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破壁机的通风散热结构及其破壁机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08:19: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破壁机通风散热装置,具体是一种破壁机的通风散热结构及其破壁机。


背景技术:

2.现有中国专利专利授权公告号:cn211673880u,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破壁机的散热结构,其杯体组件a内侧设置有第一风腔202和第三风腔205,第一风腔202连通杯体组件a侧部的第一通风口201,第三风腔205连通杯体组件a侧部的第二通风口206;底座组件b内侧设置有第二风腔601,第二风腔601一端连通第一风腔202,第二风腔601另一端连通第三风腔205;第一风腔202、第二风腔601和第三风腔205共同组成散热风道;本散热结构中,第一、二和三风腔共同组成既宽又短的散热风道,散热风道采用流畅的u型设置;杯体组件a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03和第四通孔204;底座组件b上开设有第二通孔302和第三通孔303;第一风腔202依次通过第一通孔203和第二通孔302连通第二风腔601,第二风腔601依次通过第三通孔303和第四通孔204连通第三风腔205。本产品的散热风道设置复杂,部件多,制造成本高,内部风腔多,散热风道采用流畅的u型设置,弯道多,加长了通风道的长度(即:风道长),风阻系数还是高,第一通风口201作为进风孔,其设置镂空面积少,风机抽风时,形成急流进入,有呼呼吸风声音产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通风顺畅。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设置合理,风流动速度快,散热效果更好,降低噪音的破壁机的通风散热结构。
4.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为:
5.一种破壁机的通风散热结构,通风散热结构包括有破壁机的杯体、杯内底盘、搅拌刀片、双出轴电机、风轮、电机散热风道筒、杯底座,杯内底盘中间设置有穿接孔,电机散热风道筒的内部为通风道,杯体的内底部通过密封圈固定有杯内底盘,双出轴电机的上电机轴从穿接孔穿过伸入在杯体内底部并通过密封圈密封穿接孔,上电机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搅拌刀片,搅拌刀片布置在杯体的内底部,双出轴电机的下电机轴固定有风轮,电机散热风道筒固定于杯底座内中部,双出轴电机通过电机支架与杯底座内壁固定连接,双出轴电机本体、风轮布置在通风道内,杯底座的底壁截面或底部外侧壁设置有出风孔,出风孔与通风道的底端对接,所述杯底座的顶部外侧壁设置有环绕杯底座本体的环周式进风孔,环周式进风孔环绕电机散热风道筒,环周式进风孔、通风道、出风孔依次连通。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破壁机的通风散热结构有益效果为:本产品主要在杯底座的顶部外侧壁设置有环绕杯底座本体的环周式进风孔,布环周式进风孔环绕电机散热风道筒,出风孔直接设置在底部,减短风道长度、减少风流动的拐弯,在双出轴电机工作时,风轮抽风,外部风从外界环周式从环周式进风孔进入杯底座内,然后进入通风道内对双出轴电机进行散热,环周式进风孔增多了进风的镂空面积,加大了外界冷风的进风量,风道短且气流
更快,转弯少了、其风阻力小了、气流也更快了,减少了风阻系数,风流速度更快,通风更加顺畅了,对电机的散热效果更好,吹出的热风温度更低,同时也更加静音;再者,其部件少,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7.图1为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立体图;
8.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产品的拆分图;
9.图4为本实用新型产品的剖视图;
10.图5为本实用新型产品控制器底座的立体图;
11.图6为本实用新型产品实施例3的立体图;
12.图7为本实用新型产品实施例3的剖视图;
13.图8为本实用新型产品逆向排风的剖视图。
14.杯体1、杯内底盘2、穿接孔21、搅拌刀片3、双出轴电机4、风轮5、电机散热风道筒6、通风道61、杯底座7、环周式进风孔71、出风孔72、杯身固定环架701、座体外壳702、进风小缺口7021、凸壁7022、防水翻边7a、进风环绕槽7b、控制器底座a、凹入部a1、排风孔a11、台阶a12、下半电插座a13、杯盖b、上半电插座8。
具体实施方式
15.一种破壁机的通风散热结构,通风散热结构包括有破壁机的杯体1、杯内底盘2、搅拌刀片3、双出轴电机4、风轮5、电机散热风道筒6、杯底座7,杯体1用于盛装被要打碎的食物或被要搅拌的食物,杯内底盘2用于密封杯体1内底部,搅拌刀片3用于打碎或搅拌食物,电机散热风道筒6用于专门给双出轴电机4设置通风道61,杯底座7用于固定连接杯体1、杯内底盘2、双出轴电机4、电机散热风道筒6等电气部件,杯内底盘2中间设置有穿接孔21,电机散热风道筒6的内部为贯穿的通风道61,杯体1的内底部通过密封圈固定有杯内底盘2(将杯体1的内底部密封用于盛装食物),双出轴电机4的上电机轴从穿接孔21穿过伸入在杯体1内底部并通过密封圈密封穿接孔21,上电机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搅拌刀片3,搅拌刀片3布置在杯体1的内底部,双出轴电机4的下电机轴固定有风轮5,电机散热风道筒6竖直固定于杯底座7内中部,双出轴电机4通过电机支架与杯底座7内壁固定连接,双出轴电机4本体、风轮5布置在通风道61内,杯底座7的底壁截面或底部外侧壁设置有出风孔72,优选为杯底座7的底壁截面设置有出风孔72,出风孔72与通风道61的底端对接出风,上述为现有技术,本产品的技术改进在于:所述杯底座7的顶部外侧壁设置有环绕杯底座7本体的环周式进风孔71,环周式进风孔71环绕电机散热风道筒6,环周式进风孔71、通风道61、出风孔72依次连通。
16.优选地:所述杯底座7包括杯身固定环架701、座体外壳702,杯身固定环架701、座体外壳702为硬质塑料制造,杯身固定环架701的顶部与杯体1连接固定,杯身固定环架701与杯内底盘2之间通过密封圈夹紧杯体1的底翻边形成密封固定连接,将杯体1的底密封,杯身固定环架701和/或座体外壳702顶部上设置有环绕其本体的环周式进风孔71;双出轴电机4的上电机轴先从杯身固定环架701中间上穿,再从穿接孔21穿过伸入在杯体1内底部;双出轴电机4、风轮5、电机散热风道筒6设置在座体外壳702内部;此举在于合理设置杯底座7的部件组成结构。
17.优选地:所述杯底座7的顶部外侧壁延伸凸出有环绕杯底座7本体的防水翻边7a,防水翻边7a与杯底座7外壁之间形成有槽口朝下的进风环绕槽7b,进风环绕槽7b的内顶部槽底设置有环周式进风孔71,进风环绕槽7b、环周式进风孔71、通风道61、出风孔72依次连通。
18.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杯身固定环架701、座体外壳702,杯身固定环架701与杯内底盘2共同通过密封圈夹紧杯体1的底翻边形成密封固定连接;所述杯身固定环架701的边沿延伸凸出有环绕本体的防水翻边7a;所述环周式进风孔71为座体外壳702的顶部沿边环绕其本体设置的若干进风小缺口7021,然后由杯身固定环架701盖合座体外壳702顶部固定连接形成;进风小缺口7021之间是凸壁7022,凸壁是让座体外壳702的顶部形成有与杯身固定环架701连接的支撑壁。设置进风小缺口7021的目的在于方便座体外壳702开模具、降低开模成本。
19.优选地:若干进风小缺口7021、凸壁7022组成环绕式的波浪形或齿级状。
20.优选地:所述环周式进风孔71由座体外壳702的顶部沿边环绕其本体设置若干进风小通孔组成,设计更加美观,让座体外壳702的顶部形成有与杯身固定环架701连接的支撑壁。
21.优选地:所述环周式进风孔71为长条孔或网格孔,设计更加美观。
22.优选地:所述环周式进风孔71设置的位置高于电机散热风道筒6的顶部筒口,环周式进风孔71高一级,相对的电机散热风道筒6的顶部筒口矮一级,环周式进风孔71至电机散热风道筒6的顶部筒口属于内倾斜状态,让风顺顺势往下走,减少风阻。
23.优选地:所述杯底座7的顶部外侧壁设置有二段或以上的进风孔段,进风孔段之间是实体壁隔开,二段或以上的进风孔段组成环绕杯底座7本体的环周式进风孔71。
24.当然,风轮5反向安装后,也可以反向抽风排风,环周式进风孔71变为环周式出风孔,而出风孔72变为进风孔。
25.一种破壁机,包括有上述的通风散热结构。
26.实施例1:
27.一种破壁机的通风散热结构,通风散热结构包括有破壁机的杯体1、杯内底盘2、搅拌刀片3、双出轴电机4、风轮5、电机散热风道筒6、杯底座7,杯内底盘2中间设置有穿接孔21,电机散热风道筒6的内部为通风道61,杯体1的内底部通过密封圈固定有杯内底盘2,双出轴电机4的上电机轴从穿接孔21穿过伸入在杯体1内底部并通过密封圈密封穿接孔21,上电机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搅拌刀片3,搅拌刀片3布置在杯体1的内底部,双出轴电机4的下电机轴固定有风轮5,电机散热风道筒6固定于杯底座7内中部,双出轴电机4通过电机支架与杯底座7内壁固定连接,双出轴电机4本体、风轮5布置在通风道61内,杯底座7的底壁截面设置有出风孔72,出风孔72与通风道61的底端对接,所述杯底座7的顶部外侧壁设置有环绕杯底座7本体的环周式进风孔71,环周式进风孔71环绕电机散热风道筒6,环周式进风孔71、通风道61、出风孔72依次连通。
28.工作过程:双出轴电机4工作时,双出轴电机4的上电机轴带动搅拌刀片3旋转打碎杯体1的食物、而下电机轴带动风轮5旋转往下抽风,外部冷风从外界环周式从环周式进风孔71进入杯底座7内(即:360度环绕进风或者说四面八方进风),然后从电机散热风道筒6的顶部进入通风道61内往下流动对双出轴电机4进行散热,然后热风从出风孔72对外排出,出
风孔直接设置在底部,减短风道长度、减少风流动的拐弯,风由下往下流通,减少流通弯路,环周式进风孔71增多了进风的镂空通道面积,加大了外界冷风的进风量,风道短且气流更快,转弯少了、其风阻力小了、气流也更快了,减少了风阻系数,风轮5抽风时,风流速度更快,通风更加顺畅了,对电机的散热效果更好,吹出的热风温度更低,同时也更加静音。
29.实施例2:
30.一种破壁机的通风散热结构,通风散热结构包括有破壁机的杯体1、杯内底盘2、搅拌刀片3、双出轴电机4、风轮5、电机散热风道筒6、杯底座7,杯内底盘2中间设置有穿接孔21,电机散热风道筒6的内部为通风道61,杯体1的内底部通过密封圈固定有杯内底盘2,双出轴电机4的上电机轴从穿接孔21穿过伸入在杯体1内底部并通过密封圈密封穿接孔21,上电机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搅拌刀片3,搅拌刀片3布置在杯体1的内底部,双出轴电机4的下电机轴固定有风轮5,电机散热风道筒6固定于杯底座7内中部,双出轴电机4通过电机支架与杯底座7内壁固定连接,双出轴电机4本体、风轮5布置在通风道61内,杯底座7的底壁截面设置有出风孔72,出风孔72与通风道61的底端对接;
31.所述杯底座7的顶部外侧壁延伸凸出有环绕杯底座7本体的防水翻边7a,防水翻边7a与杯底座7外壁之间形成有槽口朝下的进风环绕槽7b,进风环绕槽7b的内顶部槽底设置有环周式进风孔71,进风环绕槽7b、环周式进风孔71、通风道61、出风孔72依次连通;进风环绕槽7b的宽度一般小于6毫米,设置防水翻边7a既可以将环周式进风孔71隐藏起来但又能通风,在外看不太容易察觉,防水翻边7a由上而下通过飘檐翻边结构(或倒l形结构)遮挡了对出的环周式进风孔71,防止水从杯身流下从环周式进风孔71进入杯底座7内,保护内部的电气元件不粘到水,防漏水漏电,保护人身安全;
32.工作过程:双出轴电机4工作时,双出轴电机4的上电机轴带动搅拌刀片3旋转打碎杯体1的食物、而下电机轴带动风轮5旋转往下抽风,外部冷风先从进风环绕槽7b进入,再从环周式进风孔71进入杯底座7内,然后从电机散热风道筒6的顶部进入通风道61内往下流动对双出轴电机4进行散热,然后热风从出风孔72对外排出,风由下往下流通,减少流通弯路,环周式进风孔71增多了进风的镂空通道面积,加大了外界冷风的进风量,减少了风阻系数,风轮5抽风时,风流速度更快,通风更加顺畅了,对电机的散热效果更好,吹出的热风温度更低,同时也更加静音。
33.实施例3:
34.一种破壁机,包括控制器底座a、通风散热结构、杯盖b;
35.所述通风散热结构包括有破壁机的杯体1、杯内底盘2、搅拌刀片3、双出轴电机4、风轮5、电机散热风道筒6、杯底座7,杯内底盘2中间设置有穿接孔21,电机散热风道筒6的内部为通风道61,杯体1的内底部通过密封圈固定有杯内底盘2,双出轴电机4的上电机轴从穿接孔21穿过伸入在杯体1内底部并通过密封圈密封穿接孔21,上电机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搅拌刀片3,搅拌刀片3布置在杯体1的内底部,双出轴电机4的下电机轴固定有风轮5,电机散热风道筒6固定于杯底座7内中部,双出轴电机4通过电机支架与杯底座7内壁固定连接,双出轴电机4本体、风轮5布置在通风道61内,杯底座7的底壁截面设置有出风孔72,出风孔72与通风道61的底端对接;
36.所述杯底座7的顶部外侧壁延伸凸出有环绕杯底座7本体的防水翻边7a,防水翻边7a与杯底座7外壁之间形成有槽口朝下的进风环绕槽7b,进风环绕槽7b的内顶部槽底设置
有环周式进风孔71,进风环绕槽7b、环周式进风孔71、通风道61、出风孔72依次连通;防水翻边7a由上而下通过飘檐翻边结构(或倒l形结构)遮挡了对出的环周式进风孔71,防止水从杯身流下从环周式进风孔71进入杯底座7内,保护内部的电气元件不粘到水,防漏水漏电,保护人身安全;
37.所述控制器底座a与杯底座7可分离式设置,所述控制器底座a上设置有电源开关及功能控制按键;所述控制器底座a中间设置有凹入部a1,凹入部a1的中间设置有垂直的排风孔a11,排风孔a11与凹入部a1内壁之间设置有台阶a12,台阶a12上固定设置有下半电插座a13,杯底座7的底壁设置有上半电插座8,杯底座7的底部刚好能座落在凹入部a1内台阶a12上固定,下半电插座a13与上半电插座8公母对插接通电源,上半电插座8通过电线与双出轴电机4连接,杯盖b盖合在杯体1的顶部。
38.工作过程:通过控制器底座a上的功能控制按键控制双出轴电机4工作,双出轴电机4工作时,双出轴电机4的上电机轴带动搅拌刀片3旋转打碎杯体1的食物、而下电机轴带动风轮5旋转往下抽风,外部冷风先从进风环绕槽7b进入,再从环周式进风孔71进入杯底座7内,然后从电机散热风道筒6的顶部进入通风道61内往下流动对双出轴电机4进行散热,然后热风从出风孔72对外排出进入控制器底座a的排风孔a11,最后从控制器底座a的底部排出外界,风由下往下流通,减少流通弯路,环周式进风孔71增多了进风的镂空通道面积,加大了外界冷风的进风量,减少了风阻系数,风轮5抽风时,风流速度更快,通风更加顺畅了,对电机的散热效果更好,吹出的热风温度更低,同时也更加静音。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