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06:29: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有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包括废液回收容器和排出部,该废液回收容器容纳从液体喷头喷出的废液,该排出部具有将废液排出到废液回收容器的排出口。上述废液回收容器构成为相对于排出部能够拆装。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30761号公报
4.然而,在上述装置的废液回收容器的更换中,在将废液回收容器从排出部拆下,到安装新的废液回收容器为止的期间,油墨有可能从排出口滴落。因此,有可能产生装置内部被废液污染、废液附着于布线基板等各种问题。因此,本技术的课题在于,在从废液保持容器被拆下到安装新的废液保持容器为止的期间,抑制油墨从排出口滴落。


技术实现要素:

5.记录装置具备:装置主体;记录部,其向介质喷出液体并进行记录;废液回收部,其回收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产生的废液;以及废液贮存部,其贮存经由所述废液回收部回收的所述废液,所述废液贮存部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拆装,所述废液回收部具有将回收的所述废液排出到所述废液贮存部的排出部,所述排出部具有拦阻所述废液的拦阻部。
附图说明
6.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7.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8.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9.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10.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液贮存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11.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液贮存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12.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液回收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13.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液回收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14.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液回收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15.图10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16.图10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17.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液保持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18.图12是表示其他废液保持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19.图13是表示其他废液贮存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20.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21.图15是表示其他排出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22.图16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23.图16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0

记录装置,12

装置主体,30

滑架,32

记录头,34

压板,35

贯通孔,40

清洁部,41

盖,50

废液回收部,51

接收部,51a

平坦部,51b

壁部,52

凹部,60

废液贮存部,61

把手部,62

框架,63

第一吸收体,64

开口,65

第三吸收体,70

底板部,71

废液保持部,72

立壁,73

凹部,74

第二吸收体,100

排出部,101

槽部,110、110a、110b

拦阻部,120

阀,121a

第一开闭板,121b

第二开闭板,122、123

隔断壁。
具体实施方式
26.1.第一实施方式
27.首先,对记录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0是向介质p(例如用纸)喷出作为液体的油墨而进行记录的串行方式的喷墨打印机。
28.图1以及图2是表示记录装置10的结构的立体图。
29.需要说明的是,在记录装置10设置在与x轴和y轴平行的xy平面(水平面)上的状态下,沿着z轴的方向为上下方向, z方向为上方向,-z方向为下方向。另外,沿着y轴的方向为前后方向, y方向侧为前方向(前表面侧),-y方向侧为后方向(背面侧)。另外,沿着x轴的方向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 x方向侧为左方向,-x方向侧为右方向。
30.如图1以及图2所示,装置主体12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13和配置在壳体13上的原稿读取装置14。原稿读取装置14具备载置读取用的原稿的由透明的玻璃等构成的水平的原稿载置面15,和能够覆盖该原稿载置面15的原稿罩16。原稿罩16设置成能够在从上方覆盖原稿载置面15的关闭状态(图1)和从该关闭状态打开而开放原稿载置面15的上方区域的打开状态(图2)之间,以沿着宽度方向的x轴为转动中心进行开闭动作。
31.在壳体13的外表面,在成为装置主体12的正面的前表面17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从内部排出介质p的排出口18。在排出口18的内部设置有堆叠器19,该堆叠器19用于将从壳体13内向近前侧排出的介质p以载置状态进行支承。
32.在壳体13的前表面17的上部设置有由记录装置10的用户操作的操作部20。操作部20是以沿着x轴的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横长的面板。操作部20设置有在打开或关闭记录装置10时操作的电源按钮21和在输入各种操作信息时操作的操作按钮22。另外,设置有能够显示记录装置10的操作状态等的液晶显示体23。液晶显示体23也可以是触摸面板。
33.油墨供给部25设置在壳体13的前表面17。油墨供给部25向记录头32(图3)供给油墨。油墨供给部25包括多个油墨罐26等。油墨罐26是能够容纳油墨的容器。
34.接着,对记录装置1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35.如图3所示,记录装置10具备作为记录部的记录头32和搭载有该记录头32的滑架30。
36.滑架30由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的导轨33支承,并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往复移动。
37.在记录头32的下方配置有支承被输送的介质p的压板34。
38.记录头32具备多个喷嘴,将油墨作为液滴喷出到被支承在压板34上的介质p上。压板34呈板状。
39.记录装置10具备从未图示的供纸部经由压板34向排出口18输送介质p的输送机构。另外,在滑架30沿x轴移动的过程中,通过交替进行记录头32喷出液滴而进行1遍扫描行程量的记录的记录动作,和将介质p输送到下一个记录位置的输送动作,在介质p上记录图像或文档等。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油墨供给部25和油墨罐26配置在与滑架30不同的位置上的离架式,但也可以是油墨供给部25和油墨罐26能够拆装地搭载在滑架30上的架上式。另外,记录装置10并不限定于串行方式,也可以是记录头32是在介质p的最大宽度的整个区域配置的长条状的行式头,能够在介质p的整个宽度区域一齐喷出液滴的行式方式。
41.记录装置10还具备清洁部40。清洁部40为了将记录头32保持为正常的状态,从记录头32强制排出油墨、空气(清洁动作)。
42.清洁部40具备盖41。在记录装置10不进行记录动作的期间,滑架30配置在从记录动作中的记录区域离开的位置即原位置。
43.盖41配置在原位置,是有底箱状的部件。盖41能够通过升降机构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移动。盖41通过上升而与记录头32的下表面侧抵接。由此,盖41以覆盖形成于记录头32的下表面的喷嘴的方式形成封闭空间。通过该封闭空间,能够抑制记录头32的喷嘴内的油墨的干燥。
44.盖41经由吸引管与吸引泵连接。吸引泵通过在封闭空间状态下进行驱动,经由吸引管吸引记录头32内的油墨、空气。由此,记录头32内的劣化的油墨(干燥而增粘的油墨)被吸出,记录头32维持(恢复)为正常的状态。
45.另外,为了将记录头32保持为正常的状态,定期地进行从记录头32向盖41强制喷出油墨,排出记录头32内的劣化了的油墨的冲洗工作。
46.通过清洁动作或冲洗动作而从记录头32排出的油墨作为废液被处理。
47.另外,在所谓的无边距印刷时也会产生废液。具体而言,在利用记录头32进行记录时,从记录头32喷出到介质p的端部的外侧的油墨成为废液。
48.如上所述,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产生的废液被废液回收部50回收。然后,由废液回收部50回收的废液被排出到废液贮存部60,被排出的废液由废液贮存部60贮存。
49.接着,对废液贮存部60的结构进行说明。
50.废液贮存部60贮存经由废液回收部50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产生的废液。
51.废液贮存部60相对于装置主体12能够拆装。在废液贮存部60中能够贮存废液的量有限,因此需要更换新的废液贮存部60。因此,在废液贮存部60中的废液达到规定的贮存量的情况下,将使用中的废液贮存部60从装置主体12拆下,并将新的废液贮存部60安装在装置主体12上。
52.废液贮存部60中的废液的规定量例如通过从记录头32喷出的油墨的累计量来判断。当喷出的油墨的累计量达到规定的量时,在液晶显示体23上显示需要更换废液贮存部60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用户将安装到装置主体12的后表面侧的背面罩11从装置主体12拆下。由此,如图5所示,废液贮存部60露出。废液贮存部60以被底板部70支承的
状态配置。在废液贮存部60上形成有用于钩挂手指的把手部61。用户能够在将手指放在把手部61上的状态下向-y方向拉拽,从而从装置主体12拆下废液贮存部60。
53.图6是表示废液贮存部60的结构的局部剖切图。如图6所示,废液贮存部60大致呈长方体,具备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框架62和容纳在框架62内部的第一吸收体63。第一吸收体63例如是无纺布,吸收废液。第一吸收体63铺满框架62内部整体。由此,废液以被第一吸收体63吸收的状态被保持,从而在将废液贮存部60从装置主体12拆下时,能够抑制贮存在框架62内的废液漏出到外部。
54.另外,在废液贮存部60的框架62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开口64(贯通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框架62的 y方向的端面。由废液回收部50回收的废液经由开口64被导入到第一吸收体63。
55.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废液贮存部60安装在装置主体12的情况下,在使开口64朝向 y方向的状态下将废液贮存部60插入装置主体12内,并将废液贮存部60设置在底板部70上。然后,用户将背面罩11安装到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当更换新的废液贮存部60时,从记录头32喷出的油墨的累计量被重置。
56.接着,对废液回收部50的结构进行说明。
57.如图7所示,在压板34的下方配置有废液回收部50。废液回收部50呈板状,是能够支承压板34整体的大小。在压板34设置有多个贯通孔35。贯通孔35是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是用于在无边距印刷时将在介质p的端部的外侧废弃的废液导出到配置在下方的废液回收部50的孔。
58.如图8所示,废液回收部50具备接收从压板34导出的废液的接收部51。接收部51包括具有平坦面的平坦部51a和划分平坦部51a的壁部51b,利用由壁部51b划分的平坦部51a接收从压板34导出的废液。
59.另外,废液回收部50具有比平坦部51a的平面向下方凹陷的凹部52。凹部52配置在废液回收部50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中央部。由此,能够使平坦部51a的废液容易地向凹部52流动。
60.需要说明的是,废液回收部50不限于无边距印刷时产生的废液的回收,能够经由盖41回收由清洁部40进行清洁时排出的废液或冲洗时排出的废液。
61.废液回收部50具有将回收的废液排出到废液贮存部60的排出部100。本实施方式的排出部100设置有向-y方向突出、供废液流动的槽部101。槽部101具有沿着y轴的细长的凹陷。对于排出部100的外形,沿着x轴的尺寸朝向-y方向逐渐变小。另外,对于排出部100的外形,沿着z轴的尺寸朝向-y方向逐渐变小。即,排出部100的外形形成为朝向-y方向变尖的形状。排出部100从凹部52的底部向-y方向突出。另外,槽部101朝向-y方向向下方倾斜。由此,能够使废液容易地从凹部52向废液贮存部60流动。
6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排出部100配置在废液回收部50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中央部,但也可以配置在废液回收部50的 x方向侧,也可以配置在-x方向侧。
63.如图9所示,排出部100的-y方向的前端部分经由开口64插通到废液贮存部60的内部。由于排出部100的外形朝向-y方向变尖,因此能够容易地插通到废液贮存部60的内部。通过将排出部100插通到废液贮存部60,能够使废液可靠地流入废液贮存部60。废液贮存部60的内部铺满第一吸收体63,因此排出部100的槽部101和第一吸收体63容易接触。由此,通
过排出部100的槽部101排出的废液被第一吸收体63吸收。
64.在此,如上所述,废液贮存部60相对于装置主体12能够拆装。即,本实施方式的废液贮存部60相对于废液回收部50的排出部100能够拆装。因此,例如在将废液贮存部60从排出部100拆下的情况下,由于排出部100露出,因此在安装新的废液贮存部60之前的期间,油墨从排出部100滴落,装置主体12内部有可能被废液污染。
65.因此,如图10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排出部100具有拦阻废液的拦阻部110。由此,在将废液贮存部60从装置主体12拆下的期间,能够通过拦阻部110暂时贮存在排出部100中流动的废液,从而能够抑制废液从排出部100滴落。由此,能够抑制废液对装置主体12内部的污染等。
66.本实施方式的拦阻部110设置于槽部101。由此,能够有效地拦阻废液。拦阻部110配置在排出部100的-y方向的前端部侧。即,拦阻部110配置在排出部100插通到废液贮存部60的内部的部分。
67.本实施方式的拦阻部110是能够开闭的阀120。阀120由第一开闭板121a和第二开闭板121b构成。第一开闭板121a以及第二开闭板121b呈板状。第一开闭板121a以及第二开闭板121b具有可挠性,例如由橡胶材料或薄膜材料形成。
68.阀120在废液贮存部60从废液回收部50被拆下的情况下,成为拦阻废液的关闭状态(图10a),在废液贮存部60安装于废液回收部50的情况下,成为不拦阻废液的打开状态(图10b)。
69.如图10a所示,第一开闭板121a从槽部101的一个壁部配置到槽部101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中心部。第二开闭板121b从槽部101的另一个壁部配置到槽部101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中心部。另外,在槽部101的中心部,第一开闭板121a的一部分(自由端)与第二开闭板121b的一部分(自由端)重叠。由此,相对于沿y轴形成的槽部101,阀120沿x轴配置。因此,在废液贮存部60从废液回收部50被拆下的情况下,设置于槽部101的阀120成为关闭状态,废液被拦阻。
70.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当排出部100插通到废液贮存部60时,被第一吸收体63推压,第一开闭板121a以及第二开闭板121b的自由端向 y方向位移。由此,在废液贮存部60安装于废液回收部50的情况下,设置于槽部101的阀120成为打开状态,废液能够流动。
71.因此,通过在槽部101配置阀120,在安装有废液贮存部60的情况下不会阻碍废液的流动,能够顺畅地流动。另一方面,在拆下废液贮存部60时,阀120成为关闭状态,能够可靠地拦阻废液。
72.需要说明的是,阀120的开闭机构也可以是利用了由弹簧等产生的作用力的机构。
73.接着,对废液保持部71的结构进行说明。
74.如图11所示,记录装置10具备废液保持部71,该废液保持部71在废液贮存部60从装置主体12被拆下的情况下,保持从排出部100落到装置主体12的废液。
75.废液保持部71设置在装置主体12中安装有废液贮存部60时与废液贮存部60对置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废液保持部71设置在底板部70上。由此,例如在废液贮存部60被拆下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超过拦阻部110而流出,并从排出部100落到装置主体12的下部的废液。
76.废液保持部71在装置主体12中被配置成包括排出部100的自由端(-y方向端部)的铅垂下方的区域。由此,能够保持超过拦阻部110而流出,并从排出部100的自由端落到装置
主体12的废液。
77.此外,废液保持部71被配置成包括拦阻部110的铅垂下方的区域。由此,能够保持超过拦阻部110而流出,并在设置有拦阻部110的位置从排出部100落到装置主体12的废液。
78.废液保持部71是被立壁72包围的凹部73。立壁72是从底板部70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形成为凸状的壁。由此,能够将超过拦阻部110而流出的废液保持在凹部73内。
79.另外,如图12所示,废液保持部71也可以具备吸收废液的第二吸收体74。第二吸收体74例如是无纺布。第二吸收体74配置在被立壁72包围的凹部73中。由此,从排出部100落下的废液被第二吸收体74吸收,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持落下的废液。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吸收体74能够适当更换。
80.此外,如图13所示,废液贮存部60也可以构成为,在安装了废液贮存部60时与废液保持部71对置的区域具有吸收第三吸收体65,该第三吸收体65用于吸收废液保持部71所保持的废液。第三吸收体65例如是无纺布。
81.通过在废液贮存部60侧吸收废液保持部71的废液,能够在到废液贮存部60的安装为止的时间内促进废液保持部71内的废液的干燥,可以由第三吸收体65吸收的废液量增加。另外,在从安装废液贮存部60到下次更换的时间内,能够促进被第三吸收体65吸收的废液的干燥。由此,能够防止废液贮存部60拆卸时附着在废液贮存部60外表面的废液污染底板部70、用户的手指、载置废液贮存部的面等。此外,通过更换废液贮存部60,能够回收废液保持部71的废液,因此能够简化废液保持部71的清扫等维护。
82.2.第二实施方式
83.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8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拦阻部110是阀120,但本实施方式的拦阻部110a是隔断壁122。
85.如图14所示,隔断壁122是在排出部100中隔断废液流动的壁。具体而言,隔断壁122是形成在槽部101的一部分上的壁。隔断壁122从槽部101的底部朝向 z方向形成。本实施方式的隔断壁122具有与槽部101的深度尺寸相等的高度尺寸。隔断壁122可以与排出部100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例如在槽部101涂布树脂材料而形成。隔断壁122配置在排出部100的-y方向端部。由此,向-y方向流动的废液因隔断壁122而停止流动。
86.因此,即使在废液贮存部60从装置主体12拆下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拦阻废液。
87.需要说明的是,隔断壁122的位置不限于排出部100的-y方向端部,例如,如图15所示,隔断壁122也可以位于从排出部100的-y方向端部起向 y方向的位置。这样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88.另外,隔断壁122的高度位置也可以比槽部101的顶部低。另外,也可以在槽部101配置多个隔断壁122。
89.3.第三实施方式
90.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91.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拦阻部110a是隔断壁122,是固定于槽部101的方式,但并不限
定于此。本实施方式的拦阻部110b的隔断壁123构成为能够变形。
92.隔断壁123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板部件。隔断壁123形成在槽部101的一部分。隔断壁123从槽部101的底部朝向 z方向配置。隔断壁123具有与槽部101的深度尺寸相等的高度尺寸。另外,隔断壁123的下部和槽部101的底部通过扭簧连接。由此,隔断壁123相对于槽部101能够变形。另外,隔断壁123被施力以保持沿着z轴的姿势。
93.如图16a所示,在废液贮存部60从装置主体12拆下的情况下,隔断壁123成为沿着z轴的姿势,成为拦阻废液的第一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6b所示,在废液贮存部60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2(废液回收部50)的情况下,由于隔断壁123被废液贮存部60的第一吸收体63向 y方向推压,所以隔断壁123的前端部分相对于隔断壁123的底部向 y方向移动,槽部101被开放,成为不拦阻废液的第二状态。
94.由此,由于隔断壁123能够变形,因此在安装废液贮存部60时不会阻碍废液的流动,能够顺畅地流动。另外,在废液贮存部60被拆下时,能够可靠地拦阻废液。
95.需要说明的是,将废液贮存部60从装置主体12拆下时的隔断壁123的姿势不限于沿着z轴的姿势,也可以是与沿着z轴的方向交叉的姿势,即倾斜地立起的结构。
9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排出部100设置有槽部101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排出部100也可以是流过废液的管。在这种情况下,在管内配置拦阻部110等。这样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9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废液回收部50的排出部100插通到废液贮存部60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废液贮存部60的上部设置开口64,在与该开口64的上方对应的位置配置排出部100,贮存从排出部100滴落而排出的废液。这样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