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身后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2022-08-31 00:42: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在车身后部将备用轮胎配置在形成有凹部的后底板上的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2.作为现有的车身后部构造,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配置备用轮胎的构造。该构造将电池配置于车身的后底板的凹部,该配置的电池由俯视观察呈t字形状的托架固定。此外,使用另一t字形状的托架将横放配置的备用轮胎固定在该固定了的电池上。
3.通过像这样将电池和与备用轮胎单独使用各托架固定,从而即使由于车身受到后碰撞使得备用轮胎脱离,电池也不会脱离。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3245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8.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在由于后碰撞使得备用轮胎脱离的情况下,若后碰撞的冲击力很大,则备用轮胎高速向车身前方移动,存在给车身、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等造成损伤的可能。
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将备用轮胎配置在车身的后底板上时能够抑制由对车身的后碰撞引起的备用轮胎的移动的车身后部构造。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1.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在车身后部将备用轮胎配置在形成有凹部的后底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包括:备用轮胎支架,其悬挂于沿着所述后底板的左右缘部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后侧框架,在上方载置备用轮胎;以及后板部,其形成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的下方侧的下部,所述备用轮胎支架具有限制所述备用轮胎的前方移动的防护部件,在所述后板部的上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阻挡部,所述防护部件与所述阻挡部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所述备用轮胎配置在所述防护部件与所述阻挡部之间。
12.发明效果
13.在本发明中,能够得到在将备用轮胎配置在车身的后底板上时能够抑制由对车身的后碰撞引起的备用轮胎的移动的车身后部构造。
附图说明
14.图1是将车身在车宽中央附近沿车身前后方向剖切时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剖视图。
15.图2是示出后底板的凹部及安装于车身左右的后侧框架的备用轮胎支架的立体
图。
16.图3是使用备用轮胎支架的备用轮胎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17.图4是示出在后板部与防护部件之间配置有备用轮胎的状态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18.图5是示出物体与车身后部后碰撞的情形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19.图6是示出配置在备用轮胎支架的车身后方侧的箱部件及配置在车身右侧面的工具箱的立体图。
20.图7是示出从车身背侧观察的箱部件及备用轮胎支架的俯视图。
21.图8是示出工具箱的后端位置p3与备用轮胎的后端位置p4的关系的俯视图。
22.图9是以虚线示出固定在车身两侧的后侧框架内的加强件的俯视图。
23.图10是图9的x-x剖视图。
24.图11是示出固定在后侧框架后端侧的后保险杠横梁的剖视图。
25.图12是示出车身后部构造的后板部及后保险杠横梁的剖视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0 车身后部构造
28.20 后底板
29.21 凹部
30.22 后侧框架
31.22a 前方侧部件
32.22b 后方侧部件
33.22e 加强件(加强部件)
34.23 掀背部
35.23a 开口部
36.24a 阻挡部
37.30 备用轮胎支架
38.32f 固定部
39.33 安装部件(安装部)
40.39 防护部件
41.40 电池
42.40a 电池主体
43.40b 电池盒
44.41 箱部件
45.41a 开口
46.41b 帽形截面或凹部
47.43 工具箱
48.45 后保险杠横梁
49.50 备用轮胎
50.k1 边界
具体实施方式
51.<实施方式的构成>
52.参照图1~图12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以箭头表示的“前后”表示汽车的车身(未图示)的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身的宽度方向,“上下”表示铅直上下方向。
53.图1是将车身在车宽中央附近沿车身前后方向剖切时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剖视图。
54.图1所示的车身后部构造10为车身的后部座席12的后方侧(车身后部)的构造。在该车身后部构造10中,借助备用轮胎支架(也称为支架)30将备用轮胎50配置在后底板20之上,其中,该后底板20在车身的后方侧在底面形成有凹部21。
55.如图2所示,备用轮胎支架30配置于沿着后底板20的凹部21的左右缘部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框架22。成为将以梯子状延伸且在车身前侧具备防护部件39的支架30相对于其左右的后侧框架22沿正交方向架设的构造。
56.支架30架设在电池40(图1)的上方,该电池40将电池主体40a配置于后底板20的电池盒40b而成。将备用轮胎50横放并载置(或配置)在该支架30之上。在所载置的该备用轮胎50的车身前方侧存在形成为沿着备用轮胎50的外周以凸状弯曲的形状的防护部件39。因此,在与车身后碰撞时(参照图4或图5),备用轮胎50被防护部件39(参照图1)限制而不会向前方移动。
57.如图3所示,支架30将在车身的前侧沿车宽方向延伸配置的安装用管材料(也称为管材料)31a和配置在后侧的安装用管材料31b使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4个托架32a、32b、32c、32d以架桥状连结(桥接)。前后的管材料31a、31b的两端部(或左右端部)载置在左右的后侧框架22之上。
58.在后侧的管材料31b的两端部具备三角板状的安装部件33,安装部件33固定于后侧框架22。通过该安装部件33的固定,从而后侧的管材料31b固定于后侧框架22。前侧的管材料31a将长板状的安装部件35固定在其两端部,安装部件35固定于后侧框架22。两端侧的安装部件33、35使用螺丝34固定于后侧框架22。
59.前后的管材料31a、31b弯折为锯齿状来实现用于将备用轮胎50靠近车宽方向的一侧配置的形状。为了像这样将备用轮胎50稳定地靠向车宽方向的左侧配置,将以各托架32a~32d桥接的前后的管材料31a、31b的左侧部分的前后间隔加长而将右侧部分的前后间隔缩短。如图2所示,通过利用这样的支架30将备用轮胎50靠向车宽方向的一方配置,从而确保后底板20的物品等的配置空间。
60.说明这种构造的车身后部构造10的特征。如图1所示,在车身后部构造10中,如上所述,在车身后部将备用轮胎50载置在形成有凹部21的后底板20上,并载置在悬挂于车身左右的一对后侧框架22的支架30之上。
61.本实施方式的第1特征在于,在形成有凹部21的后底板20的后端接合有向车身上方上升的后板部24。后板部24构成为,包括:面板24a,其为在后底板20的后端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向车身上方上升的形状;以及圆筒形状的阻挡部24b,其为截面中空状,与面板24a的上方连接并向车宽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阻挡部24b也可以是除了圆筒形状以外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挡部24b的截面积大于防护部件39的截面积。
62.阻挡部24b将例如大致长方形状的面板24a的上方部分卷成筒状而形成。该阻挡部
24b形成通过将掀背部23向上方提起而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23a的下部。阻挡部24b形成在车身上下方向的高度与限制载置于支架30的备用轮胎50的前方移动的防护部件39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说,成为备用轮胎50配置在高度相同的阻挡部24b与防护部件39之间的构成。
63.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护部件39配置在与阻挡部24b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就“相同的高度”的具体例而言,包含防护部件39的高度位置位于从阻挡部24b的上端的高度到下端的高度为止的范围内的情况。
64.在该构成中,如图4所示,在车身与物体60后碰撞时,如箭头y1所示,若车身后部向前方侧的变形发展,则后板部24的阻挡部24b向车身前方侧移动。若该移动进一步发展,则如图5中的箭头y2所示,物体60隔着后板部24的阻挡部24b将备用轮胎50按压于防护部件39。在该状态下,备用轮胎50成为被夹入保持在防护部件39与后板部24的阻挡部24b之间的状态。
65.接下来,如图1所示,第2特征在于电池40以如下方式配置于后底板20的凹部21。电池40的至少一部分与支架30重叠,电池40的后端与支架30的后端相比配置在车身前方侧。具体来说,电池40的后端位置p2与支架30的后端位置p1相比,以箭头y3所表示的长度位于车身前方侧。
66.接下来,如图6所示,第3特征在于,后底板20的凹部21(图1)在比支架30靠后方侧具备箱部件41,该箱部件41具有在上方开口的开口41a。需要说明的是,图6省略绘制电池40。如图1所示,箱部件41具备由与支架30相比向车身下方侧延伸的帽形截面形成的凹部41b。此外,箱部件41如示出从车身背侧观察的平面构成的图7所示,车身前方侧的缘部(前缘部)形成为沿着支架30的后侧的管材料31b的形状。
67.接下来,如图6所示,第4特征在于,支架30在车宽方向的一侧(左侧)具备固定备用轮胎50的固定部32f,且在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右侧)具备工具箱43。如图8所示,工具箱43的后端的位置p3与备用轮胎50的后端的位置p4相比配置在车身前方侧。或者,工具箱43的后端也可以配置在与备用轮胎50的后端的位置p4相同的位置。
68.返回图6,固定部32f通过焊接等固定在车宽方向左侧的托架32b的前后宽度的中央部分。固定部32f形成中央部鼓出的垫圈形状,在其鼓出部分的中央设有螺纹孔32f1。如图1所示,以备用轮胎50的中央的贯通孔50b与螺纹孔32f1上下一致的状态,将备用轮胎50载置于各托架32a、32b、32c(图6)的座面。在该载置后,将与贯通孔50b相比头部扩宽的螺丝(未图示)从贯通孔50b中穿插并与螺纹孔32f1螺合,使备用轮胎50固定。
69.接下来,第5特征在于,图9所示的两侧的后侧框架(也称为框架)22形成为中空,在该中空的内部具备沿该框架2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以虚线示出的加强件(加强部件)22e。如作为图9的x-x剖视图的图10所示,加强件22e与悬挂于框架22的支架30的车辆后方侧的管材料31b的安装部件(或安装部)33相比进一步向车身后方侧延伸。
70.接下来说明第6特征。如图10所示,后侧框架22将车身前方侧的前方侧部件22a与车身后方侧的后方侧部件22b连结而形成。加强件22e具有下述特征构成:横跨前方侧部件22a与后方侧部件22b的边界k1而延伸设置,加强件22e的前端22e1与作为支架30的后端的管材料31b相比位于车身前方侧。
71.接下来,第7特征在于,如图11所示,在车身的左右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框
架22的车身后端侧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保险杠横梁45。也就是说,后保险杠横梁45沿与后侧框架22正交的方向延伸。如图12所示,该后保险杠横梁45向车身后部侧突出最大,至少一部分如宽度l1所示与后板部24的阻挡部24b在车身上下方向上重叠。
72.<实施方式的效果>
73.接下来,说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10的效果,如图2所示,该车身后部构造10在车身后部将备用轮胎50借助支架30配置在形成有凹部21的后底板20上。
74.(1)车身后部构造10的车身后部具备支架30,该支架30悬挂于图2所示的沿着后底板20的左右缘部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后侧框架22,在上方载置备用轮胎50。此外,车身后部具备形成开口部23a的下方侧的下部后板部24,其中,该开口部23a通过将图1所示的掀背部23提起而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开口。支架30具有限制备用轮胎50的前方移动的防护部件39,在后板部24的上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阻挡部24b。防护部件39与阻挡部24b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备用轮胎50构成为配置在防护部件39与阻挡部24b之间。
75.根据该构成,在图4所示的车身与物体60后碰撞时,如箭头y1所示,后板部24的阻挡部24b向车身前方侧移动。若该移动进一步发展,则如图5中的箭头y2所示,备用轮胎50被夹入保持在防护部件39与后板部24的阻挡部24b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备用轮胎50由于后碰撞的冲击而移动并与车室内的周边部件接触。
76.(2)如图1所示,电池40收纳于后底板20的凹部21。电池40的后端构成为,其至少一部分与支架30上下重叠,与该支架30的后端(管材料31b)相比配置在车身前方侧。
77.根据该构成,收纳在凹部21中的电池40与备用轮胎50上下重叠,电池40的后端与支架30的后端配置在前方侧,从而电池40不会妨碍后碰撞时向车身前方侧变形移动的后板部24的变形。因此,能够将备用轮胎50由后板部24和防护部件39牢固地夹入。被夹入的该备用轮胎50抑制后板部24的进一步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由后碰撞引起的备用轮胎50向车室内的侵入量。此外,由于变形移动的后板部24及阻挡部24b由备用轮胎50的后端抑止,因此能够防止与该位置相比设置在车身前方侧的电池40的破损。
78.(3)如图6所示,后底板20的凹部21(参照图2)在比支架30靠后方具备具有在上方开口的开口41a的箱部件41。如图1所示,箱部件41构成为由与支架30相比向下方侧延伸的帽形截面41b形成,且前缘部沿着支架30的后端形状而形成。
79.根据该构成,箱部件41在与支架30相比的车身后方侧具备由帽形截面41b形成的凹部41b。能够将物品以不从凹部41b向上方突出的方式收容在该凹部41b中。所收容的该物品在后碰撞时不会妨碍包含阻挡部24b在内的后板部24向车身前方侧变形移动。因此,能够适当地由包含阻挡部24b在内的后板部24和防护部件39将备用轮胎50夹入。
80.(4)如图6所示,支架30在车宽方向的一侧(左侧)具备对备用轮胎50(图1)进行固定的固定部32f,在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右侧)具备工具箱43。如图8所示,工具箱43的后端(p3)构成为,与备用轮胎50的后端(p4)相比配置在车身前后方向的前方侧或配置在与该后端(p4)相同的位置。
81.根据该构成,在支架30中,将工具箱43配置在备用轮胎50的车宽方向横向,将工具箱43的后端设定在比支架30的后端靠车身前方侧。因此,在后碰撞时,工具箱43不会妨碍后板部24向车身前方侧变形移动,因此不会妨碍由后板部24和防护部件39将备用轮胎50夹
入。此外,工具箱43包含其中的工具在内刚性高,因此能够通过上述配置抑制备用轮胎50夹入后的进一步变形。
82.(5)如图10所示,后侧框架22形成为中空,具备沿该框架22的截面内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作为加强部件的加强件22e。加强件22e构成为,与悬挂于框架22的支架30的安装部件(安装部)33相比向车身后方侧延伸。
83.根据该构成,在后侧框架22的截面内延伸设置的加强件22e与支架30的安装部件33相比向车身后方侧延伸,从而能够在后碰撞时抑制如图4的箭头y5、y6所示的框架22的沿上下方向的力矩,使框架22难以弯曲。因此,能够在后碰撞时控制使得后板部24沿着水平方向向车身前方变形移动。由此,能够将备用轮胎50可靠地由后板部24和防护部件39夹入,因此能够防止备用轮胎50移动。
84.(6)如图10所示,后侧框架22将车身前方侧的前方侧部件22a和车身后方侧的后方侧部件22b连结而形成,加强件22e构成为,横跨后侧框架22的前方侧部件22a与后方侧部件22b的边界k1而延伸设置,加强件22e的前端22e1与后方侧部件22b的支架30的后端相比位于车身前方侧。
85.根据该构成,加强件22e从后侧框架22的前方侧部件22a延伸设置至后方侧部件22b的与支架30的后端相比靠车身前方侧的位置为止。因此,在后碰撞时,能够防止框架22以前方侧部件22a与后方侧部件22b的边界k1为起点弯折,因此能够使后板部24朝向车身前方侧变形移动。因此,能够将备用轮胎50由后板部24和防护部件39适当地夹入,能够在该夹入后抑制后板部24的进一步变形。由此,能够针对备用轮胎50的移动、车身后部的变形保护后排座椅。
86.(7)如图11所示,后侧框架22在车身后端侧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保险杠横梁45。后保险杠横梁45构成为,如图12中的宽度l1所示,至少一部分与后板部24的阻挡部24b在车身上下方向上重叠。
87.根据该构成,后保险杠横梁45的至少一部分与后板部24上下重叠,从而能够使后板部24及后保险杠横梁45在后碰撞时受到的载荷的力向图11中的以箭头y11表示的车身上方、以箭头y12以表示的车身下方、以箭头y13表示的车身前方分散。
88.通过该分散,能够使得后板部24及后底板20的变形均衡而不会向上或向下偏斜。因此,能够使车身后部沿水平方向变形。由此,由于能够使后板部24沿水平方向向车身前方侧变形移动,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将备用轮胎50由后板部24和防护部件39夹入。
89.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