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9-08 04:33: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家用电梯的对重装置的结构,包括由上横梁、下横梁和两根直梁组成的对重架,对重架内设有多个从下到上排布的对重块,对重架的顶部设有绳轮组件,所述绳轮组件包括绳轮支架,绳轮支架上设有轮轴,轮轴上设有转动连接的反绳轮,反绳轮的旋转面与上横梁垂直。由于对重架的重量较大,相应的需要用到体积较大的绳轮组件,体积较大的绳轮组件较大的增加了对重装置体积(所述对重装置体积是指对重装置置于一个虚拟的、恰好包围的长方体中时的长方体体积),不利于在家用电梯中使用。
3.现有对重块的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长期使用后,对重块容易粉化而强度降低,并且粉末飘散到井道内,会造成元器件的故障,所以在长时间使用后,对重块也可能需要进行更换,但单个对重块的重量较大,且对重块均是从对重架上部的进料口放入到对重架内,将对重块放入到对重架时,需要先将对重块抬起到很高的高度,有时候甚至需要借助工具垫脚,这就导致对重块的安装困难。
4.因此,现有对重装置存在体积较大和对重块安装困难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体积较小和对重块安装方便的优点。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包括对重架,对重架内设有多个从下到上排布的对重块,对重架的顶部设有绳轮组件;绳轮组件包括与对重架固定的绳轮支架,绳轮支架上设有轮轴,轮轴上设有转动连接的反绳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架的顶部设有两个绳轮组件,两个轮轴在俯视向上呈“八”字形排布,两个轮轴之间形成70-80
°
的夹角。
7.前述的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中,所述对重架包括上横梁,上横梁的两端均设有向下延伸的上直梁,上横梁与上直梁铰接,上直梁的内侧设有竖向的第一通道,上直梁的下端设有位于第一通道内的上挡板,上直梁的下端铰接有下直梁,下直梁的内侧设有竖向的第二通道,上横梁的下方设有与下直梁铰接的下横梁,下直梁的下端设有位于第二通道内的下挡板。
8.前述的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中,所述上横梁、下横梁、上直梁和下直梁的材质均为槽钢。
9.前述的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中,所述上直梁的两侧均设有与上横梁固定的第一转板,两个第一转板之间设有穿过上直梁的第一转轴;所述上直梁的两侧均设有与下直梁固定的第二转板,两个第二转板之间设有穿过上直梁的第二转轴;所述下直梁的两侧均设有与下横梁固定的第三转板,两个第三转板之间设有穿过下直梁的第三转轴;所述上直梁
的上下两端和下直梁的上下两端均设有圆角。
10.前述的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中,所述下横梁的底部设有压紧梁,压紧梁和下横梁之间设有橡胶垫板,压紧梁的底部设有绳索,绳索的两端分别穿过下横梁的两端后向上延伸,绳索的两端均设有穿过上横梁的螺杆,螺杆上设有螺母。
11.前述的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中,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和下横梁的两端均设有转接板,转接板的外侧设有导靴。
12.前述的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中,所述下直梁前侧设有液压支撑杆,液压支撑杆的上端与下直梁的上端铰接,液压支撑杆的下端铰接有支撑座,支撑座的底部设有橡胶块。
13.前述的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中,所述上直梁的内侧和所述下直梁的内侧均设有压紧机构。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对重装置的基础上作的改进,第一处改进是,增加了绳轮组件的数量,使用两个绳轮组件带动对重架升降,单个绳轮组件的体积可以做小,使对重装置的体积可以变小,并将倾斜安装绳轮组件,使对重装置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进一步可以缩小,进一步的降低对重装置的体积,便于在家用电梯中使用。第二处改进是,将对重架由固定结构改变为活动结构,对重架在放下时可以折叠,从而降低对重架的高度,工人将对重块安装到对重架上时,就不需要将对重块抬起很高的高度,使对重块的安装简单。由于安装对重块时对重架处于折叠状态,对重架的重心偏离电梯的对重导轨,会对对重导轨造成较大负担,本实用新型在下直梁的上端设置了转动连接的液压支撑杆,用于支撑对重架,降低对重导轨的负担,确保对重导轨不会变形或损坏。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体积较小和对重块安装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15.图1是绳轮组件在对重架上的立体示意图。
16.图2是绳轮组件在对重架上的正视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对重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对重架在安装对重块时的示意图。
19.附图中的标记为:1-对重块,2-绳轮组件,3-绳轮支架,4-轮轴,5-反绳轮,6-上横梁,7-上直梁,8-第一通道,9-上挡板,10-下直梁,11-第二通道,12-下横梁,13-下挡板,14-第一转板,15-第一转轴,16-第二转板,17-第二转轴,18-第三转板,19-第三转轴,20-圆角,21-压紧梁,22-橡胶垫板,23-绳索,24-螺杆,25-螺母,26-转接板,27-导靴,28-液压支撑杆,29-支撑座,30-橡胶块,31-压紧机构,32-对重架,33-进料口,34-缓冲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21.实施例。一种家用电梯对重装置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对重架32,对重架32内设有多个从下到上排布的对重块1,对重架32的顶部设有绳轮组件2;绳轮组件2包括与对重架32固定的绳轮支架3,绳轮支架3上设有轮轴4,轮轴4上设有转动连接的反绳轮5,特点是,所述对重架32的顶部设有两个绳轮组件2,两个轮轴4在俯视向上呈“八”字形排布,两个
轮轴4之间形成70-80
°
的夹角。为适应于本实用新型的对重装置结构,相应的电梯的曳引机应该采用双曳引轮式,每个曳引轮连接一个绳轮组件2,相应的轿厢顶部的轿顶轮数量也需要两个。
22.如图3所示,所述对重架32包括上横梁6,上横梁6的两端均设有向下延伸的上直梁7,上横梁6与上直梁7铰接,上直梁7的内侧设有竖向的第一通道8,上直梁7的下端设有位于第一通道8内的上挡板9,上直梁7的下端铰接有下直梁10,下直梁10的内侧设有竖向的第二通道11,上横梁6的下方设有与下直梁10铰接的下横梁12,下直梁10的下端设有位于第二通道11内的下挡板13。
23.所述上横梁6、下横梁12、上直梁7和下直梁10的材质均为槽钢。
24.所述上直梁7的两侧均设有与上横梁6固定的第一转板14,两个第一转板14之间设有穿过上直梁7的第一转轴15;所述上直梁7的两侧均设有与下直梁10固定的第二转板16,两个第二转板16之间设有穿过上直梁7的第二转轴17;所述下直梁10的两侧均设有与下横梁12固定的第三转板18,两个第三转板18之间设有穿过下直梁10的第三转轴19;所述上直梁7的上下两端和下直梁10的上下两端均设有圆角20,所述圆角20用于当上下直梁旋转时的防干涉。
25.所述下横梁12的底部设有压紧梁21,压紧梁21和下横梁12之间设有橡胶垫板22,压紧梁21的底部设有绳索23(钢索),绳索23的两端分别穿过下横梁12的两端后向上延伸,绳索23的两端均设有穿过上横梁6的螺杆24,螺杆24上设有螺母25。通过旋转螺母25使绳索23拉紧。
26.所述上横梁6的两端和下横梁12的两端均设有转接板26,转接板26的外侧设有导靴27。
27.所述下直梁10前侧设有液压支撑杆28,液压支撑杆28的上端与下直梁10的上端铰接,液压支撑杆28的下端铰接有支撑座29,支撑座29的底部设有橡胶块30,所述橡胶块30用于防滑。
28.所述上直梁7的内侧和所述下直梁10的内侧均设有压紧机构31,所述压紧机构31包括压紧块,压紧块通过螺钉固定在上直梁7或下直梁10的内侧。
29.所述上直梁7的上端和下直梁10的上端均设有进料口33。
30.本实用新型安装于电梯后的使用:将电梯调节到检修模式,通过曳引机使对重架32缓慢下降至最低位置,即下横梁12不能继续下降高度的位置,然后继续缓慢放下对重架32,此时,下横梁12不在继续下降,上横梁6继续下降高度,上直梁7绕第一转轴15向外旋转,下直梁10绕第三转轴19向外旋转,使得上直梁7和下直梁10的连接处(即第二转轴17)向外侧移动,为确保第二转轴17向外而不是向内侧移动,可人力辅助向外拉,也可在上直梁7和下直梁10之间设置扭簧,通过扭簧促使上直梁7和下直梁10的连接处具有向外侧移动的趋势。
31.随着对重架32的继续放下,液压支撑杆28在重力作用下继续保持竖直,液压支撑杆28通过支撑座29与地面接触。为对重架32提供支撑力,避免电梯的对重导轨受力过大,避免对重导轨扭曲或被拉脱。直至对重架32的形态如图4状态后,停止放下对重架32。
32.如果是新装对重块,先拆下压紧机构31的压紧块,对重块1通过进料口33放入到对第一通道8或第二通道11中,装回压紧块即可。如果是更换对重块,则先取出旧的对重块,再
装上新的即可。
33.完成对重块的安装后,通过该曳引机上升对重架32即可。
34.本实用新型在设计时面临的难点:第一、电梯井道的底坑上均会安装缓冲器34,所述缓冲器34用于当电梯故障、轿厢快速掉落到底坑时的缓冲,在确定设计思路,通过折叠对重架32的方式以降低安装对重块1时的对重架32的高度后,如何使折叠的对重架32不会与缓冲器干涉。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下横梁的两端设置导靴27,是对重架32的上下横梁在折叠过程中始终保持与电梯的对重导轨连接,而是对重架32的中部向外侧移动,避免对重架32与缓冲器34之间的碰撞。
35.第二、由于对重架在折叠后中心偏离对重导轨,会给对重导轨带来较大的拉力,容易导致对重导轨变形或对重导轨上的螺钉脱落,具有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对重架的两侧设置可伸缩的液压支撑杆28,使对重架折叠后的外凸部分受到支撑,降低了对重导轨负担,使对重导轨不易变形以及出现螺钉脱落。但出于安全的目的,最好在对重导轨的底部增加一些螺钉。
36.第三、由于对重架从现有的固定框架结构改进为活动的折叠式结构,对重架的结构强度会有一定的降低,大量的重力作用在第一转轴15和第二转轴17上,容易导致第一转轴15和第二转轴17疲劳,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本实用新型通过绳索23连接上下横梁,并设置橡胶垫板22以减振,能有效的避免第一转轴15和第二转轴17疲劳,消除安全隐患,使对重架的安全性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