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调节手机挂放角度的智能自行车把手的制作方法

2022-10-13 07:05: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自行车车把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调节手机挂放角度的智能自行车把手。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来导航寻找道路,但是对于骑自行车手来说,摇晃的自行车十分难以控制手机架的放置,并且在骑行过程中又无法调节角度,十分不方便,特别是在骑行时因为光线原因需要调节手机角度,无法简单便捷的调节,如果许多骑手会通过单手骑车,另一只手去调节夹持手机的手机架,这不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使得骑手注意力分散的同时单手骑车对刹车不及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调节手机挂放角度的智能自行车把手。
4.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车骨架、车把手、导线一与导线二,所述车把手设有驱动机构,所述车骨架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上方设有水平机构,所述调节机构通过导线一与导线二分别与两侧驱动机构相连,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底座、第一空槽、第二齿轮、t型第二空槽,所述第一空槽内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左侧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调节底座一侧设置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车骨架固定,所述t型第二空槽内滑动设置有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远离第二齿轮一侧固定设有第一阻隔片,所述第一阻隔片滑动设置于t型第二空槽内,所述t型第二空槽内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下端与调节底座固定,所述第二阻隔片滑动设置于t型第二空槽内,所述第一弹簧上端与第二阻隔片固定,所述第二阻隔片上方设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与t型第二空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水平机构相连。
5.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板件、把手底座,所述第一板件与车把手固定,所述第一板件固定有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有第二弹簧,所述把手底座与车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远离第一支撑架一端与把手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件与把手底座转动配合,所述第一支撑架设有第二圆柱,所述第二圆柱上转动设置有第一棘爪与第二棘爪,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有第三圆柱,所述第三圆柱固定有第一簧片与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与第一棘爪接触,所述第一棘爪下端设有第一挡片,所述第一挡片与把手底座固定,所述第一板件内设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一板件转动配合,所述第三齿轮设有第一圆柱,所述第一圆柱与第三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圆柱固定有第一导轮,所述第一圆柱与把手底座转动配合。
6.作为优选,所述导线一与右侧驱动机构相连,所述导线一一端缠绕于第一导轮,所述导线一远离第一导轮一端与调节底座相连,所述调节底座远离导线一一侧设有导线三与导线四,所述车骨架下表面设有重物块,所述重物块与车骨架滑动配合,所述车骨架设有第
一滑槽,所述导线三穿过第一滑槽与重物块相连。
7.作为优选,所述导线二一端与左侧驱动机构相连,所述导线二远离左侧驱动机构一端与调节机构中第二阻隔片固定。
8.作为优选,所述水平机构包括连接底座,所述第一支撑柱铰接上端与连接底座,所述连接底座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设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上端固定有滑杆,所述滑杆滑动设置于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支撑柱远离第二滑槽一端与调节底座固定,所述连接底座设有第三空槽,所述第三空槽设有第一转动板,所述第一转动板与第三空槽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转动板上表面对称固定有第三支撑柱,所述连接底座上表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支撑柱与第二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三支撑柱远离第一转动板一端固定有第一水平板。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动板下表面与连接底座之间空间充满水。
10.作为优选,所述t型第二空槽内壁、第一阻隔片、第二阻隔片与第一支撑柱之间的空间充满水。
11.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转动自行车把手来调节手机架的角度,使其能达到骑车同时完成手机架的调节,减少因为单手骑车而产生的安全隐患,通过转动右侧驱动机构来拉动调节机构,使得调节机构在位移的同时对角度进行初步调节,通过左侧驱动机构拉动导线二,对调节机构产生调节,使其能够进行二次调节,使其调节空间不再固定,能适应各种身高人群的需求,同时设置水平机构,使得其在左右摇摆的同时依然能够保证手机能够处于水平状态,不会因为自行车的摇摆而影响车手对手机的观看。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发明调节机构零件位置示意图。
14.图3为本发明驱动机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发明驱动机构各零件位置示意图。
16.图5为本发明驱动机构俯视图。
17.图6为本发明各导线连接位置示意图。
18.图7为本发明水平机构内部零件位置示意图。
19.图8为本发明水平机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9为本发明调节机构与水平机构间连接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22.参考图1-2,一种便于调节手机挂放角度的智能自行车把手,包括车骨架1、车把手2、导线一11与导线二12,车把手2设有驱动机构4,通过转动车把手2来对驱动机构4产生动力,使得不需要改变手的位置,就能完成插上驱动力,对下方机构完成控制,车骨架1设有调节机构3,调节机构3上方设有水平机构5,调节机构3通过导线一11与导线二12分别与两侧驱动机构4相连,通过导线一11与导线二12,将驱动机构4产生的动力传递给调节机构3,调
节机构3包括调节底座22、第一空槽31、第二齿轮26、t型第二空槽32,第一空槽31内设有第一齿轮25,通过第一齿轮25的转动,将水平状态下的力转换为转动力,第一齿轮25左侧与第二齿轮26啮合,将转动方向改变,调节底座22一侧设置有与第一齿轮25啮合的第一齿条36,使得在调节机构3拉升的同时,能够产生对调节有辅助作用的力,第一齿条36与车骨架1固定,t型第二空槽32内滑动设置有与第二齿轮26啮合的第二齿条37,将第一齿轮25与第一齿条36产生的力传递并改变方向,第二齿条37远离第二齿轮26一侧固定设有第一阻隔片10,保证中间的液体不会渗漏,从而影响控制,第一阻隔片10滑动设置于t型第二空槽32内,t型第二空槽32内设有第一弹簧40,第一弹簧40下端与调节底座22固定,第二阻隔片20滑动设置于t型第二空槽32内,第一弹簧40上端与第二阻隔片20固定,使其本身具有一个向上的力,便于导线二12的调节控制,第二阻隔片20上方设有第一支撑柱45,第一支撑柱45与t型第二空槽32滑动配合,通过调节支撑柱的高度来完成手机架的角度,第一支撑柱45与水平机构5相连,在拉升产生转动的力,对于调节机构3产生初步的调节。
23.参考图3-5,驱动机构4包括第一板件、把手底座52,第一板件与车把手22固定,第一板件固定有第一支撑架15,第一支撑架15固定有第二弹簧41,第二弹簧41远离第一支撑架15一端与把手底座52固定,通过弹簧伸缩复位的特性,将转动的支撑架完成复位,第一支撑架15固定有第二圆柱53,第二圆柱53转动设置有第一棘爪54与第二棘爪55,第一支撑架15固定有第三圆柱56,第三圆柱56固定有第一簧片57与第二簧片58,第一簧片57与第一棘爪54相接触,,所述第二簧片58与第二棘爪55相接触,通过第一簧片57,控制第一棘爪54的位置,更加方便对齿轮的转动控制,第一棘爪54下端设有第一挡片59,第一挡片59与把手底座52固定,第一挡片59的使用,消除因为双向棘爪的存在,而使得第三齿轮27无法转动,第一板件内设有第三齿轮27,第三齿轮27与第一板件转动配合,所第三齿轮27设有第一圆柱46,第一圆柱46与第三齿轮27固定,第一圆柱46固定有第一导轮60,第一圆柱46与把手底座52转动配合,车把手22与把手底座52转动配合,通过第三齿轮27与与第一棘爪54之间的配合,完成导线一11在第一导轮60上的收复。
24.参考图3、图6,导线一11与右侧驱动机构4相连,导线一11一端缠绕于第一导轮60,导线一11远离第一导轮60一端与调节底座22相连,调节底座22远离导线一11一侧设有导线三13与导线四14,车骨架1下表面设有重物块61,重物块61与车骨架1滑动配合,车骨架1设有第一滑槽19,导线三13穿过第一滑槽19与重物块61相连,通过拉动导线一11来拉动调节底座22,完成力的传递,同时在调节底座22下方设置重物块61,使得导线一11始终呈现拉直的状态,便于导线一11随时长度调节。
25.参考图1-2,导线二12一端与左侧驱动机构4相连,导线二12远离左侧驱动机构4一端与第二阻隔片20固定,连接导线二12与第二阻隔片20,便于对第一支撑柱45做二次调节。
26.参考图7-9,水平机构5包括连接底座21,第一支撑柱45上端与连接底座21铰接,连接底座21设有第二滑槽18,第二滑槽18设有第二支撑柱16,第二支撑柱16上端固定有滑杆73,滑杆73滑动设置于第二滑槽18,第二支撑柱16远离第一滑槽19一端与调节底座22固定,连接底座21设有第三空槽34,第三空槽34设有第一转动板71,第一转动板71与第三空槽34转动配合,第一转动板71上表面对称固定有第三支撑柱17,连接底座21上表面设有第二滑槽18,第三支撑柱17与第二滑槽18滑动配合,第三支撑柱17远离第一转动板71一端固定有第一水平板72,通过水平机构5的设置可以有效的解决自行车在左右摇晃时夹持手机产生
的晃动,同时因为水平机构5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可以降低左右摇晃导致手机夹持不稳而飞出。
27.参考图7,第一转动板71下表面与连接底座21之间空间充满水,通过水受重力影响水的上表面与地面之间始终处于水平状态,来完成水平夹持手机。
28.参考图2,t型第二空槽32内壁、第一阻隔片10、第二阻隔片20与第一支撑柱45之间的空间充满水,通过水的运动来完成力的传递。
29.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顺时针转动车把手22,车把手22转动带动第一板件的转动,第一板件的转动带动第一支撑架15的转动,第一支撑架转动带动第二弹簧41拉伸,第一支撑架15转动带动第二棘爪55向下运动的同时第一支撑架15带动第一棘爪54同步向下运动,当第一棘爪54遇到第一挡片59时被向上抬起在第一挡片59上滑动,第一棘爪54向上抬起带动第一簧片57向上弯曲,第二棘爪55向下运动带动第三齿轮27转动,第三齿轮27转动带动第一导轮60转动,第一导轮60转动带动导线一11收紧,在第一次转动完成后第二弹簧41带动第一支撑架15返回原位,同时第一棘爪54与第二棘爪55通过第一簧片57与第二簧片58的复位趋向的力,导致第三齿轮27不会因为导线一11而转动,为下次车把手22转动做准备,导线一11收紧带动调节底座22沿车骨架1向上运动,调节机构3向上运动带动第一齿轮25与第一齿条36啮合,第一齿轮25转动,第一齿轮25转动带动第二齿轮26转动,第二齿轮26转动带动第二齿条37移动,第二齿条37移动带动第一阻隔片10运动,第一阻隔片10运动导致空间减小带动t型第二空槽32内的液体运动,液体带动第一支撑柱45向上运动,第一支撑柱45向上运动带动水平机构5角度改变,完成初步调节。
30.转动左侧车把手22,通过左侧驱动机构4改变导线二12的长短,导线二12长短改变带动第二阻隔片20运动,当导线二12放长时第一弹簧40复位带动第二阻隔片20向上运动,通过t型第二空槽32内的液体传动将第一支撑柱45再次向上升,将水平机构5的角度改变,反之则通过驱动机构4收缩导线二12的长度,导线二12带动第二阻隔片20向下移动,第二阻隔片20向下移动带动第一弹簧40压缩,同时t型第二空槽32内空间增加,液体带动第一支撑柱45向下移动,完成对水平机构5的再次调节。
31.当自行车左右晃动时,第三空槽34内的水平面始终与地面平行,水平面平行带动第一转动板71相对于连接底座21转动,第一转动板71转动带动第三支撑柱17运动,第三支撑柱17运动带动第一水平板72角度改变,呈现水平状态。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