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调节鼻泪管支架及其置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21:04: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可调节鼻泪管支架及其置入装置。


背景技术:

2.人工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是通过介入治疗技术植入人工鼻泪管,以治疗泪囊炎的一种新兴疗法,属于微创治疗方法。该技术适用于慢性泪囊炎、鼻泪道阻塞、鼻泪道狭窄、鼻腔泪囊吻合术再阻塞等症的治疗。该技术从鼻腔逆行扩张鼻泪管,不需开刀,术中无痛苦。无需住院,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由于采用的鼻泪管支架由新型人工心脏瓣膜材料制成,无排异反应,术后无需取出,可终身留置,从而确保了疗效。具有以下优点:
3.1、操作简单、安全、省时,患者无需住院;
4.2、出血少、痛苦少,患者均能耐受;
5.3、不改变原有的解剖位置,人工鼻泪管阻塞后,可重新介入或改用其他方法;
6.4、不做皮肤切口,皮肤表面不留瘢痕;
7.5、手术适应症广、疗效肯定。
8.但是,由于目前所使用的鼻泪管支架管径固定,导致其植入与取出困难。同理,难以适用于各种患者需求。
9.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调节鼻泪管支架及其置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0.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调节鼻泪管支架及其置入装置。
11.一种可调节鼻泪管支架及其置入装置,其包括鼻泪管支架与置入装置;所述鼻泪管支架与置入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鼻泪管支架包括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置在第一支架的外部;在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设置用于改变第二支架管径的扩张结构;所述扩张结构包括支撑结构与锁紧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锁紧结构相连接;所述置入装置包括装载器、调节装置与推送结构;所述调节装置设置在装载器的内部;所述推送结构设置在调节装置的内部。
12.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支架的外侧壁上,支撑结构与第一支架相连接。
13.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14.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内管与第一固定结构;所述内管与第一固定结构一体连接。
15.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外部单元;所述外部单元的个数为a,a>2。
16.进一步,所述外部单元与相邻的外部单元滑动连接。
17.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与锁紧结构转动连接。
18.进一步,所述调节装置与推送结构转动连接。
19.进一步,所述推送结构的一端设置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与推送结构相连接。
20.进一步,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与锁紧结构可拆卸连接。
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将鼻泪管支架进行大范围改动,增加了调节管径的功能,将鼻泪管支架缩小后再进行植入与取出操作,方便快捷;同时也能满足各种患者需求,自如的调节鼻泪管支架的管径,增加鼻泪管支架在患者体内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鼻泪管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鼻泪管支架的剖视图;
25.图4为本发明中第二支架与扩张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中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发明中外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发明中外部单元的俯视图;
30.图9为本发明中外部单元的剖视图;
31.图10为本发明中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1为本发明中锁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2为本发明中锁紧结构的剖视图;
34.图13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置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4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5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推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第一支架;11、内管;12、第一固定结构;13、第二固定结构;2、第二支架;21、外部单元;211、第一滑动结构;212、第二滑动结构;213、第一限位结构;3、扩张结构;31、支撑结构;311、第一支撑单元;312、第一定位结构;313、第二定位结构;32、锁紧结构;321、锁紧套管;322、第一调节结构;323、第三定位结构;4、装载器;5、调节装置;51、调节套管;52、第二调节结构;53、第一连接结构;6、推送结构;61、推送杆;62、第二限位结构;63、第三调节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如图1-3所示的一种可调节鼻泪管支架及其置入装置,其包括鼻泪管支架与置入装置;鼻泪管支架设置在置入装置的内部,鼻泪管支架与置入装置可拆卸连接;应用置入装
置将鼻泪管支架植入到患者泪道,取出时也可应用置入装置将鼻泪管支架取出。
40.鼻泪管支架包括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第二支架2设置在第一支架1的外部;在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之间设置用于改变第二支架2管径的扩张结构3;扩张结构3包括支撑结构31与锁紧结构32;支撑结构31与锁紧结构32相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31与锁紧结构32转动连接。
41.第二支架2包括外部单元21,外部单元21的个数为a,a>2。优选a>10。外部单元21与相邻的外部单元21滑动连接。
42.第一支架1的一端设置第一固定结构12,第一固定结构12与第一支架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结构12露在第二支架2的外部。第一固定结构12的外侧壁为光滑实面。若第一固定结构12的外侧壁上设有空洞,很容易使新生肉芽组织长入空洞内部,增加了取出过程的难度。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结构12为球形空心壳体;可选择的,第一固定结构12为方形空心壳体
43.置入装置包括装载器4、调节装置5与推送结构6,调节装置5设置在装载器4的内部;推送结构6设置在调节装置5的内部,调节装置5与推送结构6转动连接。
44.鼻泪管支架可使用不同材质和类型的材料制作,例如完全降解材料,部分降解材料,完全不降解材料。按照患者病情选择不同材质的鼻泪管支架,以达到治疗不同类型疾病的目的。
4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鼻泪管支架的外部设置药物覆膜或药物涂层,以起到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减轻肉芽组织增殖的作用。
46.如图4所示的第二支架2与扩张结构3的连接方式;第二支架2的内侧壁与支撑结构3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架2与扩张结构3热熔连接。可选择的,第二支架2与扩张结构3应用胶水粘合。
47.如图5所示的第一支架1;其包括内管11与第一固定结构12;内管11与第一固定结构12一体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结构12为弹性材料制作,安置到患者体内后卡在患者泪道内部。可选择的,第一固定结构12为类蘑菇头型结构。或者,第一固定结构12为空心三角形结构。优选的,内管11为空心管状结构。
4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架1还包括用于限定第一支架1与支撑结构31相对位置的第二固定结构13。第二固定结构13与内管11固定连接,
49.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架1还包括用于与锁紧结构32相连接的外螺纹,外螺纹设置在内管11远离第一固定结构12的一端,外螺纹与内管11固定连接。为了便于安装支撑结构31,外螺纹为凹陷设置,即外螺纹的最大外径小于或等于内管11的外部直径。
50.如图6-9所示的外部单元21;外部单元21与支撑结构31固定连接;锁紧结构32推动支撑结构31运动,支撑结构31带动外部单元21沿着第二支架2的径向运动,各个支撑结构31之间滑动连接,实现第二支架2的管径变化。
51.外部单元21包括第一滑动结构211、第二滑动结构212与第一限位结构213;第一滑动结构211设置在第二滑动结构212的侧壁上,第一滑动结构211与第二滑动结构212固定连接;第一滑动结构211与第二滑动结构212并不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滑动结构211与第二滑动结构212之间的夹角为α,α=(a-2)
×
180
°
/a。第一限位结构213分别设置在第二滑动结构
212的两端,第一限位结构213与第二滑动固定连接;第一滑动结构211与第二滑动结构212均为矩形板状结构;第一限位结构213为“j”形板状结构,第一限位结构213的短边与第二滑动结构212固定连接;第二限位结构62与第一滑动结构211之间形成一个滑槽,此滑槽与第一滑动结构211适配,滑槽与相邻外部单元21上的第一滑动结构211滑动连接。同时,第一限位结构213限制了第一滑动结构211的滑动方向,使第一滑动结构211只能在滑槽内部滑动。多个外部单元21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截面为多边形的空心管状结构,而且此空心管状结构的截面边长、截面面积可自由调节。也就是说,第一滑动结构211与相邻外部单元21的第二滑动结构212相互滑动,多个外部单元21相互配合,使第二支架2的截面变成了边长可调节的多边形,通过调节第二支架2的截面边长,进而调节第二支架2的管径。而且第二支架2的截面多边形的边数由外部单元21的个数控制,即截面多边形的边数也为a。截面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就越接近圆形。
52.如图10所示的支撑结构31,其包括第一支撑单元311、第一定位结构312与第二定位结构313;第一支撑单元311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在无外力干扰下,第一支撑单元311为具有较大弧度的条形板状结构,其两端的夹角为β,β<160
°
;在外力干扰下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会恢复原状。第一支撑单元311的一端与第一定位结构3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定位结构313固定连接,中部与外部单元21固定连接。第一定位结构312与第二固定结构13相连接,第一定位结构312设置在第二固定结构13远离第一固定结构12的一侧。第一支撑单元311的个数为b,b=a。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单元311的中部与第一滑动结构2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可选择的,第一支撑单元311与第一滑动结构211热熔连接;或者第一支撑单元311与第一滑动结构211应用胶水粘合。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结构312与第二固定结构13热熔连接;或者第一定位结构312与第二固定结构13应用胶水粘合。
5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结构313远离第一支撑单元311的端面上设置定位环,定位环用于固定第二定位结构313与锁紧结构32的相对位置,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第二定位结构313与锁紧结构32脱离。
54.第二固定结构13与内管11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单元311与外部单元21固定连接,第一定位结构312与第二固定结构13相连接,第二定位结构313与锁紧结构32转动连接。锁紧结构32与第二固定结构13从一条直线的两个相对方向将支撑结构31固定。缩小锁紧结构32与第二固定结构13之间的距离,第一支撑单元311在自身弹力带动下弯折,推动第二滑动结构212与相邻外部单元21的第一滑动结构211相互滑动,使第二支架2扩张;放大锁紧结构32与第二固定结构13之间的距离,第一支撑单元311在外力带动下逐渐伸直,拉动第二滑动结构212与相邻外部单元21的第一滑动结构211相互滑动,使第二支架2收缩。
55.如图11-12所示的锁紧结构32,其包括锁紧套管321、第一调节结构322与第三定位结构323;锁紧套管321为圆形管状结构,锁紧套管321设置在内管11的外部,锁紧套管321与内管11插接,锁紧套管321的内部直径大于内管11的外部直径。
56.第一调节结构322设置在锁紧套管321的外侧壁上,第一调节结构322与锁紧套管321一体连接。第一调节结构322的横截面为空心正多边形,便于转动锁紧套管321,防止由于锁紧套管321的外壁过于光滑导致难以转动,导致难以操作扩张结构3。
57.第三定位结构323设置在锁紧套管321的端面上,第三定位结构323与锁紧套管321
固定连接,第三定位结构323与第二定位结构313转动连接。优选的,第三定位结构323内部设置与定位环适配的定位舱,定位舱与定位滑动连接。
5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锁紧套管321远离第三定位结构323的内侧壁上设置内螺纹,内螺纹与内管11上的外螺纹适配。转动锁紧结构32,实现锁紧结构32沿着内管11移动,远离或靠近第二固定结构13,促使支撑结构31形变,驱动第二支架2扩张或收缩。
59.如图13所示的置入装置,其包括装载器4、调节装置5与推送结构6,调节装置5设置在装载器4的内部;推送结构6设置在调节装置5的内部,调节装置5与推送结构6转动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装载器4为圆形管状结构,调节装置5为圆形管状结构,推送结构6为圆形柱状结构;装载器4的内部直径大于调节装置5的外部直径,调节装置5的内部直径大于推送结构6的外部直径。
60.如图14所示的调节装置5,其包括调节套管51与第二调节结构52,所述第二调节结构52设置在调节套管51的端面上,调节套管51与第二调节结构52固定连接;优选的,调节套管51与第二调节结构52一体连接。调节套管51为圆形管状结构,第二调节结构52为内壁为正多边形的圆形管状结构。第二调节结构52与第一调节结构322适配,应用第二调节结构52转动第一调节结构322,控制锁紧结构32在内管11上运动。
6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调节套管51远离第二调节结构52的一端设置用于与推送结构6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53;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3与调节套管51固定连接;优选的,第一连接结构53与调节套管51一体连接。调节套管51为圆形管状结构,调节套管51的外部直径与调节套管51的外部直径相等;调节套管51的内部直径小于调节套管51的内部直径;调节套管51的内部直径大于推送结构6的外部直径。
62.如图15所示的推送结构6,其包括推送杆61、第二限位结构62与第三调节结构63;所述推送杆61为圆形管状结构;第三调节结构63设置在推送杆61的内部,第三调节结构63与推送杆61螺纹连接。第二限位结构62设置在推送杆61远离第三调节结构63的一端,第二限位结构62位于推送杆61的侧壁上,第二限位结构62与推送杆61固定连接。
6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结构62为柱状气囊,柱状气囊与第二限位结构62内部通道贯通,第三调节结构63与第二限位结构62的连接面上设置密封结构。转动第三调节结构63,使第三调节结构63伸入推送杆61,将推送杆61内部的空气挤压入柱状气囊内部,使柱状气囊膨胀;反转第三调节结构63,使第三调节结构63从推送杆61内部退出,将柱状气囊内部的空气挤拉入推送杆61中,使柱状气囊收缩。
64.本技术的使用方法:
65.1)扩张泪小点,用泪点扩张器扩张泪小点;
66.2)探通泪道,用空心泪道探针经泪小管及泪囊按常规探通泪道;
67.3)插入引导丝,将引导丝的细端经空心泪道探针插入至下鼻道,用导丝钩从前鼻孔到下鼻泪道取出引导丝;
68.4)逆行扩张鼻泪管
69.4-1)先将引导丝从扩张器尖端穿入并将扩张器送入鼻腔内,然后将引导丝缠绕在左手和右手的中指或食指上,拉紧引导丝,同时用左手中指或食指压在泪囊部位,保护泪囊;
70.4-2)再用泪道扩张器沿引导丝从下鼻道逆行扩张鼻泪管,直到扩张器跨越阻塞的
鼻泪管到达泪囊,并感触扩张器是否扩张到位,证实到位后,退出扩张器芯杆;
71.5)送入鼻泪管支架
72.5-1)先将第二限位结构62插入内管11内部,转动第三调节结构63,使第三调节结构63伸入推送杆61,将推送杆61内部的空气挤压入第二限位结构62内部,使第二限位结构62膨胀,牢牢固定在内管11中;
73.5-2)将第二限位结构62与锁紧结构32连接,转动第二限位结构62,通过支撑结构31带动第二支架2收缩;
74.5-3)将鼻泪管支架插入装载器4内部,保持第一固定结构12远离调节装置5,同时收拢第一固定结构12,将鼻泪管支架完全放入装载器4内;
75.5-4)装载器4远离推送结构6的一端穿入引导丝,将鼻泪管支架沿扩张器外套送入泪囊,送到位后,按住推送器,慢慢退出泪道疒张器外套,然后转动调节装置5改变第二支架2外径,使其适应患者泪道;
76.5-5)反转第三调节结构63,使第二限位结构62收缩,将推送结构6与调节装置5从患者泪道取出;
77.6)确定人工鼻泪管的位置,用鼻孔窥探器窥测鼻泪管是否安放到位,如果位置安放过高或过低,可取出鼻泪管支架重新安放,直到安放满意;
78.7)抽出引导丝。
79.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