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镜头安装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9-11 19:59: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镜头安装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检测仪器如血液分析仪的镜头固定方式采用中空圆柱锁紧方式,中空圆柱构造一般采用可弹性形变的材质进行制造,可能会导致镜头在固定的时候发生过倾斜的情况,影响到镜头的拍摄效果,导致检测的结果出现异常,不利于仪器检测结果的精确化。
3.故而亟需提出一种新的镜头安装改良结构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头安装改良结构,结构简单,使得镜头固定更稳定,有效提高镜头的拍摄精度。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镜头安装改良结构,其包括固定座及压合块,所述固定座与压合块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与压合块之间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放置圆柱体构造的镜头组件,所述固定座中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固定座于限位槽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所述压合块两侧分别与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压合块设置有压合弹片;
6.当容置空间内放置有镜头组件时,所述压合弹片内表面与镜头组件线接触,配合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分别与镜头组件线接触,实现对镜头组件的固定限位。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于限位槽下方设置有连接部,用于与外部滑动组件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分别设置在连接部上端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底端存在间隔。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合弹片截面为圆弧状构造。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合弹片截面为“冂”型构造。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有朝向限位槽的第一斜面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有朝向限位槽的第二斜面部。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底端与第二固定部底端距离要小于镜头组件的截面直径。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底端与第二固定部底端距离设置为镜头组件的截面直径的1/5~1/2。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一侧设置有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一侧设置有第二对接部,所述压合块两侧分别与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固定连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部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对接部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压合块上于压合弹片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对接片及第二对接片,所述第一对接片匹配第一对接部设置,所述第二对接片匹配第二对接部设置,所述第一对接片上设置有第一对接孔,所述第二对接片上设置有第二对接孔,所述压合块通过连接件
与固定座连接。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头组件上设置有限位凸环,所述限位凸环贴合固定座和/或压合块设置。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镜头安装改良结构通过在固定座中部开设有限位槽,并与压合块围设形成容置空间,当容置空间内放置有镜头组件时,利用压合弹片内表面与镜头组件线接触,配合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分别与镜头组件线接触,实现对镜头组件的固定限位,使得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压合弹片通过线接触固定的方式将镜头组件沿线接触的痕迹线所在方向进行固定,避免了镜头组件在固定过程中造成倾斜的情况,保证了镜头组件拍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处于平行的状态,从而提高镜头组件后续工作中的拍摄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镜头安装改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镜头安装改良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座与压合块的组合结构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压合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镜头安装改良结构,包括固定座100及压合块200,所述固定座100与压合块200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100与压合块200之间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300,所述容置空间300用于放置圆柱体构造的镜头组件400,所述镜头组件400末端部设置有镜头部410,用于对物体进行拍摄。
26.所述固定座100中部开设有限位槽110,所述限位槽110截面为v型构造,所述镜头组件400放置在限位槽110内;具体地,所述固定座100于限位槽110下方设置有连接部120,
用于与外部滑动组件进行连接,所述固定座100于限位槽110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30及第二固定部140,所述镜头组件400分别与第一固定部130及第二固定部140线接触,从而使得第一固定部130与第二固定部140对镜头组件400的压合效果更为稳定。
27.所述压合块200两侧分别与第一固定部130及第二固定部140固定连接,所述压合块200设置有压合弹片210,当容置空间300内放置有镜头组件400时,所述压合弹片210内表面与镜头组件400线接触,进而配合第一固定部130及第二固定部140分别与镜头组件400线接触,实现对镜头组件400的固定限位,使得第一固定部130、第二固定部140及压合弹片210通过线接触固定的方式将镜头组件400沿线接触的痕迹线所在方向进行固定,避免了镜头组件400在固定过程中造成倾斜的情况,保证了镜头组件400拍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处于平行的状态,从而提高镜头组件400后续工作中的拍摄效果。
2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合弹片210截面为圆弧状构造,所述压合弹片210的截面直径大于镜头组件400的截面直径,从而使得压合弹片210在与镜头组件400接触时,压合弹片210除去与镜头组件400线接触的接触部位后,压合弹片210上的其他部位均与镜头组件400存在间隙,从而避免了在压合弹片210其他部位与镜头组件400形成接触时造成镜头组件400安装方向出现偏移也能被第一固定部130、第二固定部140及压合弹片210进行固定的效果,即使得压合弹片210和镜头组件400形成线接触的痕迹线、第一固定部130和镜头组件400形成线接触的痕迹线、第二固定部140和镜头组件400形成线接触的痕迹线三线平行,避免了镜头组件400在固定过程中造成倾斜的情况,保证了镜头组件400拍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处于平行的状态,从而提高镜头组件400后续工作中的拍摄效果。
29.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压合弹片210截面为“冂”型构造,压合弹片210的截面宽度大于镜头组件400的截面直径,从而使得压合弹片210在与镜头组件400接触时,压合弹片210除去与镜头组件400线接触的接触部位后,压合弹片210上的其他部位均与镜头组件400存在间隙,从而避免了在压合弹片210其他部位与镜头组件400形成接触时造成镜头组件400安装方向出现偏移也能被第一固定部130、第二固定部140及压合弹片210进行固定的效果,即使得压合弹片210和镜头组件400形成线接触的痕迹线、第一固定部130和镜头组件400形成线接触的痕迹线、第二固定部140和镜头组件400形成线接触的痕迹线三线平行,避免了镜头组件400在固定过程中造成倾斜的情况,保证了镜头组件400拍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处于平行的状态,从而提高镜头组件400后续工作中的拍摄效果。
30.可替换地,所述压合弹片210还可设置成其他形状如半椭圆形、圆弧形与其他片状体的组合结构等,以压合弹片210与镜头组件400形成线接触为基准,使得压合弹片210和镜头组件400形成线接触的痕迹线、第一固定部130和镜头组件400形成线接触的痕迹线、第二固定部140和镜头组件400形成线接触的痕迹线三线平行,从而避免了在压合弹片210其他部位与镜头组件400形成接触时造成镜头组件400安装方向出现偏移也能被第一固定部130、第二固定部140及压合弹片210进行固定的效果,即避免了镜头组件400在固定过程中造成倾斜的情况,保证了镜头组件400拍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处于平行的状态,从而提高镜头组件400后续工作中的拍摄效果。
31.所述第一固定部130与第二固定部140分别设置在连接部120上端两侧,所述第一固定部130与第二固定部140底端存在间隔,以使得固定座100能以较小的尺寸实现对镜头组件400的固定效果。
32.所述第一固定部130设置有朝向限位槽110的第一斜面部131,所述第二固定部140设置有朝向限位槽110的第二斜面部141,通过第一固定部130底端与第二固定部140底端之间的预设距离及第一斜面部131与第二斜面部141相对于连接部120表面的倾斜角度,可以对镜头组件400的固定深度进行调节,从而根据不同尺寸的镜头组件400采用不同的固定座100来进行匹配固定,进而实现对不同尺寸的镜头组件400的固定效果。
3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30底端与第二固定部140底端距离要小于镜头组件400的截面直径,保证连接部120表面与镜头组件400之间存在间隙,从而满足了固定座100对镜头组件400的基本限位效果;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部130底端与第二固定部140底端距离可设置为镜头组件400的截面直径的1/5~1/2,从而保证第一固定部130及第二固定部140实现对镜头组件400的支撑作用后,还能满足第一固定部130及第二固定部140在连接部120上的位置,避免第一固定部130及第二固定部140内侧缘靠近连接部120外缘而影响固定座100结构上的稳定效果。
3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30于第一斜面部131一侧设置有第一对接部132,所述第一对接部132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133,所述第二固定部140于第二斜面部141一侧设置有第二对接部142,所述第二对接部142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143,所述压合块200两侧分别与第一对接部132及第二对接部142固定连接,利用压合块200上压合弹片210对镜头组件400的压合作用配合第一固定部130及第二固定部140分别对镜头组件400的压合作用,从而将镜头组件400固定限位在容置空间300内。
35.所述压合块200上于压合弹片210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对接片220及第二对接片230,所述第一对接片220匹配第一对接部132设置,所述第二对接片230匹配第二对接部142设置,所述第一对接片220上设置有第一对接孔221,所述第二对接片230上设置有第二对接孔231,所述压合块200通过连接件与固定座100连接;具体地,利用连接件穿过第一对接孔221插入至第一固定孔133,实现第一对接片220与第一对接部132的稳固连接,利用连接件穿过第二对接孔231插入至第二固定孔143,实现第二对接片230与第二对接部142的稳固连接。
36.可替换地,所述第一对接部132与第一对接片220可通过第一卡扣机构进行连接固定,具体地,所述第一卡扣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对接部132上的卡槽部及设置在第一对接片220上的卡扣部,通过卡扣部卡持在卡槽部内,从而实现第一对接部132与第一对接片220的固定效果;所述第二对接部142与第二对接片230可通过第二卡扣机构进行连接固定,具体地,所述第二卡扣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对接部142上的卡槽部及设置在第二对接片230上的卡扣部,通过卡扣部卡持在卡槽部内,从而实现第二对接部142与第二对接片230的固定效果。
3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头组件400上设置有限位凸环420,所述限位凸环420贴合固定座100和/或压合块200设置,在保证镜头组件400被固定座100及压合块200稳固压合在容置空间300内的同时,通过限位凸环420抵接在固定座100和/或压合块200一侧,以避免镜头组件400下滑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镜头组件400的固定效果。
38.本实用新型具体组装时,将固定座100固定在外部滑动组件上后,再将镜头组件400置于限位槽110内,此时,镜头组件400的限位凸环420抵接在固定座100侧边缘,形成对镜头组件400的定位效果,第一固定部130及第二固定部140分别与镜头组件400的不同部位
线接触,然后,将压合块200与固定座100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一起,此时压合块200的压合弹片210与镜头组件400的另一部位线接触,从而共同实现对镜头组件400的固定限位,使得第一固定部130、第二固定部140及压合弹片210通过三线固定的方式将镜头组件400沿线接触的痕迹线所在方向进行固定,避免了镜头组件400在固定过程中造成倾斜的情况,保证了镜头组件400拍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处于平行的状态,进而提高镜头组件400后续工作中的拍摄效果;另外,由于第一固定部130、第二固定部140及压合弹片210与镜头组件400线接触的痕迹线的方向与镜头组件400的拍摄方向一致,减少了对镜头组件400安装调试的过程,从而提高了镜头组件400的组装效率。
3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镜头安装改良结构通过在固定座100中部开设有限位槽110,并与压合块200围设形成容置空间300,当容置空间300内放置有镜头组件400时,利用压合弹片210内表面与镜头组件400线接触,配合第一固定部130及第二固定部140分别与镜头组件400线接触,实现对镜头组件400的固定限位,使得第一固定部130、第二固定部140及压合弹片210通过线接触固定的方式将镜头组件400沿线接触的痕迹线所在方向进行固定,避免了镜头组件400在固定过程中造成倾斜的情况,保证了镜头组件400拍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处于平行的状态,从而提高镜头组件400后续工作中的拍摄效果。
4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