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烹饪加热控制方法、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及烹饪设备与流程

2022-09-01 08:20: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家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烹饪加热控制方法、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及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微蒸烤的产品逐渐普及,用户为了更精准的控温,选择购买一些带有探针类的产品,有线温度探针和无线温度探针逐渐广泛应用,也对整体的烹饪质量有了大幅的提高。温度探针能反映食物内部的真实温度,保证食物的成熟度。
3.现有的基于探针的烹饪模式是当探针温度到达设定的温度值后,烤箱停止工作,这种烹饪模式需要用户在烤箱附近。烤箱程序停止,用户知道烤箱停止工作,并立即出现将食物取出,用户的行动由此受到了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烹饪加热控制方法、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及烹饪设备,能够降低能耗,并解放用户行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烹饪加热控制方法,用于加热烹饪腔室,从而将食物加热至目标温度,烹饪加热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初始食物温度,并开始加热;获取食物加热至第一预设温度所用的第一时间,并获取此时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当食物达到第二预设温度时,获取此时烹饪腔室的第二温度,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在第二预设温度之后,食物每上升一个设定温度差达到当前预设温度时,获取此时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及升温设定温度差所需的第二时间;根据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及第一时间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传热时间;根据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当前预设温度及目标温度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余温升温时间;分析余温升温时间与传热时间,响应于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关闭加热。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烹饪设备包括烹饪腔室及用于向烹饪腔室内供热的加热体,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检测器以及第二检测器;控制器连接至加热体;第一检测器,用于检测烹饪腔室的温度,第一检测器连接至控制器;第二检测器用于检测食物的温度,第二检测器连接至控制器;其中,在第二检测器检测食物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及当前预设温度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检测器检测与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及当前预设温度对应的烹饪腔内的第一温度、第二温度及当前温度;根据第一检测器和第二检测器的数据计算在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响应于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控制器控制加热体关闭加热。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烹饪设备,烹饪设备包括加热体及烹饪腔室及上述控制装置。
8.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的烹饪加热控制方法,通过获取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及第一时间,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传热时间;以及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当前预设温度及目标温度,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余温升温时间,在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时,关闭加热,从而利用烹饪腔室的余温对食物继续加热,能够降低烹饪设备的能耗;进一步地,食物加热至目标温度时,不需要用户及时取出,保证食物目标温度精准控制的同时,还能够解放用户的行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0.图1是本技术烹饪加热控制方法对食物加热的食物温升曲线示意图;
11.图2是本技术烹饪加热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12.图3是本技术烹饪加热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13.图4是本技术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5是本技术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6是本技术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7是本技术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8是本技术烹饪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说明:10(20、30、40)、控制装置;110、控制器;120、第一检测器;130、第二检测器;240、计时器;350、示警器;360、显示器;470、位置感测器;80、烹饪设备;810、加热体;820、烹饪腔室;830、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根据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
征。
22.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烹饪加热控制方法对食物加热的食物温升曲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食物的温升曲线过程主要分为传热过程、升温过程和余温加热过程。传热过程是烹饪腔室对食物进行热传导,但是食物的初始食物温度还没有上升的过程。升温过程是指烹饪腔室温度逐渐升高,食物温度由外部传到内部,温度逐渐上升的过程。余温加热过程是指加热体关闭,烹饪腔室余温对食物进行热传导,并将食物加热至目标温度的过程。
23.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烹饪加热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其中,本技术的烹饪加热控制方法可以用于加热烹饪腔室,从而将食物加热至目标温度。目标温度是指将食物加热至想要的温度。如图2所示,烹饪加热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4.步骤s100:获取初始食物温度,并开始加热。
25.现有的电热烹饪设备中,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烹饪的精准度,基本配备了探温针、测温装置等,可以用于测量食物温度、锅具温度、烹饪腔室温度或者面板温度等。
26.对食物进行加热前,先获取食物的初始温度,即初始食物温度。其中,为了获取食物相对准确的温度,可以利用测温针等测温工具,对食物的中心温度进行测量,获取初始食物温度;或者根据食物特点,取食物具有代表性的部位的温度,作为食物的初始温度,并以该部位的温度作为目标温度。例如,牛排可以取牛排中心的温度,对于烤鸡,则可以选取鸡腿部位的温度。在获取到初始食物温度后,开始加热烹饪腔室,从而对食物进行加热。
27.步骤s200:获取将食物加热至第一预设温度时所用的第一时间,并获取此时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
28.对食物进行加热,就是烹饪腔室温度逐渐升高,并将烹饪腔室的温度传递给食物,令食物的温度由外传到内部,温度逐渐上升的过程。则食物加热一段时间后,食物的温度以及烹饪腔室的温度都会上升。其中,获取食物以及烹饪腔室的温度时,可以实时获取测温装置检测到的食物温度,或者间隔固定时间段,获取食物或者烹饪腔室的温度。
29.其中,为了确保食物由传热过程已经进入了升温过程,即表明食物的温度已经由外部传到内部。食物的第一预设温度可以是与食物初始温度相较,上升了3℃、4℃或者5℃等的温度差。例如,食物的初始温度是26
°
时,则食物的第一预设温度可以是29℃、30℃等;或者食物的初始温度是3℃时,食物的第一预设温度可以是6℃、8℃、10℃等。
30.食物被加热到第一预设温度时,获取食物由初始食物温度加热至第一预设温度时的加热时间,记为第一时间;同时获取此时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记为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
31.步骤s300:当食物达到第二预设温度时,获取此时烹饪腔室的第二温度,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
32.在获取到食物的第一预设温度后,继续对食物加热,则食物的温度继续升高,但是食物的温度还没达到目标温度,即食物达到第二预设温度是,获取烹饪腔室的第二温度。其中,食物的第二预设温度要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其中,烹饪腔室的第二温度有可能与第一温度相同,或者高于第一温度。
33.步骤s400:在第二预设温度之后,食物每上升一个设定温度差达到当前预设温度时,获取此时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及升温设定温度差所需的第二时间。
34.当食物的温度到达第二预设温度之后,烹饪腔室对食物的持续加热,令食物的温
度继续升高。当食物温度上升了1℃、1.5℃、1.7℃或者1.9℃之后,即食物的当前温度,相较第二预设温度,上升了1℃、1.5℃1.7℃或者1.9℃,这时可以认为食物上升一个设定温度差达到当前预设温度。
35.则在食物温度到达第二预设温度之后,食物每上升一个设定温度差达到当前预设温度时,获取此时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以及食物升温至设定温度差时,所需的加热时间,记为第二时间。
36.步骤s500:根据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及第一时间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传热时间;根据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当前预设温度及目标温度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余温升温时间。
37.传热时间是指:食物由初始食物温度加热至当前预设温度时,第二预设温度之后,每上升一个设定温度差到达当前预设温度时,以食物当前预设温度为起点,停止对烹饪腔室的加热的情况下,烹饪腔室利用余温继续对食物进行加热,食物由当前预设温度到达目标温度时所需要的加热时间。可以基于获取到的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以及食物加热至第一预设温度时的第一时间,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传热时间。
38.可选地,计算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传热时间,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39.步骤s510:根据公式(1)计算在当前预设温度下的传热时间。
40.tc=tm1*(t2-t0)/(t1-t0)(1)
41.其中,tc为传热时间、t2为烹饪腔室的第二温度、t1为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t0为初始食物温度、tm1为第一时间。
42.余温升温时间是指:食物加热到第二预设温度之后,食物每上升一个预设温度差的当前预设温度,在烹饪腔室加热的情况下,烹饪腔室对食物继续加热时,食物由当前预设温度升温到目标温度时,需要加热的时间。其中,食物的目标温度可以对应于,食物熟度刚刚好的温度,还可以是用户需要的食物的温度。则食物的目标温度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定;或者选择设定好的对应食物的目标温度。则基于获取到的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以及食物当前预设温度及目标温度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余温升温时间。
43.在进行余温升温时间计算之前,还需要知道关于食物的温升梯度。其中,温度梯度(temperaturegradient)是自然界中气温、水温或土壤温度随陆地高度或水域及土壤深度变化而出现的阶梯式递增或递减的现象。是描述温度在特定的区域环境内最迅速的变化方向,以及是何种速率的物理量。温度梯度是一维的数量,单位是摄氏(华氏)度/每单位长度(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梯度是一个矢量,通常把温度增加的方向作为正方向。食物的温升梯度同理可以运用相关理论。
44.具体地,食物的温升梯度可以根据设定温度差及第二时间计算在当前预设温度下的温升梯度;其中,温升梯度等于第二时间与预设温度差之比。即食物的温升梯度,可以通过获取食物由第二预设温度,上升到预设温度差时的第二时间,进行第二时间与预设温度差比值处理,则第二时间与预设温度差比值即为食物的温升梯度。
45.可选地,在获取到食物的温升梯度之后,要知道烹饪腔室的温度对食物的传热速度,烹饪腔室对食物热传导的升温速度。则食物的余温升温时间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46.步骤s520:根据公式(2)计算在当前预设温度下的当前升温速度。
47.v=k*(t3-t0)/(t2-t0)(2)
48.其中,v为当前升温速度、k为温度梯度、t3为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t0为初始食物温度、t2为烹饪腔室的第二温度。
49.最后结合当前升温速度、当前预设温度及目标温度,并根据系数调整计算得出余温升温时间。
50.具体地,结合当前升温速度、当前预设温度及目标温度,并根据系数调整计算得出余温升温时间,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51.步骤s521:根据加热升温模型及其加热曲线拟合,计算得到余热加热常数。
52.余热加热常数是指余温加热的能力。其中,加热能力可以利用热量覆盖的范围作为其评价的标准。例如,在有限空间内,热量覆盖整个有限空间,可以认为加热能力的系数为1,而余热的加热常数可以为0.5、0.6、0.7等。其中,余热加热常数的具体值还与热量覆盖空间、时间等有关,则余热加热常数可以通过加热升温模型及其加热曲线拟合,计算得到余热加热的具体值。
53.步骤s522:根据公式(3)计算得到余温升温时间。
54.tm2=v*(tm-t3)/(1 kp)(3)
55.其中,tm2为余温升温时间、tm为目标温度、t3为当前预设温度、kp为余热加热常数。
56.其中,步骤s510以及步骤s520不分执行顺序。
57.步骤s600:分析余温升温时间与传热时间,响应于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关闭加热。
58.通过获取到的余温升温时间与传热时间,可以将两个时间进行对比分析,若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即表明当前的烹饪腔室的温度,在停止加热后,能够利用烹饪腔室的余温对食物继续加热,并由当前的食物温度加热到食物的目标温度。则烹饪设备可以响应于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关闭加热。
59.其中,响应于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关闭加热之后,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60.步骤s610:利用余热加热至预设时长,并进行倒计时。
61.加热体停止加热后,烹饪腔室利用余热对食物进行继续加热。其中,由于烹饪腔室的传热时间大于食物的余温升温时间,因此,可是设置预设时长,并进行倒计时告知用户,令用户及时了解到食物具体完成的时间,从而解放用户的行动,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62.可选地,预设时长在1.5倍传热时间至2.1倍传热时间之间。其中,预设时长设置在1.5传热时间至2.1倍传热时间之间,例如1.5倍、1.6倍、1.7倍、1.9倍、2.1倍,保证食物完全加热至目标温度。
63.可选地,预设时长等于2倍传热时间。
64.当食物的当前温度上升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大于烹饪腔室当前温度的余温对食物加热至目标温度时的时间,即升温余温升温时间大于传热时间时,可以响应于余温升温时间大于传热时间,持续加热。且在食物每上升一个设定温度差达到另外一个当前预设温度时,实时获取此时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计算传热时间及余温升温时间,并分析余温升温
时间与传热时间直至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
65.当食物的当前温度上升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大于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在停止加热后,烹饪腔室的余温对食物继续加热的时间时。即余温升温时间大于传热时间,意味着当前烹饪腔室的余温,无法将食物由当前的温度加热到食物的目标温度,则需要对烹饪腔室持续加热。并且在食物每上升一个设定温度差达到另外一个当前预设温度时,实时获取此时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计算传热时间及余温升温时间,并分析余温升温时间与传热时间,直至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
66.本技术的烹饪加热控制方法,通过获取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及第一时间,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传热时间;以及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当前预设温度及目标温度,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余温升温时间,在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时,关闭加热,从而利用烹饪腔室的余温对食物继续加热,能够降低烹饪设备的能耗;进一步地,食物加热至目标温度时,不需要用户及时取出,保证食物目标温度精准控制的同时,还能够解放用户的行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67.一实施例中,参阅图3,图3是本技术烹饪加热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首先设置食物的目标温度为80℃;初始食物温度为34.5℃;设定温度差为1℃;将初始参数检测或者设置完毕后,加热体开始加热。食物温度上升3℃后,即37.5℃时,食物加热到37.5℃所用的第一时间,以及此时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再获取食物上升了17℃时,此时烹饪腔室的第二温度。食物继续上升1℃,即食物温度为38.5℃时,获取烹饪腔室由第二温度上升到当前温度的第二时间,基于第二温度以及设定温度差计算温升梯度。基于获取到的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及第一时间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传热时间。基于获取到的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当前预设温度及目标温度,分别计算出食物的当前升温速度以及余热加热常数。最后基于当前升温速度以及余热加热常数计算余温升温时间。当余温升温时间《=传热时间时,关闭加热体,烹饪腔室对食物惊喜加热并开始倒计时;余温升温时间》传热时间时,在食物上升一个预设温度差时,更新温升梯度,以及重新计算传热时间以及余温升温时间,直到余温升温时间《=传热时间为止。
68.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其中,烹饪设备包括烹饪腔室及用于向烹饪腔室内供热的加热体。参阅图4,图4是本技术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控制装置10包括控制器110、第一检测器120以及第二检测器130;控制器110连接至加热体(图为标注);第一检测器120,用于检测烹饪腔室(图未标注)的温度,第一检测器120连接至控制器110;第二检测器130用于检测食物的温度,第二检测器130连接至控制器110;其中,在第二检测器130检测食物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及当前预设温度时,控制器110控制第一检测器120检测与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及当前预设温度对应的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第二温度及当前温度;根据第一检测器120和第二检测器130的数据计算在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响应于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控制器110控制加热体关闭加热。
69.控制装置10包括控制器110、第一检测器120以及第二检测器130,且控制器110分别与加热体、第一检测器120以及第二检测器130连接。其中,第一检测器120可以用于检测
烹饪腔室的温度;第二检测器130主要用于检测食物的温度,也可以用于检测烹饪腔室的温度。其中,控制器110控制烹饪设备工作时,控制器110控制加热体对烹饪腔室进行加热,从而对食物进行加热时,可以控制第二检测器130检测食物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及当前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一检测器120检测与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及当前预设温度对应的烹饪腔内的第一温度、第二温度及当前温度。并基于第一检测器120和第二检测器130的数据计算在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并将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响应于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控制器110控制加热体关闭加热。
70.控制装置10通过利用控制器110控制第二检测器130分别检测食物的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及当前预设温度;控制第一检测器120检测烹饪腔室在食物温度为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及当前预设温度时对应的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第二温度及当前温度。并基于第一检测器120和第二检测器130的检测到的数据,计算在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并将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响应于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控制器110控制加热体关闭加热,从而充分利用烹饪腔腔室的余温对食物继续加热,能够降低烹饪设备的能耗;进一步地,食物加热至目标温度时,不需要用户及时取出,保证食物目标温度精准控制的同时,还能够解放用户的行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71.可选地,控制器110对第一检测器120和第二检测器130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分析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或者控制装置10还包括与控制器110连接的服务器(图未标注),服务器对第一检测器120和第二检测器130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分析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
72.控制器110控制第一检测器120和第二检测器130分别检测烹饪腔室以及食物的温度,基于获取到的温度数据分别对余温升温时间以及传热时间进行计算,并分析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其中,控制装置10还可以包括与控制器110连接的服务器,控制器110控制第一检测器120和第二检测器130分别检测烹饪腔室以及食物的温度;服务器则对获取到的第一检测器120和第二检测器130的数据,进行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的计算,并分析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
73.可选地,参阅图5,图5是本技术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20包括计时器240,计时器240连接控制器110;控制器110在控制加热体关闭加热后,控制计时器240开始倒计时预设时长。
74.控制装置20可以包括计时器240。其中,控制器110与计时器240连接,控制器110可以控制计时器240记录加热体的工作时间,或者用于控制器110设定加热体的加热时间等。并且,计时器240可以拥有独立的供电电源,在烹饪设备非正常断电后,可以继续计时或者倒计时,在烹饪设备通电后,控制器110可以读取计时器240的当前计时,从而精准把控时间。
75.当烹饪腔室的余温能够将食物加热至目标温度时,则控制器110控制加热体停止加热,并在加热体关闭加热后,控制计时器240进行倒计时预设时长。其中,倒计时预设时长可以是余温升温时长。
76.控制装置20通过设置计时器240,可以用于倒计加热时长,从而能够精确地把控时
间。
77.可选地,参阅图6,图6是本技术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30包括示警器350或显示器360,示警器350或显示器360连接控制器110,控制器110控制示警器350或显示器360对计时器240的计时进行播报示警或显示。
78.控制装置30还可以包括示警器350或显示屏,控制器110分别与示警器350或显示器360连接。其中,控制器110可以控制示警器350或显示屏对计时器240的计时进行播报示警或显示提醒。在计时器240进入倒计时或者倒计时结束时,示警器350可以发出警报提醒用户;或者显示器360可以发出语音播报以及显示播报,语音播报可以用来提醒用户倒计时即将结束,或者食物开始进入烹饪腔室余温加热倒计时等。
79.一实施例中,示警器350还可以在用户使用烹饪设备加热食物,并且烹饪腔室温度较高,有可能对进入其中的手部造成伤害时。用户想要取出正在进行加热的食物。控制器110可以在检测到烹饪腔室温度较高,以及烹饪腔室被打开时,通过示警器350或显示屏发出警报,提醒用户烹饪腔室温度过高。其中,示警器350可以具备语音功能,能够对用户进行烹饪腔室温度过高或者食物未达到目标温度的播报。
80.另一实施例中,加热体对食物完成目标温度加热,并在示警器350或者显示器360发出完成的警报之后,用户想要立即将食物取出。控制器110在检测到用于检测食物温度的探针温度较高,以及用户未佩戴隔热手套时,示警器350发出警报声,并且显示器360提醒用户佩戴手套。用户收到提醒信息,则可以佩戴隔热手套;或者因为在身边没有护具时,等待2分钟后,显示器360的语音提示:“探针温度安全,可拔出”,用户将探针拔下来,再将食物取出。
81.控制装置30通过设置示警器350或者显示器360,将食物状态或者烹饪腔室的状态更清楚地告知用户,令用户更清楚地掌握食物的动态,从而能够令用户放心离开烹饪设备的周围,解放用户行动,提高用户体验;进一步地,还能够为用户的安全提供一层保障。
82.可选地,参阅图7,图7是本技术烹饪设备的控制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40还包括位置感测器470,位置感测器470连接控制器110,位置感测器470用于感测第一检测器120和/或第二检测器130位置,控制器110根据感测器的反馈控制第一检测器120和/或第二检测器130检测预设位置的参数。
83.控制装置40还包括位置感测器470,其中,控制器110与位置感测器470连接。位置感测器470可以用于感测第一检测器120和/或第二检测器130的位置,则控制器110可以根据位置感测器470的反馈,控制第一检测器120和/或第二检测器130检测预设位置的参数。例如,烹饪腔室中设置有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加热体,位置感测器470可以通过感测第一检测器120和/或第二检测器130的位置,精确感知烹饪腔室的具体位置的温度。
84.控制装置40通过设置位置感测器470,用于感测第一检测器120和/或第二检测器130的位置,控制器110可以根据位置感测器470的反馈,控制第一检测器120和/或第二检测器130检测预设位置的参数,精确掌控食物或者烹饪腔室的温度,设置较为具体的参数,提高食物加热的完成度。
85.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烹饪设备,参阅图8,图8是本技术烹饪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烹饪设备80包括加热体810、烹饪腔室820以及控制装置830。其中,控制装置830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控制装置。其中,烹饪设备80可以是烤箱或者电烤炉
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86.本技术的烹饪加热控制方法,通过获取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及第一时间,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传热时间;以及烹饪腔室的当前温度和第二温度、初始食物温度、当前预设温度及目标温度,计算得出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余温升温时间,在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时,关闭加热,从而利用烹饪腔室的余温对食物继续加热,能够降低烹饪设备的能耗;进一步地,食物加热至目标温度时,不需要用户及时取出,保证食物目标温度精准控制的同时,还能够解放用户的行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87.其中,控制装置10通过利用控制器110控制第二检测器130分别检测食物的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及当前预设温度;控制第一检测器120检测烹饪腔室在食物温度为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及当前预设温度时对应的烹饪腔室的第一温度、第二温度及当前温度。并基于第一检测器120和第二检测器130的检测到的数据,计算在食物处于当前预设温度时的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并将余温升温时间和传热时间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响应于余温升温时间小于或等于传热时间,控制器110控制加热体关闭加热,从而充分利用烹饪腔腔室的余温对食物继续加热,能够降低烹饪设备的能耗;进一步地,食物加热至目标温度时,不需要用户及时取出,保证食物目标温度精准控制的同时,还能够解放用户的行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88.其中,控制装置20通过设置计时器240,可以用于倒计加热时长,从而能够精确地把控时间。
89.其中,控制装置30通过设置示警器350或者显示器360,将食物状态或者烹饪腔室的状态更清楚地告知用户,令用户更清楚地掌握食物的动态,从而能够令用户放心离开烹饪设备的周围,解放用户行动,提高用户体验;进一步地,还能够为用户的安全提供一层保障。
90.其中,控制装置40通过设置位置感测器470,用于感测第一检测器120和/或第二检测器130的位置,控制器110可以根据位置感测器470的反馈,控制第一检测器120和/或第二检测器130检测预设位置的参数,精确掌控食物或者烹饪腔室的温度,设置较为具体的参数,提高食物加热的完成度。
9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9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3.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可以通过
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94.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95.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9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