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标签自动整平压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9-08 00:34: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标签压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标签自动整平压贴装置。


背景技术:

2.标签是用来标识产品的相关说明的印刷品,标签的背面通常自带胶,便于标签粘附在产品上,在产品生产时,经常需要使用自动整平压贴装置将具有产品信息的标签贴在产品上,现有的自动整平压贴装置在使用时,由于一些产品在生产时,可能需要粘贴多个标签,且多个标签粘贴在产品上的位置不同,这样需要设置多个贴标结构,并将贴标结构设置在产品的两侧或顶部,由于贴标结构具有体积较大输送标签的结构,这样使得位于产品两侧的贴标结构将占用较大的空间,使装置有较大的占地面积,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标签自动整平压贴装置,通过支撑板内侧面固定连接有斜板,输送机构可以对产品进行输送,产品可以与斜板接触,在斜板的作用下,可以使产品翻转,这样可以将两个压贴模块均设置在产品顶部,避免压贴模块输送标签的结构占用产品两侧的空间,有利于减少装置占地面积,便于安装与使用。
4.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多标签自动整平压贴装置,包括两个压贴模块,两个所述压贴模块之间设置有两个传送模块,两个所述传送模块之间设置有翻转模块,所述翻转模块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内侧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侧面转动连接有与支撑板内侧面接触的若干l型板,所述l型板内侧面设置有输送机构,所述l型板内侧面与固定杆之间设置有扭转弹簧,所述l型板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块,位于同一l型板上的两个挡块相互错开,且相邻两个l型板之间的两个挡块相互接触,所述支撑板内侧面固定连接有斜板,压贴模块可以对产品顶部贴标,传送模块可以将产品输送到l型板内,l型板内的输送机构可以对产品进行输送,在产品与斜板接触后,在斜板的作用下,可以使产品向上翻转,这样可以将两个压贴模块均设置在产品顶部,避免压贴模块的输送标签的结构占用产品两侧的空间,有利于减少装置占地面积,便于安装与使用,而产品翻转时,可以带动l型板等转动,l型板可以通过挡块拨动前方的l型板转动,使产品前方的l型板可以与产品正对,这样产品可以顺利进入前方l型板的内部,而在后方的l型板与产品脱离时,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可以使l型板转动到原来的位置,这时下一个产品可以继续进入l型板内,从而进行连续的产品翻转,在前一个产品翻转时,下一个产品不需要停止输送,有利于加快贴标速度。
6.进一步在于:所述支撑板底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架,可以在支撑架底部设置万向自锁轮,便于压贴装置的移动。
7.进一步在于:所述l型板侧面顶部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底面背离l型板的一侧设置有夹板,压板与夹板可以限制产品的位置,避免产品在翻转时歪斜,保证产品顺利翻转,
且便于后续的贴标,可以在l型板侧面、压板底面与夹板侧面转动连接滚杆,通过滚杆对产品进行挤压与限位,同时便于产品通过l型板、压板与夹板之间。
8.进一步在于:所述l型板侧面开设有调节槽一,所述压板侧面固定连接有与调节槽一内侧面滑动连接的滑动块一,所述调节槽一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滑动块一旋合连接的丝杆一,所述压板底面开设有调节槽二,所述夹板顶面固定连接有与调节槽二内侧面滑动连接的滑动块二,所述调节槽二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滑动块二旋合连接的丝杆二,转动丝杆一可以使滑动块一移动,滑动块一可以带动压板移动,根据产品的规格调整压板的位置,转动丝杆二可以使滑动块二移动,滑动块二可以带动夹板移动,从而根据产品规格调整夹板的位置,使压板与夹板可以适应不同规格的产品。
9.进一步在于:所述l型板顶部内侧面转动连接有驱动杆一,所述驱动杆一与丝杆一侧面均固定套接有锥齿轮一,且两个锥齿轮一啮合传动,所述压板背离l型板一侧的内侧面转动连接有驱动杆二,所述驱动杆二与丝杆二侧面均固定套接有锥齿轮二,且两个锥齿轮二啮合传动,驱动杆一可以通过锥齿轮一带动丝杆一转动,驱动杆二可以通过锥齿轮二带动丝杆二转动。
10.进一步在于:所述驱动杆一与驱动杆二均开设有矩型槽,所述l型板配套附有扭杆,所述扭杆一端固定连接有矩型杆,可以转动l型板,l型板可以通过挡块拨动其余l型板转动,使若干驱动杆一正对,并使若干驱动杆二正对,可以将矩型杆插进若干驱动杆一或若干驱动杆二内的矩型槽,这时矩型杆可以带动若干驱动杆一或若干驱动杆二转动,使若干丝杆一或若干丝杆二同时转动转动,根据需要调整同时若干压板或夹板的位置,便于使用。
11.进一步在于:所述斜板顶部侧面固定连接有与相邻传送模块固定连接的固定板,固定板可以对斜板顶端进行支撑。
12.进一步在于:所述斜板的长度大于支撑板的长度,保证产品与l型板脱离前,产品可以一直与斜板接触,避免扭转弹簧使产品反向转动到原来的角度。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4.1、通过支撑板内侧面固定连接有斜板,产品可以经过传送模块的输送进入l型板内,然后通过输送机构对产品进行输送,产品可以与斜板接触,在斜板的作用下,可以使产品翻转,这样可以将两个压贴模块均设置在产品顶部,避免压贴模块输送标签的结构占用产品两侧的空间,有利于减少装置占地面积,便于安装与使用;
15.2、通过l型板与固定杆之间设置有扭转弹簧,在产品转动时,l型板可以通过挡块拨动产品前方的l型板转动,保证产品顺利穿进前方的l型板,而在产品与l型板脱离后,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可以使l型板转动到原来的位置,这样下一个产品可以顺利进入l型板内继续翻转,且在产品翻转时,产品可以一直前进,在前一个产品翻转时,下一个产品不需要停止输送,有利于加快贴标速度;
16.3、通过l型板设置有压板,压板设置有夹板,压板与夹板可以限制产品的位置,避免产品在翻转时歪斜,这样便于后续的贴标,通过扭杆一端固定连接有矩型杆,可以转动l型板,使若干驱动杆一对应,并使若干驱动杆二正对,这时可以将矩型杆插进驱动杆一或驱动杆二内的矩型槽,这时矩型杆可以带动若干丝杆一或丝杆二转动,根据需要调整同时若干压板或夹板的位置,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18.图1是本发明一种多标签自动整平压贴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发明中的翻转模块与传送模块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发明中的翻转模块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发明中的斜板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发明中的l型板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发明中的固定杆后视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发明中的挡块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本发明中的l型板与压板内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本发明中的扭杆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00、翻转模块;110、支撑板;111、固定杆;112、支撑架;120、l型板;121、挡块;122、驱动杆一;123、丝杆一;130、压板;131、滑动块一;132、驱动杆二;133、丝杆二;140、夹板;141、滑动块二;150、输送机构;160、斜板;161、固定板;170、扭杆;171、矩型杆;180、扭转弹簧;200、传送模块;300、压贴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请参阅图1-9所示,一种多标签自动整平压贴装置,包括两个压贴模块300,两个压贴模块300之间设置有两个传送模块200,两个传送模块200之间设置有翻转模块100,翻转模块100包括支撑板110,支撑板110内侧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11,固定杆111侧面转动连接有与支撑板110内侧面接触的若干l型板120,l型板120内侧面设置有输送机构150,l型板120内侧面与固定杆111之间设置有扭转弹簧180,l型板120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块121,位于同一l型板120上的两个挡块121相互错开,且相邻两个l型板120之间的两个挡块121相互接触,支撑板110内侧面固定连接有斜板160,压贴模块300可以对产品顶部贴标,传送模块200可以将产品输送到l型板120内,l型板120内的输送机构150可以对产品进行输送,在产品与斜板160接触后,在斜板160的作用下,可以使产品向上翻转,这样可以将两个压贴模块300均设置在产品顶部,避免压贴模块300的输送标签的结构占用产品两侧的空间,有利于减少装置占地面积,便于安装与使用,而产品翻转时,可以带动l型板120等转动,l型板120可以通过挡块121拨动前方的l型板120转动,使产品前方的l型板120可以与产品正对,这样产品可以顺利进入前方l型板120的内部,而在后方的l型板120与产品脱离时,在扭转弹簧180的作用下,可以使l型板120转动到原来的位置,这时下一个产品可以继续进入l型板120内,从而进行连续的产品翻转,在前一个产品翻转时,下一个产品不需要停止输送,有利于加快贴标速度。
30.支撑板110底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架112,可以在支撑架112底部设置万向自锁轮,便于压贴装置的移动。l型板120侧面顶部设置有压板130,压板130底面背离l型板120的
一侧设置有夹板140,压板130与夹板140可以限制产品的位置,避免产品在翻转时歪斜,保证产品顺利翻转,且便于后续的贴标,可以在l型板120侧面、压板130底面与夹板140侧面转动连接滚杆,通过滚杆对产品进行挤压与限位,同时便于产品通过l型板120、压板130与夹板140之间。
31.l型板120侧面开设有调节槽一,压板130侧面固定连接有与调节槽一内侧面滑动连接的滑动块一131,调节槽一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滑动块一131旋合连接的丝杆一123,压板130底面开设有调节槽二,夹板140顶面固定连接有与调节槽二内侧面滑动连接的滑动块二141,调节槽二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滑动块二141旋合连接的丝杆二133,转动丝杆一123可以使滑动块一131移动,滑动块一131可以带动压板130移动,根据产品的规格调整压板130的位置,转动丝杆二133可以使滑动块二141移动,滑动块二141可以带动夹板140移动,从而根据产品规格调整夹板140的位置,使压板130与夹板140可以适应不同规格的产品。
32.l型板120顶部内侧面转动连接有驱动杆一122,驱动杆一122与丝杆一123侧面均固定套接有锥齿轮一,且两个锥齿轮一啮合传动,压板130背离l型板120一侧的内侧面转动连接有驱动杆二132,驱动杆二132与丝杆二133侧面均固定套接有锥齿轮二,且两个锥齿轮二啮合传动,驱动杆一122可以通过锥齿轮一带动丝杆一123转动,驱动杆二132可以通过锥齿轮二带动丝杆二133转动。
33.驱动杆一122与驱动杆二132均开设有矩型槽,l型板120配套附有扭杆170,扭杆170一端固定连接有矩型杆171,可以转动l型板120,l型板120可以通过挡块121拨动其余l型板120转动,使若干驱动杆一122正对,并使若干驱动杆二132正对,可以将矩型杆171插进若干驱动杆一122或若干驱动杆二132内的矩型槽,这时矩型杆171可以带动若干驱动杆一122或若干驱动杆二132转动,使若干丝杆一123或若干丝杆二133同时转动转动,根据需要调整同时若干压板130或夹板140的位置,便于使用。
34.斜板160顶部侧面固定连接有与相邻传送模块200固定连接的固定板161,固定板161可以对斜板160顶端进行支撑。斜板160的长度大于支撑板110的长度,保证产品与l型板120脱离前,产品可以一直与斜板160接触,避免扭转弹簧180使产品反向转动到原来的角度。
35.工作原理:使用时,转动背离固定板161一侧的l型板120,l型板120可以通过挡块121拨动其余l型板120转动,在若干l型板120正对时,若干驱动杆一122可以正对,同时若干驱动杆二132可以正对,然后将矩型杆171插进若干驱动杆一122内的矩型槽内,这时可以转动扭杆170,使矩型杆171转动,矩型杆171可以通过矩型槽带动若干驱动杆一122转动,驱动杆一122可以通过锥齿轮一带动丝杆一123转动,丝杆一123转动可以使滑动块一131带动压板130移动,根据产品的规格调整压板130的位置,然后可以将矩型杆171拔出并插进驱动杆二132内的矩型槽,这时矩型杆171可以通过矩型槽带动若干驱动杆二132转动,驱动杆二132可以通过锥齿轮二带动丝杆二133转动,丝杆二133转动可以使滑动块二141带动夹板140移动,从而根据产品规格调整夹板140的位置,调整完成后,将矩型杆171拔出,然后松开l型板120,这时在扭转弹簧180的作用下,可以使l型板120转动到原来的位置,然后可以通过压贴模块300对产品进行贴标;
36.在一个压贴模块300对产品顶部粘贴完成,一个压贴模块300可以将产品输送到一个传送模块200上,一个传送模块200可以将产品输送到l型板120内,l型板120内的输送机
构150可以对产品进行输送,l型板120、压板130与夹板140可以限制产品的角度,在产品与斜板160接触后,在斜板160的作用下,可以使产品向上翻转,产品翻转时,可以带动l型板120等转动,l型板120可以通过挡块121拨动前方的l型板120转动,使产品前方的l型板120可以与产品正对,这样产品可以顺利通过两个l型板120之间,而在后方的l型板120与产品脱离时,在扭转弹簧180的作用下,可以使l型板120转动到原来的位置,这时下一个产品可以继续进入l型板120内,从而进行连续的产品翻转,产品穿过若干l型板120翻转完成后,产品可以进入另一个传送模块200,然后通过另一个传送模块200进入另一个压贴模块300,通过压贴模块300对产品新的顶部进行贴标。
3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8.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