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17 14:50: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会装配有诸如折叠显示屏或滑卷显示屏等柔性显示面板。装配了这些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可以实现显示装置的物理尺寸的切换,极大的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以及与显示基板的显示面相对的一面连接的支撑板。由于支撑板通常是由不具备透光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因此,当需要提高集成了该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时,需要在支撑板中设置通光孔,并将显示装置中的感光器件(例如,指纹识别器件或摄像头器件等)放置在朝向支撑板中的通光孔的一侧。
4.然而,当在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板中设通光孔时,会导致该通光孔位置处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强度较低,进而会导致柔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较差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7.显示基板;
8.与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面相对的一面连接的第一支撑层,所述第一支撑层具有第一通光孔;
9.位于所述第一通光孔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层连接的透明结构;
10.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一侧连接的第二支撑层,所述第二支撑层具有与所述第一通光孔连通的第二通光孔,且所述第二支撑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透明结构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11.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层为环状支撑结构,所述第二通光孔所在区域为所述环状支撑结构所围成的区域。
12.可选的,所述第二通光孔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通光孔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13.可选的,所述第二通光孔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一通光孔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重合。
14.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层包括:至少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撑条,所述第二通光孔所在区域位于一组所述相对设置的支撑条之间;
15.其中,一组所述相对设置的支撑条中的各个支撑条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与所述透明结构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16.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光显示区域,所述第二支撑层分布在所述透光显示
区域的外围,且所述第二通光孔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域内。
17.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层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透明结构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的最小宽度的范围为:180微米至220微米。
18.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通光孔与所述透明结构之间的第一粘接层,所述透明结构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在所述第一通光孔内与所述第一支撑层粘接。
19.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层与所述显示基板之间的泡棉层,所述泡棉层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层和所述显示基板连接;
20.其中,所述泡棉层具有与所述第一通光孔连通的第三通光孔,所述透明结构还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在所述第三通光孔内与所述泡棉层粘接。
21.可选的,所述泡棉层朝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面与所述透明结构朝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面共面;
22.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泡棉层与所述显示基板之间的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的一面分别与所述泡棉层和所述透明结构粘接,另一面与所述显示基板粘接。
23.可选的,所述泡棉层朝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面具有用于与所述显示基板粘接的双面胶;
24.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通光孔内且位于所述透明结构朝向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的一面与所述透明结构粘接,另一面与所述显示基板粘接,且与所述双面胶远离所述泡棉层的一面共面。
25.可选的,所述透明结构是由超薄玻璃utg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聚碳酸酯pc材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制成的片状结构。
26.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为折叠显示屏或滑卷显示屏。
27.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感光器件,以及上述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28.其中,所述感光器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且所述感光器件朝向所述第二通光孔。
29.可选的,所述感光器件包括:指纹识别器件、摄像头器件、光线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3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第一支撑层和透明结构以及第二支撑层。通过固定在第一通光孔内的透明结构对显示基板中第一通光孔相交的部分提供支撑力,这样,显示面板即使用于对显示基板进行保护的基板为柔性时,在第一通光孔处的显示面板受到按压力后也不会出现凹陷的现象。并且,第二支撑层能够对透明结构起到支撑作用,防止透明结构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方向上进行位移,以保证透明结构能够始终位于第一通光孔内,进而提高了显示基板进行支撑的稳定性。如此,可以有效的提高第一通光孔处的显示面板的强度,且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
的附图。
33.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的显示面板局部的仰视图;
3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局部的仰视图;
3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第二粘接层与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40.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第二粘接层与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41.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仰视图;
42.图10是图9示出a-a’处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5.在相关技术中,请参考图1,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柔性显示面板00包括:显示基板01、支撑板02和透明保护基板03。
46.其中,透明保护基板03可以在显示基板01的正面与显示基板01连接,透明保护基板03能够对显示基板01进行保护。这里,显示基板01的正面即为显示基板01的显示面。当柔性显示面板00为折叠显示屏或滑卷显示屏时,为了便于柔性显示面板00进行折叠或者卷曲滑动,需要将透明保护基板03设置为柔性的保护基板。
47.支撑板02可以在显示基板01的背面与显示基板01连接,支撑板02用于对显示基板01进行支撑。这里,显示基板01的背面是指与显示基板01的显示面相对的一面。
48.由于支撑板02通常是由不具备透光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因此,当需要提高集成了该柔性显示面板00的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时,需要在支撑板02中设置通光孔021,并将显示装置中的感光器件(例如,指纹识别器件或摄像头器件等)放置在显示基板01的背面,且需要让感光元件朝向支撑板02中的通光孔021。这样,外界光线可以依次穿过显示基板01以及支撑板02的通光孔021后射入到感光器件内,使得感光器件能够正常工作。
49.然而,当柔性显示面板00中的透明保护基板03设置为柔性的保护基板,且支撑层02中设置通光孔021时,由于透明保护基板03的刚性较差,且支撑层02在通光孔021处无法对显示基板01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因此,通光孔021位置处的柔性显示面板00的强度较差,当用户手指按压通光孔021位置处的柔性显示面板00时,会导致通光孔021位置处的柔性显示面板00出现凹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柔性显示面板00的可靠性。
50.请参考图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000可以包括:显示基板100、第一支撑层200、透明结构300和第二支撑层400。
51.显示基板100可以为柔性基板,例如,其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英文: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简称:oeld)显示基板。
52.第一支撑层200与显示基板100的显示面相对的一面连接,且第一支撑层200具有
第一通光孔200a。第一支撑层200可以向显示基板100中与第一支撑层200连接的部分提供支撑力,也即是,第一支撑层200能够对显示基板100中不与第一通光孔200a相交的部分提供支撑力。
53.透明结构300位于第一通光孔200a内且与第一支撑层200连接。也即是,透光结构300可以固定在第一通光孔200a内。示例的,透光结构300通常是由硬度较高的透明材料制成的,这样,固定在第一通光孔200a内的透明结构300能够对显示基板100中与第一通光孔200a相交的部分提供支撑力。可选的,透明结构300在垂直于显示基板100的方向上的厚度,可以等于第一通光孔200a的深度。
54.第二支撑层400与第一支撑层200远离显示基板100一侧连接,第二支撑层400具有与第一通光孔200a连通的第二通光孔400a,且第二支撑层400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透明结构300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这样,第二支撑层400能够对透明结构300提供支撑力。
5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00可以为折叠显示屏或滑卷显示屏。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面板000还可以包括:位于显示基板100远离第一支撑层200一侧的柔性保护基板600。通过柔性保护基板600能够对显示基板100进行保护,其并不会影响显示面板000进行折叠或卷曲滑动的过程。
5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能够应用在具有屏下传感器的显示装置中,该显示装置中的感光器件可以位于第二支撑层400远离第一支撑层200的一侧,且感光器件可以朝向第二支撑层400中的第二通光孔400a。
57.在这种情况下,显示基板100中与第一通光孔200a相交的部分可以为具有透光性的透明显示部分。这样,外界光线可以穿过显示基板100中的透明显示部分后,可以射向第一通光孔200a内的透明结构300,之后,从透明结构300出射的外界光线可以穿过第二支撑层400中的第二通光孔400a后,射向感光器件,使得感光器件能够正常工作。
5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固定在第一通光孔200a内的透明结构300对显示基板100的支撑,这样,即使用于对显示基板100进行保护的基板(也即柔性保护基板600)为柔性时,在第一通光孔200a处的显示面板000受到按压力后也不会出现凹陷的现象。并且,通过第二支撑层400能够对透明结构300起到支撑作用,防止透明结构300在垂直于显示基板100的方向上进行位移,以保证透明结构300能够始终位于第一通光孔200a内,进而提高了显示基板100进行支撑的稳定性。如此,可以有效的提高第一通光孔200a处的显示面板000的强度,且可以提高显示面板000的可靠性。
59.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第一支撑层和透明结构以及第二支撑层。通过固定在第一通光孔内的透明结构对显示基板中第一通光孔相交的部分提供支撑力,这样,显示面板即使用于对显示基板进行保护的基板为柔性时,在第一通光孔处的显示面板受到按压力后也不会出现凹陷的现象。并且,第二支撑层能够对透明结构起到支撑作用,防止透明结构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方向上进行位移,以保证透明结构能够始终位于第一通光孔内,进而提高了显示基板进行支撑的稳定性。如此,可以有效的提高第一通光孔处的显示面板的强度,且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6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00中的第二支撑层400的结构可以为多种,本技术实施例仅以以下两种可实现方式进行示意性说明。
61.第一种可实现方式,请参考图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的显示面板局部的仰视图。显示面板000中的第二支撑层400为环状支撑结构401,第二支撑层400内的第二通光孔400a所在区域为环状支撑结构401所围成的区域。其中,环状支撑结构401可以为矩形环状、同心圆环或不规则环状等环形结构,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示例的,当第二支撑层400为矩形环状时,第二支撑层400内的第二通光孔400a为矩形。
62.在本技术中,由于第二支撑层400内的第二通光孔400a和第一支撑层200内的第一通光孔200a是连通的,因此,环状支撑结构401能够对第一支撑层200内的第一通光孔200a周围的部分第一支撑层200结构提供支撑作用,使得环状支撑结构401对第一支撑层200内的透明结构300的支撑强度较高。
63.需要说明的是,环状支撑结构401与第一支撑层200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且环状支撑结构401与第一支撑层200的粘接的区域的最小宽度的范围为:8毫米至12毫米。如此,保证了环状支撑结构401与第一支撑层200粘接的部分的粘接强度,进而使得环状支撑结构401向第一通光孔200a内的透明结构300提供支撑强度较高。
6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层400内的第二通光孔400a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支撑层200内的第一通光孔200a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内。
65.示例的,由于第二支撑层400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透明结构300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因此,当第二通光孔400a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通光孔200a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内时,第二通光孔400a的开口小于第一通光孔200a的开口,可以保证第一通光孔200a内的透明结构300各个边缘位置均能够被第二支撑层400进行支撑,进而保证了各个位置处的透明结构300均不会在垂直与第二支撑层400的方向上进行位移。
6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层400内的第二通光孔400a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与第一支撑层200内的第一通光孔200a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重合。
67.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支撑层400对位于第一通光孔200a内的透明结构300能够进行均匀的支撑,也即是,第二支撑层400与透明结构300的各个接触位置的宽度相同。如此,可以保证第二支撑层400对位于第一通光孔200a内的透光结构300的支撑效果较好。
68.第二种可实现方式,请参考图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局部的仰视图。显示面板000中的第二支撑层400包括:至少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撑条402,第二通光孔400a所在区域位于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撑条402之间。
69.其中,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撑条402即为两个相对分布在第一通光孔200a周围的支撑条402,这样,当第二支撑层400由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撑条402组成时,第二支撑层400内的第二通光孔400a位于两条支撑条402之间。
7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撑条402中的各个支撑条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均与透明结构300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撑条402能够对位于第一通光孔200a内的透明结构100中两个相对设置的边缘进行支撑,保证透明结构300不会在垂直于第二支撑层400的方向上进行位移。
7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层400内相对设置的支撑条402与第一支撑层200也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其具体的连接方式请参考上述环状支撑结构401与第一支撑层
200的连接方式,本技术对此不再赘述。
72.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可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层400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透明结构300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的最小宽度的范围为:180微米至220微米。这样,第二支撑层400与透明结构300的交叠区域内的部分较多,进一步的提高了第二支撑层400对位于第一通光孔200a内的透明结构300进行支撑的效果。
7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00具有透光显示区域,第二支撑层400分布在透光显示区域的外围,且第二支撑层400中的第二通光孔400a位于透光显示区域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层400中的第二通光孔400a需要全部位于透光显示区域内,第一支撑层200中的第一通光孔200a中的至少部分位于透光显示区域内。
74.其中,显示面板000中的透光显示区域可以位于显示面板的任意位置处。示例的,当显示装置中设置指纹识别器件时,指纹识别器件可以朝向第二支撑层400中的第二通光孔400a,显示面板000中的透光显示区域可以位于显示面板000的下部(显示面板000的下部为用户手指容易操作的显示面板000的部分)。
75.在本技术中,第二支撑层400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与显示基板100所在区域的外边界不重合。这样,第二支撑层400仅会通过透明结构300对显示基板100中位于透光显示区域内的部分进行支撑,并不会对整个显示基板100进行支撑;而第一支撑层200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与显示基板100所在区域的外边界重合,因此,通过第一支撑层200可以对显示基板100中除透光显示区域之外的所有部分进行支撑。如此,通过第一支撑层200与第二支撑层400的配合,可以在实现对整个显示基板100进行支撑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显示面板000的制造成本。
76.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基板100通常包含多个阵列排布的发光器件,通过多个发光器件的发光,能够让显示基板100实现显示功能。显示面板000不仅具有透光显示区域,还具有位于透光显示区域外围的正常显示区域。其中,显示基板100中位于透光显示区域内的发光器件的排布密度通常较小,以保证显示面板000的透光显示区域对外界光线的透光性较好;显示基板100中位于正常显示区域内的发光器件的排布密度通常较大,以保证显示面板000在正常显示区域内的显示效果较好。
7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000还包括:位于第一通光孔200a与透明结构300之间的第一粘接层s1,透明结构300通过第一粘接层s1在第一通光孔200a内与第一支撑层200粘接。示例的,第一粘接层s1可以位于透明结构300周围的侧壁上,与第一通光孔200a周围的第一支撑层200粘接。
78.当需要对位于第一通光孔200a与透明结构300和在第一通光孔200a内与第一支撑层200进行粘接时,第一粘接层s1有多种可实现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以以下两种情况进行示意性的说明。
79.第一种情况,当需要将透明结构300粘接在第一通光孔200a内时,可以先向第一通光孔200a的内壁涂覆胶水,之后,可以将透明结构300放置在第一通光孔200a内,并向其施加一定的按压力。在胶水固化后,即可将透明结构300粘接在第一通光孔200a内。
80.第二种情况,当需要将透明结构300粘接在第一通光孔200a内时,可以先向透明结构300的侧壁涂覆胶水,之后,可以将透明结构300放置在第一通光孔200a内,并向其施加一
定的按压力。在胶水固化后,即可将透明结构300粘接在第一通光孔200a内。
8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可实现方式中,固化后的胶水即为第一粘接层s1,第一粘接层s1的高度不会高于透明结构300的高度,且第一粘接层s1不会凸出于第一通光孔200a,使得第一粘接层s1不会影响显示面板000的稳定性。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粘接层s1可以采用光学透明胶(英文:optically clear adhesive,简称:oca)或压敏胶(英文: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简称:pas),也可以采用其他不影响透明结构300透光性的透明胶,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8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000还包括:位于第一支撑层200与显示基板100之间的泡棉层500,泡棉层500分别与第一支撑层200和显示基板100连接。
83.示例的,第一支撑层200与泡棉层500的一侧可以通过双面胶粘接,显示基板100与泡棉层500的另一侧也可以通过双面胶粘接。这里,一方面,显示面板000中的泡棉层500可以将第一支撑层200与显示基板100粘接,该泡棉层500还可以对显示基板100起到缓冲和减震的作用;另一方面,显示面板000中的泡棉层500和第一支撑层200均可以对显示面板000起到散热作用。示例的,第一支撑层200可以由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材质制成(例如:铜箔、不锈钢箔、钛合金箔或铝合金箔等)。需要说明的是,制成第二支撑层400的材料可以与制成第一支撑层200的材料相同。
8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显示面板000中的泡棉层500一般不能透光,因此,为了保证显示面板000中的透光显示区域能够透光,泡棉层500具有与第一通光孔200a连通的第三通光孔500a,透明结构300还通过第一粘接层s1在第三通光孔500a内与泡棉层500粘接。
85.示例的,泡棉层500内的第三通光孔500a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支撑层200内的第一通光孔200a在显示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这样,显示面板000通过第一粘接层s1粘接透明结构300与第一通光孔200a内的第一支撑层200,透明结构300也可以通过第一粘接层s1粘接第三通光孔500a内的泡棉层500。
8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00还具有第二粘接层s2,第二粘接层s2的结构有多种可实现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以以下两种可实现方式进行示意性的说明。
87.第一种可实现方式,请参考图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第二粘接层与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泡棉层500朝向显示基板100的一面与透明结构300朝向显示基板100的一面共面。
88.显示面板000还包括:位于泡棉层500与显示基板100之间的第二粘接层s2,第二粘接层s2的一面分别与泡棉层500和透明结构300粘接,另一面与显示基板100粘接。
8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泡棉层500内具有第三通光孔500a,且泡棉层500和显示基板100连接,因此,为了保证位于泡棉层500内的第三通光孔500a内的部分透明结构300也能为显示基板100进行支撑,可以使得泡棉层500内的第三通光孔500a内的部分透明结构300朝向显示基板100的一面与泡棉层500朝向显示基板100的一面共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位于显示基板100和泡棉层500之间的第二粘接层s2,使得透明结构300和泡棉层500均与显示基板100粘接,这样,透明结构300和泡棉层500向显示基板100提供一定的支撑强度较高,以使得显示面板000的可靠性较高。
90.第二种可实现方式,请参考图8,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第二粘接
层与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泡棉层500朝向显示基板100的一面具有用于与显示基板100粘接的双面胶。
91.显示面板000还包括:位于第三通光孔500a内且位于透明结构500朝向显示基板100一侧的第二粘接层s2,第二粘接层s2的一面与透明结构300粘接,另一面与显示基板100粘接,且与双面胶远离泡棉层500的一面共面。
9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泡棉层500可以直接通过双面胶连接显示基板100和第二支撑层400,因此,位于泡棉层500内的第三通光孔500a的透明结构300无法通过泡棉层500的双面胶进行粘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在透明结构300朝向显示基板100的一面设置第二粘接层s2,使得位于泡棉层500内的第三通光孔500a的透明结构300可以与显示基板100粘接,进而保证了透明结构300向显示基板的支撑强度。
93.在本技术中,透明结构300上设置的第二粘接层s2可以与泡棉层500的双面胶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面共面,使得第二粘接层s2与显示基板100的粘接强度和泡棉层500与显示基板100的粘接强度相同,有效保证了对显示基板100的支撑效果。
9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可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000的第二粘接层s2可以采用与第一粘接层s2相同的光学透明胶。显示面板000的第二粘接层s2的粘接方式可以参考上述第一粘接层s2的粘接方式,本技术对此不再赘述。
9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000的透明结构300可以由硬度较大的透明材料制成,示例的,透明结构300可以是由超薄玻璃(英文:ultra thin glass,简称:utg)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英文: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材料、聚碳酸酯(英文:polycarbonate,简称:pc)材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材料制成的片状结构。如此,不仅可以保证了穿过显示基板100的外界光线能够透过透明结构300,还能够保证透明结构300对显示基板100的支撑效果较好。
96.需要说明的是,当透明结构300由utg制成时,由于位于第一通光孔200a内的透明结构300的面较小,因此透明结构300不易被弯折,其能够满足对显示基板100的支撑需求。
9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000可以为折叠显示屏或滑卷显示屏等柔性显示屏。在这种情况下,显示基板100的柔性保护基板600可以由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英文:colorless transparent polyimide film,简称:cpi)等透明柔性材料组成,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98.当显示面板000为折叠显示面板时,请参考图9和图10,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仰视图,图10是图9示出a-a’处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000具有折叠区域000a。显示面板000中的第一支撑层200位于折叠区域000a内的部分具有多个阵列排布的通孔200b,通过多个阵列排布的通孔200b能够在弯折区域000a内降低第一支撑层200的强度,使得第一支撑层200位于折叠区域000a内的部分能够被折叠。
99.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第一支撑层和透明结构以及第二支撑层。通过固定在第一通光孔内的透明结构对显示基板中第一通光孔相交的部分提供支撑力,这样,显示面板即使用于对显示基板进行保护的基板为柔性时,在第一通光孔处的显示面板受到按压力后也不会出现凹陷的现象。并且,第二支撑层能够对透明结构起到支撑作用,防止透明结构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方向上进行位移,以保证透明结
构能够始终位于第一通光孔内,进而提高了显示基板进行支撑的稳定性。如此,可以有效的提高第一通光孔处的显示面板的强度,且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10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请参考图11,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111可以包括:感光器件010和显示面板000,显示面板000可以为上述图2、图6、图7和图8中的任一的显示面板000。
101.其中,感光器件010位于第二支撑层400远离显示基板100的一侧,且感光器件010朝向第二通光孔400a。
10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感光器件010可以通过第二支撑层400内的第二通光孔400a接收到射向显示面板000的光线。
103.在本技术中,感光器件010可以包括:指纹识别器件、摄像头器件、光线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这样,当在显示装置111集成不同类型的感光器件010时,使得集成不同类型的感光器件010的显示装置111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104.示例的,当在显示装置111集成指纹识别器件时,在手指按压显示装置111的显示面板000后,显示面板000发出的光线射向与显示面板000接触的手指,与柔性显示面板00接触的手指的表面会将部分射向该手指的光线进行反射,使得手指反射的光线透过显示面板000,从第二支撑层400内的第二通光孔400a出射,这样,第二通光孔400a出射的光线可以射向,朝向第二支撑层400内的第二通光孔400a的光学指纹传感器上,使得接收光线的光学指纹传感器可以生成相应的指纹图像。显示装置111根据该光学指纹传感器生成的指纹图像,对预先存储的指纹图像进行比对,进而可以实现对用户的指纹进行验证的功能。
105.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106.在本技术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10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