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混凝土用高精度称量配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15:22: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混凝土用高精度称量配料装置。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在大型搅拌中经常会对混凝土进行搅拌,在进行混凝土的加工中,需要将混凝土原料按重量配比进行配料,进而需要使用到称量配料装置。
3.但常使用的称量配料装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进行原料的称取时,不方便将称重与输送进料进行配合使用,且称量重量不方便自动累积显示,进而导致称量精度较低,且不方便使用者进行原料的配料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用高精度称量配料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方便将混凝土原料进行高精度自动称取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凝土用高精度称量配料装置,包括支撑架板,所述支撑架板的内部转动安装有转柱,且转柱的一端外壁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的外壁啮合设置有主动齿轮,且主动齿轮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转柱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多边转筒;
6.所述多边转筒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用于称重的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一侧通过连接线固定连接有变送器,且称重传感器的顶部设置有称重板,所述称重板的顶部设置有用于避免混凝土原料进入缝隙的防护布,且防护布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存放板;
7.所述存放板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将称重后混凝土原料进行输送的输送结构,所述存放板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混凝土原料进行输送进料的进料输送带。
8.优选的,所述转柱通过轴承与支撑架板转动连接,且转柱与多边转筒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齿轮通过传动齿轮与转柱转动连接,且主动齿轮的一侧与驱动电机的转轴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支撑架板的一侧。
9.优选的,所述称重传感器通过连接线与变送器固定连接,且称重传感器和变送器等距离设置在多边转筒的外壁,所述多边转筒为六棱柱结构,且称重传感器对应设置在多边转筒的侧边表面。
10.优选的,所述称重板设置在称重传感器的顶部,且称重板通过防护布与隔板连接,所述称重板活动设置在称重传感器的顶部,且防护布固定连接在隔板与存放板之间,所述称重板通过防护布与隔板和存放板活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存放板对称设置在多边转筒的两侧,且隔板等距离设置在存放板之
间,所述隔板对应设置在多边转筒的棱边外壁。
12.优选的,所述输送结构设置在存放板的底部,且进料输送带设置在存放板的顶部,所述输送结构包括固定板、传动电机、圆柱转筒、传送带和挡板,且进料输送带的内部结构与输送结构的内部结构相同。
13.优选的,所述传动电机固定安装在固定板的一侧,且传动电机的转轴一端与圆柱转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传送带转动连接在圆柱转筒的外壁,且挡板对称设置在传送带的两侧。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混凝土用高精度称量配料装置;
15.1.该称量配料装置,通过多边转筒、称重传感器和存放板等结构的设置,方便将输送过程中的原料进行转动称取,且配合变送器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的使用,方便将自动瞬时称取的配料重量进行累积计算,进而方便将混凝土配料进行高精度定量称取使用,方便混凝土的配料操作;
16.2.该称量配料装置,通过输送结构和进料输送带等结构的设置,方便将混凝土原料进入称量结构内部称取,同时方便将称取后的混凝土原料进入加工设备内部,进而方便原料的输送操作,且方便配合称量结构同时使用,进而方便混凝土的加工生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齿轮和主动齿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变送器和多边转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护布和称重板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支撑架板;2、转柱;3、传动齿轮;4、主动齿轮;5、驱动电机;6、多边转筒;7、称重传感器;8、变送器;9、称重板;10、防护布;11、隔板;12、存放板;13、输送结构;131、固定板;132、传动电机;133、圆柱转筒;134、传送带;135、挡板;14、进料输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混凝土用高精度称量配料装置,包括支撑架板1、转柱2、传动齿轮3、主动齿轮4、驱动电机5、多边转筒6、称重传感器7、变送器8、称重板9、防护布10、隔板11、存放板12、输送结构13、固定板131、传动电机132、圆柱转筒133、传送带134、挡板135和进料输送带14;
24.支撑架板1的内部转动安装有转柱2,且转柱2的一端外壁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3,传动齿轮3的外壁啮合设置有主动齿轮4,且主动齿轮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5,转柱2的外壁固定安装有多边转筒6,转柱2通过轴承与支撑架板1转动连接,且转柱2与多边转筒6固定连接,主动齿轮4通过传动齿轮3与转柱2转动连接,且主动齿轮4的一侧与驱动电机5的转轴一端固定连接,驱动电机5固定安装在支撑架板1的一侧,根据图1和图2,通过进料输送
带14将原料输送进入隔板11和存放板12之间,同时驱动电机5带动主动齿轮4进行转动,进而将传动齿轮3带动旋转,且传动齿轮3的转动将转柱2带动,且转柱2转动安装在支撑架板1内部,进而转柱2将多边转筒6带动旋转,从而将隔板11和存放板12之间的混凝土带动旋转;
25.多边转筒6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用于称重的称重传感器7,称重传感器7的一侧通过连接线固定连接有变送器8,且称重传感器7的顶部设置有称重板9,称重板9的顶部设置有用于避免混凝土原料进入缝隙的防护布10,且防护布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隔板11,隔板1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存放板12,称重传感器7通过连接线与变送器8固定连接,且称重传感器7和变送器8等距离设置在多边转筒6的外壁,多边转筒6为六棱柱结构,且称重传感器7对应设置在多边转筒6的侧边表面,称重板9设置在称重传感器7的顶部,且称重板9通过防护布10与隔板11连接,称重板9活动设置在称重传感器7的顶部,且防护布10固定连接在隔板11与存放板12之间,称重板9通过防护布10与隔板11和存放板12活动连接,存放板12对称设置在多边转筒6的两侧,且隔板11等距离设置在存放板12之间,隔板11对应设置在多边转筒6的棱边外壁,根据图3和图4,当混凝土原料从进料输送带14的顶部落到隔板11和存放板12之间时,原料对称重板9进行挤压,进而将称重板9对称重传感器7施加压力,从而称重传感器7对原料进行称取,且通过变送器8将称重传感器7的信号进行转换,同时配合计算机的使用,计算机通过rs232或者rs485采集数字信号,计算并显示压力数值,且防护布10的使用方便将原料限制在隔板11和存放板12之间,避免原料从称重板9和隔板11之间的缝隙向下漏到空隙内部,且称取后的原料通过多边转筒6转动到下侧后,将原料倒出,进而将原料倒在输送结构13顶部进行上料处理,且称重传感器7的型号为jhbm-h1;
26.存放板1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将称重后混凝土原料进行输送的输送结构13,存放板1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混凝土原料进行输送进料的进料输送带14,输送结构13设置在存放板12的底部,且进料输送带14设置在存放板12的顶部,输送结构13包括固定板131、传动电机132、圆柱转筒133、传送带134和挡板135,且进料输送带14的内部结构与输送结构13的内部结构相同,传动电机132固定安装在固定板131的一侧,且传动电机132的转轴一端与圆柱转筒133的一端固定连接,传送带134转动连接在圆柱转筒133的外壁,且挡板135对称设置在传送带134的两侧,根据图1,输送结构13在进行使用时,传动电机132带动圆柱转筒133进行转动,进而将传送带134转动移动,且传送带134的移动将顶部的原料带动,进而方便将原料进行上料处理,且挡板135的设置方便将原料阻挡在传送带134的顶部,防止原料向两侧滑落,且固定板131的设置方便将输送结构13整体进行支撑固定。
27.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混凝土用高精度称量配料装置时,通过进料输送带14将原料输送进入隔板11和存放板12之间,同时驱动电机5带动主动齿轮4进行转动,进而通过传动齿轮3将转柱2带动多边转筒6旋转,从而将隔板11和存放板12之间的混凝土带动旋转,且当混凝土原料从进料输送带14的顶部落到隔板11和存放板12之间时,原料对称重板9进行挤压,进而将称重板9对称重传感器7施加压力,从而称重传感器7对原料进行称取,且通过变送器8将信号进行转换,同时配合计算机rs232或者rs485采集数字信号,进而计算并显示压力数值,从而方便对原料进行累积称取,且称取后的原料通过多边转筒6转动到下侧后,将原料倒出,进而原料被倒在输送结构13顶部进行上料处理。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
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