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30 23: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2.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过程中,尤其是脓胸或者结核性脓胸患者,需要对各时段的积液进行取样和化验,以便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因此就需要医护人员定时对积液进行取样和化验,无形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该引流装置尤其适合于脓胸或结核性脓胸患者,便于分层抽样化验。
5.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背板和罩壳,所述背板上设置有引流盒,所述引流盒的上端设置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盒内水平且间隔设置有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将所述引流盒分隔成多个独立的腔室,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对准所述引流管的漏孔,所述引流盒上设置用控制多个所述漏孔由下到上依次关闭的开关机构。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引流装置工作时,引流管内的积液率先滴落至最下方的腔室内,当滴落一段时间后,最下方的漏孔关闭,此时积液滴落至倒数第二个腔室内。以此类推,不同时间段的积液滴落在不同的腔室内。因此通过设置多个独立的腔室对不同时间段的积液进行独立储存,使得医护人员可以随时收取不同时间段的积液,也可以统一取样和化验,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
7.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8.1.通过设置多个独立的腔室对不同时间段的积液进行独立储存,使得医护人员可以随时收取不同时间段的积液,也可以统一取样和化验,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
9.2.通过采用全自动化的开关机构、切割机构以及驱动机构进行配合,实现不同时间段积液的自动收取,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
10.3.通过在引流管内设置搅拌丝,实现引流管内积液的搅拌,避免积液内的杂质堵塞引流管,从而保证整个引流装置的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11.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实施例1的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实施例1的引流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4.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15.附图标记:1、背板;11、卡钩;12、导向轮;13、锁钩;2、罩壳;21、豁口;3、引流盒;31、隔板;32、腔室;33、漏孔;34、取样孔;35、橡胶塞;36、书写贴;4、引流管;41、针头;42、连接管;43、长管;44、搅拌丝;5、开关机构;51、开关板;52、挡板;53、弹簧;54、拉绳;55、锁环;6、切割机构;61、转轴;62、切刀;7、驱动机构;71、电子表;72、驱动杆;73、主动齿轮;74、从动齿轮;8、水封瓶;81、进气管;82、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7.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背板1和罩壳2,背板1竖直设置,且用于固定于床边。罩壳2扣设于背板1上,且其中一侧铰接于背板1,另一侧通过卡扣固定于背板1上。
18.如图1所示,背板1的一侧内侧壁设置有引流盒3,引流盒3竖直设置,并且背板1上设置有用于卡接固定引流盒3的卡钩11。引流盒3的上端设置有引流管4,罩壳2上开设供引流管4穿过的豁口21。
19.当引流装置工作时,将引流管4连接于胸腔,同时利用负压原理将胸腔内的积液引流至引流盒3内,实现胸腔积液的引流。当引流盒3使用完毕后,将新的引流盒3安装至背板1上,继续实现胸腔积液的引流。
20.如图2所示,引流管4包括针头41、连接管42和长管43,连接管42设置于针头41和长管43之间。其中连接管42转动连接于针头41和长管43,连接管42的内壁设置有延伸至长管43内的波浪形的搅拌丝44。
21.当引流管4工作时,可以握持针头41和长管43,并控制连接管42旋转,使连接管42带动搅拌丝44运动,实现引流管4内积液的搅拌,避免积液内的杂质堵塞引流管4,从而保证整个引流装置的稳定工作。
22.如图1、图3所示,引流盒3内水平且间隔设置有多个隔板31,多个隔板31将引流盒3分隔成多个独立的腔室32。隔板31上设置有对准引流管4的漏孔33,并且引流盒3上设置用控制多个漏孔33由下到上依次关闭的开关机构5。
23.如图1、图3所示,引流盒3侧壁设置有多个分别连通多个腔室32的取样孔34,取样孔34内设置有橡胶塞35。引流盒3的侧壁设置有多个书写贴36,多个书写贴36对准多个腔室32。
24.当引流装置工作时,引流管4内的积液率先滴落至最下方的腔室32内,当滴落一段时间后,最下方的漏孔33关闭,此时积液滴落至倒数第二个腔室32内。以此类推,不同时间段的积液滴落在不同的腔室32内,并且处于密闭空间内,不会出现污染,哪怕是很晚的时间去取样,也不会影响精准度。
25.当需要对不同时间段收集的积液进行取样和化验时,直接将取样针穿过橡胶塞35,使取样针能够从腔室32内抽取积液,并注入试管内,以实现积液的取样。当取样完毕后,将与取样的腔室32相对应的书写贴36撕下,贴在试管上,并做出标记,然后移送化验室进行
化验。
26.如图1、图3所示,开关机构5包括多个开关板51,多个开关板51水平滑动连接于多个隔板31的下端面,且用于封堵漏孔33。开关板51的其中一端贯穿引流盒3侧壁,并且位于引流盒3外部的一端设置有挡板52。开关板51外壁套设有拉伸式的弹簧53,弹簧53位于挡板52和引流盒3外壁之间。
27.如图1、图3所示,挡板52背离开关板51的一侧设置有拉绳54,并且拉绳54背离挡板52的一端设置有锁环55。背板1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导向轮12和多个锁钩13,其中多个导向轮12对准多个挡板52,且供拉绳54绕过,并且拉绳54与导向轮12的接触位置设置有一层橡胶层。多个锁钩13设置于多个导向轮12上方,且用于钩紧锁环55。
28.如图1、图3所示,背板1上设置有由下到上依次切割多个拉绳54的切割机构6。切割机构6包括转轴61和多个切刀62,转轴61竖直转动连接于背板1的内侧壁,且分布于挡板52的旁侧。
29.如图1、图3所示,多个切刀62的位置沿着转轴61的高度方向均匀分布,且对准多个拉绳54的竖直部分。多个切刀62的轴线方向沿着转轴6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其中最下方的切刀62与最下方的拉绳54之间的运动距离最近,最上方的切刀62与最上方的拉绳54之间的运动距离最远。
30.当引流盒3在安装时,将拉绳54跨过导向轮12后,使锁钩13钩紧锁环55。与此同时,拉绳54拉动挡板52和开关板51向外滑移,控制弹簧53伸长,并使开关板51脱离漏孔33,实现漏孔33的开启控制。
31.当引流盒3工作过程中,控制转轴61以及多个切刀62缓慢且匀速的旋转,由于多个切刀62的位置不同,因此在转轴61的旋转作用下,能够控制多个切刀62依次切割不同的拉绳54,也就是说最下方的拉绳54最先断裂,最上方的拉绳54最后断裂。
32.当拉绳54断裂时,并在切断的一刹那,弹簧53控制挡板52和开关板51反向运动,使开关板51覆盖漏孔33,实现漏孔33的关闭控制。此时即可实现该时间段收集到的积液的封存,以便后期取样和化验。
33.如图1、图3所示,背板1上设置有控制转轴61匀速旋转的驱动机构7,驱动机构7包括电子表71、驱动杆72、主动齿轮73以及从动齿轮74。电子表71水平设置于背板1内侧壁,并且电子表71上只有时针。
34.如图1、图3所示,驱动杆72水平固定于电子表71的表冠上,主动齿轮73与电子表71的时针相连接,并保证时针旋转一周,转轴61旋转一周。从动齿轮74与转轴61的上端相固定,且与主动齿轮73相啮合。
35.当需要控制转轴61旋转时,利用驱动杆72控制电子表71的表冠复位,使电子表71的时针能够缓慢的旋转。并且在电子表71的时针转动作用下,将带动主动齿轮73和从动齿轮74同步运动,从而实现转轴61的匀速旋转控制。
36.当需要控制转轴61复位时,拉动驱动杆72将电子表71的表冠拔出,然后控制驱动杆72旋转,即可实现电子表71上时针位置的调节,从而实现转轴61初始位置的调节,满足下一次的工作需求。
37.工作原理:当引流装置工作时,引流管4内的积液率先滴落至最下方的腔室32内,当滴落一段时间后,最下方的漏孔33关闭,此时积液滴落至倒数第二个腔室32内。以此类
推,不同时间段的积液滴落在不同的腔室32内,使得医护人员可以随时收取不同时间段的积液,也可以统一取样和化验。
38.实施例2:如图4所示,一种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背板1上设置有水封瓶8,水封瓶8内盛装有清水,水封瓶8上设置有进气管81和排气管82,进气管81的上端连通所述引流盒3,且下端位于水封瓶8内,且浸入液面下1-2cm。排气管82的其中一端连通水封瓶8的上端,且另一端连通大气。
39.因此在收集积液时,积液由胸腔沿着引流管4流入引流盒3,同时胸腔内的气体沿着引流管4流入引流盒3,随后再沿着进气管81排放至水封瓶8内,使气体经过清水后,沿着排气管82外排至大气中。
40.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