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2022-10-25 21:48: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感器。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电感器具有特殊的引脚配置及绕线形态,故可将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的引脚间距最大化,并可为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提供额外的技术选择。


背景技术:

2.图1是传统的电感器的示意图。参照图1,传统的电感器1包含五个引脚(pin),分别为引脚p11、引脚p12、引脚p13、引脚p14、引脚p15。电感器11还包含磁芯m1与导线l11(图中以实线呈现)、导线l12(图中以间距相对较大的虚线呈现)、导线l13(图中以间距相对较小的虚线呈现)。磁芯m1具有一长方体结构,且所述五个引脚皆设置于磁芯m1的一矩形平面pl1上。具体而言,引脚p11、引脚p12、引脚p13设置于矩形平面pl1的一短边上,且引脚p14与引脚p15则设置于矩形平面pl1的另一短边上。
3.导线l11耦接于引脚p11与引脚p14,且导线l12耦接于引脚p12与引脚p14(亦即,引脚p14为电感器1的中心抽头),导线l13则耦接于引脚p13与引脚p15。导线l1与导线l2是以相同的一第一方向(例如:顺时钟方向)共同缠绕磁芯m1,导线l13则是以相反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缠绕磁芯m1。
4.于电感器1中,由于引脚p11与引脚p12皆耦接于引脚p14,故导线l1与导线l2可共同形成初级绕组,而导线l13则可作为次级绕组。由此可知,无论引脚p11、引脚p12、引脚p13在其所位于的短边上是如何设置的,电感器1中的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的引脚间距皆无法被有效地最大化,进而影响各绕组的引脚之间的隔离度。
5.有鉴于此,如何将具有五个引脚及长方体磁芯的电感器的初、次级绕组的引脚间距最大化,实为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至少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感器。该电感器包含一磁芯、一第一引脚、一第二引脚、一第三引脚、一第四引脚、一第五引脚、一第一导线、一第二导线、以及一第三导线。该磁芯具有一长方体结构,且包含一第一平面。该第一平面包含一第一短边、一第二短边、一第一长边、以及一第二长边。该第一引脚、该第二引脚、该第三引脚、该第四引脚、及该第五引脚皆设置于该第一平面,且该第一引脚及该第三引脚设置于该第一短边的两端,该第二引脚及该第五引脚设置于该第二短边的两端,且该第四引脚设置于该第一长边的一中间处或该第二长边的一中间处。该第一导线的两端分别耦接至该第一引脚及该第二引脚,且该第一导线以一第一方向沿该第一长边或该第二长边缠绕该磁芯,以形成一第一绕组。该第二导线的两端分别耦接至该第三引脚及该第四引脚,且该第二导线以该第一方向沿该第一长边或该第二长边缠绕该磁芯,以形成一第二绕组。该第三导线的两端分别耦接至该第四引脚及该第五引脚,且该第三导线以该第一方向沿该第一长边或该第二长边缠绕该磁芯,以形成一第三绕组。
7.在参阅附图及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本领域技术人员便可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案。
附图说明
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9.图1是传统电感器的平面示意图;以及
10.图2与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的电感器的平面的示意图。
11.附图标号说明:
12.1:传统的电感器
13.2、3:电感器
14.l11、l12、l13、l21、l22、l23、l31、l32、l33:导线
15.le1、le2:长边
16.m1、m2、m3:磁芯
17.p11、p12、p13、p14、p15、p21、p22、p23、p24、p25、p31、p32、p33、p34、p35:引脚
18.pl1、pl2、pl3:平面
19.se1、se2:短边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的实施例用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说明,于以下实施例及附图中,与本实用新型无关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示出,且附图中各元件间的尺寸关系仅为求容易了解,非用以限制实际的比例。于本文中,附加于部份元件前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用语仅是为了区隔各元件,而非用于限制各元件间的顺序关系。
2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的电感器的一矩形平面的示意图。图2所示内容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参照图2,一电感器2可包含五个引脚(即,引脚p21、引脚p22、引脚p23、引脚p24、引脚p25)、导线l21(图中以实线呈现)、导线l2(图中以间距相对大的虚线呈现)、导线l23(图中以间距相对小的虚线呈现)以及磁芯m2。
22.磁芯m2可具有一长方体结构,故可包含矩形的一平面pl2。平面pl2可包含长边le1、长边le2、短边se1、短边se2。在电感器2中,所述五个引脚可皆设置于平面pl2上,且引脚p21与引脚p23可设置于短边se1的两端上,引脚p22与引脚p25可设置于短边se2的两端上(相当于引脚p21与引脚p22可设置于长边le1的两端上,而引脚p23与引脚p25可设置于长边le2的两端上),引脚p24则可设置于长边le2的一中间处。
23.导线l21的两端可耦接于引脚p21与引脚p22,导线l22的两端可耦接于引脚p23与引脚p24,导线l23的两端则可耦接于引脚p24与引脚p25。在某些实施例中,各导线与引脚间的耦接可以是通过焊接的形式来实现。
24.导线l21、导线l22、导线l23可皆以相同的一第一方向沿长边le1与长边le2缠绕磁芯m2。举例而言,导线l21可自引脚p21起,沿长边le1与长边le2并以一顺时钟方向缠绕磁芯m2至引脚p22,进而形成一第一绕组。导线l22可自引脚p23起,沿长边le1与长边le2并同样
以顺时钟方向缠绕磁芯m2至引脚p24,进而形成一第二绕组。导线l23可自引脚p24起,沿长边le1与长边le2并同样以顺时钟方向缠绕磁芯m2至引脚p25,进而形成一第三绕组。本段所述的导线绕线方式可避免两条引线在靠近引脚端产生悬空的交叉点。所述交叉点容易于引脚焊接的过程中沾锡或因张力而造成绝缘层破损,进而影响绕组间的隔离度。
25.须说明,图中所示的各绕组结构仅是为了展示各导线的缠绕方向。实务上,在某些实施例中,各绕组可以是密集且紧凑地包覆磁芯m2的绕线区域的局部或全部。因此,图中有包覆同一区域的两绕组(例如:该第一绕组与该第二绕组,或是该第一绕组与该第三绕组)可具有上、下层的位置关系。
26.进一步而言,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组可包覆该第二绕组及该第三绕组。换言之,该第二绕组及该第三绕组可皆位于该第一绕组的内部。此外,在某些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组可位于该第二绕组及该第三绕组的内部(亦即,该第二绕组及该第三绕组各自包覆该第一绕组的局部)。此二种叠层顺序虽些微降低了信号耦合效果,却可大幅提高电感器2的制造效率。
27.在某些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组可包覆该第三绕组,且该第二绕组可以是位于该第一绕组的外部(亦即,包覆该第一绕组的局部),而此种叠层顺序可使“导线l21的长度”与“导线l22和导线l23的长度和”二者间的差异最小化。甚至在某些实施例中,导线l21的长度可以是导线l22的长度与导线l23的长度的总和。
28.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组的匝数可以是该第二绕组的匝数与该第三绕组的匝数的一总和,由此形成一个一比一的变压器。
29.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的另一电感器的一矩形平面的示意图。图3所示内容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参照图3,一电感器3与上述的电感器2一样可包含五个引脚(即,引脚p31、引脚p32、引脚p33、引脚p34、引脚p35)、导线l31(图中以实线呈现)、导线32(图中以间距相对大的虚线呈现)、导线l33(图中以间距相对小的虚线呈现)以及磁芯m3,且磁芯m3可同样具有长方体结构,故可包含矩形的一平面pl3。平面pl3可包含长边le1、长边le2、短边se1、短边se2。
30.在电感器3中,所述五个引脚可皆设置于平面pl3上,且引脚p31与引脚p33可设置于短边se1的两端上,引脚p32与引脚p35可设置于短边se2的两端上(相当于引脚p31与引脚p32可设置于长边le1的两端上,而引脚p33与引脚p35可设置于长边le2的两端上)。与上述的电感器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电感器3中,引脚p34可改为设置于长边le1的一中间处。
31.导线l31的两端可耦接于引脚p31与引脚p32,导线l32的两端可耦接于引脚p33与引脚p34,导线l33的两端则可耦接于引脚p34与引脚p35。在某些实施例中,各导线与引脚间的耦接可以是通过焊接的形式来实现。
32.导线l31、导线l32、导线l33可皆以相同的一第一方向沿长边le1与长边le2缠绕磁芯m3。举例而言,导线l31可自引脚p31起,沿长边le1与长边le2并以一顺时钟方向缠绕磁芯m3至引脚p32,进而形成一第一绕组。导线l32可自引脚p33起,沿长边le1与长边le2并同样以顺时钟方向缠绕磁芯m3至引脚p34,进而形成一第二绕组。导线l33可自引脚p34起,沿长边le1与长边le2并同样以顺时钟方向缠绕磁芯m3至引脚p35,进而形成一第三绕组。本段所述的导线绕线方式可避免两条引线在靠近引脚端产生悬空的交叉点。所述交叉点容易于引脚焊接的过程中沾锡或因张力而造成绝缘层破损,进而影响绕组间的隔离度。
33.须说明,图3中所示的各绕组结构仅是为了展示各导线的缠绕方向。实务上,在某些实施例中,各绕组可以是密集且紧凑地包覆磁芯m3的绕线区域的局部或全部。因此,图中有包覆同一区域的两绕组(例如:该第一绕组与该第二绕组,或是该第一绕组与该第三绕组)可具有上、下层的位置关系。
34.进一步而言,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组可包覆该第二绕组及该第三绕组。换言之,该第二绕组及该第三绕组可皆位于该第一绕组的内部。此外,在某些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组可位于该第二绕组及该第三绕组的内部(亦即,该第二绕组及该第三绕组各自包覆该第一绕组的局部)。此二种叠层顺序虽些微降低了信号耦合效果,却可大幅提高电感器3的制造效率。
35.在某些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组可包覆该第三绕组,且该第二绕组可以是位于该第一绕组的外部(亦即,包覆该第一绕组的局部),而此种叠层顺序可使“导线l31的长度”与“导线l32和导线l33的长度和”二者间的差异最小化。甚至在某些实施例中,导线l31的长度可以是导线l32的长度与导线l33的长度的总和。
36.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组的匝数可以是该第二绕组的匝数与该第三绕组的匝数的一总和,由此形成一个一比一的变压器。
37.综上所述,无论是图2所示的电感器2还是图3所示的电感器3,其引脚的设置方式皆可将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的引脚间距最大化(亦即,接近短边se1或短边se2的长度),由此可提高引脚间的隔离度并且降低于焊接时因溢锡而造成的短路风险。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感器2和电感器3独特的结构设计可在电感器及/或信号目标设备的位置的设置条件相对受限的情况下为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提供另一种技术选择,进而避免或相当程度地缩小所传信号的路程差及时间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确实解决了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此外,无论是电感器2还是电感器3,其中各绕组间的叠层关系皆可通过单线绕线机台而实现,亦即,电感器2和电感器3皆可由单线绕线机台所制造出,而无需使用成本高昂的双线绕线机台。
38.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及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可由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