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15:35: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包装盒。


背景技术:

2.包装盒的包装对象的零件或配件较多时,包装盒会设置多个内托来分别盛装零件或配件。针对多个内托,包装盒可以将内托设置成左右对称的类似抽屉的抽拉结构。由于两侧的内托相互独立,因此需要分别抽拉每个内托以使包装盒完全打开,操作繁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能够使包装盒的内托同步打开,操作简便,结构简单。
4.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包括:中空的外盒,沿第一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均位于外盒内,被配置为至少部分的第一内托通过第一开口移至外盒外部、且至少部分的第二内托通过第二开口移至外盒外部;同步组件,与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连接,同步组件包括支撑部和拉带,支撑部与外盒连接,拉带绕第二方向环绕支撑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分别与拉带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连接。
5.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第一内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板,第二内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位于同步组件沿第一方向的两侧,至少部分的第一连接板与拉带固定连接,至少部分的第二连接板与拉带固定连接。
6.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还包括第三内托,位于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之间;外盒沿第三方向设有第三开口,以使第三内托相对外盒暴露,第三方向均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7.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第三内托与外盒或支撑部固定连接。
8.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第一内托设有朝第二内托延伸的第一盖板,第二内托设有朝第一内托延伸的第二盖板;第一盖板至少部分地覆盖第三内托,第二盖板至少部分地覆盖第三内托。
9.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在第三内托所在平面,第一盖板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盖板的正投影的外部。
10.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在第三内托所在平面,第一盖板的正投影和第二盖的正投影一同覆盖第三开口的正投影。
11.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第一盖板朝向第二盖板的一侧的边线为折线或曲线,第二盖板朝向第一盖板的一侧的边线为折线或曲线。
12.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第一盖板朝向第二盖板的一侧的边线为三段折线,且三段折线的两处弯折方向不同,第二盖板朝向第一盖板的一侧的边线与第一盖板朝向第二盖板的一侧的边线的形状相同。
13.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第一内托远离第二内托的一端设有第一提拉部,第二内托远离第一内托的一端设有第二提拉部。
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设置有同步组件,在固定在同步组件的支撑部的前提下,将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分别与环绕支撑部的拉带的两侧固定。当拉动第一内托时,第一内托拉动拉带,使拉带绕支撑部转动,同时也会拉带也会带动第二内托,使第二内托被推出,实现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的同步展开,简化了包装盒打开时的操作过程。
附图说明
15.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装盒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装盒及包装对象打开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装盒及包装对象打开状态的一种爆炸视图;
19.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及包装对象装盒打开状态的另一种爆炸视图。
20.附图标记:
21.1、外盒;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3、第三开口;
22.2、第一内托;21、第一连接板;22、第一盖板;23、第一提拉部;
23.3、第二内托;31、第二连接板;32、第二盖板;33、第二提拉部;
24.4、同步组件;41、支撑部;42、拉带;
25.5、第三内托;
26.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27.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28.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具有同样命名的部件、特征、要素可能具有相同含义,也可能具有不同含义,其具体含义需以
其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的解释或者进一步结合该具体实施例中上下文进行确定。
30.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文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31.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2.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者“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技术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者“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33.申请人发现,当包装对象的零部件较多时,尤其是电子产品、充电器、数据线等等零部件越来越多,通常会在包装盒设置多个内托来分别盛装一定数量的零部件。为了方便打开,会将内托设置为抽拉展开的形式。但是每个内托都需要单独展开,不同的内托之间可能会互相干涉,需要关闭一个另一个才能展开,已经展开的内托也可能会互相遮挡,不利于对包装对象的展示。
34.鉴于上述分析,申请人提出一种包装盒,设置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用于盛装包装对象,还设置同步组件,使同步组件的支撑部与外盒连接,并使环绕支撑部的拉带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连接。当拉动展开第一内托时,第一内托会拉动拉带,由于支撑部与外盒连接,因此拉带绕支撑部转动,拉带的转动会推动第二内托朝外展开,使第二内托同步展开。同理拉动展开第二内托时,第一内托也能同步展开。而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展开,因此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也不会互相干扰,能够充分地展示包装对象。
35.第一实施例
36.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装盒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装盒及包装对象打开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装盒及包装对象打开状态的一种爆炸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及包装对象装盒打开状态的另一种爆炸视图。
37.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包括:中空的外盒1,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设有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均位于外盒1内,被配置
为至少部分的第一内托2通过第一开口11移至外盒1外部、且至少部分的第二内托3通过第二开口12移至外盒1外部;同步组件4,与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连接,同步组件4包括支撑部41和拉带42,支撑部41与外盒1连接,拉带42绕第二方向y环绕支撑部41,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分别与拉带42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分别连接。
38.外盒1作为包装盒的主要外壳,用于保护内部的其他结构和包装对象,外盒1的中部部分形成容纳空间,能够盛装包装对象。包装盒的形状可以为柱状,为了方便说明本技术中以长方体(直四棱柱)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方向x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y为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水平方向。
39.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均用于盛装包装对象,分别位于外盒1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外盒1的第一方两端设置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第一内托2的一部分可以沿第一方向x从第一开口11被拉出,实现第一内托2的展开。类似地,第二内托3的一部分可以沿反方向从第二开口12被拉出,实现第二内托3的展开。由于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分别沿第一方向x从外盒1的两端展开,使得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展开后,二者不会互相干扰,能够充分地展示包装对象。
40.同步组件4能够使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同步展开。同步组件4的支撑部41与外盒1连接,作为拉带42的支撑结构使用。同步组件4的拉带42环绕支撑结构,拉带42的环绕轴线与第二方向y平行。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分别与拉带42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连接,即与拉带42沿第三方向z的两端连接。当拉动第一内托2时,第一内托2沿第一方向x拉动拉带42,拉带42绕支撑部41转动,使得拉带42另一侧推动第二内托3,第二内托3朝反方向被推出,进而实现第二内托3的同步展开。同理,当拉动第二内托3时,拉带42绕支撑部41转动,使得拉带42另一侧推动第一内托2,第一内托2朝反方向被推出,进而实现第一内托2的同步展开。因此,无论拉动第一内托2还是第二内托3,都能够实现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的同步展开,简化了保护装盒的展开操作,两个内托同步联动,提升了使用者的用户体验。
41.进一步地,继续参阅图1至图4,第一内托2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连接板21,第二内托3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连接板31,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31分别位于同步组件4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至少部分的第一连接板21与拉带42固定连接,至少部分的第二连接板31与拉带42固定连接。
42.第一内托2通过朝第二内托3延伸的第一连接板21来与拉带42连接,第二内托3通过朝第一内托2延伸的第二连接板31来与拉带42连接。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31在第三方向z上存在错位,当包装盒处于关闭状态时,至少大部分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31沿第三方向z交叠;在包装盒的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展开的过程中,拉带42转动,使得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31分别沿第一方向x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能够同步展开。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3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越大,拉带42转动的有效行程越大,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可以展开的长度越大。
43.进一步地,继续参阅图1至图4,包装盒还包括第三内托5,位于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之间;外盒1沿第三方向z设有第三开口13,以使第三内托5相对外盒1暴露,第三方向z均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
44.第三开口13位于外盒1的中部,第三内托5在第三开口13处暴露时,第三开口13的展开。第三开口13朝向第三方向z,且沿第一方向x,第三内托5位于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
之间,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不会干涉第三内托5的展开。为了避免同步组件4遮挡第三内托5,第三内托5位于拉带42沿第三方向z的上方。
45.进一步地,继续参阅图1至图4,第三内托5与外盒1或支撑部41固定连接。第三内托5位于拉带42沿第三方向z的上方,将第三内托5和外盒1或支撑部41固定,在拉动第一内托2或第二内托3时,能够避免第三内托5发生沿第一方向x的位移,从而保证第三内托5能够对准第三开口13。当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同步展开时,第三内托5依然处于暴露状态,因此第一内托2、第二内托3和第三内托5能够同步展开。
46.进一步地,继续参阅图1至图4,第一内托2设有朝第二内托3延伸的第一盖板22,第二内托3设有朝第一内托2延伸的第二盖板32;第一盖板22至少部分地覆盖第三内托5,第二盖板32至少部分地覆盖第三内托5。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32用于保护第三内托5。当本技术实施例的包装盒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32伸至第三内托5和第三开口13之间,覆盖第三内托5,从而保护第三内托5和第三内托5盛装的包装对象。当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展开时,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32会随同沿第一方向x移动,从而使第三内托5处于暴露状态,实现第一内托2、第二内托3、第三内托5的同步展开和关闭。
47.进一步地,在第三内托5所在平面,第一盖板22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盖板32的正投影的外部。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32在第三方向z上不交叠。当第一内托2和第二内托3展开后,能够避免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32遮挡第三内托5,保证第三内托5处于展开的状态。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32的连接处形成。
48.进一步地,在第三内托5所在平面,第一盖板22的正投影和第二盖的正投影一同覆盖第三开口13的正投影。也就是说,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32能够完全覆盖第三开口13,从而在本技术实施例的包装盒处于关闭状态时,能够避免第三内托5暴露,从而更好地保护第三内托5和第三内托5盛装的包装对象。
49.进一步地,第一盖板22朝向第二盖板32的一侧的边线为折线或曲线,第二盖板32朝向第一盖板22的一侧的边线为折线或曲线。当本技术实施例的包装盒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32形成连接线,即第一盖板22朝向第二盖板32的一侧的边线和第二盖板32朝向第一盖板22的一侧的边线。采用折线或曲线的形式,使得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32可以形成拼接的形式,能够提高对第三内托5的保护效果。此外,折线和曲线的设计也能够使第三内托5的展开更具有表现力,引人注目,增强展示效果。
50.示例性地,继续参阅图1至图4,第一盖板22朝向第二盖板32的一侧的边线为三段折线,且三段折线的两处弯折方向不同,第二盖板32朝向第一盖板22的一侧的边线与第一盖板22朝向第二盖板32的一侧的边线的形状相同。第一盖板22和第二盖板32的连接线为三段折线,且三段折线的弯折方向不同,使得三段折线形成类似闪电的形状,第三内托5的展开更具有表现力,进一步增强了展示效果。
51.进一步地,继续参阅图1至图4,第一内托2远离第二内托3的一端设有第一提拉部23,第二内托3远离第一内托2的一端设有第二提拉部33。第一提拉部23方便拉动第一内托2,第二提拉部33方便拉动第二内托3,从而使本技术实施例的包装盒的展开更加简单。示例性地,第一提拉部23和第二提拉部33可以为凸起结构、带状结构或孔结构。
52.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设置有同步组件,在固定在同步组件的支撑部的前提下,将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分别与环绕支撑部的拉带的两侧固定。当拉动第一
内托时,第一内托拉动拉带,使拉带绕支撑部转动,同时也会拉带也会带动第二内托,使第二内托被推出,实现第一内托和第二内托的同步展开,简化了包装盒打开时的操作过程。
5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