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持久迟滞效应的悬挂式电子油门踏板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13:38: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油门踏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持久迟滞效应的悬挂式电子油门踏板。


背景技术:

2.电子油门踏板通过输出电信号来精确控制节气门的开度,当道路不平或者施加在踏板上的压力不平稳时,将会导致电信号的不稳定,从而导致节气门开度的不稳定,进而导致发动机转速忽高忽低,导致燃油燃烧不充分,油耗增加;且由于驾驶人员需要用很大的力来维持油门踏板的位置,长时间驾驶容易疲劳。为此,本技术的申请人开发了一款专利号为cn110406377a的一种具有迟滞效应的悬挂式电子油门踏板,通过在脚踏连杆与弹簧座之间设置迟滞机构,实现了在驾驶过程中踏板保持迟滞效应的技术效果;但该专利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3.1、专利cn110406377a的脚踏连杆通过传感器轴与底座铰接,脚踏连杆头部与底座不接触,在驾驶过程过程中,当踩踏脚踏连杆时,脚踏连杆以传感器轴为支点向上自由转动,受力有翘起趋势导致受力空行程较大,从而使得安装在脚踏连杆头部的阻尼片与滑块间的挤压力减小,导致油门踏板整体的迟滞力下降,电信号的输出不稳定。
4.2、专利cn110406377a的阻尼片安装在脚踏连杆头部的下侧,在驾驶过程过程中,弹簧座利用杠杆原理将弹簧力传递给滑块,滑块提供正向力挤压阻尼片产生阻尼力,从而使得传感器轴受力不均匀易产生变形,导致迟滞力衰退较快。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持久迟滞效应的悬挂式电子油门踏板。
6.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具有持久迟滞效应的悬挂式电子油门踏板,包括脚踏连杆、底座、传感器轴、阻尼片、滑块、弹簧座及复位弹簧;脚踏连杆的头部通过传感器轴可转动地安装在底座内腔中,脚踏连杆的中部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弹簧座的尾部,弹簧座的中部与底座转动连接;四个阻尼片两个一组安装在脚踏连杆头部的外圆周面的左右两侧,同一侧的两个阻尼片形成一个两侧带有缺口的圆形摩擦面,脚踏连杆的头部通过四个阻尼片形成的两个圆形摩擦面分别与底座及固定安装在弹簧座头部的滑块摩擦转动连接。
8.进一步地,脚踏连杆头部上侧的两个阻尼片与底座内壁摩擦转动连接,脚踏连杆头部下侧的两个阻尼片与滑块摩擦转动连接。
9.进一步地,脚踏连杆的头部设有扇环形安装凸台,阻尼片设置为形状与所述扇环形安装凸台外形适配的空心弧形体,阻尼片通过过渡配合套装在所述扇环形安装凸台上且其底部插装在脚踏连杆的插条上。
10.进一步地,阻尼片由pom耐磨材料注塑成型。
11.进一步地,底座内腔的顶壁设有与安装在脚踏连杆上的阻尼片外弧形面适配的半圆孔。
12.进一步地,还包括电子盒及螺钉,电子盒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底座上且通过导线与传感器轴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的悬挂式电子油门踏板的阻尼片两个一组对称安装在传感器轴的外侧,同一侧的两个阻尼片形成一个圆形摩擦面,四个阻尼片形成两个圆形摩擦面,可有效分担油门踏板中传感器轴所受到的外力,降低传感器轴的变形风险,从而提供更加持久可靠的迟滞效应。
15.2、使脚踏连杆通过上侧的阻尼片与底座摩擦转动连接,从而使总成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驾驶过程中脚踏连杆向上转动的受力空行程减小,同时使得下侧两个阻尼片与滑块之间的接触也更紧密,迟滞效应增大,产生更加线性的力值输出。
16.3、减小单个阻尼片的尺寸大小,规避由于阻尼片为环形薄壁件,注塑容易产生变形不易装配的风险,同时使阻尼片具有更优的可加工性及可检测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成品油门踏板的结构可靠性及性能稳定性。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持久迟滞效应的悬挂式电子油门踏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的分解图。
19.图3为图4的左侧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脚踏连杆的主视结构图.
21.图5为图4的右侧视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图6沿a-a方向的剖视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9是图8的右侧视图。
26.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的阻尼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的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的弹簧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脚踏连杆;2、底座;3、传感器轴;4、阻尼片;5、滑块;6、弹簧座;7、复位弹簧;8、电子盒;9、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2.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迟滞效应的悬挂式电子油门踏板,包括脚踏连杆1、底座2、传感器轴3、阻尼片4、滑块5、弹簧座6、复位弹簧7、电子盒8及螺钉9;脚踏连
杆1的头部通过传感器轴3可转动地安装在底座2内腔中,脚踏连杆1的中部通过复位弹簧7连接弹簧座6的尾部,弹簧座6的中部与底座2转动连接;四个阻尼片4两个一组安装在脚踏连杆1头部的外圆周面的左右两侧,同一侧的两个阻尼片4形成一个两侧带有缺口的圆形摩擦面,脚踏连杆1的头部通过四个阻尼片4形成的两个圆形摩擦面分别与底座2 及固定安装在弹簧座6头部的滑块5摩擦转动连接;电子盒8通过螺钉9固定安装在底座2 上且通过导线与传感器轴3连接。
33.参阅图3~图5,脚踏连杆1的前端头部呈圆柱形,圆柱中心部轴向贯通设有传感器轴第一安装孔1-1,传感器轴第一安装孔1-1内圆周侧壁轴向设有四条均匀分布的长筋位,其中第一筋位1-2-1的宽度略大于另外三条第二筋位1-2-2的宽度;圆柱形头部的两端面分别设有扇环形的第一安装凸台1-3-1、第二安装凸台1-3-2、第三安装凸台1-3-3和第四安装凸台 1-3-4,第一安装凸台1-3-1和第二安装凸台1-3-2的横截面位于同一圆截面a上,第三安装凸台1-3-3和第四安装凸台1-3-4的横截面位于同一圆截面b上,且第一安装凸台1-3-1和第二安装平台1-3-2的内侧设置有3个与阻尼片4插合连接的插条1-4;脚踏连杆1的中部设有复位弹簧安装座b,尾部设置有踏板面。
34.参阅图6及图7,底座2的左右两侧壁的中心部分别贯通对应设有传感器轴第二安装孔 2-1-1及传感器轴第三安装孔2-1-2;传感器轴第二安装孔2-1-1的外侧设有四个安装电子盒的螺钉孔;传感器轴第二安装孔2-1-1及传感器轴第三安装孔2-1-2的上方内侧分别同心设有与阻尼片4摩擦接触的第一半圆孔2-2-1和第二半圆孔2-2-2,传感器轴第二安装孔2-1-1 及传感器轴第三安装孔2-1-2的在后侧下方贯通设有第一弹簧座安装孔2-3-1和第二弹簧座安装孔2-3-2。
35.参阅图8及图9,传感器轴3为阶梯轴,包括依次连接的小端3-3、中间段3-2及大端 3-1,中间段3-2的外径与脚踏连杆1的传感器轴第一安装孔1-1的内径适配,中间段3-2的外周面轴向均布有分别与脚踏连杆1第一筋位1-2-1、第二筋位1-2-2适配的第一长槽3-1-1 和第二长槽3-1-2,利用宽度较大的第一筋位与第一长槽适配,防止传感器轴安装时错位;传感器轴小端3-3的外径与底座2的传感器轴第二安装孔2-1-1内径适配,大端3-1外径与传感器轴第三安装孔2-1-2内径适配。
36.脚踏连杆1的头部伸入底座2的内腔,使传感器轴3的小端3-3依次穿过传感器轴第三安装孔2-1-2、传感器轴第一安装孔1-1可转动地插装在底座2的传感器轴第二安装孔2-1-1 内,传感器轴3大端3-1与底座2的传感器轴第三安装孔2-1-2转动连接,传感器轴3中间段3-2插装在脚踏连杆1的传感器轴第一安装孔1-1内与脚踏连杆1同步转动,从而实现底座2与脚踏连杆1的铰接。
37.参阅图10,阻尼片4为形状与脚踏连杆1的扇环形安装凸台外形适配的空心弧形体,且空心弧形体的底部内侧设置有与脚踏连杆1的插条1-4配合的插口4-1,四个阻尼片4通过过渡配合分别一一套装在脚踏连杆1的第一安装凸台1-3-1、第二安装凸台1-3-2、第三安装凸台1-3-3和第四安装凸台1-3-4上,且底部插装在插条4-1上。阻尼片4套装在脚踏连杆 1上且底部通过插装定位,可有效避免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位移,从而降低阻尼力。
38.参阅图11,滑块5的一端设有与弹簧座6的滑块固定柱6-2适配半圆槽5-1;另一端设有与阻尼片4适配的弧形面,弧形面上设有两个与阻尼片4外弧形面适配的摩擦面5-2。滑块5通过其半圆槽5-1卡合固定在弹簧座6的滑块固定柱6-2上,其摩擦面5-2与阻尼片4 摩
擦转动连接。
39.参阅图12,弹簧座6的后端的设有复位弹簧安装座a,中部的两侧对称设有第一半圆凸台6-1-1和第二半圆凸台6-1-2,两个半圆凸台分别与底座2的第一弹簧座安装孔2-3-1和第二弹簧座安装孔2-3-2适配;弹簧座6的中部的设有滑块固定柱6-2。弹簧座6通过其第一半圆凸台6-1-1和第二半圆凸台6-1-2与底座2转动连接,其尾部通过两端分别安装在复位弹簧安装座a和复位弹簧安装座b中的复位弹簧7与脚踏连杆1弹性连接,脚踏连杆1头部上侧的两块阻尼片4分别与底座2的第一弧形摩擦面2-2-1和第二弧形摩擦面2-2-2摩擦转动连接,脚踏连杆1头部下侧的两块阻尼片4分别与滑块5的两个摩擦面5-2摩擦转动连接。
40.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滑块5将脚踏连杆1传递的弹簧力转变为挤压阻尼片4的挤压力,从而使得脚踏连杆1同时与底座2及弹簧座6摩擦转动连接,从而产生迟滞效应,并且由于四个阻尼片4形成两个圆形摩擦面,可有效分担传感器轴3所受到的外力,从而降低了其变形的风险,因此可以提供更加持久可靠的迟滞效应。
4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