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带负压的防压气切套管固定装置

2022-08-13 04:49: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切套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负压的防压气切套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重度烧伤患者特备是伴有吸入性损伤的患者,目前常规采取气管切开术。对于烧伤此类患者气切套管的固定存在一些问题;
3.一方面由于患者颈部存在创面,渗出期有大量的渗液渗出,不及时处理堆积在患者颈部,会造成创面感染,若渗液经气切口进入呼吸道造成会呼吸道感染,严重的甚至会脓毒血症,影响患者预后;另一方面,目前气切套固定装置多布类材质,由于长时间的受压,患者创面会恢复不良,而且无创面的皮肤也会因为受压造成压力性损伤,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一种可以保持患者颈部创面干燥且具有减压效果的固定装置来满足患者需求。因此我们便提出了带负压的防压气切套管固定装置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负压的防压气切套管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气切套管的固定装置在使用时,患者颈部存在创面,渗出期有大量的渗液渗出,不及时处理堆积在患者颈部,会造成创面感染,若渗液经气切口进入呼吸道造成会呼吸道感染,严重的甚至会脓毒血症,影响患者预后;另一方面,目前气切套固定装置多布类材质,由于长时间的受压,患者创面会恢复不良,而且无创面的皮肤也会因为受压造成压力性损伤,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影响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负压的防压气切套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本体、吸引口、负压吸引管以及分切套管;
6.其中,所述固定装置本体的内侧的表面位置等间距开设有吸引口,且所述固定装置本体一端外侧设置有负压吸引管;
7.其中,所述分切套管设置在固定装置本体的两端之间;
8.还包括:
9.所述固定装置本体远离负压吸引管的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a类囊充气口与b类囊充气口,所述负压吸引管的两端中部位置连接有连接条,且所述连接条的外端伸入到连接块的内部,并且所述连接条外表面的四周方向开设有卡合口。
10.优选的,所述卡合口呈等间距开设在连接条的外侧,所述连接条的一端与固定装置本体的一端中部位置为一体化设置,故而方便连接条通过卡合口来调节固定装置本体的位置。
11.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本体的内部分别错位分布有a类气囊与b类气囊,且所述a类气囊与a类囊充气口之间相连接,所述b类气囊与b类囊充气口之间相连接,故而方便患者进行使用,防止患者受压。
12.优选的,所述分切套管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连接块,且所述连接块的外侧设置有旋钮,所述旋钮的一端伸入连接块内部的一端与转块相连接,所述转块的内部连接有螺纹旋管,且所述螺纹旋管的另一端伸入到卡合口的内侧,一组所述转块的外侧通过拉绳与其他转块相连接,所述转块的内侧通过扭力弹簧与连接块相连接,从而方便调节固定装置本体的尺寸。
13.优选的,所述转块关于连接块顶部的圆心处呈等角度分布有四组,且所述转块的内侧与螺纹旋管的外侧之间为螺纹连接,从而方便转块带动螺纹旋管进行移动。
14.优选的,所述螺纹旋管的外侧与卡合口的内侧之间相贴合,一组所述螺纹旋管通过拉绳与其他三组螺纹旋管之间构成联动结构,所述螺纹旋管通过扭力弹簧与连接块的内壁之间构成弹性转动结构,故而方便对固定装置本体进行稳定的卡合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设置结构如下:
16.1、该带负压的防压气切套管固定装置,设置有a类气囊,由于小负压间断吸引,通过气切套管固定装置上的吸引口,间断予小负压吸引,保持颈部创面干燥,防止感染等并发症,a类气囊和b类气囊充气防止创面及皮肤受压,在气切套管固定装置上各位置设有气囊,保持患者重力位气囊充气,防止患者受压;在患者改变体位时,可改变气囊充气的位置,达到持续减压的效果;
17.2、该带负压的防压气切套管固定装置,设置有旋钮,将固定装置本体两端所固定的连接条伸入到连接块的内部后,当移动到一定位置后,随后在旋转旋钮,故而使得旋钮将会带动转块在连接块的内部继续进行旋转,由于转块的内侧与螺纹旋管之间为螺纹连接,同时螺纹旋管的外侧通过拉绳与其他的转块相连接,从而使得多组螺纹旋管将会伸入到卡合口的内侧,故而方便调节固定装置本体的长度。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条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块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块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固定装置本体;101、a类气囊;102、b类气囊;2、吸引口;3、a类囊充气口;4、b类囊充气口;5、负压吸引管;6、分切套管;7、连接条;8、连接块;9、旋钮;901、转块;10、螺纹旋管;11、卡合口;12、拉绳;13、扭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负压的防压气切套管固定装置,固定装置本体1、吸引口2、负压吸引管5以及分切套管6;其中,固定装置本体1的内侧的
表面位置等间距开设有吸引口2,固定装置本体1的内部分别错位分布有a类气囊101与b类气囊102,且a类气囊101与a类囊充气口3之间相连接,b类气囊102与b类囊充气口4之间相连接;且固定装置本体1一端外侧设置有负压吸引管5;其中,分切套管6设置在固定装置本体1的两端之间;还包括:固定装置本体1远离负压吸引管5的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a类囊充气口3与b类囊充气口4,负压吸引管5的两端中部位置连接有连接条7,且连接条7的外端伸入到连接块8的内部,并且连接条7外表面的四周方向开设有卡合口11;卡合口11呈等间距开设在连接条7的外侧,连接条7的一端与固定装置本体1的一端中部位置为一体化设置。结合附图1,由于小负压间断吸引,通过固定装置本体1上的吸引口2,间断予小负压吸引,保持颈部创面干燥,防止感染等并发症,a类气囊101和b类气囊102分别通过a类囊充气口3和b类囊充气口4进行充气,通过充气防止创面及皮肤受压,在固定装置本体1上各位置等间距交错设置有a类气囊101和b类气囊102,保持患者重力位气囊充气,防止患者受压。在患者改变体位时,可改变气囊充气的位置,达到持续减压的效果。
26.分切套管6的左右两端均固定有连接块8,且连接块8的外侧设置有旋钮9,旋钮9的一端伸入连接块8内部的一端与转块901相连接,转块901的内部连接有螺纹旋管10,螺纹旋管10的外侧与卡合口11的内侧之间相贴合,一组螺纹旋管10通过拉绳12与其他三组螺纹旋管10之间构成联动结构,螺纹旋管10通过扭力弹簧13与连接块8的内壁之间构成弹性转动结构;且螺纹旋管10的另一端伸入到卡合口11的内侧,一组转块901的外侧通过拉绳12与其他转块901相连接,转块901的内侧通过扭力弹簧13与连接块8相连接。转块901关于连接块8顶部的圆心处呈等角度分布有四组,且转块901的内侧与螺纹旋管10的外侧之间为螺纹连接。结合附图1-5,首先,将固定装置本体1两端所固定的连接条7分别伸入到分切套管6两端所固定连接块8的内部,随后在通过旋转连接块8外侧的旋钮9,故而使得旋钮9将会带动设置在连接块8内部的转块901,从而使得旋钮9将会在连接块8的内部进行稳定的旋转,同时由于转块901的外侧缠绕有拉绳12,从而使得拉绳12的另一端将会带动其他的转块901在连接块8的内部进行转动,同时转块901将会带动扭力弹簧13进行发生形变,通过以上设置,故而方便对转块901内侧螺纹连接的螺纹旋管10进行移动,故而使得四组螺纹旋管10将会伸入卡合口11的内部,从而方便调节固定装置本体1的长度,以便于患者进行使用
27.工作原理:将固定装置本体1两端所固定的连接条7分别伸入到分切套管6两端所固定连接块8的内部,随后在通过旋转连接块8外侧的旋钮9,故而使得旋钮9将会带动设置在连接块8内部的转块901,同时转块901将会带动扭力弹簧13进行发生形变,通过以上设置,故而方便对转块901内侧螺纹连接的螺纹旋管10进行移动,以便于患者进行使用;由于小负压间断吸引,通过固定装置本体1上的吸引口2,a类气囊101和b类气囊102分别通过a类囊充气口3和b类囊充气口4进行充气,通过充气防止创面及皮肤受压,在固定装置本体1上各位置等间距交错设置有a类气囊101和b类气囊102,保持患者重力位气囊充气,防止患者受压。在患者改变体位时,可改变气囊充气的位置,达到持续减压的效果。
28.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9.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