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膨胀阀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06:37: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膨胀阀。


背景技术:

2.车载制冷系统一般包括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和压缩机,车载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压缩机将冷媒压缩后输送至冷凝器,此时冷媒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冷凝器将冷媒输送至膨胀阀,膨胀阀将高温高压的冷媒转化为湿蒸汽并输送至蒸发器,冷媒在蒸发器中气化并吸收大量的热,完成制冷,气化的冷媒被输送至压缩机,开始新一轮循环。其中,膨胀阀主要作用是对冷媒进行节流降压,控制冷媒的流量。
3.目前,现有技术中的膨胀阀采用的是针阀结构,根据针阀与开口的配合控制冷媒的流量,但该结构遇到了技术瓶颈,体现在:想要增大冷媒的最大流量,就需要同时增加开口和针阀的大小,但如果将开口和针阀尺寸同时增大,则膨胀阀在对冷媒进行小流量控制时,冷媒流量的精度就不容易控制,冷媒流量精度不易控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针阀与开口配合时,两者之间并非特定的线性关系,因此,如何在增大冷媒最大流量的同时,不影响对冷媒流量精度的控制,成为本领域内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膨胀阀,能实现增大冷媒最大流量的同时,不影响对冷媒流量精度的控制。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膨胀阀,包括驱动部和阀体,所述阀体包括壳体以及装配于所述壳体内的上阀板和下阀板,所述上阀板开设上冷媒孔,所述下阀板开设下冷媒孔,所述驱动部控制所述上阀板转动,所述上阀板转动过程中,所述上冷媒孔连通所述下冷媒孔以供冷媒自所述上冷媒孔流入所述下冷媒孔。
6.较佳地,所述下阀板与所述上阀板相对的一侧的表面开设有冷媒流槽,所述冷媒流槽连通至所述下冷媒孔,所述冷媒流槽沿长度方向的形状与所述上冷媒孔的转动轨迹相匹配。
7.较佳地,所述冷媒流槽的深度自远离所述下冷媒孔的一端向连通所述下冷媒孔的一端逐渐增大。
8.较佳地,所述壳体内还装配有阀板固定架,所述阀板固定架形成为管状;
9.所述阀板固定架的顶端与所述壳体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阀板固定架的底端与所述下阀板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顶面、所述阀板固定架的内侧壁、所述下阀板的顶面形成冷媒腔,所述上阀板置于所述冷媒腔内。
10.较佳地,所述壳体开设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入口与所述上冷媒孔连通,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下冷媒孔连通。
11.较佳地,所述阀体还包括装配于所述壳体内的压板部,所述压板部安装在所述上阀板上;
12.所述压板部设有与所述上冷媒孔对应连通的通孔,所述压板部同步带动所述上阀板转动。
13.较佳地,所述转轴的底端形成为插接端,所述压板部的顶面形成有与所述转轴的底端相匹配的承接槽,所述插接端与所述承接槽配合安装,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压板部的配合安装,实现所述转轴带动所述压板部转动。
14.本技术提供的膨胀阀对冷媒流量的控制是通过上冷媒孔与下冷媒孔之间连接的通道的截面积决定,而该连接通道的截面积可以由上阀板转动的位置决定,因此,能够实现膨胀阀对冷媒流量的控制精度不受冷媒最大流量的影响。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技术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膨胀阀结构示意图;
17.图2示出了装配于壳体内下阀板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18.图3示出了装配于壳体内上阀板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19.图4示出了装配于壳体内下阀板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20.图5示出了压板部和上阀板的相对位置结构示意图;
21.图6a-图6c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膨胀阀上阀板相对于下阀板转动实现对冷媒流量控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5.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6.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膨胀阀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膨胀
阀包括驱动部1和阀体2,所述阀体2包括壳体21,该壳体21内装配有下阀板和上阀板,该上阀板盖设于该下阀板上,并且该上阀板能够相对于该下阀板转动。所述上阀板开设上冷媒孔,所述下阀板开设下冷媒孔,所述驱动部控制所述上阀板转动,所述上阀板转动过程中,所述上冷媒孔连通所述下冷媒孔以供冷媒自所述上冷媒孔流入所述下冷媒孔。
27.可选地,可以通过驱动部1动力输出端的转轴控制所述上阀板相对于该下阀板转动。
28.其中,图2示出了装配于壳体21内下阀板23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装配于壳体21内上阀板22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从图3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上阀板22 开设上冷媒孔221,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下阀板23开设下冷媒孔231。
29.在该上阀板22转动过程中,所述上冷媒孔221连通所述下冷媒孔231以供冷媒自所述上冷媒孔221流入所述下冷媒孔231,并从该下冷媒孔231流出。
30.图4示出了装配于壳体21内下阀板23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在图2所示下阀板23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与所述上阀板22相对的一侧的下阀板23表面(即图4所示实施例的上表面)开设冷媒流槽232,该冷媒流槽232连通至所述下冷媒孔231,所述冷媒流槽 232沿长度方向的形状与所述上冷媒孔221的转动轨迹相匹配。更优选地,所述冷媒流槽232 的深度自远离所述下冷媒孔231的一端向连通所述下冷媒孔231的一端逐渐增大。
31.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媒流量是通过驱动部1带动上阀板22相对于下阀板23发生相对转动,进而控制上冷媒孔221与下冷媒孔231之间的连通截面积的大小实现的,详细控制过程如图6a至图6c所示:当上冷媒孔221与下阀板23的平面位置相对时,即图6a所示位置,冷媒的流量为零;使得上阀板22相对于下阀板23转动,当上冷媒孔221转动至下阀板23的冷媒流槽232的起始位置处时,即如图6b所示位置,冷媒开始从上冷媒孔221通过冷媒流槽232向下冷媒孔231流动,冷媒流槽232与上冷媒孔221重合的面积越大,冷媒的流量也越大;上冷媒孔221继续转动,上冷媒孔221逐渐与下冷媒孔231重合,此过程中,冷媒的流量也逐渐增大,当上冷媒孔221与下冷媒孔231之间的重合面积最大时,即图6c所示位置,冷媒的流量达到最大,冷媒的最大流量由上冷媒孔221和下冷媒孔231两者之间的开孔面积最小者决定,增大面积最小者的开孔面积,即可增大冷媒的最大流量。由于上冷媒孔221和下冷媒孔231之间连接的通道截面积决定了冷媒的流量,因此,通过控制上阀板22转动的位置或角度就能实现对冷媒流量的精确控制。可理解地,冷媒流槽232的形状与上冷媒孔221 的转动轨迹设置为一致才能保证上冷媒孔221转动至下冷媒孔231之前,冷媒始终能通过冷媒流槽流动至下冷媒孔231;优选地,冷媒流槽232的深度自远离下冷媒孔231的一端至连通冷媒孔231的一端逐渐加深可以提高对冷媒流量的控制精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冷媒流槽232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开设冷媒流槽232,通过上冷媒孔221与下冷媒孔231的配合,也可以实现对冷媒流量的控制,其中不开设冷媒流槽232的下阀板23示意图如图2所示。
3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21内还装配有阀板固定架,所述阀板固定架为管状;所述阀板固定架的顶端与所述壳体21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阀板固定架的底端与所述下阀板 23固定连接,所述壳体21的顶面、所述阀板固定架的内侧壁、所述下阀板23的顶面形成冷媒腔,所述上阀板22置于所述冷媒腔内,上冷媒孔221向上与该冷媒腔连通。
33.较佳地,继续参考图1,所述壳体21开设有冷媒入口212和冷媒出口213,所述冷媒
入口212与冷媒腔连通,所述冷媒出口213与所述下冷媒孔231连通,从而冷媒可以从冷媒入口212进入冷媒腔,然后向下流动进入上冷媒孔221,并根据上冷媒孔221与下冷媒孔231 的相对位置关系,调节冷媒从下冷媒孔231流出的流量和压力,最后流量和压力调节后的冷媒从冷媒出口213流出阀体2。
34.该实施方案中,冷媒在膨胀阀内的流动路径为:冷媒自壳体21的冷媒入口212流入冷媒腔20内,当上阀板22转动至上冷媒孔221与冷媒流槽232或下冷媒孔231重合时,冷媒腔 20内的冷媒自上冷媒孔221流入冷媒流槽232再流至下冷媒孔231,或冷媒腔20内的冷媒直接自上冷媒孔221流至下冷媒孔231,最后通过壳体21的冷媒出口213流出膨胀阀。需要说明的是,冷媒腔20为密封腔,即,阀板固定架与壳体21的顶面之间密封连接,阀板固定架的外侧壁与壳体21的内侧壁之间处于密封连接状态,上阀板22的周缘与阀板固定架的内侧壁之间处于密封状态,上阀板22与下阀板23之间也处于密封状态,下阀板23的周缘与阀板固定架的内侧壁之间处于密封状态,冷媒只能通过上述路径流动。
3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壳体21内还装配有压板部,该压板部安装在图2所示的上阀板22上。参考图5,其示出了压板部222和上阀板22的相对位置结构示意图,从图5中可以看出,该压板部222设有与该上冷媒孔221对应吻合连通的通孔223,可选地,该通孔223 与上冷媒孔221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均相同,且在压板部222和上阀板22配合安装后,该通孔223与上冷媒孔221相对应吻合。较佳地,继续参照图5,所述压板部222的顶面形成有一字型承接槽2221,该承接槽2221能够与位于转轴底端的一字型插接端配合安装,通过转轴与压板部222的配合安装,实现转轴带动压板部222转动。
36.该具体实施方案中,压板部222与上阀板22一般固定连接为一体,在通过转轴带动压板部222转动时,压板部222同步带动上阀板22转动,压板部222与上阀板22之间的面接触为密封状态,以确保冷媒只通过通孔223和上冷媒孔221流动,而不会沿压板部222与上阀板22的接触面扩散导致漏液。压板部222和上阀板22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压板部222朝向上阀板22的一侧形成凸起,上阀板22朝向压板部222的一侧形成于凸起相匹配的凹槽,通过将凸起装配于凹槽内实现两者的固定连接,且通过凸起与凹槽的配合实现压板部222带动上阀板22转动;或者,压板部222的底面内凹形成于上阀板22形状相匹配的槽体,槽体的侧壁形成有螺纹,阀板部223的周缘形成有与槽体螺纹相匹配的螺纹,两者通过螺纹紧固连接;但压板部222与上阀板2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两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压板部222在带动上阀板22转动过程中,压板部222还具有定心作用以防止上阀板22偏离转动轨迹。
37.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膨胀阀对冷媒流量的控制是通过上冷媒孔与下冷媒孔之间连接的通道的截面积决定,而该连接通道的截面积可以由上阀板转动的位置决定,因此,能够实现膨胀阀对冷媒流量的控制精度不受冷媒最大流量的影响。
3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