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快速拆卸的野外救援担架

2022-08-17 03:35: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担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快速拆卸的野外救援担架。


背景技术:

2.在救治伤员过程中,担架是伤员运输过程的重要载具之一,而现有的担架多为一体式的结构,其占地空间大,不方便携带。并且野外救援的担架抬护人员往往需要行走较长的距离,行走一段时间后就会需要休息,而将担架放置到地面,此时,担架上的伤员会与地面接触,或造成二次伤害感染,而为了解决这种情况,现有的担架会在框架上设置一个垂直框架的固定支脚,使伤员与地面相互隔开,但是这种支脚的设置会进一步的增加担架的占地空间,不方便携带和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快速拆卸的野外救援担架,解决担架不方便携带和固定支脚增加携带空间的技术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可快速拆卸的野外救援担架,包括可折叠的框架、与框架可拆卸连接的担架布,所述框架包括两个纵连杆,两个所述纵连杆通过可折叠的横连杆连接,所述纵连杆端部还设有可拆卸连接的扶手,所述扶手上开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一端转动连接有撑杆,所述撑杆伸入扶手内的相对侧分别连接有绕索a和绕索b,所述绕索a通过滑轮与第一弹簧相连,所述绕索b通过多组滑轮后进入可控制绕索拉伸的按钮卡合装置。
6.进一步,所述按钮卡合装置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为空心管,一端开口,另一端与固定的第二弹簧连接,所述第一管体外侧壁设有供绕索b通过的细孔和用于卡位的第一凸齿;相对所述细孔的一侧还连接有上膛杆,所述上膛杆通过扶手上的导轨孔洞伸出扶手外,所述导轨孔洞沿扶手的轴向开设;所述第一管体内部还设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穿设内卡齿;所述内卡齿的底部为锥形结构;
7.所述第一管体的开口端对应设有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所述第二管体内设有簧片,所述第二管体相对所述簧片的侧壁上开有孔;
8.所述按钮卡合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扶手上的可按动的按钮,所述按钮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孔匹配的可转动的拨齿,所述拨齿上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按钮上还连接有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环绕于所述第二管体外,所述u型结构的内侧端设有与第一凸齿相配合的第二凸齿,所述第二凸齿外侧还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所述u型结构连接。
9.进一步,所述横连杆为空心管;所述横连杆从中间断开为两段,两段横连杆之间通过可向下折叠的铰接支架连接;其中一段横连杆内固设有固定挡板,所述固定挡板与位于横连杆内的弹簧一端头相连,所述弹簧另一端头与l型插销相接,所述l型插销一部份位于横连杆内,用于两段横连杆插接,另一部份通过横连杆上的导轨伸到横连杆外部;所述导轨
沿横连杆轴向开设,所述导轨靠近所述弹簧的一侧还设有用于限制l型插销移动的l型限位口。
10.进一步,所述扶手与所述纵连杆通过螺纹匹配连接。
11.进一步,所述横连杆和所述纵连杆设置有魔术贴的钩毛,所述担架布四周设有与钩毛相配合的卷毛。
12.进一步,所述横连杆和所述纵连杆上均匀设置有挂钩,所述担架布四周设有与挂钩相配合的软质环带。
13.进一步,所述担架布上设有头枕,所述头枕通过魔术贴与担架布连接。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5.1.通过在扶手处设置可以自动弹出和自动回收的撑杆,来解决了伤员与地面接触造成二次伤害感染的技术问题,并且,其通过一次上膛操作,就可以完成撑杆一个打开和闭合的循环;极大的方便了担架的使用人员,其可以在抬担架的过程中,使用单手轻松的将扶手的撑杆打开和回收,不用将担架放置地面后进行操作;其不仅可以减少担架的堆放体积,还使担架的撑杆打开回收更加方便简单。
16.2、可拆卸设置的担架布和担架易组装、易分离,可以将担架直接置于病床下,然后取下担架,能够减少到对伤员仅进行一次搬运即可完成伤员躺上病床的过程,甚至可以做到不对伤员的直接接触搬运,即可完成以上过程,减少了二次伤害的可能,增加了救援效率。并且可折叠的横杆设置可以进一步的减少担架的堆放体积,方便单兵携带。
17.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
19.图1为一种可快速拆卸的野外救援担架示意图;
20.图2为另一种可快速拆卸的野外救援担架示意图;
21.图3为一种可调长度的横连杆与纵连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横连杆固定连接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横连杆折叠时连接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l型插销的路径示意图;
25.图7为扶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自动开合撑杆的扶手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图8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纵连杆1、横连杆2、扶手3、担架布4、头枕5、魔术贴401、魔术贴402、环带403、挂钩101、旋钮201、螺杆202、l型插销203、弹簧204、固定挡板205、铰接支架206、导轨207、l型限位口208、撑杆301、第一弹簧302、定滑轮303、固定挡板304、收纳槽305、旋转件306、第一管体311、细孔312、环形挡板313、第一凸齿314、第二弹簧315、上膛杆316、导轨孔
洞317、内卡齿318、第二管体321、簧片322、按钮331、拨齿332、扭簧333、挡板334、u型结构335、第二凸齿336,阻挡板341、第三弹簧342。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0.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2.请参阅图1-2,一种可快速拆卸的野外救援担架,适用于各种野外救援场所,方便野外救援的使用和携带。包括可折叠的框架、与框架可拆卸连接的担架布4,框架包括横连杆2、纵连杆1和可拆卸的扶手3。
33.请具体参阅图1,横连杆2和纵连杆1上设有用于连接担架布4的第一连接部,担架布4四周设有与第一连接部相配合的第二连接部,具体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为可粘材质,具体为一种魔术贴,也可以是其他可粘贴拆卸的粘贴物,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通过可粘贴的魔术贴贴合或者分离;具体的,担架4周围的魔术贴402为圆毛,横连杆2与纵连杆1上的魔术贴为钩毛,两者相互配合进行固定。担架布4还上设有可拆卸的头枕5,头枕5的设置可以增加伤员在担架上的舒适性,担架布4和头枕5之间也是通过可粘魔术贴进行固定,担架布4中的魔术贴401为圆毛,且在担架布4的两端均有设置,以适应不同方向躺下的伤员,头枕5上的魔术贴为钩毛,与担架布4上的圆毛配合固定连接。
34.作为优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可以采用挂钩101与软质环带403连接,请具体参阅图2,横连杆2和纵连杆1上的杆上均匀设有多个一体式挂钩101,挂钩101均匀的分布在横连杆2和纵连杆1的的杆体上,并将自由端朝向框架外侧端,方便与担架布4上的软质环带403相连接。
35.在伤员救治时,将担架布4平铺,并将伤员放置到担架布4上,或者直接将担架布4从伤员身体下穿过;然后将框架从上往下穿过伤员,置于担架布4上,将担架布4上的第二连接部和框架上的第一连接部相互连接,使伤员位于整个担架上,然后将伤员抬入运输车运送,带入病床时,直接将担架放置在病床上,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离,快速的取走
框架,用于下一个伤员救治,可以快速的对大量的伤员进行救援。
36.请参阅图3,是一种可以调节担架布的紧绷度的连接结构,其通过调节两个纵连杆1之间的距离,来调节担架布4的紧绷度。具体的,横连杆2一端固定在左侧的第二纵连杆1上,横梁杆2的另一端上设有带内螺纹的连接孔,带旋钮201的螺杆202垂直穿过右侧的第一纵连杆1,通过端部的外螺纹与横连杆2的连接孔连接,第一纵连杆1上还设有a、b两个档面,将螺杆202与第一纵连杆固定,使螺杆202只能绕自身旋转,不能相对于第一纵连杆1进行左右移动;当需要将担架布4紧绷时,逆时针旋转旋钮201,使螺杆202转动,螺杆202与连接孔发生相对移动,使螺杆202朝向远离横连杆2的方向运动,带动第一纵连杆远离第二纵连杆,增加了第一纵连杆和第二纵连杆之间的距离,使担架布4的承重面处于紧绷状态,可以让伤员有更好的躺卧体验,也可以更好的固定伤员;当需要取下担架布4时,反方向旋转旋钮201,螺杆202沿连接孔向横连杆2靠近,使第一纵连杆1靠近第二纵连杆1,担架布4承重面松弛,进而可以快速的取下担架布4。
37.请参阅图4-6,为可折叠框架的折叠部,该折叠部通过将横连杆2从中间断开为两段,其中一段横连杆通过端部设置的连接孔与螺杆202和第一纵连接,另一段横连杆2固定在第二纵连杆上;两段横连杆2之间断开处内部均设置为空心管,用于l型插销的移动或插入;断开处通过可向下折叠的铰接支架206连接;铰接支架206通过两片分别与两段横连杆2相连金属片铰接形成,当横连杆2连接在一起时,整个铰接支架206和横连杆2形成一个三角形。与第二纵连杆1固连的一段横连杆2上设有导轨207,用于容纳l型插销203并限制其运动路径,导轨207沿横连杆2的轴向开设,导轨207的末端还设有一个l型限位口208,用于将l型插销203固定;l型插销203与弹簧204相连,并在弹簧204的另一端设置阻挡弹簧204的固定挡板205;l型插销203可沿导轨207插入另一段横连杆2中,将两段横连杆2固定。
38.需要折叠担架时,移动l型插销203伸出横连杆2外的部分,使其沿导轨207朝弹簧204方向移动,压缩弹簧204,到l型限位口208时,转动l型插销203使其固定于l型限位口208,此时,l型插销203从另一段横杆中退出,两段横杆分离;同时将两纵连杆1内横连杆2同时分离,整个框架即可沿沿铰接支架206转动折叠;需要固定框架时,将两段横连杆2接触在一起,转动l型插销203离开l型限位口208,在弹簧204弹力的作用下,l型插销203沿导轨207移动,端部插入另一端的横连杆2中,实现两段横连杆2的锁定,将纵连杆1之间的所有横连杆2均锁定后,完成框架的固定,整个过程减少了担架的堆放体积,方便单兵携带,或者大规模的运输携带。
39.请参阅附图7,为一种可拆卸扶手的连接结构,扶手3的一端面上设有螺纹杆,纵连杆1的端面上设有与其相配合的螺纹孔,扶手3可通过螺纹杆与纵连杆1的螺纹孔拆卸连接或者更换。
40.如图8-9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自动开合撑杆的扶手3的具体结构,通过在扶手3上设置撑杆301,撑杆301是一种支撑担架放置在地平面上的一种支脚,当抬担架人员需要休息时,将用担架放置在地面上时,可以防止伤员与地面接触,防止二次受伤或者感染,并且能有效的减少担架的堆砌空间,方便携带。
41.具体的,可拆卸的扶手3中部设有一个撑杆301,和用于收纳撑杆301的收纳槽305,撑杆301转动设置与扶手3的侧壁上上,旋转件306设置于扶手3的中部,可选的,旋转件306为一根横穿过撑杆301与扶手侧壁相连的轴,使撑杆301可绕该轴旋转。撑杆301一部分位于
扶手3内部,另一部分位于扶手3外部,用于支撑。撑杆301伸入扶手3的一端的相对侧分别连接有绕索a和绕索b,绕索a和绕索b分别提供两个不同方向的力,使撑杆301绕旋转件306旋转;绕索a通过滑轮与位于扶手3底部的第一弹簧302相连,绕索b依次通过位于扶手3顶固定挡板304的定滑轮303,扶手3侧壁的多个定滑轮303,进入按钮卡合装置并与通过阻挡板341上的定滑轮303,穿过第一管体311上部的细孔312后,与内卡齿318连接。其绕索a和b连接撑杆301的位置和所经过的定滑轮可以根据实际的受力方向做出适应性调整。
42.如图9所示,按钮卡合装置内设有第一管体311,第一管体311为空心管,一端开口,另一端与固定在按钮卡合装置顶部的第二弹簧315连接,第一管体311外侧壁设有供绕索b通过的细孔312和用于卡位的第一凸齿314;相对细孔312的一侧还连接有上膛杆316,上膛杆316通过扶手3上的导轨孔洞317伸出扶手3外部,导轨孔洞317沿扶手3的轴向开设;第一管体311内部还设有环形挡板313,内卡齿318穿过环形挡板313;内卡齿318为长条管状,远离绕索b的自由端设有锥形卡齿。
43.第一管体311的开口端对应设有第二管体321,第二管体321外径小于第一管体311的内径;使第一管体311可以套设在第二管体321外,第二管体321内设有簧片322,簧片322呈弧形固定在第二管体321内部,弧形簧片322顶部相对的第二管体321的侧壁上开有孔;用于与内卡齿318端部的锥形卡齿配合卡位。
44.按钮卡合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扶手3上的可按动的按钮331,按钮331上设有与第二管体321的孔匹配的拨齿332,拨齿332可转动的设置在按钮331上,拨齿332上设有扭簧333,扭簧333的一端设有挡板334;扭簧333和挡板334用于拨齿332的回位,使拨齿332在不受其他外力的情况下,拨齿332的自由端正对第二管体321侧壁上开设的孔;按钮331上还连接有u型结构335,u型结构335环绕于第二管体321外,u型结构335的内侧端设有与第一凸齿314相配合的第二凸齿336,第二凸齿336外侧还连接有第三弹簧342,第三弹簧342一端与所述u型结构335连接,另一端固定在阻挡板334上,用于按钮331的回弹复位。
45.本实施例自动开合撑杆结构的扶手3使用时,先沿扶手3上的导轨孔洞317拉动上膛杆316,使第一管体311和其内部的内卡齿318一同向下方运动,第一管体311穿过u型结构335,套装于第二管体321上,松开上膛杆316,第三弹簧342回弹,将第一凸齿314和第二凸齿336相互卡合,使第一管体311固定于第二管体321外;内卡齿318进入第二管体321内,在簧片322的挤压下,内卡齿318端部的锥形卡齿与第二管体321侧壁的孔卡合固定,将内卡齿318固定,此时,绕索b处于松弛不受力状态;
46.第一次按动按钮331,使u型结构335平移并压缩第三弹簧342,使第二凸齿随u型结构335移动,第一凸齿314和第二凸齿相互远离,使第一管体311在第二弹簧315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第一次按动按钮331时,拨齿332被第一管体311阻挡而绕自身轴旋转,拨齿332不能进入第二管体321侧壁的孔,因此,内卡齿318仍卡合在第二管体321内部;此时,第一管体311与内卡齿318相互远离,即第一管体311上的细孔312处与内卡齿318远离,而使绕索b被拉伸,此时,第二弹簧315的拉力大于第一弹簧302拉力,绕索b带动撑杆301旋转至撑杆301与扶手3相垂直;撑杆301从收纳槽305中弹出打开;
47.第二次按动按钮331,拨齿332进入第二管体321侧壁的孔,顶出内卡齿318的锥形卡齿,使内卡齿318与第二管体321脱离,此时,第一管体311与内卡齿318距离减小,绕索b进入松弛状态,绕索a在第一弹簧302的拉力下,将撑杆301回位于扶手3的收纳槽305内,完成
撑杆301的一次打开和闭合。当下次使用时继续拉上上膛杆316即可,其整个使用过程简单且方便,通过一次上膛操作就可以完成一次撑杆的打开和收纳,不仅减小担架的堆砌体积,还便于使用收纳和运输。
48.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