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自清理结构的空压机用空滤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0-13 06:44: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过滤自清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自清理结构的空压机用空滤组件。


背景技术:

2.空压机是一种用于对空气进行压缩的机械设备,空压机在工作时,外界空气经过进气组件上的空气过滤器吸入,在空压机罐体内被多次压缩形成压缩气体,其被广泛用于现今工业制造以及技术生产中。
3.现有技术中的空压机在工作时,其空气过滤器通常由过滤外壳以及安装在过滤外壳内的滤芯构成,通过对进入空气的引导,使得空气穿过滤芯实现过滤操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若空压机的工作环境较差,空气中粉尘杂质过多,受持续进气影响,将会导致空压机过滤器内的滤芯外侧快速堆积大量的粉尘杂质,这些粉尘杂质的覆盖导致空压机的进气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通常需要工作人员定期手动清理或者对滤芯进行更换,长久往复如此,对空压机的正常使用造成不便,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空压机滤芯的有效使用寿命。
4.为此,提出一种具有自清理结构的空压机用空滤组件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压机空滤组件内滤芯难以自主清理,导致其容易堆积粉尘杂质影响正常使用的问题,相比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自清理结构的空压机用空滤组件,通过在空压机主体的顶部安装有进气组件,且进气组件包括有进气管,进气管的外端安装有空滤组件,且空滤组件包括有与进气管相连通的外筒,外筒的外端壁上均匀开设有进气孔,外筒的底部内端壁上固定安装有底板,且底板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定位管,定位管的上方套设有设置在外筒内部中间位置处的滤筒,且滤筒的外侧套设有设置在外筒内部的铝制内筒,铝制内筒的中间位置处环绕开设有过滤孔,铝制内筒与外筒、滤筒之间均预留有空隙,铝制内筒的上下端分别与外筒的顶部以及底板固定连接,铝制内筒的内部环绕分布有多个设置在滤筒外侧的条形扇叶,且条形扇叶的外形设置为螺旋形结构,条形扇叶分别与滤筒的外端壁以及铝制内筒的内端壁滑动贴合,条形扇叶的顶端共同固定有转动连接铝制内筒内部的保定环。
6.借助气流进入时的推动,可以带动多个条形扇叶围绕滤筒旋转,对滤筒和铝制内筒上积攒的粉尘进行有效刮除,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滤筒和铝制内筒上粉尘杂质堆积的速度,有效地提升了滤筒和铝制内筒对粉尘杂质的有效过滤时长,避免工作人员对该装置频繁更换清理。
7.可选的,外筒的外端壁上均匀环绕固定有与进气孔相连通的辅助气管,进一步辅助气管的外形设置为螺旋形结构,辅助气管的开口朝下设置。
8.可选的,外筒的外形设置为向下倾斜结构,外筒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设置在底板下
方的集尘盒,进一步底板的内部环绕开设有多个设置在铝制内筒内部空间正下方的通槽a。
9.可选的,滤筒的中间位置处竖直开设有上下贯通的气流道,且气流道的下端螺纹套接在定位管得上端外侧,进一步气流道的上端与进气管相连通。
10.可选的,外筒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封盖,且封盖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螺纹连接在进气管外侧的转接管,进一步封盖的底部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与转接管相连通的橡胶软管,且橡胶软管弹性挤压在气流道上端口处。
11.可选的,定位管的外侧套设有设置在滤筒下方的圆环,且圆环外端壁上环绕固定有多个与铝制内筒下方内端壁固定连接的隔板,相邻两个隔板配合铝制内筒、圆环构成中转仓,定位管得外侧转动套接有设置在圆环内部的套管,且套管的上端固定有活动覆盖在隔板上方的上盖板,上盖板的内部环绕开设有多个位于中转仓正上方的进尘口,套管的下端固定有活动覆盖在隔板底部的下盖板,且下盖板的内部环绕开设有多个位于中转仓正下方的出尘口,进一步相邻的进尘口与出尘口之间至少间隔有一个中转仓,上盖板与条形扇叶固定连接。
12.可选的,条形扇叶底部靠近滤筒一侧与上盖板的顶部之间均固定安装有竖直设置的连接杆,进一步铝制内筒的下方内端壁上环绕固定有多个滑动连接在上盖板顶部的刮片。
13.可选的,铝制内筒的外侧活动套设有设置在外筒内部的刮环,且刮环可上下滑动,进一步底板的内部环绕开设有多个设置在外筒与铝制内筒之间空间正下方的通槽b。
14.可选的,每个条形扇叶上均固定镶嵌有磁球a,多个磁球a环绕设置成连续上下起伏的波浪形结构,进一步刮环上固定镶嵌有与磁球a磁性相吸的。
15.可选的,刮环的外端壁上开设有滑槽,进一步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竖直固定在外筒内端壁上的限位杆。
1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通过将多个螺旋形结构的条形扇叶环绕设置在滤筒的外侧,并使得条形扇叶与滤筒的外端壁以及铝制内筒的内端壁相贴合,借助气流进入时的推动,可以带动多个条形扇叶围绕滤筒旋转,对滤筒和铝制内筒上积攒的粉尘进行有效刮除,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滤筒和铝制内筒上粉尘杂质堆积的速度,有效地提升了滤筒和铝制内筒对粉尘杂质的有效过滤时长,避免工作人员对该装置频繁更换清理。
17.(2)通过将螺旋形结构的辅助气管固定连通在进气孔的外侧,借助螺旋形结构辅助气管的引导,可以使得进入外筒内部的气流呈现为螺旋形方向流动,进而有利于使得气流直面条形扇叶,对其提供更加高效的推动力,且借助螺旋形气流的形成,可以有效提升滤筒外侧受气流冲击的作用效果,便于通过高效气流冲击的方式进一步将其外侧附着的粉尘吹落,有效地提升了该装置粉尘杂质自清理效果,同时,通过将辅助气管的开设设置朝下,有利于降低雨水、大颗粒杂质落入该装置内部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该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18.(3)通过将外筒的外形设置为向下倾斜结构,并将集尘盒连通在外筒下方,可以使得刮落的粉尘稳定下落收集在集尘盒内部,便于对清理的粉尘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同时,通过将集尘盒螺纹连接在外筒的下方,使得集尘盒可以通过旋转进行拆卸,有利于提升其拆装便捷性,进而有效提升了该装置对内部粉尘杂质收集清理的便捷性。
19.(4)通过将滤筒内部气流道的下端螺纹连接在定位管得上端外侧,使得滤筒在外筒内部的位置固定牢固,且可以有效保障滤筒拆装便捷性。
20.(5)通过将封盖螺纹连接在外筒的上端,可以通过旋转的方式对封盖进行拆卸开启,有利于对处于外筒内部的滤筒进行快速便捷更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该装置的检修便捷性,同时,通过将橡胶软管弹性挤压在滤筒内部气流道的上端开口处,有利于保障滤筒内部气流道与转接管之间的连通密封性,避免过滤过程中的气流泄漏。
21.(6)通过设置有圆环、隔板配合铝制内筒构建成多个环绕定位管得中转仓,并在中转仓上下两侧覆盖有可同步旋转的上盖板与下盖板,配合上盖板和下盖板上分别环绕开设的进尘口和出尘口,可以对粉尘的下落进行灵活转运,同时,通过保障至少有一个中转仓设置在相邻的进尘口和出尘口之间,有利于避免气流在中转仓上下两侧之间进行持续流动,使得集尘盒即使旋转取下也不会对该装置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集尘盒内部收集的粉尘杂质清理便捷性。
22.(7)通过设置有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条形扇叶和上盖板之间,有利于通过条形扇叶的旋转带动上盖板同步转动,同时,通过将刮片固定安装在铝制内筒的内端壁上,并将刮片滑动连接在上盖板的顶部,使得上盖板旋转过程中与刮片发生相对运动,通过刮片将上盖板上堆积的粉尘刮入至进尘口内部,有利于保障该装置内部粉尘杂质收集汇集的稳定性。
23.(8)通过将可上下滑动的刮环套设在铝制内筒的外侧,并将与外筒、铝制内筒之间空间对应设置的通槽b开设在底板上,使得刮环上下移动刮落的杂质可以向下通过通槽b收集至集尘盒内部,刮环的存在可以有效对铝制内筒外端壁上的杂质进行清理,有利于进一步延长其有效使用寿命。
24.(9)通过将多个磁球a分别固定镶嵌在多个条形扇叶上,可以在多个条形扇叶上构建成连续上下起伏的波浪形磁性吸引路径,借助磁球a和磁球b之间的磁性相吸,有利于通过条形扇叶的旋转为刮环提供上下滑动的动力,无需额外设置其他驱动结构,有利于降低该装置的使用成本。
25.(10)通过将滑槽开设在刮环的外端壁上,并将与滑槽相适配的限位杆竖直固定在外筒的内端壁上,可以对刮环的活动方向进行限制,使得刮环仅可上下移动限制其旋转,有利于保障该装置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空滤组件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进气管和空滤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空滤组件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空滤组件的正面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空滤组件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空滤组件的俯面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空滤组件的拆分图;图9为本技术外筒底部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中转仓、进尘口和出尘口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标号说明:1、空压机主体;101、进气组件;102、进气管;2、空滤组件;201、外筒;202、辅助气管;203、底板;204、定位管;205、滤筒;206、铝制内筒;207、条形扇叶;208、保定环;209、集尘盒;3、封盖;301、转接管;302、橡胶软管;4、圆环;401、隔板;402、中转仓;403、套管;404、上盖板;405、进尘口;406、下盖板;407、出尘口;408、连接杆;5、刮片;6、刮环;601、磁球a;602、磁球b;603、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实施例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自清理结构的空压机用空滤组件,请参阅图1-图10,空压机主体1的顶部安装有进气组件101,且进气组件101包括有进气管102,进气管102的外端安装有空滤组件2,且空滤组件2包括有与进气管102相连通的外筒201,外筒201的外端壁上均匀开设有进气孔,外筒201的底部内端壁上固定安装有底板203,且底板203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定位管204,定位管204的上方套设有设置在外筒201内部中间位置处的滤筒205,且滤筒205的外侧套设有设置在外筒201内部的铝制内筒206,铝制内筒206的中间位置处环绕开设有过滤孔,铝制内筒206与外筒201、滤筒205之间均预留有空隙,铝制内筒206的上下端分别与外筒201的顶部以及底板203固定连接,铝制内筒206的内部环绕分布有多个设置在滤筒205外侧的条形扇叶207,且条形扇叶207的外形设置为螺旋形结构,条形扇叶207分别与滤筒205的外端壁以及铝制内筒206的内端壁滑动贴合,条形扇叶207的顶端共同固定有转动连接铝制内筒206内部的保定环208。
30.该装置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导线将本装置连接外接电源,使得外接电源为本装置提供电力支持,随后,工作人员控制该装置通电启动,空压机主体1启动过程中,外界空气自空滤组件2进入进气管102内部,外界空气自外筒201外端壁上开设的进气孔进入其内部,在空压机主体1启动后的抽动下形成气流,气流依次穿过铝制内筒206和滤筒205进行过滤操作,铝制内筒206可以对气流中较大的杂质进行过滤,而滤筒205则对气流中的微粒粉尘进行滤除,该过程中,使得粉尘杂质附着在铝制内筒206以及滤筒205上,此时,受气流流动时产生的推动作用,环绕设置在滤筒205与铝制内筒206之间的螺旋形结构的条形扇叶207被推动旋转,借助条形扇叶207的转动对铝制内筒206的内端壁以及滤筒205的外端壁上堆积的杂质粉尘进行刮除,粉尘杂质沿条形扇叶207的倾斜面向下滑落,实现铝制内筒206与滤筒205上粉尘杂质的清理,进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31.通过将多个螺旋形结构的条形扇叶207环绕设置在滤筒205的外侧,并使得条形扇叶207与滤筒205的外端壁以及铝制内筒206的内端壁相贴合,借助气流进入时的推动,可以带动多个条形扇叶207围绕滤筒205旋转,对滤筒205和铝制内筒206上积攒的粉尘进行有效刮除,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滤筒205和铝制内筒206上粉尘杂质堆积的速度,有效地提升了滤筒205和铝制内筒206对粉尘杂质的有效过滤时长,避免工作人员对该装置频繁更换清
理。
32.请参阅图1和图4,外筒201的外端壁上均匀环绕固定有与进气孔相连通的辅助气管202,且辅助气管202的外形设置为螺旋形结构,辅助气管202的开口朝下设置,该装置使用过程中,通过将螺旋形结构的辅助气管202固定连通在进气孔的外侧,借助螺旋形结构辅助气管202的引导,可以使得进入外筒201内部的气流呈现为螺旋形方向流动,进而有利于使得气流直面条形扇叶207,对其提供更加高效的推动力,且借助螺旋形气流的形成,可以有效提升滤筒205外侧受气流冲击的作用效果,便于通过高效气流冲击的方式进一步将其外侧附着的粉尘吹落,有效地提升了该装置粉尘杂质自清理效果,同时,通过将辅助气管202的开设设置朝下,有利于降低雨水、大颗粒杂质落入该装置内部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该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33.请参阅图8和图9,外筒201的外形设置为向下倾斜结构,外筒201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设置在底板203下方的集尘盒209,底板203的内部环绕开设有多个设置在铝制内筒206内部空间正下方的通槽a,该装置使用过程中,通过将外筒201的外形设置为向下倾斜结构,并将集尘盒209连通在外筒201下方,可以使得刮落的粉尘稳定下落收集在集尘盒209内部,便于对清理的粉尘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同时,通过将集尘盒209螺纹连接在外筒201的下方,使得集尘盒209可以通过旋转进行拆卸,有利于提升其拆装便捷性,进而有效提升了该装置对内部粉尘杂质收集清理的便捷性。
34.请参阅图5,滤筒205的中间位置处竖直开设有上下贯通的气流道,且气流道的下端螺纹套接在定位管204的上端外侧,气流道的上端与进气管102相连通,该装置使用过程中,外界气流穿过滤筒205进入其内部设置的气流道中,随后自上被抽入进气管102中,通过将滤筒205内部气流道的下端螺纹连接在定位管204的上端外侧,使得滤筒205在外筒201内部的位置固定牢固,且可以有效保障滤筒205拆装便捷性。
35.请参阅图5,外筒201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封盖3,且封盖3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螺纹连接在进气管102外侧的转接管301,封盖3的底部中间位置处固定安装有与转接管301相连通的橡胶软管302,且橡胶软管302弹性挤压在气流道上端口处,该装置使用过程中,通过将封盖3螺纹连接在外筒201的上端,可以通过旋转的方式对封盖3进行拆卸开启,有利于对处于外筒201内部的滤筒205进行快速便捷更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该装置的检修便捷性,同时,通过将橡胶软管302弹性挤压在滤筒205内部气流道的上端开口处,有利于保障滤筒205内部气流道与转接管301之间的连通密封性,避免过滤过程中的气流泄漏。
36.请参阅图1、图5、图8和图10,定位管204的外侧套设有设置在滤筒205下方的圆环4,且圆环4外端壁上环绕固定有多个与铝制内筒206下方内端壁固定连接的隔板401,相邻两个隔板401配合铝制内筒206、圆环4构成中转仓402,定位管204的外侧转动套接有设置在圆环4内部的套管403,且套管403的上端固定有活动覆盖在隔板401上方的上盖板404,上盖板404的内部环绕开设有多个位于中转仓402正上方的进尘口405,套管403的下端固定有活动覆盖在隔板401底部的下盖板406,且下盖板406的内部环绕开设有多个位于中转仓402正下方的出尘口407,相邻的进尘口405与出尘口407之间至少间隔有一个中转仓402,上盖板404与条形扇叶207固定连接。
37.该装置使用过程中,多个条形扇叶207受进入气流的推动围绕滤筒205旋转,在此过程中将滤筒205外端壁上以及铝制内筒206内端壁上附着的粉尘杂质进行刮除,刮落的粉
尘杂质向下掉落,穿过上盖板404上开设的进尘口405进入至中转仓402内部,上盖板404、套管403以及下盖板406在条形扇叶207的带动下进行旋转,带动进尘口405和中转仓402在中转仓402的上下两侧协同移动,当出尘口407旋转至存储有粉尘杂质的中转仓402下方时,此时中转仓402上方对应的进尘口405已经旋转移开,中转仓402内部的粉尘杂质穿过其下方的出尘口407掉落,穿过底板203上的通槽a下落收集在集尘盒209内部,此过程中,由于上下对应的进尘口405和出尘口407之间至少间隔有一个中转仓402,使得中转仓402的上下方同时只会存在一个进尘口405或者一个出尘口407,刮落的粉尘杂质通过进尘口405进入中转仓402内部,再从出尘口407排出,使得中转仓402内部上下两侧气流始终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进而实现粉尘杂质受重力正常下落的同时,还可以有效保障气流持续穿过中转仓402,使得工作人员在拆卸集尘盒209清理时,无需对该装置进行停机操作。
38.通过设置有圆环4、隔板401配合铝制内筒206构建成多个环绕定位管204的中转仓402,并在中转仓402上下两侧覆盖有可同步旋转的上盖板404与下盖板406,配合上盖板404和下盖板406上分别环绕开设的进尘口405和出尘口407,可以对粉尘的下落进行灵活转运,同时,通过保障至少有一个中转仓402设置在相邻的进尘口405和出尘口407之间,有利于避免气流在中转仓402上下两侧之间进行持续流动,使得集尘盒209即使旋转取下也不会对该装置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集尘盒209内部收集的粉尘杂质清理便捷性。
39.请参阅图1和图5,条形扇叶207底部靠近滤筒205一侧与上盖板404的顶部之间均固定安装有竖直设置的连接杆408,铝制内筒206的下方内端壁上环绕固定有多个滑动连接在上盖板404顶部的刮片5,该装置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有连接杆408固定连接在条形扇叶207和上盖板404之间,有利于通过条形扇叶207的旋转带动上盖板404同步转动,同时,通过将刮片5固定安装在铝制内筒206的内端壁上,并将刮片5滑动连接在上盖板404的顶部,使得上盖板404旋转过程中与刮片5发生相对运动,通过刮片5将上盖板404上堆积的粉尘刮入至进尘口405内部,有利于保障该装置内部粉尘杂质收集汇集的稳定性。
40.请参阅图1、图8和图10,铝制内筒206的外侧活动套设有设置在外筒201内部的刮环6,且刮环6可上下滑动,底板203的内部环绕开设有多个设置在外筒201与铝制内筒206之间空间正下方的通槽b,该装置使用过程中,通过将可上下滑动的刮环6套设在铝制内筒206的外侧,并将与外筒201、铝制内筒206之间空间对应设置的通槽b开设在底板203上,使得刮环6上下移动刮落的杂质可以向下通过通槽b收集至集尘盒209内部,刮环6的存在可以有效对铝制内筒206外端壁上的杂质进行清理,有利于进一步延长其有效使用寿命。
41.请参阅图1和图8,每个条形扇叶207上均固定镶嵌有磁球a601,多个磁球a601环绕设置成连续上下起伏的波浪形结构,刮环6上固定镶嵌有与磁球a601磁性相吸的磁球b602,该装置使用过程中,当多个条形扇叶207持续旋转过程中,受其上固定的磁球a601与磁球b602的磁性相吸,使得条形扇叶207旋转过程中可以带动刮环6上下移动,通过将多个磁球a601分别固定镶嵌在多个条形扇叶207上,可以在多个条形扇叶207上构建成连续上下起伏的波浪形磁性吸引路径,借助磁球a601和磁球b602之间的磁性相吸,有利于通过条形扇叶207的旋转为刮环6提供上下滑动的动力,无需额外设置其他驱动结构,有利于降低该装置的使用成本。
42.请参阅图1和图7,刮环6的外端壁上开设有滑槽,且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竖直固定在外筒201内端壁上的限位杆603,该装置使用过程中,通过将滑槽开设在刮环6的外端壁上,
并将与滑槽相适配的限位杆603竖直固定在外筒201的内端壁上,可以对刮环6的活动方向进行限制,使得刮环6仅可上下移动限制其旋转,有利于保障该装置工作稳定性。
43.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