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收割机喂入室及前喂入辊试验台的液压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00:59: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液压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收割机喂入室及前喂入辊试验台的液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收割机的喂入室及前喂入辊试验,主要试验项目为过桥链轮跳链试验、链耙紧固件夹紧载荷试验、过桥链和链轮磨损试验以及链耙疲劳结构试验。目前做这些试验主要靠空运转或实际田间收割作物进行。空运转时,由于各种载荷比比实际小太多,不能有效提前发现问题。田间试验受作物种植季节、作物地域分布影响较大,想要试验必须等到作物成熟,且必须赶到作业种植地才能进行试验,并且试验受天气影响较大,赶上下雨就不能进行收割试验,晚上一般露水较重也不能收割,试验周期较长,导致研发进度推进缓慢。
3.目前进行过桥链轮跳链试验、链耙紧固件夹紧载荷试验、过桥链和链轮磨损试验以及链耙疲劳结构试验需要整机装配完后进行空运转或进行田间收割作物进行试验。装车的过桥输送链张紧为手动张紧轮张紧,张紧过程张紧力不好控制,造成张紧有时紧有时松。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
4.1)空运转不能有效提前发现问题;
5.2)田间收割试验受地域、作业季、天气影响,拉长开发周期,增加试验成本;
6.3)空运转或田间收割试验必须等到整车装配完成后才能进行,部件试验不能提前进行;
7.4)田间收割过程中,其它部件损坏,也要进行停机维修,影响专门试验的效率;
8.5)受天气影响,可能无法进行极限载荷模拟,试验不够全面,有些潜在故障无法提前发现;
9.6)过桥输送链张紧为手动调节张紧,张紧麻烦且张紧力不好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收割机喂入室及前喂入辊试验台的液压控制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11.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12.一种收割机喂入室及前喂入辊试验台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柱塞泵、输入轴、张紧机构和加载机构,所述输入轴的一端与所述柱塞泵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过桥链;所述柱塞泵通过供油管路与所述加载机构连通,且所述加载机构与加载回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张紧机构通过张紧管路与所述供油管路连通,且其与张紧回油管路的一端连通。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运行时,输入轴转动并带动柱塞泵旋转,柱塞泵将输出的油液分成两路:一路油液被送至张紧机构,以控制输送链的张紧与松开,张紧机构内的油液经张紧回油管路进行回油,此油路称为输送链张紧控制回路;另一路油液被送至加载机构为系统加载,称为加载回路。
14.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液压系统对过桥链轮、链耙紧固件进行加载,能够实现加载可调,模拟各种作物收割工况;另外,通过张紧机构对输送链进行自动张紧,以控制输送链的张紧力和张紧速度,当输送链松动时能够通过油缸预留行程进行补偿,从而实现张紧力恒定的目的。
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6.进一步,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张紧油缸和换向阀,所述换向阀上设有接口一、接口二、接口三和接口四,所述接口一可与所述接口二连通且所述接口三可与所述接口四连通或所述接口一可与所述接口四连通且所述接口三可与所述接口二连通;
17.所述接口二通过管路与所述张紧油缸的有杆腔连通,所述接口四通过管路与所述张紧油缸的无杆腔连通;所述接口一与所述张紧回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接口三与所述张紧管路的一端连通。
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运行时,输入轴转动并带动柱塞泵旋转,柱塞泵将输出的一部分油液经换向阀被送至张紧油缸,以控制输送链的张紧与松开,张紧油缸内的油液经张紧回油管路进行回油;另外,通过换向阀的换向实现张紧油缸内两端油液输送方向的改变,从而实现张紧油缸对输送链的张紧与松开,切换方便。
19.进一步,所述张紧机构还包括张紧流量阀,所述张紧流量阀上分别设有接口五和接口六,所述接口五可与所述接口六连通或断开;所述张紧管路上设有缺口,所述接口五和所述接口六分别与所述缺口的两端连通。
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运行时,通过张紧流量阀控制管路中的油液量,从而控制张紧油缸的张紧速度,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调节更为方便。
21.进一步,所述张紧管路上对应所述张紧流量阀与所述换向阀之间的部位上固定安装有减压阀,所述减压阀上设有与其内部阀芯腔连通的控制接口一,所述控制接口一通过管路与所述张紧回油管路连通。
2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运行时,通过减压阀对张紧流量阀进入的油液进行减压,从而调节张紧油缸的张紧力。
23.进一步,所述加载机构包括加载溢流阀,所述加载溢流阀上设有接口七和接口八,所述接口七可与所述接口八连通或断开;所述接口七和所述接口八分别与所述供油管路的一端和所述加载回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加载溢流阀上还设有与其内部阀芯腔连通的控制接口二,所述控制接口二通过管路与所述供油管路连通。
2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运行时,输入轴转动并带动柱塞泵旋转,柱塞泵将输出的另一部分油液被送至加载溢流阀为系统加载,并经加载回油管路进行回油,能够实现加载可调,模拟各种作物收割工况,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25.进一步,所述供油管路对应所述加载溢流阀与所述张紧管路和所述供油管路连通处之间的部位上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一。
2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压力传感器一测量加载溢流阀调定的压力,测量方便。
27.进一步,所述加载回油管路对应其另一端与所述加载溢流阀之间的部位上间隔固定安装有流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二。
2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流量传感器测量加
载溢流阀的油液流量,同时通过压力传感器二测量加载溢流阀流出的油液的压力,然后根据上述所测得的油液的流量及压力计算出输入轴的加载功率,且通过调整加载溢流阀打开压力的不同以调整输入轴的加载功率,调节方便。
29.进一步,所述流量传感器位于所述加载溢流阀与所述压力传感器二之间,所述加载回油管路上对应其另一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二之间的部位上固定安装有散热机构。
3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液压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散热机构对液压系统进行散热降温,避免液压系统内部的压力过大,保证液压系统安全运行。
31.进一步,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器和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的两端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加载回油管路连通,所述加载回油管路对应所述散热风机两端与所述加载回油管路连通处之间的部位上固定安装有单向节流阀,且所述单向节流阀并联有散热溢流阀;
32.所述散热器固定安装在所述加载回油管路上,其位于所述加载回油管路另一端与所述散热风机之间;所述散热器还并联有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上固定安装有旁通阀。
3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液压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散热器对液压系统进行散热降温,避免液压系统内部的压力过大,保证液压系统安全运行;同时,通过散热风机可加速散热器的散热作用,散热效果更佳,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34.进一步,所述供油管路通过安全管路与所述加载回油管路连通,且所述安全管路上固定安装有安全溢流阀。
3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运行时,安全溢流阀与加载溢流阀并联分布,当液压系统内部的压力超过设定压力值后,安全溢流阀打开,液压系统内的部分油液经安全溢流阀进行回油,实现泄压,防止液压系统内部的压力持续升高,从而避免损坏液压系统内的各个部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本发明加载机构单独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为本发明加载机构和张紧机构同时运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40.1、油箱;2、吸油过滤器;3、柱塞泵;4、输入轴;5、高压过滤器;6、张紧流量阀;7、减压阀;8、压力传感器三;9、换向阀;10、张紧油缸;11、压力传感器一;12、加载溢流阀;13、流量传感器;14、压力传感器二;15、马达;16、风扇;17、单向阀;18、散热溢流阀;19、节流阀;20、压力传感器四;21、温度传感器一;22、散热器;23、温度传感器二;24、旁通阀;25、安全溢流阀;26、回油过滤器;27、泄油箱一;28、泄油箱二。
具体实施方式
4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
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4.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45.实施例1
4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收割机喂入室及前喂入辊试验台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柱塞泵3、输入轴4、张紧机构和加载机构,输入轴4的一端与柱塞泵3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过桥链;柱塞泵3通过供油管路与加载机构连通,且加载机构与加载回油管路的一端连通;张紧机构通过张紧管路与供油管路连通,且其与张紧回油管路的一端连通。
47.运行时,输入轴4转动并带动柱塞泵3旋转,柱塞泵3将输出的油液分成两路:一路油液被送至张紧机构,以控制输送链的张紧与松开,张紧机构内的油液经张紧回油管路进行回油,此油路称为输送链张紧控制回路;另一路油液被送至加载机构为系统加载,称为加载回路。
48.优选地,本实施例还包括油箱1,柱塞泵3的进油口通过进油管路与油箱1连通,且该进油管路上固定安装有吸油过滤器2。运行时,通过吸油过滤器2过滤从油箱1到柱塞泵3的油液,保证进入柱塞泵3油液的清洁度,防止杂质或异物进入柱塞泵3而损坏柱塞泵3。
49.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供油管路上对应柱塞泵3出油口处的部位固定安装有高压过滤器5,高压过滤器5过滤柱塞泵3输出油液的杂质,输出清洁油液到液压系统的下游。
50.另外,上述高压过滤器5位于供油管路对应柱塞泵3与张紧管路与供油管路连通处之间的部位上。
51.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柱塞泵3上设有泄油口,泄油口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在柱塞泵3运行之前注入液压油,对柱塞泵3进行润滑;二是对柱塞泵3进行冷却;泄油口直接连接泄油箱一27,不与其他管路并联进油箱1,防止泄油回路压力过高,损坏柱塞泵3的密封元件,造成柱塞泵3漏油。
52.本实施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液压系统对过桥链轮、链耙紧固件进行加载,能够实现加载可调,模拟各种作物收割工况;另外,通过张紧机构对输送链进行自动张紧,以控制输送链的张紧力和张紧速度,当输送链松动时能够通过油缸预留行程进行补偿,从而实现张紧力恒定的目的。
53.实施例2
5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张紧机构包括张紧油缸10和换向阀9,换向阀9上设有接口一、接口二、接口三和接口四,接口一可与接口二连通且接口三可与接口四连通
或接口一可与接口四连通且接口三可与接口二连通;
55.接口二通过管路与张紧油缸10的有杆腔连通,接口四通过管路与张紧油缸10的无杆腔连通;接口一与张紧回油管路的一端连通,接口三与张紧管路的一端连通。
56.运行时,输入轴4转动并带动柱塞泵3旋转,柱塞泵3将输出的一部分油液经换向阀9被送至张紧油缸10,以控制输送链的张紧与松开,张紧油缸10内的油液经张紧回油管路进行回油;另外,通过换向阀9的换向实现张紧油缸内两端油液输送方向的改变,从而实现张紧油缸10对输送链的张紧与松开,切换方便。
57.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张紧油缸10的活塞杆的一端与输送链的输送链轮传动连接,用于驱动输送链轮移动以张紧输送链。
58.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换向阀9优先采用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换向方便。
59.实施例3
60.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张紧机构还包括张紧流量阀6,张紧流量阀6上分别设有接口五和接口六,接口五可与接口六连通或断开;张紧管路上设有缺口,接口五和接口六分别与缺口的两端连通。
61.运行时,通过张紧流量阀6控制管路中的油液量,从而控制张紧油缸10的张紧速度,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调节更为方便。
62.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张紧流量阀6优选比例流量阀。
63.实施例4
6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张紧管路上对应张紧流量阀6与换向阀9之间的部位上固定安装有减压阀7,减压阀7上设有与其内部阀芯腔连通的控制接口一,控制接口一通过管路与张紧回油管路连通。
65.运行时,通过减压阀7对张紧流量阀6进入的油液进行减压,从而调节张紧油缸10的张紧力。
66.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减压阀7优选比例减压阀。
67.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张紧管路读音减压阀7和换向阀9之间的部位上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三8,压力传感器三8起到显示减压阀7调定压力的作用。
68.实施例5
69.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加载机构包括加载溢流阀12,加载溢流阀12上设有接口七和接口八,接口七可与接口八连通或断开;接口七和接口八分别与供油管路的一端和加载回油管路的一端连通;加载溢流阀12上还设有与其内部阀芯腔连通的控制接口二,控制接口二通过管路与供油管路连通。
70.运行时,输入轴4转动并带动柱塞泵3旋转,柱塞泵3将输出的另一部分油液被送至加载溢流阀12为系统加载,并经加载回油管路进行回油,能够实现加载可调,模拟各种作物收割工况,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71.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加载溢流阀12优选比例溢流阀。
72.实施例6
73.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供油管路对应加载溢流阀12与张紧管路和供油管路连通处之间的部位上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一11。
74.该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压力传感器一11测量加载溢流阀12调定的压力,
测量方便。
75.实施例7
76.在实施例5至实施例6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加载回油管路对应其另一端与加载溢流阀12之间的部位上间隔固定安装有流量传感器13和压力传感器二14。
77.该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流量传感器13测量加载溢流阀12的油液流量,同时通过压力传感器二14测量加载溢流阀12流出的油液的压力,然后根据上述所测得的油液的流量及压力,按照计算公式流量(单位l/min)与压力(mpa)的乘积除以60计算出加载功率(kw),且通过调整加载溢流阀12打开压力的不同以调整输入轴4的加载功率,调节方便。
78.实施例8
79.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流量传感器13位于加载溢流阀12与压力传感器二14之间,加载回油管路上对应其另一端与压力传感器二14之间的部位上固定安装有散热机构。
80.该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液压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散热机构对液压系统进行散热降温,避免液压系统内部的压力过大,保证液压系统安全运行。
81.实施例9
82.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散热机构包括散热器22和散热风机,散热风机的两端分别通过管路与加载回油管路连通,加载回油管路对应散热风机两端与加载回油管路连通处之间的部位上固定安装有单向节流阀,且单向节流阀并联有散热溢流阀18;
83.散热器22固定安装在加载回油管路上,其位于加载回油管路另一端与散热风机之间;散热器22还并联有旁通管路,旁通管路上固定安装有旁通阀24。
84.液压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散热器22对液压系统进行散热降温,避免液压系统内部的压力过大,保证液压系统安全运行;同时,通过散热风机可加速散热器22的散热作用,散热效果更佳,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85.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单向节流阀包括单向阀17和节流阀19,加载回油管路上设有缺口,单向阀17和节流阀19并联分布,其两端分别通过管路与该缺口的两端连通。
86.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散热溢流阀18与单向阀17并联分布,其两端分别通过管路与上述缺口的两端连通。
87.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机包括马达15和风扇16,马达15与节流阀19并联分布,其两端分别通过管路与上述缺口的两端连通;风扇16固定安装在马达15的驱动端上,马达15驱动风扇16转动。
88.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马达15上设有泄油口二,该泄油口二通过管路与泄油箱二28连通,马达15内的油液直接回泄油箱二28内,不与其他管路并联进油箱,防止泄油回路压力过高,损坏马达15的密封元件,造成马达15漏油。
89.上述单向阀17与节流阀19组成单向节流阀,单向节流阀与散热溢流阀18共同作用,稳定,马达15两端压差的作用,使马达15的旋转稳定。
90.另外,上述散热溢流阀18限制马达15两端的压差,使马达15的旋转稳定。
91.上述节流阀19与马达15并联,通过调节节流阀19流量,可以调整马达15初始工作所需流量,从而达到低流量时发热少,马达15不工,高流量时发热大,马达15开始工作的目的。
92.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加载回油管路对应节流阀19与旁通管路和加载回油管路连通处之间的部位上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四20和温度传感器一21。压力传感器四20在马达15后使用,起到显示油液流经马达15之后压力的作用,通过与压力传感器二14显示压力作对比,确定马达15前后压差是否符合要求。
93.另外,上述温度传感器一21在散热器22前使用,起到显示油液流经散热器22之前温度的作用。
94.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供油管路对应散热器22出口和旁通管路出口连通处的部位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二23,温度传感器二23在散热器22后使用,起到显示油液流经散热器22之后温度的作用,通过与温度传感器一21显示温度作对比,判断散热器22的散热效果是否达到要求。
95.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旁通阀24设置开启压力5bar,当散热器22进口压力超过5bar时,旁通阀24打开,起到保护散热器22的作用。
96.实施例10
97.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供油管路通过安全管路与加载回油管路连通,优选张紧管路与供油管路的连通处通过安全管路与加载回油管路连通,且安全管路上固定安装有安全溢流阀25。
98.运行时,安全溢流阀25与加载溢流阀12并联分布,当液压系统内部的压力超过设定压力值后,安全溢流阀25打开,液压系统内的部分油液经安全溢流阀25进行回油,实现泄压,防止液压系统内部的压力持续升高,从而避免损坏液压系统内的各个部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全可靠。
99.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加载回油管路对应其另一端与安全管路和加载回油管路连通处之间的部位上固定安装有回油过滤器26,回油过滤器26起到过滤加载回油管路中液压油杂质的作用。
100.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101.运行时,输入轴4转动并带动柱塞泵3旋转,柱塞泵3经过吸油过滤器2从油箱1中吸收油液,油液经过高压过滤器5后分三路,一路控制张紧油缸10,控制输送链的张紧与松开,称为输送链张紧控制回路;二路通过加载溢流阀12为系统加载,加载完的液压油经过马达15带动马达旋转从而带动散热器风扇16旋转,为散热器提供动力,靠液压系统自身进行散热,然后液压油经过散热器22回油箱,称为加载回路;三路为经过安全溢流阀25的回路,称为溢流回路。
102.(1)输送链张紧控制回路:
103.当张紧流量阀6与换向阀9的b1电磁铁同时得电时,为输送链张紧状态,如图3所示。液压油经过张紧流量阀6进入减压阀7,减压阀7对液压油减压后输送液压油到换向阀9,减压阀7可以无极调节输出油液压力,之后进入张紧油缸10的无杆腔,推动张紧油缸10的活塞杆对输送链张紧,张紧力受减压阀7的控制;
104.当张紧力达到设定值时,减压阀7出口压力达到设定值,减压阀7关闭,不再有油液流过减压阀7(参见图2);
105.当输送链轮松动时,张紧油缸10的无杆腔内压力有所下降,减压阀7开启,继续为张紧油缸10供油,张紧油缸10的活塞杆继续顶紧张紧轮,直至达到设定压力再关闭,始终保
持张紧油缸10的无杆腔内的压力稳定,使张紧油缸10的输出张紧力稳定且自动张紧;
106.当换向阀9的a1电磁铁得电时,油液进入张紧油缸10的有杆腔,推动活塞回收,此时张紧轮松开,不再为输送链提供张紧力。
107.(2)加载回路:
108.油液通过高压过滤器5经过加载溢流阀12,通过调节加载溢流阀12电流对加载溢流阀12打开压力进行调节,当加载溢流阀12前液压油压力到达调定压力后,在液压力的作用下加载溢流阀12打开,压力传感器一11显此时加载溢流阀12前液压油压力;
109.加载溢流阀12打开后,液压油通过加载溢流阀12后经过流量传感器13,流量传感器13显示流经加载溢流阀12液压油流量;通过压力传感器二14显示的压力与通过流量传感器13显示的流量计算出相应的功率,即为输入轴加载功率;通过调整加载溢流阀12打开压力不同就可以调整输入轴加载功率;
110.液压油流经流量传感器13后,经过节流阀19、马达15,由于节流阀19节流作用,马达15前压力逐渐升高,当马达15前后压力差到达120bar后散热溢流阀18打开,压力传感器二14显示马达15之前液压油压力,压力传感器四20显示马达15之后液压油压力;多余的液压油经过散热溢流阀18到达液压系统的下游,马达15两端的压力差得到稳定,使马达15平稳工作,马达15带动风扇16工作;
111.通过马达15后,液压油与通过节流阀19、散热溢流阀18的油液汇合后进入散热器22,压力传感器四20显示散热器22的入口压力,温度传感器一21显示进入散热器22入口的油液温度;当压力超过旁通阀24设定的压力时,旁通阀24打开,油液经旁通阀24流向下游与通过散热器22的油液汇合,温度传感器二23显示散热器22之后液压油油温,通过观察温度传感器一21与温度传感器二23温度差,可以判断散热器22的散热效果;
112.经过散热后的液压油通过回油过滤器26过滤后回到液压油箱1。
113.(3)溢流回路:
114.当加载溢流阀12后面的液压系统出现堵塞等情况后,加载溢流阀12前压力超过375bar后,安全溢流阀25打开,系统压力稳定在375bar,起到安全阀的作用,防止系统压力持续升高,损坏液压系统的各个部件。
115.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涉及到的各个电子部件均采用现有技术,并且上述各个部件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与各个部件之间的控制电路为现有技术。
1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17.1、可以对输送链及链轮、链耙进行无极加载,代替田间作物进行试验;
118.2、大大缩短试验周期,为研发进度提供保障;
119.3、输送链自动张紧,无需人工调节;
120.4、试验摆脱了作物成熟季、地域、天气的束缚,随时可以进行,为早期发现问题提供保障。
12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122.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12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