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源装置和具备该电源装置的电动车辆和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28 05:55: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由多个电池组件构成的电源装置和具备该电源装置的电动车辆和蓄电装置,特别是涉及搭载于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摩托车等电动车辆而使车辆行驶的电动机的电源装置或家庭用、工厂用的蓄电用途等所使用的大电流用的电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电动车辆和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电源装置中,将多个电池组件串联、并联地连接而能够增大充放电的容量和输出电流。该电源装置利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车辆用的电源、工厂用、家庭用等的蓄电系统的电源等。开发了使用于该电源装置的电池组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如图14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在该电池组件中,层叠多个电池单体901而设为电池层叠体902,包括连接于该电池层叠体902而检测电池单体901的电压等电池信息的单体监测电路906。该电池组件910相互串联地连接而使用于大输出的电源装置。在该电源装置中,将检测多个电池组件的电池信息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而能够向外部的电池调控单元(bcu)等传输电池信息。在该电源装置中,将多个电池组件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而能够利用单条线路的通信线向外部传输。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24452号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利用通信线将多个电池组件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的电源装置能够利用单条线路的通信线将电池信息等向外部传输,但在该电源装置中,如图15的概略结构图所示,为了将电池组件810的单体监测电路806级联连接而在电池组件810之间配置通信线844。该电源装置800为了在电池组件810之间配置通信线844而需要设置配线空间845。设置于电池组件810之间的配线空间845导致增大电源装置800整体的弊端。能够通过缩小配线空间而使电源装置紧凑,但配置于狭小的配线空间的通信线受到被两侧的电池组件夹持而损伤等弊端,因此无法长期稳定地将电池信息的信号向外部的电池调控单元等传输。特别是搭载于车辆等的电源装置承受振动、冲击,而且在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严酷的环境下被使用,因此难以长期可靠地阻止通信线的损伤地将电池的重要的信息向外部传输,成为阻碍长期维持作为电源装置的可靠性的原因。
9.本发明是以进一步防止以上的弊端为目的而开发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将电池组件简单地串联连接且能够在长期维持较高的可靠性的同时使整体紧凑的技术。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1.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电源装置包含多个电池组件,该多个电池组件包括层叠多个
电池单体而成的电池层叠体,并且包括检测电池单体的电池信息的单体监测电路,借助通信线将各个电池组件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电池组件包括:一对通信端子,其配置于两端部且连接于单体监测电路;以及内部线,其将配置于两端部的一对通信端子连接,在通信端子连接通信线,将多个电池组件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
12.在本说明书中,“电池组件”使用于包含在多个电池单体的两端面配置端板并利用束紧条将一对端板连结且包括检测电池单体的电压的电压的单体监测电路的全部的电池组件例如不内置调控充放电电流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等控制电路的“电池组”等在内的广泛的含义。
13.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电动车辆包括:上述电源装置;行驶用的电动机,其由电源装置供给电力;车辆主体,其搭载电源装置和电动机;以及车轮,其由电动机驱动而使车辆主体行驶。
14.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蓄电装置包括:上述电源装置;以及电源控制器,其控制相对于电源装置的充放电,利用电源控制器进行控制,使得能够利用来自外部的电力对电池单体充电,并且对电池单体进行充电。
15.发明的效果
16.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利用通信线将多个电池组件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并且能够在长期维持较高的可靠性的同时使整体紧凑。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18.图2是表示电池组件的概略立体图。
19.图3是电池组件的立体图。
20.图4是图3所示的电池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21.图5是图3所示的电池组件的v-v线剖视图。
22.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电池组件的端部的俯视图。
23.图7是图5所示的电池组件的vii-vii线剖视图。
24.图8是表示单体监测电路的一例的电路图。
25.图9是表示电池组件的另一例的概略俯视图。
26.图10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概略电路图。
27.图11是表示在利用发动机和电动机行驶的混合动力车搭载电池组件的例子的框图。
28.图12是表示在仅利用电动机行驶的电动汽车搭载电池组件的例子的框图。
29.图13是表示在蓄电装置使用电池组件的例子的框图。
30.图14是以往的电池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31.图15是以往的电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基于附图而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而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位置的用语(例如,“上”、“下”以及包含这些用语的其他用语),但使用这些
用语的目的是容易参照附图理解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限制于这些用语的含义。另外,多个附图所示的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表示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或构件。
33.而且,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具体例,并非将本发明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以下记载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而言,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就并非旨在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而是意图例示。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实施例中说明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例。另外,有时为了使说明清楚而夸张附图所示的构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
34.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包括多个电池组件,该多个电池组件包括层叠多个电池单体而成的电池层叠体和检测电池信息的单体监测电路,利用通信线将各个电池组件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电池组件在两端部配置连接于单体监测电路的一对通信端子。配置于电池组件的两端部的一对通信端子利用内部线连接。在电池组件的通信端子连接通信线,将多个电池组件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
35.在以上的电源装置中,利用通信线将多个电池组件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并且不需要为了将相邻的电池组件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而在电池组件之间配置通信线。其原因在于,电池组件借助内部线在内部将两端的通信端子连接。因此,在以上的电源装置中,能够省略电池组件之间的通信线的配线空间而使整体紧凑。另外,由于在电池组件内配置内部线,因此利用电池组件的罩壳保护内部线,防止内部线的损伤,将电池组件的电池信息长期可靠地向外部的电池调控单元等传输,能够将作为电源装置的可靠性维持得较高。特别是,在严酷的使用环境下,防止内部线的损伤,能够确保较高的可靠性。
36.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借助电力线将多个电池组件串联连接,并且借助通信线将借助电力线串联连接的电池组件级联连接。
37.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利用通信线将利用电力线串联连接的电池组件级联连接,因此通过将电力线和通信线连接于相同的电池组件,能够以最短距离连接电力线和通信线。
38.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包括呈直线状配置的一对电池组件,利用电力线将彼此相对的端部的输出端子连接,并且借助通信线将彼此相对的端部的通信端子连接。
39.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利用电力线和通信线将呈直线状配置的一对电池组件的相对的端部连接,因此能够以最短距离高效地连接电力线和通信线。
40.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包括相邻且以平行姿势配置的一对电池组件,利用电力线将相互靠近的端部的输出端子连接,并且借助通信线将相互靠近的端部的通信端子连接。
41.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以平行姿势配置的一对电池组件的端部连接电力线和通信线这两者,能够高效地连接电力线和通信线。
42.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电池组件包括:电池组合,其通过在一对端板之间配置电池层叠体而成;以及罩壳,其覆盖内部线,将单体监测电路配置于端板。
43.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将单体监测电路配置于端板,并且利用通信线将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因此能够保护单体监测电路免受自电池单体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排出气体的影响,并且能够使电源装置紧凑而增大相对于单位容积而言的充放电的容量,
而且,能够将单体监测电路的热能向端板、外部高效地放散,能够减小单体监测电路的温度上升。特别是,以上的构造具有如下优点:在以垂直姿势配置的端板配置单体监测电路,因此以垂直姿势配置单体监测电路,能够使空气在表面顺畅地对流而高效地散热。另外,端板能够将单体监测电路与高温、高压的排出气体隔断,因此即使在排气阀开阀的电池单体的异常的使用状态下,也能够使单体监测电路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而确保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将单体监测电路的热能高效地放散的特性还实现能够在使单体监测电路小型化的同时减小温度上升的优点。还实现单体监测电路安装的电子部件的温度上升也变小,能够保证电子部件的稳定的工作的优点。
44.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将通信端子配置于端板。
45.在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将单体监测电路配置于电池组件的一个端板,并且将一对通信端子配置于在一个端板配置的单体监测电路和未配置单体监测电路的端板。
46.在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设置于端板的通信端子是中继连接器,中继连接器将内部线和通信线连接。
47.在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将内部线配置于罩壳的内侧。
48.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将内部线配置于罩壳的内侧,因此内部线被罩壳保护而能够确保更高的安全性。
49.在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将一对通信端子设为装卸自如地连接通信线的连接器。
50.在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包括将构成电池层叠体的多个电池单体和单体监测电路连接的电压检测线,将内部线设为由与电压检测线平行的多个通信线构成的多条线组。
51.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将内部线和电压检测线设为一体构造,因此不需要配置专用的内部线,使内部线的配线极简化,能够高效地组装。而且,具有如下优点:电压检测线和内部线两者以沿着电池组合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因此能够将两者设为多个通信线的多条线组,特别是能够高效地配线。
52.在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将多条线组设为在两端连接连接器而成的线束。
53.以上的电池组件具有如下优点:在组装电压检测线用的线束的工序中,能够增加一根引线来设置内部线,因此能够极简单且高效地设置内部线,进而能够省略内部线的配线工序而使组装工序也简单。
54.在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将多条线组设为配置电压检测线和内部线而成的印刷基板。
55.在以上的电源装置中,在印刷基板的制造工序中,能够与电压检测线平行地设置一根配线来设置内部线,因此能够显著削减设置内部线的部件成本。另外,具有如下优点:能够通过配置印刷基板而也配置内部线,因此能够显著降低部件成本和组装成本这两者。
56.在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中,将印刷基板设为柔性印刷基板。
57.以上的电源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在柔性印刷基板的制造工序中,能够与电压检测线平行地设置一根配线来设置内部线,因此能够显著降低部件成本和组装成本这两者,而
且设为能够自由地变形的柔性印刷基板,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在狭小的区域配线。
58.(实施方式1)
59.在图1的概略结构图所示的电源装置100中,利用通信线44将多个电池组件10的单体监测电路6级联连接。而且,在该电源装置100中,利用电力线42将相邻的电池组件10的输出端子41串联地连接。电力线42将电池组件10的电池组合7串联连接,通信线44将电池组件10的单体监测电路6级联连接。
60.在图2的概略立体图所示的电池组件10中,在电池组合7的两端部配置一对通信端子43。在该图的电池组件10中,在电池组合7的两端部的端板3和固定于该端板3的单体监测电路6设置通信端子43。通信端子43是连接器,借助该连接器连接通信线44。该通信端子43能够借助连接器简单地连接通信线44。
61.在图2所示的电池组件10中,将一个通信端子43b设置于端板3,将另一个通信端子43a设置于在端板3配置的单体监测电路6,将一对通信端子43a、43b配置于电池组合7的两端部。在电池组件10中,利用内部线45将配置于电池组合7的两端部的一对通信端子43a、43b连接。在图2的电池组件10中,将内部线45的一端连接于在端板3设置的连接器的通信端子43b,将另一端连接于在单体监测电路6设置的连接器的通信端子43a。单体监测电路6包括连接内部线45的内部通信端子43a和连接通信线44的外部通信端子43b。该单体监测电路6利用传输电池信息的传输电路将内部通信端子43a和外部通信端子43b内部连接。配置于端板3的通信端子43b是连接内部线45和通信线44这两者的中继连接器47。中继连接器47是能够连接内部线45和通信线44这两者的连接器。
62.(通信线44)
63.在图1的电源装置100中,利用通信线44将利用电力线42串联地连接的多个电池组件10的单体监测电路6级联连接。电力线42连接于电池组件10的输出端子41,能够将多个电池组件10串联或并联地连接。在该图的电源装置100中,利用与电力线42平行地配置的通信线44将利用电力线42串联地连接的多个电池组件10的单体监测电路6级联连接。如图所示,利用电力线42将全部的电池组件10串联地连接而提高输出电压的电源装置100能够有效地使用为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的电源,而且能够有效地使用为大输出的蓄电装置。在该图的电源装置100中,利用通信线44将利用电力线42串联地连接的电池组件10的单体监测电路6级联连接,但对于电源装置而言,也能够不利用电力线42将全部的电池组件10串联地连接,而是利用通信线44将并联、串联地连接的多个电池组件10的单体监测电路6级联连接。虽未图示,但对于电源装置而言,能够利用电力线将多个电池组件并联和串联地连接,利用通信线将各个电池组件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另外,也能够利用电力线将全部的电池组件并联地连接,利用通信线将各个电池组件的单体监测电路级联连接。
64.通信线44连接于在电池组件10的两端部设置的通信端子43,将电池组件10的单体监测电路6级联连接。在该电源装置100中,在单体监测电路6连接内部线45和通信线44这两者,将多个单体监测电路6串联地连接。
65.在图1的电源装置100中,借助通信线44将利用电力线42串联地连接的电池组件10级联连接。在该电源装置100中,使电力线42和通信线44平行地配置,将相邻的电池组件10串联地连接。而且,在图1的电源装置100中,将全部的电池组件10设为平行姿势,将8组电池组件10配置成4列2层。在图中,上层4组电池组件10由电力线42和通信线44这两者串联地连
接,下层4层电池组件10也由电力线42和通信线44串联地连接,对于上层和下层的电池组件10而言,在图中最左侧的列中,利用电力线42和通信线44将上下的电池组件10串联地连接,利用电力线42和通信线44这两者将全部的电池组件10串联地连接。
66.在图1中配置于最左侧的列的2组电池组件10中,利用电力线42将呈直线状排列且相对的端部的输出端子41连接,利用通信线44将设置于相对的端部的单体监测电路6的通信端子43a的连接器和通信端子43b即中继连接器47连接。在上下相邻地配置的电池组件10中,利用电力线42将设置于同侧的端部且是靠近的端部的输出端子41连接,利用通信线44将通信端子43a、43b连接,将上下的电池组件10级联连接。
67.(电池组件10)
68.图3~图5所示的电池组件10包括:电池组合7,其通过在一对端板3之间配置电池层叠体2而成;以及罩壳8,其覆盖内部线45,在电池组件10中,将单体监测电路6配置于端板3。在图2~图4的电池组件10中,在电池组合7的一个端板3的外侧面配置单体监测电路6。在电池组合7中,利用束紧条4将在层叠多个电池单体1而成的电池层叠体2的两端部配置的一对端板3连结。连结于束紧条4的一对端板3将电池层叠体2固定为加压状态。单体监测电路6包括:电压检测电路,其检测电池单体1的电压;以及接口电路,其将利用该电压检测电路检测的各个电池的单体电压等电池信息向外部的电池调控单元(bcu)输出。
69.单体监测电路6的电压检测电路检测各个电池单体的电压,从而防止电池单体1的过充电、过放电,调整电池单体的单体平衡,或者运算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单体监测电路6的电压检测电路借助电压检测线19连接于电池单体1的电极端子11而检测各个电池单体1的电压。在图2的电池组件10中,在端板3的外侧表面配置单体监测电路6。该电池组件10能够防止单体监测电路6受到在异常时电池单体1喷射的高温、高压的排出气体的影响。
70.在电池组件10中,将连接于单体监测电路6的通信端子43配置于电池组合7的两端部。在图2的电池组件10中,将一个通信端子43a设置于电池组合7的一个端部(图中左侧的端部),将另一个通信端子43b配置于电池组合7的另一个端部(图中右侧的端部)。在图2的电池组件10中,借助单体监测电路6将在图中位于左端的一个通信端子43a配置于一个端板3,将位于右端的另一个通信端子43b配置于另一个端板3侧。在图2的电池组件10中,借助单体监测电路6将一个通信端子43a配置于一个端板3,但也能够将该通信端子43a直接地配置于端板3。在固定单体监测电路6的端板3配置的通信端子43借助引线(未图示)连接于单体监测电路6。
71.在图1的电源装置100中,借助通信线44将设置于各个电池组件10的单体监测电路6级联连接,利用单条线路将电池信息等向设置于外部的电池调控单元(bcu)35等传输。为了在电池组件10外部连接通信线44并将多个单体监测电路6级联连接,各个电池组件10利用内部线45将一对通信端子43a、43b内部连接。在图3~图5所示的电池组件10中,利用罩壳8覆盖电池组合7的上表面,将内部线45配置于罩壳8的内侧。图示的罩壳8覆盖电池组合7的上表面的大致整体而设为包覆电池单体1的端子面1x的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制的罩。图示的罩壳8整体设为板状,设为简单的形状而包覆电池组合7的上表面,覆盖配置于电池组合7的上表面的内部线45。这样,通过将内部线45配置于罩壳8的内侧,从而利用罩壳8保护内部线45而确保较高的安全性。不过,如图2的虚线所示,罩壳8也能够设为收纳电池组合7的形状而覆盖电池组合7的上表面。各个单体监测电路6借助外部连接于电池组件10的通信线44和
内部连接于电池组件10的内部线45而级联连接。
72.(电池组合7)
73.电池组合7包括:电池层叠体2,其通过将多个电池单体1沿着厚度方向层叠而成;一对端板3,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2的电池单体1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部;以及束紧条4,其连结于电池层叠体2的两端部的端板3。在图3和图4所示的电池组件10中,在一个端板3配置单体监测电路6,借助电压检测线19将单体监测电路6连接于电池层叠体2的电池单体1。而且,图示的电池组件10包括:气体通道5,其连结于各个电池单体1的排气阀1a并将自排气阀1a喷出的排出气体向外部排出;罩壳8,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2的上方且是气体通道5之上;以及底板9,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的下方并固定端板3。
74.(电池单体1)
75.如图4所示,电池单体1是宽度比厚度大,换言之,厚度比宽度小的方形的二次电池,沿着厚度方向层叠而设为电池层叠体2。电池单体1是锂离子二次电池。不过,电池单体也能够设为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能够充电的其他全部的二次电池。在电池单体1中,将正负的电极板和电解液一起收纳于密闭构造的外装罐。对于外装罐而言,将铝、铝合金等的金属板压制成形为方形,利用封口板将开口部气密地密闭。封口板是与外装罐相同的铝、铝合金,固定正负的电极端子11,在电极端子11之间设置排气阀。此外,正负的电极端子11设为至少一个电极端子11与封口板绝缘的状态。在该电池单体1中,将封口板作为端子面1x并设置正负的电极端子11。而且,在电池单体1中,外装罐的底面和侧面被绝缘膜包覆。
76.多个电池单体1以各电池单体1的厚度方向成为层叠方向的方式层叠而构成电池层叠体2。在电池单体1中,将四边形的一个外周面作为设置正负的电极端子11的端子面1x,将端子面1x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层叠多个电池单体1而设为电池层叠体2。
77.(电池层叠体2)
78.在电池层叠体2中,如图4所示,在层叠的电池单体1之间夹装绝缘间隔件12。图中的绝缘间隔件12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制作成较薄的板状或片状。图示的绝缘间隔件12设为与电池单体1的相对面大致相等大小的板状,将该绝缘间隔件12层叠于彼此相邻的电池单体1之间,使相邻的电池单体1彼此绝缘。此外,作为配置于相邻的电池单体1之间的间隔件,也能够使用在电池单体与间隔件之间形成有冷却气体的流路的形状的间隔件。
79.在电池层叠体2中,在相邻的电池单体1的正负的电极端子11连接金属制的汇流条14,利用汇流条14将多个电池单体1串联或并联或串联和并联地连接。在电池层叠体2中,通过层叠的电池单体1的个数来将输出电压和能够充放电的容量设为设定值。在电池层叠体2中,能够通过串联地连接的电池单体1的个数来提高输出电压,能够通过电池单体1的个数来增大充放电的容量。对于电池组件10而言,通过构成电池层叠体2的电池单体1的个数及其并联和串联地连接的连接状态来将输出电压和容量设为设定值,因此对于电池单体1的个数和连接状态而言,考虑用途而设为最佳的状态。
80.汇流条14设有用于与电极端子11连接的连接部(未图示)。汇流条14通过对将该连接部和电极端子11连接的边界照射激光束而焊接地连接于电极端子11。不过,对于汇流条而言,既能够通过在电极端子设置外螺纹,开设供该电极端子贯穿的贯通孔,并且向贯穿于该贯通孔的电极端子的外螺纹拧入螺母而连结于电极端子,也能够通过在电极端子设置内螺纹孔,向该内螺纹孔拧入贯穿汇流条的止动螺钉而连结于电极端子。在电池组件10中,能
够在电池层叠体2的上表面设置树脂制的绝缘罩(未图示)。对于绝缘罩而言,能够是,设置开口部,使电极端子11自该开口部暴露,在绝缘罩的上表面侧,在自绝缘罩的开口部暴露的电极端子11连接金属板的汇流条14,将多个电池单体1以预定的排列连接。
81.(端面间隔件13)
82.在电池层叠体2中,为了与金属制的端板3绝缘,能够在两端面隔着端面间隔件13地配置端板3。端面间隔件13配置于电池层叠体2与端板3之间而使端板3与电池层叠体2绝缘。端面间隔件13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制作成较薄的板状或片状。端面间隔件13设有能够覆盖电池单体1的相对面整体的大小的板部,将该板部层叠于在电池层叠体2的两端配置的电池单体1与端板3之间。
83.(端板3)
84.端板3位于电池层叠体2的电池单体1的层叠方向上的两端面并固定电池层叠体2。端板3是金属制的板材,是外形与电池单体1的外形大致相等或比电池单体1稍大的四边形的板材。端板3能够由高张力钢制作成强韧的构造。端板3能够设为1片金属板或层叠多个金属板的构造,或者设为金属板和塑料的层叠体。由1片金属板构成的端板3的比热容较大,能够高效地吸收单体监测电路6的热能。另外,对于层叠多个板材的端板3而言,至少将固定单体监测电路6的表面侧设为金属制的板材。其目的在于,单体监测电路6以热耦合状态固定,提高散热特性。而且,端板能够设为铝板和高张力钢板的层叠构造。该端板也能够设为如下构造:将表面侧设为铝板而固定单体监测电路6,将铝板和高张力钢板以面接触状态层叠,能够自铝板向高张力钢板高效地导热。不过,端板并非必须设为金属制,也能够设为例如工程塑料等优异的强度的塑料制。
85.(束紧条4)
86.束紧条4沿着电池单体1的层叠方向延伸并将两端部固定于端板3,利用一对端板3固定电池层叠体2。图3和图4所示的束紧条4是沿着电池层叠体2的侧面的、具有预定的上下宽度和预定的厚度的金属板,与电池层叠体2的两侧面相对地配置。束紧条4以较强的压力对电池层叠体2的两端面进行加压,将进行充放电而欲膨胀的电池单体1配置于固定位置。束紧条4的金属板优选使用高张力钢。金属板的束紧条4通过压制成形而形成为预定的形状。
87.对于束紧条4而言,如图4的分解立体图所示,为了将两端固定于一对端板3,在电池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的两端处,对其两端部以沿着端板3的外侧面的方式进行弯折加工而设置固定部4a。束紧条4通过将该固定部4a与端板3螺纹结合等而紧固一对端板3。
88.而且,对于束紧条4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将下端部弯折为l字状而形成下侧连结片4b。该下侧连结片4b层叠于底板9的两侧部的下表面侧而连结于底板9。而且,对于束紧条4而言,弯折上端部而形成按压电池层叠体2的上表面的端部的按压片4c。该按压片4c针对每个电池单体1分开以能够单独地按压电池层叠体2的电池单体1的上表面。由此,各按压片4c能够独立于相邻的按压片4c地向底板9侧按压电池单体1。这样,能够阻止各电池单体1自底板9浮起而在高度方向上保持,即使振动、冲击等施加于电池层叠体2,也能够维持为各电池单体1在上下方向上不错位。这样,束紧条4在电池层叠体2的左右的两侧部处覆盖并保持电池层叠体2的上下表面的角部。
89.此外,束紧条4的形状、与端板3的紧固构造能够适当利用已知的构造。例如,也可
以构成为,不将束紧条的两端部弯折为l字状而是设为平板状,与端板的侧面螺纹结合。或者,也可以设为如下构造:将束紧条的与端板的侧面相对的部分设为呈阶梯状卡合的卡合构造,在利用卡定构造将束紧条卡定于端板的侧面的状态下,进而进行螺纹结合。
90.另外,也可以使绝缘片介于束紧条4与电池层叠体2之间。绝缘片由具备绝缘性的材质例如树脂等构成,使金属制的束紧条4与电池单体1之间绝缘。
91.(底板9)
92.如图4和图5所示,底板9配置于电池层叠体2和端板3的底面。底板9供端板3固定,更优选还供束紧条4的下端部固定。端板3、束紧条4借助固定螺钉15、16固定于底板9。固定端板3的固定螺钉15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端板3,将端板3固定于底板9。另外,固定束紧条4的固定螺钉16也贯穿作为束紧条4的下端部的下侧连结片4b而固定于底板9。
93.在电池层叠体2中,使各个电池单体1与底板9接触而与底板9配置为热耦合状态。在与底板9热耦合的电池单体1中,将热能向底板9放散。而且,也能够对底板9进行强制冷却而更高效地放散电池单体1的热能。虽未图示,但能够在被强制冷却的底板9的内部循环制冷剂、冷却液而进行强制冷却。另外,对于底板,也能够在下表面设置散热片来进行强制冷却。而且,也能够在底板的下表面以面接触状态层叠冷却板,利用冷却板进行强制冷却。对于冷却板而言,能够在内部循环制冷剂、冷却液而进行强制冷却。
94.(气体通道5)
95.如图2~图5所示,气体通道5配置于与电池单体1的上表面即电池单体1的端子面1x相对的位置,将自排气阀1a喷出的排出气体向外部排出。图示的气体通道5以沿着电池单体1的层叠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于电池层叠体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气体通道5是将自排气阀1a的开口部排出的排出物顺畅地排出的内容积的筒状,在下表面开口,与各个电池单体1的排气阀1a的开口部连结。图5的气体通道5设为将横截面形状设为长方形的四棱筒状。气体通道5在电池层叠体2的上表面以在与电池单体1的端子面1x之间不形成间隙的方式紧密贴合地配置于电池层叠体2的上表面,并将在下表面开口的开口部5a与各个电池单体1的排气阀1a连结,从而将自排气阀1a排出的排出气体向外部排出。气体通道5也能够配置为在与端子面1x之间配置垫片、密封材料等以避免排出气体泄漏。
96.而且,虽未图示,但气体通道也能够由集合通道和分支通道构成,该集合通道以沿着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于电池层叠体的上表面,该分支通道连结于集合通道且将顶端连结于排气阀。在该气体通道中,能够使集合通道与端子面分开地配置,将分支通道的顶端连结于排气阀的开口部。
97.(单体监测电路6)
98.单体监测电路6是将构成电压检测电路的电子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或利用集成电路构成整体的电子电路块,该电压检测电路检测构成电池层叠体2的电池单体1的单体电压。在电池组件10中,如图6和图7所示,将单体监测电路6固定于端板3的外表面。在图2~图4的电池组件10中,在一个端板3固定单体监测电路6,但也能够在两个端板3固定单体监测电路6。如图8所示,单体监测电路6的电压检测电路22借助电压检测线19连接于各个电池单体1而检测电池单体1的电压。
99.对于在两个端板3固定单体监测电路6的电池组件70而言,如图9所示,借助电压检测线19将各个单体监测电路6连接于电池单体1。对于在两个端板3固定单体监测电路6的电
池组件70而言,将电池层叠体2在层叠方向的中间划分为两组电池单元2a,借助电压检测线19将各个电池单元2a连接于各个单体监测电路6。在将电池层叠体2在中央分割为两个的电池组件70中,能够将最长的电压检测线19的长度缩短为包括一组单体监测电路的电池组件的1/2。
100.在图2~图5的电池组件10中,将电压检测线19配置于气体通道5的两侧。多个电压检测线19作为线束或印刷基板39而配置于电池层叠体2的上表面。特别是,将电压检测线19的印刷基板39设为柔性印刷基板39a(fpc)的电池组件10具有能够使电压检测线19的配线空间极薄的优点。
101.图2~图4以及图6所示的单体监测电路6包括用于连接作为柔性印刷基板39a的电压检测线19的连接端子37。图中的柔性印刷基板39a在一端具备用于连接于单体监测电路6的连接器38,通过将该连接器38连结于在单体监测电路6设置的连接端子37,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连接。对于图示的单体监测电路6而言,将整体的外形设为较薄的箱形状以能够沿着端板的外表面配置,并且在其上表面的两端部设置用于连结连接器38的连接端子37。在图2的电池组件10中,将电压检测线19的柔性印刷基板39a分割为两个并配置于气体通道5的两侧,将在各柔性印刷基板39a的顶端设置的连接器38连接于各个连接端子37。该构造能够将连接于连接端子37的柔性印刷基板39a方便地配置于不与气体通道5干涉的位置。不过,连接端子也可以配置于箱形状的电子电路块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连接于连接端子的电压检测线(柔性印刷基板)左右分支而配置于气体通道的两侧。
102.另外,在电池组件中,不需要必须将柔性印刷基板分割为两个并配置于气体通道的两侧,也能够将一个柔性印刷基板配置于气体通道的单侧,以跨过气体通道的姿势配置与配置于相反侧的电极端子连接的电压检测线。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单体监测电路设置一个连接端子,将全部的电压检测线连接于单体监测电路。
103.而且,在图2所示的印刷基板39中,将内部线45与电压检测线19设为一体构造。图示的印刷基板39的内部线45设为由与电压检测线19平行的多个通信线构成的多条线组。在该构造中,将内部线45与电压检测线19设为一体构造,因此不需要配置专用的内部线,能够使内部线45的配线极简化而高效地组装。而且,在该印刷基板39中,以沿着电池组合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电压检测线19和内部线45这两者,因此将两者设为多个通信线的多条线组,能够高效地配线。这样,将内部线45与电压检测线19设为一体构造的印刷基板39借助连接器38连接于单体监测电路6。在图中的单体监测电路6中,作为供连接器38连接的端子,将连接端子37和通信端子43设为一体构造。不过,如图9所示,内部线45和电压检测线19也能够设为分开线路。在该情况下,在单体监测电路6中,能够独立地设置连接电压检测线19的连接端子和连接内部线的通信端子43。
104.在单体监测电路6中,将实现电压检测电路22的电子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20(参照图6和图7)。不过,单体监测电路6也能够设为如下构造:将包含电压检测电路22的全部的电子电路设为集成电路,将集成电路埋设于绝缘材料的封装。如图6和图7所示,单体监测电路6能够设为将设置于表面的散热器21的金属板紧密贴合于端板3的表面并能够以热耦合状态进行固定的块状。散热器21热耦合于单体监测电路6内置的发热部件例如均衡化电路的放电电阻、调控电流的fet等半导体元件等,将这些发热部件的热能向外部放散。单体监测电路6通过在电路基板20安装电子部件而将整体的形状设为板状,或者通过将集成电路埋
设于封装而设为板状。
105.具有具备电压检测电路22的单体监测电路6的电源装置100检测进行充放电而电压变动的电池单体1的电压,利用检测的单体电压等电池信息调控电池单体1的充放电,将电池电压控制在设定范围,防止电池单体1的过充电、过放电。在电源装置100中,能够将控制电池单体1的充放电的控制电路30设置于电池组件10的外部或电池组件10内。控制电路30调控电池单体1的充放电电流,防止电池单体1的过充电和过放电。在该电源装置100中,自设置于单体监测电路6的电压检测电路22向控制电路30传输电池信息,利用控制电路30调控电池单体1的充放电的电流。
106.电压检测电路22优选检测全部的电池单体1的电压。不过,电压检测电路22并非必须检测全部的电池单体1的电压,例如,也能够将构成电池层叠体2的电池单体1分割为多个电池单元,检测各个电池单元的电压。在将多个电池单体1并联地连接的电池单元中,检测电池单元的电压而能够检测全部的电池单体的电压。在将多个电池单体串联地连接的电池单元中,检测电池单元的电压而检测直接连接的电池单体的总电压。将多个电池单体串联连接的电池单元由2~5个电池单体构成。在该电池单元中,检测电池单元的电压而检测2~5个电池单体1的总电压,因此电池单体的电压成为检测的总电压的1/2~1/5。电池单体1的电压根据剩余容量而变化。电池单体1的电压在过充电时比预先设定的最高电压高,在过放电时比最低电压低。电池单体1在过充电或过放电时电气特性降低而劣化,安全性也降低。电压检测电路22检测电池单体1的电压并向控制电路30传输,控制电路30调控充放电的电流以使电池单体1的电压处于设定范围。
107.在电池组件10中,随着反复充放电,各个电池单体1的剩余容量、电压变得失衡。串联地连接的电池单体1以相同电流进行充放电。虽然以相同电流进行充放电,但各个电池单体1的电气特性并非完全相同。因而,在将多个电池单体1串联地连接的电池组件10中,随着反复进行充放电,各个电池单体1的电压、剩余容量变得失衡。电池单体1的失衡成为对特定的电池单体1进行过充电或过放电的原因。在电池组件10中,对全部的电池单体1同时进行充放电,因此电池单体1的失衡成为对特定的电池单体1进行过充电或过放电的原因。电池单体1的过充电和过放电成为降低电池单体1的电气特性而劣化的原因,并且降低电池组件10的安全性。在电源装置100中,设置消除电池单体1的电压的失衡的均衡化电路23,能够使电池单体均衡化。
108.在电源装置100中,能够在单体监测电路6安装均衡化电路23。图8所示的均衡化电路23包括在放电电阻25串联地连接开关元件26而成的放电电路24,将调控电路27和电压检测电路22连接,该调控电路27检测各个单体电压并将开关元件26控制为接通/断开,该电压检测电路22检测各个电池单体1的单体电压。设置于单体监测电路6的均衡化电路23利用电压检测线19,使电压较高的电池单体1放电,对电压较低的电池单体1充电,使电池单体1的电压均衡化而能够消除失衡。均衡化电路23使剩余容量较大的高电压的电池单体1放电而能够使剩余容量均衡化。
109.固定于端板3的单体监测电路6能够将热能向端板3放散。单体监测电路6包括控制电流的fet等半导体元件、放电电阻等发热元件。单体监测电路6将发热元件的热能向端板3放散而能够减小温度上升。单体监测电路6的温度上升对内置的发热元件等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均衡化电路23而言,利用放电电阻使电池单体1放电而降低电压,但放电电阻
由于放电电流的焦耳热而发热。放电电阻能够增大电流来在短时间内迅速地降低电池单体1的电压,但使放电电阻发热的焦耳热与放电电流的平方成比例地变大,因此能够迅速地降低电池单体1的电压而缩短均衡化时间的均衡化电路23发热的热能变大。均衡化电路23在电池单体1未充放电的时刻使电池单体1均衡化,因此要求进一步缩短均衡化时间。均衡化时间的缩短能够通过增加放电电阻的电流来实现,因此如何能够高效地对放电电阻的发热热能进行放散成为确定均衡化时间的重要的因素。
110.由发热部件的发热热能引起的温度上升导致部件的故障,因此为了避免发热部件异常地温度上升而进行使整体变大或减小放电电阻等的单位时间的发热量等设计。若单体监测电路6小型化为能够配置于狭小的空间,则散热面积减少,散热热能减少而温度上升变大。因此,像以往的电池组件那样,小型化为能够配置于气体通道和汇流条的微小的空间的单体监测电路的散热面积变小,因此需要减少散热热能。因而,配置于狭小的空间的单体监测电路需要减小散热热能,使电池单体均衡化的时间变长。层叠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组件使用于作为大容量的用途的驱动车辆用的电动机的电池组件、蓄电装置的电源等,因此电池单体的容量也相当大。在大容量的电池组件中,随着电池单体容量的扩大,由电池单体电压的失衡引起的容量的失衡相对扩大。因而,这种电池组件尽量缩短电池单体的均衡化时间而迅速地均衡化,因而能够增大放电电流,但由于放电电阻的增加导致发热热能变大,因此要求增大散热面积。因而,单体监测电路为了配置于狭小的空间而要求小型化,为了以大电流进行放电来缩短均衡化时间,需要增大散热面积而大型化。因此,在单体监测电路中,小型化和均衡化时间的缩短是彼此相反的特性,无法满足两特性,要求为了配置于有限的空间而要求的小型化和为了具有较高的放电能力的大型化这样的相反的课题。
111.在将单体监测电路6以热耦合状态固定于端板3且将端板3并用于单体监测电路6的散热的电池组件10中,能够利用端板3高效地放散单体监测电路6的发热热能。特别是,该端板3的比热容极大,相对于吸收的热能的温度上升较小,能够缩短电池单体1的均衡化时间。而且,对于端板3而言,表面积也较大,自表面的散热热能也较大,由此也导致温度上升变小。而且,在将端板3固定于底板9的构造中,自端板3向底板9传导热能而温度上升进一步变小。另外,在对底板9进行强制冷却或在底板9层叠冷却板的构造中,利用底板9对端板3强制冷却而温度上升进一步变小,单体监测电路6的冷却效果进一步增大,单体监测电路6的温度上升变小至理想的状态。
112.在图6和图7的电池组件10中,将单体监测电路6固定于端板3的外表面。该电池组件10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将单体监测电路6的发热热能向固定的端板3传导并放散,并且能够还自暴露的表面向外界空气散热而更高效地散热。对于固定于端板3的表面的单体监测电路6而言,其外形比端板3的外形小,不自端板3的外周缘突出。在该电池组件10中,将单体监测电路6配置于端板3,并且单体监测电路6不会增大电池组件10的外形,能够在小型化的同时高效地对单体监测电路6散热。
113.而且,在图7的电池组件10中,将单体监测电路6的厚度设为在俯视时不自底板9的顶端缘向外侧面突出的尺寸。在该电池组件10中,将单体监测电路6固定于端板3,并且俯视时的外形不比底板9大,能够在使整体小型化的同时将单体监测电路6配置于理想的位置。
114.端板3被体现在充放电时膨胀的物理性质的电池单体1自内侧以较强的压力按压。按压于电池层叠体2且利用束紧条4固定两侧缘的端板3在电池层叠体2的压力下弯曲。若单
体监测电路6由于弯曲的端板3而变形,则对单体监测电路6的构成部件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在将电子部件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单体监测电路6中,电路基板弯曲而产生导电部破损等弊端。对于图7的单体监测电路6而言,将上缘部的一部分优选中央部局部地固定于端板3,将下部固定于底板9的顶端部。在该电池组件10中,即使电池单体1膨胀而端板3变形,该变形也不会对单体监测电路6造成不良影响。在以上的电池组件10中,将单体监测电路6的上缘部的一部分局部地固定于端板3,因此即使端板3弯曲,也不会一起变形。另外,对于单体监测电路6而言,将下部固定于底板9的顶端部,因此在上部和下部可靠地固定。即,单体监测电路6不受到由端板3的变形造成的不良影响地牢固地固定于端板3和底板9。
115.将单体监测电路6固定于底板9的电池组件10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将单体监测电路6配置于在俯视时与固定孔17不同的位置,能够将单体监测电路6固定于端板3,并且将底板9简单且可靠地固定于车辆的底盘等使用设备。在图6的电池组件10中,在底板9的两侧部设置固定孔17,将固定孔17的间隔设为能够在其间配置单体监测电路6的横宽。
116.单体监测电路6优选绝缘地固定于端板3。该单体监测电路6通过在与端板3之间配置绝缘片18来固定。绝缘片18作为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弹性片,能够将弯曲的端板3和单体监测电路6始终保持为热耦合状态。对于绝缘地固定于端板3的单体监测电路6而言,设为使金属制的散热器21等暴露于表面而能够高效地散热的构造,并且能够相对于在端板3的内侧配置的电池层叠体2提高绝缘特性而提高可靠性。对于在电池层叠体2的两端面配置端板3的电池组件10而言,通过使端板3与地线绝缘,能够防止触电、漏电。与地线绝缘的端板3在内侧配置高电压的电池层叠体2。对于与电池层叠体2绝缘的端板3而言,与电池层叠体2的漏电电阻被保持得较高,但有时漏电电阻由于各种原因而降低。例如,端板3与电池层叠体2之间的冷凝水成为降低漏电电阻的原因。即使端板3与电池层叠体2的接触电阻降低,与端板3绝缘地配置的单体监测电路6也与端板3绝缘,防止漏电、触电等弊端而确保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过,由于端板与电池层叠体绝缘,因此也能够将端板连接于地线。
117.以上的电池组件10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利用端板3对单体监测电路6的均衡化电路23的发热部件高效地散热,因此能够利用均衡化电路23迅速地使电池单体1均衡化。其原因在于,增大均衡化电路23的消耗电力,以大电流使电池单体1放电,能够迅速地降低高电压的电池单体1的电压。均衡化电路23通过使高电压的电池单体1放电而消除电压的失衡,或者通过利用高电压的电池单体1对低电压的电池单体1充电而均衡化。在通过使高电压的电池单体1放电而均衡化的电路中,利用放电电阻25使高电压的电池单体1放电,在利用高电压的电池单体1对低电压的电池单体1充电的电路中,自高电压的电池单体1向低电压的电池单体1供给电力而均衡化。在利用放电电阻25使电池单体1放电而均衡化的电路中,使电池单体1放电的放电电阻25和调控该放电电阻25的放电电流的开关元件26即半导体元件发热。对于该电路而言,设为高效地放散放电电阻25和半导体元件的热能的构造,能够增大放电电阻25和半导体元件的放电电流而缩短均衡化的时间。若增大放电电流,则发热量也变大,因此能够高效地放电而增大放电电流。另外,在利用高电压的电池单体对低电压的电池单体充电的均衡化电路中,调控自高电压的电池单体向低电压的电池单体充电的电流的半导体元件发热,因此能够增大该半导体元件的电流而缩短均衡化的时间。
118.在将多个电池组件10串联地连接的电源装置100中,由于在各个电池组件10的地线产生电位差,因此无法进行级联连接。各个单体监测电路6的通信端子43将地线作为基准
电位来传输信号,因此无法将在地线存在电位差的多个通信端子43串联地连接。该弊端能够以如下方式消除:对存在电位差的单体监测电路6的地线施加偏置电压,变动地线的直流电平,将连接的通信端子43的地线的电位差设为零电平。不过,在该电路结构中,用于施加偏置电压的电路变得复杂,并且也需要阻止偏置电压的温度变动,电路结构进一步变得复杂。
119.为了防止以上的弊端,将全部的单体监测电路6的通信端子43级联连接,单体监测电路6包括将多个单体监测电路6级联连接而传输信号的通信端子43。如图10所示,通信端子43借助阻断直流并通过交流信号的耦合元件46内部连接。耦合元件46能够使用耦合电容器、信号传输用的变压器、光电传输元件中的任一者。该单体监测电路6具有如下优点:利用耦合元件46切断直流成分而向通信端子43仅传输交流信号,因此能够以通信端子43的地线的直流电平且不进行调整地将多个单体监测电路6的通信端子43级联连接来传输信号。这在将多个电池组件10串联地连接的装置中特别有效。
120.以上的电源装置能够利用为向使电动车辆行驶的电动机供给电力的车辆用的电源。能够利用于作为搭载电池装置的电动车辆的利用发动机和电动机这两者行驶的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仅利用电动机行驶的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能够使用为这些车辆的电源。此外,为了得到驱动车辆的电力,也能够构筑并搭载将多个上述的电池组件串联、并联地连接并附加必要的控制电路而成的大容量、高输出的电池装置。
121.(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源装置)
122.图11表示在利用发动机和电动机这两者行驶的混合动力汽车搭载电源装置的例子。该图所示的搭载电源装置的车辆hv包括车辆主体91、使该车辆主体91行驶的发动机96和行驶用的电动机93、由上述发动机96和行驶用的电动机93驱动的车轮97、向电动机93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100以及对电源装置100的电池充电的发电机94。电源装置100经由dc/ac逆变器95而连接于电动机93和发电机94。车辆hv在对电源装置100的电池进行充放电的同时利用电动机93和发动机96这两者行驶。电动机93在发动机效率较差的区域例如加速时、低速行驶时被驱动而使车辆行驶。电动机93由电源装置100供给电力而驱动。发电机94由发动机96驱动,或者由对车辆施加制动时的再生制动驱动,对电源装置100的电池充电。此外,如图所示,车辆hv也可以具备用于对电源装置100充电的充电插头98。通过将该充电插头98与外部电源连接,能够对电源装置100充电。
123.(电动汽车用电源装置)
124.另外,图12表示在仅利用电动机行驶的电动汽车搭载电源装置的例子。该图所示的搭载电源装置的车辆ev包括车辆主体91、使该车辆主体91行驶的行驶用的电动机93、由该电动机93驱动的车轮97、向该电动机93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100以及对该电源装置100的电池充电的发电机94。电源装置100经由dc/ac逆变器95而连接于电动机93和发电机94。电动机93由电源装置100供给电力而驱动。发电机94由对车辆ev进行再生制动时的能量驱动,对电源装置100的电池充电。另外,车辆ev具备充电插头98,能够将该充电插头98与外部电源连接而对电源装置100充电。
125.(蓄电装置用的电源装置)
126.而且,本发明不将电源装置的用途特定于使车辆行驶的电动机的电源。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也能够使用为利用由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产生的电力对电池充电并蓄电的
蓄电装置的电源。图13表示利用太阳能电池82对电源装置100的电池充电并蓄电的蓄电装置。
127.图13所示的蓄电装置利用由配置于住宅、工厂等建筑物81的屋脊、屋顶等的太阳能电池82产生的电力对电源装置100的电池充电。在该蓄电装置中,在将太阳能电池82作为充电用电源并利用充电电路83对电源装置100的电池充电之后,经由dc/ac逆变器85而向负载86供给电力。因此,该蓄电装置具备充电模式和放电模式。在图示的蓄电装置中,将dc/ac逆变器85和充电电路83分别经由放电开关87和充电开关84而与电源装置100连接。放电开关87和充电开关84的接通/断开由蓄电装置的电源控制器88切换。在充电模式中,电源控制器88将充电开关84切换为接通,将放电开关87切换为断开,允许自充电电路83向电源装置100的充电。另外,当充电完成而成为满电状态时,或者在充电预定值以上的容量的状态下,电源控制器88使充电开关84断开并使放电开关87接通而切换到放电模式,允许自电源装置100向负载86的放电。另外,也能够根据需要而将充电开关84设为接通并将放电开关87设为接通,同时进行向负载86的电力供给和向电源装置100的充电。
128.而且,虽未图示,但电源装置也能够使用为利用夜间的深夜电力对电池充电并蓄电的蓄电装置的电源。由深夜电力充电的电源装置能够利用作为发电站的剩余电力的深夜电力进行充电,在电力负载较大的昼间输出电力,将昼间的峰值电力限制为较小。而且,电源装置也能够使用为利用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和深夜电力这两者进行充电的电源。该电源装置有效地利用由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和深夜电力这两者,能够在考虑天气、消耗电力的同时高效地蓄电。
129.以上那样的蓄电装置能够适当地利用于能够搭载于计算机服务器的机架的备用电源装置、手机等的无线基站用的备用电源装置、家庭内用或工厂用的蓄电用电源、路灯的电源等、与太阳能电池组合的蓄电装置、信号机、道路用的交通显示器等的备用电源用等用途。
130.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131.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适当地利用为能够切换ev行驶模式和hev行驶模式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混合动力式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等的电源。另外,也能够适当地利用于能够搭载于计算机服务器的机架的备用电源、手机等的无线基站用的备用电源、家庭内用、工厂用的蓄电用电源、路灯的电源等、与太阳能电池组合的蓄电装置、信号机等的备用电源用等用途。
132.附图标记说明
133.100、电源装置;1、电池单体;1a、排气阀;1x、端子面;2、电池层叠体;2a、电池单元;3、端板;4、束紧条;4a、固定部;4b、下侧连结片;4c、按压片;5、气体通道;5a、开口部;6、单体监测电路;7、电池组合;8、罩壳;9、底板;10、电池组件;11、电极端子;12、绝缘间隔件;13、端面间隔件;14、汇流条;15、固定螺钉;16、固定螺钉;17、固定孔;18、绝缘片;19、电压检测线;20、电路基板;21、散热器;22、电压检测电路;23、均衡化电路;24、放电电路;25、放电电阻;26、开关元件;27、调控电路;28、电源电路;30、控制电路;35、电池调控单元;37、连接端子;38、连接器;39、印刷基板;39a、柔性印刷基板;41、输出端子;42、电力线;43、通信端子;43a、通信端子;43a、内部通信端子;43b、外部通信端子;43b、通信端子;44、通信线;45、内部线;46、耦合元件;47、中继连接器;70、电池组件;81、建筑物;82、太阳能电池;83、充电电路;84、
充电开关;85、dc/ac逆变器;86、负载;87、放电开关;88、电源控制器;91、车辆主体;93、电动机;94、发电机;95、dc/ac逆变器;96、发动机;97、车轮;98、充电插头;800、电源装置;806、单体监测电路;810、电池组件;844、通信线;845、配线空间;901、电池单体;902、电池层叠体;906、单体监测电路;910、电池组件;hv、ev、车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