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13 19:54: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设备应用领域的扩大,对显示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军用或车载显示器需要较长时间工作在低温环境中,但低温会对显示设备的响应时间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显示设备在军用或车载显示器等特殊领域的正常应用,需采取措施拓宽显示设备的低温工作范围,确保显示设备在低温环境下的工作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提升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在低温下的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
4.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所述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相互层叠且相互绝缘;
5.所述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内部或与所述显示面板相邻,所述第一加热电路和所述第二加热电路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均与所述显示面板至少部分交叠;
6.所述第一加热电路和所述第二加热电路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相互重叠,所述第一加热电路和所述第二加热电路的电磁场反相。
7.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8.本发明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在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相互层叠且相互绝缘;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位于显示面板内部或与显示面板相邻,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均与显示面板至少部分交叠;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相互重叠,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的电磁场反相。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传输加热信号时,第一加热电路产生的第一电磁场和第二加热电路产生的第二电磁场范围相互靠近,而第一电磁场和第二电磁场的磁场方向相反,进而第一电磁场和第二电磁场可相互抵消,避免了第一电磁场和第二电磁场对显示面板内其他信号造成干扰,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9.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0.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1.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2.图4为图3沿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3.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信号的时序图;
14.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驱动信号的时序图;
15.图7~图9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6.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7.图11为图10沿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8.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驱动信号的时序图;
19.图13为图10在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5为图14在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26.为了满足显示装置的低温影响时间需求,现有显示装置通常在显示面板内额外设计加热电路,加热电路主要用于在低温环境下对显示面板进行加热,从而确保显示装置在超低温情况下同样能达到较快的响应速度。
27.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加热电路1’加热显示面板的原理可简单描述如下:加热电路1’与驱动芯片(图中未示出)之间形成回路,从而在加热电路走线10’中形成一定的电流,图1中所示加热电路走线10’上的箭头即代表电流的传输方向,此电流通过加热电路走线电阻形成热功耗,进而产生发热效应。然而,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增加的加热电路1’并不完全是正向的帮助,当加热电路1’通电发热时,驱动信号通过加热电路走线10’的同时会向外辐射相关电磁场,加热电路1’对外辐射的电磁场3’会对显示面板内其他驱动电路42’内的信号造成电磁干扰,影响显示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另外,对于液晶显示面板来说,加热电路1’对外辐射的电磁场3’也会对液晶0’翻转产生影响;并且由于加热电路1’并非整面设置,加热电路走线方向不同,辐射的电磁场3’方向也不尽相同,对液晶0’翻转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均衡的,由此也会带来显示面板显示不均的问题。
28.基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在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相互层叠且相互绝缘;
29.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位于显示面板内部或与显示面板相邻,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均与显示面板至少部分交叠;
30.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相互重叠,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的电磁场反相。
31.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传输加热信号时,第一加热电路产生的第一电磁场和第二加热电路产生的第二电磁场范围相互靠近,而第一电磁场和第二电磁场的磁场方向相反,进而第一电磁场和第二电磁场可相互抵消,避免了第一电磁场和第二电磁场对显示面板内其他信号造成干扰,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工作稳定性。
32.以上是本发明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沿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中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100、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在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上相互层叠且相互绝缘;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位于显示面板100内部或与显示面板100相邻,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均与显示面板100至少部分交叠;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相互重叠,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电磁场反相。
34.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面板100、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其中,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用于在低温环境中对显示面板100进行加热。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在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上相互层叠且相互绝缘,即在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上,分别设置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之间不连通。
35.其中,对于第一加热电路1、第二加热电路2与显示面板100三者间的相对位置,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既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00内部,也可与显示面板100相邻设置。另外,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均与显示面板100至少部分交叠,也即,第一加热电路1在显示面板100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显示面板100覆盖的区域内,同样的,第二加热电路2在显示面板100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显示面板100覆盖的区域内。这样设置能够保证低温条件下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对显示面板100的加热效果。图3和图4中以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均设置在显示面板100内部为例,实际设置情况不限于此。
36.进一步地,如图4中所示,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相互重叠,也即,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存在互相交叠的区域。并且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电磁场反相,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加热电路1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第一电磁场31和第二加热电路2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第二电磁场32的方向相反。此种设置方式下,在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传输加热信号时,第一加热电路1产生的第一电磁场31和第二加热电路2产生的第二电磁场32范围相互靠近,而第一电磁场31和第二电磁场32的磁场方向相反,第一电磁场31和第二电磁场32可相互抵消,避免了加热电路的电磁场对显示面板100驱动电路层42内其他电信号造成干扰,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工作稳定性。
37.另外,当显示面板100为液晶显示面板时,如图4中所示,第一电磁场31和第二电磁场32相互抵消,也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加热电路产生的电磁场对液晶0偏转造成的影响,提升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38.其中,对于如何设置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电磁场反相,也即第一电磁场31和第二电磁场32反相,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39.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驱动信号即加热信号不同来使二者产生的电磁场的反相。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信号的时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驱动信号的时序图,如图5和图6所示,可设置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驱动信号均为直流信号且幅值相同,极性相反;或者,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驱动信号均为交流信号且相位相反。
40.具体地,可参考图5,当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驱动信号均为直流信号时,可设置第一加热电路1的第一驱动信号1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第二驱动信号21的幅值相同,极性相反。例如第一驱动信号11为v1时,第二驱动信号21为-v1,由此使得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产生反相的电磁场。
41.或者,可参考图6,当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驱动信号均为交流信号时,可设置第一加热电路1的第一驱动信号1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第二驱动信号21的相位相反。例如,第一驱动信号11为在v1和0之间变化的方波脉冲信号,第二驱动信号21为在-v1和0之间变化的方波脉冲信号,由此使得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产生反相的电磁场。
42.当然,上述两种驱动信号的设置方式仅为可选的另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电磁场反相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其他可能的实施方案,任意能够实现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电磁场反相的方式均在本发明实施例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内。
43.本发明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在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相互层叠且相互绝缘;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位于显示面板内部或与显示面板相邻,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均与显示面板至少部分交叠;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相互重叠,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的电磁场反相。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传输加热信号时,第一加热电路产生的第一电磁场和第二加热电路产生的第二电磁场范围相互靠近,而第一电磁场和第二电磁场的磁场方向相反,进而第一电磁场和第二电磁场可相互抵消,避免了第一电磁场和第二电磁场对显示面板内其他信号造成干扰,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工作稳定性。
44.当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设置在显示面板内部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第一加热电路和/或第二加热电路的设置方式以及设置位置。以下以几种可选的实施例对第一加热电路和第二加热电路的设置方式进行介绍。
45.示例性的,图7~图9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7~图9,本发明中,显示面板100可包括阵列基板4、显示功能层5和彩膜基板6,阵列基板4、显示功能层5和彩膜基板6在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上依次层叠;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均设置在阵列基板4或彩膜基板6中,或者,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分别设置在阵列基板4和彩膜基板6中。
46.具体地,显示面板100可包括在出光方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4、显示功能层5和彩膜基板6。其中,阵列基板4中可包括第一衬底41和形成与第一衬底41靠近显示功能
层5一侧表面的驱动电路层42,驱动电路层42用于驱动显示功能层5发光或选择性出光;显示功能层5可以为有机发光功能层或液晶层,当显示功能层5为有机发光功能层时,驱动电路层42用于驱动有机发光功能层发光,当显示功能层5为液晶层时,驱动电路层42产生驱动信号,驱动信号产生驱动电场作用于液晶层,使液晶分子偏转,从而使背光透射出光;彩膜基板6中可包括第二衬底61和设置于第二衬底61远离显示功能层5的彩色滤光层(图中未示出),显示功能层5中的光经过彩色滤光层呈现不同的颜色与灰度,实现图像显示。
47.对于上述阵列基板4、显示功能层5和彩膜基板6的具体设置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任意现有技术中的设置方式,此处不过多赘述。
48.可选的,可参考图7,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可均设置在阵列基板4中,具体可均设置在第一衬底41和驱动电路层42之间,此时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中间可设置第一绝缘层43。由于阵列基板4中设置有用于绑定的台阶区(图中未示出),在阵列基板4中设置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无需另外设置台阶区,减少了显示面板100的制作工序。当然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在阵列基板4中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49.可选的,可参考图8,在另一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可均设置在彩膜基板6中,具体可均设置彩膜基板6靠近显示功能层5的一侧表面,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中间可设置第二绝缘层44。此种设置方式下,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与阵列基板4内驱动电路层42的距离较远,第一电磁场和第二电磁场的干扰较弱。
50.可选的,可参考图9,在又一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可分别设置在阵列基板4和彩膜基板6中,也即,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分别设置在显示功能层5的两侧。图9中示例性的设置第一加热电路1位于阵列基板4中,第二加热电路2位于彩膜基板6中,实际设置方式不限于此。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无需在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之间另外设置绝缘层,既能减少制作工艺,也能降低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
51.可选的,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沿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0和图11,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4可包括数据信号线电路7,数据信号线电路7复用为第二加热电路2。
52.具体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阵列基板4中还包括数据信号线电路7,数据信号线电路7可设置在驱动电路层42中,数据信号线电路7可用于在数据信号阶段向显示功能层5传输数据信号。值得提出的是,本发明中,可将数据信号线电路7复用为第二加热电路2。复用数据信号线电路7为第二加热电路2,无需另外设置第二加热电路2,减少了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成本和制作流程。
53.当数据信号线电路7复用为第二加热电路2时,则令数据信号线电路7和第一加热电路1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互相重合,以此时二者产生的电磁场相互抵消。上述图10和图11中,示例性的设置第一加热电路1位于阵列基板4中,实际设置情况不限于此,也可设置在彩膜基板6中。
54.另外,当彩膜基板6中设置有色阻(图中未示出)以及围绕色阻设置的黑矩阵(图中未示出)时,可设置第一加热电路1和数据信号线电路7在显示面板100平面的垂直投影,均与黑矩阵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重叠。可以理解的是,黑矩阵一般设置在显示
面板100的非透光区,采用上述设置方式,第一加热电路1和数据信号线电路7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效果,保证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上述色阻和黑矩阵色设置可参考任意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55.可选的,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驱动信号的时序图,如图12所示,当数据信号线电路7复用为第二加热电路2时,数据信号线电路7包括数据信号阶段t1和加热信号阶段t2,在时间轴上数据信号阶段t1和加热信号阶段t2不交叠;在加热信号阶段t2,数据信号线电路7与第一加热电路1的电磁场反相。
56.具体地,参考图12,在驱动显示面板100发光的过程中,数据信号线电路7需向显示功能层5提供数据信号22。本实施例中,当数据信号线电路7复用为第二加热电路2时,设置数据信号线电路7包括数据信号阶段t1和加热信号阶段t2。进一步地,在时间轴上数据信号阶段t1和加热信号阶段t2不交叠,也即,在数据信号阶段t1,驱动芯片通过数据信号线电路7传输数据信号22;在加热信号阶段t2,驱动芯片通过数据信号线电路7传输第二驱动信号21,为显示面板100加热。由此,能够保证第二驱动信号21的传输不对数据信号22的传输造成干扰。
57.可以理解的是,在加热信号阶段t2,驱动芯片向数据信号线电路7传输第二驱动信号21的同时,也会向第一加热电路1传输第一驱动信号11。此时,数据信号线电路7和第一加热电路1的电磁场反相,以实现数据信号线电路7和第一加热电路1产生的电磁场相互抵消,进而消除第一加热电路1产生的电磁场的干扰。
58.其中,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数据信号线电路7与第一加热电路1的电磁场反相,此处不过多赘述。示例性的,可参考图12中所示,在加热信号阶段t2,可令第一加热电路1与数据信号线电路7传输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反,使得数据信号线电路7和第一加热电路1产生反相的电磁场。
59.可选的,图13为图10在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可参考图10、图11和图13,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阵列基板4可包括显示区aa和边框区na,边框区na设置有绑定焊盘8;数据信号线电路7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的多条数据信号线71,多条数据信号线71在第一方向x上的第一端72均与绑定焊盘8电连接,多条数据信号线71在第一方向x上的第二端73两两通过开关管9连接,绑定焊盘8和开关管9位于显示区aa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两侧的边框区na中;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第一端72和第二端73为第一方向x上相互背离的两端。
60.参考图10、图11和图13,阵列基板4可包括显示区aa和边框区na,边框区na处设置有绑定焊盘8,绑定焊盘8用于实现第一加热电路1、数据信号线电路7与驱动芯片(图中未示出)之间的连接。
61.因此,为了复用数据信号线电路7对显示面板100进行加热,本实施例中,可设置数据信号线电路7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的多条数据信号线71,例如图13中所示第一数据信号线74、第二数据信号线75、第三数据信号线76和第四数据信号线77。多条数据信号线71在第一方向x上的第一端72均与绑定焊盘8电连接,以连接至驱动芯片(图中未示出);多条数据信号线71在第一方向x上的第二端73两两通过开关管9连接,以实现数据信号线71之间的短接,开关管9的控制端与开关控制信号sw连接,开关管9根据开关控制信号sw导通或关断。图13中示出的数据信号线71的数量仅作为示例,实际设置情况
不限于此。
62.具体地,以图10~图13为例,在数据信号阶段t1,可控制第一开关管91和第二开关管92关断,驱动芯片(图中未示出)分别通过第一数据信号线74、第二数据信号线75、第三数据信号线76和第四数据信号线77向显示区aa内的各子像素(图中未示出)传输数据信号22;在加热信号阶段t2,可控制第一开关管91和第二开关管92导通,此时第一数据信号线74和第四数据信号线77、第二数据信号线75和第三数据信号线76连通,驱动芯片向各数据信号线71的第一端72提供加热信号,以形成多条加热回路,对显示面板100进行加热。
63.图13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数据信号线74和第四数据信号线77之间通过第一开关管91连接,第二数据信号线75和第三数据信号线76之间通过第二开关管92连接,第二开关管91和第一开关管92在第一方向x上依次排列,实际设置情况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显示面板100内数据信号线71的实际布线方式进行调整。
64.进一步地,绑定焊盘8和开关管9位于显示区aa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两侧的边框区na中,也即,数据信号线71的第一端72和第二端73均位于显示区aa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两侧的边框区na中,并且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第一端72和第二端73为第一方向x上相互背离的两端。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数据信号线电路7能够覆盖显示面板100较多的区域,进而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加热效果。
65.可选的,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在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可参考图14和图15,在另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多条数据信号线71中,每相邻的两条数据信号线71通过一个开关管9连接。
66.具体地,可如图14和图15中所示,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数据信号线71中,每相邻的两条数据信号线71通过一个开关管9连接,当各开关管9导通时,相邻的两条数据信号线71形成加热回路。此种设置方式下,可直接将数据信号线电路7设计成相邻黑矩阵下的走线回路,数据信号线电路7的排布较为密集,数据信号线电路7内在第二方向y排列的各数据信号线71之间的距离很近,由于相邻两数据信号线71之间通过的电流相反,产生的电磁场辐射矢量反相,进一步降低了加热电路的电磁场干扰,保证显示面板100正常工作。
67.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介绍了数据信号线电路7的具体设置方式,第一加热电路1也可按照数据信号线电路7的布线方式进行设计,当数据信号线电路7的布线方式发生变化时,也需相应调整第一加热电路1的设置方式。
68.可选的,可仍参考图15,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设置开关管9在边框区na沿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如图15中所示,在第二方向y上,也可设置连接两条数据信号线的开关管9在边框区na依次排列,也即,各个开关管9在第二方向y上排成一行,由此可降低开关管9在边框区na占用的面积,减少开关管9在显示面板100边框区na的影响。
69.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均以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设置为走线形式进行介绍,实际设置情况不限于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均包括多条走线或多个电极块,或者,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均呈金属网格状。
70.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中所示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包括多个电极块;图17中所示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均呈金属网格状。
71.当然,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附图中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设置需求对第一加热电路1和第二加热电路2的结构进行调整。
72.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相应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示例性的,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以及车载显示设备等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73.示例性的,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
74.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