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功能锅的制作方法

2022-08-31 04:34: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厨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锅。


背景技术:

2.在日常生活中,在烹饪食物时,用锅盖将锅体盖住,能够令锅内的食物更为容易煮熟,但普通锅盖在盖上后为了泄气通常存在间隙,无法使得锅内压强增大,针对需要较大的压强蒸煮食物时存在不适用的情况;常见的密闭性较好的锅盖在使用时,虽然能够使得锅内的压强增大,但对于需要使用较小压强烹饪的食物存在不适用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为了满足对多种食物的烹煮需求,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锅。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功能锅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多功能锅,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可盖设于锅体开口处,所述锅盖上设置有可拆卸连接于盖体上的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沿锅盖边缘连续分布,当锅盖盖设于锅体上时,所述密封组件位于锅盖和锅体的相接触的位置上,所述密封组件与锅体开口处边缘相配合。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烹饪不需要较大压强蒸煮的食物时,将密封组件从盖体上取下,则该锅盖可做普通锅盖使用;当烹饪需要较大压强蒸煮的食物时,将密封组件安装至锅盖上,密封组件可与锅体开口处相配合,使得锅盖与锅体的连接处处于密封状态,使得锅体内空间与外部空间隔离开来,在烹煮过程中,锅内压强能够增大。
7.优选的,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具有弹性的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有嵌槽,所述锅盖边缘内嵌于嵌槽内,所述第一密封圈与锅体的开口处相贴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锅盖盖设于锅体上时,第一密封圈与锅体的开口处相贴合,在锅盖的自重的作用下,具有弹性的第一密封圈被锅盖下压,使得第一密封圈与锅体的连接更为紧密,能够使得锅内的密闭性增强,使得锅内的压强能够顺利上升,且锅盖的边缘内嵌于嵌槽内,可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密封圈从锅盖上脱出的概率。
9.优选的,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环,当所述密封组件组装于锅盖上时,所述第一密封环位于锅盖与锅体的连接处,且所述第一密封环外侧壁与锅体处内侧壁相抵。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环可进一步的增加锅盖与锅体连接处的密封性,有利于锅内压强的提高,且第一密封环的外侧壁与锅盖的内侧壁相抵接,可防止在使用过程中锅盖发生打滑从锅体上滑落。
11.优选的,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二密封圈和第二密封环,所述锅盖上组装有密封组件时,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于锅盖的边缘,所述第二密封环位于第二密封圈靠近锅体的一侧且与盖体开口处相互配合,所述第二密封圈远离第二密封环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开口位于第二密封圈的开口处出的侧壁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槽使得密封组间能够较为便捷的从组装至锅盖上或从锅盖上拆卸下来,且安装槽位于密封组件远离锅体开口处的一侧,不会影响密封组件的密封性能。
13.优选的,所述锅体开口处设置有翻折部,所述翻折部远离锅体侧壁的一侧设置有沿翻折部连续分布的限位侧壁,所述限位侧壁与锅体侧壁同轴设置,所述锅盖盖设于锅体上时,所述锅盖的外侧边缘与翻折部相接触。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折部用于放置锅盖,能够增加锅盖与盖体连接处的稳定性,限位侧壁则可防止锅盖从锅体上滑落。
15.优选的,所述翻折部与锅体内侧壁的连接处设置有排气槽,当所述锅盖上不设置密封组件,所述锅盖放置于锅体上时,所述锅体内部空间、排气槽与外部空间相互连通,当所述锅盖上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覆盖于排气槽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锅盖上不设置密封组件时,该锅盖可当做普通锅盖使用,在烹饪时能够通过排气槽将锅内蒸汽排至外部空间;当锅盖上设置密封组件时,密封组价能够将排气槽封堵,使得锅内形成封闭空间,在烹饪时锅内压强能够顺利上升。
17.优选的,所述锅体两侧设置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把手横截面呈挂钩状,所述第一把手包括倾斜部和竖直部,所述第一把手固定于锅体上,所述第一把手横截面开口朝向锅体底部所在方向。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转移锅体时,可通过第一把手将锅体端起,且第一把手能够和挂钩一样倒挂于使用者的手上,可减少因使用者的手打滑,锅体直接从使用者手上滑出;且竖直部将锅体与使用者双手隔绝开来,可防止使用者手被烫伤。
19.优选的,所述锅盖边缘设置有盖边,所述盖边沿锅盖边缘连续设置且包覆与锅盖边缘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边可对锅盖起到补强作用,提高锅盖的使用寿命,可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和安装或拆卸密封组件时使用者手被划伤。
21.优选的,所述锅底远离锅内的一面上设置有导磁层,所述导磁层呈环状且与锅体同轴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锅体能够放置于电磁炉上使用。
23.优选的,所述锅体远离锅内的一面上设置有聚能环,所述聚能环沿导磁层外侧分布。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该锅体放置于燃气灶上使用时,聚能环能够起到节能作用。
25.优选的,所述锅盖上设置有第二把手。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通过第二把手对锅盖进行转移,在烹饪过程中可通过第二把手将锅盖取下,避免使用被烫伤,使得使用者能够随时向锅内添加食物或调味品。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该多功能锅能够使用烹饪需要不同压强烹煮的食物;
29.2.可避免在转移锅体的过程中,因使用者手打滑,锅体从手中滑落;
30.3.避免在转移过程中使用者手被烫伤;
31.4.便于使用者在烹饪过程中随时打开锅盖;
32.5.能够放置于燃气灶或电磁炉上使用。
附图说明
33.图1是多功能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多功能锅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是多功能锅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是实施例一的多功能锅未使用密封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5是实施例一的多功能锅的锅盖安装密封组件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8.图6是实施例一的多功能锅的剖面图;
39.图7是实施例二的多功能锅的锅盖安装密封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说明:
41.1、锅体;11、翻折部;111、排气槽;12、限位侧壁;13、第一把手;15、导磁层;16、聚能环;2、锅盖;21、盖体;22、盖边;23、第二把手;24、密封组件;241、第一密封圈;242、第一密封环;243、第二密封圈;2431、安装槽;244、第二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多功能锅。参照图1,多功能锅包括锅体1和锅盖2。
44.参照图2,本技术中锅体1呈圆柱状,还可以设置为立柱状等。锅体1开口处的边缘相外翻折,翻折部11与锅体1外侧壁的夹角小于90
°
,翻折部11远离锅底的一侧用于放置锅盖2,可防止锅盖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偏移后从锅体1上滑落。翻折部11远离锅体1侧壁的一端连续设置有限位侧壁12,限位侧壁12与锅体1侧壁同轴设置。
45.锅体1上是设置有两个第一把手13,各第一把手13对立分布于锅体1两侧。各第一把手13横截面呈挂钩状,各第一把手13均包括安装部、竖直部和倾斜部,安装部与倾斜部分别位于竖直部的两侧,安装部垂直于竖直部且位于竖直部上远离倾斜部的一端,各安装部均通过螺栓固定在锅体1翻折部11远离锅体1开口的一侧。
46.当需要转移锅体1位置时,使用者手持倾斜部便可将锅体1端起,倾斜部便于使用者施力,且倒挂于使用者手上,可降低因手打滑导致锅体1从手中滑落的情况产生;竖直部则将使用者的手与锅体1分隔开来,避免在将锅体1转移的过程中手与锅体1接触被烫伤。
47.参照图3,位于锅具外侧的锅底面上设置有导磁层15和聚能环16,导磁层15呈环状设置,轴位于锅底的圆心处,聚能环16围绕导磁层15分布。聚能环16在锅体1放置于燃气灶上加热时,具有聚集火焰的作用,能够使得锅体1的加热效率更高;导磁层15使锅底具有磁性,具有导磁层15的锅具能够放置在电磁率上使用。
48.参照图2,翻折部11的翻折部11与锅体1内侧壁的连接处上设置有若干个排气槽111,本技术中排气槽111设置有三个,且分散分布于翻折部11上,将翻折部11三等分。
49.实施例一:
50.参照图4和图5,锅盖2包括盖体21、盖边22、第二把手23和密封组件24。盖体21呈弧面设计,盖边22沿盖体21外侧边缘连续分布,第二把手23呈纽扣状,通过螺栓螺接于盖体21
的中心位置。第二把手23可方便使用者对锅盖2进行转移,在烹饪过程中转移锅盖2时可避免被烫伤。
51.密封组件24为可拆卸设置,当密封组件24未安装于盖体21上时,将锅盖2盖设于锅体1上,限位侧壁12可防止锅盖2从锅体1上滑落。盖边22呈轮胎的外胎状且牢牢卡接于盖体21外侧边缘,盖边22与翻折部11相接触,可对盖体21起到一定的补强作用,提高锅盖2的使用寿命,可也可防止盖边22外侧边缘将使用者手划伤。
52.参照图4,当盖体21恰好位于锅体1的正中心位置时,盖边22均无法完全覆盖各个排气槽111的开口,将锅内空间与锅外空间相连通,使得锅内的蒸汽能够通过锅体1上的排气槽111排放出来。当锅盖2的放置位置出现偏移时,也仅能够其中一个至两个排气槽111完全覆盖,而无法将全部的排气槽111盖住,使得锅内自始至终保持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状态。
53.参照图5和图6,密封组件24具有弹性,密封组件24包括第一密封圈241和第一密封环242,第一密封圈241也呈轮胎外胎状,第一密封圈241内部的环状槽设置为嵌槽。在使用过程中,将第一密封圈241套设于锅盖2的外侧边上,盖边22内嵌于嵌槽内,嵌槽开口处侧两侧边则分别抵接于盖体21的两侧。该锅体1通过锅体1上的排气槽111进行排气,锅盖2未设置排气部件,当在锅盖2上组装上密封组件24时,第一密封圈241能够将排气槽111完全封堵住,使得锅内形成较为密闭的空间,锅内压强能够增大,使得锅内食物能够更快熟透。
54.第一密封环242则位于第一密封圈241的一侧且与第一密封圈241同轴设置,当装有密封组件24的锅盖2盖设于锅体1上时,第一密封环242的外侧壁与锅体1的内侧壁相抵接,进一步将锅内空间与外部空间隔绝开来,使得锅内压强容易增大,锅盖2不易被蒸汽顶开。
55.当密封组件24组装于锅盖2上时,锅盖2通过自重将密封组件24下压,能够使得锅内的密闭性增强,有利于锅内压强提高。密封组件24均为一体成型的,进一步增加密封组件24对锅体1密封性的提升能力。
56.且本技术中锅盖2使用玻璃材质,可便于使用者观察锅内的食物的烹饪情况,根据食物的情况调节火力大小。无论锅盖2是否组装有密封组件24,使用者均可在烹饪过程中随时打开锅盖2,增添调味品等,也不会出现过压的安全隐患。
57.实施例二:
58.参照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差别在于实施例二中密封组件24上设置有安装槽2431。密封组件24包括第二密封圈243和第二密封环244,密封圈与密封环和密封组件24与锅盖2的连接方式参照实施例一中第一密封圈241与第一密封环242和密封组件24与锅盖2的连接方式。
59.安装槽2431位于第二密封圈243远离第二密封环244的一侧,且本技术中设置有三个安装槽2431。各安装槽2431间隔分布于第二密封圈243的侧壁上,且将第二密封圈243三等分,各安装槽2431的开口处均位于第二密封圈243与盖体21相抵的侧边上,且各安装槽2431将所在的第二密封圈243一侧的侧壁分隔成三部分。各安装槽2431截面均呈“v”字状,在密封组件24组装于锅盖2上后,各安装槽2431均处于锅盖2的外侧面上。
60.在组装该密封组件24时,各安装槽2431将处于锅盖2外侧面的第二密封圈243分隔成三个部分,位于两相邻密封槽之间的第二密封圈243侧壁则能够单独被掰开等,在组装
时,其中一个安装槽2431的两侧的第二密封圈243先套设于盖体21上,而后将另外两个安装槽2431之间的第二密封圈243侧壁掰开,便于将该处的第二密封圈243套设于盖体21上;且安装槽2431均处于盖体21的外侧面所在的一侧,对密封组件24对锅体1内的密封性造成影响。
6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多功能锅的实施原理为:在日常烹饪中,不需要通过增大锅内压强对锅内食物进行烹饪时,将锅盖2上的密封组件24取下,则能够当做普通锅盖2使用;当需要增加锅内压强对食物进行烹饪时,将密封组件24组装至锅盖2上,密封组件24能够提升锅盖2对锅体1的密封性,使得在烹饪过程中锅内压强能够增大,满足增压需求。
6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