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踝部骨折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器

2022-08-17 03:33: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踝部骨折术后康复器材技术领域,是一种踝部骨折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器。


背景技术:

2.关节僵硬,指正常关节功能(如屈伸、旋转等)发生不同的障碍,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的减小、受限。关节遭受创伤后,局部出血、水肿,又因痛制动,静脉和淋巴循环缓慢,渗出的浆液纤维蛋白在关节内外及肌肉、韧带之间形成不同程度的黏连、纤维化以及血肿极化,或瘢痕结缔组织形成等致使关节僵硬。踝关节作为负重关节,踝部骨折后,踝部周围的韧带撕裂、断裂及关节囊受损,由于暴力传递,关节内外及周围肌肉不同程度受损伤,再加上手术本身的损伤,术后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软组织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以及血肿极化、瘢痕组织形成最终导致关节僵硬。踝关节不同于身体其它关节,因其力臂小,故被动活动踝关节时需要比其它关节大好多倍的力才能完成,而且踝关节还有内外翻活动,术后由于疼痛肿胀,主动做内外翻活动很困难。
3.目前预防踝关节术后僵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中药熏洗配合手法被动锻炼及主动锻炼;第二种,佩戴踝关节支具,提前塑形成内翻、外翻、极度背伸位,每天佩戴一定时间直至完全愈合;第三种,ao推荐的术后中立位夹板或石膏固定,部分负重,拆卸石膏或夹板后可主动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锻炼;第四种,借助康复锻炼器进行康复锻炼。
4.第一种方法存在的问题:中药熏洗治疗踝关节术后肿胀已经得到公认,而且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术后手法被动活动也在广泛开展,同时嘱咐患者积极主动功能锻炼,但术后患者依从性问题及被动及主动活动时疼痛明显,根据力矩原理,患者主动内外翻非常困难,几乎无法完成,需借助外力才能完成。静止时疼痛不明显,最终患者选择静止,一个月左右后就功能受限,关节僵硬了,两月后软组织完全愈合,关节僵硬不可逆了。
5.第二种方法: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相对彻底,患者出院后佩戴事先塑形好的支具,待软组织愈合,骨折愈合后会大大降低关节僵硬率和关节僵硬的程度。但支具有弹性,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屈伸和内外翻,而且每次都要拆卸,给患者家属带来极大不便。最后仍遗留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
6.第三种方法:是目前ao推荐的公认的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方法,背伸与跖屈功能通过早期主动及被动活动可以达到正常,但内外翻功能受限,原因也是术后主动内外翻由于疼痛及肿胀,力臂小,需要的力比髋膝关节大好多倍才能完成内外翻活动。等活动不痛,软组织愈合后,关节也僵硬了。
7.第四种方法:国内已有上市的踝关节康复功能锻炼器,但用户体验效果不佳,主要弊端在内外翻时足内外翻的轴与康复锻炼器的轴不在一条直线,故按机械轴内外翻时足与捆绑带之间发生滑动,无法完成最大限度的内外翻活动。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踝部骨折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器,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踝部骨折术后康复功能锻炼中,足部无法完成最大限度的旋前、旋后、内翻及外翻的问题。
9.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踝部骨折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器,包括足托、小腿托、连接杆及支撑座,连接杆下端与支撑座右端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接杆上部左侧安装有固定小腿部的小腿托,支撑座左端上侧球铰接有固定足部的足托。
10.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足托中部下侧可固定有球杆,球杆下端固定有球头,支撑座左端上侧固定有套装在球头外侧的球座,球座上侧设有套装在球杆外侧的环形压盖,支撑座下侧设有与球座内部连通的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有能够上下移动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第一螺杆、第一把手及限位座,第一螺杆下端安装有第一把手,第一螺杆上端穿过第一螺纹孔后与限位座下侧固定连接在一起,限位座上侧设有与球头相匹配的球冠状凹槽。
11.上述足托上侧可固定有鞋帮,鞋帮包括第一鞋帮、第二鞋帮及第一绑带,足托前部上侧固定有第一鞋帮,足托后部上侧固定有与第一鞋帮对应的第二鞋帮,第一鞋帮右端与第二鞋帮右端固定在一起,第一鞋帮左部与第二鞋帮左部通过第一绑带连接在一起。
12.上述第一鞋帮中部上侧由左至右间隔可设有若干个第一绳环,第二鞋帮前端上侧设有与第一绳环相对应的第二绳环,第一鞋帮与第二鞋帮通过依次缠绕在第一绳环和第二绳环的第一绑带连接在一起。
13.上述连接杆由上至下间隔可设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有第二螺杆,第二螺杆左端与小腿托右侧固定在一起。
14.上述小腿托左侧可设有开口向左的第一凹槽,小腿托右侧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二螺纹孔对应的第三螺纹孔,第二螺杆左端穿过第二螺纹孔后螺接在第三螺纹孔内,第二螺杆右端设有第二把手。
15.上述足托上侧面可设有足垫,第一凹槽内铺设有软垫,软垫表面间隔设有若干个竖向的第二凹槽。
16.上述小腿托左部前侧上下间隔可设有至少一个第二绑带,第二绑带另一端设有第一魔术贴,小腿托左部后侧设有与第一魔术贴相粘贴的第二魔术贴。
17.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支撑座左端上侧与足托之间球铰接在一起,可以使足托万向转动,从而带动足部可以最大限度的做旋前、旋后、内翻及外翻的活动,由于足托与小腿托的配合使用,可以在固定小腿不动的状态下,通过转动足托带动足部适当转动,进行对足踝部骨折术后的康复锻炼,限位机构可以循序渐渐增加足托转动方向和倾斜角度,使患者足踝在短时间内达到正常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角度,固定后患者可站立也可卧位,可大大降低踝关节术后僵硬率,具有安全、省力、简便、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18.附图1为本发明主视结构示意图。
19.附图2为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20.附图3为本发明中限位机构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1.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足托,2为小腿托,3为连接杆,4为支撑座,5为球杆,6为球头,7为球座,8为环形压盖,9为第一螺杆,10为第一把手,11为限位座,12为第一鞋帮,13为第二鞋帮,14为第一绑带,15为第一绳环,16为第二绳环,17为第二螺杆,18为第二把手,19为足垫,20为软垫,21为第二绑带,22为第二魔术贴。
具体实施方式
22.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23.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24.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2、3所示,该踝部骨折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器包括足托1、小腿托2、连接杆3及支撑座4,连接杆3下端与支撑座4右端固定连接在一起,连接杆3上部左侧安装有固定小腿部的小腿托2,支撑座4左端上侧球铰接有固定足部的足托1。
25.在使用过程中,支撑座4左端上侧与足托1之间球铰接在一起,可以使足托1万向转动,从而带动足部可以最大限度的做旋前、旋后、内翻及外翻的活动,由于足托1与小腿托2的配合使用,可以在固定小腿不动的状态下,通过转动足托1带动足部适当转动,进行对踝部骨折术后的康复锻炼,固定后患者可站立也可卧位,可大大降低踝关节术后僵硬率。
26.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踝部骨折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器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如附图1、3所示,足托1中部下侧固定有球杆5,球杆5下端固定有球头6,支撑座4左端上侧固定有套装在球头6外侧的球座7,球座7上侧设有套装在球杆5外侧的环形压盖8,支撑座4下侧设有与球座7内部连通的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有能够上下移动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第一螺杆9、第一把手10及限位座11,第一螺杆9下端安装有第一把手10,第一螺杆9上端穿过第一螺纹孔后与限位座11下侧固定连接在一起,限位座11上侧设有与球头6相匹配的球冠状凹槽。
27.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康复锻炼的需求,将足托1转动到一定的方向和倾斜角度后,通过限位机构将球头6固定住,从而固定住足托1,使足托1保持一定的倾斜方向和角度。具体的是将足托1转动到一定的方向和倾斜角度后,用第一把手10转动螺杆使限位座11向上移动直至与球头6下部相抵,并通过与环形压盖8的配合固定住球头6不再转动,使踝关节停在需要的任意一个角度。可以循序渐进增加足托1转动方向和倾斜角度,使患者踝在短时间内达到正常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角度,同时,球头6的活动轴线与踝关节的生理轴线能保持一致。而球头6可采用现有公知的不锈钢和尚头或采用轻质的塑料或聚酯材质的球头6。
28.如附图1、2所示,足托1上侧固定有鞋帮,鞋帮包括第一鞋帮12、第二鞋帮13及第一绑带14,足托1前部上侧固定有第一鞋帮12,足托1后部上侧固定有与第一鞋帮12对应的第二鞋帮13,第一鞋帮12右端与第二鞋帮13右端固定在一起,第一鞋帮12左部与第二鞋帮13左部通过第一绑带14连接在一起。
29.在使用过程中,将足部放置在足托1上后,再将第一鞋帮12左部与第二鞋帮13左部
通过第一绑带14连接在一起,此时,脚趾部分是裸露的,如此便于固定踝受伤的足部,穿着方便。靴状的鞋帮可以在固定足部的同时对足踝有一定防护作用。
30.如附图1、2所示,第一鞋帮12中部上侧由左至右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绳环15,第二鞋帮13前端上侧设有与第一绳环15相对应的第二绳环16,第一鞋帮12与第二鞋帮13通过依次缠绕在第一绳环15和第二绳环16的第一绑带14连接在一起。
31.根据需求,第二鞋帮13与第一鞋帮12的长度不等。在使用过程中,第一鞋帮12与第二鞋帮13交错后用第一绑带14穿绕第一绳环15和第二绳环16固定,如此长的鞋帮可以起到衬垫脚背不会被第一绑带14穿绕时夹住脚背或脚部的绷带,也可以根据情况防松第一绑带14,从而防松第一鞋帮12和第二鞋帮13包裹足部的松紧度。
32.如附图1、2所示,连接杆3由上至下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有第二螺杆17,第二螺杆17左端与小腿托2右侧固定在一起。
33.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连接杆3由上至下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所以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节小腿托2的高度。
34.如附图1、2所示,小腿托2左侧设有开口向左的第一凹槽,小腿托2右侧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二螺纹孔对应的第三螺纹孔,第二螺杆17左端穿过第二螺纹孔后螺接在第三螺纹孔内,第二螺杆17右端设有第二把手18。
35.根据需求,小腿托2右侧中部可设有两个第三螺纹孔。在使用过程中,小腿托2左侧设有开口向左的第一凹槽,可以更好的托住小腿后部。
36.如附图1、2所示,小腿托2左部前侧上下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第二绑带21,第二绑带21另一端设有第一魔术贴,小腿托2左部后侧设有与第一魔术贴相粘贴的第二魔术贴23。
37.根据需求,第一魔术贴是勾刺面,第二魔术贴是毛面,勾刺面和毛面位置可以互换。在使用过程中,固定小腿方便快捷,同时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松紧度。
38.如附图1、2所示,足托1上侧面设有足垫19,第一凹槽内铺设有软垫20,软垫20表面间隔设有若干个竖向的第二凹槽。
39.根据需求,足垫19可以采用布垫等材质,软垫20可以采用橡胶软垫20,在使用过程中,足垫19和软垫20都起到隔潮、隔汗及隔寒的作用,其中,软垫20还可以护住小腿,减少与器材的摩擦,竖向的第二凹槽可增加透气性。
40.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