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加热均匀的料理锅的制作方法

2022-08-17 19:06: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厨房家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均匀的料理锅。


背景技术:

2.料理锅是一种可以用空气来进行“油炸”的机器,主要是利用空气替代原本煎锅里的热油,风机将高温空气吹到锅内加热食物,使热空气在封闭的空间内循环,同时热空气还吹走了食物表层的水分,利用食物本身的油脂煎炸食物,使食材达到近似油炸的效果,加热均匀的料理锅以其健康、无油等特点成为年轻人受欢迎的厨房电器之一,且料理锅操作简单,进而已被广泛地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提供别样的烹饪方式,常见的料理锅一般是通过风扇来实现加热空气的单向强制循环对流,为了实现单向强制循环对流,外锅与烹饪锅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的两端均与烹饪锅的内腔连通形成气流循环通道,但是热空气只沿循环通道循环会导致食物加热后产生的水汽会长时间大量的停留在设备内,水分会影响食物的口感,且水汽需要长时间才能排出设备外,也会影响食物的加工时间,并且气流在内单向循环过程中也会因为部分气流吹到食物表面反弹而影响热空气利用率,使受热不均匀,影响烹饪效果,为了使气流通道可靠,通常会设置壁厚较厚的能够起到一定隔热效果的外锅,进而会使下机座体积大、重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均匀的料理锅,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均匀的料理锅,包括具有烹饪腔的下机座、设置在所述下机座顶部的上盖体、放置在所述烹饪腔内的烹饪锅及均位于所述烹饪锅上方的气体加热装置和加热风扇,所述下机座的位于所述烹饪锅外周的部分呈镂空状,加热后空气从所述烹饪锅的锅口进入到进入所述烹饪锅内,且热空气在所述烹饪锅内形成循环流动,所述烹饪锅的上部通过位于所述上盖体上的至少一条上排气通道与外界连通,所述烹饪锅的下部具有至少一个与外界连通的下排气结构。
5.进一步地,所述烹饪锅包括底部呈开口状的锅身及设置在所述锅身下端的可分离的接油盘,所述锅身内设有可拆卸的烤网。
6.更进一步地,所述下排气结构为下排气通道,所述下排气通道设置在所述接油盘的侧壁上与外界直接连通。
7.更进一步地,所述锅身嵌设在所述接油盘上,所述锅身与所述接油盘的内底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所述下排气通道位于所述锅身下方。
8.进一步地,该料理锅与外界连通的上、下出气部位均位于背面上。
9.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体内设有呈倒扣的盆体状的反射罩,所述气体加热装置和加热风扇位于所述反射罩的加热凹腔内。
10.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罩的反射凹面上具有多个漫反射凸起。
11.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罩与所述上盖体的外壳之间形成冷却腔,所述冷却腔内设有散热风扇和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风扇和所述加热风扇,所述反射罩上设有透气孔,所述上盖体上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出气孔。
12.更进一步地,所述锅身的下开口端具有缩颈部,所述接油盘的上翻边缘位于所述缩颈部的外圈且与所述缩颈部卡合连接。
13.更进一步地,所述加热风扇和所述散热风扇均为离心风扇,所述气体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加热风扇的下方或外周。
14.进一步地,所述烹饪腔具有顶部开口或侧方开口。
15.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加热装置为加热管。
16.更进一步地,所述下排气结构位于所述接油盘的盘体上,所述下排气结构与位于所述下机座上的出气通道连通。
17.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优点是:利用与外界连通的上排气通道、下排气结构使部分加热后的气体能够快速排到机体外,进而会直接将食物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汽带出,能够快速降低食物的水分,使烹饪效率高,且使食物口感好;烹饪锅与接油盘可分离组合使用,使烹饪锅易清洗;通过设置下排气结构能够使烹饪锅的底部压力小,使加热后的空气顺畅穿过食物,降低气流反弹,空气利用率高;上排气通道能够使冷热空气混合后再排出,也能够避免热气对人体造成损伤;反射罩的漫反射凸起能够使气流和加热管发出的光形成漫反射,使食物表面受热均匀。
18.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的一内部气流流向指示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的又一内部气流流向指示示意图。
24.附图标记列表:外壳1、上盖体2、电机3、固定支架4、散热风扇5、加热风扇6、反射罩7、加热管8、把手9、烹饪锅10、缩颈部101、锅身102、烤网11、接油盘12、下机座13、发热管护罩14、烹饪锅固定件15、上排气通道16。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参考图1至图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加热均匀的料理锅,包括具有烹饪腔的下机座13、设置在所述下机座13顶部的上盖体2、放置在所述烹饪腔内的烹饪锅10及均位于所述烹饪锅10上方的气体加热装置和加热风扇6,所述气体加热装置用于对空气进行加热,所述加热风扇6用于使加热后的气流强制运动,所述下机座13的位于所述烹饪锅10外周的部分呈镂空状,加热后空气从所述烹饪锅10的锅口进入到所述烹饪锅10内并向锅底方向流动,即热空气由上到下进入所述烹饪锅10内,且热空气在所述烹饪锅10内形成循环流动,所述烹饪锅10的上部通过位于所述上盖体2上的至少一条上排气通道16与外界连通,所述烹饪锅10的下部具有至少一个与外界连通的下排气结构,且所述下排气结构尽量靠近所述烹饪锅10的底部。所述上排气通道16和所述下排气结构能够使加热循环中的气体排出设备,进而能够使食物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快速带走,使食物内的水分快速减少,使食物的口感的好,也能够缩短食物的加工时间,能够最大程度的锁定食物的影响和新鲜度,且节约能耗。
27.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烹饪腔具有顶部开口时,所述上盖体2枢接在所述下机座13上,通过翻转打开或闭合所述上盖体2来放置或取出所述烹饪锅10,所述气体加热装置和所述加热风扇6均设置在所述上盖体2上。
28.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烹饪腔具有侧方开口时,所述烹饪锅10抽拉式安装在所述下机座13上,所述上盖体2与所述下机座13固定连接为一体。
29.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气体加热装置为加热管8。
30.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烹饪锅10包括底部呈开口状的锅身102及设置在所述锅身102下端的可分离的接油盘12,所述锅身102内设有可拆卸的烤网11,所述下排气结构位于所述烤网11的下方。所述烹饪锅10的锅身102与所述接油盘12可分离,使接油渣后的所述接油盘12便于清理或更换,进而使所述烹饪锅10清洁方便。
31.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烹饪锅10的锅身102呈透明状,且所述烹饪锅10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把手9。
32.所述锅身102优选为玻璃锅,方便观察所述锅身102内的烹饪状态。使观察更直接、方便。
33.由于热空气在所述烹饪锅10内形成循环流动,所以所述下机座13的位于所述烹饪锅10外周的部分呈镂空状设置也不影响本技术的使用,且镂空状设置不仅能够能够便于对所述烹饪锅10内的食物加工程度进行观察,也能够使所述下机座13重量轻,通过节省外锅使所述下机座13体积小。
34.当所述烹饪锅10沿侧开口抽拉式设置时,且所述烹饪锅10的外周不设有保护外壳时,所述烹饪锅10上可设有两个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把手9。
35.具体结构为:所述下机座13包括支撑座和连接在所述支撑座顶面上的至少一根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与所述上盖体2连接,且所述支撑座上设有能够对所述烹饪锅10进行固定的烹饪锅固定件15,所述支撑座的顶面上具有与所述烹饪锅10的底部配合的限位凹槽,使用时,所述烹饪锅10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避免震动使所述烹饪锅10移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镂空,所述支撑柱仅起到连接支撑作用。
36.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烹饪锅固定件15为两个弹性抱爪。
37.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排气结构直接与外界连通,当所述下排气结
构呈外漏状态时可与外界直接连通,所述下机座13的位于所述烹饪锅10外周的部分呈镂空状且所述下排气结构位于所述烹饪锅10的侧壁上时能够与外界直接连通。
38.当所述下排气结构位于所述烹饪锅10的侧壁上时,一种结构为:所述下排气结构的一部分结构设置在所述烹饪锅10的锅身102上,所述下排气结构的另一部分结构设置在所述接油盘12;另一种结构为所述下排气结构设置在所述接油盘12上,能够使结构紧凑,避免所述烹饪锅10需要额外加高而使设备中心上移造成不稳。
39.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排气结构为下排气通道17,所述下排气通道17设置在所述接油盘12的侧壁上与外界直接连通。
40.具体的结构为,所述锅身102嵌设在所述接油盘12上,所述锅身102与所述接油盘12的内底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所述下排气通道17位于所述锅身102下方,满足下排气的同时避免在所述锅身102上设置通道结构,使所述锅身102结构可靠,使用更安全。
41.本技术优选的,所述下排气通道17为排气孔。
42.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排气结构与位于所述下机座13上的出气通道连通,所述下排气结构位于所述接油盘12的盘体上,所述下排气结构与位于所述下机座13上的出气通道连通,所述出气通道包括位于所述支撑座顶部的凹腔及与所述凹腔连通且位于所述支撑座内的径向通道,所述凹腔位于所述限位凹槽的底面上。
43.当所述下排气结构位于所述烹饪锅10的底部时,所述下排气结构位于所述接油盘12的盘体上,且所述下排气结构与所述烤网11的网孔错位设置。
44.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排气结构为一个或多个排气孔,当所述下排气结构位于所述接油盘12上时为多个排气孔,所述接油盘12的内底面上设有集油槽,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集油槽错位设置,并且所述排气孔的直径小,使油或食物残炸不会从所述排气孔排出。
45.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该料理锅与外界连通的上、下出气部位均位于背面上,其中,所述上出气部位是指所述上排气通道16的出气口位置,所述下出气部位是指所述下排气结构的出气位置或位于所述下机座13上的出气位置。采用上述形式,能够使气体集中在背面排出,远离操作者,使操作更安全。
46.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上盖体2内设有呈倒扣的盆体状的反射罩7,所述气体加热装置和加热风扇6位于所述反射罩7的加热凹腔内,通过所述反射罩7的导向能够使加热后的空气顺畅的进入所述烹饪锅10内或使待加热的空气顺畅的从所述烹饪锅10内进入所述反射罩7内实现循环。
47.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反射罩7的反射凹面上具有多个漫反射凸起,所述漫反射凸起能够使气流和所述气体加热装置发出的光形成漫反射,避免局部集中受热,使食物表面受热均匀。
48.所述反射罩7与所述上盖体2的外壳1之间形成冷却腔,所述外壳1的顶部具有多个进气孔,所述冷却腔内设有散热风扇5和电机3,所述电机3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风扇5和所述加热风扇6,所述反射罩7上设有透气孔,所述上盖体2上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出气孔,从所述烹饪锅10排出的部分高温气体从所述透气孔进入所述冷却腔后再通过所述出气孔排出,高温气体进入所述冷却腔与低温气体混合后再排出,避免高温气体从所述烹饪锅10直接排出对人体造成意外伤害。
49.为了使所述烹饪锅10的外形更美观,所述锅身102的下开口端具有缩颈部101,所述接油盘12的上翻边缘位于所述缩颈部101的外圈且与所述缩颈部101卡合连接,所述上翻边缘的顶部抵持在所述烹饪锅10上,所述锅身102的下开口端缩颈处理后能够使所述烹饪锅10内形成用于放置所述烤网11的台肩面,且采用上述结构使所述接油盘12的外周和所述锅身102的外周容易相同匹配,进而使所述烹饪锅10外周面平滑、有型、整洁,所述接油盘12的外径也可大于所述锅身102的最大外径,使所述烹饪锅10放置更平稳。
50.具体的结构可以为:所述烹饪锅10的缩颈部101的外周面上设有卡凸,所述卡凸与位于所述接油盘12内壁上的卡槽卡合连接。使所述烹饪锅10与所述接油盘12连接可靠,避免出现所述接油盘12与所述烹饪锅10意外分离造成脱落,使用安全、可靠。
51.所述加热风扇6和所述散热风扇5均为离心风扇,所述加热风扇6和所述散热风扇5均与所述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电机3通过固定支架4固定安装在所述冷却腔内,所述气体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加热风扇6的下方或外周。
52.所述反射罩7内设有位于所述气体加热装置下方的发热管护罩14,避免所述气体加热装置意外脱落时直接掉下,也能够降低气流沿竖直方向对所述气体加热装置进行直面冲击。
53.使用时,先将所述烹饪锅10放置在所述烹饪腔内,所述加热风扇6旋转时会形成气流循环,经过所述气体加热装置加热后的空气由上到下进入所述烹饪锅10内,循环过程中部分气流通过上排气通道16排出,部分气流通过下排气结构排出,当所述烹饪锅10内压力降低时,同时会有部分空气从衔接缝(所述烹饪锅10与所述上盖体2之间的缝隙)中进入烹饪腔内并利用所述气体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并利用所述加热风扇6进入循环,气体快速排出时会将食物加热过程中产生水汽直接快速的带出所述烹饪锅10内,使位于所述烹饪锅10内的食物的水分快速降低,使烹饪效率高,且使食物口感好,且气流排出也能够避免所述烹饪锅10在逐步加热过程中出现压力过大的状况,所述烹饪锅10内压力过大时容易使食物变形,进而影响食物美观,且由于位于烹饪腔内的气体通过挤压流动,由于设有下排气结构,使所述烹饪锅10的底部压力小,进而能够使气流更顺畅的进入底部,使受热更均匀,且能够减少气流反弹,使空气利用率高,进而使工作效率高。
54.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