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排风换气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12:32: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风换气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为保证良好的空气调节效果,空调房间一般为密闭空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空调房间内的含氧量等空气质量也越来越重视,空调器开始设置新风功能,新风功能一般通过单向新风机或空调新风一体机从室外引入新风实现。
3.但是仅通过单向新风机或空调新风一体机从室外引入新风,空调房间内并没有形成空气流通,若单独设置排风机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排风机不仅占用室内空间,不够简洁美观,而且还需要单独的开启和关闭,用户操作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排风换气装置,不占用室内空间且与空调内机联动控制,操作简单;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一种空调器,设置有该排风换气系统。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排风换气装置,用于与空调内机相配合,排放室内空气穿过墙体至室外,包括:管体组件,安装于墙体内,所述管体组件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室内外空气相连通;风机,安装于所述管体组件内,所述风机与所述空调内机电性连接以控制所述风机的开闭。
7.所述管体组件包括可围合成圆筒状的安装管和盖板,所述安装管和盖板可拆卸连接。
8.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管上设置有第一弹扣,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弹扣相配合以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管和盖板的卡扣孔。
9.作为优选,所述风机与安装管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
10.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管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风机电控线走线的走线槽,所述走线槽上设置有可约束所述风机走线的卡扣;所述安装管朝向室内的端面设置有用于收纳所述风机电控线的盘线槽,所述盘线槽上设置有卡扣。
11.作为优选,所述排风换气装置进一步包括可连通或阻断室内外空气的风门板,所述风门板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安装管上,并位于所述风机朝向室内的一侧。
12.作为优选,所述风门板设置有转轴,所述安装管设置有可容纳所述转轴并使所述风门板绕所述转轴旋转的卡爪。
13.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管朝向室内的一端安装有过滤网组件,所述过滤网组件包括过滤网接头,所述过滤网接头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盘线槽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定位孔配合以固定所述过滤网接头的定位柱,所述过滤网接头内安装有过滤网。
14.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管朝向室内的一端进一步安装有室内装饰接头,所述室内装饰接头与所述盘线槽对应设置,所述盘线槽上设置有第二弹扣,所述室内装饰接头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弹扣相配合以固定所述室内装饰接头的凹槽。
15.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内机,以及前述的排风换气装置,所述空调内机于所述排风换气装置电性连接。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7.1、本技术提出的排风换气装置,其通过将管体组件安装于墙体内实现室内外空气连通,并在管体组件内设置风机来驱动室内空气流通至室外,从而可与新风机配合促进室内外空气流通,提高空调房间内的空气质量,所述风机和空调内机电性连接实现联动控制,不占用室内空间而且安装、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所述排风换气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所述排风换气装置的爆炸图;
20.图3为本发明所述安装管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1.图4为本发明所述安装管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2.图5为本发明所述盖板的机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所述风门板的机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所述风机的机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发明所述室内装饰接头的机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发明所述过滤网接头的机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发明所述防雨接头的机构示意图。
28.以上各图中:1、管体组件;11、安装管;111、第一弹扣;112、第一螺钉孔;113、第二螺钉孔;114、卡爪;115、走线槽;116、盘线槽;117、第二弹扣;118、第一出线口;119、定位柱;12、盖板;121、卡扣孔;122、第一螺钉过孔;2、风机;21、第二螺钉过孔;3、风门板;31、转轴;4、过滤网组件;41、过滤网接头;411、定位孔;42、过滤网;5、室内装饰接头;51、凹槽;52、第二出线口;6、防雨接头;7、膨胀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3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参见图1至图10,本发明提出一种排风换气装置,所述排风换气装置可以与空调内机相配合联动控制开启,将室内空气穿过墙体排放至室外,从而促使室内外空气形成流通,提高空调房间内的空气质量。所述排风换气装置包括管体组件1和风机2,所述管体组件1呈圆筒状结构且安装于墙体内,并且沿墙体厚度方向贯穿墙体,所述管体组件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室内、室外侧空气连通。所述风机2安装于管体组件1内,风机2通电后风叶旋转带动所
述管体组件1的空气流通,在所述风机2的驱动下可以将室内空气通过所述管体组件1排放至室外。所述风机2的电控线与所述空调内机的电控线通过对接端子连接,从而实现空调内机和风机2的联动控制,通过风机2内机来控制所述风机2的开启和关闭,操作简单方便。
32.本技术提出的排风换气装置,其通过将管体组件1安装于墙体内实现室内外空气连通,并在管体组件1内设置风机2来驱动室内空气流通至室外,从而可与新风机配合促进室内外空气流通,提高空调房间内的空气质量,所述风机2和空调内机电性连接实现联动控制,不占用室内空间而且安装、操作简单方便。
33.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组件1横向贯穿所述墙体,所述风机2为轴流风机2。
34.参见图1至图5,所述管体组件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安装管11和盖板12,所述安装管11为管状结构,所述盖板12为圆弧形结构,所述安装管11和盖板12可围合成圆筒状从而为空气流通和风机2安装提供流道。具体地,所述安装管11上设置有第一弹扣111,所述盖板12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弹扣111相配合的卡扣孔121,所述第一弹扣111和卡扣孔121的位置对应设置。通过外力,所述第一弹扣111可深入至所述卡扣孔121内并被所述卡扣孔121所约束而固定,从而实现安装管11和盖板12的可拆卸连接。
3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扣11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弹扣111沿所述安装管11的周向设置,多个所述卡扣孔121在所述盖板12上的对应位置设置,以提高所述管体组件1和盖板12的连接稳定性。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扣111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弹扣111设置于所述安装管11轴向一端的周向面上,两个所述第一弹扣111相对于所述安装管11的轴线对称设置。
36.为进一步提高所述安装管11和盖板12的连接稳定性,所述安装管11远离所述第一弹扣11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螺钉孔112,所述盖板12相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一螺钉过孔122,从而通过螺钉将所述安装管11和盖板12固定连接。
37.参见图1-5、7,作为优选,所述风机2安装于所述安装管11内,并与所述安装管11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具体为,所述安装管11上设置有第二螺钉孔113,所述风机2上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螺钉过孔21,所述螺钉穿过所述第二螺钉过孔21进入所述第二螺钉孔113锁紧。为提高所述风机2的安装稳定性,所述第二螺钉孔113和第二螺钉过孔21均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螺钉过孔21沿所述风机2与安装管11的接触面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螺钉孔113在所述安装管11上与所述第二螺钉过孔21对应设置。
38.为了提高本技术排风换气装置的安装便利性,所述第一螺钉孔112和第二螺钉孔113为同一规格,同时所述第一螺钉过孔122和第二螺钉过孔21也为同一规格。
39.为了便于引导所述风机2的电控线走线,所述安装管11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风机2走线的走线槽115,所述走线槽115上设置有可约束所述风机2走线的卡扣,从而方便快捷地完成所述风机2走线。为了便于收纳所述风机2的电控线,所述安装管11朝向室内的端面设置有用于收纳所述风机2电控线的盘线槽116,所述盘线槽116上设置有卡扣从而约束所述电控线,提高了整体美观性。为了适应不通过的安装环境,所述盘线槽116的四周设置有多个第一出线口118,为所述风机2电控线的出现提供多种选择。
40.参见图1、2、6,作为优选,为了防止在所述风机2不工作时室外的空气通过所述安装管11倒灌进室内,以及防止室外噪音和异味进入室内,所述安装管11内安装有风门板3。
所述风门板3位于所述风机2朝向室内的一侧,所述风门板3与所述安装管11转动连接,从而通过所述风门板3的转动实现所述安装管11的连通或封闭。具体地,所述风门板3上设置有转轴31,所述安装管11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卡爪114,所述转轴31安装至所述卡爪114内并可在所述卡爪114内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风门板3转动,实现所述安装内空气流道的开启和关闭,即实现室内外侧空气流通的导通和阻断。
41.参见图1、2、9,为了进一步降低室外侧的噪音,以及防止在排风换气过程中,室内侧较大的漂浮物进入所述安装管11内的空气流道,并进一步破坏所述风机2的电机或风叶,所述排风换气装置进一步包括过滤网组件4,所述过滤网组件4安装于安装管11朝向室内的一侧端面。所述过滤网组件4包括过滤网接头41和过滤网42,所述过滤网42嵌入至所述过滤网接头41内。所述过滤网接头41安装于所述盘线槽116位置处,可以遮挡住所述盘线槽116内的走线,进一步提高本技术所述排风换气装置的美观性。具体地,所述过滤网接头41设置有定位孔411,所述安装管11的有盘线槽116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定位孔411配合以固定所述过滤网接头41的定位柱119。所述定位孔411和定位柱119均对应设置为两个,以提高所述过滤网组件4的安装稳定性。
42.为进一步提高所述过滤网组件4和安装管11与墙体之间的安装稳定性,所述安装管11设置有盘线槽116端面(即朝向室内侧的端面)和所述过滤网接头41上,均对应设置有椭圆形孔,所述过滤网组件4和安装管11通过定位孔411和定位柱119安装在一起后,使用长螺钉通过所述椭圆形孔钉入墙体内,以使所述过滤网组件4和安装管11固定安装至墙体上。
43.参见图1、2、8,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排风换气装置的美观性,所述安装管11朝向所述室内的端面进一步设置有可遮挡所述盘线槽116和第一出线口118的室内装饰接头5。所述盘线槽116的四周设置有第二弹扣117,所述室内装饰接头5上与所述第二弹扣117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凹槽51,所述第二弹扣117与所述凹槽51配合组装,通过按压所述室内装饰接头5使所述第二弹扣117进入所述凹槽51内,进而使所述室内装饰接头5装配到所述安装管11的盘线槽116上,安装方便快捷,节省了安装螺钉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4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扣117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弹扣117沿所述安装管11朝向室内侧端面圆周间隔设置,所述凹槽51设置为多个,并与所述第二弹扣117对应设置。所述室内装饰接头5的圆周面上进一步设置有可用于引导所述风机2电控线和/或空调内机电控线的第二出线口52,所述第二出线口52设置为多个,以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
45.参见图1、2、10,所述排风换气装置进一步包括防雨接头6,所述防雨接头6通过膨胀螺钉7安装于所述墙体室外侧,并与所述安装管11朝向室外侧的一端对应设置,以防止雨水进入所述安装管11。
4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述排风换气装置的结构,下面对所述排风换气装置的安装过程进行描述:
47.对齐所述风机2上的第二螺钉过孔21和所述安装管11上的第二螺钉孔113,安装螺钉,将所述风机2安装至所述安装管11上,并将所述风机2的电控线穿设于所述走线槽115内走线,所述风机2安装完成;
48.按压所述风门板3上的转轴31进入所述安装管11上的卡爪114内,以使所述风门板3与所述安装管11可转动连接,所述风门板3安装完成;
49.盖上盖板12,并使所述盖板12上的卡扣孔121对准所述安装管11上的第一弹扣111,按压所述盖板12以使所述第一弹扣111深入至所述卡扣孔121中,然后将螺钉依次穿过所述盖板12上的第一螺钉过孔122和所述安装管11上的第一螺钉孔112锁紧,所述盖板12安装完成;
50.将安装好的管体组件1安装到墙体预先设置好的墙孔中,将设置有盘线槽116的一端朝向室内侧设置,并使所述盘线槽116的背面贴合到室内墙体表面,将所述风机2和空调内机的电控线通过对接端子连接,选择合适的第一出线口118出线;
51.对齐所述过滤网接头41的定位孔411和所述安装管11的定位柱119,按压所述过滤网接头41以使所述定位柱119深入至所述定位孔411内,将长螺钉穿过所述安装管11和过滤网接头41上的椭圆形孔,并将长螺钉钉入至墙体内,以使所述管体组件1和过滤网组件4固定安装至墙体上;
52.对准所述安装管11的第二弹扣117和所述室内装饰接头5的凹槽51,并将所述第一出线口118内的电控线引导至所述室内装饰接头5对应的第二出线口52内,按压所述室内装饰接头5,使所述第二弹扣117进入所述凹槽51内,所述室内装饰接头5安装完成;
53.将防雨接头6放置于所述安装管11朝向室外侧一端的对应位置处,使用膨胀螺钉7将所述防雨接头6固定安装至墙体室外侧,至此所述排风换气装置安装完成。
54.所述排风换气装置的拆卸步骤与安装步骤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55.本技术进一步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内机,和前述的排风换气装置,所述空调内机与所述排风换气装置电性连接,提高了空调房间内空气的流通性,并且不占用室内空间,安装方便;通过所述空调内机同步控制所述排风换气装置的开启,控制简单方便。
56.以上描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发明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