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08:22: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现有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内设热风通道的机头,所述热风通道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件,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食材,所述机头上设有可视窗口,由于锅体内各区域的加热效果不一致导致锅体内各区域食材的制熟状态不一致,而可视窗口只能对锅体内局部区域进行观察,无法判断锅体内其余区域的制熟状态,影响烹饪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通过设置两对称出风口来确保锅体前部和后部均匀受热,方便使用者通过观察锅体前部食材熟制状态来预判锅体后部食材的熟制状态,提升使用体验。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内设热风通道的机头,所述热风通道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件,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食材,机头前部设有观察锅体前部食材的可视窗口,所述热风通道包括两个分置在烹饪腔两侧的出风口,使用时,位于锅体前部和后部的食材被同步加热制熟,通过观察锅体前部食材预判锅体后部食材的熟制状态。通过设置两对称出风口来确保锅体前部和后部食材均匀受热且同步制熟,方便使用者通过可视窗口观察锅体前部食材熟制状态来预判锅体后部食材的熟制状态,进而了解锅体内食材的整体熟制情况,提升使用体验。
5.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对称设置在所述机头的底面两侧,热风通道内热风被均匀分流至烹饪腔两侧并扩散,以使位于锅体前部和后部的食材被同步制熟。出风口对称地设置在锅体两侧,使得各出风口内流出的热风能被均匀扩散至锅体前部和后部,确保锅体前部和后部内的食材被同步制熟,使得锅体前部食材和后部食材的熟制状态可相互参考借鉴,方便使用者对食材整体熟制情况进行判断。
6.作为优选,所述锅体底壁上开设通气孔,所述烹饪腔两侧均设有跨接在出风口与锅体底壁间的输气通道,以使热风通过通气孔自下而上流经锅体内食材。热风通过输气通道输送至锅体下方,使得热风能自下而上在穿越通气孔后流入锅体,确保食材底部能被有效加热制熟。
7.作为优选,所述输气通道包括侧置部和底置部,所述锅体侧壁和烹饪腔侧壁间围合形成所述侧置部,所述锅体底壁和烹饪腔底壁间围合形成所述底置部。侧置部用于竖向输送热风至锅体底壁和烹饪腔底壁间的底置部内,底置部周缘接收热风并向前后均匀扩散,使得锅体前部和后部的食材被均匀制熟。
8.作为优选,所述底置部的底面中央设有向上隆起且沿前后向设置的引导筋,所述
底置部的底面周缘位于所述引导筋两侧区段上分别设有向上隆起的圆弧筋,热风沿底置部径向向内流动并在依次与圆弧筋和引导筋接触扩散后转为朝向锅体流动。引导筋能将水平流动的热风转化为竖置向上流动,使得热风能通过通气孔流入锅体,提升热量传递效率。圆弧筋既能对热风进行前后向分流,还能对部分热风起到转向作用,使得锅体底壁周缘和中部均能获得热风,确保食材底部被均匀制熟。
9.作为优选,所述机头底面设有防护玻璃,所述防护玻璃的前部形成所述可视窗口,后部形成热风通道底壁,发热件产生的热辐射自上而下穿越防护玻璃并照射在食材顶部上。防护玻璃覆盖在机头底面,既起到引导热风流动的作用,还起到传递热辐射的作用,确保食材顶部被均匀制熟,还能形成透明的可视窗口,方便使用者观察锅体前部食材的熟制状态。热风通道和可视窗口的竖向投影互为错位设置,防止两者相互干涉,既确保可视窗口视界清晰,还有效增大热风通道的尺寸,提升热风风量,提升使用体验。
10.作为优选,所述热风通道呈t形,包括横置部以及垂直设置在横置部中段的纵置部,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纵置部内,所述发热件设置在横置部中段内,以使纵置部内气流在流经发热件后向各出风口均匀分流。纵置部能有效收集烹饪腔内气流并在流经发热件后通过横置部均匀分流,以使锅体两侧获得等量热风。
11.作为优选,所述横置部中段的水平截面呈圆形,所述发热件为c形加热管,所述横置部中段设有引导块,引导块引导气流流经所述发热件。发热件的开口朝向纵置部设置,使得热风被有效分流并均匀加热,以使各出风口获得均衡的热量。所述引导块起到引导分流的作用,确保气流被均匀分流并在与加热管充分接触后有效加热。
12.作为优选,所述横置部设置在机头中部且与所述可视窗口竖向投影错位设置。横置部与可视窗口错位设置,既不会发生阻挡可视窗口的情况,确保锅体前部情况清晰可见,还确保横置部能向锅体两侧输送热风,进而保证锅体前部和后部的食材被均匀制熟。
13.作为优选,所述横置部的中段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纵置部,所述底座的顶面后部设有衔接腔,所述烹饪腔的顶部空间与纵置部后端间通过衔接腔通连,以使热风在烹饪腔底部均匀扩散后通过衔接腔回流至热风通道内。衔接腔用于接收烹饪腔顶部空间内气流,以使气流在烹饪腔和热风通道间循环流动。
14.作为优选,所述衔接腔的高度与烹饪腔的高度之比为a,1/4≤a≤1/3。衔接腔与所述烹饪腔顶部等高设置,使得热风能在均匀加热食材底部后被集中收集至热风通道,既提升热风流动效率,还确保食材底部被向上流动的热风均匀制熟。当a<1/4时,衔接腔朝向烹饪腔的开口较小,热风循环流速较低,影响热量传递;当a>1/3时,衔接腔的开口底缘较低,锅体底部的热风会向衔接腔流动,导致位于锅体前部和后部的食材出现熟制不一致的情况,影响使用者对锅体后部食材熟制状态的判断。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两对称出风口来确保锅体前部和后部食材均匀受热且同步制熟,方便使用者通过可视窗口观察锅体前部食材熟制状态来预判锅体后部食材的熟制状态,进而了解锅体内食材的整体熟制情况,提升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6.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空气炸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实施例二所述空气炸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实施例二所述机头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实施例二所述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实施例二所述底座和锅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底座,11、侧置部,12、底置部,121、引导筋,122、圆弧筋,13、衔接腔,2、机头,21、风扇,22、发热件,23、可视窗口,24、热风通道,241、出风口,242、横置部,243、纵置部,244、引导块,25、防护玻璃,3、锅体,31、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23.实施例一:
2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
25.如图1所示的一种空气炸锅,由内设烹饪腔的底座1以及内设热风通道24的机头2组成,所述热风通道24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21和发热件22,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3,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3内食材,机头2前部设有观察锅体3前部食材的可视窗口23,所述热风通道24包括两个分置在烹饪腔两侧的出风口241,使用时,位于锅体3前部和后部的食材被同步加热制熟,通过观察锅体3前部食材预判锅体3后部食材的熟制状态。
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头2通过铰链可翻合地安装在底座1上方,且机头2的底面开设热风通道24,底座1的顶面中部设有烹饪腔,当机头2盖合至底座1上时,热风通道24与烹饪腔通连并与外界空间隔绝,确保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量能在烹饪腔和热风通道24间循环流动。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21和发热件22,风扇21抽取烹饪腔内空气并形成流经发热件22的气流,气流流经发热件22吸收热量并形成向烹饪腔回流的热风,热风会在流入烹饪腔后与食材接触并实现热量传递,以使食材被均匀制熟。热风会因与食材接触而温度降低并扩散至烹饪腔中,为被热风组件再次抽取加热提供气源,以此对空气进行循环抽取加热来提升热量利用效率。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内设有所述烹饪腔,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3,烹饪腔接收来自热风组件的热风并制熟锅体3内食材。在使用时,首先,将食材放入锅体3内,并将锅体3放置在烹饪腔内,之后,将机头2盖合至底座1上,以使烹饪腔与热风通道24密封通连并与外界空间隔离,最后,通过热风组件产生热风,热风输入烹饪腔以使食材被加热制熟。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头2上设有可直视食材的可视窗口23,由于可视窗口23设置在机头2的前部上,使得可视窗口23形成的可视区域只能覆盖锅体3前部食材,由于锅体3内各区域食材存在熟制程度不一致的情况,导致使用者无法通过可视窗口23判断除锅体3前部外其余位置食材的熟制程度,影响使用体验。为此,所述热风通道24包括两个分置在烹饪腔两侧的出风口241,通过对称地在烹饪腔两侧设置出风口241来确保锅体3内各区域食材的熟制效率可控,使用者可以通过可视窗口23观察锅体3前部来预判食材整体熟制状态,有效提升烹饪体验。
30.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241对称地设置在烹饪腔两侧,热风由烹饪腔侧部分别向前
和向后输送,锅体3侧部的食材会先于锅体3前部食材被制熟,锅体3后部食材会与锅体3前部食材被同步制熟,使得锅体3侧部的食材会先于锅体3前部和后部的食材被制熟,使用者可以通过观察锅体3前部食材来预判锅体3后部和侧部食材的熟制状态,进而方便使用者了解食材整体熟制状态。
31.实施例二:
32.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空气炸锅结构。
33.如图2所示,所述出风口241对称设置在所述机头2的底面两侧,热风通道24内热风被均匀分流至烹饪腔两侧并扩散,以使位于锅体3前部和后部的食材被同步制熟。在热风通道24内形成的热风会被均匀分流至两出风口241处,通过出风口241输送至锅体3两侧,既确保锅体3两侧食材先于锅体3前部食材被均匀制熟,还确保锅体3前部食材和后部食材被同步均匀制熟,以便通过观察锅体3前部食材来预判锅体3后部食材的熟制状态,消除可视窗口23较小而带来的可视视角局限性问题,有效提升使用体验。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体3底壁上开设通气孔31,所述烹饪腔两侧均设有跨接在出风口241与锅体3底壁间的输气通道,以使热风通过通气孔31自下而上流经锅体3内食材。
35.在使用时,所述热风通道24内产生的热风被均匀分流并通过两侧的出风口241流入对应的输气通道,输气通道会将热风输送至烹饪腔底部并在分散后向上穿越通气孔31,以使食材底部被均匀制熟。
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气通道起到输送热风和扩散热风的作用,确保食材底部能被均匀制熟,此外,所述发热件22除了生产被气流带动的热量外,还会产生热辐射,热辐射穿越防护玻璃25并对食材顶部进行照射加热,以使食材顶部被均匀加热制熟。通过热风和热辐射的配合加热来使得食材顶部和底部各区域被同步加热制熟,提升烹饪体验。
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气通道包括侧置部11和底置部12(如图5所示),所述锅体3侧壁和烹饪腔侧壁间围合形成所述侧置部11,所述锅体3底壁和烹饪腔底壁间围合形成所述底置部12。所述侧置部11用于引导热风向下流动,使得热风能被输送至锅体3下方的底置部12内,所述底置部12用于接收来自侧置部11的热风并起到扩散热风和引导热风向上转向的作用,确保食材底部各区域均能有效接收热风。所述锅体3侧壁的两侧部对应区域通过向内凹陷形成竖向贯通锅体3的平整区域,锅体3插入烹饪腔时,锅体3侧壁与烹饪腔侧壁匹配贴合,使得平整区域与烹饪腔侧壁对应区域间形成竖向贯通的侧置部11,用于衔接出风口241和底置部12。所述出风口241的轮廓与侧置部11上端口轮廓匹配,且在机头2盖合到位时匹配密封通连,有效防止热风发生外泄的情况。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置部12的底面中央设有向上隆起且沿前后向设置的引导筋12(如图4所示),所述底置部12的底面周缘位于所述引导筋121两侧区段上分别设有向上隆起的圆弧筋122,热风沿底置部12径向向内流动并在依次与圆弧筋122和引导筋121接触扩散后转为朝向锅体3流动。所述底置部12的水平截面轮廓呈圆形,且由烹饪腔底壁和锅体3底壁围合形成。在使用时,侧置部11内的热风向下流动并在底置部12周缘转为水平向内流动,首先,沿底置部12径向自外向内流动的热风会先与圆弧筋122接触,部分热风跨越圆弧筋122并向底置部12中央流动,剩余部分会与圆弧筋122接触后沿底置部12周缘流动,使得锅体3周缘底部获得均匀的热风,之后,径向跨越圆弧筋122的热风与引导筋121抵触,并转为向上流动,使得锅体3中部获得均匀的热风。通过引导筋121和圆弧筋122配合来对热风起
到均匀扩散和向上转向的作用。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弧筋122以引导筋121轴线为中心呈对称设置,且圆弧筋122的中段朝向侧置部11的下端口设置,使得热风能被圆弧筋122均匀地向前后分流。所述引导筋121呈直线状,使得引导筋121呈前后向分置,既能对来自两侧的热风进行转向,还能对热风起到前后向分流的作用。
40.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热风通道24呈t形,包括横置部242以及垂直设置在横置部242中段的纵置部243(如图3所示),所述风扇21设置在所述纵置部243内,所述发热件22设置在横置部242中段内,以使纵置部243内气流在流经发热件22后向各出风口241均匀分流。所述横置部242的中段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纵置部243,所述底座1的顶面后部设有衔接腔13,所述烹饪腔的顶部空间与纵置部243后端间通过衔接腔13通连,以使热风在烹饪腔底部均匀扩散后通过衔接腔13回流至热风通道24内。所述衔接腔的顶部敞露且可在机头盖合到位时与热风通道的进风口密封通连。在使用时,输气通道内热风自下而上穿越通气孔31并与食材接触,使得热风在锅体3底部均竖向流动,确保食材底部各区域被同步加热制熟,当热风与食材脱离并流动至锅体3顶部时被衔接腔13抽取,使得热风在衔接腔13、热风通道24、输气通道以及锅体3内腔间形成循环流动路径。所述衔接腔13的高度与烹饪腔的高度之比为a,a=0.3,既确保气流流量满足加热要求,还有效确保热风在锅体3底部竖向流动。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置部242中段的水平截面呈圆形,所述发热件22为c形加热管,所述横置部242中段设有引导块244,引导块244引导气流流经所述发热件22,所述引导块244设置在所述发热件22围合形成的而区域内,对来自纵置部243的气流进行引导分流,使得气流能沿发热件22轴线流动,通过增加气流与发热件22的接触时长来提升热风温度,进而提升热量传递效率。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头2底面设有防护玻璃25,所述防护玻璃25的前部形成所述可视窗口23,后部形成热风通道24底壁,发热件22产生的热辐射自上而下穿越防护玻璃25并照射在食材顶部上。所述横置部242设置在机头2中部且与所述可视窗口23竖向投影错位设置。所述防护玻璃25的竖向投影轮廓与所述烹饪腔的竖向投影轮廓匹配,既确保防护玻璃25后部能起到引导热风流动和透射热辐射的作用,还确保防护玻璃25前部能形成可视敞口,方便使用者对锅体3前部食材进行实时观察。
43.可以理解地,参数a还可以为0.25、0.28、0.33等,只要符合1/24≤a≤1/3的要求即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