
sd11/sd21 sd11/sd31=2.11,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21为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为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0137]
(sag71 sag81)/sag72=2.33,其中,sag71为第七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2为第七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81为第八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八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0138]
|f567/f78|=1.41,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78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
[0139]
在实施例2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七透镜e8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6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a
12
、a
14
、a
16
、a
18
、a
20
、 a
22
、a
24
、a
26
、a
28
和a
30

[0140]
[0141][0142]
表6
[0143]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c 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4a至图4c所示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44]
具体实施例3
[0145]
图5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3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第八透镜e8、滤光片e9和成像面s19。
[0146]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2具有凸形状。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3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4具有凹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6具有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8具有凸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9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10具有凹形状。第六透镜e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12具有凸形状。第七透镜e7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3 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4具有凹形状。第八透镜e8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6 具有凹形状。滤光片e8具有物侧面s17和像侧面s1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8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9上。
[0147]
如表7所示,为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48]
[0149][0150]
表7
[0151]
如表8所示,在实施例3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1.10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9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3.36mm,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8.27mm。
[0152][0153]
表8
[0154]
实施例3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0155]
ttl/bfl=2.69,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0156]
bfl/(ct7 ct8)=4.69,其中,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ct7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为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157]
imgh
×
tan(semi-fov)=6.07mm,其中,imgh为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
一半,semi-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0158]
|f1/f|=1.41,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0159]
|f4/r7|=1.29,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160]
r3/(r3-r4)=4.43,其中,r3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161]
(|f6| |f8|)/f=2.02,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
[0162]
f567/f=1.33,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0163]
bfl/t45=3.34,其中,bfl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164]
t45/(t12 t23 t34)=2.89,其中,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空气间隔,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165]
|f67/f|=1.08,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7为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
[0166]
ct4/(ct3 ct5)=1.44,其中,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167]
sd11/sd21 sd11/sd31=2.11,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21为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为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0168]
(sag71 sag81)/sag72=2.33,其中,sag71为第七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2为第七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81为第八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八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0169]
|f567/f78|=1.41,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78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
[0170]
在实施例3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七透镜e8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9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a
12
、a
14
、a
16
、a
18
、a
20
、 a
22
、a
24
、a
26
、a
28
和a
30

[0171]
[0172][0173]
表9
[0174]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 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6a至图6c所示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75]
具体实施例4
[0176]
图7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4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第八透镜e8、滤光片e9和成像面s19。
[0177]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2具有凸形状。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3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4具有凹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6具有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8具有凸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9具有凹形状,像
侧面s10具有凹形状。第六透镜e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12具有凸形状。第七透镜e7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3 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4具有凹形状。第八透镜e8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具有凸形状,像侧面具有凹形状。滤光片e9具有物侧面s17和像侧面s1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8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9上。
[0178]
如表10所示,为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79][0180]
表10
[0181]
如表11所示,在实施例4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1.00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 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7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3.30mm,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8.10mm。
[0182]
[0183][0184]
表11
[0185]
实施例4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0186]
ttl/bfl=2.76,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0187]
bfl/(ct7 ct8)=4.59,其中,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ct7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为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188]
imgh
×
tan(semi-fov)=5.89mm,其中,imgh为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emi-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0189]
|f1/f|=1.43,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0190]
|f4/r7|=1.31,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191]
r3/(r3-r4)=4.48,其中,r3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192]
(|f6| |f8|)/f=2.08,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
[0193]
f567/f=1.36,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0194]
bfl/t45=3.14,其中,bfl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195]
t45/(t12 t23 t34)=3.03,其中,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空气间隔,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196]
|f67/f|=1.10,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7为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
[0197]
ct4/(ct3 ct5)=1.49,其中,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198]
sd11/sd21 sd11/sd31=2.07,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21为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为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0199]
(sag71 sag81)/sag72=2.41,其中,sag71为第七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2为第七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81为第八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
至第八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0200]
|f567/f78|=1.39,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78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
[0201]
在实施例4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七透镜e8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2 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a
12
、a
14
、a
16
、a
18
、a
20
、 a
22
、a
24
、a
26
、a
28
和a
30

[0202]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s13.6159e-016.3087e-03-3.7046e-03-1.0135e-032.2948e-04-2.0401e-044.6975e-05s26.7700e-01-2.3461e-022.3669e-03-1.9969e-032.4609e-04-1.6928e-043.9949e-05s3-8.5461e-01-2.0537e-02-1.6589e-02-5.7356e-04-7.2226e-04-1.8630e-046.4651e-05s4-6.6839e-012.8983e-02-8.4394e-032.0082e-03-1.3478e-04-1.0045e-047.4879e-05s53.4520e-01-8.3568e-022.1191e-02-4.6756e-032.0882e-04-1.2032e-03-6.1242e-04s6-5.2626e-022.1460e-04-1.6511e-024.2140e-03-4.1610e-031.1068e-03-1.2117e-03s75.4889e-02-1.2760e-03-8.1105e-035.7334e-03-2.1897e-036.5664e-04-2.3780e-04s8-2.5553e-011.0712e-021.6394e-023.9576e-03-2.0932e-03-1.2087e-03-3.0428e-04s9-6.8493e-014.7628e-02-2.4489e-036.5933e-03-4.0331e-04-2.0070e-03-1.2950e-03s10-1.1104e 003.9426e-024.7908e-021.9300e-02-1.2453e-032.5898e-037.0894e-05s111.0331e 00-1.5606e-011.8675e-02-9.9346e-03-1.0023e-023.1175e-038.1761e-04s121.8548e 00-4.3698e-02-1.2172e-02-1.4073e-02-8.2186e-054.4488e-033.1484e-04s13-2.6911e 001.0123e-012.4282e-022.3651e-021.0201e-04-4.3519e-03-1.4702e-03s14-3.5639e 005.0958e-011.7338e-031.4357e-02-1.4334e-02-6.9413e-03-3.8320e-04s15-1.5917e 006.9365e-01-1.9759e-013.3096e-023.7679e-03-6.9633e-033.9928e-03s16-5.5429e 005.3238e-01-3.9493e-011.0754e-01-5.4919e-027.3011e-03-5.1836e-03面号a18a20a22a24a26a28a30s1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2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3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43.4243e-0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53.6507e-04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62.2673e-05-3.7633e-0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7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8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9-2.5925e-05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03.7992e-0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13.7648e-052.8546e-0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24.9363e-068.7625e-08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3-2.4295e-05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4-4.8198e-062.1524e-071.9006e-08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s15-4.7104e-04-2.5645e-04-9.3117e-05-2.4853e-05-4.1239e-066.8080e-084.1444e-08s16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0.0000e 00
[0203]
表12
[0204]
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c 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8a至图8c所示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
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205]
具体实施例5
[0206]
图9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5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第八透镜e8、滤光片e9和成像面s19。
[0207]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2具有凸形状。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3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4具有凹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6具有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8具有凸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9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0具有凹形状。第六透镜e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12具有凸形状。第七透镜e7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3 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4具有凹形状。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6具有凹形状。滤光片e9具有物侧面s17和像侧面s1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8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9上。
[0208]
如表13所示,为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209][0210][0211]
表13
[0212]
如表14所示,在实施例5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1.00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 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7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3.31mm,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8.10mm。
[0213][0214]
表14
[0215]
实施例5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0216]
ttl/bfl=2.76,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0217]
bfl/(ct7 ct8)=4.60,其中,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ct7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为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218]
imgh
×
tan(semi-fov)=5.88mm,其中,imgh为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emi-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0219]
|f1/f|=1.42,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0220]
|f4/r7|=1.32,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221]
r3/(r3-r4)=4.45,其中,r3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222]
(|f6| |f8|)/f=2.07,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
[0223]
f567/f=1.35,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0224]
bfl/t45=3.16,其中,bfl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225]
t45/(t12 t23 t34)=3.04,其中,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空气间隔,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226]
|f67/f|=1.10,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7为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
[0227]
ct4/(ct3 ct5)=1.49,其中,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
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228]
sd11/sd21 sd11/sd31=2.07,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21为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为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0229]
(sag71 sag81)/sag72=2.42,其中,sag71为第七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2为第七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81为第八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八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0230]
|f567/f78|=1.39,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78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
[0231]
在实施例5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八透镜e8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5 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a
12
、a
14
、a
16
、a
18
、a
20
、 a
22
、a
24
、a
26
、a
28
和a
30

[0232]
[0233][0234]
表15
[0235]
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c 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0a至图10c所示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236]
具体实施例6
[0237]
图11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6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第八透镜e8、滤光片e9和成像面s19。
[0238]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2具有凸形状。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3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4具有凹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6具有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8具有凸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0具有凹形状。第六透镜e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12具有凸形状。第七透镜e7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3 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4具有凹形状。第八透镜e8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6 具有凹形状。滤光片e9具有物侧面s17和像侧面s1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8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9上。
[0239]
如表16所示,为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240][0241]
表16
[0242]
如表17所示,在实施例6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0.88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 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7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3.33mm,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imgh=8.10mm。
[0243][0244]
表17
[0245]
实施例6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0246]
ttl/bfl=2.74,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0247]
bfl/(ct7 ct8)=4.62,其中,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ct7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为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248]
imgh
×
tan(semi-fov)=5.95mm,其中,imgh为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emi-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0249]
|f1/f|=1.40,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0250]
|f4/r7|=1.35,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251]
r3/(r3-r4)=4.36,其中,r3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252]
(|f6| |f8|)/f=2.09,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
[0253]
f567/f=1.17,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0254]
bfl/t45=3.52,其中,bfl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255]
t45/(t12 t23 t34)=2.74,其中,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空气间隔,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256]
|f67/f|=1.19,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7为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
[0257]
ct4/(ct3 ct5)=1.31,其中,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258]
sd11/sd21 sd11/sd31=2.09,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21为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为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0259]
(sag71 sag81)/sag72=2.34,其中,sag71为第七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2为第七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81为第八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八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0260]
|f567/f78|=1.26,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78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
[0261]
在实施例6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八透镜e8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18 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6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4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a
12
、a
14
、a
16
、a
18
、a
20
、 a
22
、a
24
、a
26
、a
28
和a
30

[0262]
[0263][0264]
表18
[0265]
图12a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2b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2c 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2a至图12c所示可知,实施例6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266]
具体实施例7
[0267]
图13为本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实施例7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第八透镜e8、滤光片e9和成像面s19。
[0268]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2具有凸形状。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3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4具有凹形状。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6具有凹形状。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7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8具有凸形状。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0具有凸形状。第六透镜e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具有凹形状,像侧面s12具有凸形状。第七透镜e7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3 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4具有凹形状。第八透镜e8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5具有凸形状,像侧面s16 具有凹形状。滤光片e9具有物侧面s17和像侧面s1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表面s1至s18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9上。
[0269]
如表19所示,为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270][0271]
表19
[0272]
如表20所示,在实施例7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9.90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镜头成像面s17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2.60mm,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7.10mm。
[0273][0274]
表20
[0275]
实施例7中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
[0276]
ttl/bfl=2.93,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
[0277]
bfl/(ct7 ct8)=3.15,其中,bfl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ct7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为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278]
imgh
×
tan(semi-fov)=5.01mm,其中,imgh为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semi-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0279]
|f1/f|=1.48,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0280]
|f4/r7|=1.05,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0281]
r3/(r3-r4)=3.88,其中,r3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282]
(|f6| |f8|)/f=2.79,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
[0283]
f567/f=1.54,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0284]
bfl/t45=3.20,其中,bfl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285]
t45/(t12 t23 t34)=2.54,其中,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空气间隔、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空气间隔,t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空气间隔。
[0286]
|f67/f|=1.60,其中,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67为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
[0287]
ct4/(ct3 ct5)=1.25,其中,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0288]
sd11/sd21 sd11/sd31=1.94,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21为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为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0289]
(sag71 sag81)/sag72=2.08,其中,sag71为第七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72为第七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81为第八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八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0290]
|f567/f78|=1.29,其中,f567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f78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
[0291]
在实施例7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八透镜e8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表21 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7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a
12
、a
14
、a
16
、a
18
、a
20
、 a
22
、a
24
、a
26
、a
28
和a
30

[0292]
[0293][0294]
表21
[0295]
图14a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4b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4c 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4a至图14c所示可知,实施例7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296]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改进、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