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气体发生器和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与流程

2022-09-08 07:22: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点火部的工作来使气体发生剂燃烧来产生燃烧气体的气体发生器和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2.以往,一种气体发生器被广泛使用,该气体发生器将气体发生剂填充于形成于外壳内的燃烧室内,通过点火器来使气体发生剂燃烧,由此产生燃烧气体,将该燃烧气体从设于外壳的气体排出孔向外部排出。此外,在这样的气体发生器中,为了进行产生的燃烧气体的冷却和残渣的捕集,有时会在燃烧室与气体排出孔之间配置筒状的过滤器。过滤器的轴向的两端部在外壳内接触支承,以使燃烧气体全部穿过过滤器。
3.与此相关,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具备用于抑制燃烧气体的一部分不穿过过滤器而到达气体排出孔的所谓的“短路(short pass)”的构造。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气体发生器通过将固定件装配于过滤器的端面来将过滤器的端面固定于外壳,抑制短路。此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气体发生器在过滤器中的与外壳接触的部分形成折弯部,通过该折弯部的弹性力来使过滤器的端面压接于外壳,由此抑制短路。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2/083464号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3484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9.然而,在上述的技术中,并不能说短路的抑制效果充分,要求一种能更有效地抑制短路的技术。
10.本公开的技术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而完成,其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在气体发生器中有效地抑制短路的技术。
11.技术方案
1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构成。即,本公开的技术为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具备:燃烧室,配置有点火部和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外壳,划定所述燃烧室,所述外壳包括筒状的周壁部、设于所述周壁部的一端侧的第一壁部以及设于所述周壁部的另一端侧的第二壁部,在所述周壁部形成有使所述燃烧室与所述外壳的外部连通的气体排出孔;以及过滤器,形成为筒状,所述过滤器以包围所述气体发生剂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燃烧室中的所述气体发生剂与所述气体排出孔之间,其轴向的一端面在所述第一壁部侧支承于所述外壳,另一端面在所述第二壁部侧支承于所述外壳,在所述气体发生器中,就作为所述过滤器的轴向的两端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支承端面而言,在作为所述支承端面的一部分的第一部位与所述外壳接触并按压所述外壳的状态下,并且在作为所
述支承端面中的除所述第一部位之外的部位的第二部位与所述外壳分离的状态下,所述支承端面支承于所述外壳,所述支承端面的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外壳的接触状态沿着所述过滤器的周向形成为环状。
13.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器中,支承端面以第一部位支承于外壳,并且第一部位按压外壳,由此载荷集中于第一部位。因此,与支承端面以整个面支承于外壳的情况相比,支承端面的第一部位与外壳更强力地接触。不仅如此,将第一部位与外壳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的周向形成为环状,由此不会使供燃烧气体从过滤器的内周面侧向外周面侧穿过的间隙形成于支承端面与外壳之间。由此,根据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器,能有效地抑制短路。
14.而且,在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外壳中,支承所述支承端面的支承部以随着在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远离所述过滤器而缩径的方式倾斜,所述支承端面将其外周缘作为所述第一部位支承于所述外壳。
15.由此,通过使支承部如上所述地倾斜,能使支承端面以其外周缘支承于外壳,能使支承端面的外周缘与外壳强力地接触。
16.此外,在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所述支承端面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为比所述支承端面中的其他部位沿着所述过滤器的轴向突出的环状的部位,并且所述支承端面将所述突出部作为所述第一部位支承于所述外壳。
17.由此,通过在支承端面形成如上所述的突出部,能使支承端面以突出部支承于外壳,能使突出部与外壳强力地接触。
18.而且,在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壁部固定有所述点火部,所述过滤器的两端面中的至少所述另一端面为所述支承端面,所述周壁部包括:筒状的径大部,位于所述第一壁部侧,并且形成有所述气体排出孔;筒状的径小部,位于所述第二壁部侧,并且形成为直径比所述径大部小;以及环状的连接部,连接所述径大部与所述径小部,在所述外壳中,支承所述过滤器的所述另一端面的支承部包括在所述连接部中。
19.在气体发生器中,燃烧气体朝向气体排出孔流动,因此存在以下倾向:穿过过滤器的燃烧气体的大部分穿过过滤器中的气体排出孔的附近的部分,穿过离气体排出孔越远的部分的燃烧气体越少量。因此,对于在周壁部中的第一壁部侧形成有气体排出孔的气体发生器而言,在从第一壁部横跨至第二壁部地设有过滤器的情况下,过滤器中的、离气体排出孔远的第二壁部附近的部分成为燃烧气体几乎不穿过且几乎不有助于燃烧气体的冷却、过滤的部分。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器中,支承过滤器的另一端面的支承部包括在连接部中,该连结部在周壁部的轴向上位于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之间。也就是说,过滤器未延伸至燃烧气体几乎不穿过的第二壁部附近。因此,根据这样的气体发生器,与从第一壁部横跨至第二壁部地设有过滤器的情况相比,能更高效地利用过滤器。也就是说,能充分确保燃烧气体的冷却、过滤功能,并且能使过滤器紧凑,能有助于过滤器的低重量、低成本化。
20.而且,在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所述过滤器的所述另一端面以在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向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开口的槽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外壳。
21.由此,通过形成向所述过滤器的径向内侧开口的槽,能在燃烧气体朝向气体排出孔流动时在上述槽捕集燃烧气体的残渣。由此,能提高燃烧残渣的捕集性能。
22.而且,在上述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所述过滤器的内周面位于比所述径小部的内周面靠所述径小部的径向内侧的位置。
23.由此,过滤器的另一端面比周壁部的径小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燃烧气体的残渣容易被过滤器的另一端面和槽补充。也就是说,能在燃烧气体的残渣的捕集中更有效地利用过滤器的另一端面、槽。
24.而且,在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燃烧室中,以包围所述点火部的方式配置有筒状的内筒构件,由此,容纳有传火药的传火室形成于所述点火部与所述内筒构件之间,其中,所述传火药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使所述气体发生剂燃烧,在所述内筒构件形成有至少在所述点火部工作时使所述传火室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在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过滤器的所述另一端面之间。
25.气体发生剂通过从连通孔喷出的传火药的燃烧气体来进行点火。因此,通过使连通孔位于第二壁部与过滤器的另一端面之间,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先从位于第二壁部与过滤器的另一端面之间的气体发生剂起燃烧。由此,以气体发生剂的燃烧气体流入至上述槽的方式形成燃烧气体的流动。其结果为,能容易捕集燃烧气体的残渣。
26.此外,在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所述过滤器的轴向的两端面为所述支承端面。
27.也就是说,也可以是,过滤器的一端面和另一端面双方以其一部分支承于外壳,与外壳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的周向形成为环状。由此,能防止在过滤器的两端面与外壳之间形成间隙,更有效地抑制短路。
28.此外,也可以从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的方面掌握本公开的技术。即,本公开的技术为一种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所述气体发生器具备:燃烧室,配置有点火部和通过所述点火部的工作而燃烧的气体发生剂;外壳,划定所述燃烧室,所述外壳包括筒状的周壁部、设于所述周壁部的一端侧的第一壁部以及设于所述周壁部的另一端侧的第二壁部,在所述周壁部形成有使所述燃烧室与所述外壳的外部连通的气体排出孔;以及过滤器,形成为筒状,所述过滤器以包围所述气体发生剂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燃烧室中的所述气体发生剂与所述气体排出孔之间,其轴向的一端面在所述第一壁部侧支承于所述外壳,另一端面在所述第二壁部侧支承于所述外壳,所述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包括:准备在所述气体发生器中构成所述外壳的一部分并且支承作为所述过滤器的轴向的两端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支承端面的外壳零件和所述过滤器;以及以成为作为所述支承端面的一部分的第一部位与所述外壳接触并按压所述外壳,并且作为除所述第一部位之外的部位的第二部位与所述外壳分离的状态的方式,并且以所述支承端面的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外壳的接触状态沿着所述过滤器的周向形成为环状的方式,将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外壳零件。
29.而且,在本公开的组装方法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外壳零件中,支承所述支承端面的支承部以在所述气体发生器中随着在所述过滤器的轴向上远离所述过滤器而缩径的方式倾斜,在将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外壳零件的过程中,以所述支承端面将所述支承端面的外周缘作为所述第一部位支承于所述外壳,所述支承端面的所述外周缘与所述外壳的接触状态沿着所述过滤器的周向形成为环状的方式,将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外壳零件。
30.此外,在本公开的组装方法中,也可以是,所述支承端面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比所述支承端面中的其他部位沿着所述过滤器的轴向突出,在将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外
壳零件的过程中,以所述支承端面将所述突出部作为所述第一部位支承于所述外壳,并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外壳的接触状态沿着所述过滤器的周向形成为环状的方式,将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外壳零件。
31.发明效果
32.根据本公开,能在具备过滤器的气体发生器中更有效地抑制燃烧气体的短路。
附图说明
33.图1是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34.图2是图1中的、过滤器的下端面与外壳的环状壁部的接触部位附近的放大图。
35.图3是从下端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中的过滤器而得到的端面图。
36.图4是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37.图5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的安装工序进行说明的图(1)。
38.图6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的安装工序进行说明的图(2)。
39.图7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40.图8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41.图9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42.图10是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43.图11是从下端面侧观察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中的过滤器而得到的端面图。
44.图12的(a)和图12的(b)是用于对实施方式2的过滤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45.图13是实施方式3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剖视图。
46.图14是表示过滤器的支承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及其组合等为一个例子,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进行构成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本公开不被实施方式限定,只被权利要求书限定。
48.《实施方式1》
49.图1是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的轴向剖视图。在图1中,示出了气体发生器100的工作前的状态。气体发生器100例如是在气囊用中使用的气囊用气体发生器。
50.[整体构成]
[0051]
如图1所示,气体发生器100具备点火装置4、内筒构件5、过滤器6、传火药110、气体发生剂120以及容纳它们的外壳1。气体发生器100构成为只具备一个点火装置的、所谓的单级型气体发生器。此外,气体发生器100构成为:通过使点火装置4中所包括的点火器41工作来使气体发生剂120燃烧,将作为其燃烧产物的燃烧气体从形成于外壳1的气体排出孔11排出。以下,对气体发生器100的各构成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有时会将点火装置(点火部)中所包括的点火器工作表达为“气体发生器工作”或者“点火装置(点火部)工作”。
[0052]
[外壳]
[0053]
外壳1是划定燃烧室10的构件,该燃烧室10是配置有点火装置4、内筒构件5、过滤器6、传火药110以及气体发生剂120的空间。在外壳1中,分别形成为有底大致圆筒状的金属制的上部壳体2和下部壳体3以使相互的开口端彼此相向的状态接合,由此,外壳1形成为轴向的两端闭塞的短尺寸圆筒状。在此,将沿着外壳1的轴向的方向定义为气体发生器100的上下方向,将上部壳体2侧(即,图1中的上侧)设为气体发生器100的上侧,将下部壳体3侧(即,图1中的下侧)设为气体发生器100的下侧。
[0054]
上部壳体2是在气体发生器100中构成外壳1的一部分并且支承过滤器6的上端面61的零件。上部壳体2具有筒状的上侧周壁部21和闭塞该上侧周壁部21的上端的顶板部22,通过它们来形成内部空间。通过上侧周壁部21的下端部,形成了上部壳体2的开口部。在上侧周壁部21的下端部相连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接合部23。下部壳体3是在气体发生器100中构成外壳1的一部分并且支承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零件。下部壳体3具有筒状的下侧周壁部31和闭塞该下侧周壁部31的下端并且固定有点火装置4的底板部32,通过它们来形成内部空间。通过下侧周壁部31的上端部,形成了下部壳体3的开口部。在下侧周壁部31的上端部相连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接合部33。下部壳体3相当于本公开的“外壳零件”。
[0055]
上部壳体2的接合部23与下部壳体3的接合部33叠合并通过激光焊接等而接合,由此形成了轴向的两端闭塞的短尺寸圆筒状的外壳1。将上部壳体2与下部壳体3接合的部位只有接合部23、33。通过这些上部壳体2的上侧周壁部21和下部壳体3的下侧周壁部31,形成了使顶板部22与底板部32连接的筒状的周壁部12。也就是说,外壳1构成为包括:筒状的周壁部12;顶板部22,设于周壁部12的一端侧;以及底板部32,设于另一端侧,固定有点火装置4。通过这些顶板部22、底板部32以及周壁部12,划定了燃烧室10。顶板部22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一壁部”。此外,底板部32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二壁部”。此外,在周壁部12中的上侧周壁部21沿着周向并排形成有多个使燃烧室10与外壳1的外部空间连通的气体排出孔11。在点火装置4工作前的状态下,气体排出孔11被密封带(未图示)闭塞。
[0056]
在此,如图1所示,下部壳体3的下侧周壁部31包括第一筒状壁部311、第二筒状壁部312以及环状壁部313。第一筒状壁部311是包括下侧周壁部31的上端部的筒状的部位,形成为与上侧周壁部21大致等径。第二筒状壁部312是包括下侧周壁部31的下端部的筒状的部位,形成为比第一筒状壁部311径小。环状壁部313是使第一筒状壁部311的下端部与第二筒状壁部312的上端部连接的环状的部位。也就是说,在周壁部12的轴向上,环状壁部313位于周壁部12的中途,位于顶板部22与底板部32之间。此外,如图1所示,环状壁部313以随着朝向底板部32侧而缩径的方式倾斜。在此,周壁部12中的包括上侧周壁部21和第一筒状壁部311的构成相当于本公开的“径大部”,第二筒状壁部312相当于“径小部”,环状壁部313相当于“连接部”。即,径大部是周壁部12的一个部位,是位于顶板部22侧并且形成有气体排出孔11的筒状的部位。此外,径小部是周壁部12的一个部位,是位于底板部32侧并且形成为直径比径大部小的筒状的部位。此外,连接部是连接径大部与径小部的环状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径大部由所有上侧周壁部21和下侧周壁部31的一部分形成,径小部和连接部由下侧周壁部31的一部分形成,但本公开不限于此。本公开只要在周壁部形成有径大部、径小部以及连接部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径大部只由上侧周壁部21形成,径小部和连接部只由下侧周壁部31形成。
[0057]
[点火装置]
[0058]
如图1所示,点火装置4包括点火器41、套环(collar)42以及树脂部43,点火装置4固定于下部壳体3的底板部32。点火装置4相当于本公开的“点火部”。点火器41具有:金属制的杯体411,容纳有起爆药;以及一对通电销412、412,用于从外部接受电流的供给。点火器41通过供给至一对通电销412、412的点火电流来工作,由此使该起爆药燃烧,使其燃烧产物排出至杯体411的外部。套环42是支承点火器41的构件。套环42形成为筒状,在压入至形成于底板部32的装配孔32a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固定。树脂部43是通过夹装于点火器41与套环42之间,使点火器41相对于套环42固定的树脂制的构件。树脂部43覆盖点火器41的下部并且与套环42卡合,由此以杯体411的至少一部分处于从树脂部43露出的状态的方式使点火器41相对于套环42固定。不过,也可以通过树脂部43来对杯体411的整体进行包覆成型(over molding)。即,杯体411的整体也可以处于被树脂覆盖的状态。此外,树脂部43在套环42的内侧形成有能插入连接器(未图示)的连接器插入空间,该连接器将来自外部电源的电供给至一对通电销412、412。树脂部43以一对通电销412、412的下端露出至连接器插入空间的方式覆盖、保持一对通电销412、412的一部分。通过树脂部43保持一对通电销412、412彼此的绝缘性。需要说明的是,点火器41与套环42的固定、套环42与底板部32的关系不限于图1,可以使用公知的技术。
[0059]
[内筒构件]
[0060]
内筒构件5是以包围点火装置4的方式从底板部32朝向顶板部22延伸的筒状的构件。内筒构件5形成为一端(上端)闭塞且另一端(下端)开口的筒状,通过在其下端嵌入(压入)套环42而装配于底板部32。内筒构件5配置于点火装置4与气体发生剂120之间,在内筒构件5与点火装置4之间形成有传火室51,该传火室51是容纳传火药110的空间。传火药110通过点火器41的工作而燃烧,产生燃烧气体等。此外,在内筒构件5形成有多个使其内部空间(即,传火室51)与外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52。在点火装置4工作之前的状态下,连通孔52被密封带(未图示)闭塞,当点火装置4工作时,密封带通过燃烧气体的压力而开裂,传火室5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连通孔52只要至少在点火装置4工作时使传火室5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即可,也可以不被密封带闭塞。
[0061]
[过滤器]
[0062]
过滤器6是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筒状的构件,具有多个孔。如图1所示,过滤器6以气体发生剂位于其内侧且气体排出孔11位于其外侧的方式配置于燃烧室10。也就是说,过滤器6以包围气体发生剂120的方式配置于燃烧室10中的气体发生剂120与气体排出孔11之间。过滤器6的轴向的两端面形成为平坦面。该两端面中的一端面(用附图标记61表示的上端面)在上部壳体2侧支承于外壳1,另一端面(用附图标记62表示的下端面)在下部壳体3侧支承于外壳1。更具体而言,上端面61支承于上部壳体2的顶板部22,下端面62支承于周壁部12的环状壁部313。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上端面61与顶板部22之间配置公知的密封单元。由此,过滤器6的轴向与外壳1的轴向(即,周壁部的轴向)平行。在本例中,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相当于本公开的“支承端面”。过滤器6被外壳1以在轴向上施加载荷的状态支承。
[0063]
本例的过滤器6具有多层构造。形成有多孔的金属板在半径方向上重叠(卷绕为多层),形成了过滤器6。作为成为过滤器6的材料的多孔金属板,列举膨胀金属、网板金属(lath metal)、冲孔金属等。由于在该过滤器6形成有多个孔,因此配置于燃烧室10的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气体能穿过过滤器6。当燃烧气体穿过过滤器6时,过滤器6通过夺取燃烧
气体的热量来冷却该燃烧气体。此外,过滤器6不仅具有上述的燃烧气体的冷却功能,还具有通过捕集燃烧气体中所含的燃烧残渣来过滤该燃烧气体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附图标记63表示过滤器6的内周面,附图标记64表示过滤器6的外周面。需要说明的是,如后文所述那样,过滤器6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过滤器。
[0064]
[传火药]
[0065]
作为传火药110,除了使用公知的黑色火药,还可以使用点火性好、燃烧温度比气体发生剂120高的气体发生剂。传火药110的燃烧温度可以设定于1700℃~3000℃的范围。作为这样的传火药110,可以使用例如包含硝基胍(34重量%)、硝酸锶(56重量%)的公知的传火药。此外,对于传火药110,例如可以采用颗粒状、丸(pellet)状、圆柱状、盘状等各种形状。
[0066]
[气体发生剂]
[0067]
对于气体发生剂120,可以使用燃烧温度较低的气体发生剂。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温度可以设定于1000℃~1700℃的范围。作为这样的气体发生剂120,可以使用例如包含硝酸胍(41重量%)、碱性硝酸铜(49重量%)以及粘合剂、添加物的公知的气体发生剂。此外,对于气体发生剂120,例如可以采用颗粒状、丸(pellet)状、圆柱状、盘状等各种形状。
[0068]
[动作]
[0069]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一边参照图1,一边进行说明。当传感器(未图示)感应到冲击时,点火电流被供给至一对通电销412、412,点火器41工作。于是,容纳于点火器41的杯体411的起爆药燃烧,作为其燃烧产物的火焰、高温气体等排出至杯体411的外部。由此,容纳于传火室51的传火药110燃烧,产生燃烧气体。传火药110的燃烧气体破坏闭塞连通孔52的密封带而从连通孔52向传火室51的外部排出。于是,传火药110的燃烧气体与气体发生剂120接触,气体发生剂120被点火。气体发生剂120燃烧,由此在燃烧室10生成高温、高压的燃烧气体。该燃烧气体穿过过滤器6,由此燃烧气体被冷却,燃烧残渣被捕集。由过滤器6冷却并过滤后的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气体穿过间隙13,破坏闭塞气体排出孔11的密封带而从气体排出孔11向外壳1的外部排出。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气体在向外壳1的外部排出后流入至气囊(未图示)内。气囊膨胀,由此在乘坐者与坚硬的构造物之间形成缓冲,保护乘坐者免受冲击。
[0070]
[过滤器的支承]
[0071]
如图1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0中,下端面62以在过滤器6的径向上被划分为与环状壁部313接触的部位和与环状壁部313分离的部位的方式支承于环状壁部313。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62a表示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外周缘。此外,附图标记62b表示下端面62中的除外周缘62a之外的部位,即表示外周缘62a的内侧的部位,将其称为非外周部。过滤器6的外周缘62a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一部位”。此外,过滤器6的非外周部62b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二部位”。此外,附图标记313a表示环状壁部313中的划定燃烧室10的一侧的面,将其称为环状壁面。即,环状壁面313a是外壳1中的、支承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面。环状壁面313a相当于本公开的“支承部”。
[0072]
如图1所示,环状壁面313a以随着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远离过滤器6而缩径的方式倾斜。因此,下端面62以作为其一部分的外周缘62a与环状壁部313接触的状态并且以非外周部62b与环状壁部313分离的状态支承于环状壁部313。也就是说,下端面62以作为其一部
分的外周缘62a支承于外壳1。此外,如上所述,过滤器6处于被外壳1在轴向上施加载荷的状态,因此过滤器6的外周缘62a按压外壳1。下端面62利用外周缘62a而支承于环状壁部313,并且外周缘62a按压环状壁部313,由此载荷集中于外周缘62a。因此,与利用包括非外周部62b的下端面62整个面而支承于环状壁部313的情况相比,下端面62的外周缘62a与环状壁部313强力地接触(也就是说,过滤器6处于载荷在外周缘62a集中于环状壁面313a的状态)。在此,图2是图1中的、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的接触部位附近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0中,载荷集中于下端面62的外周缘62a,由此外周缘62a嵌入于环状壁部313。在此,外周缘62a嵌入于环状壁部313是指外周缘62a的角部(由外周面64和下端面62划定的角部)即使少量也进入至环状壁面313a的状态。换言之,也可以是指环状壁部313以接纳外周缘62a的角部的方式即使少量也进行变形的状态。此时,嵌入于环状壁部313的外周缘62a也可以不变形。此外,图3是从下端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中的过滤器6而得的端面图。如图3所示,气体发生器100中的、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接触的外周缘62a沿着过滤器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因此,在气体发生器100中,下端面62的外周缘62a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接触,由此它们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也就是说,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外壳1的接触状态遍及下端面62的整周地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外壳1(环状壁部313)的硬度与过滤器6的硬度具有差别。例如,在过滤器6比环状壁部313硬的情况下,在图1的状态下,处于外周缘62a呈环状地嵌入于环状壁部313的状态。相反,在环状壁部313比过滤器6硬的情况下,过滤器6的外周缘62a以即使少量也进行变形来增加与环状壁面313a的接触面积的状态进行抵接。
[0073]
[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
[0074]
接着,对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不过,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不限于以下的方法。图4是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以下,基于图4来进行说明。
[0075]
首先,在步骤s101的准备工序中,准备上部壳体2、下部壳体3(外壳零件)、点火装置4、内筒构件5以及过滤器6。
[0076]
接着,在步骤s102的点火装置的装配工序中,将点火装置4装配于下部壳体3。在步骤s102中,从下部壳体3的开口插入点火装置4。点火装置4通过在嵌入于装配孔32a的状态下与底板部32焊接而固定于下部壳体3。
[0077]
接着,在步骤s103的内筒构件的装配工序中,将内筒构件5装配于固定有点火装置4的下部壳体3。在步骤s103中,从填充有传火药110的内筒构件5的开口嵌入(压入)点火装置4(更详细而言为套环42),由此以包围点火装置4的方式装配内筒构件5。由此,形成传火室51。
[0078]
接着,在步骤s104的过滤器的安装工序中,过滤器6呈同心状地安装于装配有内筒构件5的下部壳体3。图5和图6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的安装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在步骤s104中,首先,如图5所示,从下部壳体3的开口插入过滤器6,使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与下部壳体3的环状壁部313接触。在此,如上所述,环状壁部313的环状壁面313a以随着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远离过滤器6而缩径的方式倾斜,因此,如图5所示,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处于外周缘62a与环状壁面313a接触并且非外周部62b与环状壁面313a分离的状态。此外,外周缘62a与环状壁面313a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在步骤s104中,接着,将气
体发生剂120填充于过滤器6的内侧。在步骤s104中,接着,如图6所示,将上部壳体2装配于下部壳体3,由此形成外壳1。外壳1通过在上部壳体2的开口与下部壳体3的开口相向的状态下使接合部23与接合部33接合而形成。此时,在外壳1中,上部壳体2、下部壳体3的接触部位通过为了填充于内部的气体发生剂的防潮等而优选的接合方法(例如,焊接等)来接合。在步骤s104中,以上部壳体2的顶板部22与过滤器6的上端面61接触的方式装配上部壳体2。过滤器6处于被上部壳体2的顶板部22和下部壳体3的环状壁部313从轴向的两侧夹住且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外周缘62a按压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的状态。如上所述,过滤器6的下端面62支承于环状壁部313,气体发生器100被组装。
[0079]
[作用、效果]
[0080]
另外,在气体发生器中,当气体发生剂燃烧而在燃烧室产生燃烧气体时,由于燃烧气体的压力,向径向外侧的载荷作用于过滤器。假如过滤器的端部因向径向外侧作用的载荷而远离外壳,在过滤器的端部与外壳之间形成间隙,则会担心燃烧气体的一部分不穿过过滤器而穿过该间隙,到达气体排出孔。也就是说,恐怕会产生所谓的“短路”。
[0081]
与此相对,在气体发生器100中,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以作为其一部分的外周缘62a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接触并按压环状壁部313的状态并且以作为下端面62中的除外周缘62a之外的部位的非外周部62b与环状壁部313分离的状态支承于环状壁部313。并且,过滤器6的外周缘62a与环状壁部313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
[0082]
由此,通过利用外周缘62a来支承下端面62并使载荷集中于外周缘62a,能使外周缘62a与外壳1强力地接触。除此之外,通过使外周缘62a与外壳1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供燃烧气体从过滤器6的内周面63侧向外周面64侧穿过的这样的间隙不会形成于下端面62与外壳1之间。由此,根据气体发生器100,能有效地抑制短路。
[0083]
此外,在气体发生器100中,通过使过滤器6的外周缘62a嵌入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更不易形成间隙,有效地抑制了短路。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下端面62的外周缘62a与环状壁部313的接触状态遍及下端面62的整周地形成即可,外周缘62a也可以不嵌入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
[0084]
而且,在气体发生器100中,外壳1中的支承下端面62的环状壁面313a以随着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远离过滤器6而缩径的方式倾斜。由此,能使下端面62利用外周缘62a来支承于外壳1。
[0085]
在此,在气体发生器中,燃烧气体朝向气体排出孔流动,因此存在以下倾向:穿过过滤器的燃烧气体的大部分穿过过滤器中的气体排出孔的附近的部分,穿过离气体排出孔越远的部分的燃烧气体越少量。因此,对于如气体发生器100那样在周壁部中的顶板部侧形成有气体排出孔的气体发生器而言,在从顶板部横跨至底板部地设有过滤器的情况下,过滤器中的、离气体排出孔远的底板部附近的部分成为燃烧气体几乎不穿过且几乎不有助于燃烧气体的冷却、过滤的部分。
[0086]
与此相对,在气体发生器100中,利用环状壁部313所包括的环状壁面313a来支承下端面62。如上所述,在周壁部12的轴向上,环状壁部313位于顶板部22与底板部32之间。也就是说,下端面62支承于环状壁部313的过滤器6处于偏向存在于顶板部22侧的状态,未延伸至燃烧气体几乎不穿过的底板部32附近。因此,在气体发生器100中,与利用顶板部来支承过滤器的上端面并利用底板部来支承下端面的情况相比,能更高效地利用过滤器6。也就
是说,能充分地确保燃烧气体的冷却、过滤功能,并且使过滤器紧凑,能有利于过滤器的低重量、低成本化。
[0087]
在此,如图1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0中,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以外周缘62a与环状壁部313接触并且在非外周部62b与环状壁部313之间形成用附图标记g1表示的槽的方式支承于外壳1。槽g1向过滤器6的径向内侧呈环状地开口。因此,当燃烧气体朝向气体排出孔11流动时,容易在槽g1积蓄燃烧气体的残渣。由此,能提高燃烧残渣的捕集性能。
[0088]
此外,如图1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0的内筒构件5形成有至少在点火装置4工作时使传火室5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孔52,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连通孔52位于底板部32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之间。气体发生剂120通过从连通孔52喷出的传火药110的燃烧气体来进行点火。因此,通过使连通孔52位于底板部32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之间,燃烧室10内的气体发生剂120先从位于底板部32与过滤器6的下端面62之间的气体发生剂起燃烧。由此,气体发生剂120的燃烧气体从底板部32朝向顶板部22流动。其结果为,位于其中途的槽g1作为残渣捕集袋(pocket)而发挥功能,容易捕集燃烧气体的残渣。需要说明的是,内筒构件5除了具有图1所示的连通孔52,也可以在其他位置具有连通孔。
[0089]
而且,也可以是,使用如日本特开平10-119705号公报所公开的压缩成型过滤器、如日本特开平11-348712号公报所公开的绕组过滤器来作为过滤器6,通过外周缘62a来强力地按压环状壁部313并使该环状壁部313变形,以通过非外周部62b和环状壁部313来形成槽g1的方式配置过滤器6。
[0090]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0091]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气体发生器进行说明。在变形例的说明中,以与利用图1~图6而进行了说明的气体发生器1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气体发生器100相同的点附以同一附图标记,由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0092]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0093]
图7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气体发生器100a的轴向剖视图。在图7中,示出了气体发生器100a的工作前的状态。如图7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0a中,过滤器6以过滤器6的内周面63位于比下侧周壁部31的第二筒状壁部312的内周面312a靠第二筒状壁部312的径向内侧的方式支承于外壳1。由此,过滤器6的下端面62比下侧周壁部31的第二筒状壁部312向径向内侧突出,燃烧气体的残渣容易被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和槽g1补充。也就是说,能在燃烧气体的残渣的捕集中更有效地利用过滤器6的下端面62。
[0094]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0095]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气体发生器100b的轴向剖视图。在图8中,示出了气体发生器100b的工作前的状态。在气体发生器100b中,过滤器6的上端面61和下端面62双方相当于本公开的“支承端面”。
[0096]
如图8所示,在气体发生器100b中,与气体发生器100相同地,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在外周缘62a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接触并按压环状壁部313的状态下并且在非外周部62b与环状壁部313分离的状态下支承于环状壁部313。此外,过滤器6的外周缘62a与环状壁部313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而且,在气体发生器100b中,过滤器6的上端面61也利用作为其一部分的外周缘61a而支承于外壳1。
[0097]
如图8所示,气体发生器100b的顶板部22b包括顶壁部221和倾斜壁部222。顶壁部
221是划定燃烧室10的上端的部位,以与过滤器6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在过滤器6的径向上延伸。倾斜壁部222是支承过滤器6的上端面61的环状的部位,与上侧周壁部21相连,并且以随着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远离过滤器6而缩径的方式倾斜。
[0098]
图8所示的附图标记61a表示过滤器6的上端面61的外周缘。此外,附图标记61b表示作为上端面61中的除外周缘61a之外的部位的非外周部。此外,附图标记222a表示倾斜壁部222中的划定燃烧室10的一侧的面,将其称为倾斜壁面。倾斜壁部222的倾斜壁面222a相当于本公开的“支承部”。倾斜壁面222a以随着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远离过滤器6而缩径的方式倾斜。因此,上端面61在作为其一部分的外周缘61a与倾斜壁部222接触并按压倾斜壁部222的状态下并且在非外周部61b与倾斜壁部222分离的状态下支承于外壳1。并且,过滤器6的外周缘61a与倾斜壁部222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
[0099]
根据气体发生器100b,与气体发生器100相同地,在下端面62与外壳1之间不会形成间隙。而且,根据气体发生器100b,利用外周缘61a来支承上端面61并使载荷集中于外周缘61a来使外周缘61a与外壳1(倾斜壁部222)强力地接触,并且使外周缘61a与外壳1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由此在上端面61与外壳1之间不会形成间隙。
[0100]
也就是说,根据气体发生器100b,能防止在过滤器6的两端面中的与外壳1之间形成间隙。由此,根据气体发生器100b,能更有效地抑制短路。
[0101]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0102]
图9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气体发生器100c的轴向剖视图。在图9中,示出了气体发生器100c的工作前的状态。气体发生器100c主要在不是通过周壁部的一部分而是通过底板部的一部分来支承过滤器6的下端面62这一点上与气体发生器100不同。
[0103]
如图9所示,气体发生器100c周壁部12c不具有环状壁部313,从顶板部22横跨至底板部32c为等径。此外,气体发生器100c的底板部32c包括底壁部321和倾斜壁部322。底壁部321是划定燃烧室10的下端的部位,以与过滤器6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在过滤器6的径向上延伸。倾斜壁部322是支承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环状的部位,与下侧周壁部31相连,并且以随着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远离过滤器6而缩径的方式倾斜。
[0104]
图9所示的附图标记322a表示倾斜壁部322中的划定燃烧室10的一侧的面,将其称为倾斜壁面。倾斜壁部322的倾斜壁面322a相当于本公开的“支承部”。倾斜壁面322a以随着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远离过滤器6而缩径的方式倾斜。
[0105]
根据气体发生器100c,与气体发生器100相同地,在下端面62与外壳1之间不会形成间隙,能有效地抑制短路。
[0106]
《实施方式2》
[0107]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200的轴向剖视图。在图10中,示出了气体发生器200的工作前的状态。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的不同点为中心对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200进行说明,对于与气体发生器100相同的点,通过附以同一附图标记来省略其详细说明。
[0108]
如图10所示,气体发生器200的过滤器6d的下端面62具有突出部62c,该突出部62c是比下端面62中的其他部位沿着过滤器6d的轴向突出的环状的部位。将下端面62中的除突出部62c之外的其他部位称为非突出部,用附图标记62d表示。本例的突出部62c通过构成过滤器6d的多层中的最外层比其他层在过滤器6d的轴向上突出而形成。不过,图10的例子中
的突出部也可以不形成于过滤器的最外层,例如也可以形成于中间层。过滤器6d的突出部62c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一部位”。此外,过滤器6d的非突出部62d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二部位”。
[0109]
此外,如图10所示,支承过滤器6d的下端面62的周壁部12的环状壁部313d的环状壁面313a不倾斜而成为平坦面,以与过滤器6d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在过滤器6d的径向上延伸。
[0110]
在过滤器6d中,突出部62c在下端面62在轴向上突出,因此如图10所示,过滤器6d的下端面62以突出部62c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d接触并按压环状壁部313d的状态并且以非突出部62d与环状壁部313d分离的状态支承于环状壁部313d。因此,载荷集中于突出部62c,突出部62c与环状壁部313d强力地接触。在气体发生器200中,载荷集中于下端面62的突出部62c,由此突出部62c嵌入于环状壁部313d。在此,突出部62c嵌入于环状壁部313d是指突出部62c即使少量也进入至环状壁面313a的状态。换言之,也可以是指环状壁部313d以接纳突出部62c的方式即使少量也进行变形的状态。在此,图11是从下端面侧观察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200中的过滤器6d而得的端面图。如图11所示,气体发生器200中的、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d接触的突出部62c沿着过滤器6d的周向形成为环状。因此,在气体发生器200中,下端面62的突出部62c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d接触,由此它们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d的周向形成为环状。
[0111]
根据这样的气体发生器200,与气体发生器100相同地,在下端面62与外壳1之间不会形成间隙,能有效地抑制短路。
[0112]
此外,在气体发生器200中,相同地,通过使过滤器6d的突出部62c嵌入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d,更不易形成间隙,有效地抑制了短路。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下端面62的突出部62c与环状壁部313d的接触状态遍及下端面62的整周地形成即可,突出部62c也可以不嵌入于外壳1的环状壁部313d。而且,与过滤器6d组合的环状壁部也可以是图1等所示的倾斜的环状壁部313。
[0113]
图12的(a)和图12的(b)是用于对实施方式2的过滤器6d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图。过滤器6d例如可以通过如图12的(b)所示地卷绕图12的(a)所示的多孔金属板60来制造。如图12的(a)所示,多孔金属板60形成为长条状,在其长尺寸方向上被划分为位于一端侧的主体部601和位于另一端侧且宽度比主体部601大的宽幅部602。宽幅部602是过滤器6d中的成为最外层的部位。通过如图12的(b)所示地从主体部601卷绕该多孔金属板60,制造具有突出部62c的过滤器6d。
[0114]
气体发生器200的组装方法与利用图4而进行了说明的气体发生器100的组装方法大致相同。在气体发生器200的组装方法中,在步骤s104的过滤器的安装工序中,过滤器6d以下端面62利用突出部62c而支承于环状壁部313d且突出部62c与环状壁部313d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d的周向形成为环状的方式安装于下部壳体3。
[0115]
《实施方式3》
[0116]
图13是实施方式3的气体发生器300的轴向剖视图。在图13中,示出了气体发生器300的工作前的状态。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00的不同点为中心对实施方式3的气体发生器300进行说明,对于与气体发生器100相同的点,通过附以同一附图标记来省略其详细说明。
[0117]
如图13所示,气体发生器300具备第一点火装置4x、第二点火装置4y、内筒构件5e、过滤器6、传火药110、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以及容纳它们的外壳1e。气体发生器300构成为具备两个点火装置的、所谓的双级型气体发生器。在气体发生器300中,第一点火装置4x相当于本公开的“点火部”。此外,气体发生器300构成为:通过第一点火装置4x的工作来使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燃烧,通过第二点火装置4y的工作来使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燃烧,由此从气体排出孔11排出较多的燃烧气体。在气体发生器300中,第二点火装置4y与第一点火装置4x独立工作,在工作的情况下,在第一点火装置4x工作时以后的规定的定时工作。
[0118]
如图13所示,实施方式3的外壳1e具有隔壁部14,该隔壁部14将外壳1e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燃烧室10x和第二燃烧室10y,并且抵接支承过滤器6的下端面62。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隔壁部14设于顶板部22e与底板部32之间。也就是说,隔壁部14相对于设于周壁部12的一端侧的顶板部22e设于周壁部12的另一端侧。通过顶板部22e、隔壁部14以及周壁部12,划定了第一燃烧室10x。此外,通过隔壁部14、底板部32以及周壁部12,划定了第二燃烧室10y。在气体发生器300中,顶板部22e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一壁部”,隔壁部14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二壁部”。在第一燃烧室10x容纳有通过第一点火装置4x的工作而燃烧的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在第二燃烧室10y容纳有通过第二点火装置4y的工作而燃烧的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第一燃烧室10x相当于本公开的“燃烧室”,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相当于本公开的“气体发生剂”。
[0119]
隔壁部14包括分割壁部141、嵌合壁部142以及终端部143。分割壁部141是划定第一燃烧室10x的下端的部位,以与过滤器6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在过滤器6的径向上延伸。在分割壁部141形成有贯通孔14a,该贯通孔14a是供内筒构件5e贯通的孔。嵌合壁部142是嵌合于下部壳体3的下侧周壁部31的筒状的部位,从分割壁部141的周缘沿着过滤器6的轴向向第一燃烧室10x的内部侧(即,上侧)延伸。终端部143是载置于下部壳体3的下侧周壁部31的上端的环状的部位,从嵌合壁部142的上端向径向外侧延伸。
[0120]
实施方式3的内筒构件5e以包围固定于底板部32的第一点火装置4x的方式从底板部32朝向顶板部22e延伸,贯通隔壁部14的贯通孔14a,其端部开口。因此,内筒构件5e的内侧的空间包括在第一燃烧室10x中,第一点火装置4x处于配置于第一燃烧室10x的状态。此外,在内筒构件5e的内侧配置有将其内部空间上下分隔的分隔构件p1。由此,内筒构件5的内部空间中的、比分隔构件p1靠下侧(第一点火装置4x侧)的空间形成为传火室51。在传火室51以不与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混在一起的方式容纳有传火药110。分隔构件p1由通过传火药110的燃烧气体而迅速燃烧、熔融或者消失的材料形成,以使其不会妨碍由传火药110的燃烧气体实现的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的点火。此外,在内筒构件5e形成有多个使内筒构件5e的内部空间(乃至第一燃烧室10x)与第二燃烧室10y连通的连通孔52。在第二点火装置4y工作之前的状态下,连通孔52被密封带(未图示)闭塞。
[0121]
如图13所示,在气体发生器300中,过滤器6以上端面61抵接支承于顶板部22e且下端面62抵接支承于隔壁部14中的分割壁部141的方式配置于第一燃烧室10x。此外,气体发生器300的顶板部22e包括顶壁部221和倾斜壁部222。顶壁部221是划定第一燃烧室10x的上端的部位,以与过滤器6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在过滤器6的径向上延伸。倾斜壁部222是支承过滤器6的上端面61的环状的部位。作为倾斜壁部222中的划定第一燃烧室10x的一侧的面的
倾斜壁面222a与上侧周壁部21相连,并且以随着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远离过滤器6而缩径的方式倾斜。
[0122]
因此,过滤器6的上端面61以作为其一部分的外周缘61a与倾斜壁部222接触并按压倾斜壁部222的状态并且以非外周部61b与倾斜壁部222分离的状态支承于外壳1e。并且,过滤器6的外周缘61a与倾斜壁部222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
[0123]
在这样的气体发生器300工作的情况下,首先,第一点火装置4x工作,容纳于第一燃烧室10x的传火室51的传火药110燃烧,产生其燃烧气体。分隔构件p1通过传火药110的燃烧气体而燃烧、被去除,由此该燃烧气体与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接触,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被点火。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燃烧,由此在第一燃烧室10x产生燃烧气体。第一气体发生剂120x的燃烧气体穿过过滤器6,从气体排出孔11向外壳1e的外部排出。接着,第二点火装置4y工作,容纳于第二燃烧室10y的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燃烧,产生其燃烧气体。第二气体发生剂120y的燃烧气体破坏闭塞连通孔52的密封带而从连通孔52向第一燃烧室10x流入,穿过过滤器6,从气体排出孔11向外壳1e的外部排出。
[0124]
根据实施方式3的气体发生器300,利用外周缘61a来支承上端面61并使载荷集中于外周缘61a来使外周缘61a与外壳1e(倾斜壁部222)强力地接触,并且使外周缘61a与外壳1e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由此在上端面61与外壳1e之间不会形成间隙。由此,根据气体发生器300,能有效地抑制短路。
[0125]
《其他实施例》
[0126]
图14是表示过滤器的支承的变形例的图。在图14中,示出了将过滤器的支承的变形例应用于图9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00c的情况。如图14所示,也可以通过具有r(曲率)的r壁部322c代替倾斜壁部322来支承过滤器6的下端面62。r壁部322c是使下侧周壁部31与底壁部321连接并且在与周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圆弧状的环状的部位。作为r壁部322c中的划定燃烧室10的一侧的面的r壁面322ca以随着在过滤器6的轴向上远离过滤器6而缩径的方式弯曲。因此,下端面62以作为其一部分的外周缘62a与r壁部322c接触并按压r壁部322c的状态并且以非外周部62b与r壁部322c分离的状态支承于外壳1。此时,过滤器6的下端面62的外周缘62a与r壁部322c的接触状态沿着过滤器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并且,在非外周部62b与r壁部322c之间形成有槽g1。
[0127]
利用这样的r部分来支承过滤器的构成也可以应用于图1、图7~图10、图13所示的任意实施例。例如,在图10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在第一筒状壁部311与环状壁部313d之间形成r壁部,利用该r部分来使过滤器6d的下端面62的突出部62c强力地接触并支承,在非突出部62d与环状壁部313d之间形成间隙g1。
[0128]
《其他》
[0129]
以上,对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各种方案也可以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其他任意特征组合。
[0130]
附图标记说明
[0131]
100、200、300:气体发生器;
[0132]
1:外壳;
[0133]
11:气体排出孔;
[0134]
12:周壁部;
[0135]
14:隔壁部(第二壁部的一个例子);
[0136]
2:上部壳体;
[0137]
22:顶板部(第一壁部的一个例子);
[0138]
222:倾斜壁部;
[0139]
3:下部壳体;
[0140]
312:环状壁部(连接部的一个例子);
[0141]
32:底板部(第二壁部的一个例子);
[0142]
322:倾斜壁部;
[0143]
4:点火装置(点火部的一个例子);
[0144]
5:内筒构件;
[0145]
6:过滤器;
[0146]
61:上端面(过滤器的一端面);
[0147]
62:下端面(过滤器的另一端面);
[0148]
62a:外周缘(第一部位的一个例子);
[0149]
62b:非外周部(第二部位的一个例子);
[0150]
62c:突出部(第一部位的一个例子);
[0151]
62d:非突出部(第二部位的一个例子);
[0152]
10:燃烧室;
[0153]
120:气体发生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