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地面交通引导装置及地面交通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17:07: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地面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面交通引导装置及地面交通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2.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交叉路口是整个道路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的衔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交叉路口是各类交通流相互穿行、存在直接冲突的地带,并且具有高聚集性和冲突性,不管是城市道路的交叉路口,还是停车场的交叉路口,都是整个道路网络的交通瓶颈。
3.以停车场为例,目前大部分的停车场的交叉路口都没有设置可控的信号来指挥车辆和行人,驾驶员常常是以“漫无目的”的方式寻找可泊车的车位,在一些较为繁忙的时段,寻找车位的时间可能花费短则5分钟,长则甚至20分钟。另外,由于部分停车场面积很大,特别是一些大型商场的地下停车场,往往涉及abcde座,也较难快速地找到距离目的地最近的停车区域。综上,现有的道路交叉路口缺乏有效的引导车辆以使车辆快速达到目的地的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面交通引导装置及地面交通辅助系统,以对驾驶员进行有效的引导,以使驾驶员能够较快地去往目的地。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地面交通引导装置,包括:装置壳体;信息显示设备,所述信息显示设备设置在所述装置壳体的内部,所述信息显示设备配置为可显示用于引导车辆的引导信息;投影板,所述投影板设置在所述装置壳体的顶部,所述投影板用于将所述信息显示设备显示的信息投影至所述投影板的上方,以形成引导信息图像。
6.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地面交通引导装置可埋设于道路内,其中,投影板可与地面保持平齐。信息显示设备可实时显示用于引导车辆的引导信息,引导信息通过投影板投射至投影板的上方,形成具有浮空效果的引导信息图像。当车辆行驶至靠近地面交通引导装置时,驾驶员即可看到浮在地面上方的引导信息图像,以便于可以快速找到目的地,或者快速指到空闲的车位。由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地面交通引导装置所形成的引导信息图像,具有浮空的效果,并且位于车辆的正前方,相比于现有的一些指示牌的信息,会更为醒目,从而保证所显示的内容不容易被驾驶员漏掉。另外,浮在地面上方的引导信息图像,由于其无实质、可穿越的优点,不会影响到行车安全。
7.另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地面交通引导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地面交通引导装置还包括交通信息获取设备和控制单元,所述交通信息获取设备、所述信息显示设备均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交通信息获取设备用于获取正在接近所述地面交通引导装置的车辆的车辆信息,并将车辆信息传输给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车辆信息使所述信息显示设备提供与该车辆对
应的引导信息。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信息显示设备包括至少一块平面显示屏或围绕所述装置壳体设置一周的曲面显示屏。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投影板包括框架,在所述框架上形成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的镂空部,所述镂空部由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的多个侧壁围成,相邻的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具有正交关系,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反射层,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框架由透明材质制成,或所述框架由不透明材质制成。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形成所述镂空部的各个侧壁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呈45
°
夹角设置。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镂空部沿所述框架的高度方向的截面为正方形,所述镂空部沿所述框架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为所述镂空部的边长的1倍~3倍,相邻所述镂空部之间的间距为1mm以下,所述镂空部的边长为0.1mm至5mm。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投影板还包括透明填充部,所述透明填充部一部分填充于所述镂空部内,所述透明填充部的另一部分凸出于所述镂空部的外侧,并沿所述框架的高度方向能够覆盖所述框架的一个侧面或者两个侧面,以使填充于各个所述镂空部内的填充部连接为一个整体。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投影板包括透明基板和设于所述透明基板上阵列排布的矩形立柱,所述矩形立柱阵列中每两个行相邻或列相邻的所述矩形立柱之间具有与所述矩形立柱底面一致的空隙,所述矩形立柱与所述空隙相间设置,所述矩形立柱的四个侧面均设有反射层,且所述矩形立柱的上下两个端面为透光面。
16.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地面交通辅助系统,包括多个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地面交通引导装置,所述地面交通辅助系统还包括控制中心,所述地面交通引导装置埋设于道路的交叉路口或行车道中间,所述控制中心与各个所述地面交通引导装置通信连接,以通过控制各个所述地面交通引导装置对车辆进行引导。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地面交通引导装置在一种应用场景中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地面交通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地面交通引导装置在道路上安装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交通引导装置所用的光学成像器件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正交反射单元成像原理示意图;
2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交通引导装置所用的光学成像器件在第二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交通引导装置所用的光学成像器件在第三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交通引导装置所用的光学成像器件在第四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2为图11中光学成像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技术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29.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30.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
……
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例如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31.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该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可设置于道路内。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包括装置壳体11、信息显示设备12和投影板14。具体地,信息显示设备12设置在装置壳体11的内部,信息显示设备12配置为可显示用于引导车辆的引导信息,投影板14设置在装置壳体11的顶部,投影板14用于将信息显示设备12显示
的信息投影至投影板14的上方,形成引导信息图像15。
32.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可埋设于道路内,其中,投影板14可与地面保持平齐。信息显示设备12可实时显示用于引导车辆的引导信息,引导信息通过投影板14投射至投影板14的上方,形成具有浮空显示效果的引导信息图像15。当车辆行驶至靠近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时,驾驶员即可看到浮在地面上方的引导信息图像15,以便于可以快速找到目的地,或者快速指到空闲的车位。
33.由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所形成的引导信息图像15,具有浮空的显示效果,并且位于车辆的正前方,相比于现有的一些指示牌的信息,会更为醒目,从而保证所显示的内容不容易被驾驶员漏掉。另外,浮在地面上方的引导信息图像15,由于其无实质、可穿越的优点,不会影响到行车安全。
3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还包括交通信息获取设备13和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交通信息获取设备13、信息显示设备12均与控制单元通信连接。其中,交通信息获取设备13用于获取正在接近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的车辆的车辆信息,并将车辆信息传输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配置为根据车辆信息使信息显示设备12提供与该车辆对应的引导信息。
35.控制单元可以预先存储相关的车辆信息,例如该车辆的目的地信息。例如,对于经常光顾某固定场所的停车场的车辆,驾驶员可以预先设置常用的目的地。对于这样的车辆,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可以给出有针对性的引导信息。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交通信息获取设备13对靠近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的车辆进行识别,当识别出的车辆信息与控制单元中预先设定的信息相匹配时,信息显示设备12即可显示具有针对性的专属引导信息。
36.由于引导信息图像15是通过投影板14投射在地面交通智能辅助装置10的上方,受限于地面交通智能辅助装置10的深度,引导信息图像15也不会很高,引导信息图像15只能被最靠近地面交通智能辅助装置10的一个车辆的驾驶员看见,后面的车辆由于被前车遮挡,是看不见引导信息图像15的,因此,具有专属性的引导信息图像15只会被相应车辆的驾驶员接收,而不会传递到后车的驾驶员,这是传统的提示牌或者一些路口的大屏幕显示系统无法达到的效果。
3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交通信息获取设备13为可对车辆进行图像识别的摄像头。
38.在一些实施例中,交通信息获取设备13设置在装置壳体11的内部,例如可以设置在投影板14的底部,以透过投影板14对靠近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的车辆的车辆信息进行识别。
39.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交通信息获取设备13设置在装置壳体11之前且处于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附近,例如,交通信息获取设备13可以安装于停车场的立柱上,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与控制单元进行信息传输。
40.进一步地,交通信息获取设备13可以是360
°
深度摄像头。由于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一般安装在道路或停车场的交叉路口,因此,采用360
°
深度摄像头,一方面通过设置一个摄像头,就能获取三个甚至超过四个方向的来车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深度摄像头获知车辆和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之间的距离。当车辆行驶到一定距离内,信息显示设备12显示相应的交通引导信息,使得信息显示设备12不需要一直工作,有利于降低能耗。
4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请参考图2,信息显示设备12包括至少一块平面显示屏或者信息显示设备12包括围绕装置壳体11设置一周的曲面显示屏。本技术实施例中,信息显示设备12的设置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平面显示屏在对应的几个车辆行驶方向安放相应数量的平面显示屏,另一种是围绕装置壳体11内部环形设置的曲面显示屏,曲面显示屏可选择性地显示部分区域,且显示的部分区域的正对的方向与车辆行驶方向一致。
42.以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安装在交叉路口为例,当信息显示设备12包括平面显示屏时,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需要给四个方向来车的驾驶员提供交通引导信息,因此需要安放四个平面显示屏,每个平面显示屏分别朝向车辆驶来的方向显示,即在投影板14的上方全息投影出四个方向的全息交通引导信息15的图像,每一个方向的引导信息图像15仅针对对应方向的车辆驾驶员。当信息显示设备12为曲面显示屏时,只需安装一块曲面显示屏,并且可根据需要将曲面显示屏分四个区域进行显示,每个区域对应的引导信息图像15仅针对对应方向的车辆驾驶员。
43.可以理解地,当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安装在道路中间,仅需要给两个方向来车的驾驶员提供交通引导信息,此时如果信息显示设备12为平面显示屏,则只需要安放两个平面显示屏,如果选用曲面显示屏,则可以分两个区域显示,在车辆驾驶员看不到的区域可以设置为不显示。
44.进一步地,为了使得驾驶员能够更加直观、醒目地观看引导信息图像15,引导信息图像15尽量与驾驶员的视线垂直,因此对平面显示屏倾斜放置,倾斜角度范围为10~30度。
45.此外,请参考图3,当道路为单行车道时,在交叉路口处只需安装一个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即可。请参考图4和图5,当道路为双向多车道时,在交叉路口处可以安放两个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两个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呈对角线方向安放在交叉路口处,使得每一个方向的车辆的驾驶员都能在其车道的正中间观察到所需要的交通引导信息,不会产生遗漏。请参考图6,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也可以安装在道路中间,为车辆进行引导。
4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投影板14的尺寸小于车辆两个前轮或者两个后轮之间的距离,使得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埋设在道路中间或交叉路口车道的正中间时,被车轮压到的几率较小,有利于提高光学成像器件14的寿命。
4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所示,投影板14包括框架,在框架上形成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的镂空部141,即投影板14为镂空网格结构。镂空部141由设置在框架上的多个侧壁142围成,相邻的两个侧壁142之间具有正交关系,侧壁142上设置有反射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其中,框架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定义为框架的长度方向l,框架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定义为框架的宽度方向w。
4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镂空部141的侧壁142设有反射层,反射层可以为全反射的金属膜,比如镀银膜或镀铝膜。反射层也可以为全反射的非金属膜。反射层能够对光线进行反射,且相邻的侧壁142之间具有正交关系,使得相邻侧壁142能够形成正交反射单元141a,入射光线经过正交反射单元141a的反射后,通过镂空部141由另一侧出射并在空中重新汇聚,从而使得投影板14上方能够形成与信息显示设备12成镜面对称的全息投影图像,该全息投影图像作为交通引导信息,引导车辆驾驶员安全行驶。镂空部141的设置使得光线从入射到出射的过程中不涉及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问题,能够减少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49.请参考图8所示,投影板下方空间中由任一点s为起点的射线,入射至镂空部141的侧壁142的同一位置时,经过正交反射单元141a的“反射”后,会重新相交于一点s’。同时结合图1所示,在投影板14下方由无数个s组成的信息显示设备12,信息显示设备12射出的光线通过投影板14后,在投影板14上方对称的位置处重新相交成对应s的s’,且无数个s’同样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像。
5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框架可以由透明材质制成,例如透明的玻璃、树脂等。由透明材料制成的框架,沿框架的高度方向的侧壁142设置有反射层,框架的入光侧的侧壁142由于是透光的,因此不会反射光线,能够减少杂散光的产生,避免对光学成像器件的成像效果造成干扰。
51.根据本技术的另外一些实施例,框架可以由不透明材质制成,例如金属、陶瓷、不透明的硬质塑胶等,由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框架本身主要到支撑的作用而无需使光线透过,因此,框架在材质的选择上具有更广泛的空间,只需考虑材料本身的刚度、强度以及成本等即可,从而满足不同客户对于光学成像元件的差异化的需求。例如,金属材料由于其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延展性,能够提高框架的强度,延长光学成像器件的使用寿命,比如可以选择延展性较好且密度较小的金属材料,比如铝或者铝合金,镁或者镁合金等。陶瓷材料由于其较高的硬度和稳定的化学性质,也是框架材料的不错的选择。硬质塑胶由于其质轻、价廉、化学性质稳定,也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5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9所示,形成镂空部141的各个侧壁142与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呈45
°
夹角θ设置。
53.在本实施例中,形成镂空部141的各个侧壁142与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呈45
°
夹角θ设置,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分别对应框架的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由此,使得用户沿着框架的长度方向l或宽度方向w的侧边看过去,正好是正交反射单元141a的角平分线的方向。这种框架结构的投影板14,可以直接沿着框架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的侧边去观察成像结果,更方便用户观察。
5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当形成镂空部141的各个侧壁142与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呈45
°
夹角θ设置时,在框架的边缘还形成有凹陷部143,凹陷部143由形成镂空部141的两个侧壁142围成,凹陷部143也包含正交反射单元141a,因此能够增加投影板14用于成像的正交反射单元141a的数量,提高成像效果。
55.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镂空部141沿框架的高度方向h的截面为正方形,镂空部141沿框架的高度方向h的尺寸为镂空部141的边长l1的1倍~3倍,相邻镂空部141之间的间距为1mm以下,镂空部141的边长l1为0.1mm至5mm。
56.在本实施例中,镂空部141的高度h决定了反射层能够接收到光线照射的多少。当镂空部141的高度h小于镂空部141的直径或镂空部141的边长l1时,反射层可接收到的光线较少,因此反射出去的光线也较少,形成的图像亮度较低。当镂空部141的高度h为镂空部141的直径或镂空部141的边长l1的1.5倍~3倍时,反射层能够接收到的光线较多,因此反射出去的光线也较多,形成的图像亮度较高。当镂空部141的高度h继续增大,比如镂空部141的高度h与镂空部141的直径或镂空部141的边长l1之比大于3时,反射层接收到的光线虽然多,但是光线出射之前经过的反射次数更多,衰减严重,因此,当镂空部141的高度h为镂空部141的直径或镂空部141的边长l1的1.5倍~3倍时,图像亮度最高。
57.相邻镂空部141之间的间距即形成镂空部141的侧壁142的厚度,该间距决定了框架上所形成的镂空部141的数量的多少,即决定了用于成像的正交反射单元141a的多少,当相邻镂空部141之间的间距为1mm以下时,使得框架上有足够的正交反射单元141a用于成像。且该间距还决定了投影板14成像时像素点本身的大小,像素点越小,图像显示质量越高。该间距越小,用于成像的正交反射单元141a之间的间距越小,形成的像素点之间的间距越小,因此,所成的交通引导信息的图像质量越高,但是考虑到框架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工艺水平,这个间距也不能太小。间距的大小必须既能保证框架结构本身的稳定,又能保证实际工艺可以达到。
58.镂空部141的边长l1决定了投影板14成像时像素点之间的间距。镂空部141的边长l1越小,用于成像的正交反射单元141a数量越多,且正交反射单元141a之间的间距越小,形成的像素点之间的间距越小,因此,图像的显示质量越高,所成的图像也越清晰。但是,实际工艺中,工艺难度与成本限制了镂空部141的边长l1不能无限小。
59.上述投影板14可以为由框架直接构成的单层结构,以降低投影板14的成本。当然投影板14也可以包括透明填充部144,透明填充部144一部分填充于镂空部141内,透明填充部144的另一部分凸出于镂空部141的外侧,并沿框架的高度方向h能够覆盖框架的一个侧面或者两个侧面,以使填充于各个镂空部141内的填充部连接为一个整体。如图10所示,透明填充部144填充于镂空部141内,并覆盖了框架的一个侧面。
60.在本实施例中,镂空部141内填充的透明填充部144不仅能够对内部框架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支撑框架的作用,从而提高投影板14的强度,延长投影板14的使用寿命,同时,透明填充部144能够保护反射层,以避免反射层因裸露在外而易于发生磨损。并且,框架和透明填充部144均为一体式结构。凸出于镂空部141外侧的透明填充部144使得填充于镂空部141内的各个分立的镂空部141能够被连接在一起,并起到连接框架的作用,使框架与透明镂空部141成为一个整体,无需额外的工艺将两者进行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6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投影板14还可以具有以下形式:如图11、图12所示,投影板14包括透明基板145和设于透明基板145上阵列排布的矩形立柱146,矩形立柱146阵列中每两个行相邻或列相邻的矩形立柱146之间具有与矩形立柱146底面一致的空隙147,矩形立柱146与空隙147相间设置,矩形立柱146的四个侧面均设有反射层,且矩形立柱146的上下两个端面为透光面。本技术实施例中,矩形立柱146的侧面用于反射光线并在投影板14上方汇聚成像,空隙147不进行填充,能够将光线穿过空隙147时的光损耗降至最低,从而提高全息投影成像的图像的亮度。
62.如图11所示,矩形立柱146的四个侧面均设有反射层,相邻的矩形立柱146之间能够形成正交反射单元141a,并结合图8所示的正交反射单元的成像原理示意图,投影板14下方空间中有任一点s为起点的射线,通过正交反射单元141a反射后,在上面的空间s’点重新相交。最终,在投影板14下方由无数个s组成的屏幕图像,光线通过投影板14后,在投影板14上方对称的位置处重新相交成对应s的s’,且无数个s’同样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像,从而实现全息投影。
63.具体地,矩形立柱146的尺寸可参照上述镂空部141的尺寸进行设置,即矩形立柱146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之比可以为1:1:1~1:1:3。矩形立柱146的长度和宽度可以相等,即
矩形立柱146的横截面为正方形,该横截面的边长l1为0.1mm-5mm,矩形立柱146之间的间距与该横截面的边长l1相等。矩形立柱146的尺寸越小,投影效果越好,但由于尺寸过小的矩形立柱146制作生成的投影板14的耐压性较差,优选地,矩形立柱146的长度、宽度、高度可以分别为500um、500um、1000um。
64.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地面交通辅助系统,包括多个以上所述的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地面交通辅助系统还包括控制中心,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埋设于道路的交叉路口或行车道中间,控制中心与各个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通信连接,以通过控制各个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对车辆进行引导。
65.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地面交通辅助系统,通过多个地面交通引导装置10对车辆进行引导,由此,可以使各个车辆有序行驶,便于对车辆进行分流管理,同时,也能够将各车辆快速地引导至相应的目的地,或使车辆快速找到空闲的车位。
6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7.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68.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