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煤矿用风门防撞联动阻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17 00:13: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用风门防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煤矿用风门防撞联动阻车装置。


背景技术:

2.矿井通风是指将新鲜空气输入矿井下,增加氧气浓度,以稀释并排除矿井中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矿井通风的基本任务是供给井下足够的新鲜空气,满足人员对氧气的需要,冲淡井下有害气体和粉尘,保证安全生产,调节井下气候,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矿井通风中常用到的是风门。
3.现有的风门大多没有防撞的功能,从而造成风门出现故障时,运煤车会对风门造成破坏,使风门不能正常工作,危害极大,又因为风门在矿井内,维修条件及其困难和复杂,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且现有的风门大多没有对防撞装置保护的功能,造成防撞装置易损坏,从而造成风门的危险系数增加,不利于后续工作的进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煤矿用风门防撞联动阻车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煤矿用风门防撞联动阻车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煤矿用风门防撞联动阻车装置,包括风门本体,所述风门本体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呈对称分布,所述风门本体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一个转轴,所述风门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防撞组件,两个防撞组件呈对称分布,所述防撞组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四个减震组件,四个所述减震组件两两为一组,四个所述减震组件呈对称分布。
6.可选的,所述防撞组件包括防撞门,所述防撞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件,两个所述限位件呈对称分布,所述限位件的一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二通孔,所述防撞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定位板。
7.可选的,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减震弹簧,所述固定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伸缩柱,所述减震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一侧固定连接一个立柱,所述限位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减震板。
8.可选的,所述风门本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的一侧啮合有一个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于转轴外表面的一侧,所述从动齿轮的一侧搭接于风门本体的顶部。
9.可选的,所述转轴的形状和大小与第二通孔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所述转轴外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于第二通孔的内部。
10.可选的,所述凹槽的形状和大小与限位件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所述凹槽的内部
转动连接于限位件外表面的一侧。
11.可选的,所述第一通孔贯穿至风门本体的一侧,所述凹槽的形状为矩形。
1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3.1、本新型中通过电机带动防撞组件进行运动,通过电机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就会带动限位件进行转动,限位件带动防撞门进行转动,这样两个防撞门就能像正常的门一样进行开关,在正常情况下两个防撞门时正常打开的情况,让运煤车送从风门本体中正常通行,当运煤车运行速度过快,就需要转动电机,让防撞门进行关闭,让运煤车与防撞门进行碰撞,对风门本体进行保护,本新型中通过电机带动防撞门对风门进行保护,增加了风门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也提高了风门本体的实用性,完善了大多数风门的不足。
14.2、本新型中通过减震组件对风门本体和运煤车起到缓冲和减震的作用,当运煤车与减震组件中的减震板相撞时,减震板首先吸收一部分相撞时带来的冲击力,减震板会对限位板进行挤压,限位板会把压力和冲击力传送给减震弹簧,这时减震弹簧就会进行收缩来进行缓解压力和冲击力,在减震弹簧进行收缩时立柱会收缩到伸缩柱的内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让减震弹簧进行缓解压力,本新型通过减震组件对运煤车的碰撞进行减震,既能对风门进行保护也能对运煤车进行保护非常实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门本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风门本体,101-凹槽,102-第一通孔,103-转轴,2-防撞组件,201-防撞门,202-限位件,203-第二通孔,204-定位板,3-减震组件,301-固定板,302-减震弹簧,303-伸缩柱,304-限位板,305-立柱,306-减震板,4-电机,401-主动齿轮,402-从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21.如图1-4所示,一种煤矿用风门防撞联动阻车装置,它包括风门本体1,风门本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凹槽101,两个凹槽101呈对称分布,风门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102,两个第一通孔102呈对称分布,两个第一通孔102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一个转轴103,风门本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防撞组件2,两个防撞组件2呈对称分布,防撞组件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四个减震组件3,四个减震组件3两两为一组,四个减震组件3呈对称分布。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防撞组件2包括防撞门201,防撞门2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件202,限位件202的两侧均开设有圆角,圆角可以让防撞门201转动时更加的方便,不会受到阻碍,两个限位件202呈对称分布,限位件202的一侧均开设有一个第二通孔203,防撞门2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定位板204,本新型中通过电机4带动防撞组件2进行运动,通过电机4带动转轴103转动,转轴103就会带动限位件202进行转动,限位
件202带动防撞门201进行转动,这样两个防撞门201就能像正常的门一样进行开关,在正常情况下两个防撞门201时正常打开的情况,让运煤车送从风门本体1中正常通行,当运煤车运行速度过快,就需要转动电机4,让防撞门201进行关闭,让运煤车与防撞门201进行碰撞,对风门本体1进行保护,本新型中通过电机4带动防撞门201对风门进行保护,增加了风门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也提高了风门本体1的实用性,完善了大多数风门的不足。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减震组件3包括固定板301,固定板3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减震弹簧302,固定块3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伸缩柱303,减震弹簧3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限位板304,限位板304的一侧固定连接一个立柱305,限位板30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减震板306,本新型中通过减震组件3对风门本体1和运煤车起到缓冲和减震的作用,当运煤车与减震组件3中的减震板306相撞时,减震板306首先吸收一部分相撞时带来的冲击力,减震板306会对限位板304进行挤压304,限位板304会把压力和冲击力传送给减震弹簧302,这时减震弹簧302就会进行收缩来进行缓解压力和冲击力,在减震弹簧302进行收缩时立柱305会收缩到伸缩柱303的内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让减震弹簧302进行缓解压力,本新型通过减震组件3对运煤车的碰撞进行减震,既能对风门进行保护也能对运煤车进行保护非常实用。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风门本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电机4,电机4输出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主动齿轮401,主动齿轮401的一侧啮合有一个从动齿轮402,从动齿轮402的一侧固定连接于转轴103外表面的一侧,从动齿轮402的一侧搭接于风门本体1的顶部,电机1带动主动齿轮401转动,主动齿轮401带动从动齿轮402进行转动,从动齿轮402带动转轴103转动,转轴103带动整个防撞门201进行转动。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转轴103的形状和大小与第二通孔203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转轴103外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于第二通孔203的内部。
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凹槽101的形状和大小与限位件202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凹槽101的内部转动连接于限位件202外表面的一侧。
2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一通孔102贯穿至风门本体1的一侧,凹槽101的形状为矩形。
28.综上所述:本新型中通过电机4带动防撞组件2进行运动,通过电机4带动转轴103转动,转轴103就会带动限位件202进行转动,限位件202带动防撞门201进行转动,这样两个防撞门201就能像正常的门一样进行开关,在正常情况下两个防撞门201时正常打开的情况,让运煤车送从风门本体1中正常通行,当运煤车运行速度过快,就需要转动电机4,让防撞门201进行关闭,让运煤车与防撞门201进行碰撞,对风门本体1进行保护,本新型中通过电机4带动防撞门201对风门进行保护,增加了风门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也提高了风门本体1的实用性,完善了大多数风门的不足;本新型中通过减震组件3对风门本体1和运煤车起到缓冲和减震的作用,当运煤车与减震组件3中的减震板306相撞时,减震板306首先吸收一部分相撞时带来的冲击力,减震板306会对限位板304进行挤压304,限位板304会把压力和冲击力传送给减震弹簧302,这时减震弹簧302就会进行收缩来进行缓解压力和冲击力,在减震弹簧302进行收缩时立柱305会收缩到伸缩柱303的内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让减震弹簧302进行缓解压力,本新型通过减震组件3对运煤车的碰撞进行减震,既
能对风门进行保护也能对运煤车进行保护非常实用。
2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