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07:24: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2.产食品包装用聚偏氯乙烯树脂(简称pvdc树脂)需求高品质的偏氯乙烯单体,偏氯乙烯单体由三氯乙烷(tce)经过皂化反应转化为纯度较低的偏氯乙烯,之后低纯度的偏氯乙烯经过精馏来完成高品质偏氯乙烯单体的精制。其中三氯乙烷(tce)是由氯乙烯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制备。
3.对氯乙烯与氯气反应生成三氯乙烷的反应要求是:氯乙烯、氯气均以气态方式均匀的分散到液相的tce中,并被tce物理吸收,使得氯乙烯、氯气二者接触面积达到最大化,从而使反应进行更彻底、更完全。气态氯气由液氯蒸发制备并通过压力管线输送到反应器中。通常在氯气输送管线外表面附着伴温管线来防止氯气温度降低而引起氯气液化现象发生。向伴温管线中直接通入蒸汽是通用方法,但多年的实际生产表明该方法存在氯气温度变化大、氯气流量不易控制,导致氯乙烯与氯气生成三氯甲烷(tce)反应发生异常,氯乙烯没有完全反应或氯气过量过多,三氯乙烷品质得不到保证,最终会导致偏氯乙烯的品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技术。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伴温管线、抽引罐、冷水循环设备以及热水循环设备,所述冷水循环设备包括冷却塔、循环冷却池以及冷却水循环泵,所述热水循环设备包括热水循环泵与汽水混合器,所述伴温管线附着于氯气输送管线外表面上,所述伴温管线的出水口与抽引罐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抽引罐的第一出水口与热水循环泵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热水循环泵的出水口与汽水混合器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汽水混合器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抽引罐的第二出水口与冷却塔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与循环冷却池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循环冷却池的出水口与冷却水循环泵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冷却水循环泵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
7.优选的,所述氯气输送管线内安装有氯气温度计。
8.优选的,所述汽水混合器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的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第一阀门。
9.优选的,所述冷却水循环泵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的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第二阀门。
10.优选的,所述汽水混合器上设置有进汽口,所述汽水混合器的进汽口通过管道与
水蒸汽发生器连通。
11.优选的,所述汽水混合器的进汽口与水蒸汽发生器之间的管道上还安装有温度控制阀,所述汽水混合器的出水口与出水口与伴温管线的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热水温度计,所述温度控制阀通过热水温度计协同控制。
12.优选的,所述冷却塔、热水循环泵与冷却水循环泵通过氯气温度计协同控制。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水循环设备以及热水循环设备实现对氯气输送管线实现温度控制,避免在外部温度过低或者过高的情况下氯气流量难以控制,同时将氯气输送管线外表面附着的伴温管线中通入介质由水蒸气改为液态水,导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6.如图1所示的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装置,包括伴温管线1、抽引罐2、冷水循环设备以及热水循环设备,冷水循环设备包括冷却塔3、循环冷却池4以及冷却水循环泵5,热水循环设备包括热水循环泵6与汽水混合器7,伴温管线1附着于氯气输送管线外表面上,伴温管线1的出水口与抽引罐2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抽引罐2的第一出水口与热水循环泵6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热水循环泵6的出水口与汽水混合器7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汽水混合器7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1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抽引罐2的第二出水口与冷却塔3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冷却塔3的出水口与循环冷却池4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循环冷却池4的出水口与冷却水循环泵5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冷却水循环泵5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1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
17.氯气输送管线内安装有氯气温度计8,冷却塔3、热水循环泵6与冷却水循环泵5通过氯气温度计8协同控制,通过氯气温度计8显示来控制冷却塔3内的冷却温度、热水循环泵6与冷却水循环泵5的流量,从而调整使得氯气输送管线内氯气达到预设值。
18.汽水混合器7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1的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第一阀门9,冷却水循环泵5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1的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第二阀门10,通过第一阀门9与第二阀门10使得装置能够根据天气情况在制冷与制热程序之间进行切换。
19.汽水混合器7上设置有进汽口,汽水混合器7的进汽口通过管道与水蒸汽发生器11连通,汽水混合器7的进汽口与水蒸汽发生器11之间的管道上还安装有温度控制阀12,汽水混合器7的出水口与出水口与伴温管线1的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热水温度计13,温度控制阀12通过热水温度计13协同控制,通过温度控制阀12调整水蒸汽发生器11的流量从而使得汽水混合器7的出水口排水温度带到预设温度,从而更好的对氯气输送管线内氯气进行加热。
2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低温天气需使用热水通入氯气伴温管线中,此时设置第一阀门9打开,第二阀门10关闭,储存于抽引罐2中的水经过热水循环泵6进入汽水混合器
7中,与水蒸气混合后温度提升,通过第一阀门9进入到伴温管线1,对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加热,自身温度得到降低,降温后的热水从伴温管线1流出后进入到抽引罐2,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由氯气温度计8检测并显示,根据显示的氯气温度来调整、设定汽水混合器7排水的温度。汽水混合器7排水温度控制由热水温度计13显示并通过温度控制阀12控制水蒸汽的流量来实现。
21.高温天气需使用循环冷却水来防止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高出控制范围,此时设置热水温度计13关闭,第二阀门10打开,来自循环冷却水池4的冷却水经冷却水循环泵5通过第二阀门10进入到伴温管线1,对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降温,自身温度得到提升,温度提升后的冷却水从伴温管线1流出并经抽引罐2溢流进入冷却塔3中降温,之后进入循环冷却水池4,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由氯气温度计8检测并显示,根据显示的氯气温度来调整、设定冷却水的温度,冷却水温度通过调整冷却塔的冷却能量来实现。
2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伴温管线、抽引罐、冷水循环设备以及热水循环设备,所述冷水循环设备包括冷却塔、循环冷却池以及冷却水循环泵,所述热水循环设备包括热水循环泵与汽水混合器,所述伴温管线附着于氯气输送管线外表面上,所述伴温管线的出水口与抽引罐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抽引罐的第一出水口与热水循环泵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热水循环泵的出水口与汽水混合器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汽水混合器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抽引罐的第二出水口与冷却塔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与循环冷却池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循环冷却池的出水口与冷却水循环泵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冷却水循环泵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氯气输送管线内安装有氯气温度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混合器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的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第一阀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循环泵的出水口与伴温管线的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第二阀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混合器上设置有进汽口,所述汽水混合器的进汽口通过管道与水蒸汽发生器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混合器的进汽口与水蒸汽发生器之间的管道上还安装有温度控制阀,所述汽水混合器的出水口与出水口与伴温管线的进水口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热水温度计,所述温度控制阀通过热水温度计协同控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热水循环泵与冷却水循环泵通过氯气温度计协同控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稳定氯气输送管线中氯气温度安全控制装置,包括伴温管线、抽引罐、冷水循环设备以及热水循环设备,冷水循环设备包括冷却塔、循环冷却池以及冷却水循环泵,热水循环设备包括热水循环泵与汽水混合器,伴温管线附着于氯气输送管线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冷水循环设备以及热水循环设备实现对氯气输送管线实现温度控制,避免在外部温度过低或者过高的情况下氯气流量难以控制,同时将氯气输送管线外表面附着的伴温管线中通入介质由水蒸气改为液态水,导热效果更好。导热效果更好。导热效果更好。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虎 高凌云 梁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通汇羽丰新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2.16
技术公布日:2022/8/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