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采收微藻的方法

2022-09-15 06:01: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7.0-7.1,光照/黑暗比12h:12h。
10.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对数期菌浓为108个/ml。
1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所述真菌选自:
12.1号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13.2号真菌penicillium glaucoroseum;
14.3号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15.进一步的,所述真菌来源包括:
16.本实验所用的真菌来自东平镇柳溪重金属废水水样
17.①
真菌分离纯化:丝状真菌经过含有重金属cd(ii)与cr(vi)的pda平板筛选获得。先将采集的废水样(200ul)分别涂布至含有5mg/l cd(ii)与cr(vi)的固体平板上。将平板放入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7天,待长出单菌落后,再划线至新鲜的含有重金属的pda平板上,至少重复5次,最终获得单一的丝状真菌。将分离得到的不同真菌分别选择pdb培养基与牛肉膏培养基这两种液体培养基进行成球试验,在恒温摇床内进行成球试验,控制培养条件为转速120r/min,温度为30℃,初始孢子接种量为104个/ml,比较丝状真菌在不同液体培养基中的成球情况。
18.②
将分离得到的3株真菌挑取菌丝制成菌悬液后分别移至装有100ml真菌液体培养基,置于恒温摇床中培养48h,设置温度30℃,转速150r/min,观察培养基中不同真菌的成球情况,通过简单过滤的方式分离菌丝球,用灭菌后的蒸馏水冲洗菌丝球3次避免其表面残余的培养基影响后续结果。提取dna送至测序,通过blast基因库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进行比较,使用mega6.06将菌株的测序结果用于构建系统发育树。
19.③
经菌种鉴定分别为:1号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2号真菌penicillium glaucoroseum、3号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20.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摇床震荡条件为温度25-30℃,转速180rpm/min。
21.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定时为0.5-24h。
2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3.本发明操作简单,对设备要求较低,有效降低了微藻采收技术中的高能耗和高成本问题。
附图说明
24.图1为聚丙烯酰胺在不同时间点的对微藻采收的效果图;
25.图2为硫酸铝在不同时间点的对微藻采收的效果图;
26.图3为琼脂在不同时间点的对微藻采收的效果图;
27.图4为壳聚糖在不同时间点的对微藻采收的效果图;
28.图5为氢氧化钙在不同时间点的对微藻采收的效果图;
29.图6为氢氧化钠在不同时间点的对微藻采收的效果图;
30.图7为真菌1号在不同时间点的对微藻采收的效果图;
31.图8为真菌2号在不同时间点的对微藻采收的效果图;
32.图9为真菌3号在不同时间点的对微藻采收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分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指出的是,以下的实施实例只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一下实施例。
34.实施例1
35.一种采收微藻的方法,包括:
36.(1)将5%微藻接种至灭菌后的bg-11培养基,于光照强度2000lux,温度28℃,ph7.1,光照/黑暗比12h:12h条件下培养至菌浓为108个/ml;
37.(2)将烟曲霉1号(aspergillus fumigatus真菌)培养48h形成菌丝球后,分离菌丝球,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加入(1)的微藻培养液中,于摇床震荡培养,温度28℃,转速150rpm/min,0.5-24h间定时观察菌丝球对微藻固定效果。
38.实施例2
39.一种采收微藻的方法,包括:
40.(1)将6%微藻接种至灭菌后的bg-11培养基,于光照强度2000lux,温度30℃,ph7.0,光照/黑暗比12h:12h条件下培养至菌浓为108个/ml;
41.(2)将青霉2号(penicillium glaucoroseum真菌)培养48h形成菌丝球后,分离菌丝球,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加入(1)的微藻培养液中,于摇床震荡培养,温度30℃,转速180rpm/min,0.5-24h间定时观察菌丝球对微藻固定效果。
42.实施例3
43.一种采收微藻的方法,包括:
44.(1)将8%微藻接种至灭菌后的bg-11培养基,于光照强度2000lux,温度30℃,ph 7.1,光照/黑暗比12h:12h条件下培养至菌浓为108个/ml;
45.(2)将烟曲霉3号(aspergillus fumigatus真菌)培养48h形成菌丝球后,分离菌丝球,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加入(1)的微藻培养液中,于摇床震荡培养,温度30℃,转速160rpm/min,0.5-24h间定时观察菌丝球对微藻固定效果。
46.对比例
47.一种采收微藻的方法,包括:
48.(1)将5%微藻接种至灭菌后的bg-11培养基,于光照强度2000lux,温度30℃,ph7.1,光照/黑暗比12h:12h条件下培养至菌浓为108个/ml;
49.(2)将0.15g/100ml的聚丙烯酰胺(对比例1组)、硫酸铝(对比例2组)、琼脂(对比例3组)、壳聚糖(对比例4组)、氢氧化钙(对比例5组)、氢氧化钠(对比例6组)分别加入微藻培养液中,0.5-24h间观察絮凝固定效果。
50.试验例1
51.系统效果测定分析
52.对实施例1~3与对比例1~6中微藻采收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图1与表1。
53.表1实施例1~3与对比例1~6中微藻采收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54.分组0.5h3h12h24h聚丙烯酰胺(d1)90.08%95.56%136.55%109.92%硫酸铝(d2)4.58%1.45%-3.13%-3.61%
琼脂(d3)103.78%101.03%92.44%93.81%壳聚糖(d4)102.56%100.77%76.98%80.56%氢氧化钙(d5)1.60%9.89%-2.67%-3.48%氢氧化钠(d6)12.77%2.55%-5.47%-5.11%真菌1号(s1)14.53%100.63%101.88%101.88%真菌2号(s2)14.06%35.78%101.09%100.31%真菌3号(s3)25.00%88.59%95.94%102.19%
55.根据图1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图1~6中的6种工业絮凝剂对微藻的固定24h后,仅以硫酸铝(对比例2,图2),氢氧化钙(对比例5,图5),氢氧化钠(对比例6,图6)表现出了良好的絮凝效果,但上述三种工艺絮凝剂都会造成微藻液体变黄,说明微藻很大程度接近死亡,对于微藻的采收效果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而真菌1号(实施例1,图7)、2号(实施例2,图8)、3号(实施例3,图9)固定微藻24h后,培养液颜色趋于澄清透明,菌丝球吸附大量微藻细胞变成绿色,由此可见,采用真菌1号、2号与3号对微藻进行采收,不仅能达到很好的固定采收效果,同时能避免传统工业絮凝剂造成的微藻死亡,进一步提升了微藻的采收数量与质量。
56.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技术特征以任何其它的合适方式进行组合,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