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烹调器具以及烹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31 04:44: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烹调容器和烹调用盖的烹调器具、具备该烹调器具的烹调装置。


背景技术:

2.作为具备烹调用盖的双面加热板(双面电炉),公开了在烹调时以覆盖一侧的烹调板(烹调电炉)的开口的方式载置烹调用盖,在烹调后能够在一侧的烹调板的内侧开口部与另一侧的烹调板的内侧开口部之间容纳烹调用盖的双面加热板(例如专利文献1)。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155741号公报
6.上述双面加热板存在将烹调用盖容纳在一对烹调板之间时的厚度大的问题。另外,在不具备一对烹调板的单面加热板、具备烹调容器和烹调用盖的烹调器具、具备烹调器具的烹调装置、烹调用盖等中,加热板的厚度也优选为较薄。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改变烹调容器的容量而能够变薄的烹调器具等。本发明所涉及的烹调器具是在具备用于烹调被烹调物的烹调容器和覆盖上述烹调容器的烹调用盖的烹调器具中,上述烹调用盖具备盖主体和把手,上述把手构成为能够折叠。
8.本发明所涉及的烹调装置是在具备由烹调容器和烹调用盖构成的烹调装置中,上述烹调器具具备用于烹调被烹调物的烹调容器和覆盖上述烹调容器的烹调用盖,上述烹调用盖具备盖主体和把手,上述把手构成为能够折叠。
9.发明效果
10.根据上述结构,烹调用盖的把手能够折叠,因此能够使折叠时的烹调用盖变薄。
附图说明
11.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纳状态的加热板的立体图,图1中的(a)是从上方观察的图,图1中的(b)是从下方观察的图。
12.图2是容纳状态的加热板的截面图。
13.图3是从上方观察展开状态的加热板的立体图,图3中的(a)是用烹调用盖盖住烹调板的状态,图3中的(b)是容纳烹调用盖的状态。
14.图4是从上方观察展开状态的加热板的立体图,是为了了解烹调部的内部而使烹调板、烹调用盖向上方移动的状态。
15.图5是第二烹调部的截面图,图5中的(a)是用与框体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面切断用烹调用盖盖住烹调板的状态的图,图5中的(b)是用与框体的短边方向正交的面切断容纳烹调用盖的状态的图。
16.图6中的(a)是从下方观察重叠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状态的端部的立体图,图6中的(b)是从上方观察未配置烹调板的状态的烹调部的端部的立体图。
17.图7中的(a)是把手处于折叠状态的烹调用盖的立体图,图7中的(b)是使用状态的截面图,图7中的(c)是折叠状态的截面图。
18.图8中的(a)是将烹调用盖载置于第一板上的状态的截面放大立体图,(b)是容纳烹调用盖的状态的截面放大立体图。
19.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纳状态的加热板的立体图,图9中的(a)是从上方观察的图,图9中的(b)是从下方观察的图。
20.图10中的(a)是表示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10中的(b)是表示在展开状态下取下(卸下)烹调用盖和第二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21.图11是从上方的一侧观察展开状态的加热板的立体图,是为了解烹调部的内部而取下第一板和第二板,使第一板和第二板反转(翻转)的状态。
22.图12是从上方的另一侧观察展开状态的加热板的立体图,是为了解烹调部的内部而取下第一板和第二板,而使第一板和第二板反转的状态。
23.图13中的(a)是加热器周边部的放大立体图,图13中的(b)是从上方观察加热器周边部的放大图。
24.图14中的(a)是第一安全单元的截面放大图,图14中的(b)是表示第一板的卡合部与框体的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截面放大立体图,图14中的(c)是表示第一保持机构的卡合部与第一板卡合的状态的截面放大立体图。
25.符号说明
26.x
ꢀꢀꢀꢀꢀꢀꢀꢀꢀꢀꢀꢀꢀꢀꢀ
加热板
27.a
ꢀꢀꢀꢀꢀꢀꢀꢀꢀꢀꢀꢀꢀꢀꢀ
第一烹调部
28.b
ꢀꢀꢀꢀꢀꢀꢀꢀꢀꢀꢀꢀꢀꢀꢀ
第二烹调部
[0029]1ꢀꢀꢀꢀꢀꢀꢀꢀꢀꢀꢀꢀꢀꢀꢀ
加热器
[0030]3ꢀꢀꢀꢀꢀꢀꢀꢀꢀꢀꢀꢀꢀꢀꢀ
框体
[0031]4ꢀꢀꢀꢀꢀꢀꢀꢀꢀꢀꢀꢀꢀꢀꢀ
温度调整单元
[0032]6ꢀꢀꢀꢀꢀꢀꢀꢀꢀꢀꢀꢀꢀꢀꢀ
安全单元
[0033]7ꢀꢀꢀꢀꢀꢀꢀꢀꢀꢀꢀꢀꢀꢀꢀ
烹调板
[0034]8ꢀꢀꢀꢀꢀꢀꢀꢀꢀꢀꢀꢀꢀꢀꢀ
烹调用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概要》
[0036]
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烹调器具是在具备用于烹调被烹调物的烹调容器和覆盖上述烹调容器的烹调用盖的烹调器具中,上述烹调用盖具备盖主体和把手,上述把手构成为能够折叠。由此,能够通过折叠把手而变薄。
[0037]
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烹调器具是在第一烹调器具中,上述把手在俯视时呈环状,在其顶面具有连接上述环状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槽部分。由此,能够防止把手吸附于其它的板状部件(例如,烹调板、平底锅等)。
[0038]
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第三烹调器具是在第一或第二烹调器具中,上述把
手设置于上述盖主体的凹入部分。由此烹调用盖的高度能够变低。
[0039]
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第四烹调器具是在第一烹调器具中,上述盖主体具有碟状的盖部和设置在上述盖部的开口侧端上的凸缘部,上述烹调容器具有碟状的板部和从上述板部的开口侧端在与上述板部的平坦部分平行的方向上向外侧伸出的周缘部,上述凸缘部具有在使上述把手成为与上述板部相反一侧的状态下将上述烹调用盖载置在上述烹调容器上时向上述周缘部的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分。由此,能够限制烹调用盖在与板部的平坦部分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动。
[0040]
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第五烹调器具是在第一烹调器具中,在上述把手位于上述烹调容器侧的状态下将上述烹调用盖载置于上述烹调容器时,上述烹调用盖在上述盖主体与上述烹调容器分离的状态下通过上述把手支撑。由此,能够容易地取出烹调用盖。
[0041]
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烹调装置是在具备由烹调容器和烹调用盖构成的烹调器具的烹调装置中,上述烹调器具是上述第一烹调器具。由此,通过折叠把手,能够使装置整体在折叠方向上变薄。
[0042]
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第二烹调装置是在第一烹调装置中,具备加热上述烹调容器的加热器和检测上述烹调容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上述加热器为一部分缺失的环状,上述温度传感器配置在上述一部分缺失的环状的中央位置。由此,温度传感器容易检测高温状态,能够实现温度传感器的快速响应性。
[0043]
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第三烹调装置是在第二烹调装置中,上述温度传感器可远近地支撑在上述烹调容器上,并且被向上述烹调容器侧施力。由此,能够使温度传感器可靠地与烹调容器接触,得到可靠性高的检测结果。
[0044]
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第四烹调装置是在第二或第三烹调装置中,上述烹调容器沿着上述加热器的延伸方向隔开间隔地具有向上述加热器侧延伸的多个肋。由此,能够抑制加热器的加热不均。
[0045]
《第一实施方式》
[0046]
在此,对具备由作为烹调容器的一例的烹调板和烹调用盖构成的烹调器具,作为烹调装置的一例的加热板进行说明。
[0047]
1.整体
[0048]
使用图1以及图2进行说明。
[0049]
加热板x具有:第一烹调部a、第二烹调部b、两个以上的烹调板7、和烹调用盖8,第一烹调部a和第二烹调部b能够重合,并且在第一烹调部a和第二烹调部b之间能够容纳烹调板7和烹调用盖8。
[0050]
这里的第一烹调部a和第二烹调部b,以使用状态为基准的俯视下为矩形形状、方形形状、与它们相似的形状,如图3中的(a)所示,在展开而邻接的状态下使用。在图3中,在第一烹调部a中配置有第一板71和第二板73(参照图4),在第二烹调部b上载置有第一板72(参照图4)和烹调用盖8。
[0051]
第一烹调部a和第二烹调部b在邻接的一边通过铰链部34能够折叠地结合,如图1所示,构成为能够折叠。将图1的状态作为容纳状态,将图3的状态作为展开状态或使用状态。
[0052]
在折叠时,如图3中的(b)所示,把手81将位于第一烹调部a以及第二烹调部的一侧
(这里是第二烹调部b)的内侧的烹调用盖8,即,将翻过来的烹调用盖8载置于第一烹调部a以及第二烹调部b的一侧(这里是第二烹调部b),使第一烹调部a以及第二烹调部b的另一侧(这里是第一烹调部)绕铰链部34转动。
[0053]
以下,对各部进行说明。
[0054]
2.烹调部
[0055]
第一烹调部a和第二烹调部b的形状等稍有不同,但具备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在说明共同部分时,将第一烹调部a以及第二烹调部b简称为“第一、第二烹调部”,分别对第一烹调部a侧的结构标注“a”,对第二烹调部b侧的结构标注“b”来进行说明。例如,将第一烹调部a的框体的符号设为“3a”,将第二烹调部b的框体的符号设为“3b”,在不需要对它们进行区别的情况下,设为框体3a、3b。
[0056]
另外,在第一烹调部a和第二烹调部b的一方的结构未出现在图中的情况下,也标注“a”、“b”。即,在附图标记上附加了“a”、“b”的情况下,即使在附图中未出现的情况下,也具有该结构。
[0057]
如图4所示,第一、第二烹调部a、b在框体3a、3b上具备:用于加热烹调板7的加热器1a、1b;用于各加热器1a、1b的打开/关闭(on/off)、温度设定的操作杆2a、2b;和按照操作杆2a、2b的操作进行加热器1a、1b的打开/关闭(on/off)、温度调整的温度调整单元4a、4b(参照图5中的(b))。
[0058]
第一、第二烹调部a、b除了上述结构以外,例如也可以具备保持(支撑)烹调板7的第一保持(支撑)机构51a、51b;保持容纳状态的第二保持机构52a、52b;防止加热器1a、1b的过度的温度上升的安全单元6a、6b,在此,具备这些全部。
[0059]
(a)框体
[0060]
如图4所示,框体3a、3b具有在容纳状态下从相对的面凹入的凹部30a、30b。框体3a、3b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形状为方形形状、矩形形状、与它们相似的形状(在此为方形形状),凹部30a、30b的俯视形状也为方形形状、矩形形状、与它们相似的形状(在此为在与铰链部34平行的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在图4中,为了与底部分31a、31b的引出线相区别,凹部30a、30b的引出线的前端用箭头表示。
[0061]
在框体3a、3b的凹部30a、30b的底部分31a、31b配置有加热器1a、1b,在加热器1a、1b的中央位置设置有第一安全单元61a、61b。
[0062]
如图3所示,框体3a、3b的凹部30a、30b的开口周边部在矩形形状的凹部30a、30b的一方的长边侧设有铰链部分35a、35b,在凹部30a、30b的一方的短边侧设有操作杆2a、2b,在凹部30a、30b的另一方的短边侧设有第一保持机构51a、51b,在凹部30a、30b的另一方的长边侧设有手柄部32a、32b,在该手柄部32a、32b上设有第二保持机构52a、52b。
[0063]
如图5中的(b)所示,框体3a、3b在凹部30a、30b与外壁部33a、33b之间、在操作杆2a、2b的附近具备温度调节单元4a、4b、第二安全单元62a、62b。
[0064]
框体3a、3b具有铰链部分35a、35b部。这里的第一烹调部a的铰链部分35a为圆筒状,如图5中的(a)所示,第二烹调部b的铰链部分35b具有与第一烹调部a的铰链部分35a的内侧嵌合的嵌合筒状部分36。由此,框体3a以能够绕铰链部34的筒轴转动的方式与框体3b连结。
[0065]
(b)加热器
[0066]
如图4所示,在展开状态的俯视状态下,加热器1a、1b形成为与凹部30a、30b对应的矩形形状的短边的中央部分缺失的形状。加热器1a、1b由一个护套加热器(屏蔽式加热器)构成,其端部从凹部30a、30b竖立设置之后,在与底部分31a、31b平行的平面内延伸成矩形形状。
[0067]
(c)操作杆以及温度调整单元
[0068]
操作杆2a、2b接受使用者的操作。在此,构成为在框体3a、3b的短边方向能够滑动,在一侧断开通电,随着使其向另一侧移动,烹调板7成为高温。
[0069]
温度调整单元4a、4b由与操作杆2a、2b的操作连动的双金属式的温度调节器构成。此外,温度调整器与加热器1a、1b电连接,根据操作杆2a、2b的操作对加热器1a、1b的通电时间进行调整。
[0070]
(d)第一保持机构
[0071]
第一保持机构51a、51b具备:烹调板7的卡合部74所卡合的被卡合部53a、53b(参照图6)、和在卡合部74和被卡合部53a、53b为卡合状态时与烹调板7卡合的卡合部54a、54b(参照图3)。
[0072]
在此,如图6中的(a)所示,烹调板7的卡合部74由与凹部30a、30b的底部分31a、31b平行地延出的延出部分构成,如图6中的(b)所示,被卡合部53a、53b由延出部分74能够插拔的孔部分或者凹部分构成。容纳时,在将烹调用盖8重叠在一张烹调板7上的状态下,或者在将两张烹调板7重叠的状态下,容纳在凹部30a、30b中。因此被卡合部53a、53b呈上下较长的形状。由此,烹调板7的卡合部74能够从倾斜方向插入被卡合部53a、53b,烹调板7、烹调用盖8(烹调用盖8没有卡合部)能够容易地容纳于30a、30b。另外,烹调板7和第一保持机构51a、51b的卡合关系也可以相反。
[0073]
如图5中的(b)所示,卡合部54a、54b具备从凹部30a、30b的开口侧向烹调板7、烹调用盖8的上方可滑动地伸出的卡合片55a、55b。卡合片55a、55b在上下隔开间隔地具有卡合部分56a、56b、57a、57b,与一张(单张)的状态的第一板71、72、第二板73、重叠状态的第一板71和第二板73、第一板72和烹调用盖8重叠状态的第一板72卡合。这里的卡合部54a、54b具备将卡合片55a、55b向烹调板7侧施力的弹簧58a、58b,具有锁定卡合部54a、54b的卡合状态的锁定功能。
[0074]
如图6中的(b)所示,有两个被卡合部53a、53b在凹部30a、30b的一个短边侧、在短边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存在。两个被卡合部53a、53b和凹部30a、30b的另一方的短边侧的卡合部54a、54b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由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烹调板7。
[0075]
(e)第二保持机构
[0076]
如图3所示,第二保持机构52a、52b具备:设置于第一烹调部a的框体3a的第一卡合部59a、和设置于第二烹调部b的框体3b的第二卡合部59b。在此,第一卡合部59a能够围绕与铰链部34平行的假想轴旋转,并与第二卡合部59b卡合。此外,第一卡合部59a和第二卡合部59b的卡合关系也可以相反。
[0077]
(f)安全单元
[0078]
如图5中的(b)所示,安全单元6a、6b至少具备与烹调板7直接接触的第一安全单元61a、61b、和配置在加热器1a、1b的周边的第二安全单元62a、62b。
[0079]
如图4所示,第一安全单元61a、61b具备温度传感器64a、64b(参照图5),该温度传
感器64a、64b在展开状态的俯视图下配置在矩形形状的短边的一部分缺失的形状、即一部分缺失的环状的加热器1a、1b的中央位置。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温度管理。此外,加热器1a、1b的中央相当于烹调板7的中央。
[0080]
如图5所示,第一安全单元61a、61b具备:安装于安装件63a、63b的温度传感器64a、64b;相对于烹调板7可远近地容纳安装件63a、63b的基体65a、65b;和将基体65a、65b内的安装件63a、63b向烹调板7侧施力的施力体66a、66b。此外,基体65a、65b固定于框体3a、3b的底部分31a、31b。
[0081]
温度传感器64a、64b利用双金属,当达到阈值温度以上时切断通电。温度传感器64a、64b在没有载置烹调板7的状态下被支撑为比加热器1a、1b的上表面(载置烹调板7的表面)更向上方突出。由此,在载置了烹调板7时,温度传感器64a、64b与烹调板7可靠地接触。因此,能够检测烹调时的温度,能够迅速响应刚开始后的过度的温度上升(也就是能够防止过冲)。
[0082]
第二安全单元62a、62b利用温度调整单元4a、4b的双金属。如图5中的(b)所示,温度调整单元4a、4b的双金属检测框体3a、3b的底部分31a、31b与烹调板7的背面之间的温度。即,检测加热器1a、1b的周围环境的温度。由此,烹调开始时的不稳定的温度状态能够由第一安全单元61a、61b快速地检测,从烹调开始起经过了时间的稳定的温度状态能够由第二安全单元62a、62b检测。此外,第二安全单元62a、62b经由设置在框体3a、3b的凹部30a、30b的周壁上的通孔68a、68b(参照图6中的(b))来检测加热器1a、1b的周边环境的温度。
[0083]
3.烹调板
[0084]
如图4所示,烹调板7在此为平板状的第一板71、72和具有多个半球状的凹入部73a的第二板73。此外,第一板71、72是相同的结构,但为了方便,将载置烹调用盖8的一方作为第一板72。
[0085]
第一板71、72以及第二板73在俯视下为矩形形状,在一方的短边部分设有卡合部74,在另一方的短边部分设有被卡合部75。如图6所示,在短边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存在有两个卡合部74,与第一、第二烹调部a、b的被卡合部53a、53b卡合(插入)。
[0086]
如图4所示,被卡合部75设置在另一方的短边部分、短边方向的中央。被卡合部75由第一板71、72以及第二板73的周缘部71b、72b、73b的上表面的凹入部分构成,如图5中的(b)所示,第一、第二烹调部a、b的卡合部54a、54b与该凹入部分卡合。
[0087]
第一板71、72具有碟状的板部71a、72a和周缘部71b、72b,该周缘部71b、72b从板部71a、72a的开口侧端向与板部71a、72a的平坦部分71c、72c平行的方向、向外侧伸出。
[0088]
如图5所示,第一板71、72在背面与加热器1a、1b的形状对应地具有在背面侧延伸的多个肋76。肋76以与加热器1a、1b的外周面抵接(或接近)的方式设置,如图6中的(a)所示,沿着加热器1a、1b的延伸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肋76。肋76相对于与加热器1a、1b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宽度)具有0.5~3倍的长度,对于接近矩形形状的加热器1a、1b,相对于其短边和长边的一个边设置有2~4个。由此,遮挡从加热器1a、1b朝向第一板71、72(在此,从加热器1a、1b朝向外侧)的辐射热的肋76变少,能够减小第一板71、72的加热不均。此外,肋76可以沿着加热器1a的1b的内侧设置,也可以在内侧和外侧交替设置。
[0089]
4.烹调用盖
[0090]
如图4以及图7所示,烹调用盖8具备盖主体80和把手81。此外,把手81通过从盖主
体80的内侧插通的螺钉82与把手81内的固定件83螺合而安装在盖主体80上。
[0091]
(1)盖主体
[0092]
盖主体80具有与烹调板7的俯视形状对应的碟状的盖部80a和设置于盖部80a的开口侧端的凸缘部80b。
[0093]
如图7所示,盖部80a在顶板部分80c的中央部分具有凹入部分80d。在该凹入部分80d上设有把手81。由此,能够减小烹调用盖8的厚度。此外,凹入部分80d向内侧,即在使用时向烹调板7侧凹入。
[0094]
凸缘部80b从盖部80a的开口侧端向水平方向的外侧伸出。水平方向是在展开状态或者容纳状态下,与框体3a、3b的底部分31a、31b、第一板72的平坦部分72c(参照图4)平行的方向。
[0095]
如图8所示,凸缘部80b至少具有:在把手81成为外侧(与烹调板7相反的一侧)的状态下将烹调用盖8载置于第一板72时,向第一板72的周缘部72b的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分80e;和从伸出部分80e的外周缘向水平方向平坦状地延伸的平坦部分80f。如图8中的(a)所示,伸出部分80e构成为位于第一板72的周缘部72b的内侧。由此,烹调用盖8相对于第一板72的对位变得容易。另外,烹调用盖8相对于第一板72在水平方向上定位。
[0096]
伸出部分80e通过弯曲加工形成为圆弧状。由此,烹调用盖8更顺畅地向第一板72载置。另外,能够强化烹调用盖8的开口侧端部。
[0097]
凸缘部80b除了伸出部分80e、平坦部分80f以外,还具有从平坦部分80f的水平方向的外周缘向顶板部分80c侧卷曲的卷曲部分80g。由此,能够提高使用或者容纳烹调用盖8时的安全性。
[0098]
(2)把手
[0099]
把手81构成为能够折叠。换而言之,把手81构成为可压扁。具体而言,把手81由硅树脂等弹性材料构成。如图7中的(b)以及(c)所示,把手81具有:经由固定件83安装于盖主体80的安装部84;在抓住把手81时把持的把持部85;和将安装部84和把持部85能够折叠地连接的连接部86。
[0100]
这里的把手81在使用时从侧面观察呈“t”字状,在俯视下呈圆形形状。将该状态作为使用状态,将折叠后的状态作为折叠状态。
[0101]
安装部84呈圆盘状,在内部具有带台阶的通孔84a。通孔84a的台阶部分在盖主体80侧的开口小,台阶部分被固定件83和盖主体80夹持。
[0102]
把持部85俯视呈环状。在此为圆环状。把持部85的内周的尺寸与在安装部84的外周加上连接部86的厚度的尺寸大致相等。
[0103]
连接部86将把持部85相对于安装部84可弯曲地连接。具体而言,连接部86以能够向外侧折返的方式与安装部84连接,以能够向内侧折返的方式与把持部85连接。此外,在从折叠状态变为使用状态时拉出把持部85,在从使用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压入把持部85。
[0104]
如图4所示,把手81在把持部85的顶面(与盖主体80相反一侧的面)具有在环状的把持部85中连接内周侧和外周侧的槽部分85a。由此,在容纳了烹调用盖8时,即使在把持部85的顶面因水分等而吸附在第一板72的平坦部分72c上的情况下,由于空气在槽部分85a连通,因此也能够容易地从第一板72取下烹调用盖8。
[0105]
固定件83具有与安装部84的通孔84a嵌合的大小和形状。固定件83由比把手81硬
的树脂构成,构成为收纳在通孔84a内。由此,固定件83不会与烹调板7接触。
[0106]
5.状态
[0107]
(1)容纳状态
[0108]
如图2所示,在将第一板71和第二板73重叠而容纳在框体3a的凹部30a内,将把手81设置在内侧而与第一板72一起将烹调用盖8容纳在框体3b的凹部30b内,使第一烹调部a和第二烹调部b重叠的状态下,能够将烹调用盖8的把手81在高度方向上折叠,因此能够减小加热板x的厚度。
[0109]
在使第一烹调部a相对于第二烹调部b绕铰链部34转动而重叠时,即使把手81的折叠不充分,由于把手81由硅树脂构成,因此也能够防止烹调用盖8发生较大变形。
[0110]
盖主体80的凹入部分80d构成为在俯视折叠状态的把手81时能够容纳把手81的大小。由此,能够抑制折叠状态的把手81从盖主体80突出的突出量,能够减小容纳状态的加热板x的厚度。
[0111]
(2)使用状态
[0112]
把手81和凹入部分80d构成为人的手指进入把手81的外周和凹入部分80d(周壁部分)之间。由此,能够容易地拉出折叠状态的把手81。
[0113]
如图8中的(b)所示,在容纳状态下,烹调用盖8的凸缘部80b构成为与第一板72的周缘部72b分离。具体而言,在将折叠状态的烹调用盖8载置于第一板72时,以盖主体80与第一板72分离的方式,由把手81支撑烹调用盖8。由此,在取出容纳状态的烹调用盖8时,手指容易进入第一板72和烹调用盖8之间。此外,第一板72与烹调用盖8之间具体而言是指第一板72的周缘部72b与烹调用盖8的凸缘部81b之间。
[0114]
如图7中的(c)所示,把手81构成为在折叠状态下从盖主体80的顶板部分80c伸出。由此,在取出容纳状态的烹调用盖8时,通过压入烹调用盖8的凸缘部80b的一个部位,在相对于把手81压入的部分的相反一侧,第一板72与烹调用盖8的间隔变大。由此,手指能够容易地进入第一板72与烹调用盖8之间。
[0115]
《第二实施方式》
[0116]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对应的结构的符号主要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符号上加上“200”后的数字。例如,烹调用盖的符号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烹调用盖的“8”上加上“200”的“208”。在没有关于附图中出现的符号的结构的说明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对应的结构的说明相同。
[0117]
1.整体
[0118]
使用图9以及图10进行说明。
[0119]
加热板x2具有:第一烹调部a2、第二烹调部b2、两个以上的烹调板207、和烹调用盖208,第一烹调部a2和第二烹调部b2能够重合,并且在第一烹调部a2和第二烹调部b2之间能够容纳烹调板207和烹调用盖208。
[0120]
这里的第一烹调部a2和第二烹调部b2,以使用状态为基准的俯视下为邻接的方向较短的矩形形状,或者与它们相似的形状,如图10所示,被展开使用。在图10中,在第一烹调部a2中配置有第一板271和第二板273,在第二烹调部b上载置有第一板272和烹调用盖208。此外,图10中的(a)是展开的状态,烹调用盖208的把手281位于下表面侧。
[0121]
第一烹调部a2和第二烹调部b2在邻接的一边通过铰链部234能够折叠地结合。在
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将图9的状态作为容纳状态,将图10的状态作为展开状态或者使用状态。
[0122]
以下,对各部进行说明。
[0123]
2.烹调部
[0124]
第一烹调部a2和第二烹调部b2的形状等稍有不同,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在说明共同部分时,将第一烹调部a2以及第二烹调部b2简称为“第一、第二烹调部”,对第一烹调部a2侧的结构标注“a”,对第二烹调部b2侧的结构标注“b”来进行说明。例如,将第一烹调部a2的框体的符号设为“203a”,将第二烹调部b2的框体的符号设为“203b”,在不需要对它们进行区别的情况下,设为框体203a、203b。
[0125]
另外,在第一烹调部a2和第二烹调部b2的一方的结构未出现在图中的情况下,也标注“a”、“b”。即,在附图标记上附加了“a”、“b”时,即使在附图中未出现的情况下,也具有该结构。
[0126]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第一、第二烹调部a2、b2在框体203a、203b上具备:用于加热烹调板207(在此为271、273)的加热器201a、201b;用于各加热器201a、201b的打开/关闭(on/off)、温度设定的操作杆202a、202b;和按照操作杆202a、202b的操作进行加热器201a、201b的打开/关闭(on/off)、温度调整的温度调整单元204a、204b(省略图示)。
[0127]
第一、第二烹调部a2、b2除了上述结构以外,例如也可以具备保持(支撑)烹调板207的第一保持(支撑)机构251a、251b;保持容纳状态的第二保持机构252a、252b;防止加热器1a、1b的过度的温度上升的安全单元206a、206b,在此,具备这些全部。
[0128]
(1)框体
[0129]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框体203a、203b具有在容纳状态下从对向的面以矩形形状凹入的凹部230a、230b,在凹部230a、230b的底部分设有加热器201a、201b和第一安全单元261a、261b。
[0130]
框体203a、203b中的凹部230a、230b的开口周边部在凹部230a、230b的一方的长边侧设有铰链部分235a、235b,在凹部230a、230b的另一方的长边侧设有手柄部232a、232b和第二保持机构252a、252b。
[0131]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框体203a、203b由构成外表面的树脂制的外框体233a、233b,构成凹部230a、230b的金属制的内框体236a、236b,和覆盖外框体233a、233b和内框体236a、236b的上端的间隙的树脂制的上框体239a、239b构成。
[0132]
如图9所示,框体203a、203b在展开状态下在底外表面(与设置面相对的面或者外表面)具有多条沿短边方向或者长边方向延伸的突条部231a、231b。由此,能够扩大表面积,提高散热特性。另外,突条部231a、231b能够加强外框体233a、233b的底壁(表壁)。
[0133]
框体203a、203b在凹部230a、230b的长边方向的一侧端或者两端具有台阶部293a、293b。由此,烹调板207与凹部230a、230b之间的空间变小,能够提高加热效率。
[0134]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框体203a、203b具有与第一保持机构251a、251b的卡合部254a、254b邻接的凹部294a、294b。凹部294a、294b构成为手指能够进入安装状态的烹调板207的下侧的大小,能够容易地从凹部230a、230b取出烹调板207。另外,用一只手也能够解除卡合部254a、254b和取下烹调板207。
[0135]
也如图9所示,手柄部232a、232b在容纳状态下设置在由框体203a、203b构成的箱
状的一个面上。在此,设置在与连结框体203a和框体203b的铰链部分235a、235b相反一侧的面上。
[0136]
手柄部232a、232b由与铰链部分235a、235b的铰链轴平行的转动轴可转动地加以支撑。
[0137]
如图9中的(a)所示,手柄部232a、232b形成为具有从转动轴侧延伸的一对延伸部分237a、237b和将一对延伸部分237a、237b的前端彼此连接的手柄部分238a、238b的
“コ”
字状。延伸部分237a、237b在手柄部232a、232b沿着框体203a、203b倒下时,以沿着框体203a、203b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由此,能够对使用时手柄部232a、232b成为障碍加以抑制。手柄部232a、232b以在搬运时使手柄部232a、332b立起时手柄部分238a、238b彼此抵接(或接近)的方式支撑于框体203a、203b。由此,能够容易地握住手柄部232a、232b。
[0138]
(2)加热器
[0139]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加热器201a、201b的形状形成为:缺失与凹部230a、230b对应的矩形形状的一方的短边的中央部分,另一方的端边朝向一方的短边侧凹入。当在展开状态下从上方观察时,加热器201a、201b呈“m”字状或者相似的形状。
[0140]
加热器201a、201b通过一个护套加热器构成,在以其端部插通凹部230a、230b的通孔的方式竖立设置之后,在与凹部203a、230b的底部分平行的平面内延伸成m字状。如图13所示,加热器201a、201b具有:从底部分竖立设置的一对立设部211a、211b;从立设部211a、211b的前端向短边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一对短延伸部212a、212b;从一对短延伸部212a、212b向长边方向延伸的一对外长延伸部213a、213b;从外长延伸部213a、213b向短边方向的内侧折返的一对半圆状的折返部214a、214b;从一对折返部214a、214b向长边方向延伸的内长延伸部215a、215b;和连结内长延伸部215a、215b的半圆状的连结部216a、216b。
[0141]
加热器201a、201b以使一对外长延伸部213a、213b之间的短边方向的中央、短延伸部212a、212b和折返部214a、214b之间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于凹部230a、230b的中央的方式配置。如图13所示,在短边方向上邻接的外长延伸部213a、213b与内长延伸部215a、215b之间的短边方向的间隔相对于一对内长延伸部215a、215b的短边方向的间隔在0.9至1.1的范围内。由此,能够在短边方向上均匀地加热烹调板207。
[0142]
在长边方向上,折返部214a、214b与连结部216a、216b的长边方向的间隔l2相对于短延伸部212a、212b与折返部214a、214b的长边方向的间隔l1成为1/2以上。具体而言,在55%~75%的范围内。由此,能够在长边方向上均匀地加热烹调板207。
[0143]
如图13所示,加热器201a、201b由加热器支撑件217a、217b在多个部位支撑。加热器201a、201b的上表面为了确保与烹调板207的接触面积而成为平坦面。
[0144]
(3)第一保持机构
[0145]
第一保持机构251a、251b具备:如图12所示的烹调板207的卡合部274所卡合的被卡合部253a、253b、和如图10中的(a)所示的在卡合部274和被卡合部253a、253b为卡合状态时与烹调板7卡合的卡合部254a、254b(参照图3)。
[0146]
(3-1)被卡合部
[0147]
在此,如图11所示,烹调板207的卡合部274由与凹部230a、230b的底部分31a、31b平行地延出的延出部分构成,如图12所示,被卡合部253a、253b由卡合部274可插拔的孔部分构成。在此,为了重叠容纳如图10中的(b)所示的第一板271和第二板273,如图14中的(b)
所示,由上下设置的两个孔部分295a、296a、295b、296b构成。由此,在使用一个烹调板207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底侧的孔部分295a、295b来限制烹调板207的上下晃动。
[0148]
另外,孔部分295a、296a、295b、296b由具有两个凹部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孔形成件291a、291b构成,孔形成件291a、291b通过螺钉等(省略图示)安装于框体203a、203b的上框体239a、239b。由此,确保与卡合部274接触的孔形成件291a、291b的耐热性。另外,通过用金属材料构成孔形成件291a、291b,能够用树脂材料构成上框体239a、239b。
[0149]
(3-2)卡合部
[0150]
如图14中的(c)所示,卡合部254a、254b具有锁定功能并具备:卡合片255a、255b,其具有上下隔开间隔设置的卡合部分256a、256b、257a、257b和止动部分250a、250b;弹簧258a、258b,其将卡合片255a、255b向烹调板207侧施力;和金属板260a、260b,其设置在卡合片255a、255b的下表面侧。由于具备金属板260a、260b,因此即使由树脂材料构成卡合片255a、255b也能够确保耐热性。
[0151]
(4)第二保持机构
[0152]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第二保持机构252a、252b设置在手柄部232a、232b的附近。具体而言,第二保持机构252a、252b9相对于手柄部232a、232b设置在转动轴的外侧。由此,在保持以及解除时,手柄部232a、232b不会成为障碍,能够提高操作性。另外,由于在手柄部232a、232b的两侧被保持,因此与在一处设置第二保持机构相比,能够牢固地保持。
[0153]
第二保持机构252a、252b具备:设置于第一烹调部a2的框体203a的第一卡合部259(参照图11)、和设置于第二烹调部b2的框体203b的第二卡合部259b(参照图12)。在此,作为第一卡合部259a的卡合片能够围绕与铰链部234、手柄部232a、232b平行的假想轴旋转,并与作为第二卡合部259b的卡合棒卡合。即,第二保持机构252a、252b是带扣型的保持机构。此外,第一卡合部259a和第二卡合部259b的卡合关系也可以相反。
[0154]
(5)安全单元
[0155]
安全单元206a、206b至少具备与烹调板207直接接触的第一安全单元261a、261b,和配置在加热器201a、201b的周边的第二安全单元262a、262b。
[0156]
如图13等所示,在展开状态的俯视图中,第一安全单元261a、261b设置在一对内长延伸部215a、215b之间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即折返部214a、214b与连结部216a、216b之间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温度管理。
[0157]
第一安全单元261a、261b从从上方观察展开状态时呈矩形形状的凹部230a、230b的中央向立设部211a、211b的相反一侧偏移。与立设部211a、211b相反的一侧具有一对内长延伸部215a、215b,连结部216a、216b以及折返部214a、214b,具有温度容易上升的倾向,能够在烹调板207的容易成为高温的部位进行温度管理。
[0158]
如图14中的(a)所示,第一安全单元261a、261b具有:相对于凹部230a、230b能够上下移动的安装件263a、263b;安装在安装件263a、263b上的温度传感器264a、264b;通过安装件263a、263b的凸缘部265a、265b的插通孔且固定在凹部230a、230b上的棒状的固定件266a、266b;和设置于固定件266a、266b并且将安装件263a、263b的凸缘部265a、265b向烹调板207侧施力的施力体(弹簧体)267a、267b。此外,施力体267a、267b配置在固定件266a、266b的头部与安装件263a、263b的凸缘部265a、265b之间,对固定件266a、266b的头部和相反一侧端部进行固定。
[0159]
如图13中的(b)所示,固定件266a、266b设置在三处以上。在此,各凹部230a、230b为三个,从上方观察展开状态时,配置在正三角形的顶点位置。由此,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支撑安装件263a、263b。
[0160]
第二安全单元262a、262b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温度调整单元204a、204b的双金属,经由设置在框体203a、203b的凹部230a、230b的周壁上的通孔268a、268b,检测烹调板207的周边环境的温度。
[0161]
如图12所示,通孔268a、268b设置在台阶部293a、293b的位于凹部230a、230b的内部侧的部分。由此,双金属接近作为热源的烹调板207,双金属的反应速度变快,能够使烹调板207的温度尽快稳定。
[0162]
3.烹调板
[0163]
如图10所示,烹调板207在这里是平板状的第一板271、具有突条部272c的第一板272、和具有多个半球状的凹入部273a的第二板273。
[0164]
第一板271、272以及第二板273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卡合部274(参照图11)和被卡合部275(参照图11、图14中的(c))。
[0165]
第一板271、272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如图12所示,具有:板部271a、272a;周缘部271b、272b;和肋276。
[0166]
第二板273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板部273c;设置在板部273c上的多个凹入部273a;周缘部273b;和肋276。
[0167]
第一板271、272以及第二板273具有与加热器201a、201b的上表面抵接的平坦状的抵接部277。此外,肋276设置在抵接部277的外周侧。
[0168]
如图11、图12以及图14中的(a)所示,第一板271、272在板部271a、272a的背面具有与第一安全单元261a、261b的温度传感器264a、264b接触的接触部278。接触部278设置成从板部271a、272a向下方突出,将温度传感器264a、264b向下方按下。由此,第一板271、272与温度传感器264a、264b可靠地接触。
[0169]
《其它》
[0170]
(1)结构1
[0171]
如图2所示,在将第一板71和第二板73重叠而容纳在框体3a的凹部30a内,将把手81设置在内侧而与第一板72一起将烹调用盖8容纳在框体3b的凹部30b内,使第一烹调部a和第二烹调部b在折叠的状态下,将烹调用盖8、第二板73位于凹部30a、30b内。由此,烹调用盖8与第二板73不会干涉。
[0172]
与此相对,在背景技术中说明的专利文献1中,在板43以及盖体40设置于控制侧主体和非控制侧主体(以下,简称为“主体”)的状态下,各自的突边部成为从主体伸出的程度的大小,因此,在成为将板43和盖体40容纳在主体内并将主体折叠的状态时,突边部也成为从主体伸出的状态。因此,板43和盖体40在突边部加以干涉,产生损伤突边部的情况。此外,若损伤板43的突边部,则也有可能因涂层的剥离而生锈等。
[0173]
因此,上述结构1解决了在专利文献1中损伤突边部的问题。此外,在着眼于损伤突边部的问题时,烹调用盖8的把手也可以不能够折叠,烹调用盖8的结构、烹调板7、安全单元6a、6b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此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以该文献的用语进行说明。
[0174]
(2)结构2
[0175]
如图2所示,在将第一板71和第二板73重叠而容纳在框体3a的凹部30a内,将把手81设置在内侧而与第一板72一起将烹调用盖8容纳在框体3b的凹部30b内,在使第一烹调部a绕铰链部34转动而与第二烹调部b重合的状态下,烹调用盖8的把手81与第一板72的平坦部分72c抵接,进而,把手81由硅树脂构成。由此,烹调用盖8相对于第一板72难以滑动,能够防止损伤第一板72。另外,由于与把手81的平坦部分72c抵接,因此烹调用盖8仅由第一保持机构51b的卡合部54b卡合,但其移动被限制。如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限制烹调用盖8的移动。
[0176]
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中,仅将板43和盖体40的突边部彼此重叠地容纳,也可能引起突边部彼此的位置偏移。而且,在以位置偏移的状态搬运主体的情况下,物品容易与偏移的部分碰撞,有可能在板43与盖体40的滑动部分产生损伤,或因涂层的剥离而生锈等。
[0177]
因此,上述结构2解决了在专利文献1中在搬运时板与盖体容易偏移的问题。此外,在着眼于位置容易偏移的问题的情况下,烹调用盖8的把手也可以不能够折叠,烹调用盖8的结构、烹调板7、安全单元6a、6b的结构没有特别地限定。此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以该文献的用语进行说明。
[0178]
(3)结构3
[0179]
在以把手81为内侧与第一板72一起将烹调用盖8容纳在框体3b的凹部30b内时,在把手81与第一板72抵接的烹调器具或者烹调装置中,把手81由硅树脂构成。由此,烹调用盖8相对于第一板72难以滑动,能够防止损伤第一板72。
[0180]
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中,盖手柄部41由树脂构成,若板43和盖手柄部41滑动,则有可能损伤板43,或因涂层的剥离而生锈等。
[0181]
因此,上述结构3解决了在专利文献1中板与盖体的盖手柄部滑动而容易产生损伤的问题。此外,在着眼于由滑动容易产生损伤的问题的情况下,烹调用盖8的把手也可以不能够折叠,烹调用盖8的结构、烹调板7、安全单元6a、6b的结构没有特别地限定。此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以该文献的用语进行说明。另外,该课题也能够适用于具备烹调容器和烹调用盖的烹调器具、烹调装置。
[0182]
(4)结构4
[0183]
第一、第二烹调部a、b具有:一部分缺失的环状或接近环状的形状的加热器1a、1b;和配置在上述一部分缺失的环状或接近环状的形状的中央位置且与烹调板7接触的温度传感器64a、64b。由此,能够防止因加热开始后的温度上升而成为过度的温度(过冲)。
[0184]
与此相对,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17-93727号公报的专利文献2中,仅具备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安全单元,在加热开始后有可能过冲。
[0185]
因此,上述结构4解决了在专利文献2中加热开始后有可能过冲的问题。此外,在着眼于过冲的问题的情况下,并不限定烹调用盖8、烹调板7、第一、第二烹调部a、b的折叠结构等。另外,该课题也能够适用于具备烹调器具和加热器的烹调装置。
[0186]
(5)结构5
[0187]
第一板71、72沿着加热器1a、1b的延伸方向隔开间隔地具有向加热器1a、1b侧延伸的多个肋76。由此,遮挡从加热器1a、1b朝向第一板71、72的辐射热的肋变少,能够减小第一板71、72的加热不均。
[0188]
与此相对,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沿着加热器的延伸方向在其两侧具有肋,在辐射
热被肋遮挡的部分的加热温度低而产生加热不均。
[0189]
因此,上述结构5解决了在专利文献2中加热不均匀性变大的问题。此外,在着眼于加热不均问题的情况下,并不限定烹调用盖8、烹调板7、第一、第二烹调部a、b的折叠结构等。另外,该课题也能够适用于具备烹调器具和加热器的烹调装置。
[0190]
以上,说明了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但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以下的变形例。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与各变形例,各变形例彼此组合。
[0191]
另外,在实施方式等、变形例中没有记载的例子、不脱离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0192]
《变形例》
[0193]
1.烹调器具
[0194]
烹调器具只要是具备用于烹调被烹调物的烹调容器和覆盖烹调容器的带把手的烹调用盖的烹调器具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带盖的烹调用的锅、煎锅(平底锅)或碗等。
[0195]
2.烹调装置
[0196]
烹调装置只要能够为了烹调而对烹调容器进行加热即可,例如,除了加热板之外,也可以是罐、带加热器的压力容器(压力锅)等。另外,加热板可以是双面型,也可以是单面型。
[0197]
3.加热板
[0198]
在实施方式中,第一烹调部a和第二烹调部b利用铰链部34可转动地连结,但也可以是不利用铰链部的结构。作为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独立状态的第一烹调部a和第二烹调部b重合,通过带扣、带等保持部或者保持体保持重合状态。
[0199]
4.烹调部
[0200]
第一、第二烹调部a、b的加热器1a、1b利用了一个护套式加热器,但也可以利用多个护套式加热器。在设置第一安全单元61a、61b的情况下,只要设置在俯视时成为由多个护套式加热器的周缘构成的图形的重心的位置即可。
[0201]
第一、第二烹调部a、b的加热器1a、1b形成为短边的一部分缺失的矩形状(环状),但也可以是一部分缺失的三角形状等多边形的环状,一部分缺失的椭圆状、圆状、长圆等形状。
[0202]
加热器201a、201b的折返部214a、214b和连结部216a、216b形成为半圆状,但也可以形成为直线状,也可以形成为半长圆状、半椭圆状。另外,短延伸部212a、212b,外长延伸部213a、213b,内长延伸部215a、215b呈直线状,但也可以弯曲。
[0203]
手柄部232a、232b设置在容纳状态下与设有铰链部分235a、235b的面对向的面上,但也可以设置在邻接的其他面上。例如,在设置有操作杆202a、202b的面上设置手柄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变更操作杆202a、202b的位置或使其不加以干涉的方式来实施,也可以将操作杆202a、202b设置在与铰链部分235a、235b对向的面、设置有第一保持机构251a、251b的一侧的面上。
[0204]
第二安全单元262a、262b经由框体203a、203b的通孔268a、268b检测烹调板207的周边环境的温度,但是,例如,也可以使其与台阶部293a、293b中的位于凹部230a、230b的内部侧的部分抵接,测定从凹部230a、230b传递的热的温度。此时,通过设置在烹调板207的台阶部293a、293b上,双金属与烹调板207接近,能够加快双金属的反应速度。此外,也可以利
用凹部230a、230b的通孔268a、268b,利用由螺钉将第二安全单元262a、262b固定于凹部230a、230b。
[0205]
5.烹调用盖
[0206]
(1)盖主体
[0207]
盖主体80在俯视时呈矩形形状,但在加热板和/或烹调板呈圆形形状、椭圆形状等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相应地呈圆形形状、椭圆形状。
[0208]
盖主体80具有凹入部分80d,但在不着眼于烹调用盖8的厚度(高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具有凹入部分,相反地也可以设置突出部分。
[0209]
凹入部分80d在俯视时呈与把手81相同的形状,但只要是不与折叠状态的把手81干涉的大小,则其形状也可以与把手不同。但是,若考虑到折叠状态的把手81的把持部85的拉出容易度,则优选在折叠状态的把持部85与凹入部分80d之间形成手指进入的空间。
[0210]
(2)把手
[0211]
把手81在俯视时为圆形形状,但只要能够折叠,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但是,考虑到折叠和拉出的反复使用的耐久性,优选为圆形形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