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18:56: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发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


背景技术:

2.摩托车发动机包括缸头、缸盖和固定在缸头底面的缸体,缸头上具有下结合面,缸体上具有上结合面,上结合面和下结合面配合抵紧,缸体内设有燃烧室,燃烧室内设有活塞,活塞通过连杆带动下方曲轴箱内的曲轴运转,而缸头内则设有与燃烧室顶部连通的进气道和排气道,进气道和排气道处均设有气门,在缸头内还设有凸轮轴和摇臂轴,摇臂轴上设有摇臂,摇臂一端抵靠凸轮轴上的凸轮,另一端与气门顶部抵靠,通过凸轮轴转动带动摇臂摆动,进而带动气门移动实现燃烧室的进气和排气,同时为了对发动机降温,缸体和缸头上均设有供冷却液流通且相互连通的水套,水套环绕燃烧室布置,水套用于燃烧室和发动机内的散热,为了保证冷却液在缸体和缸头上水套的连接处不泄漏,缸头底面和缸体的顶面之间设置密封圈并通过螺栓拧紧实现密封连接。
3.由于燃烧室通过排气通道排出的废气存在燃烧不充分的可能,因此需要对排气通道排出的废气做进一步净化处理,使得有害气体含量下降,为此在缸头上还会设有二次补气结构,即将外部空气引入排气通道内,与排气通道内高温废气进一步混合反应,以实现净化。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720106314.5]中公开的连体补气缸头,缸头上开设有二次补气孔,缸头在二次补气孔上设有仅能单向进气的二次补气阀,二次补气阀和缸头之间还设有耐高温密封垫、隔热垫、簧片阀。
[0004]
上述结构中,由于二次补气阀直接设置在缸头上,二次补气阀靠近发动机缸头上的排气道,而排气道内温度过高、压力大,很容易造成二次补气阀的密封垫、隔热垫等部件的老化失效,影响补气效率,降低对废气的净化效果,而且缸头上设有水套,如果延长二次补气孔的孔深,二次补气孔需要避让水套,发动机内的水套通常呈筒状,因此二次补气孔需要沿着水套外圈设置,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保证结构简单的同时保证废气净化效果。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所述发动机包括具有排气道的缸头、位于缸头下方的缸体以及用于固连缸体和缸头的螺栓,缸头上具有下结合面,缸体上具有与下结合面抵紧密封的上结合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补气结构包括开设在缸头上的上进气道和开设在缸体上的下进气道,所述上进气道的一端与排气道连通,另一端贯穿下结合面,所述下进气道的一端贯穿上结合面,另一端设有用于进气的单向进气组件,所述上进气道和下进气道连通且均靠近螺栓设置。
[0007]
外界气体从单向进气组件进入下进气道后通过上进气道进入排气道并在排气道
内的高温环境下与废气反应,实现对废气的净化,将下进气道开设在缸体上,使单向进气组件能够布置在缸体上,单向进气组件远离排气道使得单向进气组件不会受热老化,保证单向进气组件能的进气效果,保证废气的净化效果;同时本结构将上进气道和下进气道设置在缸体和缸头上,上进气道和下进气道分别贯穿下结合面和上结合面,减少了上结合面和下结合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上结合面和下结合面在上进气道和下进气道周侧位置的配合紧密度降低,甚至会影响到上结合面和下结合面之间整体的密封效果,造成水套漏水,因此本结构将上进气道和下进气道靠近螺栓设置,螺栓利用紧固力使缸体和缸头之间密封固连,缸体和缸头之间越靠近螺栓的位置受到的紧固力越大,密封效果越好,借用螺栓的紧固力使上结合面和下结合面在上进气道和下进气道周侧紧密贴合,弥补上述缺陷,并且保证整个发动机结构紧凑布置。
[0008]
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中,所述缸体上具有自外侧壁凸出的凸缘,所述缸头上具有自外侧壁凸出且与凸缘配合的凸肩,所述上进气道开设在凸肩上并与排气道连通,所述下进气道开设在凸缘上。凸缘和凸肩的设置使上进气道在下结合面上的开口和下进气道在上结合面上的开口远离现有发动机就存在的水套,进一步减少因接触面积减少而造成上结合面和下结合面之间配合的紧密度降低,保证上结合面和下结合面之间的密封效果。
[0009]
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中,所述凸缘上具有与下结合面相齐平的作用面,所述凸肩上具有与上结合面相齐平的配合面,所述螺栓的两端分别穿过作用面和配合面并使两者抵紧密封。螺栓拧紧配合面和作用面时,紧固力能从配合面和作用面之间快速传递至上结合面和下结合面之间,减少中间传递紧固力时的损耗,保证上结合面和下结合面之间紧密贴合,进而保证缸体和缸头之间的密封效果。
[0010]
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中,所述上进气道包括水平设置的水平通道和竖直设置并与水平通道连通的竖直通道,所述水平通道与排气道的侧部连通。气体从竖直通道进入水平通道后再进入排气道,降低气体在进气道内的流通速度,水平通道连接在排气道侧部,能减少排气道内废弃油气掉入水平通道内而造成水平通道内壁油液堆积,保证进气道内进气速率,确保排气道内废气能够充分燃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同时竖直设置的的竖直通道利用缸头竖向上的空间,使进气道和螺栓之间能够布置得更紧凑。
[0011]
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中,所述水平通道开设在缸头上且水平通道的一端贯穿缸头的外壁形成清理口,所述清理口内可拆卸连接有堵头。在需要清理时,将清理口内的堵头拆卸下来后,通过清理口能对进气道进行清理,避免油液残留堆积在进气道内而影响进气道内气体进入速率,确保排气道内气体的充分燃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0012]
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中,所述上进气道内设置有呈筒状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的一端伸出上进气道并插入下进气道内。定位销可以在组装阶段用于上进气道和下进气道之间的快速对准,还可以在缸体和气缸头之间的相交处和进气道之间形成隔离,避免气体从缸体和气缸头之间的相交处泄漏,保证气体能够充分地从进气道内进入排气道,实现排气道内气体的充分燃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0013]
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中,所述定位销的两端分别抵紧在上进气道和下进气道内,所述定位销与螺栓平行。平行设置的定位销和螺栓能够相互配合共同限制缸头和缸体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以保证上进气道和下进气道始终能够对准连通,避免
气体泄漏。
[0014]
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中,所述下进气道竖直设置,所述缸体的周向外侧壁上具有凹入并与下进气道连通的进气凹口,所述单向进气组件设置在进气凹口的开口处。外界气体从进气凹口后进入竖直设置的下进气道、竖直通道再进入水平设置的水平通道最终进入排气道,这个过程中,气体的流通方向有多次改变,能够拉长流通行程,减慢气体流通速度,避免气体形成挤流,而减少噪音。
[0015]
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中,所述单向进气组件包括具有进气口的安装框和具有弹性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设置在安装框上并遮盖进气口,所述弹性片能在外力作用下摆动使进气口打开。发动机工作时排气道内处于负压,对弹性片产生吸力,弹性片摆动漏出进气口,从而将外界气体吸入至排气道内,排气道内处于正压后,弹性片则恢复形变封堵进气口位置,避免排气道内废气从上进气道和下进气道处排出。
[0016]
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中,所述单向进气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安装框上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呈弧状,所述弹性片位于限位板与安装框之间,所述弹性片能在摆动设定角度后与限位板抵靠。在弹性片摆动打开进气口后,限位板不仅能限制弹性片的摆动幅度,还能对弹性片进行支撑,保护弹性片,以确保其可以有效复位封堵进气口。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摩托车发动机的二次补气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0018]
1、通过将进气道靠近用于锁紧缸头和缸体的螺栓设置,借用螺栓的锁紧力提高缸头和缸体在进气道处的贴合效果,无需增加密封部件或者对结构进行大调整,节约成本。
[0019]
2、进气道内的气体从排气道的侧部进入,减少排气道内油气掉入进气道内,减少进气道内残留油液堆积而影响气体进入速率。
[0020]
3、进气道的进气端设置了能够封堵安装框进气口的弹性片,利用排气道内的负压打开弹性片,再利用弹性片的弹力封堵进气口,实现进气道的单向进气。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摩托车发动机中涉及二次补气结构的爆炸图。
[0022]
图2是本摩托车发动机中涉及二次补气结构的第一视角剖视图。
[0023]
图3是图2中的a处放大图。
[0024]
图4是本摩托车发动机中涉及二次补气结构的俯视图。
[0025]
图5是图4中的b-b剖视图。
[0026]
图6是本摩托车发动机中涉及二次补气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7是图6中的c-c剖视图。
[0028]
图8是本摩托车发动机中涉及二次补气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9是本摩托车发动机中涉及二次补气结构的爆炸图。
[0030]
图中,1、缸体;1a、上结合面;1b、凸缘;1b1、作用面; 1c、进气凹口;1d、下进气道;2、缸头;2a、排气道;2b、下结合面;2c、清理口;2d、凸肩;2d1、配合面;2e、上进气道;2e1、水平通道;2e2、竖直通道;3、螺栓;4、堵头;5、定位销;6、单向进气组件;6a、安装框;6a1、进气口;6b、弹性片;6c、限位板;7、进气罩;7a、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2]
如图1、图7所示,摩托车发动机包括具有水套的缸体1和固定在缸体1上方的缸头2,结合图2所述,缸头2上具有排气道2a,缸体1和缸头2之间通过螺栓3锁紧连接,螺栓3竖直设置,缸体1上具有下结合面2b,缸头2上具有上结合面1a,上结合面1a和下结合面2b均围绕水套设置,缸体1的上结合面1a 和缸头2的下结合面2b相互贴合,二次补气结构包括开设在缸头 2上的上进气道2e和开设在缸体1上的下进气道1d,上进气道2e的一端与排气道2a连通,另一端贯穿下结合面2b,下进气道 1d的一端贯穿上结合面1a,另一端设有用于进气的单向进气组件 6,上进气道2e和下进气道1d连通且均靠近螺栓设置,上进气道 2e和下进气道1d靠近螺栓3,再结合图1、图9所示,缸头2的外壁上具有凸出的凸肩2d,缸体1的外壁上均具有凸出的凸缘1b,凸肩2d上具有与缸头2的下结合面2b齐平的配合面2d1,凸缘 1b上具有与缸体1的上结合面1a齐平的作用面1b1,螺栓3的两端分别穿过作用面1b1和配合面2d1并螺接在凸肩2d和凸缘1b 上使作用面1b1和配合面2d1之间以及上结合面1a和下结合面 2b之间能够抵靠密封,上进气道2e开设在凸肩2d上,下进气道 1d开设在凸缘1b上,利用螺栓3的紧固力在上进气道2e和下进气道1d的周侧使上结合面1a和下结合面2b抵紧密封。
[0033]
如图3所示,上进气道2e包括水平设置的水平通道2e1和竖直设置的竖直通道2e2,竖直通道2e2的一端和水平通道2e1连通,竖直通道2e2的另一端贯穿下结合面2b,水平通道2e1的一端连接在排气道2a的侧部,上进气道2e内设置有呈筒状的定位销5,定位销5的一端伸出竖直通道2e2并插入下进气道1d内,且定位销5的两端抵紧在竖直通道2e2和下进气道1d内,定位销 5和螺栓3平行设置,定位销5能在竖直通道2e2和下进气道1d 之间的连接处形成隔离,避免气体从竖直通道2e2和下进气道1d 的连接处泄漏。
[0034]
如图3所示,水平通道2e1的另一端贯穿缸头2的外壁形成清理口,清理口内可拆卸连接有堵头4,通过拆卸堵头4可以对进气道内进行清理清理。
[0035]
如图5、图6所示,缸体1的外壁上具有凹入并与下进气道 1d连通的进气凹口1c,进气凹口1c的边缘处设置有能单向进气的单向进气组件6,本实施例中,再结合图7所示,单向进气组件6包括具有进气口6a1的安装框6a、有弹性的弹性片6b以及呈弧状的限位板6c,安装框6a固定在进气凹口1c的开口处,弹性片6b的一侧固定在安装框6a上,限位板6c的一侧固定在安装框6a上,弹性片6b位于限位板6c和安装框6a之间,排气道2a 内处于负压时,弹性片6b受到吸力作用朝进气凹口1c内摆动,实现进气道单向进气,在摆动至移动角度后弹性片6b贴靠在限位板6c上,限位板6c对弹性片6b进行支撑,当排气道2a内气压与外界气压一致后,吸力消失,弹性片6b能抵靠在安装框6a上并遮盖进气口6a1。再结合图8所示,缸体1上还固定有罩设在安装框6a上的进气罩7,进气罩7上具有凸出并呈筒状的进气管 7a,进气管7a水平设置,外界气体通过水平设置的进气管7a进入竖直设置的下进气道1d和竖直通道2e2再进入水平设置的水平通道2e 1,降低气体流通速度。
[0036]
本技术将进气道靠近螺栓3设置,即使上进气道2e和下进气道1d的开设减少了缸体1和缸头2的接触面积,但是上进气道 2e和下进气道1d布置在缸体1和缸头2外缘远离缸体1中心的水套,同时利用了螺栓3的紧固力,也能保证缸体1和缸头2之间连接处的气密性。
[0037]
如图1、图9所示,另外为了使缸头2和缸体1的体积更小一些,在凸缘1b和凸肩2d的
边缘中部位置设置向内凹入的凹槽,凹槽使凸缘1b和凸肩2d分为两个部分,上进气道2e和螺栓分别位于凸肩2d的两个部分,下进气道1d和螺栓分别位于凸缘1b 肥两个部分。
[0038]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39]
尽道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缸头2、缸体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定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