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的制作方法

2022-08-21 20:49: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


背景技术:

2.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其沿轴向彼此分离地配置有第一旋转电子部件及第二旋转电子部件。
3.第一旋转电子部件具备:固定于第一基座的轴支承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轴支承构件的第一旋转型物体;第一卡扣弹簧,介于轴支承构件与第一旋转型物体之间,且具有弹性部;以及第一卡扣板,与第一卡扣弹簧相对而配置,且沿周向具有多个卡扣卡合孔。
4.另外,第二旋转电子部件具备:固定于轴支承构件的壳体及第二基座;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壳体的第二旋转旋钮及第二旋转型物体;成为第二旋转型物体的旋转中心的锁销;第二卡扣弹簧,介于第二旋转型物体与壳体之间,且具有弹性部;以及第二卡扣板,与第二卡扣弹簧相对而配置,且沿周向具有多个卡扣卡合孔。
5.第一卡扣弹簧、第二卡扣弹簧、以及第一卡扣板、第二卡扣板构成为,弹性部反复进行向卡扣卡合孔的插入、脱离,由此使操作者产生卡扣感觉。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7864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0.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中,例如,在弹性部从卡扣卡合孔脱离的情况下和在这以外的情况下,操作扭矩会发生变动,因此,不能使第一旋转型物体和第二旋转型物体(两个轴)都得到稳定的较大的操作扭矩。
11.因此,存在难以将两个轴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的问题。另外,例如,存在以下问题:产生随着第一旋转型物体和第二旋转型物体中的一个旋转型物体的旋转而另一个旋转型物体进行旋转的随着转的现象。
12.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两个轴都能够得到稳定的较大的操作扭矩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
13.解决问题的方案
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具备:
15.第一块体,配置于轴向一侧,且具有第一孔;
16.第二块体,配置于轴向另一侧,且具有第二孔;
17.外侧操作轴,具有以绕轴旋转的方式内嵌于所述第一孔的第一筒状部;
18.内侧操作轴,沿轴向延伸,将所述第一筒状部及所述第二孔贯穿,且以绕轴旋转的
方式内嵌于所述第一筒状部;
19.旋转体,具有以与所述内侧操作轴一体旋转的方式外嵌于所述内侧操作轴,且以绕轴旋转的方式内嵌于所述第二孔的第二筒状部;
20.第一径向弹性构件,以抵抗恢复力而弯曲的状态夹在所述第一孔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以及
21.第二径向弹性构件,以抵抗恢复力而弯曲的状态夹在所述第二孔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
22.发明效果
23.根据本发明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两个轴都能够得到稳定的较大的操作扭矩。
附图说明
24.图1是以使局部为剖面的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的结构的图。
25.图2是表示第一径向弹性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26.图3a是以使局部为剖面的方式表示变形例1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的结构的图。
27.图3b是以使局部为剖面的方式表示变形例2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以使局部为剖面的方式表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1的结构的图。在图1中,绘出x轴及y轴。图1中,将左右方向称为x方向或轴向,将右侧方向称为轴向一侧或“ x方向”,将左侧方向称为轴向另一侧或
“‑
x方向”。另外,在图1中,将上下方向称为径向或y方向,将从x轴向y方向远离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或“ y方向”,将从y方向接近x轴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或
“‑
y方向”。
29.如图1所示,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1具备:第一块体10、第二块体20、多个电子信号控制部31、32、外侧操作轴40、内侧操作轴50、旋转体60、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第一轴向弹性构件91、及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此外,在图1中,省略地示出电子信号控制部31、32的内部结构。
30.第一块体10配置于轴向一侧( x方向)。第一块体10具有圆筒部12。圆筒部12具有沿轴向(x方向)贯穿的第一孔14。第一孔14由连接圆筒部12的轴向一侧端面12a与圆筒部12的轴向另一侧端面12b的内周面14a划定。
31.第二块体20配置于轴向另一侧(-x方向)。第二块体20具有长方体形状的块部22。块部22具有沿轴向(x方向)贯穿的第二孔24。
32.第二孔24具有:配置于轴向一侧的第一空间241、配置于轴向另一侧的第二空间242、以及配置于轴向中央部的第三空间243。第一空间241由面向右侧方向的圆环状的面241a和将面241a与块部22的轴向一侧端面22a连接的内周面241b划定。第二空间242由面向左侧方向的面242a和将面242a与块部22的轴向另一侧端面22b连接的内周面242b划定。第三空间243由将面241a与面242a连接的内周面243a划定。
33.电子信号控制部31配置于第一块体10与第二块体20之间的轴向间隙。电子信号控
制部31与本发明的“第三块体”对应。
34.电子信号控制部31具有外壳311、座部312、和导入及导出电信号的端子313。外壳311具有长方体形状。外壳311容纳由外侧操作轴40旋转驱动的可变电阻器(未图示)。外壳311的轴向另一侧端面311a与块部22的轴向一侧端面22a抵接。座部312配置于外壳311的轴向一侧(右侧)。座部312具有与圆筒部12的轴向另一侧端面12b抵接的座面312a。
35.电子信号控制部32配置于比第二块体20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电子信号控制部32具有外壳321、和导入及导出电信号的端子322。外壳321具有长方体形状。外壳321容纳由内侧操作轴50旋转驱动的可变电阻器(未图示)及开关(未图示)。外壳321的轴向一侧端面321a与块部22的轴向另一侧端面22b抵接。
36.外侧操作轴40具有第一筒状部41及第一大径筒部42。第一筒状部41以绕轴旋转的方式内嵌于第一孔14。在第一孔14的内周面与第一筒状部41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规定尺寸的径向间隙s11。径向间隙s11的形状的大小由第一孔14的内径和第一筒状部41的外径设定。第一筒状部41的轴向另一侧端面41a与座面312a抵接。
37.第一大径筒部42配置于比第一筒状部41靠轴向一侧( x方向)的位置,且直径比第一筒状部41大。在第一筒状部41的外周面与第一大径筒部42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面向左侧方向的环状的面43。在面43与轴向一侧端面12a之间设置有规定尺寸的轴向间隙s12。
38.内侧操作轴50沿轴向(x方向)延伸。内侧操作轴50将第一筒状部41、座部312的内部、外壳311的内部、第二孔24、及外壳321的内部贯穿。内侧操作轴50具有小径部51、大径部52及止转部53。小径部51以绕轴旋转的方式内嵌于第一筒状部41。大径部52配置于比小径部51靠轴向一侧( x方向)的位置,且直径比小径部51大。在大径部52安装有操作旋钮(未图示)。止转部53配置于比小径部51靠轴向另一侧(-x方向)的位置。
39.内侧操作轴50的轴向另一侧端部54从外壳321的轴向另一侧端面321b向左侧方向(-x方向)突出。在内侧操作轴50的轴向另一侧端部54安装有防脱环55。
40.旋转体60具有第二筒状部61及第二大径筒部62。第二筒状部61外嵌于止转部53,且内嵌于第三空间243。在第二筒状部61的外周面与第三空间243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规定尺寸的径向间隙s21。径向间隙s21的形状的大小由第三空间243的内径及第二筒状部61的外径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间隙s21的形状被设定为与径向间隙s11的形状大小相同。第二大径筒部62外嵌于止转部53,且内嵌于第一空间241。通过第二筒状部61及第二大径筒部62外嵌于止转部53,从而旋转体60与内侧操作轴50一体地旋转。
41.第二大径筒部62配置于比第二筒状部61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且直径比第二筒状部61大。第二大径筒部62具有面向左侧方向的圆环状的面62a。在面62a与面241a之间设置有规定尺寸的轴向间隙s22。
42.接着,参照图1及图2对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的一例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的一例的立体图。
43.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配置于具有规定尺寸的径向间隙s11。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由具有恢复力的长方形的金属板成型。在金属板上,在长边方向上以一定间隔相互平行地排列狭缝70d,狭缝70d是在金属板的短边方向较长的长方形的狭缝。由此,形成了长方形的多个弹簧板70a,多个弹簧板70a的一端的彼此之间以及另一端的彼此之间分别由两个连结带70b连结。各弹簧板70a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部被冲压成型为,相对于原来的金属板的板
面,向相同的一侧突出为弯曲状。以使各弹簧板70a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部凸向径向外侧,且使金属板的长边方向的两端70e、70f彼此相邻的方式,将弹簧板70a卷起来,从而得到圆筒状弹簧。在圆筒状弹簧中,连结带70b作为弹簧板70a的两端支点发挥作用,弹簧板70a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部作为作用点发挥作用。
44.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被设定为在自由状态下其最小内径(连结带70b的内径)比第一筒状部41的外径小。因此,若将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安装于第一筒状部41,则金属板的长边方向的两端70e、70f之间的间隔70c抵抗恢复力而扩展,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被该恢复力保持于第一筒状部41。并且,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被设定为在该状态下最大外径(弹簧板70a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部的外径)比第一孔14的直径大。
45.若将安装有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的外侧操作轴40插通到第一孔14中,则弹簧板70a被第一孔14的内周面按压而使弹簧板70a的径向的高度向径向内侧变低。外侧操作轴40与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一起旋转,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相对于第一孔14的内周面滑动旋转。由此,外侧操作轴40经由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从第一孔14的内周面受到摩擦阻力,因此,能够得到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扭矩。
46.接着,参照图1及图2对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进行说明。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是与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通用地使用的通用部件。使用通用部件的理由如上所述,是因为径向间隙s21的形状与径向间隙s11的形状被设定为大小相同。此外,在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的说明中,使用与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47.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配置于具有规定尺寸的径向间隙s21。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被设定为在自由状态下其最小内径(连结带70b的内径)比第二筒状部61的外径小。因此,若将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安装于第二筒状部61,则金属板的长边方向的两端70e、70f之间的间隔70c抵抗恢复力而扩展,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被该恢复力保持于第二筒状部61。并且,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被设定为在该状态下最大外径(弹簧板70a的长度方向中央区域部的外径)比第二孔24的直径大。
48.旋转体60通过外嵌于内侧操作轴50的止转部53,从而与内侧操作轴50一体地旋转。如上所述,在该旋转体60的第二筒状部61上安装有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若将安装有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的旋转体60插通到第二孔24中,则弹簧板70a被第二孔24的内周面按压而使弹簧板70a的径向的高度向径向内侧变低。与旋转体60一体地旋转的内侧操作轴50与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一起旋转,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相对于第二孔24的内周面滑动旋转。由此,内侧操作轴50(旋转体60)经由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从第二孔24的内周面受到摩擦阻力,因此,能够得到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扭矩。
49.接着,参照图1对第一轴向弹性构件91进行说明。第一轴向弹性构件91是以抵抗恢复力而弯曲的状态夹在轴向间隙s12中的,例如为弹簧垫圈。外侧操作轴40相对于第一轴向弹性构件91滑动旋转。由此,外侧操作轴40从第一轴向弹性构件91受到摩擦阻力,因此能够得到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扭矩。
50.接着,参照图1对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进行说明。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是与第一轴向弹性构件91通用地使用的通用部件。使用通用部件的理由是因为轴向间隙s21的尺寸被设定为与轴向间隙s22的尺寸相同。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以抵抗恢复力而弯曲的状态夹在轴向间隙s22中。与内侧操作轴50一体旋转的旋转体60相对于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滑动旋
转。由此,内侧操作轴50(旋转体60)从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受到摩擦阻力,因此能够得到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扭矩。此外,为了提高操作性,优选地,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和外侧操作轴40的操作扭矩在规定的范围内。
51.但是,由于部件的尺寸公差等原因,而会在轴向间隙s22产生偏差。在轴向间隙s22较大的情况下,来自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的摩擦阻力减小,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降低。在轴向间隙s22较小的情况下,来自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的摩擦阻力增大,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上升。由于轴向间隙s22的偏差,有时,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脱离规定的范围。
52.通过将扭矩调整构件100配置于第二大径筒部62的轴向一侧端面62b与外壳311的轴向另一侧端面311a之间的轴向间隙,来调整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扭矩调整构件100例如是垫圈。通过从板厚不同的多种垫圈中选择性地使用适合该轴向间隙的垫圈,来调整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
53.上述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1具备:第一块体10,配置于轴向一侧,且具有第一孔14;第二块体20,配置于轴向另一侧,且具有第二孔24;外侧操作轴40,具有以绕轴旋转的方式内嵌于第一孔14的第一筒状部41;内侧操作轴50,沿轴向延伸,将第一筒状部41及第二孔24贯穿,且以绕轴旋转的方式内嵌于第一筒状部41;旋转体60,具有以与内侧操作轴50一体旋转的方式外嵌于内侧操作轴50,且以绕轴旋转的方式内嵌于第二孔24的第二筒状部61;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以抵抗恢复力而弯曲的状态夹在第一孔14的内周面与第一筒状部41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s11中;以及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以抵抗恢复力而弯曲的状态夹在第二孔24的内周面与第二筒状部61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s21中。
54.通过上述的结构,外侧操作轴40在被旋转操作的情况下,经由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从第一孔14的内周面受到摩擦阻力,因此能够得到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扭矩。另外,内侧操作轴50在被旋转操作的情况下,经由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从第二孔24的内周面受到摩擦阻力,因此能够得到旋转操作所需要的扭矩。由此,两个轴(外侧操作轴40、内侧操作轴50)都能够得到稳定的较大的操作扭矩。
55.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1还具备:第一轴向弹性构件91,以抵抗恢复力而弯曲的状态夹在轴向间隙s12中;以及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以抵抗恢复力而弯曲的状态夹在轴向间隙s22中。由此,两个轴都能够得到更高的操作扭矩。
56.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1具备垫圈(扭矩调整构件),该垫圈配置于第二大径筒部62与外壳311之间的轴向间隙中,对内侧操作轴的操作扭矩进行调整。由此,能够通过从板厚不同的多种垫圈中选择性地使用适合上述轴向间隙的垫圈,来调整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
57.接着,参照图3a及图3b,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1的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变形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关于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图3a所示的变形例1及图3b所示的变形例2中,强调轴向间隙s22而进行描绘。
58.在变形例2中,以不使用垫圈(扭矩调整构件)的方式,对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进行调整。
59.如图3a所示那样使轴向间隙s22较大的理由为,例如,在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比外侧操作轴40的操作扭矩大,且超出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例如选择第二大径筒部62的
板厚较薄的旋转体60,使轴向间隙s22比基准尺寸大,从而使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减小,以收敛于规定的范围内。
60.如图3b所示那样使轴向间隙s22较小的理由为,例如,在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比外侧操作轴40的操作扭矩小,且达不到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例如,选择第二大径筒部62的板厚较厚的旋转体60,使轴向间隙s22比基准尺寸小,从而使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增大,以收敛于规定的范围内。
61.根据上述的各变形例,例如,能够通过从第二大径筒部62的板厚不同的多种旋转体60中选择性地使用适合的旋转体60,来调整内侧操作轴50的操作扭矩。
62.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示出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被其限定性地解释。即,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或其主要特征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6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1具备第一轴向弹性构件91和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这两者,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具备第一轴向弹性构件91和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中的一个构件即可,另外,也可以是,出于用第一径向弹性构件70和第二径向弹性构件80即可得到充分的操作扭矩等理由,而不具备第一轴向弹性构件91和第二轴向弹性构件92中的任一者。
64.本发明基于在2020年1月2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0-010788),将其内容作为参照引入。
65.工业实用性
66.本发明适合用于具备如下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的电子设备,该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是要求两个轴都得到稳定的较大的操作扭矩的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
67.附图标记说明
68.1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
69.10第一块体
70.12圆筒部
71.12a轴向一侧端面
72.12b轴向另一侧端面
73.14第一孔
74.14a、241b、242b、243a内周面
75.20第二块体
76.22块部
77.22a轴向一侧端面
78.22b轴向另一侧端面
79.24第二孔
80.31、32电子信号控制部
81.40外侧操作轴
82.41第一筒状部
83.42第一大径筒部
84.43、62a、241a、242a面
85.50内侧操作轴
86.51小径部
87.52大径部
88.53止转部
89.54轴向另一侧端部
90.55防脱环
91.60旋转体
92.61第二筒状部
93.62第二大径筒部
94.62b轴向一侧端面
95.70第一径向弹性构件
96.70a弹簧板
97.70b连结带
98.70c间隔
99.70d狭缝
100.70e、70f端
101.80第二径向弹性构件
102.91第一轴向弹性构件
103.92第二轴向弹性构件
104.100扭矩调整构件
105.241第一空间
106.242第二空间
107.243第三空间
108.311外壳
109.311a、321b轴向另一侧端面
110.312座部
111.312a座面
112.313、322端子
113.321外壳
114.321a轴向一侧端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