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16:59: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电子设备所要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其产生的功耗也越来越大,导致电子设备的发热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电子设备温度过高时不但会导致系统运行不稳,还可能会引起设备死机、重启、数据丢失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以解决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
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用于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所述电子设备中包括发热元件。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散热机构、第二散热机构以及升降机构。所述底座与所述发热元件热传导连接。所述第一散热机构和所述第二散热机构间隔设置,且均设置于所述底座背离所述发热元件的一侧。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第一散热机构和所述第二散热机构连接,且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散热机构和所述第二散热机构相对所述底座朝不同方向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散热机构和所述第二散热机构中的其中一者相对靠近所述底座,其中另一者相对远离所述底座。
5.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通过升降机构使第一散热机构和第二散热机构交替靠近和远离所述底座,以将所述发热元件传导到所述底座上的热量从所述底座上搬运走,并散发到空气中。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机构和所述第二散热机构在靠近或远离所述底座的运动过程中会与空气形成对流,从而更快的将所述第一散热机构和所述第二散热机构上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附图说明
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7.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8.图2是图1中的散热装置去除部分结构后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9.图3是图1中的散热装置去除部分结构后在另一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0.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1.图5是图4中的散热装置的爆炸图。
12.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8是图7中的散热装置在去除部分结构后沿a-a线的剖面图。
1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6.散热装置
ꢀꢀꢀꢀꢀꢀꢀꢀꢀꢀꢀꢀꢀꢀꢀꢀꢀꢀꢀꢀꢀꢀꢀꢀꢀꢀꢀꢀꢀꢀꢀꢀ
10a、10b、10c、10d
17.底座
ꢀꢀꢀꢀꢀꢀꢀꢀꢀꢀꢀꢀꢀꢀꢀꢀꢀꢀꢀꢀꢀꢀꢀꢀꢀꢀꢀꢀꢀꢀꢀꢀꢀꢀꢀꢀ
100
18.支撑结构
ꢀꢀꢀꢀꢀꢀꢀꢀꢀꢀꢀꢀꢀꢀꢀꢀꢀꢀꢀꢀꢀꢀꢀꢀꢀꢀꢀꢀꢀꢀꢀꢀ
110
19.第一支撑轴
ꢀꢀꢀꢀꢀꢀꢀꢀꢀꢀꢀꢀꢀꢀꢀꢀꢀꢀꢀꢀꢀꢀꢀꢀꢀꢀꢀꢀꢀꢀ
111
20.第二支撑轴
ꢀꢀꢀꢀꢀꢀꢀꢀꢀꢀꢀꢀꢀꢀꢀꢀꢀꢀꢀꢀꢀꢀꢀꢀꢀꢀꢀꢀꢀꢀ
112
21.散热导轨
ꢀꢀꢀꢀꢀꢀꢀꢀꢀꢀꢀꢀꢀꢀꢀꢀꢀꢀꢀꢀꢀꢀꢀꢀꢀꢀꢀꢀꢀꢀꢀꢀ
120
22.挡板
ꢀꢀꢀꢀꢀꢀꢀꢀꢀꢀꢀꢀꢀꢀꢀꢀꢀꢀꢀꢀꢀꢀꢀꢀꢀꢀꢀꢀꢀꢀꢀꢀꢀꢀꢀꢀ
130
23.第一支撑板
ꢀꢀꢀꢀꢀꢀꢀꢀꢀꢀꢀꢀꢀꢀꢀꢀꢀꢀꢀꢀꢀꢀꢀꢀꢀꢀꢀꢀꢀꢀ
131
24.第二支撑板
ꢀꢀꢀꢀꢀꢀꢀꢀꢀꢀꢀꢀꢀꢀꢀꢀꢀꢀꢀꢀꢀꢀꢀꢀꢀꢀꢀꢀꢀꢀ
132
25.第一散热机构
ꢀꢀꢀꢀꢀꢀꢀꢀꢀꢀꢀꢀꢀꢀꢀꢀꢀꢀꢀꢀꢀꢀꢀꢀꢀꢀꢀꢀ
200
26.第一弹性件
ꢀꢀꢀꢀꢀꢀꢀꢀꢀꢀꢀꢀꢀꢀꢀꢀꢀꢀꢀꢀꢀꢀꢀꢀꢀꢀꢀꢀꢀꢀ
210
27.第一导杆
ꢀꢀꢀꢀꢀꢀꢀꢀꢀꢀꢀꢀꢀꢀꢀꢀꢀꢀꢀꢀꢀꢀꢀꢀꢀꢀꢀꢀꢀꢀꢀꢀ
220
28.第一齿条
ꢀꢀꢀꢀꢀꢀꢀꢀꢀꢀꢀꢀꢀꢀꢀꢀꢀꢀꢀꢀꢀꢀꢀꢀꢀꢀꢀꢀꢀꢀꢀꢀ
221
29.第一固定部
ꢀꢀꢀꢀꢀꢀꢀꢀꢀꢀꢀꢀꢀꢀꢀꢀꢀꢀꢀꢀꢀꢀꢀꢀꢀꢀꢀꢀꢀꢀ
222
30.第一散热件
ꢀꢀꢀꢀꢀꢀꢀꢀꢀꢀꢀꢀꢀꢀꢀꢀꢀꢀꢀꢀꢀꢀꢀꢀꢀꢀꢀꢀꢀꢀ
230
31.第二散热机构
ꢀꢀꢀꢀꢀꢀꢀꢀꢀꢀꢀꢀꢀꢀꢀꢀꢀꢀꢀꢀꢀꢀꢀꢀꢀꢀꢀꢀ
300
32.第二弹性件
ꢀꢀꢀꢀꢀꢀꢀꢀꢀꢀꢀꢀꢀꢀꢀꢀꢀꢀꢀꢀꢀꢀꢀꢀꢀꢀꢀꢀꢀꢀ
310
33.第二导杆
ꢀꢀꢀꢀꢀꢀꢀꢀꢀꢀꢀꢀꢀꢀꢀꢀꢀꢀꢀꢀꢀꢀꢀꢀꢀꢀꢀꢀꢀꢀꢀꢀ
320
34.第二齿条
ꢀꢀꢀꢀꢀꢀꢀꢀꢀꢀꢀꢀꢀꢀꢀꢀꢀꢀꢀꢀꢀꢀꢀꢀꢀꢀꢀꢀꢀꢀꢀꢀ
321
35.第二固定部
ꢀꢀꢀꢀꢀꢀꢀꢀꢀꢀꢀꢀꢀꢀꢀꢀꢀꢀꢀꢀꢀꢀꢀꢀꢀꢀꢀꢀꢀꢀ
322
36.第二散热件
ꢀꢀꢀꢀꢀꢀꢀꢀꢀꢀꢀꢀꢀꢀꢀꢀꢀꢀꢀꢀꢀꢀꢀꢀꢀꢀꢀꢀꢀꢀ
330
37.升降机构
ꢀꢀꢀꢀꢀꢀꢀꢀꢀꢀꢀꢀꢀꢀꢀꢀꢀꢀꢀꢀꢀꢀꢀꢀꢀꢀꢀꢀꢀꢀꢀꢀ
400
38.第一驱动部
ꢀꢀꢀꢀꢀꢀꢀꢀꢀꢀꢀꢀꢀꢀꢀꢀꢀꢀꢀꢀꢀꢀꢀꢀꢀꢀꢀꢀꢀꢀ
410
39.第一转轮
ꢀꢀꢀꢀꢀꢀꢀꢀꢀꢀꢀꢀꢀꢀꢀꢀꢀꢀꢀꢀꢀꢀꢀꢀꢀꢀꢀꢀꢀꢀꢀꢀ
411a、411b
40.第一连接带
ꢀꢀꢀꢀꢀꢀꢀꢀꢀꢀꢀꢀꢀꢀꢀꢀꢀꢀꢀꢀꢀꢀꢀꢀꢀꢀꢀꢀꢀꢀ
412
41.第一支架
ꢀꢀꢀꢀꢀꢀꢀꢀꢀꢀꢀꢀꢀꢀꢀꢀꢀꢀꢀꢀꢀꢀꢀꢀꢀꢀꢀꢀꢀꢀꢀꢀ
413
42.第二驱动部
ꢀꢀꢀꢀꢀꢀꢀꢀꢀꢀꢀꢀꢀꢀꢀꢀꢀꢀꢀꢀꢀꢀꢀꢀꢀꢀꢀꢀꢀꢀ
420
43.第二转轮
ꢀꢀꢀꢀꢀꢀꢀꢀꢀꢀꢀꢀꢀꢀꢀꢀꢀꢀꢀꢀꢀꢀꢀꢀꢀꢀꢀꢀꢀꢀꢀꢀ
421a、421b
44.第二连接带
ꢀꢀꢀꢀꢀꢀꢀꢀꢀꢀꢀꢀꢀꢀꢀꢀꢀꢀꢀꢀꢀꢀꢀꢀꢀꢀꢀꢀꢀꢀ
422
45.第二支架
ꢀꢀꢀꢀꢀꢀꢀꢀꢀꢀꢀꢀꢀꢀꢀꢀꢀꢀꢀꢀꢀꢀꢀꢀꢀꢀꢀꢀꢀꢀꢀꢀ
423
46.连接部
ꢀꢀꢀꢀꢀꢀꢀꢀꢀꢀꢀꢀꢀꢀꢀꢀꢀꢀꢀꢀꢀꢀꢀꢀꢀꢀꢀꢀꢀꢀꢀꢀꢀꢀ
430
47.传动带
ꢀꢀꢀꢀꢀꢀꢀꢀꢀꢀꢀꢀꢀꢀꢀꢀꢀꢀꢀꢀꢀꢀꢀꢀꢀꢀꢀꢀꢀꢀꢀꢀꢀꢀ
431
48.第一圆弧部
ꢀꢀꢀꢀꢀꢀꢀꢀꢀꢀꢀꢀꢀꢀꢀꢀꢀꢀꢀꢀꢀꢀꢀꢀꢀꢀꢀꢀꢀꢀ
431a
49.第二圆弧部
ꢀꢀꢀꢀꢀꢀꢀꢀꢀꢀꢀꢀꢀꢀꢀꢀꢀꢀꢀꢀꢀꢀꢀꢀꢀꢀꢀꢀꢀꢀ
431b
50.第一平直部
ꢀꢀꢀꢀꢀꢀꢀꢀꢀꢀꢀꢀꢀꢀꢀꢀꢀꢀꢀꢀꢀꢀꢀꢀꢀꢀꢀꢀꢀꢀ
431c
51.第二平直部
ꢀꢀꢀꢀꢀꢀꢀꢀꢀꢀꢀꢀꢀꢀꢀꢀꢀꢀꢀꢀꢀꢀꢀꢀꢀꢀꢀꢀꢀꢀ
431d
52.连接转轮
ꢀꢀꢀꢀꢀꢀꢀꢀꢀꢀꢀꢀꢀꢀꢀꢀꢀꢀꢀꢀꢀꢀꢀꢀꢀꢀꢀꢀꢀꢀꢀꢀ
432
5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5.应当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5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
……
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7.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a的结构示意图。散热装置10a用于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避免电子设备的温度过高。散热装置10a包括底座100、第一散热机构200、第二散热机构300以及升降机构400。底座100与所述电子设备中的发热元件热传导连接,以使底座100吸收所述发热元件发出的热量。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之间间隔设置,且均设置于底座100背离所述发热元件的一侧。升降机构400与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连接,且用于带动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相对底座100朝不同方向运动,以使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中的其中一者相对靠近底座100,其中另一者相对远离底座100,从而将所述发热元件传导到底座100上的热量从底座100上搬运走,并散发到空气中。
58.第一散热机构200包括与升降机构400连接的第一弹性件210,第二散热机构300包括与升降机构400连接的第二弹性件310。其中,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具有双程形状记忆能力,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在不同的触发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状。优选地,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构造为由双程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制成的弹簧。双程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能够记忆两种固有形状的智能材料,双程形状记忆合金的温度在高于其第一相变温度时,会处于第一种固有形状,双程形状记忆合金的温度在低于其第二相变温度时,会处于第二种固有形状。其中,改变双程形状记忆合金中的各金属组分的配比可以改变其第一相变温度和第二相变温度。双程形状记忆合金的两种固有形状可以根据需要人为设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的第一种固有形状设置为弹簧处于伸长状态时的形状,第二种固有形状设置为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的形状。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在靠近底座100时会被加热至高于其第一相变温度,并自发的变形为压缩状态,在远离底座100时会被冷却至低于其第二相变温度,并自发的变形为伸长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可以有其他具有形状记忆能力的材料制成,例如形状记忆聚合物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的两种固有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设定,本发明中不作具体限定。
59.第一散热机构200还包括第一导杆220和第一散热件230,第二散热机构300还包括第二导杆320和第二散热件330。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分别与升降机构400连接。第一弹性件210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一导杆220上。其中,第一弹性件210靠近所述升降机构400的
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导杆220固定,背离升降机构400的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相对于所述第一导杆220可活动。第二弹性件310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二导杆320上。其中,第二弹性件310靠近所述升降机构400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导杆320固定,背离升降机构400的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相对于所述第二导杆320可活动。
60.第一散热件230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导杆220上,并与第一弹性件210的自由端固定连接。第二散热件330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导杆320上,并与第二弹性件310的自由端固定连接。升降机构400用于使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交替靠近和远离底座100,使得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交替吸热和散热,从而使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朝不同方向运动,以交替靠近和远离升降机构400。优选地,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由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上背离底座100的一侧设置有鳍片结构,以增大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散热面积,从而更快速地将底座100上的热量搬运走。优选地,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上开设有凹槽,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的自由端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以使得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包覆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的自由端,从而更快地加热或冷却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减少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的变形时间。
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上开设有通孔,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分别穿设于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上。优选地,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导向结构,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结构相配合的配合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和所述配合结构用于避免第一散热件230相对第一导杆220转动、第二散热件330相对第二导杆320转动。例如,所述导向结构可以配置为开设于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上的导滑槽,所述配合结构可以配置为与所述导滑槽配合的导滑块,从而使得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在沿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滑动时不会发生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可以构造为棱柱结构。优选地,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背离升降机构400的一端设置有挡板,以避免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从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上滑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可以分别设置为多个。其中,多个第一导杆220之间平行设置,第一散热件230可活动地设置于多个第一导杆220背离底座100的一侧上;多个第二导杆320之间平行设置,第二散热件330可活动地设置于多个第二导杆320背离底座100的一侧上。优选地,多个第一导杆220相对于底座100并排设置,每个第一导杆220与底座100间隔相同距离;多个第二导杆320相对于底座100并排设置,每个第二导杆320与底座100间隔相同距离。
62.底座100上设置有散热导向结构,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上设置有与所述散热导向结构相配合的散热配合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导向机构配置为凸设于底座100上的散热导轨120,所述散热配合结构配置为开设于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上与散热导轨120相配合的散热槽。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在交替靠近底座100时,会交替与底座100向抵接。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在于底座100抵接时,散热槽与散热导轨120相互咬合交错,散热槽的内壁与散热导轨120的外壁相互贴接,从而大大增加了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与底座10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第一散热件230、第二散热件330与底座10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上凸设有散热导轨,底座100上开设有与所述散热导轨相配合的散热槽。在一些
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在处于靠近底座100的位置时,可以与底座100之间间隔预设距离,即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靠近底座100时不与底座100接触,以避免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在靠近与底座100时与底座100发生冲击,从而提高散热装置10a在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的散热需求进行具体设置,本发明中不作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0上还可以设置有散热鳍片,以增加散热装置10a的整体散热能力。
63.升降机构400包括第一驱动部410、第二驱动部420、和连接部430。第一驱动部410与第二驱动部420之间通过连接部430传动连接,且第一驱动部410和第二驱动部420均与底座100转动连接。其中,第一驱动部410与第一散热机构200连接,以使第一散热机构200靠近或远离底座100;第二驱动部420与第二散热机构300连接,以使第二散热机构300靠近或远离底座100。
6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410包括第一转轮411a,第二驱动部420包括第二转轮421a。底座100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一驱动部410和第二驱动部420的支撑结构110。其中,支撑结构11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轴111和第二支撑轴112,第一支撑轴111位于第二支撑轴112和底座100之间。第一转轮411a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支撑轴111上,第二转轮421a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二支撑轴112上。连接部430配置为传动带431,传动带431套设在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a上。传动带431配置为柔性结构,传动带431在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a转动。传动带431构造为呈长圆形的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包括位于其两端的第一圆弧部431a和第二圆弧部431b,以及位于两个圆弧部之间的第一平直部431c和第二平直部431d。第一圆弧部431a包覆于第一转轮411a上,第二圆弧部431b包覆于第二转轮421a上。第一平直部431c和第二平直部431d相对设置。
65.第一转轮411a及第二转轮421a构造为直齿轮结构。传动带431构造为皮带结构。其中,所述皮带结构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直齿轮结构相啮合的齿槽结构。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a之间通过所述皮带结构实现同步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a可以构造为链轮结构、带轮结构、同步带轮结构等,传动带431可以相应的构造为链条结构、皮带结构、同步带结构等。
66.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设置于升降机构400的两对侧。其中,第一散热机构200固定连接于第一平直部431c背离第二平直部431d的一侧,第二散热机构300固定连接于第二平直部431d背离第一平直部431c的一侧。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之间通过传动带431实现连接。其中,第一散热机构200在向底座100靠近时,第一散热机构200将带动传动带431转动,并使第二散热机构300远离底座100;或者,第二散热机构300在向底座100靠近时,第二散热机构300将带动传动带431转动,并使第一散热机构200远离底座100。
67.第一导杆220靠近第一平直部431c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齿条221,第一平直部431c上设置有与第一齿条221相配合的齿状结构。第二导杆320靠近第二平直部431d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齿条321,第二平直部431d上设置有与第二齿条321相配合的齿状结构。底座100上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一齿条221和第二齿条321的挡板130。挡板130包括第一支撑板131和第二支撑板132。第一支撑板131设置于第一齿条221背离第一平直部431c的一侧,以使第一齿条221与第一平直部431c保持啮合,从而使第一导杆220相对第一平直部431c固定。第二支撑
板132设置于第二齿条321背离第二平直部431d的一侧,以使第二齿条321与第二平直部431d保持啮合,从而使第二导杆320相对第二平直部431d固定。其中,第一导杆2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平直部431c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导杆32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平直部431d的延伸方向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可以通过熔接、粘接、卡接等方式分别与第一平直部431c和第二平直部431d固定连接。
68.散热装置10a包括第一散热过程和第二散热过程。在所述第一散热过程中,第一散热机构200处于靠近底座100的位置,第一散热机构200处于吸热状态。此时,第一齿条221与第一平直部431c的连接处位于第一平直部431c靠近第一转轮411a的一端。第一散热件230与底座100抵接,第一散热件230上的散热槽与底座100上的散热导轨120相互咬合交错。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一散热件230持续从底座100上吸收热量,使得自身的温度不断上升,在第一弹性件210自身的温度高于其第一相变温度后,第一弹性件210将从原先的伸长状态变形成为压缩状态,并带动第一散热件230沿着第一导杆220向升降机构400靠近,以使得第一散热机构200的重心向升降机构400靠近。
69.第二散热机构300处于远离底座100的位置,第二散热机构300处于散热状态。此时,第二齿条321与第二平直部431d的连接处位于第二平直部431d靠近第二转轮421a的一端。第二散热件330与底座100相互分离。第二弹性件310和第二散热件330持续地将自身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使得自身的温度不断下降,在第二弹性件310自身的温度低于其第二相变温度后,第二弹性件310将从原先的压缩状态变形成为伸长状态,并推动第二散热件330沿着第二导杆320远离升降机构400,以使得第二散热机构300的重心远离升降机构400。
70.请参阅图2,图2中力臂l1长度是第一散热机构200的重心到第一转轮411a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力臂l2长度是第二散热机构300的重心到第二转轮421a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在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运动至力臂l1的长度小于力臂l2的长度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二散热机构300对第二转轮421a所形成的力矩将大于第一散热机构200对第一转轮411a所形成的力矩,因此,第二转轮421a的转动趋势将大于第一转轮411a的转动趋势。于是,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将沿着图2中d1方向转动,使第一散热机构200向着背离底座100的方向运动、第二散热机构300向着靠近底座100的方向运动。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将在惯性的作用下持续运动,直至第二散热机构300上的第二散热件330运动至与底座100相抵接后,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将暂时停止运动,所述第一散热过程结束。
71.随后,散热装置10a将进行第二散热过程。在所述第二散热过程中,第一散热机构200处于远离底座100的位置,第一散热机构200处于散热状态。此时,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一散热件230持续地将自身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使得自身的温度不断下降,在第一弹性件210自身的温度低于其第二相变温度后,第一弹性件210将从原先的压缩状态变形成为伸长状态,并推动第一散热件230沿着第一导杆220远离升降机构400,以使得第一散热机构200的重心远离升降机构400。
72.第二散热机构300处于靠近底座100的位置,第二散热机构300处于吸热状态。此时,第二弹性件310和第二散热件330将持续从底座100上吸收热量,使得自身的温度不断上升,在第二弹性件310自身的温度高于其第一相变温度后,第二弹性件310将从原先的伸长状态变形成为压缩状态,并带动第二散热件330沿着第二导杆320向升降机构400靠近,以使
得第二散热机构300的重心向升降机构400靠近。
73.如图3所示,在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运动至力臂l1的长度大于力臂l2的长度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一散热机构200对第二转轮421a所形成的力矩将大于第二散热机构300对第一转轮411a所形成的力矩,因此,第二转轮421a的转动趋势将大于第一转轮411a的转动趋势。于是,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将沿着图3中d2方向转动,使第一散热机构200将向着靠近底座100的方向运动、第二散热机构300将向着背离底座100的方向运动。其中,图2中的d1方向和图3中的d2方向的方向相反。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将在惯性的作用下持续运动,直至第一散热机构200上的第一散热件230运动至与底座100相抵接后,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将暂时停止运动,所述第二散热过程结束,随后散热装置10a继续将进行第一散热过程。
74.如此,所述第一散热过程和所述第二散热过程将自动交替进行,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将交替地将底座100上的热量主动搬运走,并散发至空气中。本发明中的散热装置10a通过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进行主动散热,不仅能使底座100具有更大的散热面积,而且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在靠近或远离底座100的运动过程中会与空气形成对流,使得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上的热量可以更快地散发到空气中,从而大大提高散热装置10a的散热效率。其中,散热装置10a利用底座100与环境空气之间的温差,通过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二弹性件310将温差能转变为机械能,从而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能够自主地交替靠近和远离底座100,因而,散热装置10a上无需额外设置其他的有源驱动结构。
75.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b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b的爆炸图。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b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10a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设置于升降机构400的同一侧。
76.具体地,第一驱动部410包括第一转轮411a、第一转轮411b,第二驱动部420包括第二转轮421a、第二转轮421b。连接部430配置为与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a相配合的连接转轮432。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a分别套设于第一支撑轴111的两端,第一转轮411b和第二转轮421b分别套设于第二支撑轴112的两端。其中,第一转轮411a和第一转轮411b位于第一支撑轴111和第二支撑轴112的同一侧,第二转轮421a和第二转轮421b位于第一支撑轴111和第二支撑轴112的同一侧。
77.第一转轮411a和第一转轮411b的外侧套设有第一连接带412。第一连接带412构造为环状结构,第一连接带412在套设于第一转轮411a和第一转轮411b上后呈长圆形。第一连接带412上的两段圆弧部分别与第一转轮411a和第一转轮411b对应,两段圆弧部之间为平直部。第一散热机构200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带412上的平直部。第一转轮411a和第一转轮411b在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连接带412转动,以使第一散热机构200靠近或远离底座100。
78.第二转轮421a和第二转轮421b的外侧套设有第二连接带422。第二连接带422构造为环状结构,第二连接带422在套设于第二转轮421a和第二转轮421b上后呈长圆形。第二连接带422上的两段圆弧部分别与第二转轮421a和第二转轮421b对应,两段圆弧部之间为平直部。第二散热机构300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带422上的平直部。第二转轮421a和第二转轮421b在转动时,会带动第二连接带422转动,以使第二散热机构300靠近或远离底座100。
79.第一转轮411a、第一转轮411b、第二转轮421a及第二转轮421b构造为直齿轮结构。第一连接带412和第二连接带422构造为皮带结构。其中,所述皮带结构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直齿轮结构啮合的齿槽结构。连接转轮432构造为锥齿轮结构,第一转轮411a朝向第二转轮421a的一侧上设置有用于与连接转轮432啮合的锥齿轮结构,第二转轮421a朝向第一转轮411a的一侧上设置有用于与连接转轮432啮合的锥齿轮结构。优选地,连接转轮432的中轴线与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a的中轴线向垂直。连接转轮432用于使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a的转动方向相反,使得第一连接带412和第二连接带422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使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相对底座100朝向不同的方向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轮411a、第一转轮411b、第二转轮421a及第二转轮421b可以构造为链轮结构、带轮结构、同步带轮结构等,第一连接带412和第二连接带422可以相应的构造为链条结构、皮带结构、同步带结构等。
80.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430可以构造为柔性的连接绳,连接绳的一端沿第一方向缠绕在第一转轮411a上,另一端沿第二方向缠绕在第二转轮421a上。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相反。第一转轮411a在沿第二方向转动时,会使连接绳更多的缠绕在第一转轮411a上,连接绳会带动第二转轮421a转动,以释放第二转轮421a上所缠绕的连接绳。第二转轮421a在沿第一方向转动时,会使连接绳更多的缠绕在第二转轮421a上,连接绳会带动第一转轮411a转动,以释放第一转轮411a上所缠绕的连接绳。如此,连接绳可以使得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a的转动方向相反。
81.在第二实施例中,连接转轮432用于传导第一散热机构200作用在第一转轮411a上的力矩和第二散热机构300作用在第二转轮421a上的力矩。在散热装置10b的第一散热过程中,第二散热机构300位于远离底座100的位置。在第二弹性件310从压缩状态变形成伸长状态后,第二散热件330将位于远离第二驱动部420的位置。第一散热机构200位于远离底座100的位置,在第一弹性件210从伸长状态变形成为压缩状态后,第一散热件230将位于远离第一驱动部410的位置。因而,第二散热机构300作用在第二转轮421a上的力矩大于第一散热机构200作用在第一转轮411a上的力矩,在连接转轮432的传导下,第二转轮421a将通过连接转轮432带动第一转轮411a转动。第二散热机构300将向底座100靠近,第一散热机构200将远离底座100。在散热装置10b的第二散热过程中,第一散热机构200作用在第一转轮411a上的力矩大于第二散热机构300作用在第二转轮421a上的力矩,第一转轮411a将通过连接转轮432带动第二转轮421a转动。散热装置10b通过连接转轮432在不改变作用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a上的力矩大小的基础上,改变了第一转轮411a和第二转轮421a之间力矩传导的方向,使得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并排设置在升降机构400的同一侧,从而减少散热装置10b的整体长度,使得散热装置10b的结构更加紧凑。
82.请参阅图6,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c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c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10a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驱动部410配置为第一支架413,第二驱动部420配置为第二支架423,第一支架413和第二支架423设置于连接部430的两对侧。
8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413和第二支架423分别设置为一个。支撑结构110构造为支撑轴,连接部430穿设于所述支撑轴上,并相对所述支撑轴可转动。第一支架413与所述第二支架423之间通过连接部430连接在一起,且第一支架413和第二支架423之间的相对位置
保持相对固定。第一支架413背离连接部430的一端与第一散热机构200连接,第二支架423背离连接部430的一端与第二散热机构300连接。第一散热机构200和第二散热机构300设置于连接部430的两对侧,以使第一散热机构200、第二散热机构300与升降机构400形成类“跷跷板”结构。其中,第一导杆220与第一支架413背离连接部430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导杆320与第二支架423背离连接部430的一端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平行设置。
84.在散热装置10c的第一散热过程中,第一散热件230与底座100相抵接,底座100将热量传导至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一散热件230上。在第一弹性件210的温度高于其第一相变温度后,第一弹性件210将从原先的伸长状态变形为压缩状态,并带动第一散热件230向连接部430靠近,使得第一散热机构200作用在连接部430上的力矩变小。第二散热件330位于远离底座100的位置,第二弹性件310和第二散热件330将自身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在第二弹性件310的温度低于其第二相变温度后,第二弹性件310将从原先的压缩状态变形为伸长状态,并推动第二散热件330远离连接部430,使得第二散热机构300作用在连接部430上的力矩变大。在第一散热机构200作用在连接部430上的力矩小于第二散热机构300作用在连接部430上的力矩后,连接部430两侧的不平衡力矩将驱动连接部430转动,使得第一散热机构200远离底座100,第二散热机构300靠近底座100。在第二散热件330与底座100相抵接后,连接部430将停止转动,此时散热装置10c将进行第二散热过程。散热装置10c的第二散热过程与其第一散热过程相似,在第一散热机构200作用在连接部430上的力矩大于第二散热机构300作用在连接部430上的力矩后,连接部430将转动,使得第一散热机构200靠近底座100,第二散热机构300远离底座100。散热装置10c中将第一散热机构200、第二散热机构300与升降机构400配置为类“跷跷板”结构,大大简化了升降机构400的结构,使得升降机构400的制造和组装难度更低。
85.请参阅图7,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d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10d与第三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10c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支架413和第二支架423分别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架413之间平行设置,两个第一支架413中的一个位于另一个与底座100之间。两个第二支架423之间平行设置,两个第二支架423中的一个位于另一个与底座100之间。其中,第一导杆220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222,第一固定部222上开设有两个通孔,两个第一支架413分别穿设于两个通孔内。第二导杆320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部322,第二固定部322上开设有两个通孔,两个第二支架423分别穿设于两个通孔内。优选的,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的杆主体的延伸方向分别与第一固定部222和第二固定部322的延伸方向垂直。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分别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导杆220之间平行设置,第一散热件230穿设于两个第一导杆220上。两个第二导杆320之间平行设置,第二散热件330穿设于两个第二导杆320上。
86.请参阅图8,图8是图7中散热装置10d在去除部分结构后沿a-a线的剖面图。第一固定部222、第二固定部322、两个第一支架413、两个第二支架423以及连接部430共同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所述“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在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四边形,因而处于相对的两边会始终处于相平行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222、第二固定部322的延伸方向设置为垂直于底座100的方向,以使第一固定部222、第二固定部322在两个第一支架413和两个第二支架423在环绕连接部430转动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垂直于底座100
的状态,从而使得第一导杆220和第二导杆320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与底座100平行。如此,可以使得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在与底座100抵接时的接触面积最大,从而提高第一散热件230和第二散热件330与底座10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
8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413和第二支架423可以分别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架413之间平行设置,多个第二支架423之间平行设置。优选地,第一支架413和第二支架423的数量设置为相同。
8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