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管道内衬软管自动折叠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18:06: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维修,尤其是涉及一种管道内衬软管自动折叠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市政地下管道(如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使得管道在使用一定时期后出现内部腐蚀、管道错位和漏水等情况,管道漏水后污水或雨水外溢而污染周围环境,严重时导致地面积水、路面坍塌即路面沉降等现象,尤其是雨季,积水严重时,受损污水管道外部水压增高,雨水会通过管道破损处流入污水管道内,增加污水总量,使污水治理成本增加。因而,当地下管道出现腐蚀、错位和泄漏等情况时要及时维修。
3.目前,市政地下管道多采用预见性修复和出现损伤情况后立即修复,传统的修复方法是采用开挖技术将旧管道挖出,同时铺设新管道进行置换,该方法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道路占用时间长,影响正常通行。
4.光固化内衬软管修复法是较为常用的非开挖内衬修复法之一,其修复原理是利用管道既有的维修井或窨井等地面开口,在不开挖地面的基础上将防渗透耐腐蚀的软管(如维修增强复合软管或编织复合软管)作为载体,浸渍聚合物树脂后得到内衬软管,利用动力将内衬送入待修复管内,然后使用紫外线使竖直固化形成坚硬的衬里并紧贴在旧管道内部,从而实现旧管道的堵漏、提压和减阻等。
5.目前,在实施光固化修复作业过程中,预先在车间完成内衬软管的制作,并将其绕在卷筒上;当运抵施工现场后,由于内衬软管为扁平状,其宽度是待维修管道直径的1.6倍,导致内衬软管无法被顺利拖入待修管道,需要人工将内衬软管折叠送至井口处,并利用卷扬机将内衬软管拖入待维修管道内。然而,由于内衬软管的外表面光滑,在人工卸车时特别容易打滑,操作不便;另外,内衬软管往往较重,人工折叠费时费力;人工折叠拖拉过程中特别容易摩擦内衬软管表面,进而损伤软管上的覆膜,影响修复质量。因而,如何设计一种解决现有内衬软管折叠和输送难度大、工作效率低和费时费力等问题的折叠输送装置是本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内衬软管自动折叠输送装置,实现了扁平软管的自动折叠和输送,提高了工作效率。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管道内衬软管自动折叠输送装置,包括
9.机架,所述机架具有一倾斜设置的安装框和一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上部的竖框;
10.软管导入组件,设置在所述竖框内,具有一对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挤压辊;
11.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两所述第一挤压辊反向转动;
12.折叠结构,具有多对间隔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上的折叠辊和上下错位设置的折叠压板,多对所述折叠辊的倾斜度自上而下依次增大,且多对折叠辊之间的间距自上而下逐渐
变小;两所述折叠压板的折叠槽均指向所述安装框的中线;及
13.整形组件,所述整形组件具有一对横向设置在所述折叠结构下方的第二挤压辊,两所述第二挤压辊上下间隔设置。
14.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软管导入组件可将软管压扁,为实现软管的折叠成型打下基础;折叠辊的独特布设方式使得扁平软管由水平结构逐渐向向下内凹的弧形结构过渡,呈弧形结构的扁平软管在折叠压板的作用下向上翻边,最后在整形组件的挤压下成型,实现了软管的自动折叠。
15.本实用新型利用驱动机构为软管的自动输送提供动力,为实现软管的自动折叠和输送打下基础,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还可通过调整驱动机构的工作转速来实现扁平软管的输送速度,实现了灵活折叠和输送,能够满足复杂维修工况的不同需求。
16.更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动力源和由所述动力源驱动的链条传动机构。有益效果是:动力源将动力传输至链条传动机构,利用链条传动机构带动两个第一挤压辊反方向转动,进而实现扁平软管的自动输送,使扁平软管顺利滑行折叠结构中,还能将折叠后的软管输送至维修井中,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17.作为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软管导入组件还包括将挤压后的软管送入所述折叠结构内的第一传送辊,所述动力源通过所述链条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传送辊和第一挤压辊同时转动。有益效果是,第一传送辊为动力辊,可将扁平软管接力传送至折叠结构中,并为实现折叠成型软管的输送打下基础。
18.作为更进一步地改进,两所述第一挤压辊均转动设置在所述竖框内,且其中一个第一挤压辊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第一丝杆与竖框连接以调整两第一挤压辊的间距。具体地,上方的第一挤压辊的两端部转动设置有连接块,连接块通过第一丝杆与竖框顶部的安装板相连接。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两个第一丝杆调整上方的第一挤压辊的高度,进而实现了两第一挤压辊之间间隙的调整,以满足不同规格软管的输送需求。
19.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管道内衬软管自动折叠输送装置,还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具有多个横向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上的第二传送辊,多个第二传送辊自上而下间隔设置,且第二传送辊与所述折叠辊交错设置。
20.有益效果是:多个第二传送辊可辅助扁平软管顺利下行,以便于将软管输送至维修井内,实现折叠成型软管的自动输送,提高工作效率。
21.更进一步地,所述折叠结构还包括一对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辊下方的支撑架,两所述支撑架通过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上,且支撑架与安装框的倾斜方向相同;多对所述折叠辊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两支撑架上。
22.作为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将两所述支撑架连接在所述安装框上的连接轴和/或正反丝杠。有益效果是:支撑架通过正反丝杠与安装框连接,可实现两支撑框之间距离的灵活调整以实现每对折叠辊间距的调整,能够满足不同规格软管折叠层数的灵活调整。
23.作为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折叠压板包括设置在支撑架上的竖直段和向所述中线倾斜延伸的翻边段,且所述折叠压板的外侧面具有加强筋。有益效果是:所述翻边段使扁平软管的端部向上翻折。另外,在实际加工时,折叠压板可采用一体成型结构,便于加工。
24.更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框的底部左右间隔设置有一对安装座,其中一个所述第二
挤压辊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丝杆连接在与其对应的所述安装座上。有益效果是:其中一个第二挤压辊的高度可调节,进而实现了两第二挤压辊间隙的灵活调整,以满足不同折叠层数的整形需求。
25.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不仅能够实现软管的自动压扁,还能将压扁后的扁平软管自动折叠成型,并实现成型软管的自动输送,提高了工作效率。具体优点为:
26.(1)本实用新型的软管导入组件与驱动机构配套使用,实现了软管的自动输送;折叠辊的独特布设方式使得扁平软管由平面结构逐渐向向下内凹的弧形结构过渡,呈弧形结构的扁平软管在折叠压板的作用下向上翻边,最后在整形组件的挤压下成型,实现了软管的自动折叠。
27.(2)两折叠压板上下错位设置,可通过调整两折叠压板之间的间距来调整偏软管的折叠层数,当折叠压板之间的间距较大时,可通过折叠压板实现扁平软管的双层折叠,当折叠压板之间的间距较小时,由于折叠压板上下错位,可将扁平软管折叠成三层,满足不同维修工况需求。
28.(3)、本实用新型利用驱动机构为扁平软管折叠、整形和输送提供动力,为实现软管的自动折叠和输送打下基础,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还可通过调整驱动机构的工作转速来实现扁平软管的输送速度,实现了灵活折叠和输送,能够满足复杂维修工况的不同需求。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图1的主视图。
32.图4是图1的俯视图。
33.图5是图1的右视图。
34.图6是扁平软管的示意图。
35.图7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出来的软管状态图(折叠两层)。
36.图8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出来的软管状态图(折叠三层)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38.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管道内衬软管自动折叠输送装置,包括机架1,具有一倾斜设置的安装框1.1和一设置在安装框1.1上部的竖框1.2;
39.软管导入组件,设置在竖框1.2内,具有一对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挤压辊2.1,两第一挤压辊2.1横向布设,可将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将软管压扁成图5的状态;
40.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两第一挤压辊2.1反向转动,进而将扁平软管牵引至折叠结构内;另外驱动机构提供的动力可促使得软管从整形组件出来后输送至维修井内,实现软管的自动化输送,省时省力;
41.折叠结构,具有多对间隔设置在安装框1.1上的折叠辊3.1和上下错位设置的折叠压板3.2;折叠辊3.1大小一致,由于多对折叠辊3.1的倾斜度自上而下依次增大且多对折叠辊3.1之间的间距自上而下逐渐变小,使得折叠辊围成的导向槽的深度逐渐增大,具体如图3和图5所示;两折叠压板3.2的折叠槽均指向安装框1.1的中线,由于两折叠压板3.2上下错位设置,最下方的一对折叠辊3.1也对应上下错位布设,具有导向和限位作用;及
42.整形组件,具有一对横向设置在折叠结构下方的第二挤压辊4.1,两第二挤压辊4.1上下间隔设置,挤压折叠后的软管使其成型。
43.本实用新型利用驱动机构提供动力,以实现软管的自动输送,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还可通过调整驱动机构的工作转速来实现扁平软管的输送速度,实现了灵活折叠和输送,能够满足复杂维修工况的不同需求
44.第一挤压辊2.1与驱动机构相配合,为软管的输送提供动力;折叠辊3.1的独特布设方式使扁平软管由水平结构逐渐向向下内凹的弧形结构过渡,呈弧形结构的扁平软管在折叠压板3.2的作用下向上翻边,最后在整形组件的挤压下成型,实现软管的自动折叠。
45.如图1、3-5所示,软管导入组件还包括将扁平软管送入折叠结构内的第一传送辊2.2,第一传送辊2.2为动力辊,驱动机构为第一挤压辊2.1和第一传送辊2.2提供动力,使扁平软管顺利下行,进而将扁平软管接力传送至折叠结构中,并为实现折叠成型软管的自动输送打下基础。
46.如图1、3所示,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动力源(减速电机5.1,当然也可以是电机)和由减速电机5.1驱动的链条传动机构,链条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减速电机5.1上的主动链轮5.2,上方第一挤压辊2.1和第一传送辊2.2的端轴上都设置有传动齿轮5.4,位于下方的第一挤压辊2.1的端轴上设置有双齿轮5.3,双齿轮5.3中的其中一个通过链条a1与主动链轮5.2连接,双齿轮中的另一个通过链条a2与上方的第一挤压辊2.1和第一传送辊2.2上的传动齿轮5.4连接在一起。工作时,减速电机5.1通过两个链条实现第一挤压辊2.1和第一传送辊2.2的转动,进而实现软管的传送,还为成型软管的输送提供动力。
47.如图1和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管道内衬软管自动折叠输送装置,还包括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具有多个设置在安装框1.1上的第二传送辊6(非动力辊),多个第二传送辊6自上而下间隔设置,且与折叠辊3.1交错设置,能够实现软管的顺利滑行,以便于将软管输送至维修井内,实现折叠成型软管的自动输送,提高工作效率。
48.如图1和3-5所示,折叠结构还包括一对倾斜设置在第二传送辊6下方的支撑架3.3(支撑架3.3的倾斜方向与安装框1.1的倾斜方向相同),两支撑架3.3通过连接组件设置在安装框1.1上;多对折叠辊3.1自上而下设置在两支撑架3.3上;
49.连接组件包括将两支撑架3.3连接在安装框1.1上的连接轴3.4和正反丝杠3.5(正反丝杠3.5与安装框1.1转动连接),连接轴3.4位于两支撑架3.3的上下两端部,具有支撑作用,且支撑架3.3与连接轴3.4滑动连接,以便于移动支撑架3.3;正反丝杠3.5位于两连接轴3.4之间并为多个,不仅具有支撑作用,还能够通过转动正反丝杠3.5实现支撑架3.3间距的调整,进而实现多对折叠辊3.1间距的灵活调整,以满足不同规格软管的不同折叠需求。
50.如图5所示,折叠压板3.2包括设置在支撑架3.3上的竖直段和向安装框1.1的中线倾斜延伸的翻边段,翻边段可将扁平软管的端部向上翻起,以实现软管的折叠;当需要三层折叠时,可通过缩小两支撑框的间距来调整两折叠压板3.2的间距,使软管折叠至图8的状
态;折叠压板3.2的外侧面具有加强筋3.21,提高结构强度。
51.如图1所示,两个第一挤压辊2.1的位于竖框1.2内,上方的第一挤压辊2.1的两端部转动设置有连接块2.3,连接块2.3通过第一丝杆2.4与竖框1.2顶部的安装板连接在一起,两第一挤压辊2.1之间的间距可灵活调整,能够满足不同规格软管的压扁并输送需求;
52.如图1-2所示,安装框1.1的两个斜撑的下部对称设置有一对安装座4.2,下方的第二挤压辊4.1的两端部转动设置在安装座4.2内,上方的第二挤压辊4.1两端均转动设置有安装件,安装件通过第二丝杆4.3与安装座4.2顶部相连接,两第二挤压辊4.1之间的间距可灵活调整,能够满足不同规格软管及不同折叠层数的需求,通用性高。
5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简述如下:
54.在对管道进行维修时,将本实用新型置于软管运输车和维修井之间,手动开启减速电机5.1将动力传输给第一挤压辊2.1和第一传送辊2.2,第一挤压辊2.1不仅具有挤压作用还具有牵引作用,使运输车上的软管在第一挤压辊2.1的作用下顺利穿过变成扁平状并向下继续输送,由于多对折叠辊3.1的倾斜度逐渐变大且间距逐渐变小,使得扁平软管逐渐向下内凹并呈弧形结构,当扁平软管经过位于上方的折叠压板3.2(即图5中左侧的折叠压板3.2),该折叠压板3.2将扁平软管的左侧边向上翻起;当其经过下方的折叠压板3.2(即图5中右侧的折叠压板3.2)时,该折叠压板3.2将扁平软管的右侧边向上翻起,然后进入下方的整形组件中,两第二挤压辊4.1将扁平软管压成图7所示的结构。
55.当软管的直径较大时,通常将软管压扁并折叠三层,此时需要通过正反丝杠3.5调整两个支撑架3.3之间的间距,使两支撑架3.3的间距变小,进而使每对折叠辊3.1的间距和折叠压板3.2的间距均变小;然后重复上述折叠整形操作将扁平软管翻折成三层,具体如图8所示,以便于输送。
5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5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可能出现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8.最后还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不需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因而,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