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15:26: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在使用手机等显示装置时,为了避免个人隐私信息被窥视,通常是采用防窥膜来减少屏幕的可视角度。在可视角度越小时,防窥效果也越好。
3.在贴上防窥膜后,由于光线透过率的原因,即使正面观看,人眼捕捉到的屏幕发出的光线情况也会相对较少,导致屏幕看起来较暗。若屏幕过暗,则容易造成眼睛疲劳,长此以往,会影响视力,若相应调亮屏幕,则会影响手机续航。可以看出,现有的防窥技术无法同时兼顾防窥功能与屏幕亮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旨在同时兼顾防窥功能与屏幕亮度。
5.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
6.导光板本体,导光板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通过第三侧面连接,第一侧面设置有用于入射平行光的第一入光口,第一入光口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第二侧面相对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倾斜设置;
7.第一棱镜组,设置于第三侧面,用于将从第一入光口入射的平行光反射至第二侧面;
8.第二棱镜组,设置于第二侧面,用于将第一棱镜组反射的平行光反射至导光板本体的底面;
9.第三棱镜组,包括多个第三微棱镜,第三微棱镜的第一反射面倾斜设置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第一反射面用于将第二棱镜组反射的平行光,沿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的方向,反射至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面设置有用于入射平行光的第二入光口,第二入光口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第一侧面相对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倾斜设置,所述导光板还包括:
11.第四侧面,与第三侧面相对设置,且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通过第四侧面连接;
12.第四棱镜组,设置于第四侧面,用于将从第二入光口入射的平行光反射至第一侧面;
13.第五棱镜组,设置于第一侧面,用于将第四棱镜组反射的平行光反射至导光板本体的底面;
14.第三微棱镜还包括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倾斜设置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且第二反射面与第一反射面设置在第三微棱镜相反的两侧,第二反射面用于将第五棱镜组反射的平行光,沿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的方向,反射至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
16.条状扩散结构,设置于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扩散条,扩散条用于对反射至扩散条的平行光进行扩散,其中,多个第三微棱镜的第二反射面用于将第五棱镜组反射的平行光,沿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的方向,反射至多个扩散条,多个第三微棱镜的第一反射面用于将第二棱镜组反射的平行光,沿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的方向,反射至多个扩散条之间的间隙。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体,扩散条为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上的倒锥形凹槽。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的方向上,扩散条的宽度与第二反射面的宽度一致,且多个扩散条之间的间隙宽度与第一反射面的宽度一致。
1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的底面呈平行四边形设置,第一入光口设置于第一侧面上靠近第三侧面的一侧,第二入光口设置于第二侧面上靠近第四侧面的一侧。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组包括多个第一微棱镜,多个第一微棱镜相邻设置于第三侧面,在垂直于从第一入光口入射的平行光的方向上,多个第一微棱镜的总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入光口的长度。
21.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22.如上所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
23.第一准直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入光口,用于朝向第一入光口发射垂直于第一入光口的平行光;
24.第二准直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入光口,用于朝向第二入光口发射垂直于第二入光口的平行光。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26.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准直光源和第二准直光源电性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窄视角指令时,控制第一准直光源开启,控制第二准直光源关闭,以及在接收到宽视角指令时,控制第二准直光源开启,控制第一准直光源关闭。
27.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28.如上所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29.液晶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出光侧,且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导光板贴合;
30.盖板,设置于液晶层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且与液晶层贴合。
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第一棱镜组、第二棱镜组、第三棱镜组。其中,导光板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通过第三侧面连接,第一侧面设置有用于入射平行光的第一入光口,第一入光口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第二侧面相对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倾斜设置;第一棱镜组设置于第三侧面,用于将从第一入光口入射的平行光反射至第二侧面;第二棱镜组设置于第二侧面,用于将第一棱镜组反射的平行光反射至导光板本体的底面;第三棱镜组包括多个第三微棱镜,第三微棱镜的第一反射面倾斜设置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第一反射面用于将第二棱镜组反射的平行光,沿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的方向,反射至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本技术通过在导光板底面上的多个微棱镜倾斜的第一反射面来垂直出光,使得出光光线之间产生间隔,且方向垂直于出光面,实现屏幕的窄视角,同时出光经过三次
全反射,将点光源转化为线光源,再转化为平面光源,保证出光均匀,由于光路仅经过三次全内反射,其出光效率更高,因此可同时兼顾屏幕的防窥功能与屏幕亮度。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的竖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的横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的竖向截面的光路示意图;
3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的横向截面的光路示意图;
3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的竖向截面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条状扩散结构的竖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条状扩散结构的竖向截面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40.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41.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说明:
43.100、导光板本体;110、第一棱镜组;120、第二棱镜组;130、第三棱镜组;131、第一反射面;132、第二反射面;140、第四棱镜组;150、第五棱镜组;160、扩散条;170、第一入光口;180、第二入光口;200、第一准直光源;300、第二准直光源;400、液晶层;500、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46.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
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4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48.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参照图1和图2,图1为导光板的竖向(即y-z平面)截面图,图2为导光板的横向(即x-z平面)截面图,导光板(lgp,light guide panel)至少包括导光板本体100、第一棱镜组110、第二棱镜组120、第三棱镜组130,其中,每一棱镜组均可包括多个微棱镜(micro-prisms)。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导光板本体100包括四个侧面、底面以及顶部的出光面。四个侧面为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通过第三侧面连接,且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通过第四侧面连接。第一侧面设置有用于第一准直光源200入射平行光的第一入光口170,第一入光口170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第一准直光源200入射的平行光垂直于第一入光口170。参照图2和图3,图3是导光板的竖向(即y-z平面)截面中的光路示意图,第二侧面相对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倾斜设置,这样,平行光在照射至第二侧面时,可被第二侧面上设置的第二棱镜组120反射至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
50.参照图2和图4,图4是导光板的横向(即x-z平面)截面中的光路示意图,第一棱镜组110设置于第三侧面,且第三侧面垂直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第一棱镜组110用于将从第一入光口170入射的平行光反射至第二侧面。参照图3和图4,第二棱镜组120设置于第二侧面,用于将第一棱镜组110反射的平行光反射至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参照图1和图3,第三棱镜组130设置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用于将第二棱镜组120反射的平行光,反射至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实现导光板的出光。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棱镜组110、第二棱镜组120、第三棱镜组130朝向导光板本体100内部的棱镜表面均设置有光反射材料,以通过光反射材料实现平行光在导光板内部的多次反射,例如,可在棱镜表面镀上铝膜,以获取高反射率。平行光在导光板内部的多次反射的过程中,经第一棱镜组110以及第二棱镜组120的反射作用,由点光源转换为线光源,再经第三棱镜组130的反射作用,由线光源拓展为平面光源,使得导光板的出光更加均匀,屏幕的亮度也更加均匀。由于导光板本体100的侧面以及底面均设置有反射棱镜,光线在导光板本体100内部为全内反射,且反射次数仅为3次,光效率更高,使得屏幕的亮度也更高。
51.参照图1,第三棱镜组130包括多个第三微棱镜,第三微棱镜的第一反射面131倾斜设置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并且第一反射面131可将第二棱镜组120反射的平行光,沿垂直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的方向,反射至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实现垂直出光。其中,可通过调整第一反射面131相对于底面的倾角以及第一棱镜组110、第二棱镜组120的倾角,使得第一反射面131反射的光线可垂直于出光面出光。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反射面131是倾斜设置在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且第一反射面131反射的是侧面的光线,并垂直出光,这样,可使得出光光线之间存在间隔,且出光角度较小,从而实现屏幕显示的窄可见视
角(narrow view angle,nva),达到防窥的效果。
52.在本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光板底面上的多个微棱镜倾斜的第一反射面131来垂直出光,使得出光光线之间产生间隔,且方向垂直于出光面,实现屏幕的窄视角,同时出光经过三次全反射,将点光源转化为线光源,再转化为平面光源,保证出光均匀,由于光路仅经过三次全内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tir),而不发生折射,其出光效率更高,因此可同时兼顾屏幕的防窥功能与屏幕亮度。
53.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图5为导光板的竖向(即y-z平面)截面的另一结构示意图,第二侧面设置有用于第二准直光源300入射平行光的第二入光口180,第二入光口180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第二准直光源300入射的平行光垂直于第二入光口180,第一侧面相对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倾斜设置,这样,平行光在照射至第一侧面时,可被第一侧面上设置的第五棱镜组150反射至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面上除第一入光口170之外的区域,均相对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倾斜设置,第二侧面上除第二入光口180之外的区域,均相对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倾斜设置,而第一入光口170与第二入光口180均垂直于导光板本体的底面,以使第一入光口170与第二入光口180能够与对应的准直光源贴合设置,避免光源漏光。参照图2,导光板还包括第四棱镜组140、第五棱镜组150。其中,第四棱镜组140设置于第四侧面,且第四侧面垂直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第四棱镜组140用于将从第二入光口180入射的平行光反射至第一侧面,第五棱镜组150设置于第一侧面,用于将第四棱镜组140反射的平行光反射至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第三微棱镜还用于将第五棱镜组150反射的平行光,反射至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棱镜组110、第二棱镜组120、第三棱镜组130类似,第四棱镜组140、第五棱镜组150朝向导光板本体100内部的棱镜表面也设置有光反射材料。平行光在导光板内部的多次反射的过程中,经第四棱镜组140以及第五棱镜组150的反射作用,由点光源转换为线光源,再经第三棱镜组130的反射作用,由线光源拓展为平面光源,使得导光板的出光更加均匀,屏幕的亮度也更加均匀。
54.参照图5,第三微棱镜还包括第二反射面132,第二反射面132倾斜设置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且第二反射面132与第一反射面131设置在第三微棱镜相反的两侧,这样,第二反射面132可仅反射第五棱镜组150反射过来的光线,而第一反射面131仅反射第二棱镜组120反射过来的光线。其中,可通过调整第二反射面132相对于底面的倾角以及第四棱镜组140、第五棱镜组150的倾角,使得第一反射面131反射的光线可垂直于出光面出光。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反射面132是倾斜设置在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且第二反射面132反射的是侧面的光线,并垂直出光,这样,出光光线之间存在间隔,且出光角度较小,与第一反射面131类似,同样可实现屏幕显示的窄可见视角,达到防窥的效果。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5,第一入光口170可设置第一准直光源200,第二入光口180可设置第二准直光源300,通过第一准直光源200、第二准直光源300中的任意一个,实现防窥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同时开启第一准直光源200、第二准直光源300,实现屏幕显示的宽可见视角(wide view angle,wva),即正常视角。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图6为条状扩散结构的竖向(即y-z平面)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导光板还包括条状扩散结构,条状扩散结构设置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扩散条160,多个扩散条160相互平行设置。扩散条160可对反射至扩散条160
的平行光进行扩散,从而增大出光角度,实现屏幕显示的宽可见视角。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多个第三微棱镜的第二反射面132具体用于将第五棱镜组150反射的平行光,沿垂直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的方向,反射至多个扩散条160,即通过设置第一反射面131在导光板本体100底面上的位置,使得第一反射面131反射的垂于出光面的光线可照射至扩散条160上,这样,可通过仅开启第二准直光源300,而不开启第一准直光源200,就可实现屏幕显示的宽可见视角。为了保证仅开启第一准直光源200,不开启第二准直光源300时,可实现屏幕显示的窄可见视角,多个第三微棱镜的第一反射面131具体用于将第二棱镜组120反射的平行光,沿垂直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的方向,反射至多个扩散条160之间的间隙,这样,第一反射面131反射的垂于出光面的光线可避免照射至扩散条160上,从而实现屏幕显示的窄可见视角。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图7为条状扩散结构的竖向(即y-z平面)截面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导光板本体100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制成,也即导光板本体100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体,每一扩散条160为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上的倒锥形凹槽,以实现扩散光线的作用。在制作扩散条160时,可采用飞秒脉冲激光等技术,在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上刻蚀形成倒锥形凹槽,形成扩散条160的倒锥形结构。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在垂直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扩散条160的宽度与第二反射面132的宽度一致,以使第二反射面132反射的垂直于出光面的光线均可经扩散条160扩散,提高宽可见视角时的出光更加均匀。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在垂直于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多个扩散条160之间的间隙宽度与第一反射面131的宽度一致,以使第一反射面131反射的垂直于出光面的光线均不会经扩散条160扩散,且透光量尽可能多,以进一步提高窄可见视角时的屏幕亮度。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导光板本体100的底面呈平行四边形设置,这样,由第一入光口170射入的光线可更容易地照射到第三侧面上,由第二入光口180射入的光线可更容易地照射到第四侧面。
6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一入光口170设置于第一侧面上靠近第三侧面的一侧,第二入光口180设置于第二侧面上靠近第四侧面的一侧,这样,由第一入光口170射入的光线可更容易地照射到第三侧面上,由第二入光口180射入的光线可更容易地照射到第四侧面。一般来说,第一入光口170与第二入光口180相对于导光板本体100的中心点呈中心对称,由第一入光口170射入的光线的光路与由第二入光口180射入的光线的光路,也相对于导光板本体100的中心点呈中心对称,使得导光板的制作更加方便。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一棱镜组110包括多个第一微棱镜,多个第一微棱镜相邻设置于第三侧面,即多个第一微棱镜并排于第三侧面上,以反射从第一入光口170入射的平行光。在垂直于从第一入光口170入射的平行光的方向上,多个第一微棱镜的总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入光口170的长度,即从第一入光口170入射的平行光均可照射至多个第一微棱镜上,从第一入光口170入射的平行光均可被多个第一微棱镜反射。类似地,第四棱镜组140也包括多个第四微棱镜,在垂直于从第二入光口180入射的平行光的方向上,多个第四微棱镜的总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入光口180的长度。
64.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平行光经三次反射并垂直于出光面出光,可对应设置各个棱镜组中的微棱镜的角度,以及导光板本体100的平行四边形底面的角度。具体地,参照图4,在导光板的横向截面中,以第一侧面与底面相交形成的直线为x轴,与x轴垂直的轴为z轴,那么第三侧面与底面相交形成的直线与z轴的夹角为α1,第一棱镜组110中的微棱镜与第三侧面的夹角为β1,第二棱镜组120中的微棱镜与第二侧面的夹角为β2,第一准直光源200在横向截面中的长度为h
cls
,导光板本体100在x轴上的长度为w,导光板本体100在z轴上的长度为l。参照图3,在导光板的竖向截面中,与x轴和z轴同时垂直的轴为y轴,第一侧面上除第一入光口170之外的区域与y轴的夹角均为α2,第三微棱镜的第一反射面131与底面的夹角为β4,第三微棱镜的第二反射面132与底面的夹角为β3,导光板本体100在y轴上的高度为h。为了实现垂直于出光面出光,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可推导出在x-z平面中的各个角度参数如下:
65.α1=tan-1
(h
cls
/w)
66.γ=tan-1
(w/l)
67.δ=tan-1
(l/w)
68.θ1=θ2=(180
°‑
γ)/2
69.θ3=θ4=(90
°‑
δ)/2
70.β1=90
°‑
α1-θ1
71.β2=90
°‑
δ-θ3
72.在y-z平面中的各个角度参数如下:
[0073][0074]
ψ=tan-1(h/l)
[0075][0076]
ω3=ω4=(90
°‑
ψ)/2
[0077][0078]
β3=β4=90
°‑
ψ-ω3
[0079]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第一棱镜组110、第二棱镜组120、第四棱镜组140、第五棱镜组150,同一棱镜组中的相邻微棱镜的间距的取值一般为[130,180]微米,例如150微米,微棱镜相对于所在侧面的高度的取值一般为[2,30]微米。
[008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扩散条160为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上的倒锥形凹槽时,凹槽在出光面上的最大宽度的取值一般为[15-50]微米,例如30微米,凹槽在出光面上的最大深度一般为[15-20]微米,相邻扩散条160之间的间距的取值一般为[15-200]微米,例如150微米。
[0081]
各个参数可示例如下:
[0082]
l=60毫米,w=84毫米,h=5毫米,α1=5
°
,α2=22.5
°
,β1=22.5
°
,β2=27.5
°
,β3=β4=43.5
°
,同一棱镜组中的相邻微棱镜的间距为150微米,相邻扩散条160之间的间距为150微米。
[0083]
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参照图8,图8为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如上各个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第一准直光源200以及第二准
直光源300。第一准直光源200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入光口170,用于朝向第一入光口170发射垂直于第一入光口170的平行光,以使平行光照射至第一棱镜组110。第二准直光源300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入光口180,用于朝向第二入光口180发射垂直于第二入光口180的平行光,以使平行光照射至第四棱镜组140。
[0084]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仅开启第一准直光源200与第二准直光源300中的任一个,实现屏幕显示的窄可见视角。可通过同时开启第一准直光源200与第二准直光源300,实现屏幕显示的宽可见视角。
[0085]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准直光源200和第二准直光源300电性连接,用于分别控制第一准直光源200和第二准直光源300的开启与关闭。
[0086]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导光板本体100的出光面设置有上述的条状扩散结构的情况下,控制器在接收到窄视角指令时,可控制第一准直光源200开启,以及控制第二准直光源300关闭,实现屏幕显示的窄可见视角,而控制器在接收到宽视角指令时,可控制第二准直光源300开启,以及控制第一准直光源200关闭,实现屏幕显示的宽可见视角。
[0087]
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参照图9,图9为的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如上各个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还包括液晶层400和盖板500,液晶层400设置于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出光侧,且与背光模组的导光板贴合,盖板500设置于液晶层400背离导光板的一侧,且与液晶层400贴合。该显示面板可以安装于各种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中。例如,电子产品可以是智能终端、笔记本电脑、摄影设备、可穿戴设备、电子秤、车载显示器以及电视机等。需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9的结构均处于同一xyz三轴坐标系中,图1至图9的结构相互对应。
[0088]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