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在低压力条件下具有优良密封性的平板闸阀的制作方法

2022-08-11 07:22: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平板闸阀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在低压力条件下具有优良密封性的平板闸阀。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原油储运系统中,广泛运用到平板闸阀,平板闸阀是一种关闭件为平行闸板的滑动阀。
3.现存在的平板闸阀,包括阀体、阀座和闸板,阀座设置有两个,均通过密封圈抵接在阀体内,阀体位于升降间隙的下方形成有包容腔,闸板通过阀杆升降在升降间隙内,当闸板上升时,阀门打开,实现液体的输送,当闸板下降时,阀门关闭,停止液体的输送。两个阀座相靠近的一侧均安装有o型密封圈,与闸板抵紧,实现密封。
4.由于现有平板闸阀内的阀座均是浮动的,即当闸板上升时,两个阀座会发生小角度偏斜,而后当闸板下降时,由于阀座倾斜,闸板会与o型密封圈发生啃咬现象,使得o型密封圈发生磨损,当阀体内的液体介质压力较大时,即使o型密封圈存在一定的磨损,利用压力,使得两个阀座与闸板紧紧抵接,密封性一样较好。但是现存在一种工况,即液体介质的压力较小,此时若o型密封圈存在一定磨损,而阀座和闸板又抵接不紧密,会存在液体会从阀座和闸板之间进入阀门的情况,即密封性较差。
5.因此亟需改进现有的平板闸阀,提高在低压力状态下平板闸阀的密封性。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提高平板闸阀在低压力状态下的密封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在低压力条件下具有优良密封性的平板闸阀。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在低压力条件下具有优良密封性的平板闸阀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在低压力条件下具有优良密封性的平板闸阀,包括阀体、浮动阀座和闸板,所述阀体内形成有流动腔,所述阀座设置有两个,两所述浮动阀座均抵接在阀体的流动腔内,两所述浮动阀座之间形成有升降间隙,所述闸板升降在升降间隙内,且所述闸板与两浮动阀座抵紧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位于升降间隙的底侧形成有容纳闸板的包容腔,所述闸板的下侧呈半月形设置,两所述浮动阀座相靠近的一侧均设置有o型密封圈,当所述闸板上升至全开状态时,所述闸板的底侧与两浮动阀座上的o型密封圈抵接,所述阀体位于包容腔内设置有用于防止两浮动阀座底侧发生偏移的限位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平板闸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利用阀杆驱动闸板上升,在流动腔全开的状态下,由于闸板底侧是半月形设置,此时闸板底侧与两个浮动阀座的o型密封圈抵接,一方面有助于防止在闸板开启的状态下,因液体介质的压力,导致两个浮动阀座发生偏移;另一方面,与o型密封圈抵接,有助于防止在关闭闸板时,闸板与o型密封圈发生错位,出现啃咬现象,导致o型密封圈磨损。在闸板关闭状态下,若液体介质压力较小时,
阀座和闸板之间的抵接力较小,若o型密封圈出现磨损,会存在液体介质泄露的现象,即将闸板的底侧呈半月形设置,有助于防止o型密封圈发生损坏,即有助于提高平板闸阀在低压力条件下的密封性;另外,在闸板打开状态下,利用限位组件限制两个浮动阀座底侧的偏移,配合闸板与两个浮动阀座上侧的限位,有助于进一步防止闸板在关闭过程中与o型密封圈发生啃咬,即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该平板闸阀的密封性。
9.优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下垫块和设置在下垫块上的限位块,当所述闸板处于打开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限位块与两个浮动阀座相靠近的一侧间隙配合,当所述闸板处于打开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限位块与两个浮动阀座相靠近的一侧抵接配合。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闸板关闭时,限位块与两个浮动阀座间隙配合,配合公差在0.01mm左右,不会影响到闸板和两个阀座之间的抵接配合;当闸板打开时,在液体介质的压力下,限位块和两个浮动阀座抵接配合,用于防止两个浮动阀座发生偏移,即在闸板关闭时,降低o型密封圈和闸板之间的错位,即有助于降低o型密封圈磨损,进而有助于提高该平板闸阀的密封性。
11.优选的,两所述浮动阀座相背离的一侧均设置有预紧密封圈,两所述预紧密封圈与阀体抵紧配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预紧密封圈对浮动阀座和阀体之间进行密封,且预紧密封圈具有一定会的预紧力,在安装时,压缩预紧密封圈,当闸板处于打开状态时,在液体介质的压力作用下,浮动阀座会发生微微偏斜,此时预紧密封圈释放一定的预紧力,不会影响到浮动阀座和阀体之间的密封,即利用预紧密封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该平板闸阀的密封性。
13.优选的,所述阀体位于两浮动阀座的周侧设置多个预紧弹簧,所述预紧弹簧远离阀体的一端与对应的浮动阀座抵接配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液体介质压力较小时,利用预紧弹簧,对两个浮动阀座施加相互靠近的力,有助于使得浮动阀座和闸板抵紧,即有助于提高浮动阀座和闸板之间的密封性。
15.优选的,所述闸板的两侧均开设有多个环形密封槽,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环形密封槽与对应的o型密封圈配合形成迷宫密封结构。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密封圈与o型密封圈配合形成迷宫密封结构,形成多道密封,有助于提高闸板和浮动阀座之间的密封性。
17.优选的,所述限位块靠近闸板的一侧设置有抵接板,所述抵接板的形状与闸板下侧的半月形状相适配。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闸板关闭过程中,利用抵接板抵接闸板,对闸板的移动进行限位,有助于闸板在关闭状态下更加稳定。
19.优选的,所述下垫块上设置有插接杆,所述限位块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杆与插接槽滑移配合,所述限位块位于插接槽内形成有抵接面,所述插接杆上套设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抵接面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下垫块固定连接,所述插接杆的顶部设置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与限位块的插接槽顶部槽口抵接配合。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闸板在关闭状态下,闸板与抵接板抵接时,在插接杆和插接槽插接滑移以及缓冲弹簧的作用下,抵接板带动限位块向下移动,对闸板的移动起到
缓冲作用,有助于防止闸板与抵接板长期碰撞,闸板出现损坏。
21.优选的,所述限位块与两浮动阀座的抵接处均开设有倒角。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限位块向下移动,与两个浮动阀座脱离时,在突然打开闸板时,液体介质给到浮动阀座压力,使得两浮动阀座相会靠近,此时在缓冲弹簧的作用下,限位块会向上移动,利用两个倒角,限位块可使得两浮动阀座沿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进而实现限位块与两浮动阀座的抵接配合。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在液体介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闸板底侧呈半月形设置,在闸板处于全打开状态下,闸板的下侧与两个浮动阀座上的o型密封圈抵接,有助于防止两个浮动阀座上侧发生偏移,利用限位组件防止两个浮动阀座的下侧发生偏移,即有助于降低闸板在打开状态下,o型密封圈和闸板之间的错位程度,即有助于降低闸板在关闭过程中与o型密封圈之间的啃咬现象,进而降低o型密封圈的损坏,即有助于提高平板闸阀在低压力条件下的密封性;借助环形密封槽与o型密封圈配合,形成迷宫密封结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该平板闸阀的密封性;利用限位块上的可对闸板进行限位,另外,利用缓冲弹簧,可对闸板的移动进行缓冲,降低闸板长期碰撞出现的损坏,而后在闸板上升过程中,利用倒角可使得两个浮动阀座沿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进而保证限位块与两个浮动阀座的抵接。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主要体现限位组件的结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阀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体现阀板、抵接板的结构;图5为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主要体现环形密封槽在微观下的结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体现插接杆、缓冲弹簧的结构;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部分结构爆炸图,主要体现抵接面的结构。
25.附图标记:1、阀体;11、流动腔;12、包容腔;13、预紧弹簧;2、阀盖;3、支架;4、阀杆;5、浮动阀座;51、梯形槽;52、升降间隙;53、o型密封圈;54、预紧密封圈;55、容纳孔;6、闸板;61、环形密封槽;7、限位组件;71、下垫块;711、插接杆;7111、限位片;72、限位块;721、插接槽;73、抵接面;8、抵接板;9、缓冲弹簧;10、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在低压力条件下具有优良密封性的平板闸阀。
28.实施例1;参照图1和图2,在低压力条件下具有优良密封性的平板闸阀包括阀体1、阀盖2、支架3、阀杆4、浮动阀座5和闸板6,阀体1内开设有流动腔11,阀盖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阀体1的上侧,支架3通过螺栓固定在阀盖2的上方,阀杆4升降在支架3和阀盖2内,浮动阀座5设置有两个,两个浮动阀座5的缘边均开设有梯形槽51,两个浮动阀座5均通过梯形槽51抵接在
阀体1的流动腔11内,两个浮动阀座5之间形成有升降间隙52,闸板6升降在升降间隙52内,阀杆4的底部有闸板6的上侧固定连接。
29.实际中,利用阀杆4带动闸板6上升,使得流动腔11打开,即可实现液体介质的传输,当阀杆4带动闸板6下降时,闸板6对流动腔11进行封闭,实现平板闸阀的封闭。
30.参照图1和图3,阀体1位于升降间隙52的下方开设有包容腔12,用于容纳关闭状态下的闸板6,闸板6的下侧呈半月形设置,并与两个浮动阀座5的弧度相适配,两个浮动阀座5相靠近的一侧缘边上均嵌设有o型密封圈53,当闸板6处于关闭状态时,闸板6与两个浮动阀座5抵紧配合,当闸板6上升,达到全开状态下时,闸板6下侧与o型密封圈53抵接配合,阀体1位于包容腔12内设置有用于防止两个浮动阀座5底侧发生偏移的限位组件7。
31.实际中,闸板6在升降过程中,会与o型密封圈53出现啃咬现象,导致o型密封圈53磨损。如果在液体介质压力较高的情况下,即使o型密封圈53出现磨损,在液体介质压力的作用下,浮动阀座5会和闸板6抵接的更加紧密,密封性同样很好;但是在液体介质压力较小时,浮动阀座5和闸板6之间的抵接力较小,若o型密封密封圈出现磨损,会严重影响到平板闸阀的密封性。
32.参照图1和图4,原本平板闸阀的闸板6底侧呈直线设置,当阀体1处于全开状态时,闸板6与两个浮动阀座5的接触面积较小,而本技术中,将闸板6的底侧设置成半月形,贴合浮动阀座5的弧度,当阀体1处于全开状态时,闸板6的下侧与浮动阀座5的接触面积较大,进而有助于使浮动阀座5的偏移量下降;另外,利用限位组件7防止两个浮动阀座5的底侧发生较大偏移,配合闸板6与浮动阀座5的抵接,可使得浮动阀座5更加稳定,降低浮动阀座5和闸板6之间的错位量,即有助于降低o型密封圈53和闸板6之间的错位程度,进而有助于防止闸板6在下降时与o型密封圈53出现啃咬现象,即有助于提高闸板6和浮动阀座5之间的密封性。
33.参照图2和图4,限位组件7包括下垫块71和限位块72,下垫块71固定连接在阀体1的包容腔12内,限位块72通过沉头螺栓固定连接在下垫块71上,当闸板6助于封闭状态时,限位块72与两个浮动阀座5相靠近的一侧形成间隙配合,配合公差在0.01mm,不会影响到浮动阀座5和闸板6之间的密封;当闸板6处于打开状态时,限位块72与两个浮动阀座5相靠近的一侧抵紧配合,用于防止浮动阀座5的底侧发生偏移。
34.参照图2,两个浮动阀座5位于梯形槽51内均套设有预紧密封圈54,两个浮动阀座5均通过预紧密封圈54与阀体1抵接配合,在安装过程中,预紧密封圈54承受一定的预紧力,在闸板6处于打开状态下时,预紧力得到一定的释放,不会出现松弛的情况,即有助有提高浮动阀座5和阀体1之间的密封性。
35.阀体1位于两个浮动阀座5的周侧固定连接有多个预紧弹簧13,对应地,浮动阀座5开设有容纳孔55,预紧弹簧13的一端与阀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连接在容纳孔55内。实际中,当闸板6处于关闭状态下,预紧弹簧13利用其预紧力,会对两个浮动阀座5施加相互靠近的力,进而有助于使得两个浮动阀座5抵紧在闸板6上,即有助于提高闸板6和浮动阀座5之间的密封性。
36.参照图4,限位块72靠近闸板6的一侧一体成型有两个抵接板8,两个抵接板8的形状与闸板6底侧的半月形状相适配,当闸板6下降时,会与两个抵接板8抵接,实现对闸板6的定位,有助于提高闸板6关闭状态下的稳定性。
37.参照图4和图5,为了进一步提高闸板6和两个浮动阀座5之间的密封性,闸板6的成型采用环形走刀工艺,原本的闸板6均采用直线走刀的方式成型,在微观上,闸板6的表面会存在多个直刀纹,即存在很多间隙,密封性较差,本技术中的闸板6采用环形走刀成型,在微观上,闸板6的两侧均形成有多个环形密封槽61,多个同心圆的环形密封槽61配合o型密封圈53,形成迷宫密封结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闸板6和两个浮动阀座5之间的密封性。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在低压力条件下具有优良密封性的平板闸阀的实施原理为:实际中,闸板6底侧呈半月形设置,当闸板6处于全打开状态时,闸板6的底侧会与两个浮动阀座5的缘边抵接并与o型密封圈53抵接,另外,限位块72会与两个浮动阀座5的下侧抵接配合,配合上侧的抵接,对浮动阀座5上下两侧的偏移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降低o型密封圈53和闸板6之间的错位量,进而在闸板6下降时,降低闸板6与o型密封圈53之间的啃咬现象,即有助于降低o型密封圈53的磨损,从而有助于提高在低压条件下,平板闸阀的密封性。
39.实施例2;参照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限位块72和下垫块71不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下垫块上固定连接有插接杆711,限位块72上开设有与插接杆711插接滑移配合的插接槽721,插接杆711的上端一体成型有限位片7111,限位片7111与限位块72插接槽721顶部槽口抵接配合,用于防止限位块72与下垫块脱离,限位块72位于插接槽721内形成有抵接面73,插接杆711上套设有缓冲弹簧9,缓冲弹簧9的一端与下垫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抵接面73固定连接。
40.闸板6在关闭时,会与抵接板8抵接,此时限位块72会压缩缓冲弹簧9,利用缓冲弹簧9对闸板6的移动起到缓冲作用,有助于防止闸板6与抵接板8长期碰撞,出现损坏。
41.限位块72与两个浮动阀座5的抵接处上均开设有倒角10,当闸板6与抵接板8抵接时,限位块72向下移动,会出现限位块72与两个浮动阀座5脱离的情况,而后当闸板6再向上移动时,浮动阀座5在液体介质的压力下,其下侧会沿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会存在两个浮动阀座5之间距离小于限位块72顶部宽度距离的情况,此时限位块72无法与两个浮动阀座5抵接,利用两个倒角10,起到楔形面的作用,在缓冲弹簧9向上推动限位块72移动时,两个倒角10会推动两个浮动阀座5沿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限位块72能够顺利进入升降间隙52内,从而实现与两个浮动阀座5的抵接配合。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