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锁体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22:23: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锁体。


背景技术:

2.锁体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与门配合,实现一个防盗效果。但是现有的锁体在使用过程中,钥匙插入至锁芯内,基本都需要转动一圈以上才可以实现开锁或上锁的操作。故而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为cn215255243u,专利名称为一种锁体,其提供了一种锁体,可以快速开锁或上锁。但是此种锁体存在一个问题,只能为机械手动式开锁或上锁,无法实现电动式开锁或上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锁体。
4.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锁体,其中,包括壳体、锁芯、把手、大锁舌、小锁舌、驱动模块、第一齿轮组、电动机构,驱动模块与锁芯、把手、大锁舌、小锁舌联动,第一齿轮组包括与大锁舌联动的第一齿轮、与小锁舌联动的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相互啮合的第三齿轮,电动机构包括电机以及齿轮箱,齿轮箱上设有与第三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
5.采用此种结构设置,使得在原先的基础上,形成了电动控制的效果,实现了手、自动化结合的效果,提高整体的操作便捷性。
6.其中,第一齿轮组还包括第五齿轮,第五齿轮一端与第四齿轮啮合,另一端与第三齿轮啮合。
7.第五齿轮的设置,进一步提高齿轮箱与第三齿轮之间的啮合联动效果。
8.其中,驱动模块包括与把手联动的第一拨片,第二齿轮上设有凸块,第一拨片位于凸块的转动轨迹上。
9.第一拨片的设置,使得第二齿轮在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一拨片转动,实现驱动小锁舌运动的效果。此处,第二齿轮在正转过程中会带动第一拨片运动,当第二齿轮反转时,凸块与第一拨片之间不会发生接触。
10.其中,驱动模块包括把手驱动件,电机与齿轮箱联动,齿轮箱、电机与壳体呈相对转动设置,齿轮箱位于把手驱动件的转动轨迹上。
11.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在电动开锁状态时,通过电机驱动齿轮箱,使得齿轮箱输出,第四齿轮与第五齿轮啮合,从而实现开锁的效果,当手动开锁状态时,通过操作者手动搬动把手,使得把手驱动件整体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把手驱动件带动齿轮箱发生旋转,从而使得第四齿轮与第五齿轮分离,保证在手动转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啮合,从而使得整体的操作更为轻松,不会吃力。
12.其中,把手驱动件上设有凸轮,齿轮箱上设有第一联动件,第一联动件位于凸轮的运动轨迹上。
13.采用凸轮的设置,使得把手驱动件更好的与第一联动件配合,实现齿轮箱整体的驱动效果,形成了离合防卡死效果。
14.其中,第一联动件上设有勾部,齿轮箱包括上板以及下板,勾部与上板的边缘扣合。
15.采用勾部的设置,使得第一联动件与齿轮箱整体的联动效果更佳,更好的实现一个联动效果,使得固定更为牢固。
16.其中,还包括第一复位件,壳体上设有第一定位柱,下板上设有行程孔,第一定位柱穿过行程孔并在行程孔内滑动,第一复位件套设在第一定位柱上。
17.采用第一定位柱的设置,使得整个齿轮箱在转动过程中,形成限位效果,限制齿轮箱的转动轨迹,同时,第一复位件的设置,使得在使用过程中,起到一个自复位的效果,提高整体使用的便捷性。
18.其中,驱动模块包括第二联动件、磨盘机构以及把手驱动件,壳体上设有第二定位柱以及第三定位柱,第二联动件的两端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一腰型孔,第二定位柱与第三定位柱分别伸入至第一腰型孔内,且在第一腰型孔内滑动,第二联动件朝向磨盘机构一侧设有第一齿部;锁芯穿过安装孔伸入至壳体内,第二联动件的两端均位于锁芯的运动轨迹上;第一齿部与磨盘机构联动带动磨盘机构运动,磨盘机构另一端与大锁舌联动。
19.通过第二联动件的两端均位于锁芯的运动轨迹上,从而限定锁芯的转动角度为小于360
°
,使得本结构的锁体相对于现有技术,锁芯的转动角度小于360
°
。同时在转动过程中,通过第二定位柱与第三定位柱的限位固定,从而使得转动的角度得到限定,不易发生过度转动,且通过磨盘机构的设置,形成杠杆效果,使得整体驱动的过程中更为省力。而且通过此种结构设置,缩小了整体的机构体积,使得相当于现有技术,采用本结构设置,可以采用更小规格的壳体,也可以确保大锁舌伸出壳体的长度。
20.其中,锁芯上设有驱动部,驱动部与第二联动件的任意一端转动轨迹的圆心角大于45
°
且小于180
°

21.采用转动轨迹的圆心角限定,进一步提高整体的转动效果,通过限定角度的转动,从而使得锁芯转动的过程中更为方便。
22.其中,磨盘机构上设有第一固定轴,第一固定轴上套设有第六齿轮,第一齿部与第六齿轮啮合联动。
23.通过第六齿轮与第一齿部的啮合,实现了第二联动件与磨盘机构的联动效果,通过转动锁芯,带动第二联动件运动,从而带动磨盘机构带动大锁舌的运动效果,实现了整体的开锁与上锁效果。
24.其中,壳体上还设有把手驱动件,把手驱动件上套设有与第六齿轮啮合联动的第二齿部。
25.通过第二齿部与第六齿轮联动,把手在与把手驱动件配合时,把手驱动把手驱动件运动,实现把手驱动大锁舌运动的效果,实现开锁与上锁的效果。
26.其中,壳体上还设有小锁舌以及第三联动件,把手驱动件上套设有第一转动件,第一转动件与小锁舌联动,第一转动件上设有垂直向下的第一延伸部,第三联动件一端位于锁芯的运动轨迹上,第一延伸部位于第三联动件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上。
27.第三联动件的设置,使得锁芯在运动过程中,实现了带动大锁舌、小锁舌一同运动
的效果,实现了大锁舌、小锁舌的开锁的效果。
28.其中,大锁舌上设有滑槽,第一固定轴在滑槽上滑动。
29.采用滑槽的设置,起到一个导向效果,使得大锁舌可以稳定的运动,与壳体之间形成水平横向运动的效果。
30.其中,磨盘机构上设有连接杆以及磨盘,磨盘套设在第一固定轴上,连接杆一端与磨盘呈连接,另一端与大锁舌连接。
31.通过连接杆与磨盘呈连接的设置,即形成了杠杆效果,当磨盘与第一固定轴一起转动时,同时带动连接杆运动,连接杆带动大锁舌水平运动,从而实现整体的驱动效果。
32.其中,还包括反锁片,反锁片位于第二联动件的上方,反锁片上设有锁定槽,第二联动件上设有锁定柱,锁定柱运动至锁定槽内。
33.反锁片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起到反锁的效果,在锁定柱运动至锁定槽内后,除钥匙驱动锁芯运动外,其余任何操作均失效,起到一个保护的效果。
34.其中,壳体上设有固定柱以及第二复位件,第二复位件一端与固定柱连接,另一端与反锁片连接。
35.通过第二复位件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整体驱动的稳定性,在解除锁定柱的时候,可以起到快速解除的效果。
36.其中,还包括门控开关以及联动机构,门控开关上设有感应舌,联动机构一端与门控开关联动,另一端与驱动模块配合驱动小锁舌运动。
37.门控开关的设置,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门关上时,由于门控开关的快速感应,可以给电机一个自动上锁的信号,也可以通过驱动模块使得小锁舌也运动,实现整个门的上锁效果。
38.其中,门控开关包括固定架,固定架上设有缺口,联动机构上设有连接件,连接件一端上设有支脚,支脚伸入至缺口内,支脚位于缺口两侧的运动轨迹上。
39.支脚与固定架之间的配合,使得门控开关与联动机构之间形成机械式联动效果,提高整体运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4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
4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主视图;
4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4.图5是图4的后视图;
45.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6.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7.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齿轮与模块之间的联动结构爆炸图;
48.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实施例1:
50.参照附图1-8所示,一种新型锁体,包括壳体10、锁芯11、把手、大锁舌12、小锁舌13、驱动模块、第一齿轮组以及电动机构。
51.壳体10上设有与锁芯11适配的安装孔101、第一定位柱102、第二定位柱103、第三定位柱104、第四定位柱105以及第五定位柱106。
52.锁芯11即与钥匙配合,通过与锁芯11对应配合的钥匙伸入至锁芯11内,实现钥匙与锁芯11的联动效果。锁芯11穿过安装孔101伸入至壳体10内,此处需要说明锁芯11与锁体之间为独立设置,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锁芯11进行更换。锁芯11上设有驱动部111,驱动部111的转动角度与第二联动件14的两端相关,本实施例中,驱动部111与第二联动件14的任意一端转动轨迹的圆心角大于45
°
且小于180
°
。采用转动轨迹的圆心角限定,进一步提高整体的转动效果,通过限定角度的转动,从而使得锁芯11转动的过程中更为方便。此处驱动部111与最靠近第二联动件14的一端的转动角度优选为90
°
,即初始状态下顺时针转动90
°
,实现开锁效果;初始状态下逆时针转动90
°
,实现上锁效果。
53.大锁舌12与小锁舌13为平行设置,大锁舌12与小锁舌13的区别在于锁定的强度不同,本实施例中大锁舌12设有三个柱形锁舌,小锁舌13为弹性设置,即关门实现小锁舌13锁定,大锁舌12锁定必须通过锁芯11、把手或电机等实现驱动效果。大锁舌12上设有滑槽121,第一固定轴171在滑槽121上滑动。采用滑槽121的设置,起到一个导向效果,使得大锁舌12可以稳定的运动,与壳体10之间形成水平横向运动的效果。
54.驱动模块包括把手驱动件15、第二联动件14以及磨盘机构。
55.把手驱动件15主要通过与把手配合,通过把手驱动把手驱动件15,实现其转动效果,把手驱动件15上设有第一转动件151、第二转动件152、凸轮153以及第一拨片154,第一转动件151与第二转动件152、第一拨片154均为同心轴设置且为相互独立设置,第一转动件151与小锁舌13联动,第一转动件151上设有第一支脚1511以及垂直向下设置的第一延伸部1512,第一支脚1511与小锁舌13配合,实现带动小锁舌13水平运动的效果,第一延伸部1512则是位于第三联动件16的运动轨迹上,通过第三联动件16带动第一延伸部1512运动,在锁芯11运动过程中,带动第三联动件16运动,从而使得第三联动件16带动第一延伸部1512运动,实现小锁舌13的运动效果。第二转动件152上设有第二齿部1521,第二齿部1521与第六齿轮174啮合,实现两者之间的传动效果,通过第二齿部1521与第六齿轮174联动,从而把手驱动大锁舌12的运动效果。凸轮153则是位于把手驱动件15的顶端上,凸轮153为朝向齿轮箱一侧。第一拨片154位于把手驱动件15的最下方上,第一拨片154上设有第二支脚1541以及第二延伸部1542,第二支脚1541位于凸块的转动轨迹上。第二延伸部1542与第一支脚1511为平行设置,均实现驱动小锁舌13的运动效果。第一拨片154与第一转动件151的区别在于,第一转动件151可以用于钥匙开门,把手开门,以及防卡死。第一拨片154则用于齿轮带动,把手也可带动。
56.第二联动件14为u字型设置,第二联动件14的两端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一腰型孔141,第二定位柱103伸入至位于左端的第一腰型孔141内,第三定位柱104伸入至位于右端的第一腰型孔141内,通过第二联动件14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二定位柱103、第三定位柱104均与对应第一腰型孔141的一侧相抵,通过第二联动件14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二定位柱103、第三定位柱104均与对应第二腰型孔142的另一侧相抵,从而实现第二联动件14转动过程中的定位限制效果。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联动件14套设在锁芯11的外侧面上,故使得第二
联动件14的两端位于驱动部111的运动轨迹上。第二联动件14朝向磨盘机构一侧上设有第一齿部143,第一齿部143主要用于与第六齿轮174啮合,形成联动效果。第二联动件14上设有锁定柱,锁定柱主要用于与反锁片连接,从而实现锁定效果。
57.磨盘机构上设有第一固定轴171、连接杆172、磨盘173以及第六齿轮174,第一固定轴171上套设有第六齿轮174以及磨盘173,三者为联动设置,即第六齿轮174转动,同时带动第一固定轴171以及磨盘173转动,此处第六齿轮174位于磨盘173的上方。第六齿轮174的边壁上设有呈圆周阵列分布的齿,通过齿与第一齿部143啮合,从而实现第六齿轮174与第二联动件14的传动效果。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轴171在滑槽121上滑动,从而实现导向的效果,使得大锁舌12可以沿着水平方向运动。
58.连接杆172一端与磨盘173连接,另一端与大锁舌12连接固定,即当磨盘173转动的是,带动连接杆172的一端转动,通过径向的转动力,转化为大锁舌12水平横向推动的力,从而带动大锁舌12运动,实现整体的驱动效果。
59.第三联动件16上设有第三腰型孔161以及第四腰型孔162,第二定位柱103穿过第一腰型孔141、第三腰型孔161,且第三腰型孔161所在端部位于锁芯11的运动轨迹上,即通过锁芯11运动,同时带动第三联动件16运动。第四腰型孔162主要用于与壳体10上的第四定位柱105配合,实现导向的效果,使得第三联动件16更好的实现运动效果。第一延伸部1512位于第四腰型孔162所在的端部的运动轨迹上。进一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联动件16位于第二联动件14的上方。
60.反锁片18位于第三联动件16的上方,反锁片18上设有第五腰型孔181,第二定位柱103穿过第一腰型孔141后、第三腰型孔161、第五腰型孔181,从而实现限位固定的效果。反锁片18上设有锁定槽,锁定槽与锁定柱配合,实现锁定效果。进一步,壳体10上设有固定柱以及第二复位件,第二复位件一端与固定柱连接,另一端与反锁片18连接。通过第二复位件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整体驱动的稳定性,在解除锁定柱的时候,可以起到快速解除的效果。采用反锁片18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起到反锁的效果,在锁定柱运动至锁定槽内后,除钥匙驱动锁芯11运动外,其余任何操作均失效,起到一个保护的效果。
61.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191、第二齿轮192、与第一齿轮191、第二齿轮192相互啮合的第三齿轮194以及第五齿轮193。第一齿轮191与大锁舌12联动,实现配合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191位于第一固定轴171的最下方,通过配合,实现大锁舌12的驱动效果。其具体固定的结构为,第一齿轮191上设有至少一个驱动柱1911,磨盘173上设有与驱动柱1911适配的驱动孔1731,此处驱动孔1731为弧形设置,当第一齿轮191正转时,驱动柱1911在驱动孔1731中滑动,形成一个空转效果;当第一齿轮191反转时,驱动柱1911带动磨盘173运动,从而实现整体的驱动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两个驱动柱1911。
62.第二齿轮192则是与第五定位柱106配合,实现固定效果。第二齿轮192与把手联动,其具体是第二齿轮192上设有凸块1921,第一拨片154的第二支脚1541位于凸块1921的运动轨迹上,第一拨片154的设置,使得第二齿轮192在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一拨片154转动,实现小锁舌的运动的效果。此处,第二齿轮192在正转过程中会带动第一拨片154运动,当第二齿轮192反转时,凸块1921与第一拨片154之间不会发生接触。
63.第五齿轮193一侧与第四齿轮213啮合,实现第一齿轮191组与齿轮箱之间的联动效果,另一侧与第三齿轮194啮合。第三齿轮194位于第一齿轮191与第二齿轮192之间,同时
第三齿轮194与第一齿轮191、第二齿轮192均啮合,简单的来说,第三齿轮194同时与第一齿轮191、第二齿轮192以及第五齿轮193啮合。形成了整体的联动效果。
64.电动机构包括电机20以及齿轮箱21,电机20的功率,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例如大尺寸的锁体就需要选择大功率的电机20,常规尺寸的锁体选择常规功率的电机20。本实施例中,电机20与齿轮箱21为一体设置,电机20随着齿轮箱21一起转动。
65.齿轮箱21包括上板211、下板212以及第四齿轮213,齿轮箱21内设有第二齿轮组,第四齿轮213位于第二齿轮组的末端上,电机20的输出端与第二齿轮组的前端配合,实现电机20驱动第二齿轮组的效果,第四齿轮213则是与第五齿轮193啮合,形成了齿轮箱21与驱动机构之间的联动效果,使得大锁舌12、小锁舌13运动,实现开关锁的效果。
66.上板211与下板212连接配合,形成一个腔室,第二齿轮组即位于这个腔室内。转轴214穿过下板212、上板211,使得整个齿轮箱21相对转轴214发生转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板211与下板212远离转轴214一端的侧面与壳体10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从而使得齿轮箱21整体在转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让位效果,便于转动。
67.上板211的尺寸小于下板212的尺寸,上板211上设有第一联动件22,第一联动件22与上板211为固定设置,使得第一联动件22在转动过程中,齿轮箱21也随着转动。第一联动件22朝向凸轮153的一端上设有凹槽221,凸轮153与凹槽221相抵,实现一个转动效果,即第一联动件22位于凸轮153的运动轨迹上。第一联动件22远离把手驱动件15的一端上设有勾部222,勾部222与上板211的边缘扣合,实现固定效果,使得第一联动件22与齿轮箱21整体的联动效果更佳。
68.下板212的尺寸大于上板211的尺寸,下板212上设有行程孔2121,第一定位柱102穿过行程孔2121并在行程孔2121内滑动,行程孔2121的尺寸即为齿轮箱21转动轨迹的行程,此处行程孔2121具体为弧形孔。第一复位件23套设在第一定位柱102上。采用第一定位柱102的设置,使得整个齿轮箱21在转动过程中,形成限位效果,限制齿轮箱21的转动轨迹,同时,第一复位件23的设置,使得在使用过程中,起到一个自复位的效果,提高整体使用的便捷性。
69.门控开关用于感应门是否关上,当门关上时,门控开关通过联动机构控制小锁舌13运动,实现上锁效果,门控开关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红外,磁力或电子感应的开关,本实施方案为机械的,其位置可以在小锁舌13和大锁舌12之间,也可以在内保险舌和大锁舌12之间。
70.实施例2:
71.参照附图9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当小锁舌13为剪刀舌或翻转舌时,还包括联动机构。门控开关上设有感应舌241以及固定架242,固定架242与感应舌241联动,使得感应舌241从壳体10向外伸出,做往复运动。固定架242上设有缺口2421,缺口2421用于与联动机构配合。
72.联动机构包括连接条251、连接件252以及第六齿轮253,连接条251位于大锁舌12的下方,相对壳体10往复运动,连接条251的一端用于与把手驱动件15配合,实现与小锁舌13之间的联动效果。连接条251的另一端与第六齿轮253啮合,带动第六齿轮253转动,连接条251在此端上设有若干个齿部。
73.第六齿轮253另一端则是与连接件252啮合,带动连接件252转动,连接件252的另
一端上设有第三支脚2521,第三支脚2521伸入至缺口242内,第三支脚2521位于缺口2421两侧的运动轨迹上。
74.当门关上时,门控开关发出一个关门的电信号通知电机动作,同时通过联动机构控制小锁舌运动,实现上锁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