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8-16 23:16: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空调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
3.目前,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在使用新风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新风的压力过小,吹出的距离有限,用户距离空调出风口较远的位置感觉不到有新风吹出,需要借助空调循环扇或者塔扇增加其送风量和送风距离,导致室内的新风量不足,而且新风出风温度较低,降低了用户对于空调的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新风量不足而导致空调的使用舒适度降低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体,机体内设置有主风道,主风道具有用于引入气流的进风口和用于排出气流的出风口;辅助风道,辅助风道的进风端用于与室外气流连通,辅助风道的出风端与主风道连通;其中,辅助风道包括多条进风支路,各个进风支路上均设置有出风端。
6.进一步地,辅助风道还包括:进风主路,辅助风道的进风端设置在进风主路上,各条进风支路均与进风主路远离进风端的一端连通。
7.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进风主管,进风主路为进风主管的管腔;多个进风支管,各个进风支管均与进风主管连通,多个进风支管与多条进风支路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进风支路为相应的进风支管的管腔。
8.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导风组件,各个导风组件均设置在机体内,各个导风组件均具有导流风道,多个导风组件与多个进风支路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导流风道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进风支路和主风道连通。
9.进一步地,导风组件还包括:导流本体,导流风道设置在导流本体内,导流本体上设置有连通口,相应的进风支路通过连通口与导流风道连通;离心风叶,设置在导流风道内,离心风叶绕预定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将导流风道内的气流导流至主风道。
10.进一步地,多个进风支路包括第一进风支路和第二进风支路;多个导风组件包括沿机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导风组件和第二导风组件:第一导风组件具有第一导流风道,第一导流风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进风支路和主风道连通;第二导风组件具有第二导流风道,第二导流风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进风支路和主风道连通。
11.进一步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离心风叶,第一离心风叶设置在第一导流风道内;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离心风叶,第二离心风叶设置在第二导流风道内;空调器还包括:驱动部件,驱动部件包括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第一驱动轴与第一离心风叶驱动连
接,第二驱动轴与第二离心风叶驱动连接。
12.进一步地,第一导风组件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导风组件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一导风组件和第二导风组件均为离心风机;空调器还包括:贯流风机,设置在主风道内,贯流风机沿机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贯流风机包括贯流风叶和第一蜗舌;沿气流的流出方向,第一蜗舌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离心风机的蜗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贯流风叶的轴心线与第一蜗舌的第一连接端之间的水平线段为a,贯流风叶的轴心线与离心风机的蜗壳的第四连接端之间的水平线段为b;线段a所在的直线与线段b 所在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β,角β的范围为15
°
至30
°

13.进一步地,沿气流的流出方向,离心风机的第二蜗舌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连接端和第六连接端;离心风机的轴心线与离心风机的蜗壳的第四连接端之间的水平线段为d,离心风机的轴心线与所第二蜗舌的第五连接端之间的水平线段为c,线段d所在的直线与线段c所在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α;角α的范围为30
°
至60
°

14.进一步地,离心风机中离心风叶的直径为贯流风叶的直径为离心风叶的轴心线与贯流风叶的轴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其中,的范围为94mm~103mm;的范围为 78mm~82mm;l的范围为94mm~221mm。
15.进一步地,沿气流的流出方向,贯流风机的蜗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七连接端和第八连接端,贯流风叶的轴心线与贯流风机的蜗壳的第七连接端之间的水平线段为e,线段e所在的直线与线段a所在的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78
°
至185
°

16.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蒸发器部件,设置在主风道内,辅助风道的出风端位于蒸发器部件靠近主风道的进风口的一侧。
17.进一步地,蒸发器部件还包括:蒸发器支架,设置在主风道内并用于安装蒸发器;蒸发器支架上设置有开口,开口与蒸发器相对,辅助风道的出风端与开口连通,辅助风道内的气流流经蒸发器后流入至主风道内。
18.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机体和辅助风道,机体内设置有主风道,主风道具有用于引入气流的进风口和用于排出气流的出风口;辅助风道的进风端用于与室外气流连通,辅助风道的出风端与主风道连通;其中,辅助风道包括多条进风支路,各条进风支路上均设置有出风端。通过设置多条进风支路,多条进风支路均与主风道连通,在空调运行过程中,利用多条进风支路共同向主风道内供入新风,增加了室内的新风量,同时新风与主风道内原有的气流混合之后,压强增大,提高了空调的送风距离,进而提高了空调的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21.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蒸发器支架与辅助风道的配合示意图;
22.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23.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截面示意图一;
24.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截面示意图二。
25.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6.1、机体;100、进风面板;200、出风面板;300、进风主管;310、进风支管;10、主风道;11、进风口;12、出风口;
27.2、辅助风道;201、进风端;202、出风端;20、进风主路;21、进风支路;210、第一进风支路;211、第二进风支路;
28.3、蒸发器部件;30、蒸发器支架;31、蒸发器;301、开口;
29.4、导风组件;40、导流风道;41、导流本体;410、连通口;42、离心风叶;43、第二蜗舌;430、第五连接端;431、第六连接端;44、第一导风组件;440、第一导流风道;45、第二导风组件;450、第二导流风道;441、第一离心风叶;451、第二离心风叶;46、第三连接端;47、第四连接端;
30.5、驱动部件;51、第一驱动轴;52、第二驱动轴;6、贯流风机;60、贯流风叶;61、第一蜗舌;610、第一连接端;611、第二连接端;62、第七连接端;63、第八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2.请参考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体1,机体1内设置有主风道10,主风道10具有用于引入气流的进风口11和用于排出气流的出风口12;辅助风道2,辅助风道2的进风端201用于与室外气流连通,辅助风道2的出风端202与主风道10连通;其中,辅助风道2包括多条进风支路21,各条进风支路21上均设置有出风端。
3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机体1和辅助风道2,机体1内设置有主风道10,主风道10具有用于引入气流的进风口11和用于排出气流的出风口12;辅助风道2的进风端 201用于与室外气流连通,辅助风道2的出风端202与主风道10连通;其中,辅助风道2包括多条进风支路21,各条进风支路21上均设置有出风端。通过设置多条进风支路21,多条进风支路21均与主风道10连通,在空调运行过程中,利用多条进风支路21共同向主风道10 内供入新风,增加了室内的新风量,同时新风与主风道10内原有的气流混合之后,压强增大,提高了空调的送风距离,进而提高了空调的使用舒适度。
34.具体地,辅助风道2还包括:进风主路20,辅助风道2的进风端201设置在进风主路20 上,各条进风支路21均与进风主路20远离进风端201的一端连通。这样设置的结构简单,在组装空调器时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组装多条进风支路21的工作量,同时,通过设置进风主路 20,能够使室外新风集中的流入进风主路20内后,通过多条进风支路21流入主风道10内,进一步地提高了室内的新风流量。
35.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空调器还包括:进风主管300,进风主路20为进风主管300的管腔;多个进风支管310,各个进风支管310均与进风主管300连通,多个进风支管310与多条进风支路2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进风支路21为相应的进风支管310的管腔。这样设置方便空调器的组装,无需在空调器的本体上开设通道,直接将进风主管300和进风支管310组装在机体1内,进而实现室外新风的引入,同时设置多个进风支管310,实现各条进风支路21的独立运行,在任意一条进风支路21发生堵塞或者故障时,其他进风支路21能够继续工作,而在
维修过程中,只需将发生故障的进风支路21所对应的进风支管310卸下进行维修即可,在维修过程中不影响空调正常运行。优选地,空调器还包括过滤部件,过滤部件设置在进风主管300内靠近进风端201的一端,以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
36.其中,进风主管300的管体上设置有多个流通口,进风主管300通过流通口与进风支管 310连通,多个流通口与多个进风支管310一一对应地设置,空调器还包括滑动挡板,滑动挡板可滑动地设置在进风主管300上,以对流通口进行遮挡或避让,进风主管300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别位于流通口的两侧,第一凸起上设置有第一卡口,滑动挡板的至少部分卡接在第一卡口内,以使滑动挡板处于对流通口进行避让的避让位置,此时,进风主管300内的气流正常流入进风支管310内;第二凸起上设置有第二卡口,滑动挡板的至少部分卡接在第二卡口内,以使滑动挡板处于对流通口进行遮挡的遮挡位置。在使用过程中,当某一个进风支管310发生故障时,工作人员将对应的进风支管310卸下,将滑动挡板滑动至与第二开口卡接位置,此时进风主管300内的气流能够正常流入至其他进风支管310内而不影响空调正常运行。
37.在本技术中,如图2所示,为了将室外新风引入主风道10内,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导风组件4,各个导风组件4均设置在机体1内,各个导风组件4均具有导流风道40,多个导风组件4与多个进风支路2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导流风道40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进风支路21和主风道10连通。在导风组件4的作用下,将进风主路20内的气流分别引入至各条进风支路21内,提高进风支路21内气流的流速的同时,使多条进风支路21共同工作,提高了流入主风道10内的新风量。
38.具体地,导风组件4还包括:导流本体41,导流风道40设置在导流本体41内,导流本体41上设置有连通口410,相应的进风支路21通过连通口410与导流风道40连通;离心风叶42,设置在导流风道40内,离心风叶42绕预定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将导流风道40内的气流导流至主风道10。通过离心风叶42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力,将进风支路21内的气流引入到导流风道40内后,导流至主风道10内与主风道10内的气流混合。其中,导流本体 41为蜗壳,蜗壳上扣合有蜗壳盖体,导流风道40位于蜗壳与蜗壳盖体之间,蜗壳与蜗壳盖体之间过盈配合,蜗壳与蜗壳盖体连接的连接端面上设置有密封海绵,以对导流风道40进行密封。优选地,进风支管310与导流本体41螺纹连接,以使进风支路21与连通口410连通,进一步地,连通口410设置在蜗壳盖体上,进风支管310与蜗壳盖体螺纹连接。
39.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个进风支路21包括第一进风支路210和第二进风支路211,第一进风支路210和第二进风支路211沿机体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导风组件4包括沿机体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导风组件44和第二导风组件45:第一导风组件44具有第一导流风道440,第一导流风道4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进风支路210和主风道10连通;第二导风组件45具有第二导流风道450,第二导流风道45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进风支路211和主风道10连通。将多个进风支路21优选为两个,第一进风支路210和第二进风支路211沿机体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这样能够使空调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使各个进风支路21的布置更加合理。
40.进一步地,第一导风组件44包括第一离心风叶441,第一离心风叶441设置在第一导流风道440内;第二导风组件45包括第二离心风叶451,第二离心风叶451设置在第二导流风道450内;空调器还包括:驱动部件5,驱动部件5包括第一驱动轴51和第二驱动轴52,第一
驱动轴51与第一离心风叶441驱动连接,第二驱动轴52与第二离心风叶451驱动连接。通过设置一个驱动部件5同时驱动第一导风组件44和第二导风组件45运行,减少了空调内部的零部件数量,同时保证了第一进风支路210和第二进风支路211的同步性,以共同作用向主风道10内供入新风。
41.在本技术中,如图5所示,第一导风组件44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导风组件45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重合,第一导风组件44和第二导风组件45均为离心风机;空调器还包括:贯流风机6,设置在主风道10内,贯流风机6沿机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贯流风机6包括贯流风叶60和第一蜗舌61;沿气流的流出方向,第一蜗舌6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610 和第二连接端611,离心风机的蜗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端46和第四连接端47;贯流风叶60的轴心线与第一蜗舌61的第一连接端610之间的水平线段为a,贯流风叶60的轴心线与离心风机的蜗壳的第四连接端47之间的水平线段为b;线段a所在的直线与线段b所在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β,角β的范围为15
°
至30
°
。角β在此范围下,辅助风道2的进风量最大。其中,辅助风道2的进风端201设置在贯流风机6靠近主风道10的进风口11的一侧,这样在贯流风机6运行的过程中,在贯流风机6靠近主风道10的进风口11的一侧为负压状态,此时能够利用压差,将辅助风道2内的新风吸入主风道10内。
42.沿气流的流出方向,离心风机的第二蜗舌4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连接端430和第六连接端431;离心风机的轴心线与离心风机的蜗壳的第四连接端47之间的水平线段为d,离心风机的轴心线与所第二蜗舌43的第五连接端430之间的水平线段为c,线段d所在的直线与线段c所在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α;角α的范围为30
°
至60
°
。角α在此范围内,使气流在蜗壳内流出的距离最佳,避免与主风道10内的气流由于流向不同相互冲突。
43.由于机体1内的安装范围有限,离心风机中离心风叶42的直径为贯流风叶60的直径为离心风叶42的轴心线与贯流风叶60的轴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其中,的范围为94mm~103mm;的范围为78mm~82mm;l的范围为94mm~221mm。
44.沿气流的流出方向,贯流风机6的蜗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七连接端62和第八连接端63,贯流风叶60的轴心线与贯流风机6的蜗壳的第七连接端62之间的水平线段为e,线段e所在的直线与线段a所在的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78
°
至185
°
。此夹角为室内气流的进气角,在此角度范围下,保证了室内的进气量最优。
45.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离心风机的蜗壳与第二蜗舌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壳体连接,离心风机的蜗壳的第三连接端为与第一连接壳体连接的一端,第四连接端47为与蒸发器支架30连接的一端;离心风机的第二蜗舌43的第五连接端430为与第一连接壳体连接的一端,第二蜗舌43的第六连接端431为与蒸发器支架30连接的一端;贯流风机的蜗壳与第一蜗舌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壳体连接,贯流风机的第一蜗舌的第一连接端610为与第二连接壳体连接的一端,第一蜗舌的第二连接端611为与空调出风面板连接的一端,贯流风机的蜗壳的第七连接端62 为与第二连接壳体连接的一端,贯流风机的蜗壳的第八连接端为与空调出风面板连接的一端。
46.在本技术中,如图2和图3所示,空调器还包括:蒸发器部件3,设置在主风道10内,辅助风道2的出风端位于蒸发器部件3靠近主风道10的进风口11的一侧。这样辅助风道2 内的新风在流经蒸发器部件3之后流入室内,避免吹入室内的新风温度过低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
47.具体地,蒸发器部件3还包括:蒸发器支架30,设置在主风道10内并用于安装蒸发器 31;蒸发器支架30上设置有开口301,开口301与蒸发器31相对,辅助风道2的出风端与开口301连通,辅助风道2内的气流流经蒸发器31后流入至主风道10内。通过在蒸发器支架 30上设置开口301,使辅助风道2内的气流通过开口301吹入主风道10内。其中,导风组件 4安装在蒸发器支架30上,蒸发器支架30上设置有限位滑槽,导风组件4的出风端设置有导向筋条,导风组件4通过导向筋条在限位滑槽内滑动,以固定在蒸发器支架30上或由蒸发器支架30上卸下,这样的配合方式方便导风组件4的拆装与维修。
48.优选地,开口301为多个,多个开口301与多个导风组件4一一对应地设置,蒸发器支架30上设置有遮挡板,遮挡板位置可移动地设置在蒸发器支架30上,以对开口301进行遮挡或避让,其中,遮挡板沿蒸发器支架30的延伸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以方便操作人员控制遮挡板移动。在对应的进风支管310发生故障时,将对应的开口301通过遮挡板进行遮挡,以避免机体1内的杂物通过开口301落入主风道10内。
49.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机体1还包括进风面板100和出风面板200,进风口11设置在进风面板100上,出风口12设置在出风面板200上。
50.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5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机体1和辅助风道2,机体1内设置有主风道10,主风道10具有用于引入气流的进风口11和用于排出气流的出风口12;辅助风道2的进风端201用于与室外气流连通,辅助风道2的出风端202与主风道10连通;其中,辅助风道2包括多条进风支路21,各条进风支路21上均设置有出风端。通过设置多条进风支路21,多条进风支路21均与主风道10连通,在空调运行过程中,利用多条进风支路21共同向主风道10 内供入新风,增加了室内的新风量,同时新风与主风道10内原有的气流混合之后,压强增大,提高了空调的送风距离,进而提高了空调的使用舒适度。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