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微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09-15 04:40: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有机肥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微生物有机肥,特别是一种微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改善土壤结构和改变传统的施肥方式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因此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需求量和生产量都日益增加。其中微生物有机肥是有机固体废物(包括有机垃圾、秸秆、畜禽粪便、饼粕、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生的固体废物)经微生物发酵、除臭和完全腐熟后加工而成的有机肥料或者有机微生物包膜肥。
3.与农家肥相比,微生物有机肥完全腐熟,虫卵死亡率达到95%以上;农家肥堆放简单,虫卵死亡率低;微生物有机肥无臭;微生物有机肥施用方便,均匀;
4.另外微生物有机肥含有功能菌和有机质,能改良土壤促进被土壤固定养分的释放;微生物有机肥的有机质本身就是功能菌生活的环境,施入土壤后容易存活。
5.而现有的微生物有机肥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多为人工搅拌、人工加微生业液剂、人工加水、人工覆膜,成本高,效率低,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6.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通风式有机肥微生物发酵料仓【申请号:cn202123284000.3;公开号:xcn216445268u】。这种通风式有机肥微生物发酵料仓,包括料仓主体和支撑腿,支撑腿设置在料仓主体下方,料仓主体的顶部开设有通风窗,通风窗内部设置有过滤板,通风窗上方设置有挡罩,挡罩与料仓主体之间设置有液压杆,料仓主体底部设置有底板,底板上设置有出料机构,底板上方设置有若干挡板,各个挡板之间的夹缝处形成了发酵区,挡板上设置有翻料机构。虽然该发酵料仓方便快捷,无需人工翻料,增加了有机肥发酵的效率且节省了人工,但是整体制备效率低,翻转搅拌不够均匀,影响发酵效果。
7.基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微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微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微生物有机肥的肥力,如何实现快速有效的均匀的翻抛搅拌,提高微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效率,同时可吸收翻抛的烟尘,更加干净卫生。
9.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10.一种微生物有机肥,由以下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锯末屑500-1000份、秸秆碎屑70-100份、鸡粪20-40份、河塘污泥8-15份、茎叶碎屑6-10份、微生物菌原液5-10份和营养剂 10-20份。
11.由以下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锯末屑600-800份、秸秆碎屑80-90份、鸡粪30-35份、河塘污泥9-14份、茎叶碎屑 7-9份、微生物菌原液6-9份和营养剂12-18份。
12.由以下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锯末屑700份、秸秆碎屑85份、鸡粪32份、河
塘污泥11份、茎叶碎屑8份、微生物菌原液8份和营养剂15份。
13.一种微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如下:
14.步骤一,取相应份量的微生物菌原液和营养剂,注入搅拌罐内部,进行搅拌混合,搅拌温度为40-50℃,搅拌时间为0.5-1h,得到微生物菌培养液;
15.步骤二,步骤一搅拌的同时,取相应份量的锯末屑平铺于在发酵房地面上,同时取相应份量的秸秆碎屑放置到提升机构内部,提升机构将秸杆碎屑输送到输送机构上,输送机构将秸杆碎屑铺设到平铺好的锯末屑上,铺设的同时,微生物菌培养液喷淋到秸杆碎屑上;
16.步骤三,微生物菌培养液喷淋完成后,移动机构的起始位置位于平铺的锯末屑的一端,移动机构带动翻抛机构向前移动,翻抛机构将微生物菌培养液、秸秆碎屑和锯末屑翻抛一遍;
17.步骤四,移动机构带动翻抛机构移动至平铺的锯末屑的另一端,移动机构再带动翻抛机构移动回到原位,此过程喷淋蓄水罐内部的清水;
18.步骤五,按照步骤二和步骤三,继续依次铺设放置相应份量的秸秆碎屑、鸡粪、河塘污泥和茎叶碎屑,依次进行喷微生物菌培养液、翻抛及喷水最后一次喷淋先将蓄水罐内部的清水注入搅拌罐内部,保证内部的微生物菌培养液全部喷出,混合总量与水量比为1:(1-1.3);
19.步骤六,移动机构带动覆膜机构移动,将薄膜覆盖在微生物有机肥堆上,低温发酵1-3天,肥堆中嗜温性微生物利用可溶性和易降解性有机物作为营养和能量来源,迅速增殖,并释放出热能,使肥堆温度不断上升,此阶段肥堆温度在20-45℃范围内;
20.步骤七,高温发酵3-5天:2-3天内,肥堆温度便能迅速地升高到55℃,3-5天内温度上升到70℃以上,灭杀虫卵及细菌;
21.步骤八,腐熟阶段:微生物活性下降,发热量减少,温度下降,起膜后,移动机构带动翻抛机构继续翻抛肥堆,通风补氧,再覆膜,进行保氢腐熟。
22.一种微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上端设有输送机构,移动机构的侧部设有提升机构,移动机构上设有两个液压缸,液压缸下端设有翻抛机构,翻抛机构上设有蓄水罐和搅拌罐,翻抛机构上设有若干喷淋头,蓄水罐上设有喷水泵,喷水泵与喷淋头及搅拌罐之间设有三通电控阀,搅拌罐上设有注液泵,注液泵与喷淋头之间设有电控阀,翻抛机构和移动机构上设有覆膜机构,覆膜机构上设有吸尘器,吸尘器与翻抛机构之间设有吸尘管。
23.采用以上结构,液压缸调节翻抛机构的高度,使得翻抛机构抵触在发酵房地面上,取相应份量的微生物菌原液和营养剂,注入搅拌罐内部,进行搅拌混合,搅拌温度为40-50℃,搅拌时间为0.5-1h,得到微生物菌培养液;
24.取相应份量的锯末屑平铺于在发酵房地面上,同时取相应份量的秸杆碎屑放置到提升机构的提升斗内部,提升机构将秸杆碎屑输送到输送机构上,输送机构将秸秆碎屑铺设到平铺好的锯末屑上,铺设的同时,注液泵将搅拌罐内部微生物菌培养液,通过喷淋头喷淋到秸杆碎屑上;
25.微生物菌培养液喷淋完成后,移动机构的起始位置位于平铺的锯末屑的一端,移动机构带动翻抛机构向前移动,翻抛机构将微生物菌培养液、秸秆碎屑和锯末屑翻抛一遍;
26.移动机构带动翻抛机构移动至平铺的锯末屑的另一端,移动机构再带动翻抛机构移动回到原位,此过程喷水泵将蓄水罐内部的清水,通过喷淋头喷淋到翻抛料上;
27.继续依次铺设放置相应份量的秸秆碎屑、鸡粪、河塘污泥和茎叶碎屑,依次进行喷微生物菌培养液、翻抛及喷水,最后一次喷淋先将蓄水罐内部的清水注入搅拌罐内部,保证搅拌罐内部的微生物菌培养液全部喷出,混合总量与水量比为1:(1-1.3);
28.移动机构带动覆膜机构移动,将薄膜覆盖在微生物有机肥堆上,发酵4-8天后,将移动机构带动覆膜机构移动薄膜卷起,然后移动机构带动翻抛机构继续翻抛肥堆一次,通风补氧,再有移动机构带动覆膜机构移动进行覆膜,进行保氢腐熟;翻抛时,吸尘器与翻抛机构及吸尘管,将扬尘吸取收集,更加卫生。
29.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两个移动架一,移动架一后侧均设有移动架二,移动架一上均设有伸缩架,移动架一和移动架二的下端设有若干移动轮,两个伸缩架上设有横梁,移动架一上均设有移动电机,移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同侧的移动架一的移动轮之间设有传送链轮副,液压缸固定在横梁下方。
30.采用以上结构,移动电机通过传送链轮副带动同侧的移动架一的移动轮转动,从而带动本装置移动,伸缩架便于调节横梁的高度,液压缸用于调节翻抛机构的高度。
31.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轮座,轮座滑动设置在横梁上,轮座上固定有横移电机,横移电机的输出轴与轮座的转动轮传动连接,轮座上设有集料斗,轮座与集料斗之间设有输送履带,集料斗上固定有输送电机,输送电机的输出轴与输送履带的转轴传动连接,集料斗的末端设有排料斗,排料斗位于输送履带的出料端。
32.采用以上结构,集料斗上端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放置斗,以保证装载量,横移电机的输出轴带动轮座的转动轮转动,从而将带动集料斗移动至提升机构的出料端下方,用于加料,物料落在输送履带上,然后横移电机带动带动轮座左右往复移动,输送电机的输出轴与输送履带的转轴转动,从而带动输送履带移动,将集料斗内部的物料,从排料斗排出。
33.所述翻抛机构包括翻抛罩,翻抛罩固定在两个液压缸下端,翻抛罩的上侧设有翻抛电机和竖直设置的安装板,翻抛罩的内部转动设有翻抛轴,翻抛轴上设有若干翻抛架,翻抛轴与翻抛电机的输出轴之间设有传动链轮副,翻抛罩的侧边设有保护罩,传动链轮副位于保护罩内部,若干喷淋头设置在翻抛罩的前侧下端,蓄水罐和搅拌罐固定在翻抛罩上方,且蓄水罐和搅拌罐位于翻抛电机和安装板之间。
34.采用以上结构,两个液压缸带动翻抛罩升降,使得翻抛罩的下端抵触在地面上,避免翻抛时溅料,翻抛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链轮副带动翻抛轴转动,从而带动翻抛架转动,快速翻抛肥料,若干喷淋头设置在翻抛罩的前侧下端,便于喷淋清水及微生物菌培养液,安装板用于安装覆膜机构。
35.所述覆膜机构包括固定架,固定架固定在移动架二和安装板上,固定架的后侧旋转设有覆膜轴和导向辊,导向辊位于覆膜轴下侧,覆膜轴上设有密封塑料膜卷,固定架上固定有覆膜电机,覆膜电机的输出轴与覆膜轴之间通过伞齿轮副传动连接,吸尘器包括集尘箱,集尘箱固定在固定架上端,集尘箱与翻抛罩之间设有吸尘管,集尘箱上方固定有抽风机。
36.采用以上结构,覆膜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伞齿轮副带动覆膜轴正向或反向转动,正向转动用于覆膜,反向转动用于卷膜,导向辊用于导膜,抽风机负压吸风,将翻抛时,翻抛罩
内部的扬尘吸收,通过吸尘管,收集在集尘箱内部,更加干净卫生。
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微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制备方法通过联动装置,采用移动机构、提升机构、覆膜机构、输送机构和翻抛机构配合,便于加料、翻抛及覆膜,蓄水罐与搅拌罐以及喷淋头配合,便于注入水和微生物菌培养液,铺设加料、加水和微生物菌培养液的均匀,翻抛快速,制备效率高,成本低,同时吸尘器与翻抛机构配合,可吸收翻抛的烟尘,更加干净卫生,微生物有机肥有很好的施肥效果。
附图说明
38.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框图。
39.图2是本发明中制备联动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0.图3是本发明中部分部件的左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图4是本发明中部分部件的右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42.图5是本发明中翻抛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3.图6是本发明中覆膜机构和吸尘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7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5制备的微生物有机肥生产对比实验表。
45.图8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5制备的微生物有机肥进行玉米种植施肥对比实验的实验表。
46.图中,1、移动机构;2、提升机构;3、覆膜机构;4、蓄水罐;5、吸尘器;6、输送机构;7、搅拌罐;8、液压缸;9、翻抛机构;10、安装架;11、移动架一;12、伸缩架;13、横梁;14、轮座;15、横移电机;16、移动架二;17、移动轮;18、传送链轮副;19、移动电机;20、输送履带;21、输送电机;22、集料斗;23、排料斗;24、安装板;25、保护罩;26、翻抛电机;27、翻抛罩;28、喷淋头;29、翻抛轴;30、翻抛架;31、抽风机; 32、集尘箱;33、固定架;34、覆膜电机;35、覆膜轴;36、密封塑料膜卷;37、导向辊。
具体实施方式
47.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48.一种微生物有机肥,由以下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锯末屑500-1000份、秸秆碎屑70-100份、鸡粪20-40份、河塘污泥8-15份、茎叶碎屑6-10份、微生物菌原液5-10份和营养剂 10-20份。
49.由以下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锯末屑600-800份、秸秆碎屑80-90份、鸡粪30-35份、河塘污泥9-14份、茎叶碎屑 7-9份、微生物菌原液6-9份和营养剂12-18份。
50.由以下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锯末屑700份、秸秆碎屑85份、鸡粪32份、河塘污泥11份、茎叶碎屑8份、微生物菌原液8份和营养剂15份。
51.一种微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如下:
52.步骤一,取相应份量的微生物菌原液和营养剂,注入搅拌罐内部,进行搅拌混合,搅拌温度为40-50℃,搅拌时间为0.5-1h,得到微生物菌培养液;
53.步骤二,步骤一搅拌的同时,取相应份量的锯末屑平铺于在发酵房地面上,同时取相应份量的秸杆碎屑放置到提升机构内部,提升机构将秸杆碎屑输送到输送机构上,输送
机构将秸杆碎屑铺设到平铺好的锯末屑上,铺设的同时,微生物菌培养液喷淋到秸秆碎屑上;
54.步骤三,微生物菌培养液喷淋完成后,移动机构的起始位置位于平铺的锯末屑的一端,移动机构带动翻抛机构向前移动,翻抛机构将微生物菌培养液、秸杆碎屑和锯末屑翻抛一遍;
55.步骤四,移动机构带动翻抛机构移动至平铺的锯末屑的另一端,移动机构再带动翻抛机构移动回到原位,此过程喷淋蓄水罐内部的清水;
56.步骤五,按照步骤二和步骤三,继续依次铺设放置相应份量的秸秆碎屑、鸡粪、河塘污泥和茎叶碎屑,依次进行喷微生物菌培养液、翻抛及喷水最后一次喷淋先将蓄水罐内部的清水注入搅拌罐内部,保证内部的微生物菌培养液全部喷出,混合总量与水量比为1:(1-1.3);
57.步骤六,移动机构带动覆膜机构移动,将薄膜覆盖在微生物有机肥堆上,低温发酵1-3天,肥堆中嗜温性微生物利用可溶性和易降解性有机物作为营养和能量来源,迅速增殖,并释放出热能,使肥堆温度不断上升,此阶段肥堆温度在20-45℃范围内;
58.步骤七,高温发酵3-5天:2-3天内,肥堆温度便能迅速地升高到55℃,3-5天内温度上升到70℃以上,灭杀虫卵及细菌;
59.步骤八,腐熟阶段:微生物活性下降,发热量减少,温度下降,起膜后,移动机构带动翻抛机构继续翻抛肥堆,通风补氧,再覆膜,进行保氢腐熟。
60.如图1-图6所示,微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包括移动机构1,所述移动机构1上端设有输送机构6,移动机构1的侧部设有提升机构2,移动机构1上设有两个液压缸8,液压缸8下端设有翻抛机构9,翻抛机构9上设有蓄水罐4和搅拌罐7,翻抛机构 9上设有若干喷淋头28,蓄水罐4上设有喷水泵,喷水泵与喷淋头28及搅拌罐7之间设有三通电控阀,搅拌罐7上设有注液泵,注液泵与喷淋头28之间设有电控阀,翻抛机构9和移动机构1 上设有覆膜机构3,覆膜机构3上设有吸尘器5,吸尘器5与翻抛机构9之间设有吸尘管;
61.液压缸8调节翻抛机构9的高度,使得翻抛机构9抵触在发酵房地面上,取相应份量的微生物菌原液和营养剂,注入搅拌罐 7内部,进行搅拌混合,搅拌温度为40-50℃,搅拌时间为0.5-1h,得到微生物菌培养液;
62.取相应份量的锯末屑平铺于在发酵房地面上,同时取相应份量的秸杆碎屑放置到提升机构2的提升斗内部,提升机构2将秸秆碎屑输送到输送机构6上,输送机构6将秸杆碎屑铺设到平铺好的锯末屑上,铺设的同时,注液泵将搅拌罐7内部微生物菌培养液,通过喷淋头28喷淋到秸杆碎屑上;
63.微生物菌培养液喷淋完成后,移动机构1的起始位置位于平铺的锯末屑的一端,移动机构1带动翻抛机构9向前移动,翻抛机构9将微生物菌培养液、秸秆碎屑和锯末屑翻抛一遍;
64.移动机构1带动翻抛机构9移动至平铺的锯末屑的另一端,移动机构1再带动翻抛机构9移动回到原位,此过程喷水泵将蓄水罐4内部的清水,通过喷淋头28喷淋到翻抛料上;
65.继续依次铺设放置相应份量的秸秆碎屑、鸡粪、河塘污泥和茎叶碎屑,依次进行喷微生物菌培养液、翻抛及喷水,最后一次喷淋先将蓄水罐4内部的清水注入搅拌罐7内部,保证搅拌罐7 内部的微生物菌培养液全部喷出,混合总量与水量比为1: (1-1.3);
66.移动机构1带动覆膜机构3移动,将薄膜覆盖在微生物有机肥堆上,发酵4-8天后,将移动机构1带动覆膜机构3移动薄膜卷起,然后移动机构1带动翻抛机构1继续翻抛肥堆一次,通风补氧,再有移动机构1带动覆膜机构3移动进行覆膜,进行保氢腐熟;翻抛时,吸尘器5与翻抛机构9及吸尘管,将扬尘吸取收集,更加卫生。
67.移动机构1包括两个移动架一11,移动架一11后侧均设有移动架二16,移动架一11上均设有伸缩架12,移动架一11和移动架二16的下端设有若干移动轮17,两个伸缩架12上设有横梁 13,移动架一11上均设有移动电机19,移动电机19的输出轴与同侧的移动架一11的移动轮17之间设有传送链轮副18,液压缸 8固定在横梁13下方;
68.移动电机19通过传送链轮副18带动同侧的移动架一11的移动轮17转动,从而带动本装置移动,伸缩架12便于调节横梁13 的高度,液压缸8用于调节翻抛机构9的高度。
69.输送机构6包括轮座14,轮座14滑动设置在横梁13上,轮座14上固定有横移电机15,横移电机15的输出轴与轮座14的转动轮传动连接,轮座14上设有集料斗22,轮座14与集料斗22 之间设有输送履带20,集料斗22上固定有输送电机21,输送电机21的输出轴与输送履带20的转轴传动连接,集料斗22的末端设有排料斗23,排料斗23位于输送履带20的出料端;
70.集料斗22上端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放置斗,以保证装载量,横移电机15的输出轴带动轮座14的转动轮转动,从而将带动集料斗22移动至提升机构2的出料端下方,用于加料,物料落在输送履带20上,然后横移电机15带动带动轮座14左右往复移动,输送电机21的输出轴与输送履带20的转轴转动,从而带动输送履带20移动,将集料斗22内部的物料,从排料斗23排出。
71.翻抛机构9包括翻抛罩27,翻抛罩27固定在两个液压缸8 下端,翻抛罩27的上侧设有翻抛电机26和竖直设置的安装板24,翻抛罩27的内部转动设有翻抛轴29,翻抛轴29上设有若干翻抛架30,翻抛轴29与翻抛电机26的输出轴之间设有传动链轮副,翻抛罩27的侧边设有保护罩25,传动链轮副位于保护罩25内部,若干喷淋头28设置在翻抛罩27的前侧下端,蓄水罐4和搅拌罐 7固定在翻抛罩27上方,且蓄水罐4和搅拌罐7位于翻抛电机26 和安装板24之间;
72.两个液压缸8带动翻抛罩27升降,使得翻抛罩27的下端抵触在地面上,避免翻抛时溅料,翻抛电机26的输出轴通过传动链轮副带动翻抛轴29转动,从而带动翻抛架30转动,快速翻抛肥料,若干喷淋头28设置在翻抛罩27的前侧下端,便于喷淋清水及微生物菌培养液,安装板24用于安装覆膜机构3。
73.覆膜机构3包括固定架33,固定架33固定在移动架二16和安装板24上,固定架33的后侧旋转设有覆膜轴35和导向辊37,导向辊37位于覆膜轴35下侧,覆膜轴35上设有密封塑料膜卷 36,固定架33上固定有覆膜电机34,覆膜电机34的输出轴与覆膜轴35之间通过伞齿轮副传动连接,吸尘器5包括集尘箱32,集尘箱32固定在固定架33上端,集尘箱32与翻抛罩27之间设有吸尘管,集尘箱32上方固定有抽风机31;
74.覆膜电机34的输出轴通过伞齿轮副带动覆膜轴35正向或反向转动,正向转动用于覆膜,反向转动用于卷膜,导向辊37用于导膜,抽风机31负压吸风,将翻抛时,翻抛罩27内部的扬尘吸收,通过吸尘管,收集在集尘箱32内部,更加干净卫生。
75.实施例1
76.微生物有机肥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锯末屑700份、秸秆碎屑85份、鸡粪32份、河塘污泥11份、茎叶碎屑8份、微生物菌原液8份和营养剂15份;
77.步骤一,使得翻抛罩27的下端抵触在发酵房地面上,避免翻抛时溅料,取相应份量的微生物菌原液和营养剂,注入搅拌罐7 内部,进行搅拌混合,搅拌温度为40-50℃,搅拌时间为0.5-1h,得到微生物菌培养液;
78.步骤二,步骤一搅拌的同时,取相应份量的锯末屑平铺于在发酵房地面上,横移电机15的输出轴带动轮座14的转动轮转动,从而将带动集料斗22移动至提升机构2的出料端下方,取相应份量的秸杆碎屑放置到提升机构2的提升斗内部,提升机构2将秸秆碎屑输送到集料斗22内部,横移电机15带动带动轮座14左右往复移动,输送电机21的输出轴与输送履带20的转轴转动,从而带动输送履带20移动,将集料斗22内部的物料,从排料斗23 排出,将秸秆碎屑铺设到平铺好的锯末屑上,铺设的同时,注液泵将搅拌罐7内部微生物菌培养液,通过喷淋头28喷淋到秸杆碎屑上;
79.步骤三,微生物菌培养液喷淋完成后,移动机构1的起始位置位于平铺的锯末屑的一端,移动电机19通过传送链轮副18带动同侧的移动架一11的移动轮17转动,从而带动本装置移动,移动机构1带动翻抛机构9向前移动,移动的同时,翻抛电机26 的输出轴通过传动链轮副带动翻抛轴29转动,从而带动翻抛架 30转动,将微生物菌培养液、秸秆碎屑和锯末屑翻抛一遍;
80.步骤四,移动机构1带动翻抛机构9移动至平铺的锯末屑的另一端,移动机构1再带动翻抛机构9移动回到原位,此过程喷水泵将蓄水罐4内部的清水,通过喷淋头28喷淋到翻抛料上;
81.步骤五,按照步骤二和步骤三,继续依次铺设放置相应份量的秸秆碎屑、鸡粪、河塘污泥和茎叶碎屑,依次进行喷微生物菌培养液、翻抛及喷水,最后一次喷淋先将蓄水罐4内部的清水注入搅拌罐7内部,保证搅拌罐7内部的微生物菌培养液全部喷出,混合总量与水量比为1:(1-1.3),本装置回原位;
82.步骤六,移动机构1带动覆膜机构3移动,移动的同时,覆膜电机34的输出轴通过伞齿轮副带动覆膜轴35正向转动,正向转动用于覆膜,将薄膜覆盖在微生物有机肥堆上,低温发酵1-3 天,肥堆中嗜温性微生物利用可溶性和易降解性有机物作为营养和能量来源,迅速增殖,并释放出热能,使肥堆温度不断上升,此阶段肥堆温度在20-45℃范围内;
83.步骤七,高温发酵3-5天:2-3天内,肥堆温度便能迅速地升高到55℃,3-5天内温度上升到70℃以上,灭杀虫卵及细菌;
84.步骤八,腐熟阶段:微生物活性下降,发热量减少,温度下降,移动机构1带动覆膜机构3反向移动,移动的同时,覆膜电机34的输出轴通过伞齿轮副带动覆膜轴35反向转动,反向转动用于卷膜,起膜后,本装置回原位,移动机构1带动翻抛机构9 继续翻抛肥堆,通风补氧,然后再覆膜,进行保氢腐熟。
85.实施例2
86.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比,微生物有机肥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锯末屑1000份、秸秆碎屑100份、鸡粪40份、河塘污泥15份、茎叶碎屑10份、微生物菌原液10份和营养剂20份;
87.生产设备及步骤都相同。
88.实施例3
89.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比,微生物有机肥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锯末屑500份、秸秆碎屑70份、鸡粪20份、河塘污泥8份、茎叶碎屑6份、微生物菌原液5份和营养剂10份;
90.生产设备及步骤都相同。
91.实施例4
92.微生物有机肥的各组分的重量份数如下:锯末屑700份、秸杆碎屑85份、鸡粪32份、河塘污泥11份、茎叶碎屑8份、微生物菌原液8份和营养剂15份;制备步骤如下:将各组分一起混合,推土机混合,人工喷淋,加水、加微生物菌原液和营养剂,混合总量与水量比为1:(1-1.3),覆膜进行发酵,得生物有机肥。
93.实施例5
94.取700 85 32 11 8=833份的鸡粪、微生物菌原液8份和营养剂15份;制备步骤如下:将各组分一起混合,推土机混合,人工喷淋,加水、加微生物菌原液和营养剂,混合总量与水量比为1: (1-1.3),覆膜进行发酵,得生物有机肥。
95.将实施例1-5制备的混合生物有机肥,进行对比实验:其中对比标准:生产效率和单位耗电量,每份重量相同,实验表格如下(表1):
[0096][0097]
表1
[0098]
通过表1可知,实施例1-3,通过联动装置,采用移动机构1、提升机构2、覆膜机构3、输送机构6和翻抛机构9配合,便于加料、翻抛及覆膜,蓄水罐4与搅拌罐7以及喷淋头28配合,便于注入水和微生物菌培养液,铺设加料、加水和微生物菌培养液的均匀,翻抛快速,制备效率高,成本低,同时吸尘器5与翻抛机构9配合,可吸收翻抛的烟尘,更加干净卫生。
[0099]
进行施肥效果对比:取实施例1-5相同量的生物发酵肥料、相同面积、相同时间、相同区域多个小区域下进行玉米苗施肥;空白实验,取等量的化肥进行施肥;实验表格如下(表2):
[0100][0101]
表2
[0102]
由表2可见,本制备工艺制备的微生物有机肥,有很好的施肥效果,同时本制备方法能耗更低,效率更高,其中实施例1的施肥效果最好。
[0103]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