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心电数据记录方法、及方向控制装置与流程

2022-09-03 20:16: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载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心电数据记录方法、及方向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载具,即载运工具,也称交通工具,是指使用于人或货物运输的设备。狭义上来说,以人的意志为驱使的,用于承载相应对象的装置皆可称为载具。载具的适应范围包括陆地、水上、水下、空中、太空等等。示例性地,载具可以包括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飞行器、轮船等等。
3.在广义上来说,载具也可以包含一些模拟传统交通工具的模拟设备。例如模拟赛车、飞机或是轮船的操作体验的操作体验设备、教学设备、vr游戏设备等等。
4.在现有技术中,载具在使用前往往需要对驾驶员作身份认证。例如在传统的家用汽车上广泛地应用了钥匙启动装置,通过钥匙来确认驾驶员的身份。在较为新型的智能汽车中,往往会借助蓝牙、nfc等短距离无线通信装置来认证身份。现有技术中的此类身份认证装置往往依赖于额外携带的装置,在便利性上依然还存在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该方法能够通过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去确定驾驶员身份,无需依赖于额外携带的装置来确认身份,且自动认证身份能够提高便利性。
6.本技术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应用于载具,包括如下步骤:响应于所述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对所述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进行比对,确定所述驾驶员的身份。
7.可选地,所述行为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手部在所述载具的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而产生的离手监测特征信号。
8.可选地,所述离手监测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所述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和松开的动作而产生的信号;和/或,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所述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次数和顺序而产生的信号。
9.可选地,所述驾驶员变更信号由以下任意一种信号或其结合转换而成:所述载具的安全带插拔信号;所述载具的驾驶位的重量变动信号;
所述载具的驾驶位车门的开关信号。
10.可选地,所述确定所述驾驶员的身份的步骤,还包括: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对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生物特征信号进行比对,与行为特征信号的比对结果结合,确定所述驾驶员的身份。
11.可选地,所述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还包括:若在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中无法找到与所述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相匹配的结果,则发出引导提示,所述引导提示用于引导用户指定账户或新建账户;响应于用户对所述引导提示的反馈信号,执行指定账户或新建账户的程序。
1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第一方面所述的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确认驾驶员的身份;加载与所述驾驶员的身份所对应的配置文件;根据所述配置文件,执行对应的程序。
13.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配置文件,执行对应的程序的步骤,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步骤或其任意结合:发动所述载具的引擎;调整座椅状态;开启或设置辅助驾驶功能;调整后视镜;开启或设置多媒体播放器;开启或设置空调;开启或设置氛围灯;开启座椅加热。
14.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心电数据记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用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确认驾驶员的身份;记录所述驾驶员的心电数据至所确认的驾驶员名下。
15.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可读存储介质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6.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第四方面所述的可读存储介质。
17.第六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方向控制装置,应用于载具,包括:本体和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够响应于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所述监测装置还用于将所述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比对,以确定所述驾驶员的身份。
18.可选地,所述监测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离手监测装置;其中,所述行为特征信号包括:所述离手监测装置响应于驾驶员手部在所述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而产生的离手监测特征信号;和/或
所述监测装置包括设置在驾驶座位上的体重监测装置;其中,所述行为特征信号包括:所述体重监测装置响应于驾驶员坐于所述驾驶座位而产生的体重监测特征信号。
19.可选地,所述方向控制装置,还包括:心电监测装置,所述心电监测装置用于根据离手监测装置所确定的身份,记录所述驾驶员的心电数据至对应的驾驶员名下。
20.可选地,所述心电监测装置与所述离手监测装置共用电极。
21.第六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上设置有第五方面所述的方向控制装置。
22.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一种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应用于载具,所述方法可以响应于所述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然后,对所述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进行比对,确定所述驾驶员的身份。本技术能够通过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确定驾驶员身份,无需依赖于额外携带的装置来确认身份,且自动认证身份能够提高便利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方向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驾驶位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的流程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心电数据记录方法的流程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方向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方向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如前文所述,现有技术中的载具往往依赖一些体外装置来确认驾驶员的身份。驾驶员需要随身携带这些装置,因此不太方便。
27.此外,当驾驶员发生变更时,往往需要识别变更后的驾驶员的身份以便针对驾驶员的习惯给出最佳的适配配置。现有技术中通常需要驾驶员手动指定适配的对象,便利性也不够好。
28.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能够方便地识别驾驶员的身份。在基于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的基础上,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该方法能够确认驾驶员身份,根据驾驶员的身份执行与该驾驶员对应的程序,能够使载具上的配置与驾驶员适配。同样地,基于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的基础上,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心电数据记录方法,能够记录心电数据至确认的驾驶员名下,避免心电数据记录混乱。除此之外,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方向控制装置,能够通过监测装置快速地确认驾驶员的身份。
29.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说明本技术各种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
30.参见附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的流程图,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应用于载具,所述方法包括:s101:响应于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
31.载具可以通过诸多种方式监测驾驶员的变更情况。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当驾驶员变更时,会产生驾驶员变更信号。此时,需要重新确认驾驶员的身份,以便能够根据驾驶员身份,调整载具的配置。为此,通过对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作出响应,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可以将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作为判断驾驶员身份的依据。
32.据此,为了能更准确监测到驾驶员的变更,驾驶员信号变更可以由以下任意一种信号或其结合转换而成:载具的安全带插拔信号、载具的驾驶位的重量变动信号、以及载具的驾驶位车门的开关信号等等。
33.当载具上的驾驶员发生变更时,载具上的关联装置的状态会发生改变,通过将载具上装置的状态信号作为驾驶员变更信号,能够提高监测驾驶员变更的准确度。
34.举例来说,当驾驶员变更时,往往意味着载具在驾驶位的门发生了开闭。也就是说,当监测到驾驶位的门发生了开闭则意味着驾驶员有可能发生了变更。为此,可以定义驾驶位的门开闭所产生的信号为驾驶员变更信号。每当驾驶位的门发生了开闭,都可以重新获取一次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
35.在驾驶员发生变更时,几乎必然地,驾驶位的重量传感器也将迎来一次信号的变动。基于同样的理由,也可以定义驾驶位的重量传感器的信号为驾驶员变更信号。
36.此外,把驾驶位的重量传感器的信号和驾驶位的门的开闭信号关联起来,可以避免当驾驶员仅仅是开关门或是调整坐姿而并未下车时,单一传感器的信号变动导致的误判断,减少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的次数。
37.此外,对于重量传感器来说,不但在重量清零后重新恢复载重状态下可以推断发生了驾驶员变更,而且重量的变动数值也能够辅助推断驾驶员发生了变更。例如,原本驾驶位监测到的重量为50kg,当驾驶位重量50kg变为0kg,又变为64kg,并维持了一段时间,即可明显地觉察出驾驶员大概率发生了变更。
38.除了前文提及的重量传感器和车门开关传感器之外,还可以包括安全带传感器。通过载具的安全带的插拔信号,也能够单独地推断驾驶员存在变更的可能性。在结合了重
量传感器和/或车门的开关传感器之后,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监测驾驶员变更的准确度。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许多传统家用轿车,上述传感器是已经存在的。其中,车门开关传感器和安全带传感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驾驶时的安全监测功能,被整合到了车机系统之中。对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而言,可以将离手监测同样整合到车机系统中,或者也可以在车机系统中提供响应的接口,以供响应的外部控制器进行处理。
39.也就是说,借助安全带插拔信号、驾驶位的重量变动信号以及驾驶位车门的开关信号中的至少两者的任意组合作为判断驾驶员变更的条件,能够提高判断驾驶员变更的准确率。
40.s102:对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进行比对,确定驾驶员的身份。
41.在载具上的电子设备中存储有各个驾驶员的账户,以及记录了认证行为特征信号的数据,驾驶员的账户与认证行为特征信号的数据一一对应。据此,能够通过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来确认驾驶员身份。具体地,可以将对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进行比对,若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一致或高度近似,则可以将当前的驾驶员的身份与该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所对应的账户相关联。
42.在一示例中,行为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手部在所述载具的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而产生的离手监测特征信号。行为特征信号可以是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也可以是认证行为特征信号。具体地,载具监测驾驶员手部在载具的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能根据操作行为产生离手监测特征信号。在方向控制装置上设有感应装置,感应装置可以是离手监测装置。离手监测装置能够感应到驾驶员手部放置在方向控制装置上,或是离开方向控制装置的动作。具体地,在驾驶员手部离开方向控制装置时,离手监测装置输出离手信号。在驾驶员手部接触方向控制装置时,离手监测装置输出接触信号。离手信号的电压可以大于接触信号的电压,或是波形与接触信号波形不相同,以对离手信号和接触信号形成区别。根据离手信号和接触信号,可以明确驾驶员的手部在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抓放动作。
43.在行为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手部在所述载具的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而产生的离手监测特征信号的设计基础上,离手监测特征信号可以包括: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和松开的动作而产生的信号。驾驶员手部接触方向控制装置时,离手监测装置将产生接触信号。驾驶员手部松开方向控制装置时,离手监测装置将产生离手信号。根据离手信号和/或接触信号,可以确定驾驶员的行为特征。即通过离手信号确定驾驶员手部松开方向控制装置的次数,通过接触信号确定驾驶员手部接触方向控制装置的次数,以次数作为规律来确定驾驶员的行为特征。在载具上建立驾驶员账户时,驾驶员可以在方向控制装置上录制认证行为特征,以供比对。
44.在一示例中,离手监测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所述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次数和顺序而产生的信号。同样地,驾驶员手部接触方向控制装置时,离手监测装置将产生接触信号。驾驶员手部松开方向控制装置时,离手监测装置将产生离手信号。可监测产生接触信号的次数和顺序,将接触信号的次数和顺序作为离手监测特征信号。
45.举例来说,对驾驶员a,其认证行为特征可以是双手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循环3次。而对驾驶员b,其认证行为特征却可以是左手单独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循
环3次。而对于驾驶员c,其认证行为特征却可以是左手单独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接着,右手单独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循环2次。对于驾驶员d,其认证行为特征却可以是右手单独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接着,左手单独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循环2次。载具可以通过二者的接触信号的次数和顺序来区分驾驶员的身份。
46.在一示例中,离手监测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和松开的动作而产生的信号,和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所述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次数和顺序而产生的信号。具体地,通过离手信号确定驾驶员手部松开方向控制装置的次数、接触信号确定驾驶员手部接触方向控制装置的次数、以及接触信号顺序作为离手监测特征信号。
47.举例来说,对驾驶员a,其认证行为特征可以是双手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循环3次;再左手单独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1次,再右手单独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1次。而对驾驶员b,其认证行为特征却可以是左手单独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循环2次;再双手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循环2次,再右手单独握住方向控制装置而后松开,循环2次。载具可以通过二者的接触信号的次数和顺序来区分驾驶员的身份。
48.将离手信号、接触信号以及接触信号的次数和顺序组合作为离手监测特征信号,能够提高认证的复杂度和精确度。将认证行为特征信号与驾驶员身份信息关联起来,如此一来,当离手监测装置产生的信号与认证行为特征信号一样或近似时,能够确定驾驶员的身份。
49.可以理解的是,离手监测装置所产生的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认证行为特征信号不需要严格相同,只要保证有相当的近似率即可,否则会导致分辨成功率过低,装置难以使用。此外,还可以在驾驶舱内提供可显示的计时装置或是声音提醒,来提高驾驶员的操作准确率,进而改善行为特征信号的比对成功率。
50.在一示例中,确定驾驶员身份的步骤,还包括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然后,对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生物特征信号进行比对,与行为特征信号的比对结果结合,确定所述驾驶员的身份。
51.具体地,生物特征包括体重、指纹、虹膜、静脉以及面部特征中的至少一个。在一示例中,如附图2所示,载具的方向控制装置设有指纹识别装置,用于识别驾驶员的指纹。
52.例如,前文提及的驾驶位重量传感器所产生的重量信号,不但可以作为驾驶员变更信号使用,而且也可以作为行为特征信号使用。如附图3,为驾驶位的结构示意图,驾驶位上设有重量传感器。在一示例中,生物特征信号还包括:响应于驾驶员坐于载具的驾驶座位而产生的体重监测特征信号。
53.易于理解地,在载具的驾驶座位可以设有体重监测装置,体重监测装置能够检测乘坐在驾驶员座位上的人员的体重,并与身份账户相关联。当驾驶员坐在驾驶座位上时,体重监测装置根据驾驶员的体重产生体重监测特征信号。将体重监测特征信号与预设的认证体重监测特征信号进行对比,即可识别驾驶员的身份。
54.值得一提的是,体重监测装置虽然测量的是作为一个生理指标的体重,但却会受人生理情况的变化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衣物的多寡、身上佩戴的饰品的重量影响。此外,不同人的体重也有可能极为相近。因此,不建议仅通过体重监测特征信号来识别驾驶员的身份。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体重监测特征信号是作为离手监测特征信号的辅助来使用的,
在满足体重监测特征信号符合条件范围的前提下,以体重监测特征信号为判断前提,以离手监测特征信号为判断密钥,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率,避免伪造、变造身份骗过身份识别功能。
55.相比于指纹、虹膜、静脉以及面部特征等生物特征而言,驾驶位重量传感器已经被普遍地应用于现有技术的私家车之中。因此在现有技术的汽车以及二手车的改造市场中,可以基于原本的车载电子设备,在无需额外加新的生物特征传感器的前提下,方便地追加本技术所提供的驾驶员身份确认功能。这能够显著地减少车辆改造成本,而相比于驾驶位重量传感器而言,指纹、虹膜、静脉以及面部特征通常具有唯一性,可以直接用于驾驶员的身份确定。但是,仅采用生物特征信号来确认驾驶员的身份,却具有安全性问题。例如,采用2d面部特征来验证驾驶员身份时,利用照片即可轻松绕过这一验证。采用3d结构光验证时,也无法判断双胞胎的区别。指纹等特征也有可能被伪造。
5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把生物特征作为基本特征,行为特征作为密码特征来进行双重认证,能够保证安全性。例如,若生物特征包括指纹特征,在驾驶员手部放置在门把手上时,可以通过采取的指纹初步判断驾驶员的身份。当驾驶员坐上驾驶位之后,可以进一步通过驾驶员行为特征来对驾驶员的身份进行二次确认。生物特征包括虹膜、静脉或是面部特征时,也依然可以如此操作。采用生物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双重验证,能够显著地提高驾驶员身份的验证的安全性。
57.可选地,在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之后,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打开车门。
58.生物特征可以在打开车门之前即进行验证,行为特征则建议在上车之后验证。也就是说,驾驶员可以通过生物特征获得进入驾驶舱的许可,在进入驾驶舱之后再通过行为特征获得操作载具的许可。此时,生物特征不包括体重。
59.另外,为了提高驾驶员身份确认的准确率,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还包括:若在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中无法找到与所述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相匹配的结果,则发出引导提示,所述引导提示用于引导用户指定账户或新建账户;然后,响应于用户对所述引导提示的反馈信号,执行指定账户或新建账户的程序。
60.当未记录驾驶员的身份信息、认证行为特征信号时,则无法识别驾驶员的身份。那么此时,可以为驾驶员新建账户,便于之后识别该驾驶员的身份。在一示例中,当驾驶员的行为特征错误时,会导致无法识别该驾驶员的身份信息。
61.行为特征验证错误的可能原因有多种,例如,驾驶员有可能没有记住自己预设的行为特征,或是驾驶员有可能故意输入了错误的行为特征。此时所发出的引导提示可以引导驾驶员重新输入正确的行为特征,或是输入密码解锁管理员权限,使当前驾驶员能够进行行为特征的修改、更改账户等等。例如,当驾驶员拥有管理员权限时,驾驶员可以指定账户,并变更该账户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
6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引导提示可以是视觉引导,即在载具的显示屏上,显示一引导界面或图标,以供操作。引导提示也可以是声音引导,即通过驾驶舱内的音响发出声音,进行问答引导。
63.由于个体、兴趣爱好等诸多的差异,不同的驾驶员在使用载具时的偏好有所不同。为了让每个驾驶员在驾驶时都能感到舒适和方便,通常来说,在载具上的各个可用装置,例
如座椅状态、后视镜位置等都是可以随驾驶员的偏好进行调整的。但是,在更换驾驶员之后,则需要重新自定义这些配置。当一台载具有多个驾驶员时,容易造成不便。
64.有鉴于此,本技术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参见图4所示,该自适应方法包括上述任一示例中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具体包括:s01:响应于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s02:对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进行比对,确定驾驶员的身份;s03:加载与驾驶员的身份所对应的配置文件;s04:根据配置文件,执行对应的程序。
65.本技术的实施例针对每个驾驶员建立配置文件,能够方便地调整载具上的各个装置的设置。具体地,在配置文件记录有程序数据。在确认驾驶员的身份后,加载与该驾驶员所对应的配置文件,执行对应的程序,即可调整并对应适配,以提高舒适性和便利性。
66.具体地,根据配置文件,执行对应的程序的步骤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步骤或其任意结合:发动载具的引擎、调整座椅状态、开启或设置辅助驾驶功能、调整后视镜、开启或设置多媒体播放器、开启或设置空调、开启或设置氛围灯、开启座椅加热、开启报警程序以及发送信息至预设的接收方等等。
67.当驾驶员具有载具的驾驶权限时,可以根据配置文件,发动载具的引擎。也就是说,本技术所提供的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本身可以作为载具的无钥匙启动功能来使用。由于可以采用生物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双重验证来保障验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因此具有良好的防盗抢功能。
68.防盗功能较为易于理解,针对防抢功能,还可以为载具设置一个特定的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并将该特征信号与远程报警功能连接。如此一来,一旦发生被抢事件,在被胁迫的时候,驾驶员可以通过触发该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在不影响正常的驾驶功能,也不需要触发额外的开关按钮的前提下,在不引起劫匪怀疑的同时,触发报警程序,从而实现静默报警。
69.此外,该配置文件内还可以预设有接收方,因此还可以将信息发送给预设的接收方。这一信息可以包括定位信息、驾驶舱内的音频或是视频信息等等。预设的接收方可以是警方、亲属、紧急联络人等等。在与静默报警的功能配合时,可以在触发报警程序的同时将当前定位和驾驶舱内的状况第一时间反馈给外界,最大程度地保证驾驶员的安全。
70.在进一步的示例中,配置文件中还保存有引擎驱动程序、座椅调整参数、辅助驾驶驱动程序、后视镜调整参数、多媒体播放驱动程序、空调驱动程序、氛围灯开启程序以及座椅温度参数等诸多参数中的至少一种。驾驶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置配置文件。
71.在本技术中,发动载具的引擎、调整座椅状态、开启或设置辅助驾驶功能、调整后视镜、开启或设置多媒体播放器、开启或设置空调、开启或设置氛围灯、以及开启座椅加热的功能可以被任意组合,能够使载具的配置与驾驶员自身的喜好高度匹配,驾驶员不需要每次进入驾驶舱,或是更换了驾驶员时重新设置参数,这样的设计十分舒适和方便。
72.如附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心电数据记录方法,该方法可以采用上述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确认驾驶员的身份。心电数据记录方法包括:s001:响应于所述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
s002:对所述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进行比对,确定所述驾驶员的身份。
73.s003:记录所述驾驶员的心电数据至所确认的驾驶员名下。
74.记录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心电数据,能够监测驾驶员的身体状况。对于交通工具来说,在驾驶员心电数据出现异常时,能够提示驾驶员及早休息,防止疲劳驾驶,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因此这一功能能够很好地提升驾驶体验。对于模拟驾驶的载具来说,采用心电数据监测驾驶员的身体状况,也能够在驾驶员发生不适时及时提醒外部工作人员,方便急停和送医。
75.但是,同一载具有多个驾驶员操作时,若不作区分,则所有心电数据都将记录在同一个驾驶员账户的名下。这将导致数据污染,使得数据对驾驶员的长期健康评估缺乏可信度。
76.本技术的实施例在确认驾驶员的身份后,可以将心电数据正确地记录对应的驾驶员名下,使得各个驾驶员的历史心电数据都易于追溯,避免混乱,便于实现驾驶员的长期健康统计和评估。由于在确认驾驶员身份后,本技术实施例能够自动将心电数据记录在该驾驶员名下,因此可以省去驾驶员手动将心电数据与该驾驶员身份绑定的操作,节省驾驶员的时间,提高便利性。
7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读介质,在一实施例中,可读介质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包括:s101`:响应于所述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s102`:对所述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进行比对,确定所述驾驶员的身份。
78.在一示例中,行为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手部在载具的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而产生的离手监测特征信号。
79.具体地,离手监测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和松开的动作而产生的信号;和/或,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次数和顺序而产生的信号。
80.具体地,驾驶员变更信号由以下任意一种信号或其结合转换而成:载具的安全带插拔信号;载具的驾驶位的重量变动信号;载具的驾驶位车门的开关信号。
81.在一示例中,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还包括:若在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中无法找到与所述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相匹配的结果,则发出引导提示,所述引导提示用于引导用户指定账户或新建账户;响应于用户对所述引导提示的反馈信号,执行指定账户或新建账户的程序。
82.在一示例中,确定驾驶员的身份的步骤,还包括: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对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生物特征信号进行比对,与行为特征信号的比对结果结合,确定所述驾驶员的身份。
83.在一示例中,在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之后,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打开车门。在一实施例中,可读介质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包括:s01`:响应于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s02`:对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进行比对,确定驾驶员的身份;s03`:加载与驾驶员的身份所对应的配置文件;s04`:根据配置文件,执行对应的程序。
84.在一示例中,行为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手部在载具的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而产生的离手监测特征信号。
85.具体地,离手监测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和松开的动作而产生的信号;和/或,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次数和顺序而产生的信号。
86.具体地,驾驶员变更信号由以下任意一种信号或其结合转换而成:载具的安全带插拔信号;载具的驾驶位的重量变动信号;载具的驾驶位车门的开关信号。
87.在一示例中,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还包括:若在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中无法找到与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相匹配的结果,则发出引导提示,引导提示用于引导用户指定账户或新建账户;响应于用户对引导提示的反馈信号,执行指定账户或新建账户的程序。
88.在一示例中,确定驾驶员的身份的步骤,还包括:获取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对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生物特征信号进行比对,与行为特征信号的比对结果结合,确定驾驶员的身份。
89.在一示例中,在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之后,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打开车门。具体地,根据所述配置文件,执行对应的程序的步骤,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步骤或其任意结合:发动所述载具的引擎、调整座椅状态、开启或设置辅助驾驶功能、调整后视镜、开启或设置多媒体播放器、开启或设置空调、开启或设置氛围灯、以及开启座椅加热、开启报警程序以及发送信息至预设的接收方等等。
90.在一实施例中,可读介质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心电数据记录方法,心电数据记录方法包括:s001`:响应于所述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s002`:对所述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进行比对,确定所述驾驶员的身份;s003`:记录所述驾驶员的心电数据至所确认的驾驶员名下。
91.在一示例中,行为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手部在载具的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而产生的离手监测特征信号。
92.在一示例中,离手监测特征信号包括: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和松开的动作而产生的信号;和/或,响应于驾驶员的手部对方向控制装置的接触次数和
顺序而产生的信号。
93.具体地,驾驶员变更信号由以下任意一种信号或其结合转换而成:载具的安全带插拔信号;载具的驾驶位的重量变动信号;载具的驾驶位车门的开关信号。
94.在一示例中,心电数据记录方法,还包括:若在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中无法找到与所述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相匹配的结果,则发出引导提示,所述引导提示用于引导用户指定账户或新建账户;响应于用户对所述引导提示的反馈信号,执行指定账户或新建账户的程序。
95.在一示例中,确定驾驶员的身份的步骤,还包括: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对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生物特征信号进行比对,与行为特征信号的比对结果结合,确定所述驾驶员的身份。
96.在一示例中,在获取所述驾驶员的生物特征信号之后,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打开车门。
97.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在一示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可读储存介质,可读介质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心电数据记录方法。在一示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可读储存介质,可读介质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在一示例中,电子设备包括可读储存介质,可读介质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由于电子设备采用了可读储存介质的所有实施方式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和下述的各个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98.图6至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几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硬件层面,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可选地还包括内部总线、网络接口、可读储存介质。其中,可读储存介质可能包含内存,例如高速随机存取可读储存介质(random-access memory,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可读储存介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1个磁盘可读储存介质等。当然,该电子设备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
99.处理器、网络接口和可读储存介质可以通过内部总线相互连接,该内部总线可以是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或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6至图8中仅用一个双向箭头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100.可读储存介质,用于存放计算机指令。具体地,计算机指令即可被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可读储存介质可以包括内存和非易失性可读储存介质,并向处理器提供计算机指令和数据。
101.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处理器从非易失性可读储存介质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指令到内存中然后运行,也可从其它设备上获取相应的计算机指令,以在逻辑层面上形成心电数据记录方法、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以及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中的至少一种。处理器执行可读储存介质所存放的计算机指令,以通过执行的计算机指令实现本技术实施例
中提供的心电数据记录方法、载具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以及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中的至少一种。
102.上述如本技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驾驶员身份确认方法、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驾驶员自适应方法、以及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心电数据记录方法中任一执行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中,或者由处理器实现。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103.结合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可读储存介质,闪存、只读可读储存介质,可编程只读可读储存介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可读储存介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可读储存介质,处理器读取可读储存介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104.前述各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可以为计算机。
105.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技术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技术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形式。
106.如附图9,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方向控制装置,方向控制装置应用于载具。方向控制装置包括本体和监测装置。监测装置够响应于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驾驶员身份变更,需要重新确认驾驶员身份,根据驾驶员身份设置载具的装置参数或驱动载具装置,使载具智能化。监测装置还用于将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比对,以确定驾驶员的身份。在驾驶员首次驾驶载具时,可以在载具上建立身份信息,以及设置认证行为特征。监测装置响应于认证行为特征生成认证行为特征信号,并保存或记录。将身份信息与认证行为特征信号关联起来,认证行为特征信号作为识别驾驶员身份的密码。在驾驶员行为特征与认证行为特征一样时,确认驾驶员的身份为与该认证行为特征关联的身份。具体地,响应于驾驶员行为特征,监测装置生成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将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认证行为特征信号进行对比,能够确认驾驶员的身份,提高驾驶员身份确认的准确率。
107.监测装置包括设置在本体上的离手监测装置。离手监测装置用于监测驾驶员手部在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即驾驶员手部接触方向控制装置或驾驶员手部松开方向控制装置。在一示例中,行为特征信号包括:离手监测装置响应于驾驶员手部在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而产生的离手监测特征信号。监测装置能够根据驾驶员手部在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确定驾驶员身份。本技术方向控制装置确认驾驶员身份快速且简单。在一示例中,监测装置包括设置在驾驶座位上的体重监测装置。驾驶员在驾驶时,坐在驾驶座位上。不同驾驶员,其体重会有差别。行为特征信号包括:体重监测装置响应于驾驶员坐于驾
驶座位而产生的体重监测特征信号,体重监测装置可以是重量传感器。监测装置能够根据驾驶员的体重确定驾驶员身份,能够使方向盘控制装置更加智能化。
108.举例来说,在驾驶员发生变更时,几乎必然地,驾驶位的重量传感器也将迎来一次信号的变动。基于同样的理由,也可以定义驾驶位的重量传感器的信号为驾驶员变更信号。
109.此外,对于重量传感器来说,不但在重量清零后重新恢复载重状态下可以推断发生了驾驶员变更,而且重量的变动数值也能够辅助推断驾驶员发生了变更。例如,原本驾驶位监测到的重量为50kg,当驾驶位重量50kg变为0kg,又变为64kg,并维持了一段时间,即可明显地觉察出驾驶员大概率发生了变更。
110.为了能够监测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身体状况,以在驾驶员身体状况异常时提示驾驶员停车休息。方向控制装置包括心电监测装置,心电监测装置用于根据离手监测装置所确定的身份,记录驾驶员的心电数据至对应的驾驶员名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在确认驾驶员的身份后,可以将心电数据正确地记录对应的驾驶员名下,使得各个驾驶员的历史心电数据都易于追溯,避免混乱,便于实现驾驶员的长期健康统计和评估。由于在确认驾驶员身份后,本技术能够自动将心电数据记录在该驾驶员名下,因此可以省去驾驶员手动将心电数据与该驾驶员身份绑定的操作,节省驾驶员的时间,提高便利性。
111.在一示例中,如附图10所示,心电监测装置与离手监测装置共用电极,电极包括左手电极和右手电极。具体地,心电监测装置和监测装置连接同一左手电极和同一右手电极,能够减少电极的数量。根据心电监测装置监测到的心电活动情况,了解驾驶员身体状况。在驾驶员身体状况不佳时提醒驾驶员,能够对因身体不佳导致的事故起到预防作用。同时,根据离手监测装置检测到的离手动作,了解驾驶员的驾驶动作,可在驾驶员不规范驾驶时提醒驾驶员,从而降低因驾驶操作不规范导致的事故发生概率。
112.本技术提出一种载具(图中未示出),载具包括方向控制装置,本体和监测装置。监测装置够响应于载具的驾驶员变更信号,获取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监测装置还用于将驾驶员行为特征信号与预记录的认证行为特征信号比对,以确定驾驶员的身份。能够根据驾驶员行为特征确定驾驶员身份,使本技术载具更智能化。
113.在一示例中,监测装置包括设置在本体上的离手监测装置。其中,行为特征信号包括:离手监测装置响应于驾驶员手部在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而产生的离手监测特征信号。
114.在一示例中,监测装置包括设置在驾驶座位上的体重监测装置;其中,行为特征信号包括:体重监测装置响应于驾驶员坐于驾驶座位而产生的体重监测特征信号。
115.在一示例中,监测装置包括设置在本体上的离手监测装置,和设置在驾驶座位上的体重监测装置。其中,行为特征信号包括:离手监测装置响应于驾驶员手部在方向控制装置上的操作行为而产生的离手监测特征信号,和体重监测装置响应于驾驶员坐于驾驶座位而产生的体重监测特征信号。
116.在一示例中,方向控制装置包括心电监测装置,心电监测装置用于根据离手监测装置所确定的身份,记录驾驶员的心电数据至对应的驾驶员名下。
117.具体地,心电监测装置与离手监测装置共用电极,电极包括左手电极和右手电极。
118.值得一提的是,载具包括方向控制装置,当载具是汽车时,方向操作装置可以是方向盘;当载具是飞行器时,方向操作装置可以是操纵杆,因此,载具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定。基
于上述方案。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载具(图中未示出),载具上设置有上述的智能方向控制装置。该智能方向控制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方式,由于本载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方式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19.可以理解的是,载具可以包含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飞行器、轮船等,另外,本技术所提及的载具,也可以包含一些模拟传统交通工具的,装载人的模拟设备。例如模拟赛车、飞机或是轮船的操作体验的操作体验设备、教学设备、vr游戏设备等等。只要是装载人,并容易发生较大幅度震动的设备均可符合本技术的载具的定义。
120.本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121.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2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